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琴奏鸣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范文第1篇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创作体裁广泛,涉及交响曲、管弦乐曲、键盘曲(包括大量的小品、奏鸣曲等)、歌曲、合唱、室内乐、教堂音乐、歌剧以及舞台剧作品等,其中艺术歌曲的成就最高,被人们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在他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中,舒伯特创作了1000多部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歌剧音乐、22首钢琴奏鸣曲、19首弦乐四重奏、10部交响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二、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概述

奏鸣曲是舒伯特钢琴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创作数量仅次于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初期,钢琴奏鸣曲逐渐从兴盛步入衰弱,作品也从对理性的崇尚转向突出个人情感的表达。舒伯特将独特的个性、优美动听的旋律、灵活大胆的转调以及具有创新的曲式结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二十多首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奏鸣曲一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早期的探索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创作的成熟时期,而第三个时期则是晚期,也是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

1. 探索时期(1815―1818)

舒伯特早期的作品,受到了古典时期奏鸣曲风格的影响,节奏简洁、旋律线条清晰明亮,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音乐织体,音乐表达中也没有较为明显的力度变化。如果将古典时期的奏鸣曲看作是一位思维清晰明朗的“哲学家”,那舒伯特的奏鸣曲则是一位具有幻想抒情气质的“诗人”。

2. 成熟时期(1823―1826)

这一时期,舒伯特的创作趋于成熟,专注于器乐、大型交响曲及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就其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而言,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奏鸣曲本身的创作风格上,都和他早期作品截然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品拥有更加完整的结构,在整体创作手法上也趋于成熟,旋律刚柔并济,形成了他所特有的作品风格。

3. 巅峰时期(1828)

在舒伯特巅峰时期的创作中,他的创作思想显示出了更加成熟的一面。这种成熟无论从作品的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有所体现。就钢琴作品而言,无论从技巧还是情感表达方面,比起早期的创作都有了重大、突出的发展。也是自这时开始,在舒伯特创作中最早出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音乐元素、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在情感表现上,自由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抒情的特点;音乐节奏上,较之前的作品节奏变化更加丰富,节奏的运用也更加巧妙;旋律上突出抒情优美的特点,作品充满无限韵味。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对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

人们常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而他的钢琴曲则使音乐变成诗。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将浪漫主义诗歌音乐化、音乐诗词化,采取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形成了他独特鲜明的个人音乐风格。舒伯特的创作没有摒弃古典传统,但又力求摆脱其束缚,他的创作从内容、体裁、音乐语言、艺术形象和形式手法均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并充分体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可以看出诗意与音乐并重,其音乐十分清新、率直,那些充满了无限韵味的艺术歌曲令人永远难以忘记,并对舒伯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1. 旋律性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他所创作的奏鸣曲等钢琴作品也深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作品的旋律性上。对有着浪漫主义憧憬并享有“艺术歌曲之王”称号的舒伯特来说,创作中的重点在于既要掌握好古典奏鸣曲的传统,又要寻找新的创作情感和审美观。由于艺术歌曲对舒伯特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在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同样重视旋律性,注重在如歌般的旋律中抒发个人情感、刻画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无论是在艺术歌曲还是奏鸣曲中,舒伯特都将主题紧密地与其他音乐要素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和影响,如节拍、节奏、调式等。就奏鸣曲而言,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作品,舒伯特的创作都将旋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 民族性

钢琴奏鸣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莫扎特 奏鸣曲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巨匠之一,用他短暂的一生为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所有的器乐创作当中,奏鸣曲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是莫扎特音乐风格凝练精髓的体现。它在最精炼的篇幅里,涵盖了作曲家最为特性化的音乐语汇和表现手法,成为彰显其个性的标志性作品。

一.创作背景与作品风格

莫扎特一生共写了19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主要不是为音乐会而是为家庭或个人演奏所用,深切寄托着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可以说,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更多的是他丰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莫扎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性特点来看,莫扎特注重主客观的平衡,有节制的表现。以第十一钢琴奏鸣曲为例,该曲创作于1778年,表现的是莫扎特在曼海姆和巴黎旅行时所得到的音乐形象,在这个时期,莫扎特的艺术已臻成熟,创作进入旺盛期,一些优秀的钢琴奏鸣曲涌现而出,在这些创作中已渐渐显露出了他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精致匀称的结构和阳光般的明朗乐观的风格。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具有典型莫扎特情感和音乐语言的代表。

二.曲式分析

变奏的手法是莫扎特用得最多的手法,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就是由主题和六首变奏曲组成的一个动人行板。整个音乐形象纯朴,柔美,内涵,仍有悲切的音调。主题有两段构成,前半段为八小节,后半段为十小节。6/8节拍,附点节奏。采用了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具有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富于歌唱性。织体简单,音乐情绪内在而抒情,其从容不迫的速度和安详的态度更接近于莫扎特的特点。正如霍洛维兹所说:“莫扎特的艺术精髓是用很少的音符来表达,所以尽管织体简单,却每个音符都很重要,比起浪漫派的音乐,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需要更多的色彩。”①其歌唱性的特点在主题的呈示部和再现部表现得更浓郁,而舞蹈性的旋律在中间部分出现,使整个主题抒情而不失灵动的特点。

第一变奏,旋律以问答形式出现,音乐形象晶莹剔透。主要以旋律装饰与节奏变奏为主,织体变奏为辅,强调舞蹈性。旋律从一开始就用倚音、上下助音、经过音、颤音进行装饰,而十六分休止符串插其中,增加了变奏灵动诙谐的特点,并让旋律时断时续,使其带有诙谐性。左手以跳音奏法在稍停的间隙奏出和声轮廓,使音乐欢快活跃,维持一个等时值的律动,进行主题华彩装饰。中部第三、第四小节则用加快一倍速度,使骨干音提前奏完,后半拍附加同音反复的半断奏的方是以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动态为中心,突出旋律装饰和节奏变奏,达到无与伦比的美感。

第二变奏,是一首快速流畅、华美的变奏曲目。细小的回音音型构成了具有华丽风格的花腔式咏叹调。在富有独特透明感的左手三连音的伴奏下,右手的颤音自然的融入到旋律中。第一乐句先铺平节奏用颤音装饰,后切断旋律音,用休止符和附加下行音阶式音型加以填充,间隔以跳音,使乐曲轻松活泼并有歌唱性,左手以快速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织体衬托。第二乐句加强力度,右手快速三连音分解和弦构成的旋律骨干音,左手用分解八度跳跃织体使音乐更具弹性。第三乐句铺平的跳音加装饰音快速填充,第三和第四小节变节奏推迟第三、第六拍出现的位置,第四乐句是同第一和第二两句的手法综合处理。该变奏和变奏一同样的运用了旋律装饰手法,却和变奏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与之不同的流畅而华美的特点。

第三变奏,转为小调,十六分音符的起伏时起时落,音乐略显忧郁。乐曲以音阶级进为主,去掉装饰用围绕骨干音上下连绵起伏,使主体隐藏在十六分音符的新旋律中,构成主体、变奏一、变奏二的强烈对比。第一乐句用左右手相同的时值十六分音符律动结合起来,近似二声部复调陈述。第二乐句为了加厚和声力度,右手变成强有力八度十六分音符,以增强音乐气势。第三乐句,乐曲中部则变成三声部以形成对比。第四乐句再现第一乐句,最后两小节为了加强终止结束感,右手八度再现,左手织体向低音区扩展。

第四变奏,再回到A大调,和变奏三形成对峙,一改a小调的略带压抑的忧郁旋律,代之以明亮热情的乐思。这首变奏曲目以和声为中心,双手交错前,和弦式音型化占主要地位(旋律华彩装饰只有中部四小节)。左手不但以同奏八度勾勒出和声轮廓,还以交叉的方式在相距八度音程上重复,并加上三度旋律平稳柔和的咏唱而出。乐曲中部以歌唱性造成对比,保持骨干音在小节的两端,中间用音阶快速下行填充,第三小节骨干音保持在原位置,用经过音填充空隙,造成音阶下行有花腔女高音常用的唱法特征,同时音区向高低声部均有所扩展。再现部同呈示部。

第五变奏,慢板,运用速度变奏,以较慢的节奏和较快的节拍取代了前面变奏的轻巧的节奏,连续不断的变化极富特色。乐曲重新使主题旋律较为明显,高低音声部都回到乐曲开始时的音区,左右手都出现了细腻的三十二分音符,左手低音伴奏音型要有较好的音量控制和稳定感,尽量连贯起来,是音质柔和细腻,给人以种温婉舒心的感觉,在变奏五中装饰音甚至用了六十四分音符,成为套曲华彩装饰的顶峰,自然音体系和半音体系的恰当运用使旋律更加华丽。

第六变奏,速度为快板,4/4拍子变成十分适当做结束用的轻快而明朗的变奏曲。具有鲜明的舞曲性格,其中不乏诙谐俏皮的情绪融入其中,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是全曲的。第六变奏没有用固定的变奏手法,而是将前五个变奏加以总和,如在前四小节的变奏手法是结合了变奏二变奏五的非等时值华彩装饰,后四小节则结合了变奏四的等时值华彩装饰,中间音阶上下行和辅助音结合了变奏三的等时值律动华彩,结尾处的回音音型和变奏一相吻合。全曲在变奏六作了一个总结性的描绘,频繁的织体变化,音阶级进式和分解和弦式的交替进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热闹场面。

整个变奏套曲层次清楚,手法多样,变化丰富,对比鲜明。归纳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全曲以装饰性手法修饰主题,使主题旋律时而清晰可闻,时而隐蔽在各种外音和多变的节奏之中。其二,全曲运用等时值律动的装饰和花腔咏叹性装饰两种装饰手法,一一在各段曲目中交替使用。其三,各变奏在进行中,严格地保留主题的二部性结构形式,只有在第六变奏中乐曲结束后,为了加强终止式做了八小节的补充。其四,全套曲始终建立在一个调式上,虽然变奏三采用了调式对比,由A大调改为a小调,但全曲原主题的骨干音和声仍保持着原来进行。

三.演奏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无论是力度的变化,传情的歌唱性,还是演奏的技巧,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为此,在演奏莫扎特的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触键和演奏方法――莫扎特的音乐非常细腻,因而对他的连音、跳音、半跳音、经过音等的触键方法及声音的要求,需有明确的触键点,落点并非只在琴键的底部,各个深度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力度层次。在演奏时连音、跳音要弹得明确,连的奏法要弹得非常流畅连贯,衬托出歌唱性的旋律,断的奏法是用来衬托活跃旋律的,要弹得有动力,声音每个都断开。其次,要注意用跳音构筑的音群的演奏,要弹出华丽的曲线美,注意手腕要固定,力量集中在指尖上,轻巧而敏捷地演奏。演奏时,手臂要放松,多用手指、手腕的动作,指尖感觉敏锐,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要有穿透力,声音要像一颗颗透明的珠子穿在一条线上。

2.速度和力度的把握――弹奏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时必须注意:速度避免过激,应严格保持节拍、节奏要求,整个演奏也不应由此而缺乏生气和动人的表现。演奏他的奏鸣曲快板不宜太快,如第六变奏,通常介于120~126之间,即一拍四音一般不超过126;慢板也不宜太慢,如第五变奏,一般在48~50之间。演奏这首莫扎特的作品在整体上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均匀速度,不能忽快忽慢,这也是古典主义严谨音乐风格所提倡的。由于莫扎特的键盘作品都是为古钢琴写的,而在现代钢琴上演奏莫扎特作品就要恰当的掌握其力度的分寸,其分寸的限度一般为:pp―最轻弱地触键,同时带有秘密、神秘的回声性质;p―可爱的、柔韧的、触键坚定而有表情,mp与mf―介于轻与响之间,像平静的说话语气。力度的范围必须是手的任何动作坚挺与弹性的结合,要做到灵活平和,轻而不虚,强而不硬。

3.旋律色彩的把握――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旋律色彩极为丰富,是其精髓,它的主调旋律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常常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演奏中要正确理解和表现莫扎特音乐的“歌唱性”,使演奏既充满歌唱性的丰富表情,又保持质朴的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在演奏过程中要将旋律线条理清,不断感受到旋律的轮廓,即旋律进行的上升、下行、拱形、波状。要使旋律有丰富的说话语气,注重主调音乐的立体感和流畅动感的韵律,要注意旋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衬托和扶持。

总而言之,莫扎特这首作品演奏的困难在于风格的分寸标准和把握,其精髓就是在于给听众心灵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富于歌唱性的音乐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无限绚丽多姿的色彩变化。

注释:

①《霍洛维兹谈莫扎特》郑雪梅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第72页

参考文献:

[1]杨民望.《欧洲音乐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2]郑兴三.《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敬修,唐瑰卿.《外国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4]张丽.《试析莫扎特的钢琴音乐特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钢琴奏鸣曲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海顿 莫扎特 演奏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本文将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

一、音乐表达方式的不同

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他的父亲是一位小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演奏论著的作者。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他的快板。他的音乐语言来自歌剧,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在键盘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令人陶醉。莫扎特的旋律大多在右手,所以力度的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在注意音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乐句的呼吸,每个乐句都要交待清楚,要弹奏得圆滑,乐句中不要出现重音,句尾的处理要自然。而左手常常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正如法国钢琴家吉泽金所说:“弹奏莫扎特,左手伴奏永远是轻轻的。”

二、乐器发展的影响

乐器的改进与发展始终推动着音乐风格的演变。新的乐器制作技术带来了新的音响世界,为作曲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之乐思涌动,翱翔于中。

18世纪中叶的“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深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喜爱,该琴的特点是机件灵活,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明。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都是为当时的古钢琴所作。因此,我们今天弹奏他们的作品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现代钢琴上弹奏出古钢琴的声音特点。经过上述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在弹奏连音时,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颗粒感、棱角感的清秀的声音。所以,应当特别注意指尖触键时力量的集中感,指尖感觉敏锐,触键时间勿长,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有穿透力,声音不要发粘,不可过重,要弹得爽朗、轻快,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世纪末期,海顿的创作晚期,他接触到经过英国钢琴制作师——布劳德伍德改进的古钢琴,这是一种体积更大,音量更强的钢琴,其特点是:音域扩大到五组半八度,触键感较重,并且是一音三弦,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经过改良的古钢琴,其共鸣已经可以更为准确地奏出具有乐队效果的音响。海顿的最后5部钢琴奏鸣曲,包括在英国创作的3部“英国奏鸣曲”是他专为改进后的钢琴创作的,这些作品被视为钢琴音乐宝库中最早的一批珍品。因此,当我们弹奏海顿晚期作品的时候,其音响效果和对音色的追求要区别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莫扎特的作品。在表现乐队全奏的和弦时,以及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时,要敢于表达,认真倾听所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

三、曲式发展与音乐的组织

在注重音乐表达以及音色等细节的同时,还要从音乐的整体上来把握演奏风格的准确,以确保演奏效果符合作者的要求。因此,了解海顿和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上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P.E.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P.E.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了贝多芬的时代,这个蕴涵着动力的因素被发挥得更加充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顿的主题留有较大发展余地。虽然古典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直到贝多芬手中才被赋予全部的意义,但是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莫扎特的第二主题音乐个性丰富,但是往往在它们出现后,是一连串快速经过句或者是新的乐思,此后不复展开。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成为莫扎特笔下特有的、兴之所至的轻松风格。

莫扎特对奏鸣曲式的发展使他的作品中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在一首奏鸣曲中往往有多个角色,因此在弹奏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所有的角色的独白、对白都要有分寸,都要有细腻的刻画。莫扎特的慢板乐章常常用咏叹调来表现他的旋律天赋。在他的音乐中,旋律始终是第一位的。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同时代的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对准确掌握他们作品的演奏风格有积极的作用,而正确掌握其作品的演奏风格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

[1]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著,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钢琴奏鸣曲范文第4篇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脉络

在欧洲,钢琴音乐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钢琴奏鸣曲在16世纪兴起,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球,备受大众推崇和喜爱。在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下,17世纪钢琴奏鸣曲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突出了音色特征,也更加生机盎然、气势磅礴。古典音乐在18世纪末,到了鼎盛时期,像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等众多的音乐才子不断涌现。在这个时期,音乐作品风格趋向浪漫,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日趋成熟,更加注重追求表达个性和情感,音乐家正是通过作品来倾注情感。在这个时期生活的莫扎特,一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达到18首。这些钢琴曲,对莫扎特的成长和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映射。正处于启蒙时期的欧洲,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性的解放,而莫扎特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顺应,其奏鸣曲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并极好地诠释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不同时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创作初期。莫扎特从18岁就开始进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并在此期间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此时的莫扎特怀有对未来生活的殷切希望和强烈的求知心理。因此,在这6首奏鸣曲中青春气息极其浓郁。莫扎特在旅游返乡时创作了《家乡奏鸣曲》,该曲有着明快的节奏,曲中每一个跳跃的音符,都充分地表现了莫扎特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创作中期。1777-1118年,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中期。此时的莫扎特人生陷入了低谷,他生活穷困潦倒,同时,经历了失恋和丧母的双重打击,前途未卜,精神备受摧残。莫扎特逐渐褪去了身上稚气、青春和单纯的一面。在这个时期,共有7首钢琴奏鸣曲问世,其中在巴黎创作了5首,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和之前相比,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风格要深沉很多,他借助于音乐,将现实中的忧伤娓娓道来。同时,也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创作后期。在莫扎特钢琴创作的最后几年时光里,他生活在痛苦和窘迫中,而环境的艰难,并没有使他的创作激情减退。在这段时期,他又创作了五部钢琴奏鸣曲。经历着病痛折磨的莫扎特,通过音乐作品,传递着坚强、乐观和满满的正能量。他的作品主题深邃而发人深思,带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此时,其作品的方式是主副调结合,形式紧凑,并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莫扎特承受着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他的18首钢琴奏鸣曲体现了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强烈的自由和民主思想。随着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日益深入,其钢琴奏鸣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开辟了西方音乐的发展空间,也为进一步发展钢琴奏鸣曲夯实了根基,为后世的音乐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一)利用调性与主旋律来诠释不同的风格。音乐艺术的生命是用旋律来诠释的,旋律对音乐的艺术风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演奏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莫扎特利用优美和丰富的旋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莫扎特的艺术作品里,不同的旋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美妙的音符带给听众优美的视听享受,引领观众进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在钢琴语言演奏的过程中,莫扎特利用调性描述了不同的艺术色彩,特别是他的钢琴奏鸣曲,谱写了音乐艺术的华美乐章。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还巧妙地融合了主调和复调。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主调和复调两种类型,是多声部音乐的结构。主调是莫扎特钢琴音乐的主要特色,其主调音乐体现的是演奏的有效融合和艺术的全新多变,在相互交织这两种音乐类型的同时,对其良好的独立性进行了展现。例如,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的过程中,莫扎特对如何使用复调因素非常重视,由此使莫扎特钢琴曲的识别特点非常显著。

(二)莫扎特奏鸣曲的旋律歌唱性、自然的流畅性。钢琴演奏家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在打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最杰出的表现,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最独具特色的体裁。在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中,莫扎特对其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个性化的钢琴词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些作品中,个性化地彰显了其高超的艺术品质。歌剧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莫扎特所处的音乐时期,人声感受非常强烈。歌剧里不同的人物和角色,个性特性也是极其鲜明的。莫扎特奏鸣曲特有的交响效果,给人留下了清晰和深刻的印记。由于非常青睐歌剧音乐,莫扎特在创作奏鸣曲的过程中,常常采用歌剧的写作方式。莫扎特在创作钢琴作品的实践中,延展了歌剧里的音乐艺术特征。利用歌剧中细致的描绘刻画人物角色的特征,将奏鸣曲中的旋律赋予了歌唱性。通过对莫扎特奏鸣曲的欣赏,使人能够清晰认知不同角色的冲突和戏剧性的转变。而莫扎特的歌剧角色利用两架钢琴的艺术对比和有效配合,有机地表达和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莫扎特将高雅脱俗的音乐风格和旋律,通过艺术的方式,向艺术人生表达方式转变,使其艺术风格的识别性极高。莫扎特通过改变单调呆板的阿尔贝梯低音,使其在和弦和高低声部上面得到有效的分解,并且适时地出现。莫扎特将丰富的经过音穿插在和弦音之间,更加突出了旋律的美感,使旋律生动流畅,如小河流水般缓缓流淌。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莫扎特对库普兰的钢琴经典装饰艺术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同时又巧妙地转化了洛可可音乐经常使用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上的短小装饰音,通过有机的处理,向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的长线条的经过句转化,通过高度融合,使其作品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莫扎特所创作的钢琴艺术语言极富个性化,其音乐风格特征极深刻地影响了肖邦等其他钢琴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融合创造力的强大。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需要有机地结合莫扎特的创作生活和音乐特征。莫扎特从小就跟随父亲演出,正是这种童年的经历和对音乐的耳濡目染,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了钢琴的风格和体裁,为后期的音乐创作夯实了基础。宣叙调是莫扎特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同时也奠定了莫扎特的音乐格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是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折射了莫扎特特有的感情流露方式和温婉的叙述风格。作品的表现过程有机地呼应着宣叙调独白的第一钢琴特征,在迟疑的过程中,让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一种连贯的对话和忧郁的神情。在作品中,完美地展现了主人翁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在作品的展开部分互换旋律,而在这段旋律中,莫扎特式的对话成就了其作品创作的经典。

四、结语

钢琴奏鸣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月光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36-01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ngVan Beethoven,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家,是维也纳古曲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月光》奏鸣曲是一部比较受欢迎的作品,在贝多芬音乐生涯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贝多芬来说是很重要的,也可对说是贝多芬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

《月光》奏鸣曲的形式和情感完全逆转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势,它包含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及构思,改变了当时的音乐形势。

1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首作品是目前最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这首曲子是献给当时正和他相爱的朱丽法塔・贵恰尔第。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该信提到的女孩朱丽叶是贝多芬作品的灵感来源。《月光》奏鸣曲是他的爱情心理体验,他把所创作的作品,献给了他当时的恋爱对象。在宁静的莱茵河边,失去了眼睛却热爱音乐的女孩,烛光下忙着做皮鞋的男孩,那一夜,伟大的钢琴奏鸣曲,诞生了。

2 《月光》奏鸣曲作品分析

2.1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似乎是感情的开始,美丽的、宁静的月光下流动的河,让我们充满了幻想,又充满了悲伤难过的心情。与现实中,他被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样的曲调可以说是独具一格,心中总是浮出安静的形象,单一的音色,是基于主题音乐的开始。这既微妙又安静,还有点忧郁。在第三阶段中,悄然再现第一主题,在C小调表示的第二个主题,然后进入尾声,慢慢的消失和结束。整个乐章通过三个重要表现手法表现了一种树木茂密,云雾缭绕,安静,悲伤的情绪。

2.2 第二乐章

第二章是过渡乐章,是回忆过去,畅想未来的乐章。这两个主题好像是安慰受伤的心灵。舒缓的感觉,会让人产生遥看平静夜空的感觉。然而,平静的夜空是贝多芬的心灵里的澎湃的大海。在安静,悲伤和激情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中间部分,贝多芬布置了优雅、抒情的一个小片段,它是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桥梁,是冥想和暴风雨一样的激情的缓冲。作为一项过渡性的乐章,就像是瞬间留下了温暖的笑容。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往往是柔软和温暖,就像回到了过去的甜美的梦,对未来有极大地幻想和憧憬。乐章中的两个主题能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光的感觉。

第一部分是一个两曲式结构,这两个部分是由同一主题的演变及其变化逐渐形成的,是首节的连奏,与断奏的主题相呼应,然后反复变化。中部也是两曲式结构,主体仍然建立在降D大调,调性布局极为罕见。右手是通过切分音节奏,利用重音与左手低音强大的交替,突出了诙谐幽默感。随后,音乐完全再现的第一部分。

2.3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开始部分就如倾泻而下的瀑布,湍流疾驰,接下来的部分就像一种心灵的倾诉。这部分在调性上与前部分有几分相似,但是表现的却完全不同,在结束部分的多次八分音符的重复,表达了贝多芬温暖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坚决和果断。在乐章最后,达到了并突然缓冲下来。乐曲顿时安静,但心情澎湃热血沸腾还在心中蔓延开来,贝多芬似乎已经忘却了他的遭遇和困境,与周遭对抗和斗争,用强烈的音乐表现出他坚定地意志和对坎坷遭遇的不屈。用激昂旋律来表现充满信仰的目光,表现他强烈的希望和和对信念坚定不移的信心。

整个乐章以狂风暴雨般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丰满的声音效果表现出一个危险的境地,表现了贝多芬准备攻击封建等级制度的态度,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这是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最高境界的体现。

3 《月光》奏鸣曲对浪漫主义乐派的影响

该钢琴作品《月光》奏鸣曲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贝多芬对世界古典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道路,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贝多芬的音乐鼓舞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家,让人们对生命充满了渴望、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想往。同时,这部作品把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演变推向了。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好的描述了戏剧性和浪漫主义的主题,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突出了现实的心理描写。这首奏鸣曲的音调充满了浪漫和激情,鼓舞人心。这首奏鸣曲最深切想表达的是以诚待人,所以,它成为了一个人们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4 结语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了多重的表现魅力。它巧妙地把故事的冲突、戏剧的化情节和故事的发展交织在了一起。贝多芬的写作风格已经抛开硬性规定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枷锁,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新的表现手法并追求完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强调形式到内容上,《月光》奏鸣曲形式属于思想内容的。它的音乐形式已经成为表达真挚的感情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方法现实主义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所有32个奏鸣曲中,几乎没有任何章节可以说是薄弱的,他的《月光》奏鸣曲对新浪漫主义思想音乐创作起到了极大启发。

参考文献

[1] 陶远.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学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8(11).

[2] 郑培.浅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