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严规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五严”规定 地理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双方配合协调,就能收到最佳效果,所以教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在“五严”规定下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课前学案的认真编写
“五严”规定的实质是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所以课堂的任务重、时间紧,我们要以学案为凭借,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效能,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将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解决在课前,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和普遍性问题。学案是自主学习的载体,学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主学习的效果。关于学案的编写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它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标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所以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
2.主干知识以填空或问答的形式呈现出来。新知探究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流程和意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教师没必要讲,而应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即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这是我们实施“学案”教学要达到的第一层次要求。但有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则要大做文章。注重问题的引领,依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或者图表),分层次、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目标。
3.重难点部分要设计例题和相关练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知识掌握、运用和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管是优势智力还是弱势智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反复训练中实现的。因此,借助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发展智力,促进地理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在例题后面配上详细的解析说明,让学生自行研究更正,探索前进,反思错因,力争把错误最大限度地在个体纠错过程中解决。课堂上只需讲学生难以理解或归纳的习题。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课外作业要有梯度性,是指作业的布置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智力优势和弱势的差异,有选择地对不同智力结构的同学布置不完全相同的作业。其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开发学生在某方面需要重点发展且有潜能的智力,使练习的有效性得以保证,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地理能力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
二、课上采用多种方法授课
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讲、精记、精背、精练,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精讲。精讲的目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于简单易理解的基础知识,可点拨学生边看书边把知识点画下来。对于需要分析理解的内容,大多是用简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学生理解不了的(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知识迁移、思路点拨);“三不讲”是指过易、过难、过偏的不讲。对于空间立体性强的、难理解的概念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因为它可使教师语言描述的时间大幅减少,很短时间的多媒体演示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理解;很难讲清的概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可轻松解决;同时还可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有些难点可以分层次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2.精记。教师板书的精记是学生笔记精记的榜样,教师的板书以知识结构的构建为主,以利于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课堂主干内容。
3.精背。课上给约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在脑中进行整理并背诵,这样有助于及时消化,遵循记忆规律。
4.精练。余下的约10分钟,是学生课堂练习。课堂练兵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巩固知识,训练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理解,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应精挑细选,力求起到点睛之作用。应根据阅读材料,设计有梯度的串题或是图表题。
三、课后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1.提前进入课堂。教师在响铃前一两分钟进教室,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充分利用了时间。原因有三点:①教师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准备好各种教学用具,如教学挂图、地球仪、投影、录音机、课件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②教师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明确向学生提出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准备,节约时间,间接提高课堂效率;③教师提前进入课堂还可以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做好心理和身体的课前准备,达尔文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所以,教师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是提高课堂效率最好操作也是最便捷的一个途径。
2.开展课外活动。新课标明确建议: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3.开设地理博客,延展地理课堂。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主导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交往与学习的方式,目前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地理博客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延展课堂。
鉴于课堂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想构建开放的、多元的课堂,必须使课堂得到有益的补充,博客不仅能使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并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方便业主监督本公司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促进各项纠正措施及时、有效地实施,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2.0范围
及时处理投诉,同时检查针对投诉处理中存在的不合格原因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3.0职责
3.1服务台人员负责接待业主(顾客)对不合格服务的投诉。
3.2公司各相关部门负责对投诉的处理。
3.3公司经理对严重的(重要的)投诉直接参与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随时向管理者代表和总经理汇报,以求迅速、妥善、合理地解决问题。
3.4公司经理负责组织对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对纠正措施进行督促指导,对严重不合格亲自进行跟踪验证。
3.5各级管理人员负责与分管项目有关的纠正措施的落实。
3.6不合格单开具人和公司各相关部门委派管理人员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作为一级检验人员。
3.7总经办负责检查监督对业主投诉的处理及纠正预防的制定情况,并收集重要信息定期形成书面记录及时传递到有关部门和领导手中。
4.0规定
4.1基本标准
4.1.1登记投诉:不缺项,详细认真,转呈及时。
4.1.2解释投诉:耐心细致,用语礼貌,用词准确、不含糊其词。
4.1.3处理投诉:及时、不刁难、不推诿,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4.1.4跟踪验证:及时、公平、公开、客观、认真。
4.2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宗旨,对业主(顾客)的投诉热情接待,使用礼貌用语,不允许对业主(顾客)有不礼貌行为。只要投诉,一周内必须有书面回函至投诉人。
4.3对于投诉,接待人员要耐心询问,详细认真地进行登记,注意签字日期完整。
4.4接到投诉的人员将内容登记完后,应立即转呈(普通的可通过电话或口头转呈,严重的需书面转呈)各相关部门分类处理。
4.5未经过总台而直接向公司投诉的处理
4.5.1在征得投诉者同意的前提下,可以指引投诉者与相关部门联系,直接反映情况。
4.5.2由公司前台人员或其它接待人接待投诉,然后将情况以书面形式转告给被投诉的部门。
4.5.3总台每个月30日将不合格品(服务)处理表集中整理后交总经办,由总经办对投诉进行分类分析。
4.6总服务台未能圆满处理,业主(顾客)转而投诉公司的处理程序
4.6.1公司前台人员接待投诉、详细记录,明确投诉内容后,转呈总经办,总经办立即与投诉涉及公司相关的部门联系,调查并判断投诉的有效性。
4.6.1.1对于无效投诉,总经办人员应在一天内与投诉人联系,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4.6.1.2对于有效投诉,总经办应与公司相关部门人员当天深入分析原因和责任,填写《不合格品(服务)处理表》,由投诉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制订纠正措施,经部门负责人经理认可后,进行实施,同时与投诉人联系,答复其处理结果,总经办负责纠正措施的验证。
4.7如投诉问题严重,接待人员应立即向公司经理汇报,由其组织相关人员随投诉人至现场调查,记录实际情况,制定纠正措施在处理过程中应随时向管代和总经理汇报,以求迅速妥善合理圆满地解决问题。
4.8如投诉涉及其它外单位,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应在三天内向投诉人发书面信函,做好解释工作,同时由相关部门及时与外单位领导联系,认真及时地处理问题,并将处理结果记入合格分承包方质量历次信誉记录表中。
4.9根据纠正措施应完成的时间,各级人员对投诉处理结果进行跟踪验证。
4.10检验人员根据纠正措施应完成的时间,提前二天通知实施纠正措施的有关责任人,并告之跟踪验证的时间等具体事宜。
4.11检验人员在跟踪验证时应会同责任人共同进行,严格按照纠正措施中所规定的要求,公正、客观地进行验证。
4.12验证的结果应取得会同人员的认可。
4.13将验证结果填入不合格品(服务)处理表中的“跟踪验证”栏。
4.14跟踪验证结束后,验证人员应向管理处经理汇报验证情况。
[关键词]图情机构大规模定制 管理模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1.6
1 前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坐等用户上门”的信息服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用户信息需求,“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满意”成为图书情报(文中简称“图情”)机构迎接挑战,运行管理信息服务模式的新目标。为此,图情机构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这对促进图情机构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图情工作创新的必然战略选择。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学科的发展,人们常常采用跨学科“方法移植”作为科学研究的一般手段,借用其他学科领域成熟的理论方法,使之在新领域下实现新理论、新发明、新方法的更新与突破。对于管理理论与模式的研究,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是最活跃与领先的领域。本文基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类比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图情机构信息服务的管理模式,并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简称“国科图”)的信息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图情机构的信息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2 图情机构“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管理模式
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是指以大规模生产的速度和成本,为单个客户或特殊市场需求定制生产出任意数量的产品的生产管理方式。它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产物,被认为是为自己的经营管理目标,这与目前图情机构“以用户为
基于企业大规模定制生产管理模式概念,图情机构的“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可定义为,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全面满意为目标,以提供普遍性、共性化信息需求的速度与成本,为尽可能多的单个用户或用户群按需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服务与产品的运行管理模式,它将满足、甚至超前激发用户新的、不断变化的信息要求。该概念包含了大规模批量化信息服务(普遍、共性信息服务)和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两方面的内容。
一般来说,图情机构的建设发展方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稳定,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有一定的共性和延续性,同时信息需求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图情机构实施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一系列可能的管理模式。
目前,图情机构信息服务环节主要包括资源订购、信息环境建设和用户信息服务等环节。由于大规模定制可以存在于服务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各个环节,根据个性化定制服务环节的数量(n)和不同的组合,我们可以简单得出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的总数,即c0n+c1n+c2n+……+cnn,这就构成了从完全的大规模批量化信息服务模式向完全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模式的连续过渡。
针对用户的共性化信息需求,完全的大规模批量化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包括资源的整合订购(集团采购、整库采购),公共信息环境建设(平台功能与服务的模块化设计、参数化加工),以及普遍性的用户信息服务(统一课件制作、统一用户培训)等等;而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完全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模式则可以包括资源的个性化订购(单点开通、单篇购买),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用户参与的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自助式个人桌面信息环境建设),以及个性化用户信息服务(专题用户信息服务、按需服务)等等。当然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同一服务环节的不同方面同时采用大规模批量化信息服务和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模式。
公共图书馆主要担负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服务的任务,不仅提供一般民众知识需求,也肩负着终身学习机构的功能。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该类图书馆适宜采用广普型、大规模批量化的建设方案;由于其用户成分复杂,类型多样,用户服务范围广,信息服务方面可采用用户群分类的方式,即不同群体之间采用个性化信息服务,同一群体之间采用批量化信息服务的方式。
各级、各门类科学专业图书馆承担着为国家和地方科研及决策服务的使命和职能,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的科研机构、教学机构、政府机关以及科技型企业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和基础条件。其资源建设尤其需要注意针对性,在运营成本许可的范围内要尽可能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需要,而在用户服务方面,则要注重向纵深发展,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非常强烈。
高校图书馆主要为高校的研究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其服务对象没有公共图书馆那么复杂,也不像专业图书馆只注重某类或某几类相关专业,该类图书馆的“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模式的选择界于上述两类图书馆之间。
2.3 图情机构实施“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
2.3.1 总体规划与设计图情机构要实施“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需要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首先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对管理模式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重构业务流程。图情机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机构特点,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服务内容、产品类型、服务成本、机构发展方向等方面做通盘考虑,明确个性化定制的环节和内容,灵活选择相应的大规模定制途径,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实施策略和方案,实现服务对象个性化的满足和一定规模下低成本两者的统一。
2.3.2 用户细分 实施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管理模式,还必须针对用户特点,对其需求进行合理有限的细化,从本质上明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实现总体规划与设计的关键任务。
公共图书馆用户成分复杂。以年龄来分,用户包括:老人、成年人、儿童等;以用户所属单位来分,包括: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等;以用户信息需求类型来分,包括:经济信息用户、科技信息用户、旅游信息用户等等。
专业图书馆方面,以国科图为例,按所服务研究所的主体研究学科领域分类,用户包括: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研究所、资源环境领域研究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所以及基础科学领域研究所等。按具体使用人员分类,包括:研究所领导、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研究生等。
高校图书馆专门为所属高校的师生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的增多,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只有对用户的个I生化需求、需求的变
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单个使用者定位到某个合理的细分用户群中,对信息需求共性和差异进行考察,才能实现如何在现有成本条件下,以大规模服务的速度,尽可能多的为更多用户提供个性化资源与服务。
2.3.3 交流协作机制 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以及用户不断提出的更新更高的信息需求,良好的交流协作机制也是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
图情机构馆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图书馆员在面向用户服务的过程中,必定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也遇到过不少问题,图书馆员之间有必要进行常规性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商议改进办法,联合解决问题,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图情机构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为用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涉及图情机构的各个部门(如资源部、情报部、网络部、服务部、学科化服务团组等),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局考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组建动态联盟,共同提供服务。
图情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协作:大规模定制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户参与。只有实时了解用户需求,主动与用户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让用户参与到定制服务中来,才能最终实现“全面用户满意”的目标。
与其他相关图情服务机构、研究机构、资源与服务供应商的交流协作:通过与外界相关机构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吸取利用外界先进的理念、资源与工具,共享信息与服务,才能高效率地解决大规模定制中的两难问题:既要使信息产品满足新时期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使信息产品的成本和完成时间与普遍服务时大规模提供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时间接近。
2.3.4 技术支撑体系 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是建立在先进信息技术支撑之上的,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同样必不可少。
以国科图为例,在信息资源环境建设方面,国科图未来需要建立数字综合知识环境,全面组织机构或领域的知识资源、知识管理与知识交流管理。数字综合知识环境与个性化信息平台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用户信息需求定位方面,同样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集成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处理,规划细分用户群,这些都离不开完善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它们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重要内容。
2.3.5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种先进的全新管理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构建创新文化,是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的最根本保障。
引进人才:随着个性化信息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大规模定制服务将更多地融入到用户的信息利用过程中,惠及更多用户。特别是专业图书馆的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随着科研用户对专业信息服务要求的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也将从普通的信息检索与查找的文献服务转变为直接支持科学创造、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服务。因此,引进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背景、过硬的文献情报知识、丰富的服务经验的高端人才非常重要。
培养锻炼人才:随着新的资源和技术工具的不断引进,图书馆员,尤其是直接面对用户服务的图书馆员需要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参加培训活动,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图书馆员自身也要不断进取,针对自己负责的用户群、学科方向,加强业务研究与学习,洞悉用户信息需求变化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本图情机构的自身业务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建立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用户的需求总在不断变化,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需要顺应甚至预见可能的变化,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及时进行调整,提供优质具有前瞻性的服务。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逐步使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发挥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则有助于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调整优化服务工作,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3 “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实证分析
近年来,国科图以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提出的实现“三个满意”为服务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在满足科研用户的一般性信息需求和个性化信息需求方面,走在了全国图情行业的前面,其运行管理模式与企业大规模定制非常类似,可以称之为“准大规模定制”模式。
3.1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2001年底,院属文献情报机构合作构建的科技文献信息支撑系统,推动了文献情报系统提升战略性、集成能力,形成了科技创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保障设施。
在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与服务上,平台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①资源建设方面:从体制上加强了全院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整合化程度,建立了整体化、集约化的共建共享文献服务机制,大幅度提升了研究所一线的科技文献获取能力;②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平台上提供了随易通、跨库检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多种服务项目,实现了全院每个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随时上网自由使用资源与服务的目标。
在个性化定制建设与服务上,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资源建设方面:把文献资源建设的立足点调整到了“个性化文献提供能力”建设上,实现了多种组团采购模式、多种订购方式、多种开通方式、多种原文传递方式等的有机结合;②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提供有资源开放链接情景敏感的个性化服务以及“e划通”桌面信息工具,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网站的服务方式和范围,这些个性化的信息建设与服务深受用户好评。
3.2 学科化信息服务
2006年,国科图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面向科研一线广泛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学科化信息服务同样包括普遍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两方面内容。
普遍服务方面,继创新二期开展的“资源和服务百所行”活动之后,学科馆员继续深入科研一线,开展了对各种馆藏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服务、工具、手段的宣传推广培训服务,积累形成了一批优质教学课件,答先于问的FAQ,保障用户的各种普适性问题可以快速地得到解答,使每个研究人员形成了“需要信息问学科馆员”的共识。
而个性化服务方面,则主要通过同步网上咨询、延时网上咨询、BBs咨询等方式,及时解决用户在信息检索、获取等方面的问题;还根据需求开展面向个别用户的小范围培训服务。此外,学科馆员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重点研究人员、创新团队负责人定期调研活动,了解其科研进展,情报需求,为他们提供重点、热点研究领域的跟踪报道、国际国内技术领域发展态势分析报告。通过各种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逐步实现有针对性地增强用户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目标。
3.3 战略情报研究服务
战略情报研究是国科图图情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遍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同样卓有成效。通过普遍捕捉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和重点,将中科院从事的前沿科学研究置于全国、全世界的大环境,通过研究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间的内在联
系、学科布局的客观信息,为科学院管理决策层、国家科技决策机构提供战略决策参考。同时还根据用户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专题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及时满足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战略需要,也为促进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院地合作提供信息支撑。
综上,国科图的“准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把服务推送到桌面,嵌入到用户的科研环境中,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用户熟悉度和满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要全面实施大规模定制信息服务模式,国科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3.3.1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在资源保障方面,实践发现,目前的组团采购模式本质还是以数据库为单元进行组织,而不是以用户为单元组织数据库;目前依然存在会议文献、小语种文献难以获取、用户希望科学院与更多的院外机构建立原文传递与馆际互借机制,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与利用等信息需求。因此,未来有必要继续完善面向研究所用户的个性化资源保障体系设计,需要在以研究所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信息资源保障定制上多下工夫。
在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方面,目前的“信息环境优化”工具与服务都还无法大规模实现一对一的用户信息环境定制,即保障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方向、一段时期的研究课题、本人的研究兴趣变化等随时修正定制自己的个性化信息界面。因此,大规模的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3.2 在学科化服务方面 目前国科图的专职学科馆员不足50名,但所服务的对象却是科学院111家研究机构,涉及3.5万名科研人员,约4万名研究生。普遍性的学科化服务已经广泛开展,但个性化学科服务还没有能力辐射到更多的科研用户。同时,随着科研人员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的不断加强,用户对信息服务的内容和质量的要求越发提高,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更快速地获取更为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挖掘知识、鉴别知识、重组知识、创造更多的知识。面对用户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如何利用有限的精力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为科研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3 其他方面 如总体的规划与设计、交流协作机制、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素质与队伍建设等也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与完善。
为强化对客户服务部送货车辆的规范管理,确保车辆交通安全。经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客户服务部送货车辆安全管理特作如下规定:
一、车辆安全行驶管理规定
1、客户服务部主任为车辆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送货车辆安全行驶的教育管理。
2、驾驶员必须经公司考核合格后,领取上岗证方可驾驶车辆。
3、客户服务部车辆为送货专用车,除因公配送卷烟外,不准运送其它物品,不准借给外单位使用。
4、因公和配送卷烟用车,由客户服务部主任派车,并作好派车登记,以便备查。
5、严禁私自用车;严禁途中随意带客或绕道为他人办私事;严禁为他人运带其它物品;严禁将车交给他人驾驶;严禁工作时间酗酒或酒后驾车;严禁将车开回家或停放在家中过夜。
6、车辆必须按公司指定的安全地点停放,并关闭电路,锁好车门,以防发生意外。途中送货临时停车,严禁逆向停车。
7、客户服务部主任要加强对车辆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要以身作则,自觉遵章守纪,不准公车私用;严禁强迫驾驶员为其出私车,驾驶员遇到此类情况应拒绝,并及时报告公司职能部门或直接向领导报告。
8、驾驶员必须服从管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并要积极按时参加所在地交警中队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确保行车安全。
9、要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业务技能,精心维护保养车辆,严禁带故障行驶。
10、加强途中送货安全防范,熟悉安全应急预案,掌握各种应急措施,并配备必要防卫工具,确保人身货款安全。
二、车辆维修保养规定
1、驾驶员必须精心维护保养车辆,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对车辆要勤检查,勤紧定,勤,勤清洗,并按规定里程及时例保,确保车况良好。
2、车辆维修保养必须按公司指定的特约维修单位进行维修保养。维修所需更换的材料清单必须由驾驶员签字确认,更换大配件必须将旧配件带回交办公室(车队)审验。
3、车辆维修必须提前向客户服务部主任报告,并填报车辆维修单,经办公室(车队)审核批准后,方可送厂修理,特殊情况可电话报批,先送厂后填报维修单。
4、平时车辆自行保养,所需购买的机油及确需更换的常用小配件,必须经客户服务部车管组组长确认,并报主任批准后方可购买,凡个人自作主张随意购买的,服务部不得报销,由驾驶员自负。
5、车辆送厂维修保养费用一律凭公司车辆维修单,由(车队长)统一与修理厂结算,并经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长经理室审批。
6、车队长要认真履行职责,不徇私情,对车辆修理费用结算要严格把关,对更换材料清单要逐项核实,从严控制,严防虚假。
7、办公室(车队)要每月对驾驶员和车辆进行考核检查,实行百分量化考核制度,对检查、维修保养不到位的进行逐项扣分,并与工资兑现挂钩。
三、车辆燃油管理规定
1、车辆耗油标准:东南车为9.5公升/百公里,允许上浮4.5公升/百公里,7-9月可上浮6.5公升/百公里;五菱车为6.5公升/百公里,允许上浮3.5公升/百公里。
2、客户服务部要在当地选择信誉较好的加油站购买燃油,并逐台登记,同时要定期对车辆用油进行审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燃油发票报销必须经公司车队长签字登记后,呈报经理室审批。否则财务不予报销。
4、车队长应每月对单车耗油进行核算,对超过标准或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办公室,严格按规定处罚。
四、车辆安全管理奖惩规定
1、公车私用的,主任、副主任一次处罚200元,驾驶员处罚100元,同时按考核细则相应扣分;私自将车开回家过夜一次处罚300元,并在当月工资中扣除,再犯不改的,主任、副主任调离岗位,驾驶员一律辞退。
2、凡私自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所有费用由其个人承担。
3、驾驶员因公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按照责任区分作相应的经济赔偿,负全责的赔偿费用的70%,最高不超过3000元;负主要责任的赔偿费用的60%,最高不超过××××元;负同等责任的赔偿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1500;负次要责任的赔偿费用30%,最高不超过1000元。
4、因驾驶员对车辆检查不周、缺机油、冷却液而造成发动机粘缸事故的,其大修费用由个人承担,并作辞退处理。
5、驾驶员一年内发生两次主责以上交通事故的,一律作辞退处理。
6、驾驶员因违法、违纪被公安机关罚款或刑事拘留的,作辞退处理。
7、发生交通事故隐瞒不报的,视情节轻重作相应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除按照规定赔偿外,作辞退处理。
8、车辆不按公司指定地点停放发生意外的,驾驶员应负赔偿责任,同时要追究服务部主任的责任,并作相应的处罚。
9、工作时间酗酒或酒后驾车的,除按考核细则扣分外,并处罚款200元,造成后果的作辞退处理。
10、驾驶员弄虚作假、耗油严重超标发生异常的,按超标数量全额处罚,情节严重的作辞退处理。
11、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除按规定对驾驶员进行处罚外,对服务部主任要追究责任、作出相应的处罚。
12、对安全行车的驾驶员每月奖励100元,车管组组长奖励150元,并实行安全行驶公里补贴制度,按百公里补贴4分计算。
13、安全奖及公里补贴发放,需经车队审核签字后报经理室审批。
五、本规定自××××年12月1日起执行。
一、校规的界定
1.校规的调整对象及与学校章程、管理制度的关系
校规、学校章程、管理制度,是学校自己制定调整不同行为、不同关系的管理规范。校规调整的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校对它们的评价和监管关系。校规的地位和效力位阶要小于作为学校“宪法”的章程,也仅是学校众多管理制度之一。校规在章程指导下制定和施行,并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一并实践“依法治校”。
2.校规的表现形式
校规作为一种规范形式,有与法律相类似的表现形式,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初级中学)为例,该校校规的表现形式有:《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兴陇中学学生在校规范》、《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兴陇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条例》,以及与以上成文规范相配套的执行制度。但实践中,校规还以书面或者非书面的通知、口头要求等不成文形式存在。制定和执行校规一般归为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团委为主管部门,分管德育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或老师、或被授权的学生为校规的实际执行者,这些部门或者人员对学生行为处理的个案实质也起着校规判例的作用。
3.校规的内容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为例,校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校常规、仪容仪表、升降旗常规、早操常规、上课常规、课间休息常规、作业常规、卫生常规、就餐常规、奖惩条例。校规把学生在学校的每个环节、每类可能做的行为都纳入到了管理范畴,这既是常规,也是全规。
因此,校规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依法制定,适用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及学校对它们进行评价和监管的规范总称。
二、校规的现状――现实作用与法律地位极不协调
校规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最直接依据,关系到学生的最广泛利益。它从学生每天进校到离校,对学生的言、行、穿、吃、学、玩等都有规范和约束。它维护了秩序,但也可能损及学生权利,甚至是学生最基本权利。近期的“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即为突出事例[4]。
但校规的法律地位仅是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不属“法”的范畴,不具有法的普遍的和必须执行的约束力,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或参照[5]。在现有法律体系中,也找不出对校规有非常明确且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校规这种最贴近现实教育生活却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处境,使得法律对它的规制极弱,也导致了实践中的乱象及其对学生、对民族教育甚至基本权利的损害。
1.校规失范与校规恣意
校规失范是指校规内容对法律法规的违反、对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违背。它表现为各种不合法、不合理的校规条款,如某校校规规定:“对行为恶劣的学生,学校将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责令其公开检讨,并根据其对所犯错误的认识程度,给予相应的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处分”[6]。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尚有不公开审理的保护,违反校规却要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予以集体讨伐,这是严重侵犯学生名誉权的行为。再如某小学校规:“体育课按老师要求上,严禁上厕所、喝水、回教室.....”[7],该校规既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也是对常识的无视。
校规恣意是指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无视或者忽视学生家长意见、学生意见、普通教师意见,仅依一己之意制定校规的现象。有学者用“校长一怒校规出”来描述[8],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很多学校校规的出台基本上没有听取学生家长、学生、教师意见,也是事实。校规恣意加重了校规失范现象。
2.学生抗争及其高昂代价
学生抗争的事例表现为一些极端事件,2010年10月9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的13岁七年级女生张悦在三次被赶出校门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抗校规中的“短发令”[9];2004年4月19日,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郭沟村小学6年级学生郭洪渊因数学考试分数与估分差19分,以自杀的方式对抗数学老师的罚款抵分数规定[10]。极端例子虽为个别,但学生对校规的不满或者抗争却是普遍的。一份对某初级中学404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校纪校规内容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8%,而满意的仅占5%[11]。而这种非常不满意的抗争会表现在学生对校规的故意违反、心理抗拒上面,学校对学生故意违反校规行为的规制和对心理抗拒的威压,则会造成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隐性伤害,其典型例子是学生心理疾患和人格缺陷[12]。
尽管对极端个案我们可以启动民事或行政诉讼来救济学生权利,或者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惩治犯罪事件,但更普遍发生的非显性权利侵害则可能得不到任何补救或救济,或者可能积累到无法补救的状态。迟到的正义和无法补救的侵害,已经损害到了学生个体的正常成长,也将逐步损及我们整个民族的良好发展。因此,校规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它应得到更明确、更有效的法律规制。
三、对校规形式法源的推演求证
校规虽不是法律的范畴,但仍应依法制定。虽然校规所依据的法律很笼统,但通过推演,我们仍能够找到约束它的一系列形式法源。不同位阶法律对校规的规范有详略之别,《宪法》仅明确国家有实施教育权力,《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则将之扩展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国家实施教育权力的具体权力规范,包括可行使的权力内容及对权力约束规范,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则对这些权力内容及权力约束规范的实施明确了细则或做了补充。
1.《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是校规的宪法法源
《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它确立了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政策的推行、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办学权[13]。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权的实际实施人,被间接地授权通过校规来实现国家教育权。
2.《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是校规的法律法源
法律是对宪法规范的具体化,《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直接明确学校有实施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它们没有提及校规,但其中的“章程”、“学籍管理”、“奖励或者处分”、“学校管理制度”、“批评教育”,或隐含了校规名称、或明确了校规内容,但尚不是具体可实施的教育管理规范。
3.《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五十八条是校规的部门规章渊源
《小学管理规程》是教育部的部门规章,第十三条“小学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要求校规的评价标准应该全面;第十五条“小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表彰,对犯错误的学生应予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小学不得开除学生。”明确了校规的评价形式、校规的处置规则界限――不得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第五十八条“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要求学校进行制度建设。
但《小学管理规程》也只是就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评价、评价形式和处置界限做了明确,对德智体评价标准、品学兼优认定标准、错误认定标准和实施这些标准的程序尚未明确。
4.“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以下简称教育部通知)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省学籍管理办法)是校规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法源
教育部通知和省学籍管理办法在法律体系中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法律渊源,不能作为在行政诉讼中审判的依据或者参照[14]。但作为行政规范,对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中小学校和全国的中小学生具有约束力。相较而言,它们与校规内容最为接近。
教育部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地中小学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这可以认为是中小学制定校规的最直接依据,制定校规是教育的制度化工作。上海市《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第二项内容也表明,该条例的制定依据之一《中学生守则》(该处罚条例的2007年已经不再适用《中学生守则》,因为2004年9月1日施行的教育部通知已把中学、小学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此为上海市兴陇中学的错误)。教育部通知的附件,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明确了中小学生的思想要求、行为要求、着装要求等,但仅是一种倡导性语言,而非强制性规范,且无处分规则。各地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效力范围低于教育部通知,但其内容相类似。
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规章《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七条授权,制定省学籍管理办法,其对本省的中小学学籍管理有约束力。以2006年4月1日起试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为例,它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考核与评价规则、毕业结业肄业条件、奖励处分形式程序、学籍管理规则等,其约束力很强。该办法设置了人手一本的评价结果记载手册――《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该手册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证书发放、奖励、升学转学相关联,而且一直跟随人事档案。但该办法设置的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却无具体标准,对其中的“犯错误”也没有认定依据和程序。
虽然教育部通知附件里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倡导性的对与错,但各省学籍管理办法不能想当然地以此来作为认定标准。因此,省学籍管理办法仍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5.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最基层实施者的法律地位是校规的身份法源
以上推演发现学校依据正式法律法源和非正式法律法源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仍无法落实对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评价机制,无法落实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权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落实对学生的奖励和处分机制。依据上的不明确与法律职责地须执行之间产生了矛盾,谁来化解?目前尚无明确法源。
学校作为最基层实施国家教育权力的主体,获得了公法人身份,它只能制定校规,将上位法源的内容进行“统一”,并落实各项义务教育职责。但实践中统一与否、落实与否,全赖于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因为目前尚无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审查机制,也无学生家长、学生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参与、修正机制。
校规有形式法源,但对它规范不彻底,它引发了各义务阶段学校对上位形式法源的不明确、不遵守和对上位形式法源留下空缺处的恣意填补,导致了校规的现状。为扭转这个局面,我们必须认清校规形式法源、准确解释校规形式法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健全制度,使校规有明晰的、有强制约束力的形式法源链条,并以此有效规范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彬,施启胜.试论校规的道德意义与管理意义――以龚超事件为例作分析.教育学刊,2006(12).
[3]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4] 曹建民."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三次被赶出校门服毒自尽.山东商报,2010-10-12.
[5] 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7] 张学亮,王荫玲.中小学校规的观察和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4(9).
[8] 茅卫东.警惕“校长一怒校规出”.中国教师报,2003-02-19.
[10] 李晓燕.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谭小平.初级中学校纪校规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12] 李晓燕.学生权利和义务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