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化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化无限“化”下去,是不是农村会消灭呢?提倡城市化,是不是轻视农村,抛弃农村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而且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自身将实现现代化,换句话说,农村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的本身就包括了城市化的内容。舍去了城市化,农村的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这场惊心动魄的社会变迁中的一个侧面。经过了这一特定的过程,达到消除城乡、工农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一个特定阶段内会显现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壮丽场面,但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则将进入平稳、调整、渐进的新阶段。至此,城乡之间将进入高级意义上的平衡、协调,作出这一推断绝非主观武断,依据在于:驱动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衰退。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而工业化有其特定的使命,工业化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社会,工业化引来了城市化,城市化将众多的农村人口改造成为城镇人口,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减少了,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力减弱了,这样,城市化的驱动力也减弱了。工业社会之后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时城乡之间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人类对于工作地、居住地的选择余地更大了,更自由,自主了。特别是经过了城市化的洗礼之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农村的交通便利了,通讯发达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改善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作业方式与城镇居民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居民向城镇移居就没有了动力。从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展望,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至今依然看不到被根本取代的苗头(,更何况,农业还不仅仅是一个供人类吃饭的产业,还有其生态意义。农业在调节气候,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农业、农村必须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现代化,唯有这样,城市化才有意义。而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只有通过城市化这个过程后才能实现。在城市化过程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在世界城市化中,曾有农业衰落,农村凋敝的先例,有的情景异常悲惨。伴随着城市化的巨大浪潮,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这是一切后发展国家的一门必修课。
2 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该理论是对的小城镇系列论文和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学术论文的总结。其中探讨了小城镇的等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不同地域类型及成因,以及小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小城镇规划建设等问题。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强调我国当前阶段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同时还首次提出“苏南模式”及“温州模式”等概念,对我国农村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它负担着农村最终让位给城市的历史责任”。苏南模式:苏南农村城市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苏南农村工业化模式所推动的城市化,即社区政府推动型农村城市化。这是一种既非市场化,也非政权化的特殊模式。它是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分裂转化而来的,并与某些特殊的历史、自然条件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模式。从制度结构模式来看,苏南模式以地方政府行为为推动力,社区集体行为为主体,乡(镇)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动员的行政性质,即地方行政机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二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社区特色。社区因素、市场机制与行政力量三位一体,维系着这一模式的运行和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农村城市化模式是在温州农村家庭工业、专业市场以及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业经营的前提下,主要依靠农民力量,采取多渠道集资方式建设小城镇这一条城市化道路,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农村能人为骨干,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
3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变迁。如果能够准确的评价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就不仅能够把握城市化的发展状况,明确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而且就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在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有定性评价,而且要有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就是要提出评价的指标,赋予指标量值,如果是采用指标体系,还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它们各自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3.1 主要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又称单一指标法,即选取某一最具有本质意义,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和评价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通常采用的有以下三个指标:
①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是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也称为城市化率,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②非农就业比重
非农就业比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非农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③城镇用地面积比重
城镇用地面积比重是在某一时期城镇建城区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城镇是城市化的物质载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农村人口向原有的城镇转移集中,还是新城镇的建立,都会导致城镇用地面积规模扩大,因此,城镇用地面积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但是,城镇用地面积比重指标也有缺陷。如前所述,城镇行政区域变动受很多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所影响,仅仅用城镇用地比重指标容易导致失真的判断。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次调整了设市和建镇的标准,导致城镇的数量迅速增多,从而使城镇面积迅速扩大。但是,如果城镇面积扩大并没有伴随相应的城镇经济内涵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城镇就名不副实。
3.2 综合指标法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多重目标的集合,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放映城市化水平,难免以偏概全,城市化内部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为了使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得到综合的评价,一套指标体系需要被制定,使其能够全面和综合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评价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城市化包括以下的内容:①人口的城市化;②产业的城市化;③地域的城市化;④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所以综合指标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城市化的内容来设计指标体系。
【关键词】金融发展 城市化进程 关系
一、金融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资本、贸易和金融都有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的金融更是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的目光。金融化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之后,金融的发展开始成为众多国家瞩目的焦点问题,很多学者专家对金融发展做出了深入研究。金融的发展理论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指导和指示作用,有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的健全和创新。我国金融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金融发展质量不高、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今后发展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和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处于发展的青春期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城市化进程成为了其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80年代有所发展,而在90年代得到快速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利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城市体系逐渐完善,出现了连续的城市区域等等。
三、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一)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金融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在金融产业的更加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提升,这样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之中,那么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究竟有没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国内外很多的学者,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济学家们运用OLS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双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主要的动力,而城市化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的发展。这一结论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实证。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金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有控制高度集中的金融产业,金融效率较低,体制较为僵化,到现在经过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逐渐健全,金融业有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空间,金融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总体水平还是较低,金融资产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异,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而发展较慢的地区金融业发展也很滞缓。但是尽管还有这样的缺陷,仍然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成果,那就是城市的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进而促进了城市的人口分配,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促进金融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城市化进程提上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发展的目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尤其是非农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不断的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础设施完善,更加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当然,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东西差距,贫富差距,地域差距,出现的环境问题,排污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这就更需要去深入探讨城市化的发展问题。
城市化发展中对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我们都有目共睹的,人们不再将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地上,而是敢于走出去,去探究更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金融业就是在这样的探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不再被单独的存放,而是进一步进行资本再生,所以说金融发展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金融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加入了产业发展的大链条之中,更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一环,金融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它又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促进和调节的作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又会更加促进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金融发展的模式与产业结构。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们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是向着更高层面如精神层面方向发展,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娱乐等精神满足方面的消费之中,这些在一定的方面上可以促进精神消费,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经济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了金融发展方面观念的转变,对金融发展方面的模式和金融发展业的创新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促进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和城市化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两个方面,经济的发展是由金融发展来带动的,同时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金融发展的更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促进了经济的更加迅速发展,而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又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稳定的关系,它们能够互融互促,为彼此的发展都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出新的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在现代世界城市发展中,交通一体化是最鲜明、最主要的趋势。交通布局的全面立体化和大规模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使现代城市交通成为整个―体化服务系统。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承担城际客运,地铁和轻轨承担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公共汽车以承担区内某一区域的客运为主。因此,现代城市交通往往会利用海、陆、空发展地面和地上的多种交通工具,形成―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每一位市民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服务。
二、城市环境园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当今世界有许多园林般的美丽国家和城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德、法两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有严格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德国柏林市中心仍保留着长达6公里的森林绿化带,成为该市的一大特色景观。具有“大洋洲花园”之称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虽然所在地面积不大,却有一半的土地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这些园林般的城市不仅美丽如画,给人们居住生活营造了和谐氛围,也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城市管理法治化
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了中轴线。依法治市有四层含义。其一,城市政府是一个法人。其二,每个城市管理部门建立前必须先立法,以充分体现管理机构的法律权威性,而非行政权威性。其三,建立一整套城市管理的法规。其四,以法律形式规定相关法规的执行机构权限,从源头上杜绝职能重叠、权限架构混乱的现象。实行了法治化管理就会有效避免现代城市发展进入误区,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城市居民知识化
城市人口知识水平的高低是现代城市的竞争力所在。国际比较研究资料表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大都市,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至少要达到25%,本科以上的比例不少于16%。但就各项指标在国内领先的上海来说,上海目前的就业人口中,专科以上比例仅为12%,其中本科以上只占4%。看来,在知识结构层次方面,我国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城市产业服务化
现代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软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许多城市的服务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有的超过80%,美国城市在1997年已平均达到63%,荷兰城市在1975年平均达到58%,上海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美国在1870年至1970年的100年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份额为80%。以网络作为快速传递媒介的现代金融、咨询、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等知识服务业成为重要的产业基础,知识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
六、中心城区再造化
城市中心区被视为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中心城区的再发展可为现代城市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各种规模的城市与城市区域的发展都依托于中心区取得再发展。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中,很多城市都有一整套再发展战略。这些战略都与城市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有关,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与金融和一整套优惠政策形成统一的整体。比如美国城市中心区再发展被广泛应用的7个规划和发展战略是:增加步行街、改建室内购物中心、历史文物的保护、临水区域的开发、写字楼的开发、建设重大活动场所、提高交通能力。
七、城市信息数字化
现代世界城市已经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积极规划和建设的全新目标。美国约有50个城市正在建设“数字城市”,香港也开始建设“数字港”,新加坡首先提出“智能城市”的设想并在积极进行中。现代城市以通信、计算机及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基础,广泛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与调控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表明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八、社会活动国际化
21世纪是城市大规模发展的世纪。伴随着主要经济活动和政治文化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出现了更多的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这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组织与协调功能越来越突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通常都是开放度很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日内瓦,有1500多个国际组织,每年召开5000多个国际会议;新加坡,每年机场入境人数达6000多万人次。这些数据表明,现代世界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正在更广泛地走向国际化,正在全力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九、城市发展个性化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现代国际竞争导致世界城市之间的国际分工,不同城市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国际优势产业,城市发展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现代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只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是发展趋势。比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城市,都靠一两个特色产业、强势产业闻名世界。优势企业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增多、集聚,必然推动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当今世界三大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都有强大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群维护其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顶级地位。同时,现代城市个性正在从形到神深入地得到展现,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显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时装艺术就是很好的说明。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统筹,制度创新,城镇体系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变革加剧。传统的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偏向城市的制度背景下,城乡差异日益加剧,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因为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同时城乡统筹也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笔者通过对城乡统筹和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意在探寻一条新型城市化路径,既能清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又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2.国外城市化理论及城乡统筹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最早由工程师A・Serda 首次提出城市化概念,随后城市化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聚集与分化过程,是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的过程。
外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城乡发展失衡的代表理论:城镇体系学说及城市偏向学说。以上两种理论指出非市场因素对城乡发展失衡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对策指向性。同时,指出实现城乡统筹主要有三种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及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第一模式强调发展农村地区的小城镇,以这些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联系。第二模式强调以城市现代工业作为国家经济主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第三模式强调农业综合开发,强调发展国家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而不是只片面强调城市对工业产业的投资扶持。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3.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化和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都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目前50%的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的70%至80%的城市化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化滞后与国家重工业发展、城市偏向的政策制度及不合理的轻重工业技术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息息相关。城市化滞后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延缓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同时城市化发展滞后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成本,尤其是社会福利的损失和就业增长成本。
3.2城市化伴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最终能够实现城乡收入的趋同。然而在我国却是快速城市化伴随着日益加剧的城乡收入差异。究其根本是政府带有城市倾斜的政策使得支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财政支出及信贷比重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财政收入,而忽略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终将会使整个社会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3.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虽能对农村长效发展存在制约
城市化是一种高度市场化行为,市场追求效益而漠视公平。在比较优势下农村人才、政府投资政策及资金不断向城市聚集。在此过程中农村虽可以利用城市的先进技术,实现其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获更高报酬。但是相比于短期收益,农村的长效发展机制丧失了机会。首先是因为农村货币资本流失,其次是因为人力资本流失,最后国家所执行的政府主导型大中城市中心化及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只是片面的从农村吸收廉价劳动力,农业与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并没有真正与城市建立稳定持久的联系,而是从农业剩余中抽取工业发展资本,客观上构成了对农村、农业资源的剥夺。
4.城乡协调发展下的城市化道路对策
4.1制度创新与完善
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其次要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同时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并由此探索出市场经济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最后应当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寻求突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等,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城乡二元制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内,他们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视。
4.2加快城镇体系发展步伐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在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总是在不断的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等各种要素的交换和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把区域内彼此分离的城市(镇)结合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不仅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内城市的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及网络系统结构等进行协调安排,根据各城市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从区域整体优化发展的角度指导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可通过调整城市结构,将城市经济高度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经济资源重组。将向城市、工业产业集中聚拢的资金、技术、管理模式、就业机会等由城区向郊区扩散和聚集,引导城市郊区化发展。同时,依托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通过推动县域发展来实现。因为位于城镇体系中底端的区县与中国广大农村联系最紧密,因此它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农村同步发展,直接受益。
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空间重点,应注意避免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环。应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中心的县城,有计划的推动农村产业化,发挥不同区县的资源优势,通过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产业化。注意结合其自身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集中化。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县域工业化。政府部门不仅应整合分散的乡镇企业,优化其空间布局,建立工业园区,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还应扮演好市场调控员的角色,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县城对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5:61-69
【2】 叶菁华、陶德凯、王耀南,基于城乡统筹的涉农镇街规划工作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13,1:75-82
【3】 杨东峰,全球复杂性视角下的中国快速城市化,城市规划,2012,11:83-90
今后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发展时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如纺织、普通食品、普通建材等,已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难以再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目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已转向以机械电子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建材、建筑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这些产业的未来需求量大、投资量多、资本技术密集,它们的发展无疑会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未来20年城市化必然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另外据估计,今后20年至少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人们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此对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和条件作一分析。从国内形势看,国内有效需求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呈现疲软状态,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如何发挥少存款多投资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趋于成熟并走多从次化、纵深化、一体化发展,而第三产业未改变产业布局,进出口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消费。城市化战略为其提供了环境,并且逐步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从国际形势看,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中国要增强竞争实力为其向规模发展,而小城市小乡镇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经济战略优势、品牌战略,建立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小作坊,小工厂,小企业已不适应当代要求,走城市化战略是国际形势的要求。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表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趋势。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趋势预测
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97年)左右,今后将进入从3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一)大城市将比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居民收入水平高,虽然建设成本也相对高一些,但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还是比中小城市好。二是大城市功能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城市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三是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更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在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和重要的时候,在城市群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大城市的作用更加明显,原来独立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是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解决所谓“大城市病”现象,从而为大城市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例如,城市交通拥挤可以采取有轨交通、路口立交、路口停车线前移和路口四角扩宽等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大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已能够有效的控制。
因此,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应当注意大城市的作用,在不放慢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鼓励大城市适当超前发展。当然也还要注意不要超一定的“度”,我们认为以大城市人口增长保持在整个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1倍以内为宜。同时,发展大城市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容量问题。因此,在考虑加快发展大城市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的容量问题,做到大中小规模城市合理的协调发展。
(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特大城市根据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与国际交往作用的事实,在新的一轮对外开放纷纷制定了建立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设想,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又增加了新的积极因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所谓中央商务中心区(CBD)的建设。CBD是国内外大公司总部的聚集分布区,它负责组织和指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企业、工厂以及商业机构有效运行。由于各路大公司聚集在一起,它们能就近从事各种那些位于繁华的闹市区的大百货商店、大商场所无法比拟的大笔交易。
城市群(带)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扩展演变规律来看,其顺序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带就出现了。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个大城市群集聚。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大城市群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以此为中心,中国还应考虑规划一系列的城市经济带,并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中心城市,如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面、线、点形成后,将有一半的人口、GDP的80%、全国工业产值的90%以及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这些地域产生。
关于未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1996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预测: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4.5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35%;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45%。
三、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起飞也已到来。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服务价格的开放,将会有力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化进入起飞阶段后,城建规模巨大,估计每年约需投资总额高达5000亿元左右,如此惊人的投资单靠财政投资和价格开放后的收入是绝对不够的。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也只有8000亿元左右,因此,必须进一步开拓城建筹资渠道。根据国外经验,可选择的筹资渠道有政府专项城建债券、以BOT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水源设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二)必须逐步开放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城市生活”的巨大供需差额,根本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低价限制政策。它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供应严重不足的状态。低价政策往往使城市基础设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必然要靠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维持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一般都很少有资金用于更新和建设,形成了城市基础建设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为改变这一状况,建立起城市化发展的良好的微观运行机制是关键。首先,使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企业化,摆脱行政干预,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其次,在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放开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的价格,并把原来的财政上的“暗补”变为进入居民收入的“明补”。最后,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建立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和居民共同参加的价格协调机制,按“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共同制定大家能够接受的合理的价格。
只有通过上述改革,才能一方面有效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应,另一方面适当抑止现有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过度的需求。从而使“城市生活”在市场的调节下达到供求平衡,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价格放开后,开始是会有一个价格上涨的时期,但随着“城市生活”供应量在较高的价格的引导下迅速提高,在供求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将使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逐步下降到正常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要求其消费者有相适的选择权利。否则市场的分割势必还会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此,有人担心户籍制度的取消会引起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使城市人满为患。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的放开,使“城市生活”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出来,户口放开的城市只可能吸引那些符合这一收入水平的人进入,低于这一收入水平的人群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会自动离开,以寻求符合其收入水平的地方。这一点实际上被我国目前在许多方面已不起作用的户籍制度本身所证实。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大城市里会暂时出现一些“贫民窟”现象,但只要对此加以特殊的行政干预,这一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在此还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还很大,户籍制度在调整人口的合理分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方面还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去实现。
(四)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中长期任务,各国城市化进程既遵循着一般共同的规律,同时又有其特点和与其国情相适应的具体模式。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化必须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注意节约各种宝贵的稀缺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及水资源。为此,适当的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另外,农村城市化是各国城市化起步阶段普遍采取的模式。既鼓励就地城市化模式的发展,也积极鼓励异地城市化模式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两种基本城市化模式各自的优势,共同有效地促进城市化起飞阶段发展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