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伦理学与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搜集生活中的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方面,网络信息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同样也要用到网络信息。在生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进行英语资源的搜集。随着英语的普及,英语在人们生活当中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地升高,在一些报纸杂志或者是网络信息、图书等上面都会有英语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知识,同时还要留意生活中的英语,在生活中体会英语的运用。学生应该养成随时搜集的好习惯,比如,随身携带小本子和笔,在日常生活当中,阅读报纸杂志或者是上网查阅信息的时候,遇到有价值的英语单词或是句子时就可以抄到自己的本子上面,比如morning edition,banner headline,article,scoop这些常见的词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搜集积累的好习惯,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积累的同时学生也就逐渐学会了运用,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将英语学习延伸到生活当中去,同时也可以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英语本身就是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堆积,所以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搜集,这样才能够有效拓展知识面,提升英语素养。
二、组织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英语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在教材、知识点的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实际应用,所以说开展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情况来进行教学安排,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些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考试测验当中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但是到了实际交流时却怎么都不敢开口,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会造成学生语言交流的障碍,口语交流逐渐成为学生的软肋,越是薄弱的地方越让学生感觉畏惧,逐渐形成一种应试教育式的语言学习。所以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利用英语进行调查交流,采访周围的人,询问一下教师和学生喜爱的运动,“A:Do you likedoing sports?”“A: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best?”“A: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语言交流和组织的能力,在和外界进行沟通的时候能够逐渐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能够让学生不受限制地去自由地发挥,自己去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调查任务,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英语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同时鼓励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英语,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并且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生活化的学习。
作者:姜佳颖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
“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这一理念突出了教育的自然性,目的是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状态。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此不谋而合,在现在的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在达成“生活即教育”的目标时,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思想观念决定着方向,也决定的质量。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加强素质教育,我们必须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从决策者做起,自上而下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其实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教育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实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可以随时随刻。
其次,要配合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安排。新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学生必修课程太多、选修课程窄、教学内容仍然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要健全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小学语文课程环境,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使语文课程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起来,充实课堂教学,同时又能使教育对生活产生促进作用。
第三,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素质。陶行知先生说:全民族的命运都操纵在小学教员手里。对这句话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语文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必须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广博的社会知识,才能培养出“社会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能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内就可以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获得知识并增强能力,才能把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第四,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式。“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作为教育的范围,把“做”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停留在考分,而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元的评价思路,不仅立足于课内,而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况,在“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拓展视野,把观察、考察的角度延伸到社会、家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主有次,层次分明。
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和评分办法,除了书面测验以外,还要通过口头测验、动手实验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用分数衡量的片面、错误的做法。要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切合儿童少年发展实际的各科教学目标,逐渐形成由思想品德鉴定,学科成绩和身体素质等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 ”的作用,发挥它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下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
二、引导实践,在生活本文由收集整理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
因此,我们应该用新课程理念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如教学《龟兔赛跑》时,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制作课件,演示乌龟一刻也不停步地向前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小乌龟这样努力地爬行,都情不自禁地为小乌龟呐喊“小乌龟,加油!小乌龟,加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仿佛就在赛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比赛,并深深的为乌龟的精神所感动。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四、手脑相长,在生活中创造
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陶行知;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66-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如果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英语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英语教学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结合我的教学体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使课前准备生活化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学到的知识更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2 A new house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先画一张自己家各个房间的简单结构示意图,此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操练本课的单词及句型做好了铺垫。
二、紧扣教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
小学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和用语,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创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在近似于生活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教学案例】
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7 At a snack bar 这一课时,首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可把教室讲台位置布置成一家小吃店,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是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让扮演顾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好、所需,用所学的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Anything else? How much are they?等句型进行有目的、有意向的有关购物操练。在操练时,可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想象,设计台词和动作,安排道具,然后富有表情地进行表演。这样他们在操练活动中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展现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容易进入角色,成为情景操练的主角,教学的主体。活化了教材,教学也富有了生命力。
这样生活化的处理教材,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
只要我们能潜心研究教材,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与学生在谈谈、说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主题,为创设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拓展教材,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1.创作性作业。学了《牛津小学英语3B》 A good idea一课中 Do you like…?What do you like? 这个句型后,让学生制作一张调查表,调查周围的同学朋友,了解他们都喜欢什么,一方面巩固复习了句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记者去采访别人,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想去了解别人的兴趣爱好,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交际性作业。在学了《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中What shape is it?这个句型后,可让学生在课后拿起手边的物品,做做小老师,考考周围的同学,利用英语进行问答,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3.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英文的小谚语、小歌谣,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提高自身的修养。如,
a.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