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子生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1篇

我们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适应普通高等教学需求的基本原则;二是适应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原则。在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三条改革思路:一是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突出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工业微生物研究和改良中的应用趋势和途径,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本学科的认识;二是遵循高等院校教学特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培养理论素养与实验能力并重的工程化人才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三是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中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引出理论,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并加强对本学科的理解。

2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2.1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授学时,首先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选择赵亚华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基础教材,该教材主要阐述的是狭义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范畴,编写内容具有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信息量大,实例丰富等特点,并且全书系统地在重要的知识点后附有简要小结,便于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从繁杂的信息中快速的查找和理解重点内容,比较适合于普通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使用。分子生物学课时少而内容繁杂,在有限的课时之内不可能按教材内容全部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能够接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取舍,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补充,突出专业领域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选定教材之后,我们根据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1)弱化学科交叉重复部分,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决定了分子生物学中有很多理论知识与其它学科具有交叉和重复,如生物化学、遗传学、酶学和微生物学等,我们在分子生物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交叉部分的知识点采用复习的方式快速进行;(2)强化对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例如DNA的重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等内容;(3)引导介绍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知识点,学生如有兴趣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以满足求知欲望较为强烈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如噬菌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等;(4)结合专业方向补充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实例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解特异位点重组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的Xer/dif重组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特异位点重组概念和过程的同时,又学习了该重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生物代谢途径工程中的应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实用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并举。

2.2改革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及其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理论体系和生物过程复杂而又晦涩难懂,极其难以掌握,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有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授课方式,使抽象化的概念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精美图片、动画和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的生物过程或概念中涵盖的大量信息有效、生动、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涉及的起始、延生和终止三个过程以及延生过程中涉及的进位、转肽和转位三个反应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间涉及的概念和因子很多,通过板书无法有效地进行形象化演示和解释,而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借助大量图片和动画实现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该生物过程,可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该部分内容;(2)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和科教视频,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从不同视角、不同阶段对重点内容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RNA干扰技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过程,课堂调查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双链RNA的产生、水解蛋白的作用过程等概念,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一段网络公开视频通过三维动画模拟,使学生轻松地“看到了”生物体内RNA干扰过程,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相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3)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演示促进学生理解,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无论是简单基因的比对分析还是复杂的蛋白质定向进化模拟都离不开专业的生物学分析软件,在教学方面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序列和开放阅读框两个概念的时候,学生短时间之内无法深刻理解,如果使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对一条基因进行分析演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CDS与ORF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结合实例对重点理论进行剖析,例如基因表达调控部分内容,在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和实际工业化应用领域研究都极为广泛,但在实际教学时,由于知识点多,过程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枯燥而不知所以然,此时即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个具体的相关研究项目(例如硕士研究论文、博士研究论文或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进行讲解,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例中引出理论概念和过程。通过大量实例的讲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3强化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实验论证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实验技能要求很强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也必须有实验教学作为支撑,只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对工科的生物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将每个班分为10组,每组3~4人,每个学生可以且必须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掌握本专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中常用的经典方法。实验教学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比例设置为1∶2,保障有1/3的教学时间用于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主要围绕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经典的四个步骤进行,即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载体的构建(克隆载体)、受体细胞(大肠杆菌)转化、结果验证,在此过程中连续进行染色体提取、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转化、质粒提取、限制性酶切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等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DNA体外重组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原理。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多数实验步骤中都是微升级反应体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极高,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的“精细化”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分析能力严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做出贡献。

3结语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2篇

一、注重教学仪态举止

仪态举止是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及仪态等。恰当的仪态举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面部表情。当教师面带微笑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反之,若教师把刻板展现在脸上,则会直接招来部分学生反感的情绪。其次,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眼神交流。如教师的目光需要覆盖全体学生,不要漂移不定等,从而使学生有很好的归属感。其三,教学过程需配合适当的手势。在教学过程中,手势既直观又形象,是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此外,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手势,将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四,教师还需注重仪态。一方面,教师的着装应简约大方,不标新立异。另一方面,教师的举止也应文雅、庄重。如果教师的仪表或是举止不修边幅,则很难得到学生的尊重。总之,良好的教学仪态举止,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个人形象,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然而,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且内容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本门课程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衔接蛋白“SOS”即“son of sevenless”的具体作用机制时,可先通过简单介绍其家族其它编码蛋白的基因:evenless(无七),bride-of-sevenless(无七的新娘)等在果蝇中的发现过程来引出“无七”的下游“son of sevenless”( 无七的儿子),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加深其对其概念的记忆,并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现和探索有时也是个有趣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运用语言艺术,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如教师可利用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引出反向重复序列[2]。

三、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药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的理解为一部大纲教案、一份教案或是对课件的枯燥陈述。教学内容应被合理的选择、组织、安排,从而使讲授内容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精简重复内容,补充前沿新知识。由于药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讲授内容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内容有部分重叠。因此,教师须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以避免在教学中与其它学科简单的重复。此外,由于药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教师应及时将最新的理论知识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如在讲解siRNA时,可同时引入一些mirRNAceRNA、PiRNA等前沿相关知识;其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的逻辑结构。药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每堂课所教授的概念、原理、应用又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由概念到原理的过渡等等;其三,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了解内容的差异性讲解,如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化、哪些知识点要精解、哪些知识点只要一般了解、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学等。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其新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不断的更新和涌现。同时,由于该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较难理解,因此,单纯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授课模式也日益显示出了一些弊端问题,如信息量小、知识面窄、知识内容抽象空洞等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我们应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从而以逼真、生动的模式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基因敲除中同源重组的原理是时,若单纯的用语言进行讲解及阐述则会相当的晦涩难懂。但是,若能在教授过程中辅以图片及动画演示,则可非常直观的阐明DNA如何整齐排列,如何形成holliday中间体及异源双链,最后形成双链重组体等过程。以这种直观、动态的形式展现同源重组的原理,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验课辅助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多媒体;优点;缺点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的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一诞生就预示着它将成为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后基因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要培养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合格人才,分子生物学知识必不可少。多媒体技术又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使用户和计算机间可进行一系列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3]。由于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视性强、直观、生动、信息储备丰富等特点,因此,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环节中。

1多媒体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优点

1.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首先,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对抽象,运用板书难以将抽象的授课内容形象化,即使运用挂图或当场绘图的教学形式也比较难以理解。例如,DNA的复制过程涉及到多种酶、蛋白的结合及解离。传统授课方法中,教师只能凭借叙述、挂图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差,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动画相结合的手段,可以形象地展示DNA复制过程,便于教师教授和学生的理解。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教学内容预置于计算机内,减少教师书写板书时间,增加教师讲解及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势必会提高教学质量。

1.2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只能通过教师反复强调解决。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势必导致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理解的偏颇。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可视化的特点,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原核生物表达调控中操纵子是一个重点,教师可将该标题制作为放大、变色、闪烁或声音等不同的效果,以引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更多的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解决教学难点内容。同样,教师可以利用标题放大、变色、闪烁或声音等不同的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直观形象地讲授抽象难懂的难点内容。翻译过程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过去在传统教学中,即使教师通过挂图等手段,也不能解决学生对该难点理解的不足。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图片和动画等辅助手段,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翻译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预先在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处用特殊符号标出,便于学生课堂记忆和课后复习。

1.3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储备

分子生物学诞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其发展极其迅速。与此相比,教材更新周期长。单纯的依靠课本,就会造成教师知识储备滞后的现象。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再单纯的以教材为基础,还可以灵活的结合分子生物学最新的实验发展前沿,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从而为更好的教学做准备。

1.4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

在分子生物学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样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上述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传统授课中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作用发挥不足。利用多媒体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通过多媒体中的文字颜色、大小、出现方式的变化结合图像、影音等手段,可以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多媒体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和解决办法

2.1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分子生物学授课教师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出身,专业制图或Flash功底相对薄弱。因此其独立制作的课件内容相对单一,动画效果差,不能图文并茂的展示授课内容。针对此问题,教师可通过自身计算机功底的提高或充分利用网络现有动画等视频资源解决。

2.2课件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理解

有些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点,往往将大量教学内容加入到课件中。虽然教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授课效率,但却事与愿违,造成部分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下降,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件制作及备课过程中,详略得当的进行知识点的布局,并根据课堂效果优化课件涉及的知识点。

2.3课件与教材相关性不足,不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正如前文所述,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但教材更新相对滞后,这势必引起一些关注科技前沿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过度注意前沿知识的引入,而忽视了课件与教材的相关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教材选择和课件制作间进行仔细的斟酌,使课件、教材相呼应,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惰性,更换教材后,不修改课件,导致课件和教材顺序、内容的不一致,学生课后复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加强教师师德培养,提高责任意识来解决。

2.4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忽视板书,降低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板书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对板书教学的忽视。在过去的板书教学中,教师会将授课内容已提纲的形式保留在黑板上,教学紧凑、条理性清晰、连贯性好。而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是连续出现的,不能保留教学提纲,导致学生笔记记录及课后复习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将每次课的提纲以板书形式保留在黑板上,使学生能清楚的了解授课进度和授课内容。

2.5学生不会正确利用多媒体课件,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对多媒体课件的利用率不同。有些学生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取得良好的听课效果;而有些学生还局限在课堂记笔记的学习方法,只会一味的照抄多媒体课件,不用心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降低多媒体的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改变课堂一味记笔记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在课后将课件传给学生,以减少学生课堂盲目记笔记的情况,提高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点更新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该门课程抽象性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由于具有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等特点,不但可以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对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在授课中的作用,积极发扬其优点,弥补不足,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5.

[2]赵亚华.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15.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学 全英型 中英混合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7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懂专业又通英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学术交流中广泛使用英语。为应对这个时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的第八条专门谈到了在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1],该文件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继续深入进行双语教学改革[2]。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一些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3],因此,从研究内容、课程特点以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来看,分子生物学显然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根据笔者参与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的经验,下面谈谈自己在双语教学中积累的体会和认识。

1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如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获取最新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前沿进展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便于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

1.2 可行性

《分子生物学》的语言表述和词义相对比较固定,各种语言对它们的理解、诊释比较一致。实践证明,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单语国家也获得了成功。我国近10来年的实践也有一些成功例子[4]。

1.3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的,英语语言目标与专业知识目标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自学,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和前沿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式,培养他们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体会

2.1 教材选择

我们选择了《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第二版)及刘进元等翻译的中文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其结构新颖、重点明确;图表简练便于记忆;英文语句自然、易懂,是提高专业外语水平的较好读本,这两本教材中英对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我们还选用James D.Watson等编写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第六版)和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中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2.2 教师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比如师德高尚、学业精湛对这门课程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等等,此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在教学上灵活自如,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做好每堂课的教学组织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吃透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由于双语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精力,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双语教学课程,为使双语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各学校应完善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重视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

2.3 学生

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一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要使教学有成效,除了教师努力,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能否在双语课堂学到东西,直接影响其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反过来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也必将会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比较有自己思想的群体,不少双语教学模式还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5]。

2.4 教学组织

2.4.1 教学模式

卢维奇把双语教学模式分成四个等级:(1)超高级,即全英型,采用英文教材,教学过程全部在英语环境中进行;(2)高级,即中英混合型,以英文讲授为主,辅以中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主;(3)中级,即半英型,以中文讲授为主,穿插英语教学;(4)初级,即术语引导型,专业术语和章节标题用英文板书,其他内容用中文讲授[6]。有时人们错误地认为授课过程中英文讲授的比例越高越好。比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用全英文讲授,学生会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首先我们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据此来确定初期中英文讲授的适宜比例,然后随着教学时间推移,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逐步加大英文讲授比例。我们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主要采用了中英混合型及半英型两种教学模式。

2.4.2 重视安排预习与复习

分子生物学因比较抽象被学生认为是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我们会将精心制作的PPT提前转发给学生,每次课后,在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已学的知识点并预习相应的中文和英文内容,将整理的新内容中会涉及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发给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每次课前都会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查复习和预习的效果,这样还可了解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难点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2.4.3 课堂活动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论文阅读讨论,针对知识点的Presentation等课堂活动,小组讨论主要讨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教师点出的重要知识点,论文阅读讨论的是阅读论文的收获及教师针对论文提出的一些问题,针对知识点的Presentation是安排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针对教师列出的一些知识点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的演讲,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从中也可以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维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2.4.4 教学工具的运用

由于实际教学学时的限制和分子生物学内容的繁多,我们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参考国外多种原版教科书及电子图书,非常系统地制作了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和模拟动画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尽可能包含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所有知识点,并根据自己的科研及查阅最新文献的情况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前沿知识融合在其中。这些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课时利用率,解决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还辅以参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双语教学效果

我们一致认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考核中平时成绩占10%,小组讨论10%,论文阅读讨论占10%,听学术报告汇报5%,Presentation占15%,期末考试占50%,期末试题命题中英文形式的命题考试占50%~80%,考虑到学生英语表达及写作能力有限没有要求学生只能用英文进行回答,但是对用英文回答的学生适当加分给予鼓励。

3 结语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需要,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因此,高校、高校教师、大学生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这项教学改革,高校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建立完善各项政策和激励机制,教师积极参与,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主动参与到这项对自身有利的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01-01.

[3] 廖静,张雯,王玉凤,等.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与学[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4):20-22.

[4] 张淑红,刘凯,张运峰,等.八所重点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3-125.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神;整体;生物学;基因组;脏腑;先天;后天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9-02

“形神”概念既是重要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医学生命观的基本范畴。“形”“神”指的是形体和精神。人的生命整体,可以分为物质之体与精神之用,形与神相即相须,不能分离,是辩证的统一。形和神都是整体的。而现代科学是从形出发,逐步还原逐步分析,从宏观整体,以至器官、组织,而后至细胞,最后还原至分子――蛋白质组与基因组,在极点后转变到整体观。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学面前,中医学变得模糊和黯然失色了,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生物学重新阐述重新发扬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

1.神

神的本义是玄奥莫测,天地间神秘难测的现象和事物,是常理和常态不能说明的。中医学将神的概念引申过来,用来比喻为中医学中玄妙的事物和现象,《灵枢・本神》日“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既是此义。神有3个基本含义:①反映整个生命存在状态的活动表现(包括代表生长壮老已、脏腑气血运动变化的现象),这是广义之神;②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思维活动的灵明神气,这是狭义之神;③灵明神气所具有的意识心理活动,这是狭义之神的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从整体上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特性,是生命的整体功能,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父母精血相合生成生命的初始元整体,元整体演化生成元阴、元阳,继而生成五脏,这是先天;最后生成有形的脏腑整体,这是后天。有形的脏腑整体蕴涵着先天阴阳、五行信息,先天的信息是最基本的调控系统。人是先天和后天混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构成了人的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元神,是由以心为主的五脏之气升华而成,是更精细的五脏之气。元神是人体的宏观调控系统。在后天生活中,人从社会中接受了信息,形成个人意识的参照系统,也是个人的行为、性格等的模式。元神和参照系统互耗影响,元神是最基础的功能系统,参照系统是自我的参照新帖,二者形成了后天的人的元神系统。元神的功能活动就是意识心理等思维活动。

2.形

形是事物的形体、形状、形质、形象等。中医学的“形”,包括脏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以及滋养五脏、百骸的精、气、血、津、液等及其滋生助养下的经络腧穴。

中医脏腑是先天五行整体化的产物,在有形的脏腑中蕴涵着先天的脏腑信息。人体五脏在宏观上是以五行式功能形态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在整体上分为五脏系统,五脏系统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在人天和谐中形成了功能不同的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并用经络将其联系起来,而形成统一整体。中医学的五脏系统是功能性的,也是由具体结构的组织、器官综合而成。各脏腑内部的细胞基因组是含该脏腑该细胞特异信息的基因组,这些含脏腑特异基因组信息的细胞通过所演化的蛋白组与该脏腑系统其他细胞基因组相互作用保持着该脏腑系统自身的稳定性,该脏腑所有的特异基因组信息的集合构成了该脏腑特异的基因组信息集团。该特异脏腑基因组信息集团又通过特异蛋白组(激素、酶等)对其它脏腑基因组调控作用而保持着人体五脏整体的稳定性。这些特异蛋白组的功能与特异脏腑的气的功能是一致的。五脏的气是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的。人体是由五脏所构成,五脏各自的特异脏腑基因组信息集团本身也就是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的,它们构成构成了全息的基因组。因此,人体基因组是由五脏基因组集团所构成,各脏基因组信息集团是由诸多基因所构成的网络调控集团。

经络腧穴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官窍、沟通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经络系统与基因组内部的网络联系是很有密切关系的。

精气血津液精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的精微物质。广义之精指一切精微物质,其实就是形,形是气凝聚化的产物,形本质也是气。广义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其与全息的基因组有直接关系。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与自然吸入之精气,经脾胃运化与肺朝百脉营养脏腑组织,与蛋白质、糖类等很有关系。先天之精就是生殖之精,全息化的基因组系统。精气血津液与微观的基本物质都有紧密联系,基础都是信息物质基因组。基因组是人的元气的凝聚态,人的元气作用于基因组形成有形的人体。

3.形与神的关系

人体形与神的整体统一,一方面表现为形为神之舍,形体气血滋养灵明神气;另一方面,表现为神为形之主,灵明神气主宰形体,统率脏腑功能活动。形与神相即相合,形神合一。

3.1形为神之舍 生命形体是神产生和依存的载体,形生则神生,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亡。广义之神是生命由阴阳、五行而后形成的整体特性,形而下之为有形的生命体系,在有形的生命中蕴藏先天的生命调控体系。后天的人体物质在联系和运动中体现了生命的整体一神。没有人体有形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就不可能有人的神存在。

古人把人的思维、情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归附于心,意志、情感归附于五脏,五脏六腑又总归于心来统率。元神之府在于脑,没有脑就不会有元神的存在,正是由于神经细胞的相互联系才形成了脑形成了元神。脑又通过激素和神经纤维和五脏六腑、周身联系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

生命的大分子――糖类、蛋白质、基因组等在整体的作用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完成了整个生命过程。在这个联系和运动中,阴阳和五行是基础的调控系统,是先后天的混化统一。

3.2神为形之主 中医学形神理论在强调形为神之舍、形存神存的同时,也同时强调了神的主宰性、统率性作用。生命的开始是在整体的作用下,完成了阴血阳精的结合,在形成生命的初始体――元整体后才开始了阴阳五行的演化。在完成了生命的演化后,整体依然起着主宰和统率作用,阴阳是最基本的调控系统,五行也是基本的调控系统,在阴阳五行的调控作用中体现了生命的整体特性。即使在人的后天生活中,先天的整体、阴阳、五行等依然是最基础的;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命的整体进行的,有形物质大分子的作用不是阴阳五行本身,但是它们的作用体现了阴阳五行的作用。基因组内部是在相互联系中体现的整体,在整体作用下完成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五脏六腑也是在本身整体作用下完成了自身整体,在自身整体的作用下完成对人体的调控作用。经络系统就是脏腑与身体其他部分、自然界联系的网络系统。

即使在元神系统中,在神经细胞的相互联系中体现了整体――元神,在元神完成后又对自身各个分系统起着统率作用,对自身接受外界信息、处理信息起着主宰作用,在

社会环境中完成了自我参照系统,在元神和参照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并形成了后天生活的人:自我。

4.“神机”与“气立”

《黄帝内经》“根于外者名日气立,根于内者名日神机”,“神机”和“气立”两者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生命活动。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将“神机”和“气立”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神机”是根本的生命信息,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是内在的根据。这个根本的生命信息就是生命固有的时空结构的整体特性,人体这一整体功能的集中体现就是“神机”。但是仅此还是不能生化的,只有通过开合出入聚散化的运动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才能完成独立的整体。这―外在环境也是人体生化的根据,即古人所说的“气立”,它是人生化的外在根据。“神机”与“气立”各是生命整体、生命活动全部条件的一半,只有两者混化为一,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整体。

整体的生命特性与生命的基础物质――基因组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因组中蕴涵生命的所有信息,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体现了生命的整体特性。但是仅有基因组还不能完成生命,还必须有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才能完成生命。生命的繁衍是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分子生物学认为生命的根据是由核中的DNA所决定的,但这只是行使细胞生命活动的全部时空结构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有环境中的与之对应的时空结构的内容,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新的整体。如果环境中的气与整体一致,两者耦合为一,保存了原来的特征,呈现出遗传占主导的混化,否则,会改变原来的细胞的元气内容与形式;环境的改变,必须改变DNA的整体结构与之相适应,改变幅度大者,可能导致失去生机而死亡,这就是所谓的“物竞天择”的道理所在。

具有支配生命活动的细胞核中的DNA必须借助外在的(如细胞质中的)与之相应的气,只有两者混化后,才能形成现实的生命活动。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过程,都是在继承遗传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存,因而也就在一定基础上不断改变自身的整体结构,而后再传给下一代。因此,气化使遗传与变异得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