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蚕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了几天,蚕宝宝身体也胖了,快要蜕皮了。我很想看它们蜕皮,但晚上它们就悄悄地蜕了皮,一眼也没看到,可能是它们不想让我看到吧!
说了这么久,我还没有告诉你们蚕宝宝长啥样呢,它们长着像小黑点一样的眼睛,鼻子圆鼓鼓的,身体白白的,脚的旁边有小黑点。
等到蚕宝宝长到胖嘟嘟样子的时候,它们的食量大了,吃“饭”的时候,我都能听见它们吃桑叶的声音,好像在说“好吃,好吃!”
我生来就怕毛毛虫,我妈妈也不例外,有一次我把蚕宝宝给妈妈看,她差点“晕倒”。还有一件趣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桑叶差不多被蚕宝宝吃完了,我急得团团转,幸好有妈妈及时“救助”,从人人乐把桑叶买回来了,不然我的蚕宝宝就要饿肚子了。
我想让它们快快长大,结茧、化蛾、产卵。免得妈妈又喊冤了。
告诉你们一件让人发笑的几条蚕宝宝的趣事:有一次,一只蚕宝宝为了吃一片桑叶,竟然把它的身体转了360度,这说明蚕宝宝的身体非常柔软。有时候,几条蚕会叠在一起吃桑叶。
光阴似箭,蚕宝宝终于结茧了。先是一两条结茧,接着就有很多条蚕结茧了。它们结茧和前面我说的蜕皮一样,看都不愿给我看,它们可真淘气呀!
有一条蚕似乎觉得自己是老大,身体很长、很胖,而且是最后一个结茧。还有几条也很有趣,有一条蚕的茧居然结到盖子上,可能是晚上我把养蚕的盒子盖上了,它偷偷地爬上来,结了个茧。
还有一条蚕的茧居然是在盒子里两张报纸的中间,我觉得它很懒,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少吐点丝。
时间过得真漫长,好像过了一亿年一样,过了很久它们还没有变成飞蛾。
一个人获得胜利的时候,
在
那个人挥手欢呼的时候,
他是什么感觉?
当
一个人面对失败的时候,
在
一个人满脸失望的时候,
他是什么感受?
谁?
没有胜利
谁?
没过失败
但是,
冠军只有一个
失败却有许多
提问:您能谈谈您跟施先生相识的过程吗?
姜文:我是粉丝代表。我为什么今天我在这里。就是二十年前,我拍了一部电影叫《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比较倒霉,开拍几天钱就没有了,之后就不断地没有钱,一直到1994年,电影已经快剪接完了,但是没有钱做后期,而且我们离不开我们住的招待所,因为我们没有给人家钱,把机器也给扣了。这时候原小说作者王朔,找到了让 ·路易先生(法国著名电影人),让· 路易说在德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导演,于是拿着大概有几十分钟的录像带,把这个给了德国的施隆多夫。我当时想,又能怎么样呢 ?结果人家拿去没有多久,施隆多夫就说,你就让他到我这里做后期吧。我当时脑子没有转过来,我说一个导演,他怎么能让我去他那里做后期。后来才发现当时他掌控着德国最大的一个制片厂,叫 Babeisberg。我非常幸运就到了那儿,非常好的条件,非常好的混录。把“阳光灿烂 ”就做完了。我做导演第一次就碰到了贵人。他第一次来中国(其实施隆多夫 2005年来过中国 ——编者按),我不能不出现在这里,我得找机会向施隆多夫表示感谢,要不然这个电影现在都还在剪接室里呢。
施隆多夫:这是很有趣的历史了。当柏林墙倒塌的时候,我立马从美国回到德国。然后我担任前东德国际电影学院的院长。当时这个电影学院被私有化了。然后我跟那些公务员说:“你们都回来把!我的电影学院需要你们。现在国家不给我们钱,我们必须自谋出路。”于是我们自己找资金来拍片子。刚巧我在北京的一个法国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一个中国导演他刚刚拍完片子,声音还没有加上去,看我能不能帮他一下。我说:“ 行啊。”那时姜文还是一个年轻人。他带着一箱子录影带,就是那种很小的录影带,赶到了东柏林。我们从那开始认识,然后就开始给电影配音,度过了好几个月。姜文作为一个年轻导演,非常有使命感。电影很震撼我的一幕是:有一个男孩看到一个美女走过来,然后呢,
她穿的鞋,双腿露在床沿下。年轻的小孩儿盯着女人的大腿。感觉这个姑娘好像除了鞋什么都没穿一样。因为摄影机是在床下拍的,这就预示到一个愿景。我一看到这个场景我就跟姜文说: “姜文,我们是哥们儿! ”
提问:您认为《铁皮鼓》中有什么性感的东西?
姜文:你的意思到底是性感还是感性?
施隆多夫:《铁皮鼓》里没有性感。
姜文:有性,不是性感。但是我觉得《铁皮鼓》里面的幽默也非常与众不同。奥斯卡是非常幽默的。
提问:是黑色幽默吗?
一.目睹挑战
在晚清外交官的游记中,涉及中国丝茶业面临挑战的地方颇多。如:“丝茶两宗,本恃为出洋巨款,今则日见其衰;售之西人,西人谓其货愈劣,若有戒心。日本、印度、义大利、法兰西乃起而攘其利”(1)、“二十七日记:丝茶为中国出产之大宗,近则外洋各国效中国之长,夺中国之利。茶则印度、锡兰、日本种植日多,烘焙亦日讲究,色香味俱佳,洋茶销路日见畅旺,华茶销路日见耗竭。丝则法、义、日本等国养蚕得法,出丝日旺,剔选极精,缫制极良。同治初年,华丝每岁出口者六七万包,今不过二三万包,已减去三分之二”(2)、“九月戊辰朔记:本年长江各阜所出新茶,计英商美商采买比往年少英权六百万磅,俄商采买比往年多英权六百万磅。运英之茶1731万9千余磅,运美之茶276万5千余磅。盖印度种茶日旺,而美商又往日本采买,致夺中国利益也”(3)、“茶叶一项光绪六年出口74万担,十二年减至66万担,十四年减至55万担,16年减至39万担。较之前十年,商民少得之银约有四百万两,税厘少征之银约一百五十万两”(4)。以上均写于光绪16-17年间。
关于中国丝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不同时期所记不同。咸丰九年(1859)出洋的郭连城在其《西游笔略》中写道:“(十月)初五,天晴……是晚,有客示余以《蚕桑辑要》一书,言此书出自中国,后译以西言。故至今西洋诸国,亦能养蚕为帛”(5)。这说明,在当时中国传统蚕桑技术在国外仍受青睐。但是,到接近光绪二十年时,情况有了较大变化。“(意大利)唯蚕桑之业,出于近时数百年”(6)。在差不多同一时期,曾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等国大使的崔国因写道:“美国农部考究蚕丝,上议绅满胜函询中国蚕丝出产。日本又面究一切,方知墨西哥国近已留意养蚕,蚕丝共有十二种云”(7)。康有为在1904年游历欧洲时发现:“一曰丝。意之蚕桑,即最先与中国通,久传于意土。今则桑麻铺,遍于原野矣。可磨埠为织丝厂地,机凡一百五十万,岁出丝织料四千吨,值九百万镑,倍于吾祖国矣。闻皆运于法国为最多,以法国妇女甚侈,好衣丝也。吾国蚕法不精,丝事日下,所宜鉴观人之良法,而改良以求进焉”(8)。从中可看出:意大利的蚕桑业发展很快,对中国来说是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近来也在发展蚕桑业。
中国茶出口遭遇的对手,则是以印度为主。光绪二年(1876),清末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旅欧的船上遇到英国茶商,从他口中了解到印度产茶的一些情况,“同舟英商斯帝文生言在印度种茶三千余亩。中国茶种每亩收百斤,印度茶种可至三倍。产茶山在北印度黑摩来里山南。去岁出茶三千万磅,生植岁益加多。此近二十年事也”(9)。同年,张德彝在英国遇到茶商,看到并品尝了他经销的印度茶,“晚有英国茶商司悌文森者,出印度阿萨木所产茶叶与看,叶小色黑。船主令烹之,味似红茶,苦而涩”(10)。时隔两年,郭嵩焘与另一位外国人谈到印度产茶情况,“十五日,ㄈ斯来见,言印度产茶日盛,岁运至伦敦三千万磅,与二十年前中国茶运至者略同,今中国已逾万磅矣。问阿萨密外尚有产茶者否?曰:‘环北皆产,西北X嘎伯与东北阿萨密略同。阿萨密产者味浓,X嘎伯产者味香’”(11)。
他们还了解到,除了印度之外,日本、美国、希腊,甚至俄罗斯都有了茶叶生产。“(日本宇治)其茶为通国冠,俗呼宇治茶,高无三尺,纵横一碧,长滨十里,仿佛近之”(12)。“美国向不种茶。咸丰八年,执政购中国茶秧一万株,发给农民;厥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12万株。今均有收成,然仅供自用”(13)。
“俄人现拟开设公司在俄地种茶,以分中华之利。有宝博者,曾久居中土,力究种茶及制焙之法,得其窍要。回俄后,察其土宜及天气,唯Y淡一地种茶最属相宜,拟聘中国工师往为试种。华茶向唯英俄两国擅厥销场,自印度种茶而华茶销路为其所夺,只砖茶一项尚可销与俄商。今俄又自种茶,中国利源不将尽涸乎!”(14)。希腊的茶叶生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初二日记:英国海关税务司册报:自1891年四月朔起,至1892年3月30日止,所收关税共有2009万2700余镑,比前年多收34万3千余镑。内所收烟税一千余万镑,已得进款之半;葡萄酒之税短收约二万七千镑,火酒税短收一万四千镑。茶叶税得382万4千8百余镑,较前年尚多征2千6百余镑。岁用茶叶共881万3千镑。所销印度茶少,希腊茶多。希腊茶之销路,已胜于中国茶矣。现在英国所用华茶,已不到十分之四云。英海关于各项皆免税,所榷者唯烟、酒、盐、茶叶、加非数项而已”(15)。上述记载的时间均在光绪13至19年间。国外的茶叶生产飞速发展,国内的茶叶种植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们比待在国内的人更看到了危机,不再盲目乐观。
二.丝茶业衰退原因分析(一)――技术原因
由于近代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当时发达国家的缫丝与纺织都实现了机械化。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利用微生物学解决了蚕的传染病问题,减少了蚕业资本家的损失,使传统的养蚕技术跨进了现代化的门槛。中国的上述技术无一不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面临困境是必然的。
同治九年(1870),随使团出访欧洲的官员志刚在法国看过提花织机后,感到“观其织法,实费心思。唯所出之绸,彩色闪烁鲜艳,柔脆而不坚,由于丝性不如湖产。而丝性之劣,又由桑性所生之,水土不同也。故西人从前由中国贩运蚕子,由水路则南伤于热,由陆路则北伤于寒。所存寒热之余,食里庸之桑,则又仍是里庸之丝。则是其所能者,人也;所不能者,天也。而欲以人力胜之,惜乎,至今犹未思得胜之术也”(16)。他所认为的气候原因仅仅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欧洲人当时尚未很好掌握相关的生产技术。
意大利是最早从中国引进蚕桑技术的国家。到近代,它的蚕桑业已有了不小的规模。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的意大利展厅里,中国海关代表李圭(1842-1903)见到他们的展品中“蚕丝甚多,茧亦大小咸备”。他同时认为,“丝虽白洁,究不若华产光亮,地土使然”。但是,他们的优势已显示在其加工技术上:“唯闻其国产丝,亦如印度之茶,年盛一年,别国争购之。以做法匀净,非若华丝间有掺杂也。而其蚕桑之法,亦得自中国,仿效而成,即用以夺中国之利,可不虑哉?”(17)。这种加工技术上的优势,到后来则更加明显。光绪32年,戴鸿慈在法国见到的精美丝织品,多为意大利所产,“观蚕业院,养蚕饲桑之法及所用器具备列。煮茧出丝各新法,皆可仿效。观纺丝处,后为丝货陈列所,皆米兰所出也。米兰以丝绵著名本国,其地丝厂林立,所出之绸缎,质地虽不如我国,而染色鲜艳异常,极合销售之用。其他阑干、颈带之属,亦目迷五色。又有假丝货厂,以纸及木皮等为之,甚美观,几可乱真”(18)。同年,李圭在美国一家缫丝厂见到的情景,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此厂系专取败茧,用机器抽丝,以织衣里绸,亦间用好丝,以织上等绸。进门一大室,见茧壳堆积几满,色败气恶。云皆自日本以贱价购来。其法:将原来败茧摊置机上。平板轮动,则茧丝皆卷于铁齿轴上。其杂物漏积一处,以之肥田、莳花极良。轴上乱丝取下,若被絮然。送至第二器,铁齿较细,卷梳一过,色稍白,剪为八寸许短条,以木板夹好。至第三器,铁齿尤细,再梳一过,洁白匀净。至第四器,以二女工司之,将夹板短丝平铺横板,转入长板达于木轮,转之便接成长条。至第五、六器,则抽为细条,由小铜管口过入铁筒内。至第七、八、九器,则更番梳刷,随梳随细,尤为光洁,与绝好茧丝无异。至第十、十一器,每器有木管30枚,绕丝于上。至第十二器,再过一次,由粗而细,由松而紧。至第十三器,器分二层,上置丝管二百枚,下置空管一百枚,使上层二管之丝,过入下层木管,两丝合为一茎。至第十四器,则由木管绕为大环。若织本色绸,即上织机,须加颜色者,入缸染。每日可得净丝五百磅。能以败朽不堪之茧,成绝好丝,又日出如许之多,非机器之功也,乃人心特具巧思,不肯使天下有弃物耳。我中华为著名产丝之邦,败朽之茧亦必甚黟,倘使有心人仿而行之,不更多一绝大贸易乎?”(19)
(17)[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 (不分卷)岳麓书社1985(3),P220。
(18)[清]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卷11》岳麓书社1986(2)P504。
(19)[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卷二》岳麓书社1985(3),P266-267。
(20)[清]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五》岳麓书社1985(8),P275-276。
(21)[清]载振、唐文治《英轺日记・卷四》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4辑、第73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98(6),P104。
(22)[清]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二》岳麓书社1985(8),P434-435。
(23)[清]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二)・卷十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28辑、第275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98(6),P1130。
(24)[清]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五》岳麓书社1985(8),P637。
(25)[清]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一)・卷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28辑、第275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98(6),P202-203。
(26)[清]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一)・卷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28辑、第275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98(6),P312-313。
(27)[清]蔡尔康等《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岳麓书社1986(2),P227。
(28)[清]容闳《西学东渐记》(不分卷)岳麓书社1985(7),P86。
(29)[清]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二》岳麓书社1985(8),P452-453。
(30)[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卷一》岳麓书社1985(3),P207。
(31)[清]载泽《考察政治日记》(不分卷)岳麓书社1986(2),P640。
(32)[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毛凤支、谷昕、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5月出版,P440。
(33)[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毛凤支、谷昕、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5月出版,P440-441。
教科版三年科学教材(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凤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我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开展了下面一些探究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把我教学的三年级三个班,每班分成4~6个科技实践组,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一个花盆,泥土让孩子们一小包一小包从四面八方带来。播种时,我提供给前一年收集的种子和在市场买来的种子,让他们从挑选种子开始在课堂上学会播种。我送给孩子们每人几粒种子,回家后按照此方法播种或再买来种子和家长一起播种。在班级我推选几名专门负责的管理员分工合作,浇水、施肥、记录等。我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两个单元交叉进行,如,凤仙花发芽了,长出子叶、真叶时把放在教室外的花盆请进课堂,孩子们边观察边探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收效较好。在学校的家校开放日、得到听课家长的一致好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习惯,我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记录,画图、拍照、写观察日记等,还实时提醒他们别忘了长期坚持。我们在本年级还开展《我爱凤仙花》的竞赛活动,老师与学生、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比比哪盘花长得好,长得壮,结果多。由于凤仙花容易栽培管理,孩子们除收获了很多种子准备来年继续播种外,还掌握了栽培植物的技能,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其乐融融。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