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范文第1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放弃了以往古板的教育方式,开始了“寓教于乐”的新旅程。可是,在某些地区,还是可以游览到“新新社会”的“特殊教育”。

场景一: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来了老师的指责声:“你是猪头吗?每天就知道吃和睡,像你这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长大除了要饭还会做什么!”说罢,同学们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被训斥的学生,而“光荣”的人民教师却又不屑的上起了课。(注:教育的最低底线是要言传身教,老师的话句句伤及自尊,学生的品格怎会高尚?)

场景二:

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对学生公布北京市某餐厅“诱人”的招聘启示,不少老师心中的差生,就此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作为“摇篮”的学校,在未告知学生的情况下,开除学籍,取消高考资格。并堂而皇之的将所谓的中介费收入囊中。就这样,学生失去了改变命运的大好时机。(注:升学率对学校是很关键,但学校使用的手段可真乃“高明”也!)

场景三:

在某高校校长的家中,一位又一位家长提着大包小包进进出出,并与校长谈话,内容大概都是“请您多关照关照我们家宝贝”“我们家孩子成绩也可以,就让他进咱们学校栽培几年吧”……而校长当然“不负众望”,回答也都是“没问题”“我尽量”。(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受教育的权利变成了买卖的工具,而教育,也变成了只能用金钱才会改变。

现代教育范文第2篇

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樟木坝学校    岳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学校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正一步步地代替着那“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少条件成熟的学校都不惜花重金购置电脑等电教设备,教师也不断为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进行学习、进修。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电化教育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快速公路,它对于改革传统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来说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正因为如此,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魅力。

魅力之一: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特别是对生性好动,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绚丽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可爱的卡通形象,常常如磁铁般,  引了好动活泼的小学生。

如在教人教版第四册《Mimi and Polly》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使Mimi这只淘气的小猫人性化,提着篮子从森林深处蹦蹦跳跳来到大家面前,落落大方地向大家自我介绍:“My name is Mimi,What’s your name?”Mimi身旁大树上,一只身着华丽衣裳的鸟儿Polly答腔道:“My name is Polly”,随后课文的内容便在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中展开,这样的情境很吸引学生,并且第一印象也很深刻。

魅力之二:利用录音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示范性、准确性。

现代教育范文第3篇

一、“现代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概念。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概念。认为以他为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现代教育”,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则属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是接受知识、掌握本领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则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和生长,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生长、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在教学方面,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儿童的亲身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要求用这新的“三中心”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教育的特征。要强调的是,杜威本人并没有把“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当作特定概念而加以限制和约束,没有说“传统教育”只能指代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的教育主张,“现代教育”只能指代以他本人(杜威)为代表的教育主张;而是呼吁人们把这两个术语作为普通名词来使用,赋予更加广泛的涵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教育”或者“传统的教育”,不仅指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主张,而是指一切旧的、过时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同理,“现代教育”或“现代的教育”,也不仅仅指的是以杜威为首的教育理论或主张,而是指一切新的、先进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

二、“现代教育”是与“古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的教育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教育诞生了。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是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的教育,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不同表现。现代教育建立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水平上,适应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古代教育建立在以青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上,适用于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普及性、科学性、生产性和世俗性等等特点。———从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古代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禁脔,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而现代教育则打破了统治阶级的垄断,不再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现代资本主义教育不但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新的统治者,而且要把劳动者的子弟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劳动者,现代社会主义教育则把全体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教育者来看,古代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中小官吏、教会教士和不第文人,而现代教育的教育者则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从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来看,古代教育的对象主要地是统治阶级上层子弟,而现代教育的教育对象则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主要是“统治术”的教育,在西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则主要是普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及现代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从教育手段来看,古代教育是笔墨纸砚、粉笔黑板,而现代教育则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卫星电视教育和互联网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教育方法来看,古代教育主要的是口耳相传、死记硬背;而现代教育则有多样化的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锻炼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社会实践活动法,以研究探索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暗示教学、情景教学等。———从教育管理制度来看,古代教育往往是政教合一、宗教与教育不分;而现代教育则是有独立的教育行政体系。———从学校教育制度来看,古代教育往往是由比较简单而互不联系的几种学校来实施;现代教育则由多层次、多类型、具有完整结构的学校系统来实施。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不同特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也反映了教育的生产性,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性。

三、“现代教育”是与“近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通常,我们把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这270多年的历史称为世界近代史,把从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教育就被称为近代教育,其后的教育就称之为现代教育。在这里,现代教育是近代教育的自然延伸,是近代教育的扩充、丰富和发展。所以,现代教育和近代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相对于近代教育,在程度和水平上则有很大的差异。———教育普及的程度更高、范围更大、年限更长。从普及的程度来说,现代教育打破了近代教育仅普及小学的限制,逐渐普及了初中、高中,甚至要“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普遍建立,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少年普遍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洗礼。———教育的民主化程度在日益提高。随着“受教育权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等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和“综合学校”运动的轰轰烈烈展开,资本主义国家学校的“双轨制”逐渐向“单轨制”过渡,世界范围的教育民主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的宗教性不断减弱,世俗性不断加强。教会被彻底地赶出了教育领域。———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也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不断充实,更加丰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从“兰-贝制”到师范学校的建立,从单一的师范学校发展为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从师范教育的“专门化”到师范教育的“非专门化”,培养和培训教师的机构越来越多,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手段更加现代化。电脑网络的迅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带来了人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彻底革命。———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趋完善。

四、“现代教育”是与“当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通常,人们把“二战”之后称为当代,我们中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称为当代。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教育也就被称之为“当代教育”。当人们把“现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相提并论的时候,“现代教育”就是一个特指的概念,仅指从1919年到1949年或1917年到1945年的中外教育。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确,“二战”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原子能、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适应社会变革需求,改革教育内容、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战后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看出,“当代教育”仍然是一种探索中的教育,是一种尚未定型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了生机而又没有充分展露其特征的教育。

五、“现代教育”就是最新的教育

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既未与“古代教育”相对应,也未与“近代教育”或“当代教育”相对应,而是泛指最新的教育或最先进的教育,或指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组织实施的教育,是新近、最时兴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教育”其实也就是“当代教育”的代称。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教育”有着许多“别称”:21世纪教育,新时期教育,转型期教育等等。现代教育就是一个进行时。

六、“现代教育”就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教育

往往,当人们在谈论现代教育应当如何如何的时候,其实谈论的就是未来的教育或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谈论的是教育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里人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其实指的也就是“现代化教育”或“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充实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原有的现代化标准实现了,又有新的现代化标准提出来。人类就处于实现现代化的不断奋斗之中。因此,现代化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现代化的教育或现代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最为美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也就是“未来教育”或“理想教育”的代称。

现代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去中心”主义 现代教育思想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批判现代主义强调绝对理性、规范性、确定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提倡超越理性,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历史、文化、自然、教育、美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对现代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从而构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范式。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思想领域,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二十世纪六十年生于欧美,并于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把握,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一)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认为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条理和方法论不过是某种类型的游戏规则而已,如果将其当作普遍规范,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解构现代主体性。

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即用“主体间性”替代现性主义中的主体性,使人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三)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

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该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定,强调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幅完整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①

二、“去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去中心”的观点,指取缔任何中心事物和压倒一切的真理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统治,打破现代的等级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到边缘事物上去。“去中心”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其涵义就是消除科学中心主义及主流文化等的霸权地位,关注边缘文化、边缘学科及边缘群体。例如,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不能只关注历史和社会上的中心人物,还要关注以往被忽略的所谓边缘人物。后现代主义者德理达对西方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逻各斯中心主义来源于希腊语逻各斯(logos),意为“理性、理念”或“世界的规律性”,是关于正确阐明什么是“本真”的说明。

后现代主义是天生的平等派、天生的自由派、天生的多元主义者,它不承认主流、主导,只承认差异、断裂,它强调“碎片化”,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相对性,认为每一个碎片都有它的不同质性、特殊性,而不能用一个先验于这一碎片的观念来统摄它。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没有一种超现实的本质存在,没有一种绝对的中心存在,后现代主义使现代主义所包含的“欧洲中心主义”失去立足之地。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毋庸置疑的现实。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的个性、个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张扬过。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否定“中心”和“同一性”等观念及其赖以建构的二元对立的“世界模式”,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已经逐渐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去中心”主义与现代教育思想

后现代主义对以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为基调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它否定二元对立的思想,反对以一种知识统领另一种知识,以一种标准来限制另一种标准,从根本上动摇了理性中心的合法性和终极价值的可能性。同时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的思维策略,反映在教育领域,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去中心”,而且有教育权威、教育控制的“去中心”。后现代主义希冀以差异和流动来替代中心和基础,以使个体能尽其可能地从较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

(一)去除“教学方法中心化”。

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采用以自我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讲授法,以及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方法,在课堂上,只是自己一味地讲,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甚至在习题课上,也是讲大量的例题,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余地,使学生被牵着鼻子进行学习,有很多地方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方法去做,遇到问题缺乏独立完成的信心。如此便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背离了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跟教学与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各种方法中,只通过阅读或只听讲解,能够记住10%―20%的内容;对看到的的实物或动手实践的,能记住30%;若既听讲解又看实物或动手实践的,自己又能讲述或描述的,可记住70%。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说: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他们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

(二)教育目标多元化。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一般过于重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对于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及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育有所忽视。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制定教育的目标之初,教育家们就开始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个性的发展。同时,设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做到将三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宗旨被定位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上。再者,教学过程中对批判思维、个性化学习及多元思考的倚重鲜明地体现出后现代教育的特征来。分别是针对:权威和知识的形式;对个体的关注;团体和传统的位置。以前人们都比较强调某一个人对一件事所发挥的作用(权威),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团体的作用,共同参与、进行对话及多种形式参与。

(三)消解教师权威中心和学生中心。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定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学术上,教师对于学生有着绝对的权威。然而这种典型的师生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强势冲击下,已经逐渐消解。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权威,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研究其所教领域中的问题;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社会个体。然而摆脱了“课堂主角”的身份后,又出现了另一个中心: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并且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后现代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是动态的,应该随着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不是一个围绕另一个的关系,应该交换意见和见解,共同探究、互相尊重。师生关系已变成一种全方位的动态交互式关系。

(四)教育评价多样化。

现代教育管理研究执著于理性和科学技术,津津乐道于对于评价过程的简约化、标准化和还原化处理。而后现代主义倾向于形成性的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生成、反思、转变的角度来考查学校、教师、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并且“倾听一切人的声音,甚至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以防人微言轻的悲剧再度发生”。

教育不应只受逻各斯中心主义一个声音的摆布,更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不应该是差异、个性的压抑者,而恰恰应该是其倡导者和协调者。学校应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所。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丰富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为教育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是,后现代主义往往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站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现实的社会问题,就不免会走向极端,即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这样就可能滑向过度膨胀的相对主义,盲目放弃人的主体性,将非理性绝对化,抛弃理想和责任,抛弃科学精神。后现代主义理论既有其合理的因素,又有其极端破坏性的一面。我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必须本着科学精神加以认真的审视,吸取其合理的因素,抛弃其消极的破坏性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5-6.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国教育研究,1998,(2).

现代教育范文第5篇

论现代教育

现代的科技发展讯猛,现代的生活美好温暖,现代的教育不可忽视。虽然国家已经重视教育,但老师们可不怎么样了,因此我想谈谈我的想法。

一、与学生多沟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个性,把握学生的个性,更好的教育学生;二、与家长沟通:从家长的方面了解更多的学生资料,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培育学生;三、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像我,我学习虽然不错,但体质很不好;四、教育学生品德:在我们学习六(四)班有个小底个,下课我常常看见他被别的学生欺负,这就是学生品德方面的问题;五、注意自己的品德:我们学校有一位数学教师,她上课总是大大咧咧,一会儿骂这个,一会儿骂那个,而且骂法还不一样;六、不要太注重考试:考试,不过是一份测验,但老师们却很注重,上课总是说这个容易出,讲一讲,那个不容易出,不讲,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我希望我提的几点教育部能注意,教师们能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