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雨课文

山雨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雨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雨课文

山雨课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06-01

爱或者说“师爱”是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学生也最喜欢真爱他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学生,师生之间也因此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教育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教学中爱的艺术就在于用何种方式去爱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爱。语文老师光心中有爱是不够的,更要用师爱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真实的心灵。

一、沟通交流,用爱搭建信任的桥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更重要的是能“传道解惑”。因此,对于人文色彩很浓的语文学科来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如果学生总是封闭自己,他的心灵之门就无法打开,教育也就无法进行。如果学生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不想让老师和他一起分享欢乐、分担痛苦,那就是教育者最大的失败。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灵,教师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会搭建起爱和信任的五彩长桥。

那么,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与学生沟通呢?

首先,要备学生。很多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上卖力的讲解,上完课,却与学生相忘于校园,直到下次在课堂重逢,这种教法的效果可而知。教师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除了单向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也可以在和学生接触之前,通过其他人侧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作文和日记,随时了解学生。心内有思想,笔底才成文。语文教师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有作文和日记这两个最大的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必须全心对待,认真挖掘,发现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灵感受,适时适地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切不可粗心大意而忽略了学生习作中的心灵信号,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不会误解教师,真正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像对待亲人那样对教师大开心门。

二、亲密合作,用爱创造和谐课堂

中学生正处在“立志”阶段,自我意识在急剧发展。但其中很多人心理素质较差,个性不够健全。还有一些后进生因为学校、家长批评不当,心灵受到了创伤,结果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教师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它能有效地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引导作用。语文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随时注意学生情感,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赋予的强烈的爱,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

三、鼓励赏识,用爱造就价值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小孩子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在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原因是父母在这个时期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就是这种赏识,让每个孩子毫不费力地掌握了口语这种最难的语言形式。

其实,每个人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厌恶别人的“诋毁流言”。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为他的成功而喝彩。让他们有更多品味人生价值的空间。

四、公平公正,让师爱的阳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

爱学生,首先要关怀学生,而关怀不仅是对那些懂事听话的学生,更应关注的是那些问题学生,绝不能因为是家长是老师,就简单粗暴地责骂学生,这样爱的方式,不但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一错再错,更不能因为灰心或怕碰钉子就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只能使事情更糟。

山雨课文范文第2篇

一、吸收大量语汇

我们接触新课文,掌握课文里的生字新词是必要的一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由课内的讲解字词渐转至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借助字典来解决,再在课堂里检查点评。例如“佞臣”的“佞”字,我们通过“两个女人”的顺口溜就能掌握它的字形,教师再说清楚它的字义和造字法中的局限,学生就会对这个字掌握得比较牢。许多有经验的中学老师,他们绝不放过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但有些老师以为那是小学里的事儿,到中学已经没有必要了,这是不对的。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用语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借助教材,老师适当讲解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就能丰富他们写作的储存库。平时教师要加强同反义词、成语、熟语、名言、警句、古诗句的收集、整理的指导,鼓励活学活用。

初中是学好语文的黄金阶段,这时候经常地通读积累,并活学活用到口头和书面表达里,就可以到达厚积薄发的效果,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能提高。

二、研究写作方法

现在的语文教参,注重写作特点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吸取“一文之长”。但缺少写作方法的研究,不利于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匠心。如《故乡》一文,它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对比”来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大致是这样几方面:

①闰土少年与中年时期外貌对比;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方面对比;③闰土、“我”和杨二嫂生活状况的对比;④父亲对闰土、闰土对自己、闰土对儿子的“希望之梦”的对比;⑤现在的“我”与闰土、过去的“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⑥现在宏儿、水生的友谊同“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⑦“我”对记忆中故乡与现实中对故乡的心情的对比等。

这些特点,如果通过研究写作方法,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得多。

课文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主要人物:“我”、闰土、杨二嫂、水生。

表现方法:肖像、景色、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这几个方面渐次叠加研究,有利于学生了解写法,摸清作者行文的路子。胸中有丘壑,就能懂得文章的起承转合,就能领会文章的主旨。作家独具匠心,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不同文章中会出现各自独特的风格。研究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领略作家们的套路,有利于学生走进文学的大门。

三、积累事理材料

教材里有大量的正反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有科学知识和政治道理,非常精辟,是我们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如《散步》一文中一段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向我们传递了“尊老爱幼共建和谐”的一幅祥和图景,以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显得非常生动和形象。《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言,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给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标杆。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文里的事理材料并推广运用于课外阅读,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四、开拓思想境界

杨朔《荔枝蜜》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作者在采访中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终于很自然地达到了“人与蜜蜂”合而为一的最高境界。文中对蜜蜂的赞颂可谓是情之所至,动人至深。教学课文时,如能按照作者的行踪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找出作者当时对蜜蜂态度,就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通过研究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几个事例片段的,要体会出作者“弃医从文”的心理历程,从中学习选定目标、确立理想的重要性。文章的内容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学习课文内容,尤其是研究作者的思想境界,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以形象性、生动性为显著特征的语文课,绝不能丢失它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课文教学时必须有机体现。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将智育、美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山雨课文范文第3篇

从课堂教学的本质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组织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促进者,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去感知,去观察分析思考,去理解和掌握规律。教师所能做的是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学生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同时,新课程倡导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要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只能降大任于“激励”了。换句话说,激励和激励评价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实施方法。

何为激励?“激励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激励是指激发、鼓励之义;广义的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所谓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采取有计划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对预期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激励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赞赏、表扬、鼓励、引导和批评。一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需要、动机、行为朝向教育的预期目标靠近,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措施都是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

1.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虽受一定生理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依赖后天教育。通过激励教育:第一,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激励教育有利于人们掌握知识;第二,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第三,可以通过对人们现实思想行为的褒贬和信息反馈,引起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思考和进一步认识、发展、评价等多方面能力。

2.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激励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强化教育,是教育者从外部人为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强制影响。教育通过情感活动把对象与主体联系起来,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情感主要起着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作用,显然,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其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指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激励作为引导、教育和管理的活动方式,是解放、开发、培养和锻炼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涉及到创造主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通过刺激和影响,化解各种社会性要求趋向,与主体的内在期望,动力相结合,从而转化为创造主体的具体创造行为实践,产生超常的作用和力量,导向性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创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激励评价方法

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点缀,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1.情感激励法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一堂观摩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母爱后如此评价说:“老师也感动了,没想到在你粗犷的男子汉外表下有这样一颗细腻敏感的心。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这样深情的评价,走进了学生心灵,不仅让他们在课堂上情感充沛,也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融为一体。

2.赞美激励法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激励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一种是对“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话足以感化心灵。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甚至赞美,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

3.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三大主科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语文了。有些人用“墙里开花墙外香”来形容语文:认真学习的学生未必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高分。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反倒有可能在语文成绩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制定语文考试分数目标、横向竞争目标和纵向进步目标、语文学习品质目标。目标决定高度,学生确定了分数目标后,教师经常提醒学生对照目标检查学习上的目标达成情况,鼓励学生只要不断努力,就能逐渐靠近自己确定的目标并实现甚至超越目标。“一花引来百花开”,语文学习进步快或语文优秀成绩保持者的典型对全班同学起着激励、鼓舞、启迪和示范作用。

山雨课文范文第4篇

一、有趣导课,激活学生的思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修改病句是一个很枯燥的知识点,很难让学生感兴趣。上课时,我经常会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其一,“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句,却误写作‘妹妹我思之’,考官啼笑皆非,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其二,“大家看,这个句子似乎有点病态,像是长了多余的瘤子,又像是有先天性缺陷,下面我们给他做做手术,该割的割,该补的补,还它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过不能割错,否则它马上就‘宣告死亡’了!”学生兴致高涨,争相发言,不一会儿便谈笑风生地把“病人”治好了。

以上趣味情景法减少了学生的厌烦情绪,因为幽默的趣味,把快乐带进了语文课堂。孩子们的大脑处于吸收知识的最佳状态,课堂收效自然很好。

二、因疑生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诧和问题开始的。”教师若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再解决之,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播放刘欢《好汉歌》渲染气氛,并用其中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导入,然后问学生:“鲁提辖为什么出手?怎样出的手?出手的结果如何?”这样的设疑,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一次入手,就能很快引导学生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从而顺理成章地把握住故事情节。

三、因变出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经常听到语文教师抱怨学生不太喜欢上语文课,原因自然有很多,但不可否认长期枯燥无味的,一成不变的上法,也是学生厌恶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若教师善于在课堂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就如同在一道菜里加入了味精,语文课堂就会被再次激活,学生就会集中精力,思维活跃,知识面也会随之扩大。

如在讲解《与朱元思书》中的“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随口加上庞龙《两只蝴蝶》中的歌词:“这些蝉不停地互相鸣叫,一定是在说:亲爱的,你慢慢飞,飞到丛林去看小溪水……”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多变的课堂情境,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趣味,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四、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则不仅能够达到调节疲劳、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能在激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语文学习推向。

如在上《核舟记》时,文章虽然不太长,但由于是文言文,所以当上到文中介绍东坡和佛印段落处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有些倦怠。我就停了下来问学生:“据说当年东坡被贬黄州时和佛印和尚一起泛舟长江,曾发生过一段有趣的故事,有同学知道吗?”

我环视了一下整个课堂,学生们都说不知道,显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了。然后我就针对这两人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据说当年他们泛游长江,正在饮酒谈诗之时,东坡见河岸上一狗在啃骨头,因大笑一指。佛印一看,即将手中东坡题诗之扇抛于水中,亦大笑。原来这是一幅哑联,两人无语中已是打了个哑迷,斗了机锋,成一妙对“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漂东坡诗(尸)”。

山雨课文范文第5篇

一、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美。初中语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中,让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使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和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举不胜举。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磨砺品性、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的审美教育意义。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有多种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获得“如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选择有自然美点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体味自然美。三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有催人向上的人物形象美。如《木兰诗》中的深明大义、勇敢刚毅、胸怀柔情、勤劳的木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耳闻目睹国家贫弱不振的局面,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我的老师》中的热爱学生,温柔、热情、公正的蔡芸芝;《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纯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这些人物,无不闪耀着美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描写,或分析侧面描写等,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语文课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理解语意,体会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拿起笔来模仿美、表现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利用课文的主题美资源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相的理解,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进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培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产权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