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四德,孝亲敬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不孝子想把年迈的母亲背去山林扔掉。他一路走,母亲一路用树枝做标记。为了防止母亲沿标记回来,他专挑弯曲偏僻的羊肠小道,把自己累得浑身是汗。最后,他把母亲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说:“走了这么远,看你还怎么回去!”他的母亲低声说:“我做标记不是想自己回去,是怕你迷路。”......
初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很不理解儿子如此不孝,母亲会这么傻?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傻人”: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无论母亲怎样的瘦弱贫贱,她永远站在母亲的位置上,向你伸开温暖的双臂。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母亲会牵挂你的冷暖,默默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深情似海。
想必大家一定不会忘记那段话:
5岁时:“妈妈,烧红烧肉吧” “行,烧”
15岁时:“妈妈,别烧红烧肉了,换换味道” “行,买别的菜”
35岁时“儿子,啥时候回家吃一顿啊?妈给做红烧肉” “不行,最近忙”
50岁时“妈妈今天路过你家,给你带红烧肉” “不行,今天不在家”
70岁时“妈,我想吃红烧肉” 那边,已经没有了妈妈的声音。
这段话,品味其中我们感觉心头发酸,这简单的一问一答,是人世间至亲至爱的流露,可是妈妈却再也听不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我们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所以,尽孝要趁早,常回家看看,不要到失去的时候再去后悔。
现实中,有的家庭尽管在物质生活上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对长辈缺乏爱心,冷冰冰地挤出点钱便一了百了,不闻不问,使父母“端着碗不觉饭香,用到钱心感隐痛”。做晚辈的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除了照顾他们的物质生活外,还应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贴,使他们充分享受天伦之乐。
在坐的大多已为人父母,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年少轻狂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为了远离父母使出浑身解数,不知道身后还有一双担忧的眼睛。但等自己有一天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时,才会忽然想起父母当年也是这样爱怜的看着年幼的自己,才会忽然想起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我们还一点都没有回报!而时间倏忽而过,曾经年富力强的他们却忽然老的变了模样!就像朱自清笔下那个老境颓唐的父亲,轻易地就勾出了我们的眼泪,也许有那么一天,比起我们需要他们,可能他们更需要我们。
前段日子,看过美国希尔弗斯坦的绘本《爱心树》,简单的画面,简单的语句,却让我哽咽的读不下去。
它说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满了甜美的果子。小男孩每天和大树捉迷藏、玩游戏,饿了就摘果子吃,大树很幸福。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等他再来的时候,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说,我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就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再过一些年,这孩子长成了一个青年,他来到树下,大树说,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哪有心思玩啊?大树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就把树枝都砍了,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他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对大树说,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个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大树说,孩子,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大树跟他说,孩子啊,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真对不起。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大家都听明白了,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我们在对大树的索取下长大,长大了的我们却离大树越来越远。等有一天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
这个时候的我们,才蓦然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树根让自己靠着歇一歇,抬起头有一声妈妈可叫,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不能等待!”
如果说年幼时我们躲避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那么当父母年老时,我们就当用自己丰满的翅膀为父母遮风挡雨。人世间,人人就是一只被牵挂的风筝,你在这头,爱你的人,在那头。
今天,适逢公司开展 “四德工程”建设活动,我想,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我不仅在工作上要求诚修仁,更应该是一名孝敬老人的楷模。 “百事孝为先”,没有什么比孝敬老人更重要。再忙再累,也别忘了花点时间多陪陪父母。
所以,借这次演讲,我祝愿我们的老人晚年幸福安康,愿亲人的笑脸常陪伴左右,让我们有更多的力量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键词:性善论;道德自觉;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3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善”,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人性”问题。孟子道德主张,给人以道德自信,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强调个人对于自我道德完善的自觉和努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丰富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概述
孟子首先明确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端,这些善端有赖于后天的存养扩充来发展为道德。其次,孟子剖析了有些人“恶行”的存在,是因为这些人丢失了本心却不知去找回。所以做人做事的学问就在于找回自己的本心并加以扩展。最后,孟子在“圣人,与我同类者” 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道德信念,并指出了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1.人性善
孟子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善”的, 这种善端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有更高的道德需要。它源于天赋,却仍需要后天的努力修养才能达到“事天”,所以,性善论又是一种“道德完善过程论”。
(1)善在我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人性中的善,这种善端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贵之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与动物的差别是很小的,如果丧失了本性中的善,那么人也就与动物无异了。人性中的善也是道德的本源,人性中的“四心”可以发展为“四德”,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其实是发端于我心,即每个人都具有成德的内在基础。
(2)善由天赋。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话来说明这一道理:“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也就是说,人性中的善来源于天,人们对于道德的喜爱与追求是继承天的秉性。同时,人们可以通过扩充自己的善心,来了解自己的善性,来达到了解天性。将人性的善归于天,使个人通过尽心修善来达到与天的统一,每一个个体人格得以与天亲近,思想得以沟通,个人的道德成就获得了超越性的意义。
(3)性善是一种过程。孟子认为,上天予人以善端,但并没有给人天生完备的道德,人的善端还存在一个扩充成德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而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人虽然拥有善端,但是如果不能扩而充之,就是保养家庭也不足够。所以,孟子虽然肯定人先天的善性,但更重视后天的扩充修养。
2.“失其本心”与“求其放心”
孟子认为,人有天赋的善性,但这一善性不仅有赖于后天的扩充发展,而且目标是容易丢失的。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外界环境会影响人的善性;另一方面,是自我不知扩充善性,丢失了本心却不知找回。所以说,做人做事的学问,是要找回人丢失的善心,并加以养护扩充。
3.“人皆可以为尧舜”及道德修养方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上天赋予的善性。“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是与我们本质相同的人,只是因为他们能够保养并扩充内在的善性,因此才会成圣。因此,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信念,认为人只要扩充自己的本心,一点一滴慢慢地去做,就可以成德成圣。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修养方法。
首先,坚守本心和担当道义。人之于世,应有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是对本心的坚守和对道义的担当,不因外在环境而改变,不因个人的际遇而动摇。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能够坚守本心,在达道天下时不会增加,在穷苦困顿时也不会减少。君子同样能勇于担当道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其次,磨练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敢于担当大义者,必不害怕困境,而是利用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再次,反身自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以仁礼之心待人,但是遇到有人对他蛮横无理,他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君子遇事首先会反身自省:我是不是没有做到仁义?我是不是没有竭尽心力?如果自问做到了竭尽仁义,而对方仍然如此,那就不用与之计较了。
最后,辨体之大小。 “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人体是有贵贱大小之分的,那么什么是大体,什么是小体呢?“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耳目之官不能“思”,不能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容易被外物诱蔽,而心志是天赋的,能够进行道德判断的。人应该先确立“大体”,确立仁、义、礼、智的道德本心,发挥其作用,才能不被耳目之欲这些“小体”所左右。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善性,人们应该存养自己的善性,避免丢失;更应该扩充发展自己的善性,努力成就道德。这对于完善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价值。
二、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
孟子性善论思想是儒家关于人性论思想的主要观点,影响了儒家几千年道德教育的发展,其思想中的很多观点仍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1.“性善论”思想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的人性论思想
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不同的人性论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教育效果。施教者以为性善,则将诱掖扶持而听其自造自得;施教者以为性恶,则将禁锢摧抑而强其谨守范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肯定了人对于道德的先天端质和内在需要。因而,道德教育应该在顺从人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人们完善内在的道德。因生而有善,故而可以在后天加以引导而发展为道德。孟子的“性善论”从人性论角度给予道德以人性关怀,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鼓舞人们去发展和践行道德,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的人性论思想。
2.“性善论”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道德自觉
“性善论”肯定了受教育者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主动性。人生而有善端,所以追求道德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于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自觉地想要去做的。并且,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每个人都具有成就其道德的天赋和能力,因而,每个人对于自身的道德养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人都有自我成就道德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道德自觉,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3.“性善论”有利于促进教育者教育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培养,只有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自觉,才能使其将道德规范看作对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非异己力量,才能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其主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道德,实现从教育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突出受教育者在自我成德过程中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对于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性善论”思想对于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道德教育的实践。立足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现状,孟子“性善论”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实践启示。
1.教育者应该首先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每个人在自我道德成就上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所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要先做好自己。第一,教育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就自己的道德,做一个有德之人,才能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道德引导。第二,身负德育之重责,教育者应该以极大的责任心来对待道德教育事业。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真正以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为本,对受教育者负责。
2.道德教育要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孟子肯定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每个人既有内在的道德需要,也拥有内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教育者应该善于引导其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第一,要启发受教育者意识到自我内在的道德需要,明白道德需要不是外界强加于我的,而是源于自身内在的要求,因此,受教育者应该去追求道德完善。第二,应该鼓励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培养其自我道德约束的能力和道德自省能力,使其能够自觉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从而努力成就其道德。
3.优化道德教育环境
孟子认为,道德养成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在因素,但外在的环境也会对道德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还可以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者还应该注意优化道德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内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更应该担负起道德教育的责任。最后,要优化社会德育环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使全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 道德教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4-02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个人诚信缺失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党的十提出;到建国一百周年时,要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人民网策划的“把你的声音带到两会来”,一些代表和网友呼吁,塑造道德要从青少年抓起,表明全社会和民众对重塑社会道德的渴望与呼唤。“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需要进行专门道德教育和管理,学校作为培育人的机构,肩负着教育和管理的重任。而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仁义礼智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建设的根,把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道德缺失原因
只有对导致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道德缺失原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的道德与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联系。现在许多父母节衣缩食,要给儿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物质生活,无原则的对儿女的溺爱、迁就,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攀比等不良心理。稍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反抗、出走甚至是自杀。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有效的沟通。有的父母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1.2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习惯势力、文化设施,亲友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约束力量,对青少年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存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一定的冲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视。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多、更杂,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模仿的大多是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因素也腐蚀了青少年那颗涉世未深的心,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1.3 道德教育与现实脱节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在日常活动中人们待人接物上。如果道德远离了生活,就成了“政治口号”,成了空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规范,内容比较空泛,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缺乏针对性,往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教育与实际脱节,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个别青少年自私、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根源。
1.4 学校思想教育疲弱
目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把抓专业课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思想道德教育课所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不重视传统美德课,使青少年对我国的道德传统美德不了解。在德育课中,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而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所缺乏的。
2 仁、义、礼、智、信的内涵
孔子的学说,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仁”即同情、友爱之意,即爱人,爱人是人对自我的发现,自我的肯定和自我尊重,体现在教学中,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济良方。引申为人们应以博大的胸襟对待一切人和事。
“义”即公正或合乎公益的道理或举动,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是作为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和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体现为勇敢、忠诚、见义勇为,敢于坚持正义,惩治邪恶。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礼”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礼即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价值,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和发展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即聪明、智慧之意,引申为知识。古语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智从道德智慧引申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信”即诚实,不欺骗。引申为学生在学习和做人做事时要诚实,不舞弊、不欺骗。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不会再有信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3 融入“仁义礼智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
3.1 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道德知识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并主动参与学习,可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什么叫行为导向教学法?指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对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教学技术包括: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的机会,通过教学与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使学生知、信、行相统一,使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道德素养。
3.2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可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为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敬老助残、公益宣传、或者去福利院当义工、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等。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保护环境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与社会接轨,去社会实践中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之心,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仁爱,思考生命的意义。以爱心为动力,身体力行,提倡“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义利兼顾”之道,把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信念,外化为行动。我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2008年被评为德育示范校以来,这几年在社会服务活动方面稳步推进,使道德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3.3 搞好学校道德讲堂
2011年,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学校要建设道德讲堂,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笔者认为搞好这个道德讲堂对青少年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设道德讲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伴送爱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通过听、看、讲、议、行等方式,传播身边凡人的“仁义礼智信”推动先进道德观念入脑入心,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净化学生心灵,弘扬善行,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
3.4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教育中,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道德的熏陶。也可以利用广播站和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以“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专题的事例教育,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节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内心感谢父母,感恩亲情。还可以通过“成人宣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3.5 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轻德,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几乎都要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而学习稍差、但品德良好的学生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为了改变这种缺陷,笔者认为,在评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时还要重点考查德,有才无德的坚决不评,对遵守道德突出的学生给予褒奖,加大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逐步完善德育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化中开辟一个“本期校园之星园地”或“最美园地”,每个月为一期,专门针对学生的好人好事、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进行宣传,可以设置“助人为乐之星、拾金不昧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爱护环境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等等,以学生为榜样对学生的善举进行宣传,从而给学生以直观、鲜活的印象,深化了学生对道德力量的了解和认同,使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有了标准和参照。
3.6 强化兼专职德育师资队伍
要提升青少年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就要配备较强的德育师资队伍,除了专职的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以外,还应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辅导员、开设讲座或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只有教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长期而全面的工程,要达到最终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缺失的原因又复杂,仅凭学校的教育可能会事倍功半,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措施得力,排除管教误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149-150.
[2] 孙瑾.浅析如何塑造高职学生的朗读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169-170.
[3] 朱彦,杨杨,吴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探析[J].青春岁月,2010(12):42.
一、钻研教材,扎实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流程、备教案;大纲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通过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备教材要研究教材的广度深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突破重难点;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备教法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备学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研究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步骤,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备教具就是考虑需要用到的教学器材,科学合理地布置,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备流程就是要有序、连贯、合理,使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自然流畅;备教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
在体育课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遵守体育课活动规则,增强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培养他们互相协作、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形成刻苦耐劳、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每节课开始要检查学生的服装是否适合体育运动,然后要做好准备活动,活动好关节、韧带、肌群,防止在运动中受伤;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按科学规范来参与运动,要给学生作好规范标准的示范动作,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动作。同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关心集体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心理素养、情感态度、认识能力、道德行为等都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挖掘德育教育点,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设计好德育教育的活动方式,把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各部分教材内容不同、活动方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其侧重点也不同,这要求教师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在体育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利用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对抗性比赛中,要培养学生机智灵活、相互配合、相互谅解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点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刻苦钻研,深入思考,就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具有的丰富内容。此外,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方式、有效的途径,有效落实德育教学活动。
四、关爱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大胆管理,更要关心、爱护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同时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能够相互启发。其次,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最后,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基于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创新,在运动中不断提高体育技能,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当学生的思维超越常规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批评。只有教师具有持久的创新性鼓励,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专业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思维;行动研究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只有养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自觉反思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和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育经验,说具体点就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方式等。而真正值得反思的: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回答自己是怎样看待学生,如何设计和分解教学目标,怎样处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等方面的关系,甚至要思考自己与课程的关系等问题;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怎样去思维,就会怎样去行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文章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进行了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应勤记录和思考
1.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片段“镜头”如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和亮点;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2.记录并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失误之处。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3.记录学生的见解。常言道,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不仅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都是一种教师可利用的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4.记录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性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教师一时也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发扬教学民主,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载。
二、教学反思应注意方式方法
1.要培养自己勤于反思的好习惯。平时在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等方面处处学做有心人,不能仅凭自己所谓的经验,而是把教学当作一种钻研,一种追求,每一个疑惑都当成可思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长年累月,才可水到渠成。
2.反思记录要及时、精要、提炼。教学反思有其时效性,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容易淡化,智慧的火花也容易溜掉,甚至捉也捉不回来,想记录的事实材料也容易忘掉。最好是当时记,记当时,不过夜。反思记录不宜庞杂冗长,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做到有感而发,它可以对一堂课或一课书整体内容作分析探讨,但更多的是对一个提问、一个建议、一个词语、一个符号、甚至教师一个手势、眼神的运用等等做记载和探讨。建议我们教师主动在备课笔记上预留空间,经常及时地记录所感所思。
3.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时间上看可以“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可以是“月后思”“考后思”,一个阶段考试后,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掌握反馈信息,帮助自己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还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形式上看可以是个体的回顾,也可以是集体的交流。对青年教师来说,经常上公开课,邀请同行和专家听课评课,创设良好的交流研讨的氛围,认真听取同行专家专业化点评,摒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空泛评论,倡导深度的反思分析和交流,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