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常态;银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5]董希淼.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走向何方[J],中国银行业,2014,(09):36-39.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
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如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且主要靠外需和国家政策补助维持。二是服务设施不配套。比如电动汽车的推广,因其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充电场所),既使生产了车也卖不出去,跑不起来。据报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可达几十万辆,去年销量仅万辆。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国产的新产品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尽管我国的高铁、通信、大飞机、汽车及许多高技术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舆论、广告、诚信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群众更相信国外品牌。四是市场发育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远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五是产能过剩。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各自为政一哄而起的重复建设更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给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带来更大困难。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形成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急需深层改革。当前改革面临的难题是:科技储备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高校科研过于强调论文学术水平、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忽视经济效益,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新技术产业化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产学研结合协调机制很不完善,科研既与市场脱节又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研发的成果只能作为科研样品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构建起持续研发的动力机制。科技体制深层改革方向之一是学习发达国家,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政府管理缺乏宏观协调机制。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措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贻误战机,最终落后于人。例如, “三网融合”喊了十几年,至今仍困难重重,其中电信/广电存在的利益冲突,体制分立是根源,使许多领先技术无法及时推广而丧失产业化良机。铁路与民航,煤炭与电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冲突也有类似原因。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和协调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
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与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和政绩竞争环境仍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将会驱使各地方政府本能地选择要素投入式短平快总量增长模式而非科技进步后劲增强式渐进质量增长模式。因而经济工作重心明显地倾向于前者,表现为抓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总量增长不遗余力,实实在在;抓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有气无力,虚张声势。规模扩张增长模式的偏好和大手笔投入带动的中间需求,又给资源和房地产产业等低技术产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而简单低技术产业的过度繁荣发出错误的利益导向,本身就会抑制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如果简单低技术(如房地产)就能轻松获取暴利,谁还愿意去做那费力却获利缓慢的自主创新?房地产暴利的示范效应,吸引企业和资金趋之若鹜,一度使中国进入狂热的全民炒房时代。当普通百姓都把炒房赚钱视为真理的时候,比百姓更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大量进入房地产业及近年来央企争相当地王而非当创新尖兵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政绩竞争对经济总量扩张有短期的积极效果,但对科技进步和推动自主创新作用却是消极的,是产生发展思路误区,导致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和新兴产业市场化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基本思路
1、创新动力和能力是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用体制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是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尽管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大量扶植政策,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却难以有效激活其创新积极性。多数企业的投资取向更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对创新研发投入却非常吝啬。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营业额的0.5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多数企业的赢利模式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而是靠政府政策扶植、银行货款、贿赂关系、广告效应和其他短期行为。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内在原因,除了自身创新基础较差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动力的利益导向环境。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造成环境因素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落后企业实施政策保护,使其免除了被淘汰的生存压力,也就难以激发其为求生存的创新动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能够得到政府保护获取廉价生产要素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企,这些本该是创新主力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却表现出创新动力最差,而那些没有受到政策扶植,随时都面临着生存竞争威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恰恰是创新动力最强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说明,政策保护的效果实际上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创新能力提升和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激活创新动力,这需要相应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或设计,解决企业和产学研联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问题。当前须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为自主创新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源头上尽量做到少走弯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从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充分发挥其市场嗅觉灵、技术捕捉准、创新动力足、反应速度快的特点,是确保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三是着力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机制。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快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完整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建立科研立项市场评价标准体系、需求导向试点制度、科研成果经济效益长期跟踪制度。四是积极探索以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为重点的体制机制设计。通过能确保创新利益大于投机利益的体制机制设计,有效激活全民创新的积极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新兴产业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因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及市场培育,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和产业链延伸等,这些涉及发展环境的问题都是政府推进新兴产业进程中须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讲,调控策略仍是用利益导向机制去影响并改善外部环境,进而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而调控效果则取决于相关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且这又与能否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密切相关。
首先,应制定好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扶植政策体系,创新成果若不能产业化应用或缺乏相应的市场支撑,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利益,产学研各方将失去合作的基础,且产业也难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若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则相当于鼓励侵权行为,将直接或间接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无法保证就难以激发相应的动力。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健全的法制环境,打破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打击投机,惩治腐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知识,以相应的政策改变利益导向的预期,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环境障碍赖以存在的利益基础。
关键字:高炉矿渣水泥混凝土立式辊磨
中图分类号:TF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对高炉冶炼生铁中的副产品——粒化高炉矿渣的高效利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高层建筑的出现,对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日益增加。高强、早强、轻质、高流态性能混凝土材料的低成本开发愈显迫切。
粒化高炉矿渣(简称矿渣)是高炉冶炼生铁时排出的工业废渣。每生产一吨生铁,大约要排出300~1000kg的矿渣。矿渣出炉时经水淬疾冷,保留了微晶态高活性玻璃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物理化学活性和潜在的水硬性。由于矿渣的易磨性较差,与水泥熟料等混在一起细磨无法磨得很细,其性能不能充分得到发挥,水泥中矿渣粉的掺量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粒化高炉矿渣经过细磨后的矿渣粉用作水泥混合料,在我国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矿渣粉掺加到水泥中,掺量一般为25~50%。矿渣粉不仅能提高水泥强度,还能增加其水化密实度。为保证合成矿渣水泥的早期强度,应尽量降低矿渣粉细度,提高其比表面积,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380 m2/kg。
同时,矿渣粉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可等量取代水泥25~50%,采用很低的水泥用量即可配制出C50以上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入矿渣粉,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及有害成分的含量,抑制混凝土绝热升温,减少热应力裂缝,为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大量研究证明,根据不同混凝土标号,用25%~50%矿渣粉取代等量水泥后,混凝土具有水化热低、耐热、防微缩、密实性好、抗侵蚀、与钢筋粘结力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混凝土泵送性能好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大坝工程、水下工程、道路工程、防腐工程、大型基础工程、高层建筑工程等。此外,混凝土中由于矿渣粉的掺入还可有效地降低碱骨料的反应,防止混凝土的微裂缝,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掺有矿渣粉的混凝土以独有的性能深得建筑业的欢迎。
矿渣细磨工艺与系统
传统矿渣的应用工艺
传统矿渣的应用工艺是把矿渣和水泥熟料、石膏及其它一些添加材料共同细磨制得水泥,这种工艺的缺点是:
(1)很难有足够的极性分子和氢氧根离子新形成水化产物难以形成过饱和溶液,使得矿渣胶凝性得不到发挥;
(2)矿渣易磨性较差,共同细磨使得矿渣平均粒径较大,水化时与极性分子和氢氧根离子接触机会减少,使得其水化性能受到影响。
新式矿渣细磨工艺与系统
直至立式辊磨等细磨节能设备的开发成功,才实现了将粒化高炉矿渣单独细磨至400m2/kg比表面积以上,这极大地提高了矿渣活性,既可掺入水泥生产高强度等级、大掺量的矿渣水泥,而并不过多地增加电耗,又可在制备混凝土时等量或超量替代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用立式辊磨将粒化高炉矿渣细磨为矿渣粉已被视为节能、改善环境和提高水泥及混凝土性能的最有效途径。
新式矿渣细磨工艺与系统是将矿渣单独细磨至比表面积≥400m2/kg,充分地将矿渣粉的活性激发出来。新式矿渣粉细磨工艺与系统的优点是:
(1)克服矿渣和水泥熟料混合细磨存在的矿渣难磨磨不细、熟料好磨过细磨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生产操作参数,降低生产成本;
(2)矿渣单独细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直接作为产品供混凝土生产掺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细度及掺量配制成水泥出售。
(3)单独细磨矿渣粉有利于矿渣活性系数的提高,不仅实现了一吨熟料生产三吨水泥的目标,而且解决了熟料供给紧张的问题;同时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
立式辊磨技术优势
立式辊磨的工作原理
立式辊磨属于外加力型辊盘式磨机。电动机通过主减速机驱动磨盘旋转,磨盘的转动带动磨辊自转。高炉矿渣经喂料装置进入磨机喂料槽落到磨盘中心,在磨盘回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矿渣向磨盘边缘运动并通过磨辊下部及磨盘衬板上部之间的碾磨区被碾磨,碾过的物料越过磨盘边缘的挡料环,被从喷口环喷出的热风吹起,进入磨机上方的选粉机,选粉机将合格的细粉选出,粗粉沿返料斗再次回落到磨盘上碾磨。选粉机效率高,分离清晰。其特点是细度、比表面积靠调节转子转速实现。高比表面积要求高的转子转速。
立式辊磨的技术优势
在矿渣粉质量达到GB/T 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要求的前提下,与球磨系统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节电50%以上;
(2)极大地降低耐磨材料的消耗;
(3)立磨工艺采用边烘干边细磨的技术,减少了烘干机的设备和土建投资,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燃料消耗。
立式辊磨技术生产矿渣粉的特点
(1)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简单方便;
(2)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效应,符合环保政策;
(3)能生产不同比表面积的矿渣粉产品,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
立式辊磨技术生产矿渣粉应重视的问题
(1)控制比表面积是矿渣粉生产中最直观的手段,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2)应充分研究控制矿渣粉的颗粒组成,并以此作为质量控制目标,确保矿渣粉活性的充分发挥;
(3)选择合适的颗粒测定仪,减少测试误差,以免误导生产;
(4)重视基准水泥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对矿渣微粉活性的影响,在标准制定中应考虑基准水泥成分的控制要求。
立式辊磨的性能与结构
立式辊磨集烘干、细磨、选粉为一体。细磨效率高,单位电耗低,烘干能力强。因而
非常适合矿渣水分高、难磨的要求,在国内立磨系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莱歇公司(Loesche)进行了立式辊磨机粉磨细度的试验,得出结论如下:
(1)立磨可以细磨出不同细度的水泥,其强度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率随比表面积增高而降低,超过450m2/kg以后,强度增加很小。(2)改变辊压、料床厚度、风速、选粉条件等参数可以获得稳定的操作和理想的指标。
(3)立磨系统的投资较球磨系统的略高,但单位电耗和磨耗远小于球磨系统。
日本川崎(KHI)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开发了针对水泥和矿渣的立磨。从立磨形状、挡料圈设置和选粉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以寻求可自由调节产品粒度、操作平稳和提高粉磨效率。得出的结论是立磨可以获得与球磨系统同样质量的产品,甚至更好;操作稳定、振动小、效率高,较球磨机节电35%-40%。
德国莱歇公司(Loesche)LM立式辊磨的技术性能与结构
(1)莱歇公司开创了独特的对辊联合粉磨工艺,随粉磨能力的大小,磨辊可用“1+1”、“2+2”、“3+3”不同配置。以“2+2”配置为例,将原来4个规格相同的磨辊改成两大两小,交错排列。一个为辅辊(S辊)起准备料床作用,即使物料脱气、凝集;另一个为主辊(M辊)起细磨作用。M辊位于S辊之后。辅辊为宽辊小直径,按纯滚动作用设计,即在磨辊全宽范围内与磨盘无速度差、无剪切力。对于硬质脆性物料粉磨时,仅需要压应力,故M辊设计成窄辊大直径,施以高压,较小的速度差、剪切力,以防止粉磨后的物料被压成块。
(2)设有导风叶片的LSKS高效笼式选粉机。
日本川崎(KHI)公司CK立式辊磨的技术性能与结构
(1)采用单辊自备料床的方法,采用不对称球型磨辊。辊宽方向的内侧R01大于外侧的R02,内侧的辊盘间隙较大,而且愈向内愈大,有利于形成料楔。此处为压缩粉磨区,速度差很小。外侧的辊盘间隙较小,而且是恒间隙,设计成较大的速度差,形成磨擦粉磨区,有利于细颗粒的产生。物料在盘上移动的过程中,在压缩区形成稳定的料床,在摩擦区料层恒定,运行平稳。
(2)挡料环上部设有向磨内凸出的部分,突出的距离可调。目的是缩小与辊子的间隙,增加料流流动阻力,以强制形成稳定的粉磨层。
结论
立式辊磨技术的开发成功,实现了将粒化高炉矿渣单独细磨至400m2/kg比表面积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矿渣活性,既可掺入水泥生产高强度等级、大掺量的矿渣水泥,而并不过多地增加电耗,又可在制备混凝土时等量或超量替代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而且顺应了国家环保、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立式辊磨技术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仲春,曾荣. 水泥粉磨工艺技术及进展.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热泵技术;市场现状发展展望
一、引 言
热泵行业是2000年前后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根据暖通行业内媒体《暖通空调咨询》分析,1999年到2002年,是热泵市场的示范期;2003年到2005年,热泵技术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许多家电厂商适时跟进,热泵生产商和销售商逐步增多,整个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06年以后,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目标,提高了全社会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关注度,热泵技术的大众认知度和市场推广有了一次飞跃。
中投顾问《2008-2010年中国热泵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国内地(水)源热泵市场销售额为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为30%。其中小型机组6.7亿元,大型机组(主要是北方市场)3.3亿元。热泵行业近10年的发展只做出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二、政府补贴体现层次性和导向性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明显。从2006年起,建设部、财政部连续3年补贴了3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去年《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共有26个省(区、市)的130个项目上榜,其中有90个项目涉及到地勘单位擅长的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项目。辽宁省上榜的12个项目全部涉及热泵技术,山东、北京、河北也成为开发利用热泵项目比较多的省份。
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早些年主要面向研发机构,这两年多补给项目方(如建筑开发商),现在开始转向终端消费者。通过补贴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刺激用户选用节能产品。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性和导向性,在热泵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政策的激励,对于热泵行业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三、跨部门行政许可手续复杂
热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的考察和严密的论证,这个过程离不开工程实施所涉及的具体政府机关的支持和协助,比如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许可、提供工程实施地的地质和水文资料等等。
由于热泵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它所涉及的跨部门的行政许可手续比较复杂。以X市2006年出台的《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为例,里边提到热泵系统施工前期,项目单位须取得“市国土局对项目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评估意见,市水务局的水资源评估意见,市规划委对井孔布局、管线布置的初审意见和市环保局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对热泵项目进行统一审批”。复杂的程序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监督工程质量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热泵产品市场推广的难度和复杂性。随着热泵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在积极按照市场和热泵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关政策,积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四、前景展望
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方面。大众节能意识有待提高。热泵的技术原理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循环――逆卡诺循环,它的道理――“反着提取能量”不难被理解,但是如何控制这个能量提取过程,使它能够为人类所用,却是几代科学家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才开发出来的。因此,控制技术是热泵的核心技术,它必须稳定可靠,同时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用户需求,才可能被应用。
五、应用范围待拓宽
热泵产品在既需要供冷又需要供热的地方最能够发挥其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任何一种单独的供冷或供热需求提供起来都不够经济,因而它在长江以南、尤其是两广一带的应用并不多。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热泵产品的应用地域正在逐步扩展,从前的热泵产品多为民用和商用(建筑使用),现在已逐步扩大到工业应用领域。比如某公司在煤矿等煤矿作业区的示范项目,通过利用采矿过程中伴生的矿井涌水中的能量,为矿井口送暖风和提供洗浴热水,而像污水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这样的热泵系统,由于污水和海水的成分比较复杂,直接利用有可能腐蚀机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直接引用已处理到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由热泵机组对其进行能量提取。
六、功能及性能扩展需求
以热泵热水器为例,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从前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只能达到45℃左右,这样的温度只能用来洗澡,用来采暖温度稍低。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可以达到55℃-65℃,基本能够满足采暖需求。
另外,热泵产品与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用也可为热泵的市场推广打开一方天地。据相关工程技术部门介绍,由于出水温度不够高,从前的热泵产品在应用到使用暖气片散热的既有建筑中受到限制;现在新型建筑多采用地板散热装置,这种散热装置的技术路线与热泵产品很吻合,因为地板散热装置的面积大,不需要较高温度的热水就可以满足用户舒适性的要求,这样的配套设施改造和使用也增加了热泵产品的市场应用机会。
从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到老基金的整顿扩募,再到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开放式基金的试点以及快速增长,都由监管部门全权审批负责。这种政府推动基金成长的模式促成了今日的我国基金业。
2003年是我国基金业突飞猛进大发展的一年,证券市场的这一年被业界称为“投资基金年”。基金产品与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均获得空前发展。2月10日,随着第一只标准指数基金———天同180指数的发行,拉开了2003年基金产品发行序幕。全年共有39只开放式基金发行,首发规模678.45亿元,远远超过2001年的117亿元和2002年的448亿元。基金产品线正在逐步完善,从股票基金到债券基金,再到保本基金,准货币市场基金,产品贯穿高中低风险各个系列,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基金110只(封闭式基金54只)、4只准货币基金正在发行中;基金管理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在发展。2003年有29家基金管理公司开业或获准筹备,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年底基金管理公司总数已达50家,其中37家为中资公司,其它13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基金管理公司总数的26%。
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寻租行。 基金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基民的投资意识有待提高。 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基金的风险难以规避。
近期,整个基金业人员过度流动,一方面体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强劲,另一方面也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基金经理承担了较大的市场和业绩的压力,同时还需兼顾股东或者控制人的各种利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2006年度基金经理离任比例达到38.6%,而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中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不足18个月。运作基金的核心专业人士过度流失,公司文化无法建立,投资理念频频变更,恶性循环的形成将影响基金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基金公司的治理应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不以短期排名作为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从而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同时推进股权激励,鼓励员工长期工作。再者,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的责任是保障投资者免受基金经理及其关联单位违规行为的损害。独立基金董事应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监督者,参与决定基金管理人、基金会计师及基金分销商的聘用、对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的其他关联人进行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