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莎士比亚戏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范文第1篇

during Shakespeare’s lifetime. It’s a sad fact that today we normally study Shakespeare’s plays out of a book, but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Bard wasn’t

writing for today’s literary[文学的] audience; he was writing for the masses, many of whom couldn’t read or write.

Exploring the theater experience during Shakespeare’s lifetime gives you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his plays.

The experience of visiting a theater and watching a play was very different in Shakespeare’s time. You were not expected to be still and silent throughout the

performance like you are today. Rather, it was the

modern equivalent[相等物] of going to see a popular band.

Major Differences:

The audience would eat, drink and talk throughout the performance.

Theaters were open air and used natural light.

Plays were performed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daylight.

Women never performed and the female characters were often played by boys.

Plays used very little scenery[舞台布景], instead using language to set the scene.

要真正理解莎士比亚,你得现场观看舞台上的戏剧表演,还要发掘那个年代在剧院看表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往往只能通过书籍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但要记住,这位诗人不是为今天有文学品味的观众而创作;他为(当时的)普罗大众写作,这些人大多不会读书写字。

体验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能让你对其戏剧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莎士比亚的年代,到剧场看戏跟现在大相径庭。在表演过程中,你无需像现在一样安静地坐着。相反,那倒像现在去观看一支流行乐队表演。

主要区别:

观众在表演过程中会吃吃喝喝,随意聊天。

剧场是露天的,采用自然光。

戏剧表演在下午天还亮的时候

进行。

女性不能登台,女性角色一般由男孩扮演。

舞台背景很少,通常用语言作介绍。

Top Ten Most Important Plays (in chronological[按年代顺序排列的] order):

Romeo and Juliet (1594-1595)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595-1596)

Much Ado About Nothing (1598-1599)

Henry V (1598-1599)

Twelfth Night (1599-1600)

Hamlet (1600-1601)

Measure for Measure (1604-1605)

King Lear (1605-1606)

莎士比亚戏剧范文第2篇

在英国出现的戏剧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故意颠倒时代,与维多利亚时代忠于历史细节的演出风格宣告决裂。如杰克逊(BarryJackson,1879-1961)于1925年上演的《哈姆雷特》和格思里爵士(SirTyroneGuthrie,1900-1971)于1953年执导的《终成眷属》均让剧中人穿上了当代服装,以此确认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意义。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鲁克(PeterBrook,1925年生)于1970年在斯特拉特福上演的《仲夏夜之梦》,他籍现代场景之助,把剧本置入与原定环境截然不同的情境之中,从而完成了戏剧史上一次辉煌的演出:这次演出把马戏团搬上了舞台,以取代原剧里青年情侣们徜徉其间的雅典森林。布鲁克后来在法国从事戏剧工作,为法国的莎剧推广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他曾在北方滑稽歌剧院上演了两部莎剧——《雅典的泰门》(1974)和《暴风雨》(1990-1991),演出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还把《暴风雨》这部戏带到了1991年夏天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类演出之所以新颖独特,与演出场地大有关系。北方滑稽歌剧院是一家年代久远的意大利式剧场,它破落陈旧的面貌恰到好处地保留了下来。此外,与剧团的组成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演员的种族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有英国人、非洲人、日本人和印度人。他们的口音和语调,赋予了莎士比亚的台词以奇特的色彩,这样就更符合剧中人的不同身份特征,也更加推进了剧情的发展。而法国导演姆努希金(ArianeMnouchkine)则走另一种路子,她于1981年导演的《理查二世》,由太阳剧团在樊尚的子弹库剧场公演,该剧借鉴了日本戏剧的传统,更像是歌舞伎和能乐。此次演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表演方式。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台柱,英国导演汉兹(TerryHands)来到法兰西喜剧院工作,推出了若干莎剧,其中就有《威尼斯商人》和一度令人久久不得忘怀的《第十二夜》(1976)。进入80年代后,由于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制作了莎剧的全部“经典”,即36个剧本(由于《两个高贵的亲戚》是否为莎士比亚本人亲自创作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故该剧没有包括其中。),并由法国电视三台每星期天下午连续播放,这便使得更多的法国人得以了解了莎士比亚的精彩世界。在此影响之下,莎剧演出更加蓬勃发展。1985年,侯赛因(RobertHossein)在巴黎凡尔赛门的体育宫演出了场面宏大的《裘力斯•恺撒》,该演出沿袭了好莱坞古装巨片的传统,演员面对近4000名观众,需要使用扩音器,这在传统莎剧演出中是极为罕见的。当今法国人对莎士比亚的喜爱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巴黎或是外省大剧院的演出剧目上,几乎都有莎士比亚剧本的影子。许多卓有才华的导演对此贡献良多。如阿根廷的拉维利(JorgeLavelli),1980年在阿维尼翁演出的《冬天的故事》就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演出效果。1986年,他在法兰西喜剧院公演的《仲夏夜之梦》同样精彩,1988年该剧得以再次上演,照旧收获了观众好评。来自格勒诺伯勒(Grenoble)的理查德•拉伏唐(RichardLavaudant),曾以有限的资金导演了《李尔王》。后来他又采用巴洛克风格,全力追求戏剧效果,在1984年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推出了《理查三世》,大受欢迎。舍罗(PatriceChéreau)于1971年与莎剧初次打交道,导演了《理查二世》。1988年夏天他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公演《哈姆雷特》,展现了深厚的导演功力。以下导演在推广莎剧方面亦是功不可没,如维台(AntoineVitez)、樊尚(Jean-PierreVincent)、索贝尔(BernardSobel)、达斯台(CatherineDasté)、佩罗(PierrePeyrou)和洛尔卡(DenisLlorca)。佩罗于1983年在维莱特(LaVillette)上演《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洛尔卡则在卡尔卡松(Carcassonne)戏剧节上,以《国王们》为总剧名推出了《亨利六世》三部曲。卡尔卡松的古城墙遗址,是上演这卷宏伟历史画卷的理想背景。此外,值得一提的导演还有塞德(StuartSeide)、马图莱(FrancoisMarthouret)、科林(ChristianColin)、梅斯吉希(DanielMasguisch):他们改编的莎剧往往很大胆,很具特色,但有时过于哗众取宠,或者全然传统。

演出莎剧的杰出演员为数众多。在英国,凡是成功的演员,无论男女,其戏剧生涯中必定会包括莎剧在内。而在法国,相较于古典或浪漫戏剧而言,莎剧角色却是处于边缘或次等地位。大众可以赞赏某个演员个人的优秀表演,如杜克斯在汉兹导演的《第十二夜》中演马伏里奥(Malvolio),德萨特(GerardDesarthe)在舍罗导演的《哈姆雷特》中扮演丹麦王子,但是重点仍落在导演身上。演员的个退在导演的匠心之后,如布鲁克或姆努希金的剧团就都有这个特点。另一方面,在英国常有名演员当上导演或剧院经理,而在法国,界限划分则较为严格,仅有几个例外,如侯赛因和维台。《哈姆雷特》是莎剧中最有名,大概也是最伟大的剧本。光看看曾成功扮演这部戏中忧郁的丹麦王子的演员名单,就已经很长了,其中就有法国女演员贝纳(SarahBernhardt),她也是为数不多的女扮男装的莎剧名角,曾于1899年演过哈姆雷特。舍罗于1988年夏天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公演的《哈姆雷特》,由德萨特担纲,演了一个烦躁不安的哈姆雷特,不过看到来丹麦宫廷的戏班,他才恢复了生的乐趣,顿时活跃起来。此时的哈姆雷特是个大戏迷,当王子并非他所愿,这又是从另一角度对这个角色的解读。莎剧还经常被改编成歌剧,有的改编整出戏,有的则对一些人物进行重新演绎,如意大利的音乐家威尔第,于1893年就以福斯塔夫为主角写了一部戏。在17世纪,音乐家和歌剧脚本作者对喜剧尤感兴趣。到了19世纪,歌剧开始向莎士比亚的悲剧取材。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在法国就有一定的影响。这部戏经常是浪漫派作曲家的灵感之泉,古诺(Gounod)作于1867年的歌剧堪称经典。但总的说来,莎剧的歌剧改编仍主要集中在意大利。银幕上的莎士比亚作品经久不衰,为莎剧的传播起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作用。从电影的发轫时期到今天,莎士比亚是许多电影导演的灵感来源,尽管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但都成为了经典之作,这其中就包括了法国的梅里耶(GeorgesMelies),美国的威尔斯(OrsonWells),日本的黑泽明(AkiraKurosawa)以及英国的格林纳威(PeterGreenaway)。

默片时代,莎剧搬上银幕的次数已经相当可观:20世纪的头30年,有过17部《哈姆雷特》,10部《裘里斯•恺撒》,8部《麦克白》,10部《威尼斯商人》。不过,尽管由梅里耶等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执导,这些影片大部分是掐头去尾的改编,而且仅是把舞台演出摄入镜头而已。唯有1913年,罗伯逊爵士和海普瓦斯(CecilHepworth)合演的《哈姆雷特》例外。但此后的法国艺术家似乎将讲莎剧搬上银幕不是很感兴趣,随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好莱坞逐步奠定了霸权地位,莎剧的改编中心也由欧洲转向了美国。从最近制作的影片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仍受电影家青睐,才情横溢、新颖独特的改编不断问世。英国青年演员布拉纳(KennethBranagh)曾在1989年把《亨利五世》搬上银幕,他自己演年轻的国王,雅科比(DerekJacobi)演致辞者,邓奇(JudiDench)演女店主。这部电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法国也颇受欢迎。接下来谈谈有关“莎士比亚产业”(ShakespeareIndustry)的问题。所谓的“莎士比亚工业”是个英文常用的说法,特别指二战结束以来,在美国大学里逐渐形成的一个机制,生产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论文、文章和书籍。这一个庞大的产业今天已扩及欧洲国家,每年都有多达5000种与莎士比亚有关的著述发表。莎士比亚的研究热潮在英语和日耳曼语国家大有节节推进之势,但在法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原因主要是语言障碍:莎剧的语言不好懂。不过,随着新译本的出版,加上最近舞台和银幕改编的成功,则有助于增加法国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兴趣。当今活跃的莎士比亚研究,依赖相当多的组织和机构,除了大规模的专门图书馆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些发行全球的刊物,这些刊物会定期发表文章、简介和书目;在法国就有《伊丽莎白时代研究丛刊》,1972年于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保罗•梵乐希(Paul-Valéry)大学创刊。这份刊物每年出两期,发表法国和外国研究莎士比亚暨伊丽莎白时代的成果。世界上多数大国都有莎士比亚研究会。资格最老的是德国莎士比亚学会,1865年在魏玛(Weimar)创立。法国则到1975年才成立莎士比亚学会。

莎士比亚戏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喜剧;语言特色

一、《仲夏夜之梦》简介

莎士比亚的喜剧大多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也不例外,其中有美丽的森林,有古灵精怪的仙子,有善良敦厚的仙王、端庄美丽的仙后,有英国民间传说里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灵好人儿罗宾,有香气馥郁的豆花,还有美妙动听的音乐等。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作者的奇思妙想。

本部作品中赫米拉因为爱着拉山德拒绝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狄米特律斯而同父亲一同来到雅典公爵忒修斯面前请求决断。忒修斯给了赫米拉两个选择,一个是处死,一个是嫁给狄米特律斯。赫米拉宁愿死都要和拉山德在一起。狄米特律斯很痛苦,他很爱赫米拉,海丽娜更可怜,他深爱狄米特律斯,他却不看她一眼。然而因为仙王的小失误赫米拉突然落了单,而海丽娜遭到了两个英俊男子的猛烈追求。海丽娜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爱情变得惶恐,她认为是三个人合起伙骗她。但是结局是皆大欢喜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中的过程虽然曲折揪心,但是莎士比亚运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去描述整个过程,使读者轻松愉快,使该剧表达的喜剧色彩较多,最后以美好的结局收尾,使喜剧效果更加明显。这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和趣味。这也是为什么经久不衰的原因。说到话剧,提到河马、贝克特这些戏剧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说看他们的舞台剧可能就没有这么大兴趣,只有莎士比亚的喜剧,无论什么时间,场场都是爆满。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没有一个戏剧家能比他用的语言还优美。

《仲夏夜之梦》自1959年出版之后,开始以各种形式如舞台剧、小说发行,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莎士比亚的名气不是昙花一现,他的语言无与伦比,经典台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说“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还有“一瓶不满,半瓶晃荡”这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台词。

二、从《仲夏夜之梦》分析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

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基调,他通过喜剧表达的是宣扬人文主义、倡导人们追求自由幸福,这一思想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思想的。

(一)对语中的特色

对语模式的定义是在作品中,人物之间进行对话的时候形成的特色。这种方式对于感情的表达更为直接,不同于其其他作品,以前通常是通过其他的人、物或者事将感情表达出来,这一次采用对语方式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也使作者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及表达。在这种对语模式中,莎士比亚对于爱和恨的表达也是不同的,对于爱意通过一些甜言蜜语,比如拉山德涂上花汁之后第一眼醒来见到的是海丽娜,所以他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海丽娜的爱意,你是我的女神,你是我这辈子都渴望得到的人。而对于恨意,赫米拉以为狄米特律斯杀死了拉山德,所以对他说你去死吧,你不配做人。这种爱恨分明的语言使读者对主人公感情变化感知更强烈,更能够了解剧情,融入剧情。

(二)独白、对唱的运用

剧中歌唱大多是仙子的歌唱。美丽的意境用歌声和诗词表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读者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拉近读者与剧情的距离,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也表达了仙子纯净欢快的内心。《仲夏夜之梦》中有一段海丽娜追狄米特律斯至森林深处,仙王偷听到了海丽娜的内心独白。海丽娜通过独白将自己对狄米特律斯的爱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出来,也让读者对那种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的那种痛苦感受的更强烈。语言热情直白,毫不做作,这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不禁对海丽娜产生同情也对狄米特律斯的冷酷无情感受的更强烈。

还有迫克去寻找狄米特律斯却错把拉山德当成他把花汁涂在拉山德眼睛上的时候那一段诗歌,表现了迫克内心做这件事的愉悦心理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找到那个负心汉的着急。等他看到拉山德时,表情变得欣喜,他特别想看到这个花的神奇作用,也期待等到狄米特律斯爱上海丽娜时候那种成就感。这些手法都将主人公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每一种艺术都分成不同的派别,音乐分为摇滚、爵士、流行等,绘画有野兽派,抽象派;文学也一样,同样根据不同人的风格喜好分为不同的派别。莎士比亚的喜剧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这种与现实主义相反,比如《战争与和平》,采用的就是现实主义,他将现实毫不留情的如实记录下来,而浪漫手法给人更多的是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使人心灵放松带来精神愉悦。而表达浪漫主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语言是感情最好的表达,莎士比亚把人物的对话通过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将四个年轻人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当拉山德醒来的时候他认为海丽娜就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所以用了最美的情话来赞美她,我们的心在一起,你永远是我的至爱。其中情意绵绵,增加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加深了读者印象,能够使读者更快的融入到剧情当中。

(四)奇特的表现手法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得到解放,这一时期涌现除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各种领域。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采用了穿越时空的手法,并且融入神话传说爱神丘比特,人和精灵实现对话,体现了野性的生命力,这种表达方式既不会挑战封建统治者的权利,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文艺复兴主题呼应。《仲夏夜之梦》发生的地点主要在森林里,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不乏从森林里跑出来的精灵,本文所描述的地点、人物、故事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读者和观众新的体验。

结论:《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流传较广的一部歌剧,影响力深远,其中所运用的语言、手法都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及强烈的震撼。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浓厚的艺术氛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开始解放,文化氛围浓郁,也感受到了欧洲人们的感性与浪漫。这部作品表达了年轻人为追求爱情锲而不舍的精神,据考究莎士比亚是一位同性恋,或许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的不仅是剧中人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本身对爱情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陈颖群.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征[J].考试周刊,2008( 34).

[2] 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人们文学出版社,1978

莎士比亚戏剧范文第4篇

关键字:四大悲剧;女主角;莎士比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96-01

一、女性形象的单向性

与悲剧中的男主人翁不同,莎士比亚在描写女性角色时则显深度不够,对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挖掘,而是仅仅突出表现她们最引人注目的某一方面。因此,这些女性角色要么是纯洁、美丽的,要么是忠贞不渝的,要么是阴险邪恶的。下面我们一一分析这些女性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美丽善良的的奥菲莉亚“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当我偶然把花朵同奥菲莉亚的天籁相比,显得多么寒碜啊!她那纤细的身段飘飘然在我身旁滑翔着,恰是优美的化身。”然而,正像海涅所说,“每当一场巨大的冤屈落在他们头上,他们首先向他们所有最好、最可爱的东西发泄他们的怨愤。”封建的家庭教育使她很少与外部世界相联系,这导致了她单纯、柔弱的性格。

在《李尔王》中,考狄丽亚是善良温柔的。她不会谄媚,但真诚正直。她对父亲李尔王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正像她说的那样“我按照我的义务爱陛下,不多亦不少”。考迪丽亚宁肯失去三分之一的王土,也不愿屈膝谄媚;而在父亲陷入危难时,她不计前嫌,尽心照顾父王,可见考迪丽亚的真诚美德。

在《奥赛罗》中,苔丝德蒙娜同样也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德于一体的女性。她对爱情忠贞执着,因此不顾父王反对,毅然决然嫁给摩尔将军。在面对众人的质问时,她冷静对待“我先认识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现给他。”从这可以看出,苔丝德蒙娜和考迪丽亚一样真诚,和奥菲莉亚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反面的女性形象。她就是麦克白夫人,她贪婪而富有心机,为了实现当王后的梦想,她鼓动麦克白反叛。为了邪恶的欲望,麦克白夫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心肠恶毒的使用各种手段。

综上分析四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性格色彩比较单一,要么是美丽善良的正面人物,要么是邪恶阴险的负面人物,没有像男性角色那样具有复杂的个性。这体现了莎士比亚在描写女性时所呈现的单向性特点。

二、女性的附属地位

莎士比亚在创作这些女性形象时,无不受到男权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的影响,而且作为一名男性作者,莎士比亚内心的男权意识也左右他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无一例外,在这四部悲剧中,女主角在剧本中只是附属男性的角色。

奥菲莉亚的一生被三个男人所左右:父亲波洛涅斯,哥哥雷欧提斯,爱人哈姆雷特。她与哈姆雷特的交往遭到了父亲和哥哥的强烈反对,而随后发生的哈姆雷特刺死波洛涅斯,又让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矛盾骤然升级。面对着自己心爱的人,奥菲莉亚没有任何理由和方法去接近哈姆雷特,只有苦苦的地挣扎,最终走向死亡。

另一位女主人翁考迪丽亚同样生活在挣扎之中。她没有两位姐姐的油腔滑调和虚伪,但是她始终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这份对父亲执拗的爱更多地是出于对父权的忠诚。

苔丝德蒙娜虽然在爱情的选择上没有屈服于父亲和大臣的劝告,勇敢地选择了那个“厚嘴唇的家伙”。但苔丝德蒙娜的却因被丈夫奥赛罗怀疑出轨而死于这位“粗野的”摩尔将军手中,不得不令人扼腕。苔丝德蒙娜对奥赛罗是顺从的,即使在奥赛罗因手帕怀疑她出轨时,她也坚决地相信自己的丈夫,“若非我的摩尔心地忠诚,毫无善妒的人们的恶习,这恐怕就很够使他狐疑的了。”即使在奥赛罗责备她时,她也毫无怨言,“我爱他如此之深,虽然是他粗暴,斥责,忿怒”。(第四幕第三场)因此,苔丝德蒙娜是无助的,也最终死于他的丈夫之手。

与前三位女性的柔弱善良不同,麦克白夫人心狠手辣、欲壑难填。无论是她自称敢于摔死自己怀中吃奶的婴孩,还是怂恿丈夫篡位夺权,她都表现出了自己好胜刚强的独特雄性气质,这与传统女性的温柔、顺从可谓相去甚远。因此,麦克白夫人颠覆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看法,破坏了女性在男性中的美好形象。然而,恐怖、阴险的麦克白夫人最终还是机关算计,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莎士比亚正是用麦克白夫人这一反面女性形象来告诫他人,任何妄图颠覆男权社会中男性权力的女性,最终结果只能是悲惨的死亡。在这里,莎士比亚的男权意识又一次显露出来。

三、结语

本文探究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四位女性的形象。通过分析,四位女主角虽然个性相异,但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处于边缘的地位,在男性控制话语权的时代,她们永远只是男性的附属,无法形成其自身的独立人格。

莎士比亚戏剧范文第5篇

【设计理念】

1.精选内容,提升阅读品味。

我之所以选择莎士比亚作为指导内容,是由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许多学生其实对莎士比亚知之甚少。对于小学生而言,走近莎士比亚,不仅要丰富对莎士比亚的了解,还要通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去感受戏剧文学的魅力,让莎士比亚在学生心中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符号。

2.准确定位,贴近阅读实际。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一座文学丰碑,但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困难,如果一味地追求学生对其原著的感悟,终究会沦为教师一厢情愿的强求。因此,在这节起始课上,我将指导定位在“感受”二字上。感受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反应,无论是对莎翁作品了解的、不了解的,通过一定的学习媒介,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把学生这些主观感受汇聚起来,再和别人对莎翁的评价进行印证,可以进一步感受评价的客观和莎翁的伟大,还可有效地规避学生阅读莎翁作品现实存在的知识障碍,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3.巧用媒介,化解阅读障碍。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这是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现今,尊重学生阅读实际的一条表述。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也应当更敏锐地捕捉新媒体对学生阅读的影响,恰当采用新媒体为教学服务。学生直接阅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有困难,但是莎翁作品被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动画等,多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可以此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欣赏、感受作品铺平道路。

4.改变方式,提高阅读兴趣。

“怎么教”和“教什么”同样重要。莎翁的戏剧闻名天下,而孩子天生就有角色扮演的喜好和能力,但在一节起始课上,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戏剧表演是不现实的。课堂上,我设计了“给电影配音”的游戏,配音表演要求学生对对白文字有一定的理解,同时操作上简便易行,这也给学生课后阅读莎翁作品提供了一个范例――原来剧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莎士比亚的伟大。

2.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欣赏,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产生走近经典的愿望。

3.在欣赏与表演中,揣摩哈姆雷特的台词,学习走近莎士比亚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引入,点击生活

1.预热游戏――他是谁?任意指一名学生,要求学生向老师介绍这位学生是谁。

2.(出示莎士比亚画像)他是谁?你还在哪里听过或见过?

【作为引入环节,从预热游戏自然过渡到屏幕上的莎士比亚,通过回忆听过、见过与之相关信息的来源,见证即使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大多数人也熟知他的名字及形象这一事实,从而为下一阶段品读众人对莎士比亚的极高评价奠定感知基础。】

二、质疑交流,了解概况

1.他叫莎士比亚,已去世398年,可他的名字我们依然很熟悉。但仔细想想,你确定了解他吗?你最想了解他什么?请你写一个问题在这张纸上。

2.交流部分学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汇报交流。

3.作家的生平、作品、成就等是我们了解一位作家的几个角度。在了解一些信息之后,你再来介绍他是谁,你会怎么介绍?

4.这里还有几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他们是这样介绍莎士比亚的。(出示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5.莎士比亚真的有这么神奇,让歌德如此倾倒?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的一些语录,说说你阅读之后的感受。

6.精彩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难怪人们不仅公认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更是“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搜寻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提问、梳理、讨论等环节指向学生信息搜寻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有限的时间不可能对莎士比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聚合后的信息获得新的认识,对莎士比亚有新的评价,这是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

三、欣赏作品,感知台词

1.走近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容易的事。要想深入了解莎士比亚,你觉得可以有哪些方式?

2.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走近莎士比亚,最终都绕不开他的作品,特别是他写的戏剧。(出示剧本)

师:这是他剧本中的一页,和通常的文章不太一样。剧本最主要的是台词,台词是他塑造一个个经典人物的魔法之源。(板书:台词 人物)

3.他的作品中,大家最熟悉的人物应该是哈姆雷特。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这是动画版的《哈姆雷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部作品又叫什么吗?根据刚才这段旁白,哈姆雷特要报什么仇?(板书:旁白)

4.作为莎士比亚笔下最经典的人物之一,几百年来,人们通过话剧、电影、木偶剧、芭蕾舞剧甚至京剧、越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展现哈姆雷特的故事。这些海报有你熟悉的吗?(出示各种海报)

5.一提到哈姆雷特,人们就会想到他那句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一起来欣赏话剧版《哈姆雷特》。(播放视频)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到这段独白,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板书:独白)

6.莎士比亚非常善于用大段独白塑造人物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我们再来欣赏电影版《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播放视频)

【脱离作品去谈作家是不现实的,小学生直接读原著去走近莎士比亚比较困难,而动画、电影、话剧等可以消除障碍。但如果仅是视觉欣赏,脱离语言文字又是对莎翁作品的背叛。此环节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聆听台词之后的感受。】

四、配音实战,体验角色

1.听到哈姆雷特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独白,有没有想演一演哈姆雷特的冲动?那我们就来试演一段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白。(板书:对白)

2.在表演之前,先问问大家,你觉得怎样才能把人物对白表演好?

3.学生对着屏幕练习表演对白。(出示对白)

4.指名表演,学生评议。

【配音是对台词的再创作,它需要学生先理解文字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以此作为表演的基础。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体验,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一种阅读剧本的方法。】

五、总结读法,作品推荐

1.曾经,莎士比亚只是我们知道的一个名字。后来,了解了一些信息,莎士比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伟大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聆听旁白、欣赏独白、练习对白的形式,品味这些台词,感受哈姆雷特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领略莎士比亚的魅力。台词,也正是我们走近莎士比亚戏剧之门的钥匙。

2.除了《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还有很多作品,有你熟悉的吗?(出示作品名录)

3.如果你直接读原著有些困难,就读一读由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它是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或者是这套《闪亮的莎士比亚》,它两度被提名英国最高童书奖,是英国公认的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经典权威版本。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与配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成都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