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地震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含有水分”的城镇化
“含有水分”的城镇化,是一种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转型有的问题。按照城市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与按照城市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之差,即是各地城镇化中的“水分”。如 2014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为35.9%,二者相差18.87个百分点。如往前推,2013年中国城镇化按常住人口总计达53.7%,而按户籍人口统计则为35.7%,相差18个百分点。2012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则分别是52.57%和35.33%,相差17.24个百分点。
其实,不用列举太多的统计数据,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社区,感受到大量打工人员的存在。在各式各样大楼的地下室里、在城中村的平房里、在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里,都驻扎着成群结队的农民工。外来打工人员或农民工只要在一个城市常住超过六个月,即被纳入常住人口统计,成为影响城镇化率的因子。但我们只要稍微深入地访谈和调查一下,农民工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在城市“浅层次融入”,他们的“城市社会品质”还处在很低的水平和质量层级。这种城镇化现象可以概括为“一浅一低”的“低质城镇化”。
这种“低质城镇化”人群,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城镇化率高达86%以上的一线城市,还是在贵州、这样城镇化率不到40%的地区,都以各种“浅程度”的融入方式在各级城市中顽强地生存着。这种含有水分的城镇化,被学界称为“不完全城镇化”或“半城镇化”。其主体便是以2.7亿多农民工为主要成分的打工人群。从绝大部分打工者的各种权利保障与福利待遇来看,他们只是在城市“挣钱”维持生存和温饱,只是在很浅、很低的层次上住在城市。他们一般生活在工友和同乡构成的小圈子中,与其他城市群体来往或交往不多,在同质性圈子中工作、生活和消费,根本谈不上在城市深度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和社会融入。
二、“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
土地是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人多地少程度特别严重的中国,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公共特性愈发凸显。在当前各地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热潮中,虽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但在“上下共推”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存在着“要地不要人”“拿地不管人”的冒进发展现象。
“要地不要人”,是指在快速城镇化中,一些地方政府仅仅紧盯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升值预期,急切地征用和开发乡村土地。它们通过把城郊或远郊的各个自然村落集中合并,集体搬迁到统一建设的农村社区公寓楼,以置换出农民自身的宅基地,再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制度机制,把远郊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为城市周边上的城市建设用地。通过这一“神奇”的置换机制,乡村的低价土地一夜转变为城市的高价土地,土地升值空间加倍放大。而与此同时,对土地被征用且被集中起来的农村社区居民,并没有很好地安排其工作和生活的各种保障措施,造成“表面城镇化”的“要地不要人”现象。这也是各种各样强制性“集中上楼”现象多发,并导致相关上访和的重要原因。
“要地不要人”的“低质城镇化”之所以多发,除了各地政府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政策机制外,更多看中的是转换出来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巨大开发和商业价值。比如,远郊的1亩未开发的土地价格如果是1万元,置换为近郊的具备了基础设施的“熟地”则可能升值为10万元,如果盖好楼盘后则可能1亩升值为100万元。这也是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要地不要人”的“表面城镇化”,只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没有相应地推进市民一体融入的“人的城镇化”,城市规模扩张只是土地扩展和楼房增多,而没有相应配套的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支撑,难以有效吸纳大规模化集中起来的所谓“城镇居民”。而一些还保留农田需要耕种的农民,由于被集中起来在农村社区居住,距离耕种地块路途变远,生产和生活成本增加了。这种现象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只看重“土地升值”的城镇化;但对居住在农村社区,而没有相应工作安排和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来说,只是徒有其表的城镇化。
三、重新登记的“纸上城镇化”
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自1958年实施以来,对于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和增进工业化积累发挥了巨大作用, 至今仍然持续发挥着“制度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城乡二元”的分隔分离体制,严重阻滞了农民工“落地扎根”城镇的进程。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除了一线特大城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和城市扩张以外,二线、三线城市都在放松城市落户限制,甚至一些地级市、县级市完全放开了户籍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建设的均等发展。这也是未来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希望。
但在一些地级市、县级市以及个别“新城开发区”,所谓的完全放开户籍管制,只是在所辖地区简单地进行城乡居民的重新“统一登记换证”,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统一登记为某市的“居民”。这种重新换证登记的“纸上城镇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但快速地提高了本市的所谓“城镇化率”,而且可以把农村的“集体土地”利用各种办法转换为城市的“国有土地”,更加刺激了“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冲动。但对于本地的“被动城镇化”了的农村居民来说,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政府服务和公共产品并没有“自动”延伸到自己身上,“工作”还是原来的“农民工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还是原来“农民身份”的交纳和受益标准。同时,没有产业和服务业的相应支撑,没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简单换证登记的“纸上城镇化”,只是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城镇化。
真正的城镇化,不仅需要遵循“人本城镇化” 的根本理念,更需要扎实的政府改革和服务延伸。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农民及农民工的城镇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融入过程,需要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更需要社会文化和心理习惯等的深度一体融入。而在此期间,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扎扎实实地做到政府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均等化和普惠化。
我镇地处东南沿海,容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为减轻台风暴雨和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精神和《市防洪条例》的要求,认真做好防洪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的一件大事,必须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应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汛的首要任务。为进一步落实防汛防灾岗位责任制,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及实施办法,做好防御洪水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领导
全镇的防洪抢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总责。各部门、企业、村主要领导负责各地的“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电话见附件三)
三、各单位部门职责
1、镇“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贯彻执行上级防汛部门的指示命令,统一指挥全镇的防汛(台)及地质灾害防治与抗旱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检查督促做好“三落实”工作。灾后组织各方力量开展救灾以及处理日常工作。
2、武装部、民政办:组织民兵应急抢险小分队参加抢险救灾,及时掌握灾情并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申请救灾补助。负责接收、发放救灾捐赠款物,安排好灾民生活。
3、农办及水利站:做好防汛防旱的日常工作;及时提供雨情和水情预报,负责洪水、水资源的调度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情况,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提出抗洪抢险、抗灾方案,做好镇党委、政府的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参谋。
4、党政办:负责抢险物资运输车辆的调度落实工作。
5、电信支局:在“三防”期间确保通信畅通。
6、综治办、派出所:负责处理破坏防汛防旱及地质灾害观测设施案件和灾区的治安工作。
7、镇机关各办公室:在接到防台、抗洪、及地质灾害发生预警后,除少数同志留机关外,其余一律到各自所联系的村、企配合做好抢险及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8、各联片领导:全面负责本辖区的“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9、对各“三防”及地质灾害重点地段实行责任到人。(见附件2)
四、防御重点
全镇应以镇所在地和各中心村为重点,做好水库下游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御工作。各片的基本任务:
马岙片:由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应必安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大洋滑雪场专门制定确保安全预案报镇“三防办”。
1、松木岭水库管理员俞益清,平时加强检查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当流域发生五年一遇洪水(24小时降雨量超过220毫米)时,村应派专人到工地检查水情、工情。当流域发生十年一遇洪水(24小时降雨量超过280毫米),即溢洪水深达到0.3米时,联村干部、村应有专人在水库24小时值班,并向镇“三防”领导小组汇报。当流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时(24小时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即溢洪水深0.6米,定为警界水位。此时应一面向镇“三防”汇报,一面向新昌县巧英乡通报水情、工情,并组织抢险人员进岗到位。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洪水(24小时降雨量超过490毫米),溢洪水深超过1.0米。此时,联村干部、村应随时向镇“三防”汇报雨情、水情、工情。并通知巧英乡要求他们做好转移沿溪群众的准备工作。当洪水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水库大坝有溃决预兆时,一面向县、镇告急,一面通知巧英乡立即转移沿溪群众,并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拉出抢险队伍投入抢险。
2、全片12座山塘水库及马岙、大洋等村沿溪地段及罗丝潭电站,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以敲锣作为预警信号。
3、旧路坑松树勇滑坡产生于1992年5月,近几年变化不明显,根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坡陡,第四系厚度较大,渗透性较好,滑坡危险性继续存在。严格控制人员进入该地域,特别是阴雨天和暴雨过后2—3天。
4、重点监测(1)大洋村野猪坑泥石流隐患沟。(2)大洋村冠山泥石流隐患沟(3)马岙村茶坑泥石流隐患沟。
双湖片:由镇文卫副镇长赖其浓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龙宫村大庵坑水库电站已完成“千库保安”建设,由巡查员陈青林同志经常性对大坝进行观察,在汛期和台风季节负责向镇“三防”村汇报水情、工情、雨情,并及时报警,当上级气象部门台风警报或有大暴雨来临时,联村干部及村支书陈金海、村主任陈占盈等同志必须到岗到位。当本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或上级强台风紧急紧报并有可能影响本地,或溢洪水深超过2.0米,此时有关责任人应一面立即做好龙宫村横路下沿溪群众的转移准备工作,一律向山上撤退。一面向县、镇“三防”汇报。当洪水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水库大坝有溃决先兆时,立即向县镇告急,一面立即组织群众转移,以敲锣作为预警信号。组织抢险小分队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抢险。主要是对不肯撤退的群众进行强制转移,并通知大雪潭电站工作人员立即上山。
2、全片16座山塘水库及上湖、河西、中湖等沿溪村,特别是桶坑村屋顶水库,大庄村山皇堂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办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
3、里家坑外水口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挖坡建房加上地质条件较差,第四系土层较厚,于2001年6月30日出现小规模滑坡,据分析该处存在大规模滑动的可能,将影响村口约50米范围内农户10户、人口35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于2007年7月治理完工。要求村干部加以关注敲锣作为报警信号,村民立即向上游村内转移。
4、密切关注三省村老屋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大里片:由人大主席林华栋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柘坑戴村岭腰堂水库管理员戴章位、清潭村巴吉岙水库管理员竺新明,平时加强检查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当流域发生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达0.3米时,联村干部、村应有专人24小时在坝区值班检查,并向镇“三防”领导小组汇报。当流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时,即溢洪水深0.6米,定为警界水位,此时应一面向镇“三防”汇报,一面向下游溪边、上陈、清潭、大里、姜家等村通报水情、工情,并组织抢险人员进岗到位。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或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洪水,即溢洪水深超过1米,水库大坝有溃决预兆时,一面向县镇告急,一面通知安排沿溪各村群众紧急转移,并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拉出抢险队伍投入抢险,再在大里至柘坑、孔家的公路上设卡,禁止车辆行人通行,以确保人员的安全,要做到水库大坝溃决也不死一人。
2、全片37座山塘水库及大里、溪边、赤岙、姜家等村沿溪地段和孔家马面岭、上张龙潭坑、柘坑张竺家等屋顶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警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转移线路:各村向村边制高点转移。
3、下横山地裂位于下横山后门山东侧,曾于1988年7月30日发生滑坡。地裂近年虽没有大的变化,但尚不稳定,一旦出现滑坡,几乎将淹没下横山整个村庄,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危害。已于2007年5月进行工程性治理。要求村干部加以关注,禁止一切开挖、砍伐等人为活动,村后坡脚住户清理排水沟,做到排水通畅。在暴雨期间,村干部应昼夜值班,一旦山坡土体滑动,以敲锣作为预警信号,村民立即向村西南上游撤离。
4、大里乌央冠山脚大范围挖土建房,加上山坡较陡,存在滑坡的隐患,要求对挡土墙采用水泥浆进行加固。设立一定的观测点,长期监测,公路上设立警示标志,在暴雨期间,监测人员王南辉和村干部应昼夜值班。一旦发现险情,以敲锣作为报警信号,村民立即向山两侧撤离。
5、溪边村后门山由于挖坡建造环村路,出现高边坡,存在滑坡隐患,已于2007年4月进行治理。但在暴雨期间要求村干部在道路旁设立警示标志,车辆行人注意安全,坡顶水田改成旱地。
6、密切关注孔横山村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深甽片:由镇城建副镇长童时杰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做好各村“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以镇所在地深甽村为重点,领导机构由所在地各单位负责人组成。镇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杨君同志为总负责人,深甽村戴明军、胡均杰具体负责。防御目标:沿溪村民及单位职工、学生。抢险力量,以镇民兵快速小分队为主,小流域整治项目部积极配合,动员全体镇村干部及党员群众踊跃参与。村民及学生的转移线路安排:以五洞桥为界分南北二片,南片由李官国、胡均杰、胡安良、胡旭辉负责组织村民职工向前山转移,北片由童时杰、戴明军、陈邵龙、付万国、胡卫国、胡立军负责组织村民学生向月星山转移。并由我镇三防领导小组会同交警部门对深甽五洞桥及两座公路桥实行交通管制,并禁止水上游乐活动。
2、全办的15座山塘水库及赵畈、长洋、蒋家、沙地等沿溪各村,特别是蒋家村黄善坑、长洋村龙潭坑、百亩坑等屋顶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3、密切关注深甽村雷虎岩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大蔡片:由镇党委副书记童东凯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高岭岗地裂发现于1992年,地裂近年虽没有大的变化,但尚不稳定,如发生滑坡方量可达12.3万立方米和大量的泥石流,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提出下列防御方案:A、禁止在山体裂缝范围内进行挖土作业,下雨天不得在其下游搞各种作业活动。B、防御目标为高畈村的东山自然村和大蔡村沿溪部分群众的生命财产。C、领导机构由镇“三防”领导小组牵头,具体由大蔡片联片领导镇党委副书记童东凯同志总负责,联村干部和大蔡村干部组织实施。D、高畈村村干部负责经常性观察。裂缝附近的山林、土地承包户协助提供反映情况,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向镇政府汇报。E、遇特殊性气候,联村干部及村应派专人进行检查观察,行进路线必须绕道而行。F、大蔡村干部党员及民兵作为抢险力量,以敲锣作为联络信号,撤退路线一律向高处转移。
2、曹坑水库管理员胡为善平时应加强检查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当流域发生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0.5米,联村干部及村应有专人24小时在坝区值班检查,并向镇“三防”汇报三情。当流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1.0米,定为警界水位,此时应一面向镇“三防”汇报三情,一面向下游良坑、长洋等村通报水情、工情,并组织抢险人员进岗到位。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或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即溢洪水深超过1.5米水库大坝有溃决预兆时,一面向县镇告急,一面通知下游沿溪各村群众紧急转移。并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拉出抢险队伍投入抢险,要做到水库大坝溃决时也不死一人。
3、全片21座山塘水库及夏樟、大蔡、良坑等村沿溪地段,特别是杉树坑、上庵、王子岙、东山等屋顶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
4、密切关注大蔡村东山泥石流隐患和夏樟村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五、灾后恢复工作
1、地质灾害发生后,行政村应立即向镇防灾领导小组汇报。台风、洪水过后各行政村、镇属各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检查灾情损失情况,并在2小时内报镇防灾领导小组(二天内附详细清单报镇领导小组)。对受伤人员及时全力抢救,对遇难人员妥善处理,迅速安置灾民生活。
这些外销瓷起先通过阿拉伯半岛转口卖到欧洲。据不完全统计,18世纪的100年间,至少有6000万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巨大的贸易逆差导致欧洲各国皇室金银大量外流。为此,欧洲各国不得不谋求“自力更生”,竭尽一切能事仿造中国瓷器,以减轻国库负担。
归纳起来,欧洲人仿造中国瓷器的思路大致有两条。其一是外观上的启发。中国瓷器光洁透明,似乎和玻璃有牵连。于是,陶艺师们综合利用玻璃技术,仿造中国瓷器。15世纪,威尼斯安东尼奥玻璃蓝彩陶问世;16世纪,德国纽伦堡玻璃工程师纳德・佩灵格在威斯烧制出一批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陶。这些产品虽然光洁透亮,但仍然缺乏玉的质感。
其二是价值上的分析。中国瓷器贵如黄金,似乎又与炼金术相关。这就引得无数化学家和炼金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1560年,意大利弗拉公爵在山城乌尔比诺搭建炼金术实验室,试图炼瓷,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虽然法国、英国、意大利相继烧成红陶、高温彩色釉陶、灰色炻器以及白釉蓝彩的“类瓷器”,但总难与中国瓷器比肩,以致17世纪以前的欧洲,一直跳不出陶器或软质瓷的范畴。如何破解中国的制瓷秘诀,成了欧洲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712年,一个叫佩里・昂特雷科莱的洋教士卧底景德镇,花了7年时间,终于弄到瓷器“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以及全套烧造工艺,彻底破解了这个困扰欧洲千年的谜团。
佩里・昂特雷科莱(1664―1741),汉名殷弘绪,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制瓷行家。受罗马教皇委派,他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传教为名,来到中国。1709年,殷弘绪通过曾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建立“郎窑”烧造贺寿御瓷的江西巡抚郎廷极的私人关系,进贡给朝廷一批法国葡萄酒,并获取天子信任,终于在官方庇护下,得以常驻景德镇,自由进出大小陶瓷作坊,观察了解窑场各道工序,并在陶工中培养教徒。通过布道活动,他又从教徒那里打听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他发现,景德镇瓷器之所以“声如磬,颜如玉”,关键在于其坯土的配方与众不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殷弘绪将其在景德镇获得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万言信,连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样品,打包寄给了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
这封信从陶瓷原料的选配说起:“制瓷原料是由叫作白不子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精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土。高岭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经。”接着,又事无巨细地把成型技术、釉料的处理、彩绘的方法、窑的结构、烧窑的燃料及其要领等,对景德镇的制瓷诀窍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揭秘。
1716年,法国人将这封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起了轰动。从此,寻找高岭土并按照“二元配方”仿制中国高温硬质瓷器的热潮席卷欧洲。
高岭土是一种白度高、质软、与水混合后具有高可塑性的黏土,11世纪初由出生在江西省浮梁县高岭村的一个叫何召一的人在瑶里高岭山发现。将高岭土和瓷石按不同比例调配,能在1380℃高温下,烧制出洁白光润、如珠似玉、形状稳定的产品。这种“二元配方”是中国瓷界的经典发明,秘不外传。
关键词:地下水运移 数值仿真 分析对比
本文以乌鞘岭公路隧道的实体工程为依托,对涌水现象多发的F4断层带的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渗流仿真与计算进行简易对比探讨。
一、数值模型的建立
ADINA软件提供两种求解渗流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多孔介质材料来分析渗流问题。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渗流方程与温度方程相同的原理,用温度场的求解方法(seepage材料),采用热传导单元来求解渗流问题得到渗流速度和浸润面的形状,本文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来模拟地下水运移。
隧道正常开挖轮廓边界尺寸为12.38×10.35m2,本次数值模拟选取隧道右洞断层带,隧道埋深80~90m,选取断层带里程300米范围内进行模拟。由地表水位观测得知,该地区地下水位在地表下5m左右,隧道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垂直距离约75~80m。建立模型时,竖向从地下水位面开始向下延伸150m,水平向从隧道中心向两边分别延伸80m。该里程围岩类别为Ⅵ级,围岩密度取2200 kg/m3,渗透系数取5.6x10-4 m/s。初始水头压力大小选了150m(1.5MPa),设置为直角三角形不均匀荷载,两边对称设置(见图一,图二)
图一 隧道开挖前ADINA模型 图二 隧道开挖后ADINA模型
2模拟计算分析与结果
图三 隧道开挖前、后总水头等值线云图
云图中看到开挖前从1.40 MPa递减至0.20 MPa,开挖后从1.30 MPa递减至0.10 MPa。开挖前后,水头压力变化的总体趋势不明显,开挖后水头压力整体减少了0.10 MPa。距开挖区较远的位置,水头变化较小。开挖周边区域,由于隧道开挖,致使地下水从已完成的开挖面流失,水头压力明显降低。在水压力作用下,地下水从两侧涌向隧道临空面,主要汇集于两侧拱腰,流速为0.075~0.1m/s,一些地下水自上而下向洞顶渗漏,水量较小,流速在0.05m/s左右。取平均流速0.075m/s,裂隙率为5%,根据公式:Q=vA,估算涌水量为6480m3/d。
二、解析法涌水量估算
采用解析法,即古德曼经验公式法: 来计算断层带的最大涌水,其中渗透系数为5.6x10-4 m/s,通过简易提水试验得到,含水层厚度取75m,洞身横断面换算成等价圆直径为10.35m,求得最大涌水量为6566 m3/d,这与数值模拟结果略为相同。
三、结语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adina软件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法估算涌水量较为接近。模拟结果显示,隧道易发涌水部位在两侧、顶部三个方向,其中两侧水量较大,流速为0.25~0.4m/d,隧道右线正洞正常涌水量预测值为3504.05 m3/d,最大涌水量预测值为5034.59m3/d,在断层破碎带最大涌水量明显增大,峰值达6566m3/d。
在富水地带的隧道开挖过程中,短时间内,结合隧道富水段勘察资料和现场实际统计,利用adina数值仿真,可较为准确的预测涌水和突泥不良地质灾害发生,有利于我们采取恰当措施,确保隧道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毛正君、杨晓华、王晓钟.2012.乌鞘岭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19(1)202~205
[2]刘丹等.2005.秦岭特长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研究[J].煤天地质与勘探.第33卷第1期.西安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逐渐占领优势的新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单纯的技工教育转变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拥有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中,仿真实训基地为建设有高技能高知识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障。本文将通过研究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在中职“双师型”教师培训方面的作用,得到如何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地提高中职教师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仿真实训基地
在全球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社会经济和化工工业化飞速发展,化工专业中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职业教育质量日益成为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逐渐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这就突显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为确保中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和人才战略迅速发展的今天不被淘汰,并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培养既有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有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水平,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和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实际操作为主体地位的,既讲授理论知识、又培养实践操作技能的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学生,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化工仿真实训基地有利于中职“双师型”教师培训
由于化工生产反应条件复杂,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不安全因素,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安全隐患。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职化工教师能够在仿真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中,全面讲解各种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的同时,并让学生掌握可能产生危险的操作方式,如何避免安全隐患,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目前中职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在教育教学中无法将化工实际生产情况讲授给学生。在化工仿真实训基地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化工生产过程,更好的理解掌握化工专业知识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以及更好的适应企业要求。积极培养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快的提高中职教育水平,提升中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上岗能操作,下厂能干活”成为化工厂对于中职教育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理论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适应企业需求,就要求中职院校做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以及在实训基地培养出的实训教师。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就是培养化工专业技术教师的重要途径。只有坚实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才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各种化工单元设备及化工仿真软件等是化工类专业的主要教师培养设施。化工实训仿真系统的诞生,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师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导操作具有危险性的工艺流程,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印象。
3.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充分利用好化工仿真实训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训、生产、服务的一体化。
(1)政策支持
中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培养第一线生产性技术人员,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具有良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操作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就要求中职院校及主管教育部门充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自身能力。中职院校在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根据本学校实际情况和国家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制定紧密结合教师专业相关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鉴定标准。鉴定标准不仅要能够促进教师师德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还要能够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中职教育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实际技术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计划,以及相对应的评价机制。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一定要保证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完备的培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硬件保障。
(2)奖励机制
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安于现状,学习技能提升动力不足。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推动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又能对其他教师树立示范作用。利用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培养激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于中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专业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却不能相统一,从而影响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化工仿真实训基地的考核评价功能,实时量化专业教师具备的技能,通过考核激励专业教师积极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3)校内建设
目前,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建设化工仿真实训基地的资金不足,教师培养相关设备落后,无法适应当代化工企业的飞速发展。“双师型”教师不足,技能型教师匮乏。中职院校对于实训基地的认识不足,学校对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够重视。中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大力建设化工仿真实训基地,为不能到企业锻炼的教师提高优质的实践操作条件。只有将校内建设成为适应当代化工企业发展的实训场所,中职教育工作者才能教育出更有竞争力的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本学校的综合竞争力,还能促使中职教育成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4)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