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第1篇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由于社会教育的复杂性,再加上起步时间较晚,所以,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表面化虽然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儿园也开设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但从思想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的对其加以重视,没有摆正社会教育的位置,与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处于次要地位。

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幼儿教育仍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教育的内容相对宽泛、复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提出的相关的社会教育目标多以强制与灌输的语气提出来的,如认识、遵守、懂得等,这都使幼儿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众所周知,幼儿园社会教育应把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首要前提,幼儿的社会性是互动的、双向的发展过程。幼儿不应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应该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参加者,行使其主体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目前普遍存在,对社会教育相对忽视,部分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实施与开展,也有的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课程,只要让幼儿接受集体生活的规范即可。这种思想与观念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幼儿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大大降低,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集体生活体验,这样会使幼儿只知道教师所教授的书面知识与道理,很难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使社会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虚假化。

(二) 课程设计过于死板,制定内容要求偏高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对社会教育的课程设计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一些课程设计没有认清社会教育自身的特点,设计得过于死板。某些幼儿园对社会教育课程设计过分强调计划性、组织性、结果性,教师在制定好的具体目标指导下,严格按照其教学方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于刻板、激发不起幼儿对社会教育的兴趣与热情,国外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教师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其课程目标,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与设计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该引起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反思。此外,有些幼儿园则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制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偏高,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目前很多社会情感教育都是首先从爱他人开始的,并且是命令、要求式的,然而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预留让幼儿感受到爱的空间与时间,甚至有时,期待通过一次半次的教育活动就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实际上,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如果想要真正爱他人,应该首先从爱自己,并爱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去爱,给幼儿搭建一个爱的平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忽视的。

(三) 幼儿社会教育方法落后,对幼儿个性品质的某些方面重视不够我国很多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社会教育本身的步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实施教学方法的主体,而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的培训或教育都是被动式的,都养成了拿着笔和本,用感官去学习的习惯,被动的接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师的经验与经历直接决定了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而我国目前幼儿社会教育主流的教学方法都忽视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对幼儿某些个性方面的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幼儿的自信心、受挫能力、判断力等都不够重视,在相关教学活动中都很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指导。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社会态度的培养。现在某些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知识性、规则性,没有去认真研究培养幼儿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兴趣起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改进策略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成效。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 强化幼儿社会教育观念强化社会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把握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从根本上转变对社会教育的误读,把幼儿社会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我国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教育的开展,一些传统观念容易让幼儿失去个性、失去自我主导力与判断力,阻碍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幼儿主体精神与独立思考的欠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社会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顺利融入社会,顺应社会文化环境,还在于要从思想上转变对幼儿相关社会需要,形成带有社会性的价值观,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快乐地成长。当然了,转变幼儿的社会观念不单是教师方面,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加以重视。

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第2篇

 

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教育,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是幼儿园社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促进价值的因素,有意识地将渗透性的社会教育和专门的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逐渐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认同自己,同时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社会文化,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就是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人格教育和做人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成为人格完善、善于交往、适应社会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一直是学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是,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如何定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时间、活动形式等应该如何安排,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渗透社会教育等,学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也是幼儿园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一般性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难以对社会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虽然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随机地了解、认识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但是,社会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幼儿认识事物的片面性、表面性等都决定了幼儿认识社会、获得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巨大难度。因此,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必须依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让儿童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除了家庭以外,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社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作为衡量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获得社会性的发展,专门的社会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强调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而忽略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难以把握随机教育的机会。

 

(二)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

 

在社会教育的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师难以把握社会教育的内涵,有的教师把幼儿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相混淆,或者把社会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对社会教育领域内容的把握不是很清晰。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形式单一

 

社会教育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现象,由此造成幼儿社会教育失于不足或偏颇,教育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效果的不明显,也让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

 

(四)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比重相对不足

 

如何更加合理地进行社会教育,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习是一种跨越不同领域的综合学习,《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科目,而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表明,幼儿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既要重视平时的渗透性教育,全面丰富幼儿的认识和经验,又要重视专门的教育活动,弥补日常渗透性教育的片面和不足,把二者结合起来,帮助幼儿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感知社会,并获得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二、抓住一切机会,全面渗透社会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社会教育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入园、离园、上课、游戏、三餐、劳动等环节和机会,对幼儿渗透社会教育。例如,入园、离园时对幼儿渗透礼貌教育、规则教育;三餐时渗透节约意识、进餐礼仪、饮食文化、食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幼儿值日、劳动时可以有意识渗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意志力的教育,并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加幼儿的成就感;午睡时可以渗透规则意识的教育;游戏时渗透分享、互助、合作意识的教育;除此以外,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都是渗透社会教育的机会。

 

例如,幼儿之间发生了争执,教师可以渗透团结友爱的教育,并教给幼儿处理问题、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或者无法融入到集体中,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幼儿生病了,教师可以渗透防病治病、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时机或零碎时间渗透交往技能、礼貌用语、独立意识、防卫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处处存在着社会教育内容,通过这样有意识的渗透,来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点点滴滴的教育,不断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园环境也要考虑渗透相应的社会教育,例如,幼儿园整体环境要整洁优美,让幼儿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舒适感和愉悦感;幼儿活动区域的大小应适合幼儿人数的多少,尽量避免因为环境过于拥挤导致幼儿之间争执和冲突的增多,或者因为环境过于空旷而导致幼儿之间有效交往行为的减少。在班级环境中,可以在便池旁贴上男女小朋友形象,写上汉字“男”、“女”来渗透性别意识的教育,让幼儿感受性别的差异;在需要安静的地方贴上相应的警示标志,来提醒幼儿应该遵守的纪律和规则;在需要排队的地方画上小脚印、圆点等,来提醒幼儿讲秩序,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环境创设,让幼儿园环境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在其他领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

 

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也蕴含着很多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契机。例如,语言领域中,很多文学作品本身都包含了社会教育的内容,例如,诗歌《小羊过桥》包含了互相谦让的内容;《萝卜回来了》包含了友爱教育内容;《狼来了》包含了诚信教育内容;《母鸡萝丝去散步》故事简单流畅,可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巧合,并感受故事带来的极大快乐……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形式,也为幼儿创设了表达、学习表达、展示自我的环境与机会,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因此,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机会。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可以渗透科学知识、探索精神、严谨态度的培养;艺术领域的活动可以渗透自信心、表现力、成就感以及社会角色、情感表达、美感等方面的教育;而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本身也包含了社会教育方面的内容。健康领域的活动可以渗透合作、安全、坚强、勇敢、毅力、乐观、豁达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每个领域的教育活动都包含了社会教育,教师应该尽力挖掘其中的社会教育内容和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材料的投放、规则的建立以及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来渗透相应的社会教育。例如,在生活区,可以通过扫地、穿衣、扣纽扣、剥花生、洗青菜、切菜、包饺子、做面包、做饼干、用锤子钉木板、学习使用各种工具等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提高生活能力,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充分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并通过人际互动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通过主题区域活动、主题墙,来了解、感受相应的社会知识和文化,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及活动过程,也是渗透社会教育的机会。例如,排队、等候、有秩序地拿取物品等可以渗透秩序意识、规则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通过活动材料的替代和废旧物品的利用,可以渗透节约、低碳、环保知识的教育;通过让幼儿制定游戏规则、协商角色分配,可以渗透角色意识、交往意识、平等互利意识的教育。区域活动以其相对的自由和开放性,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社会行为的意义,并学会约束自己。

 

渗透性的社会教育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相应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没有预定的计划和目标,没有具体、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因而教育过程显得随机,教育内容也显得较片面。加之教师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不一,因此,只依靠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

 

三、利用专门教育活动机会。深化和拓展教育内容

 

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指集中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综合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以社会教育内容为主的区域活动等。相对来说,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其针对性、综合性、丰富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体验。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对幼儿的指导也更为直接、明显。

 

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幼儿认识幼儿园、认识小朋友的集中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幼儿喜欢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识的状况,教师可以组织“消防演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幼儿认识“消防”的意义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针对幼儿霸道、不知谦让等行为,教师可以组织“我的好朋友”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技能技巧。

 

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对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对渗透性教育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渗透性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目前幼儿园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略显不足,表现为专门社会教育活动的时间较少,教育内容依然不够全面、深刻等。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专门性的社会教育,并将专门的社会教育和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幼儿园社会教育亟待探索的问题。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合理安排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日常渗透性教育的内容和结合方式,明确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教育实质,安排好相应的社会教育主题,并通过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渗透性的教育有机融合。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日常的渗透性教育作为专门社会教育活动的前奏和预备

 

以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作为日常渗透教育的梳理、补充、总结、概括和归纳,或者对渗透性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加深。例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教师可以先在日常中渗透礼貌用语的教育,让幼儿了解、使用礼貌用语,然后再组织专门的礼貌教育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讲礼貌的重要性和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同时,作为拓展和延伸,教师还可以讲解社会交往应注意的其他礼貌用语和行为。

 

(二)将渗透性教育作为专门教育活动之后的巩固、练习和实践环节

 

教师可以先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获得一定的认识之后,再通过日常的渗透教育来巩固、加深幼儿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理解,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例如,同样是礼貌教育,教师也可以先进行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说明讲礼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应有的礼貌行为和表现、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并施以针对性的渗透教育。

 

其他诸如爱的教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日常问题的解决以及对节日、社会机构、社会现象、时政问题、家乡的认识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和经验以及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包含的信息量等灵活安排二者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以提高、巩固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有效连接渗透性教育和专门的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可以作为渗透性教育的场所,也可以作为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环境和活动机会。例如,“认识家乡”的主题教育,就可以通过在区域中摆放家乡物产、张贴家乡风景名胜图片、展示幼儿的有关作品等,来渗透家乡的知识,让幼儿感受家乡、了解家乡、熟悉家乡。同时,教师再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来重点介绍家乡的发展情况,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边看边加深对家乡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不仅获得了更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不断地感受和体验中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四)家园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育效果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协作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有专业的保教人员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因此,在实施专门的社会教育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是,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较长的相处时间,使得家庭在渗透性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如果能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一定会收到1+1>2的效果。而且,家园合作也有利于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使教育资源得以更好地整合。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本区域文化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探寻这些资源与社会教育的融合点,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家庭在生活中去渗透相应的社会教育。例如,附近的小学、公园、医院、超市、街道、图书室、社区活动中心、河流、小溪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幼儿去参观、体会,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经历、尝试、发现、学习。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些经历,再组织相应的专门教育活动,丰富、拓展、深化幼儿的经验。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警察、消防员、医生、教育T作者、厨师、保洁员、社区人员、志愿者等请进幼儿园,让幼儿接触这些劳动者,获得相应的社会认知和体验,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

 

(五)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水平,灵活把握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

 

无论是渗透性教育还是专门的社会教育,教育效果都应以幼儿获得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来衡量,如果仅通过渗透性教育就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就不一定需要再安排专门的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经验、日常表现、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来安排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以免造成幼儿身心发展成本和时间的浪费。同时,无论是渗透性教育还是专门的教育活动,都应注重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行为方式,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让幼儿在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巾掌握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社会性。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资源,把渗透性的教育和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幼儿的社会教育提供保障。

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第3篇

为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我们进行了幼儿社会教育多元化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为幼儿创设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社会活动时多渠道感知、多途径交往体验,探索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活动形式及特点。

一、 社会活动生活化——探索渗透在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教育

良好的幼儿社会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扩展、迁移和巩固经验。

1. 环境创设中渗透社会教育

幼儿园环境应具备社会的感染力、美感、情趣性。我们在环境设置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等溶入其中,使社会教育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幼儿园的围墙栏杆有意识地布置了不能攀爬的标志、图片,对幼儿进行爱护生命的教育;楼梯台阶贴着上行靠右、下行靠左的小脚丫图形,提示幼儿上下楼梯的规则。

2. 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认知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社会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无时不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社会认知,练习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例如,“厕所堵塞问题的解决”,首先是疏通,其次是找原因,最后是解决,一层一层下来,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厕所也不再堵塞了。

3. 家庭教育中重视社会教育

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平时,可让孩子讲讲家庭成员的生日,说说自己父母喜欢的电视频道及内容,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脚等。

二、 社会活动游戏化——探索渗透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

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游戏环境的创设能让幼儿轻松地在“玩”中“学”。

1. 编制幼儿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游戏

我们通过分析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围绕近期目标,设计了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亲子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五种类型的游戏,无论哪一类游戏都有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作用,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结构游戏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角色游戏要求幼儿间相互配合协调;智力游戏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诚实操作。例如,为帮助幼儿体验小伙伴一起玩的快乐,我们设计了音乐游戏“孤独的一条鱼和快乐的许多鱼”;为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衢州小吃”,请企业界人员、家长、孩子一起来做、“推销”、品尝邵永峰麻饼、美妍蛋糕、龙游发糕等。

2. 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组织方式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游戏的组织方式要丰富多彩。小班组织的游戏形式要单一、情节性要强,中班的游戏形式可多样化,大班则可多一些让幼儿练习行为规范的环节。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小班可投放大量相同的娃娃、餐具,中班可再开设一些医院、理发店、餐厅点,提供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大班则可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去体验。

三、 社会活动整合化——探索渗透在家园环境、各学科领域的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教育者应该充分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社会教育形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以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成效。

1. 家庭与幼儿园社会教育价值导向的整合

幼儿的社会教育关涉整个社会,又需要整个社会关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更多元化的群体。单纯通过幼儿园而没有整个社会的系统协作,幼儿社会教育是很难走出困境的。我园建立了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促进了家园之间幼儿的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沟通。如进行父母价值观的调查,了解父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期望;幼儿园向家长发放有关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手册并对家长进行辅导,组织家长进行价值观讨论等,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2. 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

潜移默化是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社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边际交融。如在中班科学“打气球”的活动中,我们就渗透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提供给幼儿各种充气的工具时,各组的材料不同,鼓励幼儿在活动时相互协商、操作。

四、 教育内容“时代”化——探索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教育内容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幼儿社会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1. 关注身边的问题

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素质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我们把幼儿“社会性素质”培养的目标第一条定位为:不成为危害社会的人。近段时间,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染色馒头、毒花椒等,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成为公共安全的顽疾。我们开展了“食品安全你我他”活动,组织幼儿给有关部门、企业主写信,寄发“叔叔阿姨,我要吃最安全的食品”的照片,倡导“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做食品安全小卫士”的理念。在全社会进行反对酒后驾驶的活动中,我们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其中,给爸爸妈妈写信,不乘坐喝酒以后的人驾驶的车辆。

2. 关注全球性问题

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第4篇

但是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社会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探索、体验的机会过少,其后果必然导致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儿仅仅知道一些社会性的规则和知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内化的程度,自然难以自觉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社会领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讲故事、看图片——提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道理懂,但并没有内化为行动,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处理。

《纲要》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导向性作用,为教师制订教育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当前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目标,认识不清,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规则;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活动中需细化到做好哪件事、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培养等等,这使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很难为每个幼儿都提供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表现的机会更少,在其自信心的建立方面不尽如人意。

(1)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例如在活动《小羊过桥》中,我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桥互不相让,结果掉到河里的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在羊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有一天,美羊羊要到河对岸吃青草,走动桥边,看到对面站着喜羊羊,原来喜羊羊吃完草正要回家呢……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3)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如:《逛超市》、《邮局》等活动内容,我给孩子布置好情景,通过游戏、讨论,让孩子亲身体验,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行为规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重在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教师都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去感染孩子,给孩子以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

(5)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 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的社会生活经验, 因此, 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坚持,将社会性教育目标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

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创设 环境材料 教育价值 幼儿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在我们这个孩子的乐园里,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努力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吸引孩子的主动参与,让孩子在宽松、和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实现幼儿和材料的互动

我们打破“环境布置”的旧观念,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注重了幼儿和材料之间的互动。例如“我型我秀”里的道具大部分都是孩子们参与制作完成的,“有滋有味”里的绿色食品也是幼儿在生活中搜集而来的,瞧,“食品店”里的小师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制作的小点心真是色香味俱全。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环创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更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环境的小主人,有利于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另外,结合我们的教育目标,设计制作了“主题墙”,其内容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提供辅助和便利。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各个区域孤立的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于是我们将整合的思想运用到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上,注重环境中各个区域的有机联系。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例如建议建构区的幼儿为表演区的幼儿搭建舞台,请建构区的幼儿到语言区来介绍作品等等,不仅扩展了他们的游戏思路及内容,更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遇事能替他人考虑,主动帮助别人,有助于他们的“去自我中心”化。

二、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目前,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投放材料时,有些教师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考虑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缺乏针对性,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环境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

要想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我们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幼儿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里的泥土,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等成份,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土壤对人类的作用,萌发幼儿珍惜土地的感情。

要充分发挥环境材料的作用,我们还必须明确每一个墙饰的教育价值。如某中班的墙饰“地球妈妈,我爱你”就是幼儿为配合环保宣传而设计制作的一幅宣传画。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环保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的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关注的话题,所以幼儿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环保教育引向深入,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这些做法为幼儿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墙饰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引导幼儿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环保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

三、提供机会,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