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平等;互相关爱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而不至于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传统的教学观念,其表现形式为:一是“驯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二是“训练型”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把少年儿童从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师生之间仍无平等可言,因为它是以知识为权利对“无知”的学生所实行另一种专制,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则严惩不贷。
当把教学理解为传道授业时,就把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则被贬值为这种传授的产品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平等、互相关爱的师生关系。
首先,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自主“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可作为对话主体——学生,在师道尊严影响下,甚少或不敢在课堂上讲真话,使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关系。其实,我们教师只要抛开传威意识,“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就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课堂上的学习伙伴。这样,课堂上师生是朋友,师生没有距离,互动交流、合作学习,能带给学生自信,激活其思维,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其实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未必比学生高明,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尤其应如此。而且,他以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决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恰巧说明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同样,以知识的权威自居的人,应该学学庄子笔下那个原先“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井蛙,到海边走走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作为一名教师,值得自豪的不是别的,而在于他乐于和学生一道不畏艰难险阻的攀登之中。
平等,然后才有真诚,各自以人的真面目相见相交,没有压抑,没有虚伪,没有隔膜,有的是体谅、宽容、理解,教师不是单纯的奉献者。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面的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传递情感,树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在师生关系中,相互关爱是值得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总强调“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爱护学生,这诚然是对的,但又有片面之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为什么不应给予尊重,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为什么不能给予关爱?当然,完全不必废止这个口号,而应把它理解为修辞上的互文,即: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护教师。正是相互关爱,才使平等富于意义,真诚成为必要,合作变得愉快。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爱是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的桥梁。
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只有爱,首先是教师的爱渗透其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不少教师也懂得鼓励的重要,尤其是学困生的内心更渴求别人对他的认同,更需要老师对他的关爱。但在很多时候,比如批改作文时却常常苦于无处可以鼓励,其实这正是爱的贫乏所致。天下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优点、长处,发现孩子在不断成长、进步,正是由于她有一双爱的眼睛。对学生的爱,在平等的交流中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交流更加顺畅,使沟通更加容易,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美好,以至让人终生难忘。
我们之所以要在教学别强调师生之间平等、互相关爱的关系,是因为对语文不应该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解,应该百家争鸣,在写作中不应该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情应当受到欢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应当受到鼓励。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意义,也不应将自己的悟解移注给学生,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说写的意向,也不应硬性规定学生说什么,怎么写。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探索、相互言说,相互倾听、相互分享、相互融合。
一、教师重复细致的备课
研学后教的理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前先通过研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研学后教理念下的高年级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重复的备课工作。第一次备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确定一份研学案。教师将它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内容进行完善。随后,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内容判断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从中研究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根据从研学案中获得的知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方案,弥补其中的不足。以《二十年后回故乡》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发放研学案,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自己从事的职业、故乡的变化等,并把这些记录在上面。教师课前收回研学案,根据学生写出的内容确定学生的欠缺之处,如有的学生只是笼统地说了故乡在二十年后的样子,并没有将现在的故乡和未来的故乡进行对比。教师根据备课方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未来故乡可能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把现在和未来的故乡进行对比,着重突出思乡之情。通过反复细致的备课工作,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细致的备课活动后,写作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生活是语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表现出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学完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开展以我与我的父母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教师提前将写作的主题告诉学生们,学生们自己确定写作的题目,并在生活中观察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感受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并回想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最印象深刻的事情。通过细致的观察父母如何对待自己,让学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仍以《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写作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故乡,看一看自己的故乡在发展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通过采访很长时间才回到家乡的人,他们印象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当再次回到家乡后,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及在离开家乡的时间里对家乡抱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过在课下中搜集写作的资料,并利用互联网查询这些年家乡的建设政策,思考若是自己长大后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工作,家乡那时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对家乡又会抱有什么样的感情。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生活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有话可写。
三、自由的语文写作课堂
研学后教的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练习。通过自由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作文观点雷同的现象。以习作三的写作练习: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为例,学生自行确定写作的题目,描述事情发生的环境和经过。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事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由和时间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书写文章,表达感受。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提高学生对写作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表达,提高学生个性化学写作的能力。
四、小组探究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作文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后,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换观看写作的文章,在观看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评价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集整个小组的智慧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写的最优秀的文章。另一种是在课堂一开始教师便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将作文的主题告诉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每名同学分别确定写作主题,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书写作文,随后,小组成员对写作的文章进行互评互改,弥补写作中的不足。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态度;转变;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98-01
一般而言,英语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科学的方式,有目的地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中的一些积极性,便于又快又好地进行学习,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自信心、积极性和目的性,从而在师生共同参与和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现教学有效性。
情感态度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而很多消极的情感因素则影响语言学习和长远的发展。过渡焦虑和抑制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地用英语表达,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过于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英语新课程首次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的目标,对情感和策略目标作了分级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英语学习效果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统一起来,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习。而且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尤为明显,会使学习者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的。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者、客体、服从者,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导致认知发展的困难,学生学习的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
其次,关爱和尊重学生。师生关系是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济,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的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
2.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首先,开发课堂资源,创造发展空间,积极情感体验。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去无拘无束的交谈,谈他们喜欢的人和事。
其次,开展丰富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先选定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或男女对抗,如单词速写、现场作文、诗朗诵、唱英语歌、辩论等。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研究、交流、平等参与、协商讨论、相互尊重,合理分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发挥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体的缺陷与不足,实现成员之间知识、经验、智慧共享与相互促进,是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过程。
第三,创设真实情景,培养积极情感。现行英语教材中有一些体裁,教师可以挖掘知识以外的素材去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积极的评价,情感的升华。《标准》指出: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能起到较好的鼓励作用。教师要在情感上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促使在教学反馈中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情感。为此,教师应充分运用一些激励性词汇来评价学生,此外,评语还应兼顾层次性、具体性和特色性,以便在充分自尊和自信中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不足进行归因,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重视使用积极性评语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产生学习动力。作业中的评语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因此教师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情感升华。
(一)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自身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思想,注重教师的外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化过程,造成学生的知行不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的45分钟来完成,而且借助45分钟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自我学习。例如围绕某一道德主题,教师可以推荐更多的书籍或者组织辩论会等,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得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同。当然,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外力的影响,但是外力的影响不能局限于德育思想的传播,更要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处于模仿阶段,成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保证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文明礼貌、尊重关爱、爱护环境等,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
(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依赖于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具体事件是德育工作最好的素材和教育资料。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阶段,明确让学生知道作为小学生应该具有什么品德,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什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小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范例。同时,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这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教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道德行为展开思考,通过观看和讨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确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德育教学就将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高尚的品德不仅要是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将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小学德育教学是以德育主题的方式呈现的,教师通过德育主题向学生传递一定的德育思想,促进高尚道德思想的渗透,这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需要教师改变的是,结合德育主题为学生制定每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题实践活动是道德行为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避免了个人道德实践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同时也以同伴的监督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班主任应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本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并由学生选取道德主题实践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例如,在文明中国人的德育课教学后,学生讨论确定本周的主题活动是“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学生讨论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第一,作文明自我,包括不浪费水、不浪费粮食、尊敬教师、爱护同学、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乱画等;第二,及时纠正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并督促改正。
(四)优化德育环境
开展间接教育环境是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对学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进行教室的文化建设。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学生的展示墙,教师可以围绕本周道德主题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道德行为的板画、道德行为的宣传语或者一些名人的道德故事,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注意根据道德主题的改变及时改进内容,并增加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展示栏。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对话的师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于文化环境下师生发展状况的。在小学德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安排班级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活动建议的机会,这个班级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里,都能通过制作一些小的手工,开展主题演讲,写祝福卡片来纪念,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关爱的班级文化是最好的德育,学生在友善的环境中自然会养成关爱、相信、舍己为人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环境的塑造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要注重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
二、总结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制定各种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的越轨行为等,殊不知,这种“堵”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地严格管理(更不要说惩罚了),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意识到,创建和谐班集体的着力点不在“压”上,而应在“疏”上。
一、以沟通为“疏”的基础
要疏通班级管理这条河道,当务之急是要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沟通就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当学生有了问题时,尽量去了解他们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来压制;尽量设身处地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因时就势,加以疏导。
七年级的第一次月考,我班整体情况很不理想。在班会课上,虽然我慷慨激昂地大谈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从一双双迷茫的眼睛中,我知道我讲的基本没用。于是我决定改变方法,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最终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没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而掉队,他们仍习惯小学阶段搀扶式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体意识没被呼醒。我特意组织了一堂“炫自己”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们亮出自己最拿手的活儿,展示“最棒的自己”,人人参与,个个登台,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主题班会开始了,拉丁舞、相声、小品、双簧、魔术,好戏不断,精彩连连,让人眼界大开,学生们个个都在活动中找到了一个值得骄傲的自己。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潜力无穷,原来自己能行。我顺势疏导:学习不也一样吗,跌倒了爬起来不就行了吗?学生们豁然开朗,顿时群情振奋,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他们各自制定了下阶段的学习目标,确定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整个班级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正是有了与个别学生的沟通,发现了每个学生的长处,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走出学习的低谷。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样的成功体验,我愈加重视沟通的功用,班集体就越来越和谐融洽,这些都得益于我在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以沟通为基础的“疏”的魅力。
二、以赏识为“疏”的手段
要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中“疏”的作用,就要让集体中的每个孩子都能有被发现、被认同、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自信,继而不断进步。而这一切的可能便源于赏识。赏识是“疏”的重要手段。
赏识能激发自信,产生不竭的动力,催人奋进。即使是一个各方面不太优秀的学生,只要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之处,并给予赞扬,往往就会使他的闪光点更为明亮,原来的不足也很明显地有所改进。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痴迷于电脑难以自拔,上课老是心神不宁,喜欢交头接耳,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学习成绩落后,但我从对他的观察中发现,他在电脑软件方面很有研究,就特意把他请进办公室,让他帮我解决电脑上的一些问题。我在对他娴熟的技术大加赞美的同时,进一步开导他:你把电脑玩得这么棒,天资不错,我相信你在学习上也不会差。我还特意在其他教师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在教室里郑重其事地赞美他。之后,他便像换了个人似的,上课时眼睛紧跟教师,笔记记得清清楚楚,作业也格外认真,中考在年级中一下子进步了200多名。我感到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一些落后学生的闪光点,给那些身上有缺点、学习有困难、容易被忽视的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机会,让鲜花和小草都得到阳光。这些待进步的学生通过教师恰当的表扬,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从感情上信赖教师,接近集体,从而必将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
一个班集体是由几十个个性迥异的学生构成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三、以心理调控为“疏”的保障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中学阶段是整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情感波动幅度大,容易变化。而情绪又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解除其精神压力。
(一)转移注意力
有些学生告诉我,他们经常在考试后回忆考试的题目时,会发现题目其实本来并不难,只是考试时过于紧张,脑子一片空白,想不起来而已。还有些学生越临近重要的考试就越感到难以进入复习状态,而越是紧张着急,压力就越大。我就告诉他们,再紧张,压力再大也不要忘了身体的放松。身体的放松可以缓解心理的紧张。在感到异常紧张时,则可以做做深呼吸,同时不断地暗示自己“放松、放松”,这个过程能使肌肉很快地放松,缓解一些不良情绪。而在考试的复习期间感到紧张时,可以尝试着暂时停止复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有趣的事物上并停留一段时间,或推开窗向远处望,看看蓝天、绿树,闻闻花香。或是听听音乐,特别是听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音乐开始时即合上双眼,让自己的感觉随着音乐流动。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二)合理发泄情绪
合理发泄情绪,就是在适当的场合,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如哭泣、倾诉、活动等方式疏散不良的情绪。当遇到不能承受的打击时,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大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排遣紧张、烦恼、郁闷、痛苦情绪的方法。我班很多学生遇到烦恼的事,我鼓励他们向自己信任的人尽情倾诉。而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也能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有些学生会因为与同学产生一些小矛盾而总是耿耿于怀,闷在心里长吁短叹、自我责难。其实不妨先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轻松活动,如打打球、散散步、听听音乐、找朋友聊聊天等,让自己的情绪放松下来,再客观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原因,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对方误会引起的,然后寻找更适合的解决办法。
当然,心理调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使用。
四、以爱心作为“疏”的源泉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家庭,班主任无疑就是家长,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时不在奏着一首永不停息的交响曲,而贯穿如终的主旋律,则是师生之间那股真诚的爱。
(一)以母亲似的“偏爱”来疏导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热情,争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二)以父亲般的严爱来疏导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总是被人赞誉的学生,只有在父亲般不苟言笑实则理智深沉的爱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三)以集体之爱来疏导所有的班级成员
注重集体的力量形成合力,使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奋力拼搏,你追我赶、全力以赴地为班级做好事,这样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还能关心他人,奋力为集体争创荣誉。
实践告诉我们:以“爱心”为源泉的“疏”的教育,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班集体的形成。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堵”并不是管理好班级的唯一法宝,班主任与其苦口婆心地一次又一次批评学生,倒不如多一点疏导,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的班级氛围。“时雨点红桃千树,和风染绿李万枝”,以“疏”治班,必将迎来桃李芬芳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