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化学专业

非化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化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化学专业

非化学专业范文第1篇

本教材还在每章之后,对于本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更便于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作为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有机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教师必须不断跟踪学科相关的新动向、新信息,掌握学科相关发展的新动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设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有机化学的课时逐渐减少。这就更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对于有机化学课程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取舍,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

2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兴趣

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纵观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有机化学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机化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有机化学课程时,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通过人类的衣、食、住、行、用、医等跟有机化学相关的典型实例,并结合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等社会热点,例如,合成的农药可以用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抗逆能力、产量和果实的品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色香味的改善,研制和开发防治疾病的药物等离不开有机化学;烷烃中汽油辛烷值与大气污染;烯烃和卤代烃与白色污染;芳香烃与汽车内空气对人体的危害;酒精在人体内的降解以及对身体的影响;油脂与人类的肥胖等等。

3灵活运用教法,注重归纳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各种教学手段都各有利弊,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一种教学手段。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个观点:“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随着教改的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时数在减少,传统的板书教学难以完成教学内容。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节奏快,会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的知识点零碎繁多,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必须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对每一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是我们所编教材的一个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前后章节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基团优先次序规则和官能团优先次序规则之间的区别;卤代烃、醇和季铵碱的消除反应之间的异同;醛酮的卤仿反应和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应之间条件和结果的异同;等等。

4加强交流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非化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79-02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化学实验由于其学科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有力途径。对于我校这样的民航类院校,非化学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但化学实验课时较少,更有部分专业删减了化学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化学实验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学生和老师对化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都不够。而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本校近些年来非(近)化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非(近)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创业等教学模式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本校非(近)化学专业不同专业的特色及培养目标,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分三个层次构建了非(近)化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基础课教学,该层次教学主要针对近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油气储运专业),以《大学化学》课程为依托,理论和实验同步进行,实验课程中的内容设定为基础实验,多涉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实验内容;第二层次是公共选修课教学,以《化学实验与生活》课程为依托,从化学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并用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以此来满足非(近)化学专业需求。通过化学实验学习,提高动手力能,以期在本专业运用化学意识,提高所属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层次为提高性教学,主要面向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群体开设,我们以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及实验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为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该体系不仅能解决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更能强化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图1是构建非(近)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说明。

二、更新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非(近)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的教学实施环节

1.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开设的实验内容。根据非(近)化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精心安排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非(近)化学专业《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与大学化学理论课内容相互关联,进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有限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既能练习和掌握大部分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又能加深学生对大学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真正实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地选择所开设的实验内容,真正把《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密切联系起来。

2.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由于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的药品,往往一些小的错误操作不仅会使实验失败,而且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危险。因此,实验的安全问题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对所有的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实验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讲解得更为细致,强调每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规范的演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操作,实验教师要及时提出并纠正,这样做既可以规范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实验危险的发生。为了保证实验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训练,注重实验细节是非常必要的。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依据老师的讲解对实验进行操作,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思考。对于实验的结果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教科书上的描述不一致时便束手无策,不去思考如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解决的办法。这样做就不利于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进行前要求每个学生认真预习本节实验课内容,认真书写实验预习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该节实验课应注意的事项;实验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查相关资料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节实验课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教师的实验课的授课方式,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然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把某个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向所有的同学提问,让大家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的措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4.细化评分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如何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成绩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一个难点。我们把实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例如对实验的迟到和出勤、预习报告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的卫生状况和对实验报告的处理等进行评分细化;改革期末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准备好实验题目让学生随机抽取并现场操作和解答题签上的思考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操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考试成绩;综合上述成绩按不同比例给出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偶然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且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的改革,非(近)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二)建立和健全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作为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具体措施:(1)根据所开设的实验题目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审核和完善实验方案。(2)根据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要独立完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翔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规范学生的操作,对于失败的实验要鼓励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的结果,指导教师要认真地检查和分析实验数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3)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讨论、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和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措施等。学生把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三、加强教材改革,推进网络平台建设

为适应知识的更新和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在教材建设上狠下功夫,先后自编了《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电子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更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使实验平台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配置进行了优化,将实验室的实验药品、仪器和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实验室按照功能进行重新设置,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本科平台。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仪器和测试方法,将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纳入本科实验平台管理,为学生研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为了解决一些在课堂教学学时内开设比较困难但学生有兴趣的实验项目,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开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在兴趣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是工厂的生产线,它的目的是培养自主、创新的人才,让每个本科毕业生都具备更全面的素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树立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晔.提高非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班,2003,(25).

[2]邹宪芝,尹荣.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非化学专业范文第3篇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相关业务资料,在日常交际与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与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基本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反复强调了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对于应用能力的理解,不应该将它局限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上,而应该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是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这些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基本要求》提出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基本要求》把应用能力置于突出位置,理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就是要达到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因此,在教学中仅靠传授语言知识是不能保证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教学应成为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基本要求》中的高专英语教学目标。

一、教学大纲中应列入文化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效果和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普通中学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不同等级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但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中只笼统的提到“一一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以笔者建议应把英美文化教学作为一项要求写进高专英语教学的教学大纲中,使之成为一个规定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这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在日常的教学中,贯彻大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指导英语的教学实践。

二、改革现行教材

如果文化教学被列入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中,那么学生获取英语知识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的高专英语教材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目前高专英语教材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对于不同的专业有一定益处和合理性,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是作为基础学科在学,基础英语并不是专业英语,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最好能把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作为一个有机体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作为课文学习内容,编排教材。应把衡量与评价教材的主要标准之一定为其文化视点是否突出,蕴涵的文化内容是否丰富,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是否有益。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英语教材,才能适应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三、改革考试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专英语考试试题内容还是以语法、语言基础知识为主,试题中语法、基础知识一般占80%以上的比重。这完全违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一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专的英语测试形式也主要以笔试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评定主要是学分制,依据期末的一纸试卷,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始终没有发挥出来,考核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相脱节。为了达到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除了期中、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加上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听力、口语考试等其他测试形式来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这些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修正和提高。令人欣慰的是,我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近两年来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二级考试,这样学生必须接受口语、听力测试。因此,调整高专院校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调整。一纸试卷一次统考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若不改革考试制度,就很难把教学目标调整到注重能力培养这个方向上来。

四、对教师的要求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会通中西”的作用,即肩负着文化传播中介的重担。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双文化修养,培养双文化的理解能力、识别力、鉴赏力,在大脑内形成两套文化系统,不仅作好双语人,而且作好双文化人。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基础的双文化意识,预测文化学习可能出现的误区,通过文化对比及时引导学生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避免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及文化定势现象。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心理,让学生知道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系统,每个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传统等渊源不同,从而导致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髓,有其对世界文明独特的贡献,有其引以为荣的文化传统,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糟粕。所以教师要做好两种文化的调节者,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分寸,要尽量客观、公正,切忌把自己不良的文化意识带到教学中去,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要让学生在热爱自己母语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尊重目的语优秀的文化传统。其次,高专院校外语教师遗乏,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因而在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力度不够,迫切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否则在高专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

非化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外语学习的目标应从过去的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转变为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和应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层次不齐,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大学阶段英语开课时间有限,如何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真正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学者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有效的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进行恰当和有效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碰撞。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因此,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必然的。

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聚焦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而是片面地强调词汇和语法等这些语言的基础知识。学生要使用和运用一门外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说:“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造成许多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较差,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偏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初都不大适应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授课,对于要求自己开口说英语更感新鲜。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极易被忽视,所以,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前,外语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教育者本身不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就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下面我从实际出发,讨论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3.1课堂中文化知识的介绍。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贫乏。教师可以通过对目标文化和本族文化的比较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这些方面的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如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不同,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另外,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如当中国学生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时很可能生气,但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在英语中“lucky dog”带有褒义,表示“幸运儿”的意思。对语言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内涵的了解可以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尽管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语言学习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3.2利用课堂活动,进行情景对话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让他们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条件,让他们在创设的情景中练习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身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扮演特定角色,用英语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致谢或致歉等活动。大学英语的听力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情景会话,每两课就有一个口头练习,可以通过这些练习及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目的语文化,提高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可播放一些纪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传播文化知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发挥其图、文、声、像,以及信息量大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比赛、英语晚会等方式传递文化知识,丰富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体验。

4.结语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频繁,为克服由不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美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5-126.

[2]明树杰.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孝感学院学报,2005,(1):35-39.

非化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VF 非计算机专业 选修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为加强课程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响应我校“创建合格普通本科高校,首先应从教学抓起”的战略口号,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现已开始落实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质量工程”。

目前,我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多门选修课,选修课的广泛开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选修课的教学逐渐成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活跃因子,同时也对选修课的教学寄予更高的要求。为拓宽学生本专业的传统知识领域,让学生在已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我们给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Visual Foxpro》,如何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搞好这门课的教学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VF课程的意义

教育部曾提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应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重要的组成部分。

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是一种面向微型机使用的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开发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常用工具,提供方便的数据库创建和管理、数据索引、查询及报表输出等功能,操作简便、灵活易学,很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同时也是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内容。鉴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同于以往模式的一种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开发智力、拓宽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日常事务处理的效率,以增强其毕业后踏入社会的自我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综合高校学生报名选修这门课的情况来看,每次都能爆满,说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想要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愿望比较强烈,愿意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很高。因此,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VF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VF课程的特点与其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特点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数据库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从第一节课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结束,都在讲解同一个问题:如何让计算机来管理各种日常信息。而这种形式的课程是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他们还是带着过去的学习方式来学习VFP 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内容,最终导致出现下列问题:

(1)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对课程缺乏整体认识,不知道学完后能用它来做些什么,常常认为VF是一门与C语言等相似的另一种高级语言。

(2)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虽然课程内容学会并不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散记忆,并不十分清楚所学内容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哪一个组成部分,在头脑中很难建立起课程体系的整体概念。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没能给学生建起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框架,为此教师必须对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等环节进行改进。

3如何提高VF课程教学效果

3.1分析课程特色并结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校培养多学科专业学生是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毕业后具有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日常工作事务处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虽然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文理科学生兼收,但学校相当多学生是文科生,他们偏重于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以往的传统教学更多地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大学选修课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它的教学应有不同于必修课的特点。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重视的是学习兴趣的激发、最新科研动态的传递和评价、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实践应用,在教学中应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计算机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实践性很强,通常这类课程涉及面广,在内容上比文科类课程抽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VF就不能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要求,而应该密切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提高他们运用数据库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文理渗透,以此作为这门课最终的教学目标。

3.2针对非计算机学生特点,选好教材,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逻辑思维偏弱的特点,在选择教材时最好理论结合实例类的教材,同时采取“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先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实践的作用是由认识引出概念与理论,学习从实践到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理论教学是系统地学习概念、理论与方法,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再实践的目的是验证理论、明确理论的实用意义与实际应用的方法,探索创新并提供实践能力。

3.2.1认识学习,激发兴趣

通常学生选修VF课程的积极性很高,但未必真正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而且课时少,若课堂上仍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为先导,学为主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在教师使学习活动有兴趣。不妨第一堂课引入一些生动的案例,尤其是与学生密切相关、身有感触的例子进行讲解,演示一个直观形象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作详细分析,突出说明用途,使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感,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门课,自然地形成对这门课的总体认识。

3.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去,逐层推进任务。通过对问题的分解细化,得到一个完整的任务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上第一节课时,先给学生演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在后续的授课中,将整个系统进行分解,每个部分作为一个任务逐一讲解,学生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整个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入新知识点―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把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形象、牢固的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2.3突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VF课程的目标是重在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处理和查询数据,提高动手能力。课程内容操作性很强,应采取内容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课堂上精简讲授内容,抓住重点,选取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知识点作为讲授重点或讨论重点,一般知识由学生自学。授课内容重点放在数据库的管理应用方面,以演示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数据表的建立和使用开始,再到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对每一部分内容详细介绍“怎么用”,让学生学会使用VF开发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当堂内容学完后紧接着上机实验,使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以牢固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使用方法,在实践中更进一步地认识数据库技术。进行先期实践后,分析得出这一实践环节中所涉及的理论。尽力避免对学生单向灌输, 注意处理好详讲与略讲的关系, 力求少而精, 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地理解概念、系统把握数据库理论的知识脉络。

3.2.4分组作业,创新实践

在开课初期给学生布置几个课程设计题目,以几人为小组选题共同完成作业,允许学生自己创新设计。将一项大任务分解成小问题,由学生自己主动承担任务,学生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协同完成。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如何积极探索,最后解决问题。不但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熟练应用,而且能锻炼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抽象能力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新的想法且付诸实践,最终既完成提交作业又激发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在整个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3开展研究型教学,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鼓励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我们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包括学习资源、答疑平台、讨论社区、自我测试、知识拓展、优秀作品展示等功能模块。在平台上上传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包括课件、教案、教案,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等;在答疑版块里除了提供互动的问题解答,也可以预先存有常见问题的解答库自动解答,以便学生及时得到答案;讨论社区主要基于BBS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在论坛上;在线测试初始可以基于试卷库提供整套试卷的学生随机检测,在条件完善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随机出卷机制,学生可以在线定义考卷特点,系统利用组卷算法从后台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实现自动出卷,并能立即反馈考查结果;知识拓展可以基于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相关资源链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语

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浪潮中,选修课教学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任课教师要精心编排,在“选 ”、“讲”、“导”过程中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生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努力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文理兼通,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数据库的应用远远不止于此,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开拓创新,紧跟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郑丽娟.趣味教学VF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J].计算机教育,2007(3):32-34.

[2] 李雁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75-77.

[3] 黄陈蓉,黄坚,袁宗福,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6):28-30.

[4] 张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5] 高杨帆.采用多层次教学模块提高大学文科生科技素养[J].教学研究,201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