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吾国教育病理

吾国教育病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吾国教育病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吾国教育病理

吾国教育病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糖尿病;优质护理;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167-02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疾病,血糖的有效控制是减少后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1]。而药物配合患者遵医行为,规律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缺一不可[2]。本研究采用在常规优质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治疗的16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3例,其中,男92例,女74例,年龄42~79岁,平均(59.5±17.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定期检查和常规住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式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85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健康教育方法

本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开始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培训与学习,优质护理服务包括:改变排班模式,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基础护理、调整工作重点,强化健康教育及加大质量控制力度,定期分析总结等内容,其中强化健康教育的实行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自我管理效果好,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1.3.1 对照组健康教育方法:本组83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常规住院指导和定期检查。

1.3.2 观察组健康教育方法:本组8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第一阶段为提高认知阶段,为期3个月;每月组织2次健康讲座,时间40 min,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如低血糖反应、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的主要临床症状观察及处理方法[3],糖尿病患者饮食和运动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第二阶段为巩固阶段,为期3个月,通过每月组织2次患者联谊会,对教育效果及认知水平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第三阶段为稳定阶段,每月组织一次联谊会,其余时间由责任护士通过电话定期随访,患者遇到问题也可通过电话随时与护士沟通,每月家访1次。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方式及遵医行为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指标控制效果

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结果显示,两组健康教育前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的比较(mmol/L,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2 生活方式、遵医行为变化

随访3~24个月,观察组83例患者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情绪稳定、规律运动、遵医嘱服药、定期检测血糖的比例上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自身代谢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自身生活行为及饮食习惯、健康知识等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用吃得好、动得少来形容是较为贴切的,以至于城市成为“三高”人群的滋生地。据报道,在我国成人中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3.21%[4],糖尿病后期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是造成我国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综合手段控制血糖的方法一直是医务工作者探索的重点[5]。

近年来健康教育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6]。本研究针对糖尿病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形式,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认知,从而自觉地对生活行为方式进行规范,提高遵医行为。通过提高认知、巩固效果与稳定期三个阶段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充分认识疾病、了解疾病产生与进展的全过程后,自觉配合护士选择有益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观察组随访期间生活方式、遵医行为变化情况显示,本组83例患者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情绪稳定、规律运动、遵医嘱服药、定期检测血糖的比例上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方式的改变对血糖的控制必然会产生正性影响,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相似[7]。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8],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做到主动自我管理,有利于血糖水平达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付咏梅,丁玉青,等. 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z1):69,71.

[2] 蒋琼仙,包丽芬. 采取综合方式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9):66-68.

[3] 鹿丽华.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10-112.

[4] 杨建丽,罗玲. 信息干预在糖尿病前期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探讨[J]. 中国医师杂志,2011,2(z2):169-170.

[5] 陈雪芹,王俊霞,刘瑞玲,等.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农村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134-135.

[6] 王文,马丽嫒,向华. 糖尿病危险因素干预[J]. 糖尿病杂志,2011,33(6):327-328.

[7] 刘丁,陈萍,陈伟.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评价[J]. 重庆医学,2009,33(8):1153.

吾国教育病理范文第2篇

许多一厢情愿的“我为你好”或想当然式的教育,常常是适得其反,帮倒忙。教育是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不乏添“湿柴”者,孙老师文中“绑架”教育之甲乙丙丁,便是教育的“湿柴”及湿柴产生的雾霾。

在教育乱象面前,有坚守教育常识者,如李镇西、吴非等名师;有著书立说抨击教育时弊积弊者,如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郑杰(《谁是教育的敌人》)等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有推波助澜者,如某些红头文件或黑压压的会议;有草随风动者,如一定数量的一线教师;有为让教育回到教育“鼓与呼”者,如孙志毅、王丛等从不追狂慕热,一直理性清醒地审视教育。

孙志毅老师的《“被绑架”的教育》,就是呼吁教育自己救赎自己,为教育把脉。王丛老师说孙志毅“把”的是病症、说的是现象,没给出药方。也许假以时日,孙老师真的就能开出救赎教育的良方来。

读了别人“来劲”“解气”的文章,总是要“续貂”的。教育被“绑架”,盐从哪咸,醋从哪酸呢?我以为“病灶”有四。

一是思想上混乱,没有清晰明确的办学理念。

今天以质量为本,明天以安全为本,哪阵风硬了,哪阵风吹来的就是“本”。教育的内容轮流当“本”,就常常会出现本末倒置,分不出来个轻重缓急。

教育创新盲目模仿政治经济领域的创新,也来个进行全面改革。须知,政治经济都有各自的内部规律,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更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另起锅灶似的教育创新,颠覆了许多必须坚守的教育常识,而颠覆常识,往往离灾难就不远了。

教育变革应该是渐进式的改良,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创新先要守正,继往才能开来。课程改革十余年,走不出东改西改的胡同,主要原因就是动辄改辙。一轮接一轮每隔一两年就改一次的折腾,让一线教师在思想上“剪不断,理还乱”。

郑杰在《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说:“不出思想家,就不会有什么教育家。”创新思想先要端正思想。办教育要用理性和哲学守住底线。

二是行政上推动,“红头文件”办教育大行其道。

怎样办教育,应该是教育家说了算。而现在往往是盖章的部门说了算。一级压一级地恐吓式强力推行某理念某模式,不换脑袋(思想)就换屁股(位置)。校长违心地一切按文件办,让教育走“官道”,而不是按教育自身的规律走自己的路。课改初来时,我所知道的一所学校就曾接到过“一周内必须进入新课改”这样的勒令,好像新课改就是一间屋子。

一级一级多部门的检查,检查就要特色,许多逼上梁山的特色,恰恰又是破坏了本色的特色,中说不中看,中看不中用。

三是行动上盲动,请外地和尚施法,拜五花八门的模式。

上有风吹,下有草动。一线教育四处请“外地和尚施法”,八方拜五花八门的模式,今天海淀、黄冈,明天营口、杜郎口;今天“366”模式,明天“271”模式;今天推行有效教学,明天倡导高效课堂。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一两年。

四是严重功利,一味求快,让教育的求实、求真大打折扣。

办事求功求利,本身没有错,教育就是求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但严重的功利主义让教育煞费苦心地谋求快出成果,快见效益,甚至是快出名。一味求快的教育,让教育是没死在起跑线上,但因“起跑”太快,如果死在了中途或终点,才是全盘皆输。因为,教育是慢的事业。

吾国教育病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动力 行动 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20-02

就业难成为社会焦点,大学毕业生已沦为与失业员工、进城务工者一样的弱势群体。然而,就业动力不足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就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动力,谈以下看法和做法。

1 动力不足之原因

1.1 谋生压力不够大

有了谋生压力,才有求职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足。从2012年起,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成长劳动力进入职场,这一年称为90后“就业元年”。在低出生率,高招生率环境中长大的90后毕业生,与父辈和老师的观念相比,对于求职这件事,看得比较淡薄,“不以钱途定前途”,成了部分90后的人生信条,考公务员或者进国企、央企,视为人生目标,宁可待业也不屈就,不看重薪酬[1]。现在的职场新人,独生子女占多数,毕业马上就业的需求不强,不必立即赚钱回报父母,不仅在城市,部分农村学生亦如此。饥饿感不强,逛街者遇到餐馆会视而不见。同样道理,谋生需求不强,求职者看到机会也不够珍惜。

1.2 就业舆情不够真

正确看待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是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就业形势严峻的说法成为媒体焦点。以广东为例,被称为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和就业大省,毕业生总量从2006年21万增加到2013年44万,2013年到广东求职就业毕业生达70万[2]。这一年也被媒体炒作为“最难就业季”。实际上,关于就业难的舆情,有误导学生之嫌。纵向对比历史,或横向对比它国,都不能断言某某年就业形势最为严峻。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采取统一配置包办就业的形式,也曾出现过严峻的供求危机,千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一种特殊的化解就业危机的方式。媒体过度渲染形势严峻,加剧毕业生观望等待心态,乃至萌发了生不逢时的抱怨情绪。

1.3 人生责任不够重

求学读书直接目的,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奠定取得相应报酬的基础。毕业后,就应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尽可能地谋求较高薪酬。然而,部分毕业生虽然就业了,但质量不高,出现了念书赔本的状况。如,徐州一学生,母亲异地拾荒供养他和弟弟读书。他读完了大学,弟弟也读了大学。他不嫌弃母亲的职业,将拾荒场景记录参加摄影赛,引起社会关注。媒体报道有个细节:已经毕业两年的那位家庭长子,在苏州某婚纱影楼做事,2012年底每月拿1000多元,自己谋生尚且困难,更无力帮助母亲和弟弟[3]。出现这样的案例,不能全部归因于社会的竞争和不平等。那位毕业两年尚未担起养家责任的长子,需反思自身的原因。

2 评判动力之要素

学生对待就业,其态度是消极和积极,要观其行,而不是简单听其言。有学者指出,毕业就失业,与高考失利不同之处在于,落榜归因于自己,失业归因于客观,如社会关系不足、提供岗位不足等,这样舆情造成求职者的惰性[4]。只有积极地行动起来,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2.1 掌握充分、可靠的就业市场信息

具备就业动力的毕业生,较早地选修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定期光顾由学校、政府和企业组织的招聘会,也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双向选择会,能够熟练地例举出登载招聘信息的报刊与网站,多次去过人力资源市场,至少掌握五家以上用人单位的相关数据,如市场规模、雇员数量、薪酬标准等。

2.2 经历切实、有效的职场岗位磨练

就业动力比较足的毕业生,利用寒假暑假、实习学年,在劳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到职场一线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其工作时间至少在四周以上。到了高年级,可达到半年或者一年,而且所获得报酬不少于当时当地最低工资。

2.3 从事过社会声望不高的工作

就业动力很足的学生,比较接地气,做事不在乎是否专业对口,只要能够被雇佣,做什么都行。这样的人生磨练极为重要,如广东说法的“走鬼”经历,即做短时间的无证流动商贩。当一个人真正沉到社会底层的时候,不仅锻炼了适应能力,更是聚集了爆发力。那位为拾荒母亲拍照的毕业生,看到了收废品的市场空间,辞去了苏州工作,和妈妈一起收废品,用学到的网络技术办起废品收购网站,大规模提高业务量,一家人已经可以筹划买商品住房[5]。

2.4 与历届毕业生有紧密联系

就业动力更足的学生,一入学,就通过同乡校友等渠道,或者通过学生社会团体活动,与本专业高年级的师哥师姐建立联系,记录毕业生的职场行踪,构建毕业生信息库,数量至少在30人以上。

3 增强动力之措施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作为职业指导者,应该将增强学生的就业动力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毕业生在就业问题的主观能动作用。

3.1 打破失业代际相传的魔咒

社会有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即父母是曾是失业者、或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子女将步其后尘。职业,是一个人的饭碗,更是一个人的阶层名片。每个人有四种出身:家庭出身、地域出身、教育出身和职业出身[7]。青年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后两种出身,并能够决定其下一代的前两者。在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中,毕业生必须走出家庭圈子,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寻找就业机会,多数人不是依靠所谓关系就业的。父母没有读大学,更没有机会经历市场选择的那部分学生,不能退缩和抱怨,而是要积极地面对社会选择,积极的创造机会。

3.2 披露就业市场的真实状况

媒体披露的学生待业者数字庞大,误导了一些人。必须说清楚的是,我国的实际就业率并不像有关部门统计的那么低,本科生就业率不如专科、专科不如技校生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检验。有些毕业生见到周围的人好像都闲着,自己也不用着急,其实,地火在运行,多数毕业生没有给学校递交协议合同,实际上很少有闲着的,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在市场导向的就业环境中,是否就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校和有关部门很难获得动态信息。统计2013年的就业情况,并不是“最难就业季”,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谁不能适应这种不确定,就无法及时就业。

3.3 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就业

人生之路,是自己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业机会,也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就业形势再严峻,对于就业的个体来讲,关系不太大。就业率70%或者90%,对于那些脚踏实地、放低姿态毕业生来讲,没有多大意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处于南中国的毕业生,已经建立了与时代同步的就业观。深圳大学学生自行求职,不吃国家分配的大锅饭,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又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挑选的考场。不再以“好爸爸”为本钱,不再为找后台而发愁,也无需靠拉关系来强取豪夺[8]。但是,时展,学子落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等人安排。出现一种奇特现象,父母出面安排子女就业。必须对学生讲明,职业选择,权利在手,不能不用,不能推卸,不能自己限制自己,自己束缚自己,将自身固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求职这件事,无人可靠。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按照社会的需要,来积极主动地选择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扬,卢晓欣.90后的就业观[EB/OL].新浪教育网,http//.cn 2012.04.17.

[2] 广东省就业促进会.就业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J].中国就业,2013(10):28-29.

[3] 陈晓楠.冷暖人生[EB/OL].2013-02-13.凤凰卫视.

[4]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7-29.

[5] 周爱田.重访拾荒老娘[N].彭城晚报2013-11-05(4).

[6] .矛盾论[C]//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