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51-02
在网上论坛里看过一帖子,说的是一位中学老师上课的水平如果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不仅称不上是好课,而且还可以说是问题较多。然而,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所教出的学生不仅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领先于其它班级,而且在社会活动中,该班学生的活动能力也优于其它班级。专家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商因素密不可分。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的知识,科学教师们自己对某一些知识可能都不十分明白,还要去教学生,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校陈老师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欢。两年来陈老师上了组内许多公开课,或许由于专业的限制,课堂上的闪光之处也并不多,语言也没有特色,课堂上甚至还会有知识错误。但陈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耐心细致地帮助同学解答疑难问题,课堂上肢体语言丰富、尊重学生、气氛轻松愉快……。在全校“你最喜欢的课堂”调查中,陈老师名列榜首,所教班的成绩也遥遥领先。让许多教师不得不服气。仔细想想,陈老师之所以能深受同学的爱戴,所教班级的成绩居前茅,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商因素密不可分。我认为,一个教师,只要在他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满足他的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他的情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但我觉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情商。教师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的,但我们却应该激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识的奥妙,去主动地求知,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的情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心情、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在科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还要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
一、在科学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1.喜爱之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面是对陈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的同学(84人)的调查结果。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上科学课?”选择“科学成绩好”的有14人,选择“喜欢科学”的有15人,选择“喜欢科学老师”的有50人,选择“其它原因”的有5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学生喜欢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之心――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智商有高有低,身材相貌有美有丑,家庭条件有好有差。但人对尊重的需求是一样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态度。教师应做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爱护每一片绿叶,包括有“斑点”的绿叶,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有“斑点的绿叶”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学困生”。对他们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喜爱别嫌弃,多重视别忽视,多尊重别歧视。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见到老师亲切、期待的目光,在教师的关爱中幸福地学习、成长。
3.责任之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结合科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例如:教学“大气压强”时,用“覆杯实验”导入,全班同学都非常的惊讶与好奇。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合适的实验、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生活事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最终达到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教学“大气压强”时,让学生想一想“大气压强这么大,人体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我们的屋顶什么没有被压垮?”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科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宽容之心――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陶行知先生用宽容、鼓励的态度让学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值得教师学习。老师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完成、成绩下降……。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下降,我便在他的试卷上写:“××同学,这次考试成绩怎下降啦?是粗心?还是不会?还是准备不充分?还是……你能告诉老师吗?”对学生暂时的落后,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迎头赶上,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进取的机会。
二、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以情商促智商
1.避免课堂教学单调
课堂教学单调是教学的大敌,它往往是教学设计单调引起的。科学教材较简单,可读性较弱。教师要学会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如:教学“血液循环”时,老师都会讲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出发经肺动脉、肺中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但很少有老师向学生分析:为什么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回到右心房,而不是左心房?为什么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回到左心房,而不是右心房?当同学们听到这一问题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都在积极思考。不久,终于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打破了课堂的宁静。这位同学说:“如果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回到左心房,那么这部分血液就得不到氧气;如果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回到右心房,那么这部分血液就得不到营养物质。这样的血液循环是没有意义的。”全班掌声一片。老师同学都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但有些时候,单调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看似单调的事物,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而学生也要学会面对“枯燥”的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下去,把这些材料变成自己跃上更高阶梯的跳板。沉得越深,跳得越高。
2.避免课堂情绪不当
一、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使用实物投影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放大的效应,能生动地表现一些微小事物和文字。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投影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或文字,能使讲解更生动形象、清晰具体,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教师要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切片很小,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就会看不清楚。这时,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的过程:在载玻片上滴水,撕洋葱的表皮,碘酒上色,装片。这样,学生在大屏幕上观察得就很清楚,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又如讲《溶解》一课时,我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放置在投影仪上,并加上水,接着再放入少许的高锰酸钾,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先是一粒高锰酸钾周围的水变成深紫色,再慢慢地逐渐扩散,周围水的颜色由深紫色变成浅紫色,一直把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如果搅拌一下,就更容易看清溶解的速度。这样,学生在屏幕上能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记忆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电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疲劳,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声音和图像并茂的特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提高。在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宇宙、天体的知识,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往往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讲《四季的成因》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然后,再用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太阳照射地球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地球各地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于是产生了四季。再如,讲《日食、月食》一课时,由于日食和月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多媒体的演示也显得更逼真、更形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面对着精彩的画面,产生了听觉、视觉的强刺激,使教育信息形象而生动地传输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电化教学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地震》是一堂难度较大的探究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认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震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学生无法感知。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利用录像教材,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来直接感知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教师再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实验,就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地震时的录像资料。接着让学生实验“:毛巾挤压成皱”“竹筷断裂”。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地震的成因。学生根据实验就能正确地探究出地震是由于地层受挤压力而产生的。通过恰当运用录像教材并使之与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感知启发了思维,突破了难点。
四、电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知识反馈方法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上台板演,但这种方法涉及面较窄,难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费力耗时。而把学生的实验记载表直接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评议,或在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后,把好、中、差学生的作业置于投影下,让学生集体评议。这样做既节省了学生口头汇报或上台板演耗去的时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人人参与,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在讲台上完成某项实验时,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下面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则克服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如我在讲《电路》这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演示连接完整的电路,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让学生看到了连接的过程、电流在电线中的流动,这不仅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正确运用电教手段,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虽有较大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两者只有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形成优化与组合的教学系统,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开展电教媒体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和排斥。事实上,一堂好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来说,特别要注意电教媒体的“两个不能”。1.电化教学不能代替板书有些教师用电教手段代替全部板书,看起来节省了时间,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项富有节奏、有张有弛的艺术,这样才符合学生心理。学生思考问题、理解结论和规律都需要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掌握节奏。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板书。2.电化教学不能代替观察实验由于科学学科的特点,科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动脑,全面感知,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学习效果也不是电教手段所能代替的。实验操作更是电教手段无法代替的。如学生在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时,通过不停地在水中加食盐,搅拌,最后终于使沉下去的马铃薯浮了起来,这样做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实验的快乐。尽管电教手段画面鲜艳,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取代的。
六、运用电教手段要试时、适量、适度
所以只要教师能创设好情境,引导得当鼓励到位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容易培养起来的。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科学的发现与创造始于大胆的猜想。如果没有猜想,怎会有爱迪生发明电灯;如果没有猜想,怎会有鲁班发明锯子;如果没有猜想,怎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学初始,我总是鼓励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更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的欲望。比如,我在上《你能制得氢氧化铜吗》一课时,先创设情境,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一)创设情景,问题切入引入:师:有一种碱,它不溶于水且有漂亮的颜色美丽的外形,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生:是氢氧化铜!师:那它有怎样的颜色和外形呢?生:蓝色、絮状。师:现在我提供桌上的药品,你能制得氢氧化铜吗?学生经观察和讨论后:生:能!可以用氧化铜和硫酸反应制得硫酸铜,然后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就可以得到氢氧化铜了。师: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他说的方法来制取一下。(二) 问题由实验失败而引出学生兴致很高,都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然而结果却很意外多数小组根本就没有什么蓝色絮状沉淀,少数几组出现了蓝色沉淀也是转瞬即逝。我收了几组实验记录,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分析:1.在氧化铜中加入硫酸后加热,待黑色消失后滴入氢氧化钠,没有沉淀。2.产生了蓝色沉淀,振荡一下,沉淀又消失了。3.在氧化铜中加入硫酸后加热,再滴入氢氧化钠,试管内全是黑色,静置后试管底部出现黑色沉淀。4.在氧化铜中加入硫酸后加热,待黑色消失后滴入氢氧化钠,出现蓝色沉淀但马上消失变成黑色。学生本来兴致就很高,这下兴致就更高了,明摆着是这三种物质在反应怎么就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现象。这时,我就鼓励学生针对自己这一组以及其它组出现的现象从反应物的种类、性质和反应条件各方面进行大胆猜想。全班学生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汇报各自的猜想。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根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瞎想。三、重视探究的过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或得到一个新的科学规律、结论,往往要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展示,经学生讨论,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做,还明白了各种方案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四、重视探究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简单地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例如,探究《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方案选择器材,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连接有关器材,并根据探究要求,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表示数和小灯泡亮暗程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就这样通过多种方案进行操作练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合作,而且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五、重视探究的检查与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检查与评价能力学生在完成操作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检查整个活动有无错误和疏漏,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让学生讨论,收集各种证据支持解释。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改正错误,而且学会采纳别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检查与评价能力。六、重视探究的表达与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完成科学探究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总结出来的科学概念和规律跟头脑中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总结自己学习知识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规律,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达到会学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则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加以纠正、指导,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过程教学,日积月累,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也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夏季云.实验探究兴趣的培养与实验能力的提高.物理教学探讨.
[2]方方.托起明天.国际文化出版社.
[3]柳斌.课堂教育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课是当前小学阶段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小学科学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抓好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从特点上来看,小学科学学科上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多、活动种类丰富、和生活联系密切,这无疑会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热情,也就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所应用的教材实用性非常强,这就意味着在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在科学实验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并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的努力方向,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据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呈现的,这样的学习流程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更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用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验,这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的要求和指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最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发挥学生们的团队作用,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把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分工,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保证实验流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来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在学生亲自的实践探究中提出问题,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成果。这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在实验性探究活动中,要想法设法的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探究“蚂蚁对于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教学场地移到室外,让学生结合室外的环境来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上课模式会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这种热情开展工作,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接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和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
科学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而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3.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4.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