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提问要有指向性,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
【案例一】《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
老师出示题目:“甲乙两人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决定谁先参加踢毽子比赛,这样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纷纷提出,要看比赛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性,再看甲和乙赢的可能性占其中的比率是多少。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怎样找出一共的可能性。学生陷入了茫然,课堂气氛一度跌入低谷。教师灵机一动:“我们来试着玩这个游戏,好吗?”于是教师和学生展开了游戏活动。教师提问:“如果我出拳头,你可以怎样应对?如果我出布呢?出剪刀呢?”学生一度豁然开朗,游戏一共有9种可能性,其中甲赢的可能性占三分之一,乙赢的可能性也占三分之一,平局占三分之一,因此整个游戏是公平合理的。
【反思】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的扮演要既不越位又及时到位,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要有调控的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要有深刻的认识。应该学生主动进行的活动,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由教师闪亮登场进行传授与讲解引导的环节,要及时走在前列,引领学生前行。“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很好的教学引路工具,是体现教师本身在课堂上价值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让思维变得清晰起来,学习活动走向有序和高效。
二、提问要有层次感,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案例二】《按比例分配》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出示例题:“六年级一共有学生35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多数学生都是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求出其中的几份是多少:35÷5=7,3×7=21,2×7=14。接下来,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你是怎样理解的?有学生认为全班中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一共有5份;也有学生认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联系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问题,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用分数乘法进行解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一问题中要分的总数是多少?各部分的比是多少?其中有着怎样的规律?至此,学生完全理解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构题特征,明确了解题的基本步骤与模型。
【反思】问题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提问方式,围绕一个重点问题展开逐层剥笋式的连环发问,通过问题的相互作用,最终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技能。在这样的设计中,一方面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是在问题展示的开始先让学生独自尝试,自主建构。提问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独特思考,切忌一味地牵着学生的思路,用教师的思维看问题。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要拾级而上,由浅入深,尤其是在学生难以理解的环节上进行细化的问题肢解,让学生顺利实现认知上质的飞跃。
三、提问要有概括性,带给学生整体的数学视野
【案例三】《比的基本性质》教学
老师出示2:5、4:10、5:12.5,让学生算一算比值。紧接着教师提问:“这三个比的比值相等,其中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的,请大家仔细观察研究,在这三个比当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学生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将2:5改写成除法算式和分数。然后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探索,很快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规律。
【反思】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老师通过提问引领整个教学活动时,提问太多太频繁,缺乏整体感和目的性,将整个活动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主观能动性,疲于应对,数学思维的力量明显不足。小学数学知识是系统性和一致性的统一体,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知识是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影响,借助于提问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归纳。既有效地实现新知的学习,又及时优化了认知结构,将新知识抛锚在坚实的原有知识体系中,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上述教学活动,教师非常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准确定位新知的基点与学习目标,借助于旧知的复习有效地设计问题为导向,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以及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的教育专家卡尔汉也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所谓的开放性提问其实是和过去的封闭式提问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封闭式提问是很枯燥乏味的,答案的唯一性根本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且给学生在无形中增添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与此相反,开放性提问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答案不是唯一性,同时问的对象也不是唯一的。开放性的提问能够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扩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灵性,让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一、开放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纵观过去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于提问无外乎都是走着同样的模式,教师领着学生向着自己预设的答案方向进行提问,常常要求学生为预设的答案死记硬背,为所谓的标准和唯一答案进行思考,看似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其实是扼杀的学生的一种不良的教学手段。封闭式的提问由于规定了答案是唯一的,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这样也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恐学的情绪。这都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封闭式提问的设计没有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只是站在分数的角度去考虑,所以问题的设计没有开发性。
其实开发性的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且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封闭式提问“答案唯一性”的束缚,让学生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它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上到《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后我的就问学生:“你喜不喜欢像落花生这样生长在地上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你喜欢像香蕉、雪梨这样在树上的人吗?”这是一个极具弹性,没有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一改往日的沉闷,积极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不喜欢落花生那样的,一个人孤零零生长在那黑漆漆的地上,多可怜呀,老师,我喜欢像香蕉和雪梨那样的,长在树上天天可以和阳光、小鸟他们做伴,多快乐呀!”“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谁喜欢黑漆漆的地呀,老师也不喜欢,还有谁有不同看法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落花生也喜欢香蕉、雪梨,只要是好人,我都喜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落花生很伟大”………学生们根据他们自身的想法和自己特有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看法进行作答,抛开了“唯一答案”的束缚,没有了压力,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并适时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所问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样的,只要有了思索的过程,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在上小学语文课时没有压力,感觉到轻松和有趣。
二、开放性提问有利于调节课堂的灵性,促进师生交流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不仅能启发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开放性提问有助于学生展开讨论,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语言能力,更有助于教师调节课堂的灵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我在上到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之《奇怪的东南风》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首先问了学生:“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这样的提问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积极参与到回答中。紧接着我又问学生:“同学们,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家乡呢?”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的到课堂上来,有的学生说是“美丽”的,有的学生说是“山清水秀”的,有的学生说是“物产丰富”的,也有的学生说是“脏兮兮的”的。上到部分时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现在的河水那么浑浊,天空那么灰暗?”使课堂推向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乱砍树,”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乱扔东西到河里”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回答着,而且我自己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整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可以说效果非常好。
其实,这几个问题都是有关身边的环境,整节课学生们的回答得都很活跃,纷纷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并且我自己也参与了其中的讨论,就像是跟朋友们聊天一样,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灵性,还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压力小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增加。
三、开放性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利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则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
例如上课外阅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是这样的“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联系前面的内容,再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为什么高尔基先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要知道他家的花可不少啊!”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了:“高尔基先生看到是他儿子种的花,感觉就是他儿子送给他的礼物,所以他高兴。”有的说:“因为高尔基先生觉得自己的儿子懂事了长大了,他在为儿子感到骄傲而高兴。”有的说:“高尔基先生可能在想,这花看起来真漂亮啊,只要看到漂亮的花,人都会觉得高兴。”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每个人所阐述的角度不同,使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而这个开放性的提问,就好像是宁静的小河边突然泛起的一阵波澜。学生带着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课文,并且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学生更容易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这就是开放性提问的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效果。
四、开放性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前面提到了传统的封闭式提问的答案是标准的,是唯一的,是给学生限定了一个死的框架里。而这个框架就在无形中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只能往标准和唯一的答案方向走,学生的想象力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开放性的提问是多元化的,没有所谓的唯一和标准的答案,更没有束缚学生的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想象力尽情的发挥,并且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体验、探索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依靠固有的现成的答案去死记硬背,去回答。开放性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勇敢去想象,勇敢去实践,勇敢去探索,勇敢去研究。通过自己亲自查阅资料,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实证研究,自己总结出结论,而在这个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就会柔然而升,激发他们积极去研究,在这积极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的效果也远远比逼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这点就是在高年级的写字教学过程中也颇为重要,写字教学过程中,我一改往日让学生死记硬背记笔顺、记结构的方法,我总是问学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记的?”学生的回答虽然有时候天马行空,但是这是他们自己总结发现的规律,所以他们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并且在提问思考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经常自己主动学习,把自己感兴趣的字的特点和记忆规律跟好朋友交流,这样的学习效果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在使用这个开放性提问的教学手段的时候,也要注意开放性提问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要注意提问的科学性、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不要盲目,问题的设计应该在课前就要准备好,并且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设计。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要有思考性,要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才是有效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想象能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就像一根磁铁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精神状态永远处于一个饱满的状态,注意力也时刻集中。这样才能体现出开放性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到知识,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关键词:螺旋式递进;打破“平稳”;探究延伸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的确,好的数学课堂,总是在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中向前挺进,或创设趣味性问题,或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或创设挑战性问题。凭借“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或有多重发现,或有枝状发散,或有登高望远。好的数学老师,总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善于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创设新颖、适宜、有思辨性的问题情境。而身处在这种情境中的学生,将会学得轻松惬意、有滋有味,课堂也因此显得厚重、大气、魅力十足。
一、螺旋式递进的问题设计不可或缺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极富生活气息,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在发现轴对称图形美观、和谐、稳定的同时,让其思维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1.初步设疑: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若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2.横向设疑:“蝴蝶、剪刀、衣服、五角星、天安门、汽车、钥匙、天平”是否是轴对称,若有对称轴,应该怎么确定它们的对称轴。
3.纵向设疑:学过的英文字母A、B、C、D、E、F、G、H……有哪些是对称的?如何画出对称轴?
4.深度设疑:一般梯形、一般三角形、一般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是什么?二条、三条、四条乃至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又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由易到难,螺旋式向上递进,从一般图形到特殊图形的观察和自主学习中,孩子们发现:原来“钥匙、一般梯形、一般三角形、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原来“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原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推门”是旋转而不是平移……当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吸引力时,课堂就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正所谓,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二、打破“平稳”的问题设计不可或缺
听过一节人教版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的公开课,当孩子们通过测一测、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最终得出结论: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 ∶ 后齿轮齿数),总体来说,课堂在预定的轨道上平稳地向前挺进,但是这样的“平稳”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这样的课堂固然“不出问题”,不会发生“意外事故”,但同时,也缺乏悬念,缺乏惊喜,缺乏一种波澜和一种预料外的“灵光乍现”。
事实上,精彩的教学都不是太“平稳”的,甚至让师生小有不适的;精彩的教学应该有点意外,而教师是这一切的“推手”,正所谓:“成功教师的一大特点是,他们能在课堂和学校里创造出积极的气氛。”教师就是要通过设疑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并突出矛盾,让孩子们的思维由“和谐”到“冲突”,氤氲出积极的气氛。
比如,以下问题设计一定能够打破“平稳”:
1.受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启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要想把普通自行车改造成变速车,怎样增加齿轮?怎样组合?
3.现在常见的变速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那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
4.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选择前后齿轮齿数相差最大的组合或者说前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的)
以上设计正是为了打破“平稳”而为之的。从设计1到设计4,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愈扎实,孩子们的思维愈灵活、愈敏捷。因此不断地在打破课堂的平衡,是数学教学的要义之一,也是新课程最为倡导的课改方向。
三、探究延伸的问题设计不可或缺
任何课程都自有它的“生成点”与“延伸点”,小学数学亦然。师生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样的“点”,必将引领学生吃得更饱、走得更远。有创意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涓涓细流在流淌;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方生机盎然的数学时空。
仍以《自行车中的数学》为例,可以在教学临结束时设计以下探究性问题:
一种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分别有46和38个齿,有4个后齿轮,分别有20、16、14、12个齿,车轮的直径66 cm。自行车运动员在进行公路赛时,有平路顺风和上坡两种特殊路段,请你为运动员在不同的路况下,选择前后齿轮。
说到底,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在预设的圈子里精讲细练,也是在探究延伸的问题中向前延伸。换句话说,数学教学不只是一个维度,应该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延伸,应该容许有价值的“课外活水”补充于课堂教学。事实上,当我们放手让学生去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孩子们必将发现另一片鲜活的乾坤,数学王国必将“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关键词:课堂评价;随机应变;语文;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6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尊重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与人文色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有效地运用多元评价,营造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般的语文世界,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之中。
一、语文课堂评价要讲究开放性与多元性
1. 开放性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正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的课堂评价也要与时俱进,契合语文课堂模式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放眼学生的创新潜力与健康成长。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评价内容是开放的,在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对它们学习的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还要求评价形式也是开放的,可以是即时评价,也可以是延时评价,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议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 多元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的“一言堂”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死板与教学环节的程式化方面,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坚决摒弃这一做法,结合学生们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家庭生活中的语文实践能力,还有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果,来对他们的语文能力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评价方法方面,除了试卷上的具体分数,还有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作出的语言评价,我们更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譬如肯定的眼神、鼓励的手势、亲切的微笑,对于学生们来说都会如沐春风,能带给他们不竭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要学会随机应变
新课程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了赏识性、激励性课堂评价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并躬身实践。但即使是赏识性、激励性的课堂评价,也需要实事求是,真诚中肯,还要学会随机应变,让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激荡起精彩涟漪。譬如,笔者刚准备去讲授《灰椋鸟》一课,谁知天气风云突变,电闪雷鸣,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瞬时倾盆而下。于是我当机立断,马上决定直接开始下一课《暴风雨》,让学生们结合现时的观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与构思顺序,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非但如此,班里平时最捣蛋的学生小飞也认真观察、仔细阅读,我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评价机会,表扬道:“小飞同学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甚至觉得外面咆哮的雷声、瓢泼的大雨、清脆的霹雳都是在为你鼓掌。老师相信,只要你坚持不懈,也同样会迎来灿烂的阳光、温暖的世界。”之后,小飞的学习态度果然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语文课上,一改往日的颓废与不羁,勤奋、努力、认真,让我感受到了评价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质变。
三、语文课堂要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与发展,坚决摒弃传统语文课堂“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方式。鉴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评价环境,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将语文学习评价贯穿于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当中,贯穿于学生的具体生活之中。为此,传统的阶段性考试评价方式必不可少,但频繁、单一的考试制度无疑会削弱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将平时学生语文学习的民意调查渗透到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考试评价的可信度。另外,我们还要举办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如成语接龙、传词游戏、即兴演说、小组辩论、作文竞赛等,在具体的语言运用的环境中查看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最后,我们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即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议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
四、语文课堂评价切忌强烈的功利性
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在课堂上放置一些类似于红五星、小红花、小红旗,甚至是一些笔、本、糖块等奖品,然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奖励。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课堂评价的方式不够妥帖,或者说不应该这么功利,至少应当结合一定精神层面的奖励性活动。譬如,某位教师说,谁能够把本节课的生字全部写会,就会发给谁一个小奖品,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会,都在吵吵嚷嚷地索要奖品,而教师的奖品又提前准备不足,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即使是奖品准备充分,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过程,而不应仅仅冲着一个小小的奖品殚精竭虑。
总之,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钻研,努力创新,让多彩的课堂评价点缀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03).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
提问,是一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教学技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思想。在今天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提问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确保学生收获大、课堂效率高。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活动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但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有效的。在交流中,也发现有一部分的课堂提问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的提问,主要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随意性大
一节课,有的教师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有的一两个甚至没有。根据什么需要设置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
2.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
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让学生独立思考、答案开放,或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
3.提问缺乏艺术性
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很多时候学生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4.提问深度把握不准
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5.提问缺乏互动性
一方面,由于没有提前预习好,几乎没有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而另一方面,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三、提高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1.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热点。以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为例,其重点是“人的价值的内涵、评价标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难点是“人的价值内涵”。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2.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仍以《价值和价值观》为例,可以这样设问:我们知道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这两个方面是不是对等呢?如果不对等又是怎样的情况?根据人的价值的内涵,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像这种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
3.多重提问应具有层次和梯度
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4.提问应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5.提问应把握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
6.提问方式应多样
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针对这些类型,教师应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如:直问、曲问、正问、反问、追问等。
7.提问反馈要及时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