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

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三)“和”与“争”、“稳”与“变”。

中国人非常看重“和”字,“以和为贵”。追求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锻造出来中国人温和、妥协、安之若素的温顺性格,“知足常乐”的乐天思想也培养出中国人即使处在危难中也不抱不怨的民族特质。当然,这也使得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容易产生满足心里,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和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人们追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因此中国人比较保守,不愿冒险,喜欢稳定,习惯于从事固定的职业。

美国人非常重视竞争,喜欢较量,他们总是不满足现状,而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美国的“西进运动”就体现出美国人这一典型的性格,不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蛮荒之地实现自己人生更高层次的价值。这与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格格不入,中国人一旦安定下来就很难突破现有的环境,而美国人更喜欢去冒险,去尝试新的事物。这对于美国整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变的心态,对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依赖与独立。

群体价值观和浓厚的宗族文化让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对于集体强烈的依赖性,中国人认为只有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团体中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他们更倾向于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改变自身、改变世界。

二、中美文化微观比较

下文从四个方面对中美文化进行比较,这四个方面可以使我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非常直观的了解。

(一)新闻文化的差异。

新闻媒体是政,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新闻传播的过程可以非常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新闻发展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各种时代的不同烙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新闻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媒业,报道方式和报道水平在全世界都处在最前沿。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因此新闻传播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1.新闻传播的内容。中国新闻题材较为严肃,且多以正面为主,注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美国的新闻报道更加活泼,人情味浓厚,常常会加入一些引起受众感官刺激的内容于其中。

2.新闻表达形式。中国新闻传播是含蓄的,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人们去推敲,这和中国人说话含蓄、谦虚谨慎的方式不无关系。而美国的新闻非常坦白直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而且评判色彩非常浓重。

3.新闻传播的目标取向。中国新闻从正面报道,对于发生的事件常常选择积极的报道方式,即使是灾难性的事件也是如此,以此来鼓舞人们坚强面对。而美国新闻一般都是负面的新闻,常常是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这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关,在基督教中文化原型之一是“赎罪”,这种“罪感文化”对新闻的报道取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文化的差异。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教育,从孔孟之道盛行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美国,一个只有两百年多短暂历史的国家,有着多所世界顶尖的名牌大学,以其强大的教育优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因此,教育文化差异在两国文化差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教育体系当中,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只选择教育当中的家庭教育来进行比较。

1.教育目的的比较。在中国,家庭教育有着非常明细的目的,家长都无一例外地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个好职业。出于这一目的,中国的家长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上小学后报名学习奥数。为了让孩子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取得高文凭,很多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当然这本身也与中国的国情和体制有关,但是长期如此,对于中国以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让子女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决定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发展,父母不会作出太多的规划,基本依靠孩子自身的选择。

2.教育内容的比较。近年来,中国一直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及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改善,传统的方式仍旧主导着的中国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教式的管束教育。由于仍处在“分数是升学的重要指标”这一社会大环境下,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文化知识教育占重要地位,但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常常局限在分数的层面。孩子回到家里,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吗?”“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等等。

而美国的教育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他们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他们的教育内容更偏向于生存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很多孩子到了18岁都能离开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生活。当然要指出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由于需要生活独立,孩子会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打工上,因此美国学生的学业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

3.教育方式的比较。中国的父母承担了对孩子的无限照顾,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为了孩子劳心劳力,而且很多家庭老一辈的成员也承担者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由于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倾向,父母的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凡事都给孩子作好决定,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的决定努力完成就行。

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一般停止在18岁,自那以后,孩子都将独自开始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美国隔代照顾孩子的现象比较少见。另外,美国的家长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彼此是作为朋友的关系存在,孩子遇到了难题,家长多半是像朋友一样给他们提出建议,然后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三)慈善文化的差异。

2010年9月底,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中国慈善行,鼓励中国的富翁们捐出资金来支持慈善事业。然而这次的活动并没有之前他们在美国举办的那么成功,问题并不在于中国富豪与美国富豪所拥有的财产差别,而主要是两国人对于慈善的观念不同。

1.慈善的文化渊源的差异。中国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这种“仁者爱人”的性善论是人们惩恶扬善的力量基础,人们对于别人的帮助都是靠自律来完成,因此,富翁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和其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原罪说”和“救赎说”,使人相信人生而有罪,每个人都要用一生的劳作和对他人的博爱为自己赎罪,以求死后灵魂得到安宁和升入天堂,这种慈善心态是强迫性的。因此,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们,虽然他们在致富过程中巧取豪夺、冷酷无情,可在捐赠中却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

2.世袭的观念的差别。马克斯・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写道:“影响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最强大的力量是以(祖灵)信仰为基础的家孝……这种牢不可破的团结本身完全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世袭”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可能地将家财留给子孙后代仍是大多数人的固有思维。

美国人“世袭”的观念很淡,他们更愿意通过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给自己的孩子。

3.组织形式的差别。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慈善组织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即慈善组织往往是政府出于政权的维护而运作。而在美国,慈善组织大部分是自下而上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形式多为市场自发式。

三、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没有太多历史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使得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国内,只有全面了解别国的文化,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够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王雪,顾相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J].科技信息,2010:27.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中美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国家之间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其中表现在观念文化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它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主导。电影是一个国家反映其内在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其不仅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反映着文化的方方面面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拍摄于2006年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作为美国的经典大片,把实现美国梦的过程和路径阐述得淋漓尽致。《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中。对中西方观念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对异国文化,消除障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幸福来敲门》故事情节介绍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于2006年主演的一部基于真人真事典型的追寻美国梦的励志电影。剧中,威尔·史密斯所扮演的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在28岁的时候才初见自己的父亲,他的成长过程里并没有父亲的陪伴。因此,他决定如果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称职的好爸爸。然而,天不遂人愿,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潦倒,惟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向各大医院卖骨密度扫描仪。某天,克里斯·加德纳偶然间发现,做证券经纪人并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文凭,所以,他毛遂自荐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从最底层的员工做起。但是实习生有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录用,这对克里斯·加德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终于,妻子受不了穷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了纽约,克里斯·加德纳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流离失所。然而,即使面临种种困境,克里斯·加德纳仍然保持着内心的一份乐观,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并且也一直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儿子。皇天不如苦心人,克里斯·加德纳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脱颖而出,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之后,又慷慨解囊,热心捐助公益活动,成为全美知名的慈善人物。而一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还有他内心中的一个信念: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文化解读

(一)“美国梦”文化解读

“美国梦”给了全世界人们一个均等的机会,只要肯努力奋斗,每个人就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国梦”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信仰自由的观点,自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而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如今,“美国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成为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的诸多电影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个知名的投资家,他怀揣着梦想,从噩梦般的遭遇一步步迈向成功,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虽然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但是他内心始终有一份坚持,正如他经常用来鼓励儿子的那句话:“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这种信念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电影也始终在展现着坚信、坚忍、坚持的精神。

(二)“教育观念”文化解读

在美国的文化中,教育观念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人较注重理性思维,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因此决定了在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凡事都以理性主义的视角来对问题进行考虑。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理性教育观念也时有出现,由于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28岁才见到父亲,因此他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幸福。虽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一次次受到打击,但是对儿子却始终不离不弃。有一次在地铁里,父子都很沮丧,第一次无家可归,克里斯·加德纳对儿子说,那些卖不出去的机器是时间机器,他们回到了恐龙时代,正在遭受恐龙袭击,应该找个洞口躲起来。可见,即使在这样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克里斯·加德纳也不忘去照顾孩子内心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基督教”文化解读

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当中,主要诉说了克里斯·加德纳生活的苦恼和艰辛,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整个片子中始终都弥漫着宗教般的气息,只要信仰幸福,幸福就会来敲你的门。而在美国的文化中,上帝也确实是美国人的精神寄托,美国人始终认为,自助者,天助也。在美国人看来,努力工作与追求幸福是上帝所赋予人们的“天职”,而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身上,始终都弥漫着清教徒的思想,为了完成实习中的工作;为了找到一个住所;为了将手里的机器卖掉……他不停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相信幸福会来,总有一天,幸福会来敲响自己的房门。

三、《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从而导致中美两国无论是在思维方式、教育观念还是人际交往和家庭观念等文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美两国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两个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通常都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比较倾向于辨证思维,这些主要都是受中国“中庸之道”所认为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观念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又与理论当中所涉及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相结合。中国人崇尚和谐,凡事都将不对群体内部造成破坏作为出发点。总体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作为主导,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看重,主张建立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人思维方式,主要是个体的、独特的,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穷困潦倒,和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东奔西跑。一次次遭受生活的打击,但是却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直到最后获得成功。整部影片中,个人主义思想无处不在,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个体自由,强调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可见,美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使他们喜欢把事物从一个整体中分离出来,在美国人眼中,个性、独立、个人主义都是褒义词,是值得崇尚的。在追求自我利益与履行集体义务之间,个体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

(二)教育观念文化的不同

在教育观念文化方面,中美两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美国,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竞争的个体主义”。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作为父亲的克里斯·加德纳将美国式的教育观念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顾及孩子自尊方面之外,还包括将自身与孩子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方面。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去捍卫。如果你有理想,你就要去实现。”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克里斯·加德纳对引导儿子树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格外注重,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儿子的思想里,并且教育儿子,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即使遇到了困难,但是只要有一颗对梦想执著、自信的心,总有一天,会将梦想实现。然而,与美国的教育观念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中,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将孩子看做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要求孩子将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完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所怀有的理想。此外,中国孩子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通常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凡事都要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从而使得中国学生的集体意识很强,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三)人际交往文化与家庭观念文化的不同

中美两国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必然会对各个国家的人际交往及家庭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强烈的个人主义观念导致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以及崇尚个性,使得在美国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想要将自己内心所拥有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之下,导致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会呈现出一种互利和公务性的关系。比如说交朋友,在美国人看来,朋友就是一种工具,而交朋友的实质就是与另一个人建立一种工具性的关系,不会去要求对方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甚至有些时候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美国人交朋友通常比较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当然,美国人的“个人意识”的价值观也有其在人际交际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中国,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所主张的“礼”“忠”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无论是人际交往观念还是教育观念,都始终秉承着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谐与自我奉献。在家庭中,父母在关爱子女的成长的过程中,有时过分的关爱可能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自理能力,而且往往父母的意志要大于子女的意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利益和愿望是要屈服于家庭利益的。中国式的友谊讲求朋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关系一般较为长久、稳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各个国家时代脚步发展的不断加快,本身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表现得将会越来越明显。电影作为一种国家内在文化表现的主要载体,其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所蕴涵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很大的障碍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无论是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教育观念方面的差异还是人际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都决定了中美文化发展的不同取向。可以说,两种文化各有短长,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芝.《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教学导入[J].电影文学,2009(08).

[2] 邓家齐,杨燕.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西方文化价值观[J].科教导刊,2011(13).

[3] 黄少如.《当幸福来敲门》与《男孩都想有辆车》的中西文化对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4] 赵婉秋.从价值观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白学刊,2008(05).

[5] 李兰.舐犊情深,电影中父子情的不同演绎——从《当幸福来敲门》到《长江七号》看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J].电影文学,2008(16).

[6] 周彦军.解析《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语文学刊,2011(20).

[7] 卢军,朱奎蜂.从文化模式上解读《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22).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影片《气喘吁吁》;中美文化;差异

《气喘吁吁》是由郑重导演执导的一部小众文艺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喧嚣不已、百态尽显、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影片本意并非要反映中美文化差异,但由于影片以中美两个公司老板的商业接触为主线,因此从两位老板交往中的很多情节,可以发现些许中美文化差异之处。

一、影片简介

Frank是美国一家奶酪公司的老板。公司由曾祖父传到他这一代已经面临破产。女儿Hanna在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疗,情绪很不稳定。生活所迫,Frank决定违背良心听从朋友建议,把公司进行包装然后转手他人,自己卷钱跑路,带女儿移居国外。潜在买家李强来自中国,他对收购这家“高利润”公司兴趣浓厚,邀请Frank到北京面谈。

李强在北京经营公司,事业生活两不顺。公司陷入三角债,出现财务危机。要债的天天堵在办公室,欠账的就是不还钱。发福的妻子看到李强在家总是沉着脸,怀疑他同女秘书明辰有不正当关系,没事儿净瞎琢磨。从美国回来的儿子一句话不说,喜欢听一些充满愤怒情绪的朋克音乐。雪上加霜的是李强最近总是头疼,检查发现脑部有阴影,疑似脑癌。还有他一看表就有4,认为这是死亡的预兆,心情极度抑郁。为了给妻儿在自己死后留一条谋生之路,决定筹钱买下Frank的公司。

Frank到北京后看到李强的精神状态,开始怀疑李强收购自己公司的可能性。踌躇之间,偶识宾馆对门房间的煤矿老板白先生。白先生矿上出事故死了人,想要逃亡美国又被拒签,正处于崩溃边缘。他决定收购Frank的公司,条件是Frank帮自己搞定签证。Frank一边应付着李强,一边和白先生进一步接触。

李强倒霉事儿不断,欠自己钱的刘总仍旧不还钱,而向自己要债的老朋友王兆达由于欠债太多自杀了,使他深感内疚。妻子越来越坚信李强和秘书明辰有问题。儿子依然像哑巴一样。

Frank应邀到李强家里参加晚宴,从李强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老人就是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两人在相处过程中越聊越深,有了朋友的感觉。Frank托人帮白先生夫妇办理了签证,公司转手成功在即。就在白先生预付定金时,警察赶到将白先生带走。最终Frank决定放弃骗局,不再欺骗倒霉透顶的李强,返回美国。

二、中美数字文化对比

在中国,“8”是公认的吉利数字。因为广东话里“8”和“发”谐音,被认为是“发财”的吉兆。中国人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都愿意选“8”,饭店宾馆开业也大都选择有“8”的日子。影片中Frank到北京与李强见面,一下飞机便交上好运:他恰巧是中国第八千八百八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位入境外宾,接受了媒体采访,受到了一大群人围观。这让Frank无所适从。另一情节中李强在全聚德招待Frank时看到自己房间号是“514”,非常生气,最后换到“518”房间。李强的秘书明辰后来就数字问题向Frank做了解释:“‘8’在中国是吉利数字,是发大财的意思……中国人相信数字有魔力,我们对数字有很深的研究。比方说‘6’意思是一帆风顺,没有麻烦。还有‘9’,一般恋人都喜欢这个数字,‘9’意思是长寿和永远……”与数字“8”相反,中国人认为“4”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和“死”谐音。在影片中,李强每次看表都看到“4”,他因而认为自己是命在旦夕。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习俗中双数较为受尊崇,有以双数为吉数的数字文化,而在单数的使用上比较谨慎。而美国人常以单数为吉祥数字,认为双数存在分裂的危险而视为不祥。例如美国人总是放入单数的鸡蛋让母鸡孵化。习俗认为放入双数鸡蛋,要么会变坏,要么小鸡难养好。但“13”是个例外,它是美国人公认的不祥数字。在美国楼房不设13层,机场不设13号门,宾馆和医院没有13号房间。数字“13”不祥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古代西方神话,也有人认为源于耶稣遇难,还有人认为12是一个“完全”的数字,如一年12个月,黄道12宫,奥林匹斯山12位神,以及耶稣12位传道者等。而“13”超过“12”一点,就是比“完全”多一点,就变得不安定。

三、中美礼仪文化对比

中国和美国在礼仪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不同,在影片中能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人习惯“吵”而美国人习惯“静”。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Frank刚到中国就因短暂性失聪进了医院,因为他刚下飞机接受采访时环境实在太嘈杂,他一下子适应不了。中国的“吵”,主要是人们说话嗓门过大。比如Frank在医院治疗耳朵时,李强就在诊室门外大声嚷嚷刘总欠钱不还,外籍医生两次警告也毫无作用。Frank看完医生,李强一边同Frank热情地握手一边又扯大嗓门对Frank说“好好休息”之类的话,Frank一下子又耳鸣了。另一个情节是李强请Frank在全聚德吃饭。和Frank正握手时接到王兆达的电话,马上就扯着嗓门接起了电话,把Frank晾在一边。Frank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当双方举起酒杯时,Frank接到戒毒所女儿的电话,女儿难熬戒毒的痛苦,想和父亲说话。他小声地对女儿说:“我现在不能和你说话,我待会儿打给你。”导致女儿生气挂了电话。这些情节都反映了中美礼仪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热闹,很多公共场所都是人声鼎沸,一片嘈杂。而美国人在公共场所很注意不制造噪音,免得影响别人。例如,中国人聚餐时喜欢围在一起高谈阔论、让菜劝酒,营造一种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就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讲究精美的菜单、愉快的心情、动听的音乐和优雅的举止。他们喜欢安静幽雅的环境,可以尽情享受美味佳肴。

四、中美子女教育对比

影片中李强的儿子李心红和Frank的女儿Hanna都是问题青年。李强的儿子在家一直不说话,经常听朋克摇滚音乐。李强为了了解儿子就翻译了一首儿子听的英文歌曲,结果发现歌词中充斥着“自杀”“地狱”等他认为很堕落的词汇。他认为儿子的人生观出了问题,就对儿子大喊大叫地训斥,后来还动手打了儿子。Frank的女儿吸毒,正在戒毒中心接受治疗,经常打电话向Frank诉苦,还不时对Frank发脾气。Frank总是耐心地安慰她,鼓励她,尽量给予关怀和帮助。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家庭中存在截然不同的子女教育观。中国的家庭关系构建于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思想宣扬“长幼有序、父子有亲”“父为子纲”等理念以维护家庭秩序,因此父亲在家庭中占据统治地位,是绝对权威,同时也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人们一般会谴责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会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训斥甚至打骂他们认为出现问题的子女。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们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更注重个人的权利。他们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都有追逐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的权利。因此在美国家庭中,子女和父母是相对平等关系。子女大都直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能任意限制子女的自由。西方国家甚至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其中规定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否则就被视为虐待他人,要受到法律制裁。影片中Frank女儿在和父亲的电话中因为生气使用了很多“fuck”等词汇发泄对父亲的不满,这在中国家庭中是难以想象的。而后来李强和Frank聊到自己儿子,就问Frank为什么儿子喜欢听这么愤怒的音乐。Frank说:“因为他年轻。年轻人容易暴躁。”李强继续问:“为什么?”Frank说:“没有为什么。你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不也那样吗?”李强回答说:“不,我那时候非常快乐。”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待问题子女的不同思维,这必然形成不同的教育观。

五、中美朋友关系对比

影片中李强第一次请Frank吃饭时说:“在我们中国,做生意之前先交朋友。什么叫朋友?three cup(三杯)!”然后将三杯酒一饮而尽。这个情节很形象地勾勒出中国人眼中什么是朋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注重人情。朋友关系强调重义忘利,为朋友应该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了朋友的情义,人们甚至会无视法律。影片中李强和他的债主王兆达就是30年的老朋友,当年一起下乡插队。李强欠王兆达的钱还不了,但每次和王兆达沟通时都非常地理直气壮,不仅一句好话没有,还骂王兆达逼得太紧。李强能这样做,凭的就是多年的朋友关系。而王兆达最后因为自己欠的债务太多,最后宁可选择自杀,也没有难为李强。在另一个情节中,Frank在李强家过夜,一清早起来,看到几个陌生人来到李强家。他们看到李强正在客厅沙发上酣睡,就没有惊动他,而是把带来的一大堆农产品放在茶几上,然后悄悄地离开了。Frank感觉这些人行为怪异,李强醒后向他解释说是乡下来的朋友,是自己30年前插队时的乡亲。影片中李强多次表现出对那段时光的向往与留恋,可见朋友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与中国人相反,美国人注重法律,认为法律值得信赖,它是解决一切纠纷的依据。因而他们在处理朋友关系时都是以法律为基础,不会像中国人这么注重人情。影片中Frank了解到白先生非常有钱的时候决定帮助白先生办理赴美签证,他告诉他的律师朋友:“事成后我会付你两倍的钱,但甭打算要什么预付款,我一分也不给。我会建一个共管账户……一旦我朋友的护照上盖上了那个美丽的戳子,我便放款,一分也少不了你的……”这就是美国人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彼此熟识,但仍公事公办。

六、结 语

影片《气喘吁吁》中李强与Frank的行为和思想的差异只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几个体现,而文化差异是一个大课题,其内容十分广泛,存在于中美两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文化差异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广泛了解美国或西方其他国家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并给予理解,这样的话在国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 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 雷晴岚.从《当幸福来敲门》看中西文化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3(08).

[3] 王葵.从影片《刮痧》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3(11).

[4] 王文丽.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一)

对文化研究较著名的霍夫斯德(Hofstede)是采用以价值倾向为基础的文化模式,认为文化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①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结合程度。指一个社会的成员之间保持结合的程度。个体主义表示社会中人们偏好松散联结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表示偏好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②权距大小。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接受机构或组织中权力分配的程度。在一个大权力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接受一种等级制度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无需证明这种位置的合理性;而在一个小权力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寻求权力的公平,要求证明现存权力不平等的合理性。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指一个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能够容忍的程度。在一个强避免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人们一般不容忍模棱两可,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期能够控制未来;而在一个弱避免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人们一般不太在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有一种自然的相对安全感。④阳性还是阴性。指人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来划分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阳性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等;阴性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谦逊虚心,保护环境等。

以霍氏模型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特征是:①崇尚个人主义,社会结构松散;②社会权距较小,人们追求平等;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④是一个阳性的社会,人们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与美国截然相反,中国的文化特征是:①集体主义,社会结构紧密;②社会权距较大;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对不明确因素有不安全感;④阴性,注重人际关系,谦逊。

(二)

会计模式是对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化会计实践活动的综合或描述。被描述的要素主要有: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模式就是人们在会计活动中,就各种方案制定的选择标准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而这些方案的选择和行为规范的制定,除了科学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尤其是价值观所决定,如保守与乐观、保密与透明等。这样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两国在会计模式上的差异。

1、美国会计模式的特征及文化根源可表述如下:①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着重专业导向和灵活性。由于美国社会对不明朗因素处之泰然,经济活动崇尚个人主义并避免政府干预,所以美国的会计界强调专业导向和灵活处理,依赖法例程度较小,会计职业化趋势很强,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会计人员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方法。②信息披露偏向透明。由于崇尚个人主义,企业广泛采用股票和债券向社会个人集资,迫使公司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广泛的会计信息,会计界也鼓励公司主动公布更多的信息。③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由于美国社会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加上会计界强调真实反映公司营运与财务状况,会计处理方法有所创新,保守程度较低。

2、中国会计模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较美国有如下不同:①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着重法例管制和统一性。作为权距较大的国家,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协会影响不大。同时,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注重统一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判断不受重视,会计人员主要遵从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包括帐户的名称、记帐规则以及会计核算方法。②会计行业的管理着重行政管理。由于集体主义和大权距的作用,中国会计行业的管理主要有赖于政府,行业自律见效甚微。③在信息披露方面倾向于保密。作为强避免不确定性的国家,会计人员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对由于公布会计信息而引起的风险,包括公众的质询、股价的变动感到不安。

(三)

通过以上对中美文化差异及其对两国会计模式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文化是对会计模式影响较大的因素,在会计模式的确定过程中,除了科学性、技术性的问题外,还必须考虑文化因素。在行业管理、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上,如果不考虑各国文化的不同,一味引进、模仿,必将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浅。比如会计行业管理,如果我国照搬美国式行业自律,很可能因会计协会缺乏权威而导致会计行业的混乱。

2、对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影响的限制。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对会计体系存在强烈影响,而其中一些影响是不良的。比如我国文化中的强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中过度的保密倾向使债权人、股东、政府等相关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难以满足,并且使企业会计活动缺少广泛的监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失真。对于这类不良影响,在会计制度设计与准则制定中要充分考虑,积极解决。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中国把红色作为喜庆及吉祥的颜色,过年、结婚、活动及会议等大型的庆典上,都是以红色作为背景和主题颜色。而红色在美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被认为会带来灾难;中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比较谦虚的,很少有人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金钱、地位等,在得到别人赞许时也是谦虚的态度。美国人会认为得到别人赞许是理所应当,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中国梦倡导把国家富强、祖国振兴放在首位。只有国家富强了,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国家富强是人们安居乐业的最基础的前提和保障。美国梦是人人可以当总统,做富人。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他们认为个人权力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对中美文化差异的方法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通晓中美文化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掌握汉语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的修养,同时也要掌握美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在汉语教学的同时,与学生交流中国和美国文化知识,让自己更了解美国文化,让学生更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语言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新知识,将知识内化于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高涨。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自在,他们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带来内心的愉悦,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总结经验,帮学生解决文化差异的困惑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美国学生很喜欢提问,作为教师要把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归纳并总结。比如,在中国请客后主人问客人“你吃饱了吗?”,这在美国学生理解会认为是吃的量是否够,而在中国的真正意思是问客人是否吃得好,是否满意。教师要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不同文化的差异,让美国学生真正学习到中国文化,使其在汉语学习中不仅仅学习到汉语的表面意思,更要学习到汉语更深层次的意境。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中国文化知识深厚的视频,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旅游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历史。

(三)在教学中引入汉语言文化因素,消除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