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研

农业科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研

农业科研范文第1篇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比较效益大、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是有一套高效、可行、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府经营不再是农业科技推广唯一方式,商业化的机构和私人企业同样承担着重要职能。目前,在各国农业生产中主要推行的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私人农业推广体系共五大类农业推广体系。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推广体系,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者,在技术普及与推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尽管它们没有明确的推广主体地位、义务,但可以说在技术推广的全程中或者说在整个农业产业的链条中科研单位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科研单位历来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地,而当前正处于科技创新、多出成果的活跃期。省院级科研单位科研力量雄厚,成果水平较高;地市级农科院所除一部分科研力量同样雄厚外,大部分则是重要的中试熟化基地,承担着全国或省级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和土肥、植保、栽培等试验项目,是农业科研工作的末端,是技术展示、进入农户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例,200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1项,省长特别奖3项;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76个。2010年度全省五大作物播种面积超过0.67万hm2的主推品种有253个,其中省农业科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有127个,占主推品种总数的50.20%,播种面积618.26万hm2,占五大作物主推品种总播种面积的53.06%。全省推广面积排在前10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种有9个、水稻品种有7个、小麦品种有7个、马铃薯品种有5个、玉米品种有4个。

农业科研单位已成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无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都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与34个县(市/区)开展“四位一体”院县共建,经过在省多年的推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渐突出。各共建县(市、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提高了6.82%,农业标准化程度平均提高19.63%,明确了各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1 206项。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科技集成模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轨道,进而使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3年的46%提高到2012年的近70%。

农业科研单位是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业科研单位参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科研单位具有公认的人才、专业、成果三大优势,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课题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迫切需求,科技人员只有亲自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才能了解自己技术的适宜性和成熟度、先进性和科学性,才能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奖励政策导向要求科研单位必须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农业科研单位有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对基层、对农民的无偿技术服务工作;弥补科研经费不足,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客观要求激励农业科研单位主动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四位一体”院县共建模式“四位一体”院县共建模式见图2。该模式目前已基本成型,为省首创,2008年被农业部列为十大农技推广模式之一。该模式在全国得到普及推广几年来,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与全省34个县(市/区)结成合作共建对子,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最直接、最有效地与农业一线生产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效,应用性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并能第一时间获取生产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科研与生产实现了有效对接,形成了良性循环。

基地示范模式基地示范也是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熟化、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平台,是培训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课堂和向周边传播技术的辐射源[4]。各科研单位建立的示范基地名称不同,方式不一,但其功能都是成果的熟化、展示、培训和辐射带动(见图3)。在省内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了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些园区既是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基地,又是全省农民的学习培训基地。

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科研单位与地方各级政府联合,通过网络技术、无线数字自动化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近几年科研单位乐于使用的一种现代化手段。从图4可看出,农业科研专家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民在线服务,答疑解惑,其中也可与传统的农村大喇叭等形式相结合,让农业最新科研成果直接到服务终端,进村进户。该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覆盖面广、速度快、实时性强、互动方便、效果明显。通过网络平台互动方式,针对农民(企业)提出的问题开展网络农技咨询(推广)服务或专题培训;同时利用院农业多媒体制作中心,开展视频、音频农技咨询及农民培训活动。组织院专家参加农业科技评选活动,参与扩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利用农村集市、农民夜校、农民科技书屋等场所,集中展示科研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把科技下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转化模式通过本身成立科技型企业或与企业合作或者技术转让对自己的物化成果进行转化,是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将技术成果以产品形式通过市场送到农民手中,一方面推广了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也能够赚取利润,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增强科研单位发展的后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另外,还与国内大型企业加强合作,发挥科技优势和企业资金优势,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快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连接,开创了合作双方“共赢”的新局面。

农业科研范文第2篇

农业科研单位尚没有一套足够健全、完善的科研资产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和处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重复购置、配置不均等现象并非个例,一方面造成科研资金的无效占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地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真正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的特点

(一)非经营性资产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也具有非营业的特质,承担着推进农业发展、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等责任,其拥有的国有资产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基本是由政府拨款购置,没有营利的目的,因而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创造利润,而旨在为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来获得广泛的正外部性,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管理不是为实现增值性、从运营中获得补偿为目的,管理的角度也不在于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种类繁多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职能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等,因而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又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因而适用面也相对狭小,如不同农业领域的质谱仪、色谱仪对于性能、准确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设施专业度高,如在进行一些农业科学实验时必要的试验田、中试车间等,科研资产较强的专业性也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种类十分多样,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既有房屋、土地、日常办公设备等常见资产,也有各类复杂的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农业科技成果往往也是复杂多样的),这些都为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时带来了难度,如果按照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

农业科研单位使用国有进行科研工作,会不断地形成各种复杂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本质上是属于单位的无形资产,但是我国目前技术市场尚不成熟,单位对无形资产有较多的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上不够规范,也存在着无形资产流失的情况,这样的特质也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国有资产现状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流动机制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很多的资产、设施都散布在各个课题研究组,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的购置,这样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情况出现。一方面,虽然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总的说来,科研的范围是相似的,一些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各个研究组购买仪器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所以资产闲置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良好的流动机制,有实力或资金较多的科研项目组可以购置较多的资产,却只在小范围内流动,共享程度不高,这样明显不利于资产效率的提高,也有悖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原则。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投入后续管理

现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烈,上至单位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也不可取,以科研项目为借口,盲目购置最新设备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设备只使用了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一些购买决策上的失误也加剧了资产低效率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投入后也缺乏相应的后续管理,有时资产在研究项目结束后仍滞留在项目组,或者使用完毕之后资产闲置,并没有一个妥善的后续管理体系,再加上在农业科研院所内,资产是分散到使用的部门、项目组或者个人手上的,使得资产管理缺乏协调、监督、控制,进一步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也为后续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实物管理和处置制度

很多农业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管理的工作大都交给财务部门完成,如在年终时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有时科研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也会负责部分实物管理工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日常管理体系,职责划分不清楚导致管理人员只能了解到资产的账面情况,却无法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真实去向,这样的管理漏洞一方面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对拥有的资产状况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重复购置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此外,现在农业科研院所也缺乏一个完善的资产的处置制度,有的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如科研厂房)和大量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如项目专用仪器设备)由于专业度高、调配难度较大,处置难度也相对较大。

(四)核算不清、存在资产流失情况

清晰的核算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当下不少农业科研院所却没有予以资产核算足够的重视,导致对购置资产的监督不够,如购买的设备与申请单上存在出入、验收流程不够完善、期末盘点困难较大等诸多问题,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及时在账面上得到反馈(包括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财务人员可能不具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专有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是否失去使用价值等判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会为资产的准确核算带来困难。此外,农业科研院所也很少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来了解各项目组中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情况,资产的处置信息也不全或者不准确,存在资产的流失可能性,进而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的情况出现。

四、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将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结合,完善流动机制

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强化资产的购置约束,从源头上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为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可以考虑结合预算管理来强化资产购置的审批,根据项目的需要并结合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考虑,尽量避免分散购置,且所有的资产购置都必须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不得擅自购置或者进行替换,如拟购置功能存在重合或相似性的资产,应明确新采购设备与已有设备的不同,还可以建立起业务组审批与专家审批相结合的机制,强化对资产事前购置的控制。同时,农业科研院所还需要注重流动机制的建立,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来控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调配,打破资产流动的限制,重视资源的共享,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有偿使用机制,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日常管理上面,农业科研院所可以考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的联动登记,完成资产的使用、登记、转移等各个环节的审批和管理,一方面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促使资产的使用信息公开透明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院所内部的资产的流动和相互监督,如项目组要使用某项资产,先检查是否需要重新购置,如果现有资产可以满足,则在系统中登记需求信息、使用时间等,以“预约”的方式来控制资产的使用,尽量避免资产闲置。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使用者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资产使用的反馈,包括使用状况是否符合试验要求、是否需要更换新设备、资产是否需要升级等,加强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健全监督体系、并建立适宜的处置制度

在监督所方面,院所可以考虑打破财务部门或行政部门单独监督的体系,建立起动态监督的过程,除去每年的常规盘点外,每次使用或者其他部门(或项目组)进行资产的使用时,详细登记资产的状况,包括物理形态、性能等,使用完毕之后同样对这些内容进行登记,为此,除了进行固定资产的编号、登记工作,还可以建立一个详细的固定资产状况登记表,多部门、多维度的进行动态监督,避免资产的流失。对于确实不需要或者性能已不满足要求的资产,需要建立起审批制度,并参考专家组的意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的处置,如果审批手续不完备则不能擅自进行处理,同时要明确,若资产发生损坏、丢失时资产使用人的责任。

(四)重视基本财务管理工作,形成资产的绩效评价报告

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会计核算层面的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批、验收等),如固定资产入账时需要提供验收单、发票等,仔细进行原始凭证的核对,按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折旧,每年对资产减值与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要将资产的购置与预算进行分析比对,联合资产购置及使用部门对资产投入、使用、计价等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形成资产的使用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对资产的合理配置、良好使用、完全完整进行有效评价,并将资产绩效评价报告与绩效考核或者部门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院所各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管理的改善。

五、结语

农业科研范文第3篇

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1.1 重视程度不够 归档不及时 

由于农业科研院所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重心都放在科研项目上,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基础薄弱,工作混乱。例如:档案整理不规范,组卷不符合要求。科技人员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意识淡薄,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不放心将科研资料交由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再者是为了今后自己查找资料方便,把一部分资料留下来不归档保存,把一个完整的档案有时被分割成好几部分,导致档案收集困难,难以保证科研档案的准确、全面、完整。甚至有些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人员不信任,把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行保管,许多珍贵的原始数据材料遗失或仍保留在个人手中,人为的造成科研材料归档不全或原始材料丢失,从而造成重大科研成就的文件材料得不到及时归档,严重的影响了科研档案的质量[1]。 

1.2 管理力量薄弱 服務意识不强 

目前,我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虽然是专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但并非学档案管理专业的,有些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开展。因为大多数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对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哪些文件该归档,那些文件不该归档,概念模糊,对科研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专业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科室领导对文件材料归档工作不重视,使得单位许多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不能如期、完善、系统的归到档案室,给以后的档案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活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科研档案的有效利用[2]。 

1.3 管理手段落后 利用程度低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研档案数量也日益增多,同时光盘、U盘、硬盘等记录载体种类的多样性,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也越来越复杂。计算机未能在档案信息的储存、加工、传递上普遍应用,满足不了档案资源共享、深化利用等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多采用纸质管理,档案数量大、收集周期长、加工难度大、检索工具单一,要查询档案只能采取大范围逐一查找的方式,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更不利于档案的保护,已经难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涉及面广,科研档案材料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导致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重视保管,轻视利用的现象,科研档案一旦归档就被搁置,很少借阅,利用程度较低。 

2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建议 

2.1 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的管理工作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直接参与文件处理各环节,参与大部分文件材料的形成过程,得到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就保证了一批重要文档材料的质量和来源。农业科研单位更要把科研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科研管理工作中,让科技人员了解档案以及所形成档案的各种要求,从课题开题起就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定期向档案室移交。归档文件整理前需要制定文件材料整理的归档办法、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 ,其中还包括收发文件登记制度、传阅记录制度、打印留存制度等文件处理制度。传阅文件应由专人负责,保证文件的归档,保证公文载体材料的寿命,保证公文格式、用笔、签章的规范化。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收集来的文件进行筛选,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确保材料的内在质量。 

2.2 及时收集文件资料 确保档案完整性 

收集资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认真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的后续工作的开展。收集材料应该有步骤、分批次、循序渐进的推进科研档案材料的收集。收集的材料应该突出农业科研院所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特色,应是本单位科研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在工作中拓宽收集渠道,掌握收集主动权,进行科研档案材料的整理及加工,在整理过程中,要明确立卷归档材料的重点,准确把握立卷归档的时效性,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2.3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人员素质 

从事科研档案管理的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随着当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对档案业务的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档案管理人员的只是过于老化单一,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就佷难提出解决的办法,因此要适应新形势,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要素,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不仅要熟悉农业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要拓宽视野,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要多思考、多研究、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的转变。 

2.4 创新档案管理方法 加强档案开发利用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因为随着时代进步,各种科研档案信息量高速膨胀,面对数量庞大,类别纷繁的科研档案材料,必须利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如计算机、扫描仪、硬盘、网络技术等等。由于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对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较少,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仅停留于对项目、成果进行一般性检索的阶段,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等工作较少涉及。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引进相适应的软件,以数字形式来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利用,利用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对科研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和检索,而且数字化的数据不易丢失,可以多备份几份,以免发生意外。通过数据库系统查找相关资料也相当迅速。人工的查找速度与电脑相比相去甚远。因此,使用现代技术对科研档案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 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总结,有助于实现大量农业科研信息资源的发挥利用,有助于农业科学济世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农业科研档案收集与整理的标准化也变得越来越易于操作,但我们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农业科研范文第4篇

1.1科研工作落后于产业化生产

从目前来看,科研成果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适用性强的技术,但却缺乏关键技术,而对于专利性、物理化等方面的成果少之又少,从而无法满足我国科技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因为受到条块管理的影响,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系统。尤其是由于农业科研管理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研发出来的成果只能单独的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产品开发的单一性。

1.2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少、效益低

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结构缺乏合理性,技术性的收益比较低,没有明显的优势,尤其现在还有很多科研人员有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科技的开发只注重追求片面利益,而忽视了市场的效益。同时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依赖于自身需求的运行,各部门为了追求自身的部门利益,缺乏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科研成果的发展。

1.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农业科研管理在向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开发经营型的人才,尤其是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现在大部分的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都是从别的部门调过来的,或者是半路出家,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自我发展的意识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4经营管理比较混乱

农业科研管理在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法律意识普遍不强,缺乏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从而无法保证正当权益,科研成果出现权属不清的的现象。同时由于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从而出现个人专断而导致决策失去的问题层出不穷,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负赢不负亏的现象,上述的所有现象都为国家的资产和知识产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创新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策略

2.1加强教育力度,提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针,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行动。因此,想要创新农业科研管理体制,首先要在科研人群中开展政策教育、市场教育、经济理论教育等,让所有的科研人员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合理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以及创新观念,跟随时展的脚步,提高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创新中去。

2.2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建设科技产业

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有效的结合科研与生产以及市场和成果,这是促进农业科研管理良好发展的前提。在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重要的物质保障条件,因此需要不断拓宽筹资的渠道,建立个人、集体以及国家等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还需要积极举办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的服务,并且还要积极举办科学企业,用以作为自我发展的支持条件。

2.3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改进人事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宽农业科研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其次科学合理的设置岗,建设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科技队伍,根据每个科研人员的特点,将其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再次,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探索各种各样能够显示公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最后是深化人事改革,大胆引入和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且建设岗位责任制,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2.4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制度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在科技领域中不断创新成果和技术,必须稳定科研人员,因此农业科研管理相关部门首先就需要根据科研人员的业绩和能力,对其职进行晋升;其次是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与待遇,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的实现科技创新。

2.5强化和重视专利的管理制度

想要强化和重视专利的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教育,改变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专利意识;其次是建全完善管理机构,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再次是对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专利工作在农业科研管理的地位和价值;最后对相关的经费进行统筹安排,支持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

农业科研范文第5篇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人类科学发展步入21世纪,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正接受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旧的模式、形态、思维不断被打破,新的框架、理论、观念如潮水般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本论文通过比较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与本国农业科研管理的特点,汲取有益经验,得出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

1、政府主拨科研经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都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从资金方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的85%经费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由国家经办,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印度、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比重分别为93%、95%、97%。日本文部省将科研经费主要使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立科研费约占77%;(2)私立科研补助费约占17.8%;(3)农业大学科研补助费约占4%。文部省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每年根据上述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项目类型,将研究人员呈报的科研课题及申请研究费用情况召开评议员会议,筛选后汇总至文部省,一般能审批的科研课题为50%。其经费额也不是报多少批多少,一般只够所需开支的80%左右,所缺基金由其它基金会和支助单位解决。

2、重视制定本国的科技计划

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本国的农业科技计划,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六大跨部门综合性科技计划以及九大农业科技战略计划和由一个部门牵头,联合一到多个部门共同主持的科技计划(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日本政府建立在各省厅的“研究开发制度”和“应用促进事业”两大基础上的科技计划体系和欧盟的第五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等。

3、根据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改革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以适应新学科、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1999年集中500名科学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制定了2000~2010年农业研究的纲领性计划,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该计划包括6个战略目标、24个研究项目和98个研究课题,建立一批各专业全国一流的研究中心,并按任务要求,有的研究机构要移交、撤消、转让等。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于1999年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重点加强了农业食品工业、农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按学科和科研目标设置的研究部和按行政大区设置的研究中心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4、建立适度规模的研究室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从日本20多年来研究单位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数量变化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单位从1990年的700个增加到1996年的800个,到2000年又减少到691个。同期,研究人员减少13%。为了有效地推进重点研究、着手紧急的课题和综合性研究,一方面确保研究室的适度规模,同时,在运行机制上要具备灵活性,因此,研究单位的大型化与确保机构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成为当务之急。

英国农业研究机构由于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纷纷采取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缩短研究战线等相应措施。英国政府采取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减少政府负担,促使科研机构提高效率,开始创收。90年代以来有一个共同趋势,许多国家增加了对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保护等优先发展领域的投资,匈牙利政府科学政策委员会决定,从90年起,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作为首要任务,在1999、2000两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2.4亿福林用于此项研究,并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再拨出6亿福林。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均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到2000年,美国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将增加到约15亿美元,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总投资,1999年为57.6亿美元,2000年达80.3亿美元。英国政府最近也调整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决定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科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泰国,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费用也达6000万美元。为了加速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泰国专门成立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与生物技术中心。

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0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工业热”、“商业热”,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科研经费短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限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队伍不稳,科研队伍创新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某研究所反映,170名科技人员中,只有30人潜心于研究。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大,科研无法进行,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外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启示

1、创立创新型的科研队伍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小组上,而非以前那种放在整个科研机构或单个个人上的方式。

项目小组式的团队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其规模的大小有利于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却又一直没有达到的“管得好,管得活”的科研管理目标。小团队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交流经验等提供了场所。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适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利于实现机构节约、减少交流成本、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

2、鼓励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研究属于追踪和模仿的比例很高,而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较少。信息时代不仅知识和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因素,而且由于创新所付出的巨大的投资,以及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使各国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模仿和追踪研究只能永远居于人后,无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科研机构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受综合国力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针对市场需求,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科研课题一旦获得,执行的过程中在监管方面有时存在不足,使少数研究流于形式,最终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信息时代许多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大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点上产生的,如农业生物技术与医学的交叉,农业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交叉等。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科学研究条块分割,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不足,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研究机构内也往往没有形成一套科研协作、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和管理规范。

3、将常规化工作模式转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建设,先后实施了“政府上网年”和“企业上网年”等推进性措施。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网。网络的发展为多渠道获得科研资金,迅速便捷地实施科研进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事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对这些应当稳定的农业科研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逐步打破被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体系和分散重复的原有格局,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体系间的功能互补,发挥整体效应。

科研管理的创新要求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在继续重视作物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重视养殖业、加工业的研究。注意发挥地区优势,重视特种作物、创汇作物和野生资源的研究,使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增强活力。

5、将农业科研管理转向国际化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按国际共识的准则处理好各类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才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建立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企业和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兼职。通过创造出气氛宽松、管理严格的一套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动,以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应的高收入、高回报,维持一支相对稳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宏,张薇.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国家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5).

[2]日本大学的科研管理[Z].教育情报参考(28).

[3]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史先东.谈科研管理的创新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

[4]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Z].论苑.

[5]周兴和,于正,李一军.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

[6]府少辉.试论农业科研与“稳住一头,放活一片”[J].湖南农学院学报,2002(2).

[7]刘淑琴,陈桂芬,庄铁成.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管理,1995(10).

[8]边宝林.面向知识经济的科研管理创新[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9(3).

[9]任蔚.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