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作文开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面,让我们结合实例谈谈“一句话开头法”在各类文体中的应用。
在记叙类文章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准备把文章写成记叙文,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文章写的是什么样的人,也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文章写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他们都是好人。(高考佳作《他们》)
[例2]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在其举手投足之间即可得到充分的表现,施展就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高考佳作《举手投足之间》)
[例3]“孩子,你一定要挺住!会有人来救你的。”(优秀作文《我学会了什么是坚强》)
[例4]昨天,我们“探亲”去了,我是带着感动出发的。(高考佳作《带着感动出发》)
显然,这四段开头都只用了“一句话”。例1、例2交代的是文章中的人物及其特点――他们都是好人、施展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例3、例4交代的是文章所要叙述的事情――施救、“探亲”。
在抒情类文章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准备把文章写成抒情文,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文章描写的是哪些景物,也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作者的真情实感。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5]村后的那片小树林就是我的心中美景。(优秀作文《美景》)
[例6]最难忘那天的风雨,那天的虹……(高考佳作《难忘那天的虹》)
[例7]莫责怪秋霜的肃杀,莫责怪冬雪的严酷,且等春风吹来,绿茵茵的小草必将铺满大地。(高考佳作《又是一年草青时》)
[例8]如果说生活是一场连绵的雨,那么友情就是一把挡雨的伞。(优秀作文《友情如伞》)
这四段开头用的也都是“一句话”。例5、例6交代的是文章要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村后的小树林、那天的风雨那天的虹;例7、例8交代的是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赞美春天、讴歌友情。
在说明类文章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准备把文章写成说明文,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文章的说明对象,也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9]下面要介绍的,就是我眼中的城市。(高考佳作《我眼中的城市》)
[例10]“跳山猴”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优秀作文《怎样制作“跳山猴”》)
[例11]我的名字叫节能灯,我的最大特点就是节能。(优秀作文《节能灯》)
[例12]“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主要采用了电解原理和活化水技术。(优秀作文《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这四段开头也都各用了“一句话”。例9、例10交代的是被说明的事物――我眼中的城市、“跳山猴”制作流程;例11、例12交代的是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工作原理――节能、电解原理和活化水技术。
在议论类文章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准备把文章写成议论文,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文章的论题,也可以用“一句话”来交代清楚作者的主要观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3]今天,我要专门说一说拥有一颗好奇心的重要性。(高考佳作《好奇心》)
[例14]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高考佳作《生命最宝贵》)
[例15]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高考佳作《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例16]和谐社会不是“喊”来的、“看”来的、“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优秀作文《和谐社会从哪来?》)
考场失误大盘点
1.瞎编乱造,引述失真。
如2014年广西卷一考生之开篇:
农民工老李因从事建筑行业过度劳累而突发胃穿孔,被好心的老板送进医院并付了4000元的医药费。“老王”变身为“老李”,“突发胃穿孔”成了“因从事建筑行业过度劳累而突发胃穿孔 ”,“送进医院”改为“被好心的老板送进医院并付了4000元的医药费 ”……为了生动地呈现材料,有的考生会改编原材料,此开篇真的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
2.囫囵吞枣,照抄材料。
如2014年课标Ⅰ卷一考生之开篇:
“山羊过独木桥”是一项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虽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但我还是为这些选手敢于打破规则的勇气而叫好!
这样的开头,考生虽说对试题材料做了压缩,但还是等同于照抄试题材料。这么长的段子放在开篇,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明显是“头大”!
3.面面俱到,态度不明。
如2014年辽宁卷一考生之开篇: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孙子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如此美丽的风景?爷爷说:“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试题材料有两个观点,孙子认为现代科技是最美的风景,爷爷认为满天繁星才是最美的风景。这两个观点考生必须明确地表明赞同哪一个,但此考生把两个观点都展现出来便没了下文,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云”。
4.只引不析,观点突兀。
如2014年课标Ⅰ卷一考生之开篇:
“山羊过独木桥”游戏,当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所以只有合作,世界才会变得阳光无限,活力四射。
表面上看,此开头写得较好,既引述试题材料,又提出了观点。但仔细品读,考生对材料根本就没有分析,双方选手为什么都能成功,根本原因是其敢于打破规则,而打破规则的方法则是“合作”,缺乏了这个分析,文章的观点显然来得太突兀。所以考生必须架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桥梁”。
5.充当论据,“头”大“身”轻。
如2014年重庆卷一考生之开篇:
爱因斯坦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房客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房东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上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老人为什么不愿意把房子租给游客,根本原因在于其通过处理玻璃杯碎片的细节发现了游客不懂得为他人着想。
本开篇引用名言作为观点,接着就将试题材料充当了论据,这两段文字近300字,而文章还没有进入主体即本论部分。如此的“大头”挤占了主体部分的空间,主体部分哪有空间再装得下丰富的素材呢?真可谓“鸠占鹊巢”!
高分大讲堂
如何引得“精”,析得“透”,亮得“准”,考生可采取以下三种既“保险”又“万能”的开篇方法。
1.“引述试题材料(角度必须明确)+分析+观点”式
如2014年课标Ⅰ卷优秀作文《规则不可破》之凤头:
独木桥上的打破常规,看似合作共赢,实则后患无穷。【从否定选手的角度切入,可谓引得“精”】倘若所有选手都做如是选择,皆成功渡过,又如何评定最终胜负结果,这样的比赛,又何以称之为竞技?【分析试题材料,可谓析得“透”】所以墨守规则,方为人所遵循的大道。【一针见血地亮出观点,可谓亮得“准”】
2.“名言警句+引述试题材料(角度必须明确)+观点”式
如2014年山东卷优秀作文《我心自有云白山青》之凤头:
叔本华说过:“从年轻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曲欢快的协奏曲;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汪寂静的死水。”【引用名言】正如透过窗子看风景,有人看到雅,有人看到俗……为何如此,因为心态不同,角度不同,经历不同,所看到的风景也自然不同。【引述并分析试题材料,可谓引得“精”,析得“透”。】所以,心态决定风景。【一针见血地亮出观点,可谓亮得“准”】
又如2014年四川卷优秀作文《站起来的高度》之凤头:
史铁生说:“人生苍茫,总得有条路走。”【引用名言】可当用脚趟不到路的时候,就站起来吧,鸟瞰世界,眺望远方。【引述并分析试题材料,可谓引得“精”,析得“透”。】也许,人,只有站起来,这个世界才属于他。【一针见血地亮出观点,可谓亮得“准”】
3.“排比造势(其中一句含试题材料)+观点”式
如2014年湖南卷优秀作文《喜欢造就风景》之凤头:
高考作文产生如此普遍的教学影响和强烈的市场反应早已司空见惯。现在,且让我们随意从坊里选择一本优秀高考作文选,仔细读读这些在考场上脱颖而出的篇章,或许考生洋洋洒洒、一蹴而就的敏捷才思的确令人刮目相看,并且这些优秀作文中亦不乏文思俱美的佳构。然而,这样的优秀高考作文读多了,我们却生出了非常浓烈的“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从何而来?一言以蔽之,来自于应试情境下优秀作文的“精致化”取向。何谓“精致化”?“精致化”的本质是“形式化”。透过这些优秀作文,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青年学生心中的那份使命与忧患,不是他们燃起的激情与梦想,不是可贵的理性与责任,而仅仅是一堆言辞。从大量高分作文里,我们很难看到青年学生独立、自主的思想,深切、厚重的现实关怀,很难看到一代人真实的成长和真实的青春。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失去生活品格和情感内蕴的华美辞章。
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表现随处可见。君不见,那些训练有素、制胜于考场的学子们,他们不约而同地写着排比式的短小段落,又不约而同地在每个段落里书写着一气贯下的排比,而在诸如开头、过渡、结尾等文章醒目处,又大都是一些精警的、如同格言的短句独立成段。特别是两两相对的骈偶句子更是频频出现:前面若写“朝霞满天”,下文必述“夕阳西下”;上句写到“春花烂漫”,下句自有“秋月如水”;上段是“回望历史”,下段必为“展望未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写下的文辞不可谓不形式整饬,琅琅上口,甚至不可谓不先声夺人。经验也一再表明,它们确实能在一瞬间捉住评卷教师的目光。
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学生“带着镣铐的舞蹈”,是思维与情感被模式化的无奈与悲怆,是对个性与创造力的束缚与扼杀,是一种不正的“文风”。这种“文风”固然是某种“文章病症”,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担当精神的丢失?一种理想情怀的远逝?精致化、形式化的句子正在遮蔽考生最宝贵的人生思考与生命感悟,正在消解他们青春的光焰与热力。
高考优秀作文的“精致化”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六朝文学追求骈丽的形式主义文风,联想到“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家韩愈。六朝文学之病或许可归罪于形式化追求,今日之高考作文却是应试惹的祸。
笔者曾听到某著名中学之特级教师上了一堂高三作文观摩课。“名师”煞有介事地指导学生如何写出哲理性短句,以备将来应试之需。想来滑稽,哲理本是思维开出的最美花朵,而在这位特级教师眼里,它却降格成了一种可以举一反三的“文字技术”。我们丝毫不怀疑这种应试指导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捞分”的“速效”,但如此功利化的指导,不能不说是在为作文“精致化”取向推波助澜。
考场失误大盘点
1.哑巴型,即整篇文章不出现一句主观点句。
2.慢绕型,即在文章前三段之内找不到一句有关文章中心的主观点句。
3.缺乏“眼睛”型,即从文章的标题上找不到任何有关立意的关键词。
4.堆积素材型,即只知堆积素材但不知对素材作出有效分析。
5.缺乏“桥梁”型,即懂得分析素材,但分析后不知将素材与文章的主观点有效链接。
6.雾里看花型,即时隐时现地出现几句主观点句,给阅卷老师“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7.深藏不露型,即到文章结尾部分竟也找不到主观点句。
实战技法大突破
考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主观点,进而将文章酿成“二锅头”。
1.一“名”惊人――第一时间呈现主观点。
(1)将材料话题“变形”做题目
如2015年天津卷以“范儿”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考生可将话题做如下变形:《范儿,一个时代的标签》《范儿,个性的展现》《青春有范儿》......
(2)将材料立意的关键词“融入”题目
如2015年课标卷II对“风采”的论述,考生可紧扣“风采”这个关键词拟出以下题目:《成就他人的风采》《自己的风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采》......
2.打造“凤头”――一针见血地呈现主观点。
(1)“引述试题材料(角度必须明确)+分析+观点”式
如2015年安徽卷优秀作文《探索,让你认清本质》之凤头:
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置于显微镜下,竟变成了凹凸不平结构的无色翅膀。【从结果的角度切入】原来,是因为光线的照射才使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是一片虚像。原来是光线的折射让你眼花缭乱。【从原因的角度分析试题材料】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一针见血地亮出观点】
(2)“名言警句+引述试题材料(角度必须明确)+观点”式
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与自然拥抱》之凤头: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引用名言开头】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分析试题材料】所以,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一针见血地亮出观点】
(3)“排比造势+观点”式
如2015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智慧的力量》之凤头:
智慧是石,可以擦出希望之火;智慧是火,可以点亮希望之灯;智慧是灯,可以照亮生活之路;智慧是路,引你从黑夜走向黎明。【排比造势】所以,秀出你的智慧,人生因智慧而精彩!【一针见血地亮出观点】
(3)分解中心观点――用“立骨句”呈现主观点。
用小标题呈现主观点就是将主观点分解成几个小分论点,并将其作为小标题或单独成段或放在本论部分每一段的段首,从而使文章的主观点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给阅卷老师的视觉和心理产生极强的冲击力。
(4)搭建“桥梁”――用分析素材句呈现主观点。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必离不开论据,而对论据又必少不了分析,所以考生在分析论据时一定要将素材与主观点有机结合,搭建起素材与主观点之间的“桥梁”,让论据与主观点达到完美地统一。
如2015年湖南卷优秀作文《修心如莲》片段: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蜀有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躬耕于南阳,不争虚名于诸侯。然而一代名主刘玄德恭敬相邀,三请两拒,传为美谈。如果他不是卧龙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个帝王会甘心低头细语呢?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是其吸引刘备的法宝。修心如莲,孔明静候。以兼济天下之大才赢得生前身后名。姜子牙垂钓言:“愿者上钩。”八十高龄遇文王。可见,世人渴求的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缘。内在价值的升华才是一个人得到赞赏的根源。
以上示例,考生均采取的是“论据+分析+扣题句”的形式写作,此法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说理深刻,而且能明确地呈现主观点,可谓一箭三雕,堪称完美至极。
5.打造豹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地呈现主观点。
妙语作结,结尾点睛。这样的写法在结构上能让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合,呈现出紧凑之美;在内容上既能清晰地呈现主观点,又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1)“回扣试题材料+主观点”式结尾
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悟自然》之豹尾: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的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了科技,虽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记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2)“名言警句”式结尾
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生在此岸,心在彼岸》之豹尾: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呵护脚下的这片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3)“铺陈式”结尾
如2015年安徽卷优秀作文《缤纷色彩的背后》之豹尾:
一、设置情境、构建画面
这是今年优秀作文中最火爆的开头方式。方法是通过描绘环境、抒写感情来渲染气氛、设定情境,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创设出一种情境美。运用感性的文字,围绕主题展开一段画面描写。在意境的构建中渐渐推出主题。如:1、浩浩的江水载着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浙江考生《脉脉乡情》)
2、村外有一条河,河滩上有一溜空地,凹凹凸凸漫布着一些坟头。我的祖先便长眠在那里,这些坟堆被风雨所蚀。,显得枯黄萧索。虽然坟墓里的形体早已腐烂成泥,但生死离别时那无可奈何的失落总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北京考生《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3、故事乃晨钟暮鼓,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如依稀晨光,穿破迷茫的烟雾;如骑士胯下的骏马,冲破黑暗的阻隔,于是我看见生命的光辉。(重庆考生《我与故事》)
这三个开头,都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比如第一个,题目谈乡情,所以作者运用了“江水、远征的船儿、灯塔、港湾、鸽子”等意象,这与诗歌的写法相同,以意象的动荡漂泊象征作者心情的无依无靠。第二个是作者写自己对土地的人生感悟,话题比较厚重深刻,所以选择的意象也带有这样的特点。“河流、空地、坟头、祖先、生死离别”,枯黄萧索的意境正是引发下面重重思考的好土壤。第三个手法与前两个不同。作者对故事打了一连串的比喻,喻体分别为“晨钟暮鼓、依稀晨光、骏马”。喻体后面紧接上相应的联想,如钟鼓是娓娓道来,晨光穿破烟雾,骏马冲破黑暗的阻隔。这样也构建了三个动感的画面,使故事在情景中显得很有张力。
二、运用排比,开张有力。
运用排比开头,历届学生乐此不疲,今年也不例外。各省市的优秀作文都有学生深谙此道。比如1、“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朗朗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白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四川考生《熟悉》)
2、“微笑,恰如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刀新月,皎清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福建考生《这也是一种力量》)
3、江水因为有了思考,并能在信念中勇往直前,才得以冲破高山的阻挡,开创了九曲回肠的壮美;树种因为有了思考,并在理想中坚持不懈,才得以冲破石头的重压,彰显出生命的坚毅和伟大;人类因为有了思考,并在憧憬中笃志追求,才得以冲破愚昧的桎梏,创造出当今世界的文明。(吉林考生《在思考中成长在执着中成功》)
第一个考生的立意是“成功源于对事物的熟悉”,所以在排比中他运用了三个具体、现实的事例构成排比。李白、朗朗、哥白尼,作者将他们的成就与熟悉这个命题结合起来,言之有理,也能够直接论证文章的总观点,这种开头气势充足,说理有据,是很实用的一种应试技巧。
第二个考生谈微笑,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也构成了排比,比较前一种在语言上更加婉转悠扬。
第三个考生的排比借鉴了诗歌中比兴的技巧,“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先以江水、树种为先导,运用拟人的手法,建构事物与思考、执着的逻辑联系,然后引申到人类,再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是唯美又充满了思辨的开头,操作简单,也是实用的技巧。
三、诗句导入,借力打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歌词,这是考生的长项,可以轻松拿来。自如使用。名言佳句考生们也有十二年的积累。这些若能用在开头,会让文章起步就有一种智慧的灵动,读来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如“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一首《千里之外》唱遍大江南北,把周杰伦这个演艺界的大众宠儿又一次推向了时尚的最。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眼前总会闪过一张充满活力的年轻脸庞……(江苏一考生《品味时尚》)用流行歌曲来解释时尚真是准确又轻松,语文学科本来就应该是学来轻松愉快的,如此开头考生写来抓住社会热点,阅卷人读来也容易引起共鸣。
好的名言也因该拿来使用,只要切合题意,一样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如1、古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宋代诗人卢梅坡也有诗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学会扬长避短,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给生命增值。(河南一考生《经营自己的长处》)
2、纪伯伦说,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的确,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哪怕现在眼前一片黑暗,哪怕前路暗淡迷茫,自信这一双隐形的翅膀都会带着我们飞向梦想中的远方。(北京考生《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四、开门见山,短小糟悍
作为一种实用开头方式,开门见山,开篇破题式的开头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1、“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河南考生全国一卷《因材施教,发展自我》)作者抓住因材施教的核心内容扬长避短,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让读者印象深刻。当然这个开头语言比较生硬,下面这个湖南考生用唯美清晰的语言在开头破题,诠释了“踮起脚尖”的积极意义。“生活中时常踮起脚尖,我们会过得犹如高贵典雅的芭蕾舞演员一般唯美。因为,这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更体现了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湖南考生《踮起脚尖》)
五、材料开头,简短引用,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如何在文章中运用。有名师认为:不可不用,不可重用。不用则文章成水中浮萍,没有根基。重用则陷进材料,难舒广袖。那么何时用?何地用?答日:第一时间,黄金地角。如吉林一考生《人生,因思索而精彩》(题目材料见附录)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参加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明明是红色的,自己为什么会看成蓝色?道尔顿思考着,探索着,他研究出关于“色盲症”的理论;爱吃拉面的人多,怎样才能不排队就吃上面条呢?安藤百福思考着,探索着,他研制出方便面;被煤油浸渍的衣服不仅没脏,竟然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乔利思考着,探索着,他发明了干洗剂。生活离不开思考探索,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这位考生将300多字的材料用事例排比的方式压缩成129字放在演讲稿开头,稍加分析,提出全文论点,这种压缩式引用是考生常用的写作方式,还有一种引用。叫“点录”式引用。如这篇河南考生全国卷作文开头:《我们该怎样成长――答友人》(题目材料见附录)
玲姐:
你好!你上次讲的那个寓言故事真好,我支持你发展自己的特长!
你说你父母非逼着你学舞蹈,可你总也忘不了钟爱的古筝。故事里的小兔子和小松鼠,明明是学不了游泳的,为什么非要逼着它们放弃自己的长处而徒劳无功地弥补缺陷呢?玲姐,你和它们是多么的相似啊。全面发展固然重要,可谁又能面面俱优?
材料是个寓言故事,比较长,作者开篇先很聪明地用“那个”将材料点一下,四两拨千斤,避免了冗长的叙述。第二段将玲姐自己的故事与小兔子小松鼠做了类比。一方面表明玲姐的处境,另一方面抓住材料里的核心字句为自己所用,使观点如长木有根,流水有源,文章因此而扎实。
六、悬念开头,引人关注。
今年满分作文与优秀作文中出了不少记叙文。在开头制造悬念是不少考生屡试不爽的法宝。如湖南考生《踮起脚尖》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怕什么”“为什么生气?”这些都是读者想知道的,放在开头,引人遐想。又如江苏考生的《品昧时尚》“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就像飞鸟划过整个头顶,就像牧童吹着那悠长的笛,就像整个山坡开满了鲜艳的花却又迅速枯萎。我知道忧伤与寂寞又一次占领了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