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词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感悟体验
朱光潜先生给“意境”下过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既然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知和进入意境。把握意境需要的不是感知而是感悟,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自由和谐活动所形成的审美直觉,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个秋天的月夜,一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庭院的台阶上,被露水打湿了罗袜。这是诗歌形象的“形”,见到这一层,还无深意可言。透过第一层形象,去静观景物的内在境象:洁白的玉石,清润的露珠,玲珑的晶帘,明净的月夜。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庭院,却是诗人灵想独辟构造出来的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一个诗意的创造性空间。穿过幻妙的境象,再去展开新的想象与体验,能够久久地沉浸在这样洁静美好的世界里的女子,她的心地也定然一样的洁净美好。然而,在这样空灵旷远超脱的环境里,她却长久伫立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当我们超越一位思妇幽怨,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这整体画境,反思普遍人生机缘的时候,自己心中是不是领悟到一些不能一语道破的人生真意呢?因此,诗的意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醉心领悟韵外之致。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使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复诵读,让学生积累感悟
古典诗词,精炼含蓄,跳跃性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要想真正欣赏古诗词,就要加强诵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读、说读等各种诵读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感受诗歌意境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强调用普通话,清晰响亮地把诗读出来。必要时,老师可范读或放录音,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吟读,强调读出诗味,声音洪亮、舒缓,讲究抑扬顿挫,咬准韵脚,甚至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然后进行说读。如说读《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两句,教师示范为:扬子江畔,春风吹拂,微波荡漾,桃花盛开,杨柳依依。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啊,你都无法欣赏,因为你就要和朋友永别了。看着飘飘扬扬的柳絮,你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将漂泊天涯的身世,于是你不禁长叹一声,愁上加愁。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读,说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补充诗词的意境,感悟体验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自然成诵。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能力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就靠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活》中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新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对学问和事业执著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在事业学问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有了联想与想象,诗才不致于窒息在狭窄的空间和局促的时间里,而能由当下时间入手,展现诗人身处的非当下空间。如杜甫《夜月》:“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描写杜甫困隐长安时,日夜思念~州家小的心情。先从当下时间“今夜”切入,而展现的空间却是~州,并非诗人所处的当下空间――长安。这样,诗人将自己的月夜思家的心情寄托于家小思念自己的想象,极其含蓄,却感人之至,从而形成前人所谓的“诗思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初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鉴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要想通过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不仅需要对古诗词作品进行大量的诵读,更需要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掌握鉴赏的正确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古诗词的体裁、题材和艺术风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其体裁为发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词,在题材内容中属于记事咏怀之作,表达自己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心生百无聊赖质感的伤怀之情。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文笔委婉,感情细腻,多为抒情叙事之作,如《如梦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将其划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其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诗中的“子规”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禅位臣子,死后化为杜鹃而啼声凄切的典故。诗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写了朋友落难后,自己的满怀忧愤,以及自己与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灵活应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诗词表达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强作品的渲染力。而学生对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更好地鉴赏作品,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深意。
三、积累――强化学生记忆能力
初中古诗词数量多,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或混淆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使之正确的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加强诗词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古诗词。教师在运用归纳总结方法的时候,可以以古诗词的某一特征将其归为一类,以利于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将相似的诗词归纳总结在一起,以利于学生记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等等。
教师将古诗词以不同的特征归纳总结在一起,当学生想起这些特征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诗句,既可以准确把握诗词的特征,也利于学生背诵记忆,从而为更好地理解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一、由诵入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诵读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途径,新课标也规定,学生须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段)。当然,我们强调背诵古诗词,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琅琅上口的古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诵读和品味古诗词的美;若是遇到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教师在学生背诵前,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疑难词句进行适当的解读,即从理解古诗词着手,切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取。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臾,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是说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感悟其中的内涵,心口一致,才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神韵,才会有所收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不仅要求出口成诵,还要对其加以理解。比如,在讲授《诗经・蒹葭》这一课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展现方式。在比赛时,有的学生自行用多媒体播放器放了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淙淙的流水声、诗人的洞箫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学生缓缓地展开了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地在口中吟唱着,眼里陶醉着,脑海中仿佛真地浮现了一幅芦花飘荡,伊人悠悠地划着小船,似近似远,一片水波荡漾之景。学生们仿佛也听懂了诗人对伊人呼唤中的无奈、急切与怅惘。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独特的文学魅力一次又一次让人折服,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语感也会越来越精到,伴随着大量古诗词的诵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由画入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与画本就是一体的,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达画意,画借助线条色彩等要素展示静物,促使人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并不是所有诗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诗画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画入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西湖的明媚景色,尤其是其中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诗人所展示的早春西湖美景,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边画边想:一场春雨刚过,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想象自己信马来到钱塘湖畔,呼吸着草木发出的清香,眼见湖上云气氤氲成一片,像是要贴近水面,与岸平齐,远近处几只黄莺叫声婉转,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北归的燕子也开始衔拾起泥土做巢,沿途的花儿一丛丛、一簇簇让人眼花缭乱,煞是好看,路边的春草刚刚钻出土来,刚好能够淹没马蹄,尤其是湖东一带,绿树成荫,在这里欣赏玩耍,悠闲自在,都要流连忘返了。随着想象的推进,学生画笔下黄莺、燕子、绿树、浅草、鲜花等一系列景象一一呈现在画纸上,那美丽的湖色春光也映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诗画的结合,学生对诗人融情于景的喜悦心情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到位。
抽象的诗和直观的画充分释放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由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教会学生各种答题技巧,让学生利用万能公式,即使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诗词也可以生搬硬造,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就会降低,学生就容易将品读古诗词当作是一个差事,一个公式化的程序,体会不到古诗词的内在美、意蕴美,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强调古诗词教学一定要从理解诗人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引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住破旧的草房,被孩童欺凌,却还要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于是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让学生理解杜甫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纷纷表示杜甫可真是一位可敬的爱国志士。
由情入境,讲得是情,通过情来促使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 教学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以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古诗词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固有不变的讲读背诵,再辅之以白话文教学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尽管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策略也进行几番修整,但是,“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纵向相比,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退步”。基于此,对古诗词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索,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塑古诗词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受古典文化熏陶,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成为了教育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意义
1.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国优秀的文化,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更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些不仅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1.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欣赏古诗词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探寻作者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把握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中传统文化的逐步重视。但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虽然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但是诗词鉴赏部分却不尽人意,尤其对课外诗词理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根据调查报告,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学生普遍缺少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除了在教材中出现或要求背诵的篇目外,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涉猎课外相关的古典诗词。当最纯最美的诗词语言变成了书面作业和考试题目,古诗词学习变成了字、词、句的练习,应付考试往往成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全部动因,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欣赏,缺了品味。学生原本仅有的一点审美情趣,最后也会被枯燥的练习消耗得兴趣索然。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疲于应付,收效甚微,诗歌赏析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成为了广大教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方法失当
由于古诗词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的关系,教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过于简单处理古诗词,存在以下不当的教学方法:
(1)重背诵默写,轻诵读赏析
考试中古诗词默写的分值远高于诗词鉴赏的分数,因此不少教师为保证试卷得分率,就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以及赏析。急功近利的古诗词教学让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当教师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与美好时,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晦涩难懂的问题所替代,对诗词的美感体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重一元解读,轻多元品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有着独特的阅历和情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去理解古诗词。然而教师往往依据参考书,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用独断专行的一元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品读,使得古诗词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3.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若干建议
3.1重视诵读,体会诗词情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古诗词方面,对提高教学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鉴赏是一个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品赏优美诗句,还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知识。所以,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缺乏兴趣的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该首词时,在导入新课时可用电脑播放这首歌曲,营造一种愉悦、舒适的氛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被歌曲的旋律深深吸引,感受到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逐渐被带入到词的意境中,期待教师的讲解。此时教师可逐渐过渡到课本中古诗词的讲解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
二、注重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诗人逐字逐句经过推敲形成的作品。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反复诵读、揣摩,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虞美人》这首词时,有两句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诵读的过程中,可通过音调转换体会到作者内心中的凄苦之情。又如,在诵读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词中较经典的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种慷慨情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美感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是语言精炼。虽词句简短,却蕴含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咬文嚼字”,使其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对生活产生自己的感悟,不断提升自身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关雎》《蒹葭》时,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通过描写美丽的画面,寄托了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这两首诗语言朗朗上口,诗歌中也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关雎》中出现了雎鸠、溪流、荇菜等植物与动物,《蒹葭》中出现了蒹葭、白露、水中b等,给人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神往。通过品读诗歌,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实施意境渗透教学
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当中包含大量的文学理念、文学典故及文学修养,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还是采用已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则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学素养,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所以,教师应意识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的重要性,通过再现古诗词意境美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词意境,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其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时,该诗讲述的是诗人王维在奉命去边疆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看到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其中的名句,这两句也是语言美与意境美完美结合的体现。“圆、直”这两个词,将大漠的空阔、荒凉及黄河的苍茫与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中想象这一画面,若时间允许,还可让学生边想边画。
五、采用情境演绎教学
初中生大多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质,对古诗词历史文化的了解较欠缺。若教师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与内涵。为此,教师可考虑采用情境演绎教学的方法,先帮助学生对古诗词作者或创作背景等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逐渐过渡到古诗词的主题,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领悟与共鸣。
例如,在学习《过故人庄》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诗中内容为剧本,在班上找几位学生现场演绎。人物构成有:两位故人,可创意性增加一至两位仆从。演绎内容:两位故人相遇、相聊甚欢的场面。为了演好扮演的角色,学生需私下去搜集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明确诗中的、重阳、话桑麻等代表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较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友人间的热情与待客之道,对古诗词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习古诗词,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与修辞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省略的内容,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当中的空白。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有一句诗为“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香炉为香炉峰的缩写,省略了“峰”,若缺乏这一了解,则会误认为是太阳照着香炉,香炉生出紫烟,闹出笑话。又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词,整首词的结构主要是名词结构,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都是一些孤立的意象,需要读者联想与判断并用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采用这样的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展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