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像法论文

图像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像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图像法论文

图像法论文范文第1篇

1.其中首要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项目.可以看出,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前提,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确定项目“车牌识别系统”来组织整个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车牌识别系统分为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图像校正、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和字符识别等部分,并将它们作为子项目与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教学知识点建立对应关系,车牌识别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始终.整个项目教学过程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过车牌识别系统这一具体项目组织起来.除此之外,在实验课和实训课程中,也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所承担的课题,还设计了如人脸识别系统、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图像碎片拼接系统、三维全景图的设计、计算机视觉的立体匹配及三维重建技术以及高光谱图像压缩等案例.

二、教学改革成果与分析

2013年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1-1班为对照班,2014年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2-1班为实验班,2个班级学生的学时数一样,学生起步几乎也是一样,讲授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主要内容相同.在11-1班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理论上的图像处理原理和方法;在12-1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验证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对2个班级分别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理论知识测试和编写一个图像边缘提取的程序.理论知识测试结果见表1(满分100分).编程题是通过在线考试系统完成的,由计算机给出的成绩,编程题测试结果见表2(满分20分).

三、结束语

图像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点扩展函数未知或不确知的情况下,从观察到的退化图像中恢复原始图像的过程称为图像盲复原。近年来,图像盲复原算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在介绍了盲图像恢复算法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

图像恢复是图像处理中的一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图像恢复的主要目的是使退化图像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去掉退化因素,以最大的保真度恢复成原来的图像。传统的图像恢复假设图像的降质模型是己知的。而许多情况下,图像的降质模型未知或具有较少的先验知识,必须进行所谓的盲恢复。其重要性和艰巨性而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所能获取的观测图像是真实图像经过观测系统成像的结果。由于观测系统本身物理特性的限制,同时受观测环境的影响,观测图像和真实图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和失真,称观测系统对真实图像产生了降质。图像恢复的目的就是根据降质的观测图像分析和计算得出真实图像。

二、图像盲恢复算法的现状

总体来说,图像盲复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首先利用真实图像的特别特征估计PSF,然后借助估计得到的PSF,采用经典的图像复原方法进行图像的复原。这类方法将PSF的估计与图像的复原过程分为2个不同的过程,因而具有较少计算量的特点;二是PSF辨识和真实图像估计相结合,同时辨识PSF和真实图像。这类算法较为复杂,计算量较大。另外,对于点扩展函数也考虑了空间变化的复杂情况。针对目前的盲复原算法的现状,根据退化模型的特点,重新将算法分为空间不变的单通道盲复原算法、空间不变多通道盲复原算法和空间变化图像盲复原算法3类。

(一)单通道空间不变图像盲复原算法

在这类算法中,最为常用的是参数法和迭代法。

1)参数法。所谓参数法,即模型参数法,就是将PSF和真实图像用某一类模型加以描述,但模型的参数需要进行辨识。在参数法中,典型的有先验模糊辨识法和ARMA参数估计法,前者先辨识PSF的模型参数,后辨识真实图像,属于第1种类型的图像盲复原算法,因而计算量较小;后者同时辨识PSF和真实图像模型参数,属于第2种类型图像盲复原算法。

2)迭代法。所谓的迭代法,不是通过建立模型而是通过算法的迭代过程,加上有关真实图像和PSF的约束来同时辨识PSF和真实图像的方法。迭代法是单通道

图像盲复原算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算法,它不需建立模型,也不要求PSF为最小相位系统,因而跟实际更为接近。在这类算法中,迭代盲复原算法(IBD),基于非负性和决策域的递归逆滤波器算法(NAR2RIF),基于高阶统计特性的最小

熵算法等最为典型。

(二)多通道二维图像盲复原

多通道二维图像盲复原,这类方法将数字通讯领域应用的一维多通道盲原分离算法扩展到二维情况并用于图像的盲恢复。这类算法中有两种代数方法,一种是先辨识模糊函数,再采用常规的恢复算法进行复原;另一种是直接对逆滤波器进行估计。此类算法的优点在于不需对初始图像进行估计,也不存在稳定性和收敛性问题,对图像以及模糊函数的约束是松弛的,算法具有一般性。但是第1种算法要求采用复原算法具有收敛性;第2种算法对噪声敏感。

(三)空间改变的图像盲复原方法

在许多实际的应用中,模糊往往是空间变化的,但由于处理工作的难度,目前的研究较少,基本有相关转换恢复和直接法两类。

相关转换恢复的基本思想是区域分割,即将整幅图像分为若干局部区域,然后假设在各个局部区域模糊是空间不变的,利用空间不变的图像复原有关算法进行复原。这类方法都是基于窗口的模糊辨识技术,图像的估计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由于模糊参数是连续变化的,在范围较大时空间不变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因而模糊的估计精度较差,而且这种方法只能针对部分空间变化的模糊进行处理,缺乏通用性;其次在区域的边上存在振铃现象。

直接法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对图像进行处理。如采用简化的二维递推卡尔曼滤波器进行图像模型和模糊模型的直接转换方法,其缺点是只能针对有限的模型,而且模型数增加,计算量会显着增大;采用共轭梯度迭代算法,但只见到一个31×31的文本图像处理的结果报道,对于大图像处理效果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将空间变化图像系统建立成马尔苛夫随机模型,对复原过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最大后验估计的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图像的窗口化,并能克服模糊参数不连续性造成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只能局限于将模糊过程建立成单参数的马尔苛夫随机模型的情况,而且计算量也较大。

三、图像盲恢复的应用前景

(1)现有算法的改进以及新的算法研究。现有各种算法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必要对算法进一步改进。如IBD算法中,如何选择初始条件才能保证算法的收敛;如何选择算法终止条件才能保证恢复的质量;如何选择滤波器中的噪声参数才能减少噪声的影响。又如NAR2RIF算法中,如何进一步解决噪声敏感问题,支持域的确定以及如何将算法扩展到非均匀背景的情况等。提出新的算法更好地解决图像盲复原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2)基于非线性退化模型的图像盲复原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严格来讲,所有的退化模型都是非线性的。对模型采用线性化的方法进行近似处理,虽然算法简单,但对非线性严重的情况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多项式以及神经网络两种参数模型处理非线性信号盲分离算法,算法扩展到二维图像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基于非线性退化模型的图像盲复原算法也是下一步研究方向之一。

(3)去噪处理算法研究。加性噪声的存在,使图像的复原问题变成了一个病态问题,而且由于一般假设只知道噪声的统计特性,因此要从退化图像中完全去除噪声是不可能的。另外,由于噪声的存在,恢复的效果并不理想,结合降噪的图像盲恢复的算法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这方面也进行了部分工作。为克服噪声的影响,一般采用先进行降噪,后进行复原;二是将降噪和复原同时进行这两类方法。目前,大多数算法中将噪声描述成高斯噪声进行研究,在实际应用时有较大局限性。对于非高斯情况的研究采用基于噪声的高阶统计特性的去噪算法研究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方法进行降噪,利用自组织映射的非线性独立组件分析方法进行图像降噪处理算法。

(4)实时处理算法。算法的的复杂性是制约算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正则化的离散周期Radon变换的方法将二维的卷积转化为一维进行处理,以提高算法的速度;也可采用神经网络的实时处理算法。算法的实时性是算法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

(5)应用研究。算法的应用是推动算法研究的动力。虽然图像盲复原算法在天文学、医学、遥感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应用,但将算法应用到一般的工业图像实时检测、机器视觉、网络环境下的图像传输恢复、刑事侦破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薛梅,杨绿溪.用于含噪二值图像的改进NAS-RIF图像盲复原算[J].数据处理.2006.17.(2).

图像法论文范文第3篇

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其事故成因错综复杂具有多方面性。一般而言,除去自然灾害的偶然因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是在特定交通环境状态下,由人为因素、设备设施、路网状态、环境状况、管理能力五大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突发事件是其中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失调所引起,或者说是人、车辆、道路、气候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驾驶员行为、车辆技术状况、路况条件、天气状况以及驾驶员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突发状况。突发事故具有不可消除性,只能通过以往的案例,总结出突发事故产生的主要成因,采取相应措施,完善交通管理水平,以削弱或者降低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与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五类:人为因素、设施条件、路网状况、环境及管理因素。1)人为因素。主体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健康状况。人是交通行为的主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人对于减少损失尤为重要。车辆是由人来驾驶的,道路是供人使用的,车辆和道路是客观的,只有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因此,事故成因的关键在于人。这里的人除了指驾驶员外,还包括行人、乘客等交通参与者。根据突发交通事故成因的统计调查结果①,由人造成的突发交通事故所占比重很大。利用2009—2012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事故平均值进行总体成因分析,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5.48%,车辆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3.45%,路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1.08%。由此可见:突发事故中人是主体,其中人的因素又包括违章行为、决策原因和生理原因(驾驶员状况,如年龄、驾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图1显示了2009—2012年中国交通事故中不同驾龄驾驶人的失误致害统计结果。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驾龄的增长,事故率呈降低-增大-降低的三角分布趋势,驾龄6年的驾驶人的事故率、致死率等指标均最高,6年以后平稳下降。2)车辆因素。车辆是交通运输的载体,车辆技术性能的好坏对是否会发生事故以及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影响。每年因车辆转向、制动系统失灵所致的交通突发事故不在少数。通过总结,可将车辆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车辆制动失效、制动不良、转向失效、车辆超载及所载货物未装牢固,或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各种机件翻飞交变加上使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导致车辆发生突发故障;一类是车辆的错误操作和不正当使用和维护使车辆带有行驶隐患。从图2可以看出,在驾驶机动车的情景下,正常状态下的车辆致害比例是最高的。这说明:在道路交通突发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机器的作业状态,绝大多数因素由系统能动者———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所主导。3)道路因素。除人为因素和车辆因素外,道路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其线形设计除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辆通行的功能,兼顾安全、顺畅和舒适以外,还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结构设计而引发的交通突发事故。道路线形、坡度、线形组合、路面状况、交叉口的设计等都是诱发事故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都构成了交通突发事故成因中的道路因素[15]。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如地震、风暴、洪水、龙卷风等),它们可能给道路交通带来风险。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加强对自然灾害影响要素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有效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降低其带来的损失。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频率高、区域性和季节性强等特点,道路具有全天候、跨区域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道路交通造成不利影响。对道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地震灾害等,人工灾害包括道路施工、桥梁坍塌造成的交通堵塞等引发的道路突发事故。从图3可以看出:与车辆在正常状态下致害比例最高的状况相似,晴天时的灾发比例为73.95%,其次是阴雨天气时的灾发比例(23.45%)。这说明,在道路交通突发事故中,天气状况的作用亦不容忽视。5)管理因素管理既包括对道路上正在行驶或拥堵的车辆进行限制或疏导的动态管理,也包括对停车问题进行治理的静态交通管理,即充分利用技术、法制和教育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交通系统中人、车、道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通畅、公害小和能耗少[16]。交通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是预防交通突发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切实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要素指标,如表1所示。

2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致因机理

研究道路交通的致因机理,就是通过研究致因因子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本文基于此思路逐项分析道路交通运营事故的成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繁多,并且每种因素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方式、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也可能不尽相同,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作用机理也有区别。即使同一种因素在不同状况下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也可能不一样。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伴生、衍生、转化和耦合等相关关系。根据上述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通过构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来识别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找到影响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致因机理体系如图4所示。

3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3.1解释结构模型说明ISM方法由JohnN.Warfield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是系统工程中结构模型化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定性表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层次关系。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是可分的,由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层级性和结构性,各元素之间存在互为的或相继的、易于判别的因果关系,也存在难以辨析的、松散的耦合关系;从整体论的视角看,元素之间的最大耦合关系就是所有元素共同构成了系统。ISM方法的分析思路是:利用图论的关联矩阵方法标注出系统各元素间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和不易于辨析的耦合关系,借助N阶二元矩阵至多N次自乘布尔运算,结果即趋于稳定的特征,运用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解构复杂系统的层级结构。近年来,ISM方法在农业、经济和工程质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地区经济开发、企业安全生产、企事业经济管理等。

3.2模型构建本文用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和S13分别表示设施条件、人为因素、自然环图2ISM基本工作原理境、人工环境、道路基础条件、路网拓扑结构、交通流状态、专业人员比率/管理组织机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预警管理、应急资源保障、交通安全决策、应急响应能力。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结构解析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立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在课题组会分析讨论并咨询道路应急专家学者和交通部门管理者的基础上,给出上述13个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其中,“V”表示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A”表示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O”表示表示彼此之间没有影响。第二步,建立邻接矩阵R。基于图3所示的影响因素间逻辑关系,结合式(3)得到邻接矩阵R。其中,“1”表示有影响,“0”表示没有影响。

4结语

从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可以看出,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将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层次化和条理化。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说明:首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有最直接、最基本影响的因素是设施条件、道路基础条件、路网拓扑结构和交通流状态,它们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发生的内因,受下一级因素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通过它们才能影响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从基础架构的角度合理规划以降低道路交通系统的脆弱性,是减小道路交通突发事件作用力度的最根本途径。其次,中间影响因素为环境因素,通过作用于承载体引发害,而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也即危险性直接考验系统的脆弱性。大型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路段维修带来的对其他路段的干扰、蓄意的人为破坏和交通事故的严重性程度,都会影响路网拓扑结构、道路基础设施、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流流量。最后,最根本的影响要素是基础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管理组织机构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在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要素中,管理组织机构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基本,是能动性因素;应急资源保障、交通安全决策和应急响应能力是减弱灾害危险性的操作性措施;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有益于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事发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

图像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变态混凝土;常态混凝土;抗渗;抗冻;抗裂;防渗结构

一、概述

目前,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坝的防渗型式主要有“金包银”式防渗结构,常态混凝土薄层防渗结构、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结构、薄膜防渗结构、沥青混合料防渗结构和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结构等几种。

就厚常态混凝土(金包银)防渗结构和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结构做重点比较。

二、两种防渗结构设计

2.1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加变态混凝土防渗结构

根据《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314-2004)并参考国内类似坝高的工程,上游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厚度大于1/5的坝面水头,并因坝前作用水头而变化,沿高度呈台阶状布置。

本水利枢纽工程坝体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厚度自坝顶高程745.50~706.50m为4.0m,高程706.50~672.00m为6.0m,672.00~坝底从6.0m厚度渐变至8.0m。

675m高程以上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18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300;675m高程以下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18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100;坝体内部采用三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层横缝间距与坝体分缝间距一致,为15m,缝内设置横缝排水管。在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下游侧设置水廊道及坝体排水管。

变态混凝土的厚度规范定宜为30~50m,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cm。本工程坝体迎水面变态混凝土厚0.6~1.0m,变态混凝土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同步浇筑。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层面均采取铺水泥粉煤灰净浆,缝面铺标号为M25、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以加强层面及缝面结合的可靠性。

2.2“金包银”式防渗结构

参考国内类似坝高的工程,常态混凝土厚度自坝顶745.50~675.0m高程厚度为3.0m,675.0~坝底厚度为4.0m,675m高程以上常态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9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300;675m高程以下常态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9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100;坝体内部采用三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层横缝间距与坝体分缝间距一致,为15m。在常态混凝土下游侧设置排水廊道及排水管。

下游坝面655.0高程以下设置厚2.0m的常态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9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300,并在内侧设横缝排水及坝体排水管。

三、两种防渗型式比较

就两种防渗结构物理学性能而言,实验室及工程实践均能证明常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在密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模、极限拉伸值和抗剪断参数等方面均能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本工程就两种防渗型式从防渗体的抗渗性、抗裂性、抗冻性、施工、投资等方面进行比较、以选择适合本工程特点的防渗型式。

3.1抗渗性

3.1.1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

上游防渗体采用富胶凝材料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并在上游面辅以变态混凝土,经工程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碾压混凝土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设计要求,混凝土很密实,层面结合良好,其防渗标号可以达到W8~W12(相当于渗透系数2.6×10-9cm/s~1.3×10-9cm/s),甚至更高。

3.1.2“金包银”防渗结构的抗渗性

“金包银”是在坝体的上下游面设1.5~4.0m厚的常态混凝土作为防渗体,这种防渗型式类似于常态混凝土坝,上游常态混凝土防渗层是整个坝体的防渗屏障。

常态混凝具有很好的抗渗性,混凝土经振捣后各项性能容易达到设计要求,其结构密实;常态混凝土浇筑与碾压混凝土同步上升,常态混凝土中没有薄层面,只有升程之间的缝面(施工缝),而施工缝处理方法渐渐成熟,因而防渗层混凝土的强渗透各向均一。只要控制好防渗层常态混凝土的温控防裂问题,“金包银”防渗效果与常态混凝土坝相似,防渗性能良好。

3.2抗冻性

3.2.1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抗冻性

碾压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常态混凝土一样,主要取决于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及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性质,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可以提高其抗冻性,但不是主要措施。掺用引气剂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有效措施。与常态混凝土相比,碾压混凝土水泥浆含量少,较为干硬,加入相同引气剂掺量时,不容易形成大量致密、稳定的气泡,加上粉煤灰具有消泡作用,混凝土达不到所要求的含气量,但是通过加大引气剂掺入量可以使含气量达到最佳含气量(经验表明:当粉煤灰掺量达到30~50%时,为达到4%~5.5%的含气量,引气剂的掺量是常态混凝土的8~10倍)。

室内试验以及石门子、龙首工程实践证明,通过加大引气剂掺量可以使碾压混凝土的含气量4%~5%(最佳含气量),可以配制出抗冻等级大于等于F300的混凝土,以满足工程需求。

3.2.2“金包银”防渗结构的抗冻性

就常态混凝土而言,产掺加一定的引气剂很容易达到要求的含气量,混凝土经过搅拌气泡分布均匀,抗冻性相对较好。

3.3施工

3.3.1二级配+变态混凝土防渗方案施工

采用单一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方法,减少了施工干扰,为实现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创造了条件,变态混凝土防渗是在坝体上游面一定的范围内,碾压混凝土摊铺施工中铺洒适量的水泥浆,使该处的混凝土变成具有坍落度的类似常态混凝土,然后用人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3.3.2“金包银”防渗方案施工

“金包银”防渗形式推荐的施工方案为:常态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同步浇筑,先浇筑一层厚0.3m的常态混凝土,在浇筑碾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层厚为0.3m。两种混凝土均采用薄层同步上升,虽然施工干扰较大,但由于实现两种混凝土同步上升,不会形成交界薄弱或是冷缝面,有利于坝体的安全。

3.4投资

本工程队两中国防渗结构分别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投资分析,“金包银”防渗结构坝体直接费比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结构坝体直接费多出920万元,而且“金包银”尚未计施工干扰引起的费用增加。

四、比较结论

从抗渗性来看,“金包银”具有较好的防渗能力;对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根据目前的实验成果及工程实践,已经建成的几座碾压混凝土坝气钻孔混凝土芯样的渗透系数均达到了10-9~10-10cm/s,甚至更高,完全能够满足高坝的防渗要求。

从防渗层与坝体内部这两种混凝土的结合来看,两种防渗结构型式均能实现两种混凝土结合良好,但“金包银”施工干扰太大,施工工艺复杂。

从抗冻性来看,两种防渗结构均能满足建筑物的抗冻设计要求,但常态混凝土粉煤灰掺量相对较少,且经拌和机搅拌,气泡分布均匀,抗冻性能相对较优;掺加引气剂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可以达到4%~5%的最佳含气量,也具有良好的抗冻性。

从施工来看,“金包银”施工干扰太大,需要增加工序,施工工艺相对复杂,施工工序甚至超过了常态混凝土坝,对碾压混凝土施工干扰大,难以充分发挥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的优势;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型式施工方法单一,有利于快速施工。

从投资来看,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型式较省。

经过以上比较,根据本工程坝址气候条件恶劣、工期要求紧的特点,防渗体抗裂性和施工进度是影响防渗结构型式选择最关键因素,由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更有利于温控防裂,施工干扰少,投资较省,且抗渗性,抗冻性完全可以满足投资设计要求,因此本工程初步推荐的防渗结构为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变态混凝土防渗。

图像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环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1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追根溯源,城乡结合部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的原因,我有以下认识:

1.社区文化基础薄弱;2.阅读量太少;3.普通话不标准;4.书写不规范;5.语文实践活动质量不高;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阅读量太低。

如何快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营造浓厚的学校语文学习环境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在班级内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环境。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如每节课前的成语故事会,或者古诗背诵;每周有固定的课外阅读交流;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方法。每节语文课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每周有一节固定的课外阅读交流课,每周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

其次,学校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学校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语文学习成为每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另外,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让经典随处可见;

二、注重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培养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有两条原则需要遵循:1、低段学生刚开始阅读,不宜规定太多、限制太多,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会造成压力,影响阅读兴趣,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随便翻翻中爱上书。2、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对他们稍微好点的行为、有进步的地方都要善于发现、善于表扬,多些表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孩子们觉得不读书是不对的,应该爱读书,从而保护少数爱书者的阅读自尊心,扩大他们的队伍。

三、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语感培养的方法有: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 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言学习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书籍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内容芜杂。有些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出于猎奇,或同看热闹,不会动脑,不善积累。怎样在茫茫书海中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捕捉吸收自己需要的营养?读书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课上,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如下读书方法:1、三读书,即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所谓“泛读”,就是快速大致扫视文字,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内容;所谓“速读”,就是带着自己的问题、疑问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所谓“精读”,就是要细读,抓住重点句段,逐字逐句地读,咀嚼词语,品味感情,读出方法,读出情感,首先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再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最后体会思想感情。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会圈点勾画、批注,掌握摘抄、编提纲、写体会、进行再创造等形式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年级不同,要求应体现差异。3、边读书边思考的方法,学会分析、概括、综合、联想,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地。指导后,应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尝试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锻炼技能。而后,可让学生结合尝试体验,谈收获,谈体会,以互相启迪,共同提高。

五、尽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学校首先开设大量的语文活动课,尽量保证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的读书时间,力求给全校师生一种信息、一种观念:读书是重要的,我们要抓紧时间读一切好书。其次,要求各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提上日程,让学生回家每天读点书,可先强制实施,再力求习惯成自然,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保证学2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六、读写结合,内化读书效果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挂在师生嘴边的一句话,但对于怎样动笔墨有些学生甚至教师却没有意识到,更谈不上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探索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谈到写读书笔记,似乎就是摘抄佳词佳句佳段或写读后感。当然写读后感是阅读的再创造工作。其实我们还可以在摘抄方面做一些尝试。我曾经试着让学生这样分层做读书笔记:先记录文章的题目、主人公名字,再抄记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句子,然后简单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写出感受体会,感受深多写、写透,感受浅可简写,这样记读书笔记省时省力高效,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为学生提供了读书的条件,创造了读书的环境,还要促进读书的发展。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活动,如举办书法、朗读、墙报、名作欣赏等兴趣活动;有时组织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是开展各项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竞赛活动,如举办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新闻会、读书笔记与手抄小报展评,开展普通话朗读、演讲、抽签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比赛等。让学生的读书收获在活动中得到检验与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促使读书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七、家校互动,共同关注

学生除了在学校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中,因此,老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取得支持。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或者财力雄厚,或者居无定所,但文化素养往往都不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家长努力为孩子创造阅读的条件,不但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籍,而且要从自身做起,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为孩子营造阅读的家庭氛围,这样才会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助力。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与文化现状,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环境,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养都会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