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做强骨干,壮大群体,强化民营经济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骨干的拉动,也需要群体的支撑。扶优促强,培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贡献多的优势企业,是带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一方面注重质的提高,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举全县之力支持帝贤公司和乾隆醉酒业公司两大支柱企业加快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两张“名片”。帝贤公司在十几年间发展成为总资产27亿、拥有服装、纺纱和造纸三大主导产业、6家子公司、15000名职工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针纺织品出口企业之一,国内第一家按市场规则运作B股上市的民营控股公司。乾隆醉酒业公司“板城”牌产品达到180多个品种,生产能力1.8万吨,“板城烧锅”系列酒连续多年热销省内外大中城市,综合效益连续五年居全省同行业之首,“板城”商标被依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一方面注重量的扩张,依托产业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立了纺织服装、冶金、造纸、建材和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资金帮、典型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扶持金摩铁业、建龙矿业、畅达集团、亿财制衣、美华纺纱、创为光电等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县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36家,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1.1%,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2%。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内在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产权转让、收购兼并、拍卖出售、破产等途径,实现企业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盘活闲置资产。目前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60%。通过改革改制,乾隆醉酒业公司、创为光电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乾隆醉酒业公司,其前身是一家县属国有企业,20*年在其发展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果断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升,经济效益连年大幅攀升,成为全县纳税第一大户。
不断扩大开放,引导民营企业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将企业推向开放第一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上项目、跑资金、求合作,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外向化水平。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各个层面抓开放、跑项目的积极性,有效扩大了对内对外开放成果。几年来先后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多个,投资总额400多亿元。全县外资企业达到23家,经济外向度居全市首位。近三年实际利用外资2.18亿美元,外贸出口创汇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7%和39%。
三、创新载体,聚集要素,搭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
发展园区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推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从1999年起,我县先后建立了下板城服装工业区、甲山石材工业区和头沟、高寺台矿冶工业区,并出台了一系优惠政策和鼓励扶持措施,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期间,我们将着力建设“三园一带”,不断提升园区水平,带动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帝贤工业园区,是省、市确定重点工业园区之一,重点是做强帝贤公司、乾隆醉酒业、亿财制衣、创为光电、天成PS版、美华纺纱、隆大制衣、盛华服装等重点民营企业,大力发展针纺服装、造纸、食品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甲山石材水泥工业园区,是市“*”期间要重点推进的四个工业园区之一,重点是扶持高时石材、康达水泥两个企业加速达产达效,实施后续项目,带动产业升级,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岗岩石材生产、出口基地。上板城工业园区,立足全市工业整体发展规划,以畅达松花粉、立飞焦化、柱宇钒制品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立飞综合化产、海绵铁加工等项目,加快发展与钒钛资源相配套的相关产品制造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北部冶金工业带,以高寺台、头沟、双峰寺、岔沟等乡镇为重点,支持金摩、建龙、天冶、双龙等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发展铁粉精加工、烧结、提钒、选钛、炼铁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一、廊坊民营经济概况
民营经济在廊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廊坊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开放包容的姿态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一大批本土精英迅速崛起,涌现出新奥、中太、荣盛、华夏、汇福、福成等多家知名民营企业和产值过百亿的龙头企业,打造了“梅花”、“华日”等诸多中国名牌,全市民营企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100余家耗能高、排放超标的企业被关停,520余家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业,通过设备更新、深挖潜力、提高工艺、完善管理,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了转型升级;全市民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超过10亿元,同比增加50%;电子信息、商务休闲、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群迅速隆起,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10%,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首度达到20%,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在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安排就业等方面均占到了80%以上。
二、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主要做法
1.思想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思想引导上的优势,进一步统一了全市民营企业家做好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组织召开了800多名非公经济人士参加的“学新奥、比创新、促转型”活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赵世洪亲自做动员部署,为企业家讲了转型升级的第一课。我们建立了市委、市政府党员领导干部与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党外人士交友制度,通过定期座谈、考察、培训等形式,引导企业家了解全球发展形势、适应廊坊发展趋势、强化自觉站位行业高端的发展意识,促使他们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转型环境难以承受,不转型资源难以支撑,不转型企业难以发展,从而增强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做到对民营经济“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为民营经济拓宽发展的空间。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民营企业家代表就不断优化廊坊发展软环境,大力推进二次全民创业,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了“千企万人”大调研活动,通过大量走访、座谈、问卷,共提炼涉及企业发展环境、政务环境、城乡规划、城市配套等12个类别207条问题和建议,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逐项解决落实,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典型示范。大力培树、宣传优秀转型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在引导全市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以河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在全省民营企业中开展“学新奥、比创新、促转型”活动为契机,协助新奥集团总结、提炼、挖掘“创新是灵魂、转型是关键、人才是保证、文化是源泉”的新奥经验,并先后组织民营企业家2000多人次到新奥集团参观学习,让更多的企业家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新奥以创新促转型的巨大成果。我们成立了新奥经验宣讲团,先后深入到全市10个县(市、区)的上百家企业面授新奥经验,还应邀到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地宣讲,进行学习交流,使新奥经验惠及更多的民营企业。我们召开了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对全市76名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了表彰。受表彰的民营企业都是“学新奥、比创新、促转型”活动开展得好,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按照“叫得响、干得好、立得住”的标准,在全市培树了112家不同行业、不同侧面的典型企业,作为转型的标杆企业,组织全市民营企业开展与行业高端和领军企业对标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技改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和培育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4.资金帮扶。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努力为民营经济搭建担保机构的服务平台,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鼓励民营企业依法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租赁融资、项目融资,帮助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先后组织银企对接活动17次,推动华夏银行、廊坊农村信用合作社、工商银行与民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70家民营企业融资230亿元。同时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的作用,成立行业企业信用担保组织3个。我们服务民营企业帮助解决“融资难”的做法,被新华社内参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廊坊样本”》为题刊发。
5.技术引领。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多年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与科技部门广泛合作,依托中科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新奥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基地,实施借引战略,定期邀请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到廊坊举办科技展示、项目,促进域内企业与京津科研机构联系合作,使廊坊成为京津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引进科研成果500多项。与此同时,积极引领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4家、省级研发机构14家、市级研发机构30家,培养引进研发人才3000多人,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转型能力。6.素质提升。民营企业家是企业的创造者、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一个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我们把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企业家沙龙等培训、考察机制,促进了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廊商”团队。一是举办沙龙,定期培训。自2008年10月开始,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发起举办了“廊坊市企业家沙龙”,目前已成功举办24期,培训企业家5000余人次,市委书记赵世洪,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经济学家魏杰、赵晓、温元凯等先后走进沙龙授课,就中小企业怎样练内功、促转型、求发展,生动讲述,鼓励引导;二是举办研修班,重点培训。全市先后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杭州大学举办了6期近300名民营企业家参加的低碳经济高级研修班,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短期封闭式系统培训;三是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开拓视野。先后组织民营企业家到蒙牛、联想和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转型企业参观学习,与牛根生、柳传志等著名企业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多项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民营企业家素质,使民营企业家充分认识到必须转型,思考怎样转型,做到成功转型。
三、几点经验和体会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在民营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自我禁锢企业发展的思想。因为调整产业结构就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风险,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调整产业结构就可能是要进行二次创业。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顽强意志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要解除部分民营企业主安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作坊式生产、家庭式管理等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进一步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的勇气和胆识,以思想的大解放、认识的大提升、理念的大创新,奠定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廊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批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民营企业家的不懈努力。这些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好,无论在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还是在经营管理、驾驭市场能力等方面水平高。如新奥、华夏、汇福等民营企业面对日趋严峻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资本创新力度,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在助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培育“廊商精神”、打造“廊商团队”的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适应现代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
3.加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关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产业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的趋势。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民营企业如果想真正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路子。因此,要大力加强技术研发,深化产学研结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升级。要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增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保证。新一轮地区发展的竞争,已经从微观企业为主,升级为政府营造环境为主。哪里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项目就往哪里放,人才就往哪里走。近年来,我市在优化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领导对民营经济高看厚爱,按照打造“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的软环境建设目标,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松、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同时也为民营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效保证。
--家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科学。家族经营制是我国民营企业采取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70%以上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不仅资本有限,而且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也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经营的灵活机制和亲情凝聚力正好可弥补这些不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家族经营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地采用了公司制的治理结构,但从其内部运营过程来看,仍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因为民营企业的股权大多绝对集中于家族,企业资产与家族财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企业的利润或亏损完全由家族成员按非市场原则共同负担。
--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有一些垄断行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由于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破除,自然垄断行业呈现出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有效竞争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基础设施行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初始投资基本都来自于国有资本,加之民营企业寻找项目大多存在“短平快”现象,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该行业。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瓶颈”。
--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具有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特点,形成了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民营企业创业成功。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国有企业的竞争,更有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的各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被新的形势、新的环境逐渐瓦解。因此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家族制企业在其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并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规范而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各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不断拓展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空间。其次,加强民营企业人力管理。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企业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旧有观念;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的企业文化,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二)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有效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在继续扩大和加深已进入的市场领域外,加快进入尚未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让民间资本充分流动,使其发展能力、活力和潜力进一步迸发。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措施,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清理和废除不符合《反垄断法》的地方性、部门性法规,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实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平等的政策待遇。此外,还要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
(三)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经济、制度创新、比较优势、企业家精神
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6年民营企业只有82万户,从业人员只有1171万人,注册资金只有3752亿元,而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达到221万户,注册资金增加到21042亿万,从业人员已有上亿人。1995年与2001年相比,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从54.4%下降到47.3%,而国内民营投资的比重由34.4%上升到44.6%。从民营经济的总产值来看,从1987年的5088亿元增家到1998年的57543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22.4%。民营科技企业出口拉动作用明显,2001年深圳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从1996年到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出口额年均增长75%。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日增,2001年,深圳市民营企业共上缴税收155多亿元,占全市税收的47%,税收的贡献约占半壁江山,民营科技企业从1996年至2001年纳税年均增长73%。民营企业除了数量快速发展,实力大大增强以外,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具有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经营形式日益多元化,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特点。
民营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
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依然保持在8%的速度,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票市场却一直低迷,人们可能对这一反差很难理解。事实上,这是因为中国的GDP增长率的主要贡献者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产值占到GDP的65%,而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主要成分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0%以上,民营企业只占5%,而这两种经济实体的业绩情况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优于其他国有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也大大高于其他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所经营的行业也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密切的重要产业,如电子,制药、化工、机电、软件、饲料、农业等。另外据统计,民营企业的资本收益效率是18%左右,而占有资本41%的国有资本收益率为5%左右。民营上市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理解中国股票市场与GDP的不同表现了。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要素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充分显示了民营经济的巨大威力和对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作用,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更使我们认识到制度事实上也是一种经济要素,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同样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制度创新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我们一定要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建设,因为我们的制度创新空间和改革的空间还很大,一旦这一生产要素被充分挖掘出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和内需市场、人口等有形东西,更在于制度方面的改革或创新空间所带来的新的推动力。这些制度包括私有财产的保护,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面我们展开讨论:
私有财产的保护
我国《民法典》草案中的《物权法》中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条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物权法》的内容,法律不仅保护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也同样保护私人所有权。在保护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方面,《物权法》草案一视同仁。国家、集体、私人财产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侵犯哪一种财产都是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不能形成一整套对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规则,人们对财产权权利的实现和利益的享受不能确定,就很难产生投资的信心、置产的愿望和创业的动力,“民有恒产,始有恒心”。《物权法》草案提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无疑给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民间资本的“平等待遇”问题一直是民营投资者心中难言的痛。即将出台的《物权法》无疑是及时雨,为民营投资疏通了法制渠道。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
企业产权制度是关于企业所拥有的产权如何界定、划分、保护的一系列规则。简单地说是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产权问题是民营企业最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控制关系,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的治理模式,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所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安排。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形成单一的封闭性的产权结构,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合一,这种产权模式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时期有很大的优势,曾经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由于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这种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分使企业的决策缺乏合理的约束,不能形成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开放式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克服家族制的藩篱,摈斥家族管理的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使企业能够科学决策和民主化管理,消除对个人的依赖性,降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风险,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规模化的发展。
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竞争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完全没有竞争或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中,企业产品无替代性,经营者可以通过垄断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收益,就不会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所以除了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必须彻底打破政府和国家的垄断经营,对民营资本开放,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让它们与国有资本、外国资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不仅是推动以前那些行政垄断或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民营经济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
面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发展的制度性要素,笔者想起了诺斯一句意味深重的话:技术的进步,教育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都不过是增长而不是增长的原因,对于经济增长,惟有制度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我国的制度创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制度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启示
一、几种民营经济模式的简介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中最为典型的要属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本文就针对这些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介绍。
(一)几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简介
1.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的非农业化发展方式。从形成时间顺序看,苏南模式形成时间最早,它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些为苏南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2.温州模式
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但温州有从事家庭手工业历史传统,这使得温州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走上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的道路,形成了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经济格局。此外温州人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同时加上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以迅速发展。
3.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以港澳地区和国外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加工出口方式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其社会条件与苏南和温州又不同。珠江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地理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形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这些独特的优势,为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三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基础比较
1.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苏南模式发展初期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有人将苏南模式看成是“政府推动”的模式。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策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与苏南模式不同,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是借助于良好的发展政策,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动力,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起来的。政府在此过程中提高的外部良好的环境。因此,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来看,苏南模式的发展政府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温州模式则是自下而上的,政府较少的干预民营经济,珠江模式因为是接着政策的春风加之地理优势,政府起了一定的作用。
2.产权制度的比较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其代表的是以乡镇政府为主导的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实际是在乡镇政府的控制之下的,虽然其名义上是全员所有,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实际上是模糊的。但是它在当时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缺陷的改革初期,当时对中国乡镇企业效率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产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权不清晰,越来越制约苏南民营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产权改革,产权逐渐明晰。温州的民营企业产权的界定是明晰的,它发展的是个体经济,产权归个人所有,它带来的收益使温州人坚定地发展民营经济,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强大利益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因素。珠三角乡镇企业的产权是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其共有产权界区也是模糊的,当共有资产的积累迅速增加,管理者或经营者的效率底下,资源分配不公及腐败现象的滋生使珠江乡镇企业产权向股份合作制度变革。
3.融资渠道的比较
苏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很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因此其融资相对比较容易。温州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由于是私营,通过银行获取融资比较困难,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盛行的民间融资。民间资本是温州私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支持主要通过“三来一补”和引进外资、侨资等外资得到广泛的金融支持,以及其集体经济性质,也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
二、辽宁民营经济与三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的路径不同
辽宁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其民营经济的最初发展不同于其他三种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它是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改制的典型模式。因此,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很难一下子改变,基本延续了国有企业的原来模式,由于国有集体企业机制不灵活、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得辽宁民营经济受到不利影响,很难像其他三种民营经济发展的那样灵活,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另外受计划经济因循守思想的影响,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对旧的制度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促使其变化,这种状态将很难改变。
(二)文化差异
从地域上来看,辽宁地处中国的东北,而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苏南、温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属于南方地区,地域上的差距使得辽宁作为北方城市在文化方面同其他三个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在重视商业的思想上,南方地区的人由于传统的原因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加上勤奋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改革的大潮中抓住了机遇。而在辽宁地区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变命运,创业意识不足。其次是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政策能够及时领会与贯彻。辽宁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求稳怕变的保守心态使辽宁在接受改革以来强制性制度供给的“消化和吸收”中,仍不适应。辽宁省对旧制度强大的路径依赖使制度变迁进程缓慢。
(三)制度环境的不同
辽宁地区缺乏像南方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市场为主的政策体制、保护民营企业的立法、有效的融资渠道、积极向上的发展经济的文化氛围等,使得民营企业能够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公平的获取资源及和国有企业一样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辽宁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亟待改善和提高,使得大量民营企业经营都是短期行为,很难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几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对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是自发的,是在国有经济的夹缝中成长的,如果任其像温州民营经济那样自然发展,其发展速度受各种因素影响必然非常缓慢。因此,必须由政府推动它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从政策方面、市场准入方面等改变民营企业不平等的待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另一方面,政府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投资环境方面和市场环境建设方面成为一个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
(二)制度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鉴于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要摆脱传统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制度创新非常必要。这一点上我们辽宁地区要想苏南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学习。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和调整的过程。当现行的制度规则并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时,需要搜索和实验新的制度安排,辽宁现有的制度不能够满足民营经济茁壮的发展,政府需要解放思想增加制度的供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产权制度的明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以交易为基本特征,交易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原始的、始终不渝的动力源泉,民营经济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国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影响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产权制度。苏南地区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核心都为制度创新,这其中包括了对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和园区经济的发展等等,而从苏南地区一系列的改革结果来看,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的主要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因此,要想使民营经济具有市场活力,明晰的产权非常重要。辽宁民营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动力必须将产权问题解决。
(四)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
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发展的路径不同,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融资政策。同南方发达省份比较,辽宁民间融资发展落后,因为我们更应当向苏南地区的民营经济融资经验借鉴。政府仍然是主要力量,政府应当鼓励民营企业产品创新的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组织中小企业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研究多对一的融资方式,即对大型项目或是回款期较长的项目可以多个银行对一个项目进行融资。鼓励和引导各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建立引导基金,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孙永正.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黄琳.辽宁:民营经济这五年[N].辽宁日报,2010-11-03.
3.赵景芬.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6).
4.陈志平.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