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范文第1篇

我没有别人那么伟大的抱负,没有别人那么无私的精神,我只是单纯的想,在我即将毕业之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做一件值得回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和同学的闲聊中,听说了天泽这个教育机构。我决定了和同学一块来天泽锻炼一下自己。因为不知从何时起,我有了做一名老师的想法,所以我就想借这次机会来锻炼一下自己。我自知自身有很多缺点,各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天泽的口号是共同学习、共同改变。)所以我希望在这四十天里,让自己各方面都有所改变。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我们在毕业之前能积累一点经验,为毕业以后的征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让自己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点。

老师,多么神圣的字眼,老师,多么伟大的职业。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有了第一位启蒙老师——妈妈。当我们进入校门时,我们真正的认识了老师,是她教会了我们知识,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一直影响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所以,不知从何而起,我有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想法。为这个想法奋斗着、努力着。天泽给了我这个机会,给了我锻炼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我相信我能在这个舞台上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天泽我来了。

六月二十五号,我们早早的起床,收拾行囊,踏上了新的征程——天泽培训芦庙分校阳光幼儿园。虽然这一天特别的热,但我们的心情仍然很激动,一点也没有被天气影响。大家都说车是离别的代表,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一辆车载着我们共同的梦,载着我们这一群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带着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我们来到了陌生的地方,但我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我熟悉的人。来到了阳光幼儿园,我们放下行囊,开始了忙碌的打扫工作。扫地、刷床、扫房子、、、、、、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大家看上去都是那么和蔼,那么亲切,匆匆忙忙的打扫完后。我们都换上了天泽的标志——那一抹鲜红。红是活力、激情的象征。它象征着我们的精神,象征着我们将旗开得胜。

开始了,开始了、、、、、、我们也都整理好了一切来面对这未知的困难和挫折。第一天的宣传,虽然我们都尽力了,都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我们还是没有突破0的记录。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着,我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很沮丧。招生的过程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想到的,竟然要挨家挨户的敲门去宣传,这对于我们这些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是多么大的一次挑战啊!当我们试着第一次敲开大门,我们成功了。我们详细的为家长介绍我们补习班的情况。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不再那么困难了,我们变得越来越娴熟了,我们一家一户的去敲门,一遍一遍的为家长讲述着。一遍一遍的重复着同样的话语,说话说得我们都想吐。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家长和学生微笑,整个面部表情都僵化了。有的家长还会说我们是骗子,当我们听到这种话时,我们是多么的生气,多么的沮丧,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会继续面带微笑,去敲开下一家的门,继续讲解,继续发出下一张宣传页,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每一个希望。有时实在太累了,我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10天很快就会过去的。坚持吧!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的。招生期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应对阴雨连绵的天气,每天风雨无阻、披星戴月的继续下乡招生。由于交通工具和雨具不充分,我们每个人的衣服都没有干过,白天被雨水打湿,晚上用风扇吹干,第二天穿上继续去奋斗。由于下雨的原因,很多老师身上都出现了湿疹,很多老师都感冒了,但他们也没有退宿,还是继续风雨无阻的继续下乡招生。招生期最有趣的就属早上和晚上了,每天早上,我们都会风雨无阻在那条长街上跑操,响亮的口号和歌声惊醒了沉睡的人们。我们的歌声和那红色的身影成了这条长街上最熟悉的身影。每天晚上,我们三五成群的招生归来,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我们聚在一起吃饭,讲述着每个人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一切有趣的人和事。招生期虽然很累,但它使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每个人相亲相爱,共同面对所有的困难,共同分担所有的快乐。虽然很辛苦,但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总校给我们的任务,一百六十八名学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奋斗的见证,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是对我们付出的肯定。

累并快乐的招生期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授课期,这将是另一个大的挑战。我担任了三四年级的班主任和美术课以及一二年级的数学和五年级的数学。授课期看起来比较轻松,实际上一点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轻松,每天要上课、备课,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实际上会有很多突发状况,特别是我们的学生,由于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比较顽皮、好动,每天都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打小,老师,谁谁打谁谁了,谁谁哭了、、、、、、面对这帮活泼好动的小孩子,有时既生气又想笑。我们班的学生会送每位老师一幅画,会和老师打打闹闹,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

再者就是我们的生活问题,开学了,住宿成了我们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总共就有两间宿舍,男老师一间,女老师一间,学生来了,我们要把宿舍让给他们,男老师都睡在教室了,女老师的住处成了问题。此时,学生做了一件特别让我们感动的事,她们说老师我们横着睡,挤一挤咱们都能睡下了,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我们心里特别高兴,特别欣慰。我们六个老师睡两张床,还有两个女老师要睡教室,每天拿着被褥跑来跑去。还有吃饭问题,我们每天就吃水煮土豆、冬瓜,每天都是馍菜汤。幸运的是我们还有汤。(听说有个校区连汤都没有)

在授课期间,发生了一件特别狗血的事,那就是植物中毒事件,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总校以及我们团队对我的关心,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杨老师、阮老师、郝老师以及我们校长,晚上陪我打点滴到深夜,特别是我们校长和姜炳辉姜校长,他们为了确保我的身体状况,陪我去县里做检查。由于我的身体素质不好,对吃饭比较挑剔,他们会为了照顾我,单独给我做饭。我非常感谢他们,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的来到了这个团队,它让我认识了一群新朋友。

一个月的酸甜苦辣,一个月的辛勤付出,一个月的点点滴滴,都让我记忆深刻。在这一个月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我们哭过、笑过,一个月的磨练,让我们长大了许多。在这一个月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很多话语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留在记忆的最深处。

后记:我怕我没有机会

跟你说一声再见

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

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

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

我不能答应你

我是否会回来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春;阵痛;《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自2012年开拍以来,便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这种备受关注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宣传策略以及明星效应之外,好的故事情节与发人深省的时代脉络也促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走红。该电影改编自网络红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小说一直以来被读者认为是最值得期待的被搬上银幕的小说。本文从电影剧本、故事情节的角度出发,围绕青春、成长与阵痛等青春期敏感词语进行分析,解读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一、青春的激情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赵薇为观众描述了一幅极有针对性的青春画面,影片的女主人公郑微初来南方的这所大学,她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追随她心目中最想要嫁的人——林静,一个将郑微看成小妹妹一样的同在大院里长大的青梅竹马的哥哥。故事的开端发生在夏天,一方面是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因为大学的报到时间都在9月份,另一方面就是用夏天的炎热来将这个大学生群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青春最真实的张扬、成长最真实的激情出来,以暴露出年轻大学生心中的欲望。

这里单以主人公郑微的感情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这样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身体中,充满着各种张扬的激情与敢于重新开始的信念,郑微在追寻林静不果后,心情极度抑郁的她与同寝室室友朱小北、阮莞、黎维娟以及男生老张结下了身后的友谊,在这种友谊的支持与自身强烈信念的影响下,郑微选择重新开始生活,在开始新的生活后,富家公子许开阳开始了对郑微的疯狂追求。而郑微却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老张的室友陈孝正,并与其结为死敌,在一次次的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看似冷酷实则内心极其善良的高材生,之后郑微便开始了对陈孝正的死缠烂打似的追求,在郑微充分实践着自身俘虏陈孝正的终极行动攻略时,她也认定即便陈孝正恼她、气她、躲她、烦她,她自要缠他、追他、黏他、不放过他。[1]这种百折不挠又刻骨铭心的行为展现出了那种只属于年少者的轻狂、执著与激情。而结果也正如郑微所愿,两人欢喜冤家终于结成甜蜜恋人。

影片在描述主人公的恋情时,通过对主人公细腻的情感世界、心理斗争进行描摹,将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的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激情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使观众随之亢奋,进而产生一种青春无悔的感情。

二、青春的成长

青春有成长,必然会有成熟,青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路程,在这个路程中,包含了太多的成长、梦想、爱情,也承载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敏感的回忆。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激情过、梦幻过,因此与青春与成长有关的故事,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影片《致青春》中,导演透过对青春期女孩的痛苦与醒悟来揭示这个年龄段内所特有的思想,包括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欢喜、无助、躁动抑或是不安。事实上,影片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于叙述的方式来描述人物性格,这种描述的方式正好又反映了在经历过这个阶段的成长后,每个人都会走向成熟。

从《致青春》影片的片名看,一方面“致我们”给观众一种莫名的主体感受,好像是特意为我们写的,因为我们都曾拥有过青春,因此观众会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欣赏这部作品,并跟随故事的发展情节来观摩并回忆自我的青春,在故事情节悲喜交接的过程中,观众也重新经历了一次自己的青葱岁月,回忆了过往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而“终将逝去的青春”又一次将观众拉回了现实,那些青春终究是逝去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奔跑的岁月里,那些关于自我梦想、爱情与成长的故事,那些看似平淡实则鲜活的存在于我们印记中的人,事实上都一而再地触动着观众的心。

透过《致青春》可以发现,青春的成长本身就带有一些苦涩与淡淡的甜蜜,[2]也正是这种苦涩与甜蜜才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在青春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不管是现实生活与幻想,还是勇敢与怯懦。影片中对爱情的描写,有对爱情执著追求的人,也有见六次面就要结婚的人,有冷静面对男朋友出轨的人,也有将爱情作为一种奢侈品的人,不管是哪样一种人,事实上在其心目中都有对爱情的渴望,青春期的这些人都渴望拥有一段唯美的、浪漫却真实的、长相厮守的爱情,而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了这些人,当青春已过,他们再回首时,好像一切又都还原了本来的模样,似乎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青春,又似乎那样的青春刚刚走过,可是不管怎样,青春是实实在在地站在那里,在你无意间可能又触碰到了你的心灵,引发你无限的遐想。

三、青春的阵痛

当观众看到陈孝正最终因为要出国的原因而离开郑微时,似乎已经慢慢体会到了那种青春期经历的阵痛,年少轻狂的郑微用她特有的张扬甚至是放肆的姿态与陈孝正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这段恋情也必然成为郑微与陈孝正青春期的纪念,每每回忆至此,或许会增添更多的悔恨与惆怅。青春要成长成熟,是必须要经历阵痛的,只有在经历过阵痛之后,青春期的大学生才会褪去稚嫩与幻想,将自己一步一步拉入现实生活中,某种程度上讲,青春似乎与现实是相反的字眼,青春期总能给人一种占有的欲望,[3]来最大限度表现出个体的本我要求。透过《致青春》影片,观众可以以郑微为主线来透视青春期的那种亲切感与彻骨的疼痛感,观众一方面跟随郑微的心灵感受来设身处地体会那种艰难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来对人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揣测。事实上观众在进行这两部分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少,并回忆在那段时间内自己青春成长所经历的阵痛。以主人公郑微为例分析,在影片的结束,当林静与陈孝正双双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要如何做出选择,当她对自己的心灵进行重新审视并对自己的青春进行回忆的过程中,她是否又再一次经历了青春的阵痛,是否又回忆起了当年因出国而引发的种种心疼,但现实是她已然不是当年的她,她对爱情的选择和理解也已然不是当年那么单纯和执著,对林静的选择应该是郑微经历过阵痛的青春后的一次成熟的选择,她不再为了去完全跟随自己的心而做出某种行为,这种改变本身就是青春阵痛留给我们的余念。

四、青春必然走向成熟

青春是每个人成长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包含着我们无数的欣喜、苦恼、烦躁与不安,但在成长本身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我们必须要接受成长,必须要面临青春的成熟,因为任何一切在成长面前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成长。[4]《致青春》影片中,通过前后主人公行为与心态的对比可以发现,当年盛夏入学的那些青涩的面孔,在经历了青春的成长与阵痛后都慢慢成熟了,都褪去了曾经的稚嫩与张扬,都开始关注自我内心的变化与需求,去寻找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在这些人的心中,青春已然是过去的事情了,那个时期的自己都是幼稚的,但却是敢于追求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当岁月从他们脸上、身上经过时,他们感受到了那种难忍的煎熬,也恰是这一阶段的煎熬,构成了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若干年后当这些人再相遇,比如当林静与陈孝正同时出现在郑微面前时,我们可以感知他们三个人内心的那种煎熬与挣扎,当现实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你的视线的时候,你会一次又一次被迫成熟,这时候青春就该成熟了。

在深入审视影片《致青春》时我们可以再一次发现,当时那个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纯真、美丽、善良、执著、勇敢、张扬的郑微最终也变成了那个成熟、稳重、大气的白领丽人,曾经胆怯、自闭、敏感害羞、自卑的陈孝正如今也已学成归来、衣锦还乡并自信郑微依然在痴情等待。人物前后性情的变化为青春的成长与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每一个观众都必须要承认经历过青春的阵痛,恍然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而这也必然是青春成长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五、结 语

青春是人们成长过程中一个敏感的字眼,也是极富有生命力的一段时光,青春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激情与痛苦,进而体会出成长的最本质特征,比如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比如那些一触即发的心痛,比如那些随时充斥于脑海的回忆。通过影片《致青春》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我们可以发现,青春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也是个体必须要经历的且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整部影片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事实上始终围绕着主人公的梦想与梦想的实现展开,青春的成长是梦想实现的代价,而青春却构成了梦想最为永恒的主题。青春期的大学生拥有任何时代背景都无法去掩盖的个性,那些肆无忌惮的张扬、那些浮夸的追求与梦想、那些漫无目的的行为举止以及那些烂漫的记忆都遗忘在了青春期。虽然在青春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最纯真的友谊、最无所顾忌的张扬以及最远大的理想,但这些依然无法阻止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成长是阵痛的,这种阵痛时刻拨动着走过青春的这些人的心弦,当他们再次回味青春时期的那些彷徨、那些幻想、那些追求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可以更加鲜明地理解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肆无忌惮地奔跑,并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觉醒。

[参考文献]

[1] 徐丽娜.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解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青年文学家,2012(15).

[2] 蒋婷.赵薇导演处女作向“逝去的青春”致敬[J].出版参考,2011(36).

[3] 朱爱莲.试析“80后”青春文学的主题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03).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范文第3篇

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赵薇首部导演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截至5月13日累计票房收入6.33亿,引发制作方光线传媒的股价大涨,并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怀念青春”的热潮。

关注点:对逝去或即将逝去青春的怀念,无疑戳中了青年人心头最柔软的地方。80后青年走入社会后,正赶上了自主就业、房价飞涨等坚硬的现实,现实的压力让回忆中的青春更加美好。正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所言:“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青春。在这个功名利禄、房价工资无时不牵绊住手脚的年月里,不妨谈谈青春吧 有时,只要勇敢一次,便有青春不腐。”

最难就业年

来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截至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而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以至于有人称今年可能是“最难就业年”。

关注点:资料显示,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这就要求高校需要改变闭门造车的办学思路,给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要求用人单位革除对毕业生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用企业文化培养“绩优股”而非坐等成品。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年复一年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

最新白领10条标准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最新白领10条标准”,这个标准规定:“月薪2万元以上;坚持健身和运动;至少有两居室;有15万元左右的代步车;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工作不局限于在办公室完成,工作远程化是未来趋势;工作朝九晚五,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有独特的娱乐方式;重视低碳生活;有钟爱的时尚品牌。”最让青年人唏嘘的是,与一年前的白领标准相比,只有两条有变化,分别是月薪5000元与价值10万的代步车。

关注点:仅仅一年时间,很多曾经的“白领”就被划入“农民工”阶层。有网友自嘲自己与白领的差距“可以用光年衡量了”。难道成为白领才是成功么?我们对成功的标准是不是太狭隘了呢?有专家给这些沮丧的青年人提了个醒:没必要过于刻板地以这个标准自我衡量,将其作为区分某些人的标准,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评价也是多元化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可比性。

微博吐槽被开除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范文第4篇

——致我们的青春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而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当你还拥有它的时候,当你还怀揣着它的时候,你觉得他一文不值,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可是当他悄悄地从你的指尖溜走时,你还会这么觉得么?回答:不觉得。所以请在你还可以拥有它,还可以触碰到她的时候,好好珍惜她。让我们高声喊一句:青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年少的我们总是无忧的;每天坐在教室中听着希腊文一般的英语,听着念经般的数学,一个个揉着惺忪的眼睛在课桌上和周公约会,然后再考试的时候提前打好小报告,准备好各种通讯工具,在考场上飞鸽传书,手机短信,腾讯QQ各种千奇百怪的作弊方法,就为了老师那朱笔一挥后的结果。现在回想起来,总是会在心里默默的问自己一句:值得吗?莞尔一笑,回道:不值得

那时的我们是无虑的,没有想过那么多,不在意过程,只留心结果,也许这就是青春时的天真与疯狂吧。让我们在青春正绚丽绽放时,高喊一句:青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年少的我们总是单纯的,总以为只要和心中的那个他有一个承诺,就可以天长地久,地老天荒,缠绵到天涯;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多年后的某一天,那一个简单的承诺到底承载了多少的心酸与伤痕;而且你不是风,你心中的那个他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我们只是在拿自己的青春肆意挥霍,而我们口中所说的“刻骨铭心的爱”只不过是我们的年少无知而已。在美的解释都是借口,是为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找的借口,是为我们不懂的珍惜青春找的借口。

若你还来得及抓住青春的尾巴;记住,请不要再轻易地许诺,因为承诺太重,你给不起,你心中的他也受不起,你的青春更负担不起,所以在你还拥有它的时候,请学会珍惜青春,学会对青春说:青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青春在悄悄流逝,少年在渐渐成长;一次无价的青春,你是选择尽情肆意的挥霍,不枉年少一会;还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走出一个自己难忘的少年之路,这些选择,都在你的一念之间,无论你选什么,我都真心的祝福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但是请记住青春只有一回,也只可以选择一次,你一旦选定了,就一定要走下去,无论前面是荆棘无边,还是万丈深渊,都不许后退;如果你后悔了自己所选择的路,那么就请你用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去偿还吧!所以为了我们可以选择心中最好的那个结局,让我们学会珍视青春,让我们高喊一句:青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雕刻时光 镜头 时间

一、“雕刻时光”理论

在电影艺术方面,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对“时光”有着特别的研究:他有两本论著,一本日记集《时光中的时光》,一本电影理论《雕刻时光》。在《雕刻时光》中,塔可夫斯基明确提出了“雕刻时光”的理论。

电影自产生那天起同,就必然依赖观众而生存。没有电影观众,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发展和传播。从这一意义上说,电影导演和电影观众是电影这枚硬币的两个面,两者不能没有对方而单独存在。对于电影观众,他们为何愿意花钱、费时间去观看一场电影?塔可夫斯基的回答是“一般人看电影是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他去看电影是为了获取人生经验。”电影凝聚了人生流逝或尚未拥有的时间,蕴含了广泛的人生经验。观众去看电影正是为了获取这些时间,体验这些人生经验。

塔可夫斯基这里所说的电影,自然是他认为优秀的电影。观众观看电影为了时间,必定是导演在电影中凝聚了时间:

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雕刻时光。如同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内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一片一片地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一电影创作者,也正是如此从庞大、坚实的生活事件所组成的“大块时光”中,将他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抛弃。只留下成品的组成元素。确保影像完整性元素。

电影导演与雕刻家的工作有着同质性。他们“雕刻”的对象虽然不同,雕刻方法却无异。电影导演面对丰富繁杂的人类生活。如同雕刻家面对粗糙硕大的石块,他们必先心中有数、成竹于胸,才能剔除杂质,铸造精品。他们的目的相同,他们用雕刀剔除的是冗余,造出的是艺术,而保存的是永恒的人类时间。

对于所有人,时间消逝都不可逆转,逝去的时间如同消耗的生命,不可挽回:留下的只是丝缠般的记忆,每个人对过往的生活都在头脑中留下一团一团难以磨灭的记忆。人类天性喜欢表达这些记忆,古人用雕刻、绘画和文学等艺术作品来表达,而现在。照相和摄影成了人们凝聚时间的主要工具。

电影导演就是那些凝聚时间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镜头保存了人类生活中最珍贵的时间:人们在电影中发现这些最珍贵的时间,勾起他们对记忆的确认,使他们逝去的生命得以重访。这就是电影导演为何要拍电影、观众为何要观看电影的缘由。

二、记录逝去的岁月

贾樟柯正是他那代人(或几代人)逝去或即将逝去时间的雕刻家。科技与传媒在今日已十分发达,可历史的书写,或者大部分影像资料记录的都是社会大事和社会高层,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却不被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甚至被长期忽视:即使一些人有幸得以记录,也往往会有所扭曲,不能传达真实。在这样长久的忽视或扭曲中,人们过去的时间流逝了,却没有保存,许多人的记忆仅仅成了记忆,他们再没有机会重新体验。

对此,贾樟柯有着明确的真实记录普通人生命的使命意识:“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在贾樟柯那里,电影是医治社会遗忘症的医疗器械。

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处在社会旮旯里的小人物,他们无人问津,不被重视:实际上,这些小人物在中国有千千万万,更能代表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每个平淡的生命都有着他们的喜悦或沉重,都值得社会关注和记忆。

小武是一个被人忽略、被人鄙视的小偷。他是“小”偷,所以被人忽略:他是小“偷”。所以被人鄙视。人们忽视的是他的“小”,鄙视的是他的“偷”,可从来没有人关注他也有普通人一样的友情、爱情和亲情,没有人注意小武内心也有单纯与善的一面,没有人尊重作为一个小偷也有他基本的人格尊严。人们对小武只是斥责和嘲笑,贾樟柯却对他报以同情和尊重。

“中国的小县城有千千万万‘小武’,从来没有人表达过他们。但贾樟柯这家伙一把就抓住他了。”小武就存在于贾樟柯出生的那个小城。存在于贾樟柯那一代人的青年生活中。贾樟柯在评价小武时说:“自尊、冲动以及深藏内心的教养,是我县城里那些朋友的动人天性。”所以“到了贾樟柯那儿。他把他们那代青年的失落感,说出来了。”

每一个人身边或许都有“小武”这样的人,每个人的身上或许都有些小武的影子,嘲笑和斥责是对自己的不敬,同情和尊重或许更能留存我们的记忆、提升我们的人生。

《站台》凝疑聚着中国人已经逝去的一段共同时光。贾樟柯用史诗般的镜头将这些小人物(实际上他们可以代表中国那一代人)的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贾樟柯认为《站台》“讲述了中国人的一段共同经历。那也是我时刻怀念的一段时光。”

贾樟柯的目的在讲述一段历程,记录一段时间,表达凝聚在这段时间里的个人体验:

个人动荡的成长经验和整个国家的加速发展如此丝缠般地交织在一起。让我常有以一个时代背景讲述个人的冲动。如果说电影是一种记忆方法,在我们的银幕上却几乎全是官方书写。往往总有人忽略世俗生活,轻视日常经验……我想讲述深埋在过往时间中的感受,那些寄挂着莫名冲动而又无处可去的个人体验。

《二十四城记》整个是一部回忆之作,三个女人的虚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一段逝去的历史。贾樟柯认为,“同时用记录和虚构两种方式去面对1958年到2008年的中国历史,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

不管是贾樟柯电影本身,还是他对电影的认识,都有着明确的记录逝去岁月、凝聚平凡时间的目的,他的人物都是中国最普通的小人物,却也最能代表那个时代。

三、精心选择的镜头

既是“雕刻时光”,“时光”成了电影导演表现的对象,那么“雕刻”就是电影导演记录时间的方法。雕刻不是堆积,也不是简单的削砍,而是精心地去除和保留。具体到贾樟柯的电影中,就是他对镜头的精心选择。

在《小武》中,有一个不易发现但颇具匠心的细节,最能说明贾樟柯对镜头选择的良苦用心。靳小勇电话上拒绝朋友提议婚礼邀请小武时,颇踌躇地回望一眼身后破旧的砖墙。墙上刻着几条历经年月、清晰可辨的身高线,线旁写着“小武”“小勇”的字样。这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勇和小武从小一起长大,那堵他们经常玩耍于下的墙壁是他们一年年长大的见证。那几条斑驳了的身高线不仅雕刻着他们的童年,雕刻着他们的友谊,还雕刻着他们之间如今难 以弥合的隔痕。这一镜头是贾樟柯精心选择的镜头,是他对“时光”最精巧的“雕刻”。

在《站台》中,导演展现了三次不同的火车鸣声:第一次是影片开头部分演员演出时的学鸣,第二次是几年后崔明亮等人去铁路边听到真正的火车鸣叫,最后一次是影片结尾处水开时水壶如火车鸣叫般的鸣声。影片前中后三次鸣叫,伴随着崔明亮等人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有着巧妙的隐喻意味。

对于偏远县城里的青年,火车代表着远方和希望。贾樟柯曾说:“我学会骑自行车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骑车到30里地之外的一个县城去看火车。这些事情如今在电影中比我大十岁的那主人公身上。”三次火车鸣声凝聚了偏远县城青年们对未来寄予的希望和失望,凝聚了他们由青春激昂到平凡平庸的人生历程。

同样在《站台》中,有一幕是女青年钟萍和瑞娟在屋里抽烟,她们在烟雾中闲聊,她们的青春也随烟雾慢慢的消散。这一幕有着强烈的时间感,“两人女人的惆怅和着闲散的时光飞逝。这种景象与我的记忆完全一致,并让我沉浸于时间老去的哀愁中。”在这烟雾弥漫的屋里,消散了的是烟雾,消逝了的是时间,而老去了的是她们如花般的青春。

《三峡好人》中。护士沈红远道而来寻找丈夫,在破旧的机械厂找到了丈夫破旧的储物柜,然而这储物柜已披满灰尘,钥匙已打不开锁。沈红果断地拿起锤子,一锤将其敲开。这个尘封的储物柜正是贾樟柯所说的那类“静物”,“静物”虽披满灰尘,被人弃置,可那灰尘上面凝聚着逝去的时间,保留着过往的记忆。“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视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沈红丈夫的储物柜装载着她与丈夫曾经的苦涩爱情,如今已布满灰尘、不可打开:她那果断的一锤,或许正是为了告别这段尘封的恋情,走向另一段崭新的时间。

四、用社会时间雕刻个人时间

贾樟柯电影雕刻时间最精妙的方法是用社会大事定位普通人的生活小事,这一手法意义丰富,最重要的是,将小人物的苦乐人生,印在社会大事的背景之下,给这些小事定下基调。刻上时间:也提醒观众,集体欢庆的时候,莫忘了小人物的哀愁。

小武友情破裂、爱情失踪后回到家中,因戒指事件与父母发生严重冲突,被赶出家门。当他沿着村里的小路一步一步离开生他养他的家时,喇叭里播放着的消息。,小武离家,这一大一小。一回一离,既定位了时间,又烘托了气氛,国家的集体欢乐并不能消除普通人的个人悲哀。同样,在《小武》中。电视和广播里反复播放的是社会治安的整顿和国家严打的政策,小武作为小偷,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顶风作案,为他挽回友谊、获取爱情偷取一份资本,这大事小事的糅合,传达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感。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站台》中贾樟柯对国家大事和个人小事的同时记录。钟萍与张军去医院打胎,钟萍害怕,张军执意让钟萍打掉,两人在楼道里发生争执,这时喇叭里传来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阅兵的声音。喇叭里的声音表明钟萍打胎的事发生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节的上午,那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国家集体欢乐中,小人物有着他们自己的苦乐,不因为社会的欢乐,他们就减少了生活的哀愁。

《三峡好人》中,两千年多年的奉节县城要在两年内完成拆迁,这样急剧的变化给许多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社会关注的是三峡水坝如何建造和如何雄伟,贾樟柯则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巨变下的小人物们的苦乐人生,记录下这段即将逝去的历史和记忆。若干年后。奉节县城已沉没在深达百米的长江水中,可《三峡好人》还记录着它最后时刻的一段哀戚忧伤的时间。

流行歌曲是时代的心声,是社会世俗文化的风向,贾樟柯惯用流行歌曲衬托普通人的生活。用流行歌给普通人生活定下背景,往往有着反讽意味。在《小武》中,贯穿整个影片的是《心语》,这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那哀婉的歌声给影片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站台》是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贾樟柯直接拿来作为影片的名字,来雕刻那一代人永远等待可毫无希望的青春岁月。直接以歌曲名字命名的影片还有《任逍遥》,这又是一个反讽,片中的两个小青年和一个歌妓一直追求着逍遥的人生,可是逍遥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在《三峡好人》中,《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正是那两年最流行的歌曲。歌声里抒发着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两个山西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奉节寻找爱人,一对分离了十六年而艰难地走在了一起,一对黯然地离婚。《上海滩》是小马哥手机里的音乐,伴随着他走完最后的人生,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歌声见证了一个普通青年由生入死的可悲青春。《二十四城记》中,《歌唱祖国》是成发集团工人唱了几十年的歌曲,歌声发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

贾樟柯的电影拍摄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西部小城镇人真实的生活。如他自己所说,时代大潮汹涌前进时,别忽视了被时代撞到在地的人;贾樟柯的电影镜头关注的正是那些被时代撞翻在地的人,他们虽是普通人,可他们是我们的同伴,甚或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