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广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is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首先,跨文化意识培训不要导致刻板印象。对文化或民族的概括和结论不应误导员工在片面经验和描述的基础上给整个群体套上一种单一刻板的看法。如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很容易使广告人员对各国人产生刻板印象,从而造成广告创作中的背景与事实相悖。其次,在对员工进行语言翻译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语言差异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培训中,语言的表述应尽量使用母语,如果不加分析处理就直接应用于培训,就会造成受训员工的误解和不适应。培训材料和方法也必须考虑国人的学习习惯,并在中外文化之间达成平衡。第三,要注意文化培训中员工的反应。有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会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乃至相反的反应和理解。最后,跨文化培训除了进行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公关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针对某项广告任务,对客户部成员和广告创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根据特定的市场文化的特点创作有效的广告。总之,跨文化培训不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培训,而是一个过程。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投放,我国对外传播策略中开始注重运用广告。如何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规避文化冲突与风险,提升广告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值得关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全球文化交往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广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人们用来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交往中,尤其是试图跨越那些价值体系差异较大的文化进行沟通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代际文化之间以及文化思想领域中不同的文化流派之间所发生的差异、冲击、矛盾和斗争。随着“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投放,我国对外传播策略中开始注重运用广告。如何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规避文化冲突与风险,提升广告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值得关注。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理解错位
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缺少那些用以沟通的共同符号,以及对符号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内核的理解。从传播学的微观角度看,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即利用语言文字或视听觉形象等来传播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者把既定信息进行编码而形成“广告文本”,人们通过解读广告过程而接受到产品或服务的信息。符号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这一问题在跨文化的广告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理解错位,广告者和接受者之间很容易出现分歧。在传播过程中,因为传受双方的编码系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受众对文本的解读不一定会和编码者所期望的一致。由此不同文化群体在沟通交流中必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而此类冲突也是广告跨国传播中经常出现的。当传播编码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解码者属于另一种文化共享圈,那么跨文化的广告传播必须面对的是几百甚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理解鸿沟。在很多情况下,解读的差异是由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曲解造成的,往往呈现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下意识的理解错位,主要因双方文化上的差别造成的,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常常是当事人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得出否定或肯定对方的结论。第二种情况是有意识的理解错位,它与下意识的理解不同,它是有系统,有理性,是一种较深的文化沉淀,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囿于成见。这种情况下的理解错位一般比较稳定,难于沟通和对话,也不易在短期内改变。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
语境是围绕一个事件并与事件的意义紧密相连的信息。事件和语境结合起来产生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语境、符号和意义三者相互联系,语境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它根据信息传播对于语境依赖的大小,将文化区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传播或讯息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因而,位于文化语境不同段位的广告传播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和冲突,同样的广告符号系统会被赋予不同的理解意义。
广告语境冲突不仅给广告接受者带来意义解读的困惑、心理情感的隔膜、文化身份的疏离,严重的还会导致“文化休克”现象,不但使广告达不到预期的传播目的,还有可能左右文化族群甚至上升到政治意义上的失谐和冲突。倘若没有不同程度的语境,符号的意义是不完全的。由于目标市场文化语境上的差异,导致了广告跨文化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而文化语境通常具有不可割裂的历史继承性,不易变迁。在跨越文化语境进行广告传播时,要尊重文化语境的客观存在,通过调适广告策略与创意以求扩大与受众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并最终体现这种共享性。
三、跨文化广告的民族化与伪民族化
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各自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群体文化,这就是亚文化。每一文化都包含着能为其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的较小的亚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包括民族群体、宗教群体、种族团体和地理区域。亚文化是相对于通行的主流文化而言的。在全球各地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文化。广告体现着某个民族文化群或亚文化群的人文特征,就是广告文化的民族性。
由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即在商品宣传和营销过程中,越是有文化、民族色彩的东西,就越容易得到国际公众的认同。这也是消费民族中心主义给跨国品牌进入当地市场预设的一种心理障碍,认为全球品牌在跨国广告传播中首先应当把握当地的民族文化,投放的广告中广泛采用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然而,按照著名跨文化管理专家霍夫斯塔德(Geeri . Hofstede )的说法: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他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质(Symbols ),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人的肉眼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 ),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 ) ,这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这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传播只关注第一层象征物质层面的符号运作,而忽视其他更深人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由于缺乏某种稳定的价值参考结构,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压力,导致传播所在地区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混乱;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会带来文化移人压力,面对压力也会呈现出反冲力。因此,广告民族化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象征符号的应用,选择当地公众所认同的物质符号就可以实现广告的传播目的。没有灵魂地使用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去理解,只是一种“伪民族化”的符号拼凑。
跨文化广告层层深人文化的内,把握文化中的民族感情、价值理念以及道德伦理,才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
四、规避广告跨文化冲突的对策
第一,形塑趋同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根据广告符号所构建的范例来对自我进行参照,通过消费达到自我“赋值”的目的。广告操纵下的这种符号运作机制类似于一种图腾.是观念得以成为意识形态的机制。受众不只是简单地认同这种生存模式,在观看广告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很自然地属于符号所描述的群体,所以人们才会乐于购买,寻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广告不仅刺激人们选择某一物体,做出一次认知决定,做出一次理性评价,而且力图在其他语言学层面上制造种种使观看者与该产品合而为一、彼此依附的效果。观看者是广告中缺席的男女主角。观看者被引诱,而把他或她自己置换进广告之中,从而使该观看者与产品意义合而为一。”
关键词:广告 翻译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30-01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选择,一直是一个让人们争论不断的话题。
在商品贸易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广告翻译在商品异国营销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同其他任何翻译一样,广告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影响重大。广告翻译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对译出语与译入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否了然于胸,因此了解、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对广告翻译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广告翻译中常出现的语用失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在交流过程中减少误解,利于沟通。
1 跨文化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个概念由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1983年提出,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1] 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2]语用失误在母语交际中亦有体现,但是由于它与外语教学的联系,一般都是在跨文化交际范畴内来研究它。Thomas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不同于本族语者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二语中来所产生的语用失误[3]。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4]。
2 广告翻译中应避免的语用语言失误
2.1 片面的字面理解,不了解真正的语用意义
杭州西湖藕粉是我国有名的滋养品,历史上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在国内一直颇有名气。以前,当其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时,销路上屡屡受挫,究其原因主要是该产品的英文名称“Hangzhou Lotus Roots Starch”译得不妥。译者望文生义,简单将“藕粉”翻译为“lotus roots starch”。在英语中,“starch”除指“粉”或“粉末状”的物质外,还是“a white substance that is found in quite large amount in bread, potatoes etc”,所以在英语中,“starch”暗示着有长胖和增加重量的危险。不难看出汉语“粉”的语用意义和英语“starch”的语用意义迥然不同。难怪英美顾客看到这样的品名会望而却步,不敢问津。“lotus roots starch”偏离了英语的暗喻认知模式,这正是“杭州西湖藕粉”在国际市场上受挫的症结所在。若改成lotus roots paste 或 powder 就好多了。
2.2 违犯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
银耳汤―― white fungus soup
fungus,mushroom都指菌类,但是fungus既指可食用菌也可指不可食用的菌,而mushroom仅指食用菌。由此可见,fungus 和mushroom是不可互用的,按照英文语用规则,银耳汤应该翻译为silver mushroom。
3 广告翻译中应避免的社交语用失误
3.1 文化习俗差异引起社交语用失效
在国内,许多商家青睬以“白象”作为自己的品牌名称,白象电池,白象方便面等,主要因为白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吉祥的含义,然而若将其译为“white elephant”无疑会影响这些产品在英语国家的销售,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是指“a costly or troublesome possession useless to its owner”,试问有哪个顾客会买那些大而无用的东西呢?若改成silver elephant就好的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的白猫洗涤品,让人联想到“干净、清洁”,但是猫(cat)在英语中暗指“用心险恶、专门使坏的女人”,是“坏女人”的代称,这让英语国家的家庭主妇望而止步。在汉语中带给人“美好、青春”之意的“芳芳”化妆品,因其英文商标“Fang Fang”而无人问津,因为fang在英语中是“毒牙”之意。
3.2 误用禁忌语,引起社交语用失误
无论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也同时会影响到出口商品的销路问题。如:我国“金鸡”牌闹钟在国外有较高声誉,而将其译为“Golden Cock”却很不妥当。在中国文化中素有金鸡报晓的说法,所以“金鸡”牌闹钟深受大众喜欢。而“Golden Cock”中的Cock在英语中除有“雄鸡”的意思外,还有“雄性器官”之义,这使此译名显得十分粗俗。为使译名变雅,最好把cock换成rooster。这一改基本可使目标语消费者与本国消费者具有同样的审美感受。由于和“cock”同样的原因,“大宝SOD蜜”在国际市场上也难有作为。在英语字典中,“sod”被定义为“something someone considered unpleasant”,是一个用作骂人的忌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差异,同一品牌在不同的社会中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联想和反应。
4 结语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广告翻译极富挑战性。广告翻译成功与否,广告语言和诉求手法是否与目标语言消费者的文化心理相吻合,直接关系到商品信息能否在目标语国家无障碍传播。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又要重视文化差异,立求译文符合目标语消费者的文化传统和消费心理,使得译文具有与原广告同等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91-92.
[2] 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传播模式 表层文化 深层文化
虽然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只有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才真正进入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才成为广告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一、问题广告
2003年第12期《汽车之友》杂志刊登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霸道广告,2004年9月国际广告》杂志刊登的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恐惧斗室广告片,2005年6月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在我国播出的”下跪篇电视广告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广告风波。
这些问题洋广告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如立邦漆广告拿龙做文章,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霸道”的广告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引发了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
二、国际品牌,本土传播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广告并非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也引起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告批评就涉及到了洋广告和广告的崇洋问题,但真正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研究则在加入wto之后。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对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的研究和介绍第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问题。
关于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李永、肖建春和陈绚分别做了介绍.他们指出.有三种基本模式:翻译式广告.模板式广告和指导式广告。
翻译式广告是根据在某国使用过的广告,用广告国的语言翻译过来。图像、音乐等部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语言上精心的翻译,适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和美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个以“can’tbeatthefeeling“为主题的广告,这一口号在我国翻译成挡不住的感觉“,日文的译文大致为我感觉到coke”.意大利的译文为独特的感觉“,智利的译文为”生活的感觉“……电视画面同样都是一群青春活泼的男女在跳舞的情景。但是.由于各国语言表达的差异.有时仅仅靠文字的翻译难以把广告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模板式(样品式)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消费国市场调查发现的共性,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广告公司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制作。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的射门动作,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牢牢地抓住了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通过某种他们所向往事物的表述引起共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指导式广告是由总部对广告的策略、运行.预算及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地区经理或广告公司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地区经理和广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总部的要求自主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广告,比样品式广告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柯达总公司为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提供一个中心的广告策略,由公司在当地确定媒体,而总公司会一直关注、监视着广告的策划与质量.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总部才会派人亲自出马。如壳牌石油公司曾要求其广告宣传应围绕”壳牌帮助你””壳牌是驾驶员、摩托车手的好帮手”的主题,各地可以依据当地的情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表现。指导式广告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大余地的自由度,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更能适合当地需求的广告,最大限度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不与总公司制定的广告主题相违背。
上述”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或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广告制作模式考虑到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告的传播.即它所负载的使命.二是传播的目标地域的相关情况.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特点和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这些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实际上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沟通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洋广告,之所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愤怒,主要是广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道德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传播模式来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让国际广告能充分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用能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方法,将国际品牌的标准化创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文化隔绝之屏障,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三、文化的趋同化与多元化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划和创意中.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享性,更好地实施”国际标准.本土传播”的方略。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在所难免的。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中突的层面。张殿元《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冲动力”主宰了社会的前进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的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形式的出现.使享乐主义观念大行其道。他把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霍志坚、夏盼认为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孙顺化通过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历史考察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之初.国家权力和利益都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还是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家都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和操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强势更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孙顺化认为.”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有着鲜明的美国特征。基于美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强势地位.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国要战胜而且能够战胜让它恐惧的所有异类.”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的战无不胜即传达了这种观念,由此我们看到隐藏在广告背后的国家权力的作用。
这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中突的观念.显然是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的批评。在他们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到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的深深忧虑:西方广告通过媒体的传播,在无形中输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青少年正在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剩下多少?还能保持多久?我们是否应该对于西方广告的文化扩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流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能否引起文化殖民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能否消融”民族文化”。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反映出当今的人文学者对我们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命运的关注。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的观点,其一是肯定的答案.即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并不是经济上的强势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处境和命运也就堪忧了,这正是大多数人文学者所担忧的问题。其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因为当今世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上层建筑,也就不会出现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出现的貌似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不过是文化的表层现象,而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是不会被同化的,正如中国人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并不会变成美国人一样.美国人用中国生产的瓷器,美国的少年儿童用中国生产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就变成中国人。
[关键词] 跨文化广告 传播 因素
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跨国广告传播所带来的经营策略、创意构想、信息传达,以及传播形态必然呈现出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所有可能性。尽管广告传播是以经济营销目的为旨归,但是,广告传播所承载的理念和价值已经在点缀、侵蚀和重构着我们的文化空间,因此,对影响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主要因素进行探析对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广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包括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各种文化间交流,融合的程度大不相同,差异程度也就不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越多,在交流中曲解等障碍就越少,反之,则障碍就会增大。广告,属于文化信息传播的范畴,其传播过程应该尊重产品潜在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广告传播策略。中国文化以群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中国的广告大多都反映人们的一种群体和集体观念。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重心,重视个人的奋斗和利益。广告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中外之间对广告的创作和接受的不同态度,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过程中要考虑诸多的文化因素才能很好打开市场。拿“可口可乐”的广告来说,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画面上经常是一个年轻人喝着可乐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而到中国却完全不同,不仅画面改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和民物,而且突出众人共同享受共同快乐的集体主义情趣。充分展示了“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广告创作一定要遵从受众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尽力消除文化差异对广告宣传的负面影响,从中西方文化中找到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的契合点,只有定位和创意都顺应文化传统与风情习俗的广告才能打动目标受众,达到广告的真正目的。所以,“入乡随俗”是广告的一大“法宝”。
二、广告创意的水平
在进行广告创作时不能为创意而创意、为广告而广告。跨文化广告创意涉及的因素很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做调查和测试。中国企业为拓展外国市场创作广告时,可以邀请长期在当地生活的当地人或华人参加,但不应该找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该国人。
广告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即使是最好的媒体计划也不能解救差劲的创意制作。可见,优秀的广告创意能使广告更易于为目标顾客所接受,进而占领外国市场,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广告创意,可以用“真,新,奇”三个字来概括,既要真实,又要自夸;既要标新立异,又要不漏斧凿之痕;虽豪华落尽却动人心弦。这正是跨文化广告创意求新发展的魅力。
三、广告本土化与全球化
热衷推广全球化广告的人士认为,只要广告主能够提供优良的质量、可靠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那么,在所有的各国本土上,推行全球化广告就是可行的。首先,不管任何地区的人都希望购买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过同样的生活,希望与需求如此相同,也势必导致广告诉求的统一推广。其次,对于跨国广告公司,产品的全球化广告能大大降低广告制作成本,促使广告以更快的传播速度进入全球市场开拓本土业务。相对于广告主来说,这不但会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提高竞争力,同时也会直接以价格取悦于消费者,最终达到支配产品市场的目的。成功运用全球化广告获得益处的公司,如施乐、美林银行、美国运通和英国航空等,都支持这种全球化广告策略。但并非所有的全球化广告策略都适合本土化市场,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将全球化广告进行本土化改变,即把白皮肤的换成黄皮肤,蓝眼睛换成黑眼睛的“本土化行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扩张
广告对既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体现在青少年身上。从可口可乐到百事可乐,从麦当劳到肯德基,从耐克到阿迪达斯,美国几乎是在同化着全球的青少年一代。当我们在青年一代身上看到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的时候,我们真的不能不担忧了。中国文化研究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中西文化交往有三个层次:一是物的层次,如商品营销;二是社会制度的层次,即社会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三是心的层次,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其中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最根本的。由于广告的基本功能只在于商业信息的提供而并不负担太多的社会文化责任,因此它容易给我们造成不具备文化传播功能的假象,于是能够轻易地跳过第二个层次,通过商品营销直接导入第三个层次――心的层次。这种“直接导入”被掩盖于广告与生俱来的商业性之下,使意识形态的侵入曲折而隐蔽,商业广告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枯燥的说教,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亲和力,它仅仅向受众展示另一种奇妙的世界,展示另一种风格的形象,受众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所带来的另一种经验、态度和生活形态了。加入WTO,不仅仅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经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的文化环境、固有的价值体系更将经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跨文化广告无疑是这股冲击的“中坚力量”,是外来文化得以扎根生长的舒适温床。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扩张现象,我们因该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