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某小学大礼堂里,台上坐着一个班大约三十名学生,个个正襟危坐,腰板挺得笔直,双手搭在腿上,台下是来听课的一百多名教师。
上课了,教师问学生:“孩子们,你们今天来这里上课开不开心啊?”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心。”
教师:“老师也很开心,现在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游戏完以后,教师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好不好玩?”
还是异口同声:“好玩。”……
这是在给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心理活动课上的场景。
当看到学生严肃的坐姿,听到他们整齐划一的回答时,我感到很震惊,面对着台下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孩子们的心情怎么会是开心,他们僵硬的坐姿告诉我,他们很紧张;他们左顾右盼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害怕。即使有人会开心,怎么可能全班学生此时此刻的感受如此的一致呢,难道是多年同学的默契?蒙台梭利说过:“如果教师拿过来一个教具,所有的孩子都跑过来,都对它感兴趣,那是不正常的,只有一两个孩子对它感兴趣才是正常的。”
我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课时,每当问到某个活动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感受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有的用一两个简单的词应付一下,有的竟然回答没有感受,甚至还有学生反问我:“老师,我该有什么感受?”这让我很不解,也很无奈。其实在活动中,学生们很积极,有的甚至是很兴奋。
一丝风掠过,树叶会轻轻地摆动,更何况少年的心原本就是敏感细腻的,即使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该有一丝丝小小的涟漪吧?是什么让他们的心变得如此粗糙?现在看来,是我们的课堂教会了他们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即使有,也不能说出来,否则,就不和谐了。在这样的课堂待久了,所思所想所感和所说的长期不一致,人格就“分裂”了,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有什么样的感受了。
也许学生们早就习惯了这样上课,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就是这样要求他们的,可是在倡导关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活动课堂上也要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教师讲什么内容,活动设计得多么新颖,课程进行得多么流畅,这节课都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而且会让学生觉得心理活动课不过如此,和其他科目的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觉得心理活动课的活动设计、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围绕学生的真情实感给予他们真诚的回应。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谈得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心理活动课区别于其他科目的重要特点之一。
心理活动课重在求真,要让学生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创设如下几个条件。
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能宽容、接纳学生。
我们大部分心理教师都很有亲和力,很多人也在努力做到让自己有亲和力,很多教师特别是女教师上课声音很温柔,笑容很甜美,动作很亲切,这些都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是宽容、接纳很多教师却难以做到。比如当学生表达的是积极看法时,教师脸上笑靥如花;当学生表达的是消极看法时,教师紧皱眉头;当学生的回答正中课题,猜对教师的心思时,教师会带领全班学生给他鼓掌;当学生的回答和主题不一致时,教师漠然置之……其实课上学生某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和行为,也许正是某种问题的表现,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挖掘它,探寻它,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左右学生的表现,教师的宽容、接纳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金钥匙。
其次,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课堂并不是不允许消极的东西存在,而恰恰是这些消极的东西向我们暴露出了问题,是亟需重视的。课堂氛围愈是轻松,学生的思维愈是活跃。此外,与教师的期望恰恰相反,学生喜欢的是“非主流”的声音,如果某个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了某种真实的但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观点时,就会很受其他学生欢迎;而当某个学生表达的观点特别主流,特别符合社会的道德期许时,反而会让其他学生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们甚至会认为这位学生有拍教师马屁之嫌。是不是这些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了呢?我想不是的,只是因为他们被安排、被控制、被灌输得太久,偶尔“出格”的表现只是一个小小的反抗而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多么需要一个自由和包容的课堂。
最后,我们设计的活动要真正能触动学生,对他们有所启发,这样他们在表达的时候才会有东西可说。
教师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少用封闭式提问,如“当你这样做了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而不是“当你这样做了后,你后悔吗”。提问要明确具体,如“当你对一个人讲话,而他却在玩游戏,根本不看你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而不是“当别人不听你讲话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表达。
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是我们上好心理活动课的第一步,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对这些真情实感给予回应。做好这一步很难。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应是生拉硬拽。在一节“我是谁”的心理活动课上,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寻人启事”的游戏,要求学生在卡片上尽可能详细、清楚地描述自己,然后教师把卡片收集上来,任意抽出一张来读,让学生们猜猜这个人是谁。游戏完毕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寻人启事大家一听就能猜出来要找的人是谁,有的大家却不太容易猜出来呢?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大家对这个人不太了解,或者说这个人的性格不鲜明。当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总结说:“有的人没有清楚详细地介绍自己,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看来认识自己是比较难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更好地去认识自己。”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回答有些脱节,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符时,教师就直接把学生拽到了自己的教学轨道上来。其实在这里,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或者让学生比较一下容易被猜出来的寻人启事和不容易猜出来的寻人启事有什么区别,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背后的原因,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有的教师漠然置之。记得有一次在上“男生女生”时,我让男生总结可爱的女生应有什么特点,男生写下了可爱的女生要美丽,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但课后反思时我意识到会不会有的女生觉得自己不美丽,所以就不可爱了呢?很遗憾,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有的教师进行嘲笑、挖苦。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一课中,教师提问:“在上学的路上,你将如何积极地暗示自己?”一个胖乎乎的男生站起来说:“我很饿,我要吃早餐。”听到这个回答,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被这个学生弄得哭笑不得,随口说了一句:“你看你都胖成什么样了,还要吃。”全班学生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幸亏学生没有反问教师:“胖就不能吃早餐了吗?”不然,不知教师该如何收场。
有的教师处理得力不从心。还是在“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一节课里,有一个活动叫“挑战自我”,教师挑选了四名学生上台比赛摇呼啦圈,包括一名男生、三名女生。赛前的民意测验显示,班里所有的男生都支持这名参赛的男生,而比赛中,这名男生却最先败下阵来。这名男生有点沮丧,事后在教师采访的时候,他说其他男生那样支持他,其实是想看他的笑话。他失败了,他们都笑他。教师说:“他们没笑啊。”然后面向其他男生:“你们笑没笑?”其他男生嬉笑着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这名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男生的感受,他的处理显然没有抹去男生心里的阴影,这个男生在这节课中很受伤。
如何回应学生,最见教师的功力。教师既需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也需要积累经验。在个人修养方面,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真心地想去帮助学生,能和学生产生共情;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再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时,能够巧妙地去应对。
心理活动课的基本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等,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真实性原则,唯有真实,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唯有真实,我们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心理活动课的教育目的。
一、引言
心理活动课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率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强的班级授课形式。心理活动课一方面要突出辅导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活动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从活动中体验、感悟、训练,在活动中成长。
目前,心理活动课中存在教师对活动没有正确把握的现象,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受到影响,限制了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活动课的推广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合理使用活动非常重要。
二、心理活动课中活动设计不当的表现
1.选择活动不当,缺少目标导向
有些教师在选择活动时缺少目标导向,活动与辅导主题缺乏相应的紧密性,使活动与主题脱节,最常见的活动不当表现为热身活动和辅导主题的脱节。如,在人际交往辅导课上设计自信心训练的热身活动,在情绪调节辅导课上却出现旨在培养团体意识的热身活动。
又如,在以“人际交往模式”为主题的高中心理活动课上,教师旨在引导学生归纳和认识“我不好-你太好”“我很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这四种人际互动模式,主要采用讨论和自由发言的教学方式。教师用一个投射游戏作为热身活动:“如果你是一只动物,你觉得自己是……有兔子、狮子、刺猬、骏马四个选择。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分组,所有选兔子的学生为第一组……”这是一个选择不当的活动,该活动不仅对主题没有引导性,而且也无法达到分组的目的。课堂上,我们看到:选择兔子的有10位女生,一位男生;选择狮子的有八位男生,二位女生;选择刺猬的只有一位女生;选择骏马的有13位男生,五位女生。
2.活动过少,学生缺少感悟
有些教师缺乏对心理活动课的正确认识,误认为心理活动课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以向学生介绍、讲授心理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课堂上有互动,但以提问或自由发言为主,缺少完整的活动或没有活动,使心理活动课沦为“讲授课”。由于活动过少,课堂上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再加上学生没有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对教师的观点理解不深或难以接受,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学生,还会出现与教师观念上的对立,使心理活动课的目标难以实现。
3.活动过多,教师缺少引导和整合
有些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堂上,活动连着活动,导致学生忙于参加活动,教师忙于维护活动秩序。有的课,学生玩得很兴奋、很开心,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有的课,教师会督促学生尽快完成这些活动,于是常常导致游戏本身难以完成到位,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没有充分完成游戏,更无法进行分享交流。由于活动过多,教师缺乏引导和整合的时间,学生缺少思考、分享和讨论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缺少感悟和成长,心理活动课成了“游戏课”。
在一次省心理活动课大赛上,有一节“与同学闹矛盾后怎么办——解决矛盾的策略”的课,在40分钟里,有三个游戏、两个故事的讨论和两个分组讨论案例。笔者在现场看到主讲教师明显在赶时间,多次催促学生赶紧做游戏,抓紧讨论和发言,但每次讨论、发言分别只给一分钟,根本无法充分完成。这是一节活动过多的课,主讲教师忙于指引各项活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引匆忙完成活动,听课的教师目不暇接。课上教师缺少引导和整合,学生缺少思考和感悟,缺乏分享和讨论,活动课的效果没有达到。
4.对活动挖掘不够,学生没有深入感悟
活动是心理活动课的手段和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活动这一资源,引导、促成学生对活动进行深层次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尽管设计了非常好的活动,但在课上并没有充分地挖掘,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导致活动资源的浪费。如,教师提一些“主人公做得对不对”“主人公选择去还是不去”之类的封闭性的问题,而不是“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之类的开放性的问题。有一些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过多地“预设”活动中的问题或情境,阻止了活动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意外生成”,过早地“收工”;还有一些教师干脆直接道出活动的寓意,使学生来不及从活动中感悟。
虽然有好的活动设计,但如果没有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或者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蜻蜓点水式的,这样的心理活动课都是不成功的。
三、心理活动课中活动的合理使用
活动课的设计或活动方案的设计,关键在于辅导思路。教师备课时,围绕辅导目标确定内容、形式,选择与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活动,但是在课堂上有意外生成时,可丢掉既定活动、内容,但不能丢辅导思路,因为辅导目标是课堂之魂,而辅导思路是课堂之脊。
1.围绕辅导目标,选择有效的活动
在心理活动课中,活动是手段,辅导是目的;活动是载体,辅导目标是灵魂。如果脱离了活动,心理活动课就会失去活力,沦为枯燥的“满堂灌”;同样,如果脱离了辅导,仅仅搞活动,心理活动课就会失去精髓和灵魂,沦为娱乐性质的“游戏课”。
教师要根据辅导主题和目标、辅导对象的特征以及辅导时间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合理选择活动。如,热身活动应该不仅能够“热身”,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激活认知态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应能够引出主题,对主体辅导起到引导的作用。
如,在以“团结合作”为主题的课上,热身活动可以选择“折筷子”:从折一根筷子到折一大把筷子,难度不断增加,最初一根筷子轻易就被折断,随着筷子的增加难度也增加,最后一大把筷子则无法被折断,学生从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2.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活动形式不管是小品、角色扮演还是讨论、分享,都要精心设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带有教师和授课班级学生的创意和生活气息。宜设计开放性、争辩性的问题,这样能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带着矛盾,带着思考,深入感悟,并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顿悟和突破,有所收获。
如,在以“交往技巧”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他山之石”的活动,旨在通过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活动过程为:选出班里公认的擅长与别人交往、人缘好的学生,以他为案例,说说他为何能与那么多同学合得来。教师请班里的其他学生谈这位学生平时的表现,分享为何喜欢他;当事人谈自己的经验;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探讨从这位学生身上能学习到哪些交往技巧和方法。
3.利用适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活动课的基调是平等和尊重,教师要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不直接对学生的言论和观点作评价,更不能否定和批判。当教师不支持学生的观点时,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对学生的论断给予直接的否定和批判。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自己的认知冲突,自己去解决冲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整合自己的体验,整合自己的感受,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以“班级团队精神培养”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利用“无敌同心圆”活动设置团队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人际支持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增强团队凝聚力。该活动要求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人与人之间一拳远,脚尖顶着前面学生的脚跟,将手搭在前边学生的肩膀上,然后轻轻地坐下(前一个人坐在后一个人的腿上),最后全班学生要以这个动作坚持一定时间。
第一次尝试时,有个别学生站得不够紧密,两脚张开的距离稍大,导致队伍中很快有人倒下;也有人的腿被人坐酸了,脸上出现痛苦的表情。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出现在哪里,如何调整。经过两次尝试和调整,学生们意识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加以调整。他们发现:坐在后一个人腿上时,上身要直,不要靠着后边的学生,这样大家都不会太累。游戏的最后,全班学生组成的“无敌同心圆”坚持了整整三分钟。
四、结束语
1、随着一声上课铃响,班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教室, 我直勾勾地顶着她手里的那叠试卷,心里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2、我只得坐在位置上发呆,这感觉是多么难熬啊,更何况旁边那位仁兄还在一个劲儿地抽烟,烟味把我熏得够戗。鼻子难受得要命,我只好转过身去。再看看周围,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一丝烦躁。“他们怎么那么有耐心啊?”我生气地想。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我不停地看表,盯着那慢慢移动的秒针。
3、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了反应,只觉得四周空荡荡的,寒风像无情的箭,扎进我的心窝里.。很无奈,只好平静好自己的心绪,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的一页页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让我灵光一现,把该要的内容给背出来。
4、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埋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营业员 售货心理 情感心态
营业员是商场的主力军,在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业态中,营业员的作用无法替代。研究营业员的售货心理影响因素,对指导营业员做好顾客接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售货心理是指营业员在售货过程中会表现出热情、耐心、高兴、烦恼等心理,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生受下列因素影响:
1 社会环境对营业员心理的影响
任何一个营业员都生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营业员的思想和行为必定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对营业员服务态度的要求实际上是对营业员职业的要求,对职业的要求固然是合理的,但若排除了人的因素,把人仅仅看成一种生产因素,一种工具,那就简单化了。营业员从事的是服务工作,而服务工作有其特殊性,如历史遗留的卑贱感和侍候人的不平等感等,使得营业员这种职业不易教人全身心地投入。若使营业员全心全意地从事这项职业,还需要创造一个更适宜于让人接受的工作环境。如果社会考虑了营业员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考虑了人的因素,重视了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影响,并相应地采取措施,这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从根本上解决改善服务态度问题,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2 管理水平对营业员心理的影响
管理水平高的零售企业其薪酬制度合理,营业员有发展空间,收入能达到心理预期,就能产生积极的售货心理。企业的规范对营业员的心理有着一定的影响。严格地制定服务规范,恰当地规定激励办法,营业员的工作效率就可达到最大限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思想在发生变化,人的需要也在变化,特别是服务工作不仅仅是物质领域的工作,还有精神领域。在做好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把注意力引向人的因素的作用方面,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要研究服务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零售经营业务活动中,营业员不再仅仅被当作生产因素,不再被看成是经济动物,而是复原为自然人、社会人,他们具有需要、欲望、态度和情感等等,而事实上,这一切又都影响着服务工作的效果。
3 个性对营业员心理的影响
个性是营业员在售货服务过程中,由于个性的差异而形成的心理状态。由于各人的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尽相同,各人的社会实践、生活经历也不完全一样,人的性格也就随之千差万别。在营业员售货活动中,有的营业员习惯用理智的尺度来衡量一切,属于理智型性格的人,言行举止不容易冲动,属这种性格的售货员沉着冷静,注意力稳定,情感不外露,接待顾客时,耐心周到,善于透过顾客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等表象去推测其心理活动,为其提供周到的服务;对顾客的态度反应敏感,能适时适当地与顾客交谈,一旦与顾客发生矛盾时能持克制态度,正确处置。有的营业员行为举止容易受情绪影响,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属于情绪型性格的人,对于各种刺激都表露出过高的兴奋情绪,往往以过分地情感体验来代替对周围现实对象的理智的反映。这类性格的营业员情感外露,并容易随各种心理背景的变化而转变,性情急燥,注意力分散,接待顾客时动作迅速,但缺乏耐心,急于完成售货过程,与顾客发生矛盾时容易激动、暴燥,服务质量往往因情绪状态而受影响。有的营业员意志因素在性格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意志坚定,积极主动,根据明确的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这类性格的营业员情感显露,性格外向,接受能力强,精力旺盛,决断能力较好,处理问题果断,肯负责任,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进取心,在接待顾客时能主动迎候,精神集中,态度良好,善于根据顾客的心理需求,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诱导顾客采取购买行动,并能熟练、迅速地完成商品出售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在主动与顾客交流经验的过程中,能注意研究购买行为等问题。可见不同的个性在售货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
4 时间季节对营业员心理的影响
时间心态就是营业员在售货服务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影响下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早上营业员心情愉快,精神振作,头脑清醒,手脚麻利,这时,服务热情高,工作努力,处于一天工作时间中的情绪最高点;中午及午后,身体逐渐疲乏,情绪不振,表现为表情冷淡,消极被动,行动迟缓,接待顾客不耐烦,甚至会出现一些失态、差错,这时的服务情绪降到最低点;到了晚上,情绪又逐渐活跃起来,工作热情又回到最高点。另外,由于不同季节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状态也不同:春季,人的情绪舒畅,富于爱心,营业员对顾客的态度比较宽容,即使有些口角也不过分计较;冬季由于寒冷,营业员对顾客的态度也要冷淡一些,加之着装多,动作也迟缓一些,在条件设备差的营业场所,营业员多数要戴手套,或把手抄在衣服兜里,这样难免影响了服务效果;秋季,特别是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增加了烦燥感,身体不适,营业员的情绪往往容易激动,这种状态下最不利于营业员与顾客的双向沟通。
由于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商店里往往存在着顾客时多时少的情形,一般来说,营业员不可能整天都流水般不停地从事售货服务,这就是商业售货服务工作具有的间歇性特点。当顾客比较少时营业员的心境就比较好,招呼顾客时有可能做到耐心、细致和周到,但也容易因此而偷闲,或擅离岗位,或打毛线,或看书、报,或闲聊天,这样也就怠慢了顾客;忙的时候,客流量大,人声嘈杂,嗓音也随之升高,在这样的环境里,营业员情绪波动较大,由于招呼不过来,或听不清顾客的话,或使早来的顾客久等,这些都会引起顾客的不满,从而发生对抗。
5 情感心态对营业员心理的影响
一、科研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在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同时,我校成功申报了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团体心理活动在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并由冯穗心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本研究是运用心理测验,分析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团体心理活动实施前后的水平及变化情况,验证和探讨团体心理活动对培养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及具体效用。通过应用实践探索和形成系统性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方案,为我校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希望以科研为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二、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是由团体心理辅导衍生出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面对全体学生,针对他们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通过丰富的团体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的历程。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心理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注意力和思维等十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在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活动方案设计小组负责方案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共同构建活动内容和方案。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视频观赏等。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其中活动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教育的载体。
三、活动分享助学生明事理
学生的分享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慢慢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讲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还有的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比如在责任的体验活动完成后,电器班的同学就目前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负责任的行为,而哪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班长站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时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我负责任吗?”班上马上就有同学回应说:“不负责任。”班长接着问“哪些方面呢?”回应的同学接着说:“你作业做好不给我抄”。班长接着说:“嗯,因为我觉得给你抄作业是对你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家觉得呢?”这时全班同学给与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