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统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一、高等教育统计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基础作用更加明显,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联办、民办教育等办学形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统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高教统计指标体系滞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统计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基本上形成一套统计指标体系,客观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但是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高教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是就教育论教育,没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考查,没有把目前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发展现实及时填充到高等教育统计内容中去,只重数量指标,缺乏反映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指标。主要存在的不足有:(1)统计指标含义不明。例如:《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下简称高基表)中的“科研机构人员”指标不加区别的包括了行政干部、辅助人员和工人,显然不利于掌握科研人员数,或容易产生误导。(2)指标设置不尽科学。例如:高基表中高等学历教育层次中,只设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教育,不含“高等职业教育”而是把它混淆在普通本、专科教育中,但是现在急需反映“高职教育”的指标,这样就造成了统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的后果。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经批准可实行“学分制”试点,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计划。而高基表中的学生数指标是按学年制设立的,若继续沿用会使信息失真。随着高教改革的新举措不断出台,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将愈加难尽其职。
2.高教统计模式滞后高教统计模式与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相适应。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正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形式和途径办学的新格局。私立学校不断出现,大有发展之势,高等教育将逐步形成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显然,高教统计现状已滞后于高教改革步伐,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将难统计多种形式的改革局面。
3.高教统计方法滞后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高校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教学职能扩展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职能。高校参与经济建设已成为现实。在为高教改革提供及时、准确信息的统计中,教育统计仅用单一调查方法已显不足。目前教育统计调查采用逐级汇总上报的报表制度,一般是由各基层单位填写各种二维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形成全面的综合数据。这种传统采集的数据一般只能满足于既定的使用方式,例如选择各类综合统计报表方法原始,很难做到一源多用,造成统计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4.高教统计手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统计工作是靠手工完成的,这种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传统的统计工作方法和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统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造成已收集的统计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使各项管理急需的信息资源难以进一步开发,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时效性。虽然早在1985年教育部就成功研制开发了“高等学校事业统计微机处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汇总,软盘报送,但是我们在输入数据的过程中计算机的优势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软件的开发是极其重要而迫切的。
5.高教统计队伍滞后在新形势下,信息日益发达,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但当前统计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粗通业务的多,精通业务的少,高教统计队伍业务素质较低,真正学习统计专业的人员甚少,缺乏现代统计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所以,高校统计队伍亟待稳定,统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6.高教统计服务滞后服务是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的,教育统计不仅要为领导决策服务,还要为教育改革及一切关心教育发展的人提供服务。但现在教育统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方向单一。基本上是为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编制下年计划服务,不是提供或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二、高教统计工作的创新思路
1.创新观念,增强统计意识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对高校领导决策质量要求越高,对统计信息依赖的程度就越大,要求占有信息的比重也越大。要形成分析统计信息的习惯。并利用有关统计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服务,以求决策的科学化。
2.创新体系,调整统计指标高校基层事业统计和各专业统计的指标体系必须结合高教形势发展,重新进行全面审视、删选、更新和补充统计指标。如高基表中反映“休退学的主要原因”的指标属于非宏观统计指标,可删。实行“学分制”试点,“学生数”或“学制”有待更新。根据当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民办教育机构的出现,学校由多方投资建设的股份制结构日益普遍,师资队伍的流动日益频繁,也需要简化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实用性、准确性、实效性。要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防止各项指标因不切实际而引起的弄虚作假的歪风蔓延。
3.扩大服务,发挥统计作用教育统计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要提供优质服务,扩大统计工作的服务面。高教统计要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关键是要改革统计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面,不仅要为计划、为领导服务,而且要为社会服务,让社会了解高等教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扩大服务的同时,要提高质量,加强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与典型情况相结合,反映高教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并对高教事业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
4.加强培训,提高统计队伍素质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出发,要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关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强化统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力求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1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财政拨款情况2012年度全国地市级健康教育财政拨款、平均值及2013年度山东省地市级随机样本财政拨款和平均值见表1。使用随机抽取地市级财政经费平均数与全国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由于单样本t检验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进行单样本的K-S检验,使用SPSS19.0得到检验分析表。从检验结果看到,统计量Z等于0.841,相伴概率P等于0.414,远大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接受零假设,认为服从正态分布,可以利用单样本t检验方法。见表2。单个样本检验结果:t=0.857,P=0.414,接受无效假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1.2相关性分析在健康教育资源评价中,常常以专职人员数、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作为人力资源评分的依据。根据2013年全省17市及山东省的上述指标,利用SPSS19.0对4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表5。表5给出了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相关检验t统计量对应的P值。相关系数右上角有两个星号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从表中可以看出,专职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66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了4个指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1.3聚类分析为了更深入掌握山东省各市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状况,利用2013年山东省健康教育人力资源评分的主要指标,即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数、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使用SPSS19.0对全省17市进行聚类分析。由于要利用多个指标分析各市之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异,考虑用逐步聚类分析来研究各市之间的分类。图1为分层聚类的树形图,以躺倒的树的形式展现了聚类分析中每一次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在0~25之间,并将聚类过程近似地表示在图上。
2讨论
2.1健康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是保障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好的“社会疫苗”[3],作为新医改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我国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法国国家健康教育中心有员工120人,每年的经费1.2亿欧元[4]。根据2012年度报表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包括财政经费、项目经费和企业经费仅3.45亿元人民,差距较为明显。全国地市级财政经费为7,600万元,平均21.53万元。经过单样本t检验,山东省地市级财政经费与全国无明显差异。按照2013年度山东省各市人力资源的情况,运用SPSS19.0软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从人力资源上讲,专职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相关是合理的,具有现实意义。
2.2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了山东省各市在4个人力资源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即:一群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加以有意义的分类。聚类分析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从而归纳出上述不同的城市人力资源的现状,为政府决策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然而,由于聚类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只能表示在同一类里的这些对象在某种意义上倾向于彼此相似,还不能更深入地表明各类的优略程度。
为认真组织实施我市统计“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根据《x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2008年统计法制工作要点》的要求,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每月学习计划之中,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并做好学法记录,全年干部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每半天为4学时,切实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
二、抓好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工作。重视抓好领导干部学法工作,把法制学习列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之一,年度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不少于4次,并做好学法记录。
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上半年将举办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请省统计局、市政府法制办和法院的有关专家对统计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关知识进行专门辅导,并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取经,以提高我市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能力与水平。
四、认真开展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工作。根据省统计“五五”普法规划的安排,今年统计普法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争取当地党委、人大、党委组织部门、普法办、党校的重视和支持,将依法统计知识纳入今年当地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人大法制讲座、领导干部培训班及公务员普法考试的内容之中,并做好具体实施工作。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