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同智能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路灯节能改造 数字化智能 管理系统 城市照明 前景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随着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逐步完善,城市照明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路灯以及人力管控照明系统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而且难以满足城市夜景美化与科学控制,因此,对城市路灯节能改造与应用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显得迫在眉睫。
一、城市路灯节能改造
1.节能改造方法
(1)严格按照照明标准设计。城市道路照明系统在进行节能改造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照明标准,在确保路灯照明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遵从节能原则,对不同道路的路灯照明等级进行划分,让光能的利用实现最合理化[1]。在进行城市路灯节能改造时,必须制定多种执行方案,然后结合不同因素对所有方案进行综合考量,在保证道路照明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选择电能低消耗、照明高亮度的最佳方案,进一步确保城市路灯照明系统趋向节能、经济。
(2) 路灯开关时间的合理化。为了实现降低电耗、节约能源的目的,城市路灯照明系统的开关时间要进一步合理化。在进行城市道路照明系统的设计之前,应该对城市不同道路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针对不同的特点去设定开关时间的不同。同时,道路中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路灯开关时间应区分开来,因为通常城市的后半夜,人流与车流都相对较少,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路灯设计时应适当降低照明亮度,一般做法就是在后半夜将机动车道的照明灯关闭一半。这样一来,照明亮度的降低,有效地节约了用电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路灯的节能。此外,在使用了功率转换型镇流器之后,后半夜车流较少时路灯灯泡的用电功率会自动降低,也是一种有效节能的方法。
2.节能改造前景――节能灯泡
在过去设计的城市道路照明系统当中,基本上都存在用电量巨大的现象,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仅仅由路灯照明一项带来的电费支出就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担。路灯照明需要用电,而电是由煤炭电厂燃烧发出而成,浪费电能实际上也等同于向大气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投入使用节能灯泡则会大大降低用电量,自然也就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缓解了环境污染。同时,节能灯泡的使用寿命会比传统灯泡要长,从而降低了更换的频率,维护成本也随之降低。
节能灯泡目前主要有两种:紧凑型荧光灯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灯,@两种节能灯泡各有优缺点,但都能够提高用电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并且光照强度、照明效果都有了更好的提升,使得行人行车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此外,节能灯泡的体积也比传统灯泡要小,使得路灯在造型方面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照明路灯的美观性。
二、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
1.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
目前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有如下几点:①系统中装有中央监控装置,该装置可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根据效果需要对所有照明设备进行调节,效率高且效果好。②系统中设置有自动与手动的切换开关,方便灯组开关的手动操作与自动操作。③系统中具有应急灯组管控设备,即便出现供电故障,也可立即启动应急处理。④系统可对灯具启动时间、使用记录、使用寿命等数据进行记录。⑤系统具有自我保护机制,且可以具有场景预设、定时调节、亮度调节、软启动关断等功能。⑥系统设有其他系统连接端口,方便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管理。除了这些智能化控制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将逐步完善且强大。
2.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
(1)照明时间与照明亮度的精准控制。一般情况下,城市照明系统中的设备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道路照明设备与景观照明设备,其中景观照明设备会根据景观所在的环境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预设管理,而道路照明设备的管理相对会更加复杂,下面笔者主要针对道路照明进行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所谓道路照明,主要目的就是要保障行人与行车的交通安全,尤其是要控制好夜晚与恶劣天气发生时的照明时间与亮度。倘若照明时间不够或者亮度不足,都很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特别是路况复杂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城市中心路段以及人流量大的路段,倘若照明设备时间开启过晚或者关闭过早,不但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还有可能带来治安问题。但是出于节能考虑,路灯开灯时间过早或者关闭过晚会造成一定的能源浪费。因此,照明管理工作人员与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人员应通力合作,对城市高低峰期的人流与车流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流车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采用降低照明度或者启动半夜灯等方式去节约能源 。此外,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还提供感光链接,可以通过对光线强度、角度的感应,去实现对路灯的开关控制,提高道路照明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道路照明与景观照明的精准管理。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可充分感知城市道路中的车流信息,从而实现对灯光的精准控制,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关闭无效照明,达到节能的目的。与道路照明不同的是,景观照明注重的是对环境的美化效果,为了及时确保景观与照明系统中间的协调性,可应用LED照明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现如今的城市照明需求来看,并时间越久、亮度越高就是最佳的照明方案,在进行城市照明系统的规划设计当中,一定要考虑到节能减排的问题,选择节能型灯泡进行路灯的节能改造。此外,随着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逐渐成熟,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照明效果,还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的理念,并且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将整个城市覆盖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与通信网络当中,向感知型现代化城市迈进。
参考文献
[1]王荀.城市LED路灯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关键词: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0引言
近年来,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新建了一批现代一体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目标。然而,由于在信息系统建设时对一体化运营考虑不足,多数国内建成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难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1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概述
1.1枢纽的定义
从词义上讲,“枢”本义为门上的转轴,可引申为重要或中心的部分;“纽”为器物上可以抓住而提起的部分,可引申为有关全局的关键。“枢纽”在《辞海》中解释为“比喻重要的地点、事物的关键之处”。
1.2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及管理活动
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客运交通枢纽功能的划分较为模糊且层次不清。为此,本文对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将其划分为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两类。核心功能指枢纽的交通功能,而除交通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则统称为附加功能。
1.2.1核心功能
⑴换乘“换乘”就是人员转换运输工具的行动。枢纽功能中“换乘”定义为旅客在不同种类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的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种交通方式间的转换,涉及旅客再次安检及检票(如浦东机场转机时,从一号航站楼至二号航站楼转机),亦视为换乘。上述定义的核心在于,旅客转换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是否会通过枢纽公共区域。⑵集散广义上“集散”可以说是客流从需求点到枢纽的汇集和从枢纽到需求点的分散。而枢纽的“集散”功能则特指车辆及旅客步行从枢纽外汇集到枢纽;车辆及旅客步行从枢纽到需求点的分散。故而集散可分为车流集散和旅客集散两类。即除换乘以外的枢纽其它交通活动。
1.2.2附加功能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在其交通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人流的集散,而旅客的大量集散必然会衍生出除交通以外的许多需求,从而产生了枢纽的附加功能。总结起来,现代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一般还担负着一定的商业、旅游及公共服务方面的附加功能。
1.2.3管理活动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实现必须依赖于有序、高效的管理措施,即通过多种管理活动,以提高旅客集散和换乘效率、乘客满意度,保障枢纽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输过程,最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零距离换乘”。结合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将其管理活动总结如下:⑴客流组织客流组织功能主要包括组织旅客有序乘车,诱导乘客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为乘客提供票务、候车、行李托运和提取、信息咨询以及检票等基本服务。⑵停车服务停车服务指的是为公交、出租、长途以及社会车辆的停车服务,包括停车诱导、停车服务、寻车服务等,同时也需要为机场大巴、旅游大巴提供相应的服务,方便到达旅客的快速疏散。⑶旅客信息服务为旅客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乘客出行和中转换乘的要求。主要包括路径导航、换乘查询、运营信息、商业信息、旅游信息等⑷设施设备管理对枢纽服务设施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⑸周边道路交通诱导对枢纽周边道路进行实时监控,与市内交通信息平台对接,获取市内主要干道交通信息。通过对进入枢纽及驶离枢纽的车辆道路拥挤、通畅信息以及路线诱导信息,实现枢纽周边交通诱导功能。⑹应急管理实时监测枢纽内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迅速确认处理,维持枢纽内的运行秩序。⑺行业管理综合交通枢纽行业管理部门涉及政府部门、交通指挥中心、行业管理部门,枢纽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需要与这些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等。
2信息需求分析
构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首先应对其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信息需求的产生源于系统的服务对象。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管理者、旅客、车辆三类。其中管理者通过使用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枢纽运营管理、协同调度、应急指挥等枢纽管理业务,也为旅客、车辆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还需要向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撑其行业管理的交通信息;旅客通过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得所需的服务,实现自身的乘车、换乘、商业、资讯等信息化服务;车辆通过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取所需的服务,实现车辆停车诱导、路线诱导等信息化服务;同时,服务提供者(枢纽管理者)与服务对象(旅客、车辆等)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提升枢纽运营管理、乘客服务水平,促进枢纽智能系统的健康发展。
3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①各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需求;②枢纽管理活动的实现。所以,在分析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时,需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内容,需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需要从服务对象信息需求产生的角度,分析业务流程,得出相应的功能模块;另一方面,需要从枢纽管理活动的角度对其功能模块进行检验及完善。
4系统状态
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存在两种状态,日常状态及应急状态。由此可知,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运行也应存在两种运行状态,常态模式及应急模式。常态模式下,枢纽人流到发均衡,故而系统运营目标是为枢纽内旅客提供满意度最大的信息服务;应急模式下,枢纽目标是引导枢纽内旅客的快速消散或到达指定点,故而应以枢纽系统最优为目标,通过日常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多交通方式协同管理等手段来实现;这两种模式状态是相互转换、相互联系的。日常运行监测发现突发或异常事件,系统自动触发应急模式,同时,应急模式下需要多交通方式协同调度的支持。系统状态转换如图1所示。
5结语
近年来一直不乏对于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系统的分析中往往脱离了枢纽的功能及服务对象,从而导致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中逻辑不清,思考不全面等。同时,由于未考虑枢纽的实际运营状况,对于智能化管理系统不同状态间的切换也缺乏考虑。
作者:王书玲 杜豫川 刘新 单位:1.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国鑫,罗石贵,苗聪.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和框架体系研究[J].公路,2012(5).
[2]田苗,丰伟.综合换乘枢纽信息协调平台建设框架研究[J].铁路信息化,2011(5).
[3]覃,龙俊仁,宗传苓.深圳市福田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1(5).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多潘立酮; 复方消化酶; 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22-02
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类型中,消化不良占有较高的发生几率,包括器官性和功能性两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以早饱或餐后饱胀、上腹部烧灼感、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多潘立酮和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分析两种方法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男61例,女39例,年龄21~72岁,平均(49.5±2.3)岁,平均病程(2.6±0.4)年。均以反酸、持续性上腹痛、胃部灼烧感、恶心呕吐、早饱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经钡餐透视、B超检查和胃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等气质性病变,并排除肝、肾、心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者。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餐前15~30 min口服,1个疗程为1周,共用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消化酶治疗,1粒/次,3次/d,共用2周。
1.3 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经药物治疗后,上腹灼热感、腹胀、反酸、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消除;有效:经药物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无效: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并观察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28例(56%),有效21例(42%),无效1例(2%),临床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显效25例(50%),有效17例(34%),无效8例(16%),临床总有效率为84%。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诱因较多,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以上腹反复发作性、持续性不适、早饱、呕吐、胸骨后疼痛不适、恶心等为主要表现,而全身或局部器质性疾病均不明显,持续时间≥3个月。众多诱因中,以精神因素最为常见,抑郁或精神紧张状态下,胃的分泌与运动减弱甚至停止,肠蠕动在灰心、抑郁时呈抑制状态,抑郁或焦虑心理可导致体内某些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和激素分泌改变,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同时,温度环境变化、不良饮食习惯均为诱发本病发生的因素,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为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适当方案治疗时,可有效控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预后良好,但若诊治延误,极易出现低蛋白症、维生素缺乏等并发症,故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通常应用对症支持方案,需依据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原则[2-3]。
临床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时,需积极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方案,以使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身体指标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4]。多潘立酮可增加消化道动力,为一种促动力药,抗呕吐功效较强,为受体拮抗剂范畴,可选择性地阻断多巴胺受体,对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可辅助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复方消化酶含有淀粉酶、木瓜酶、胃蛋白酶、纤维素酶等成分,功效可同时发挥,对机体的食管消化起到促进作用,除使肠内气体有效驱除外,并可疏肝利胆,提高生活质量[5-7]。复方消化酶为患者食物消化后的胃排空加以辅助,使入肠道未消化食物的比例减少,复方消化酶的酒曲酶蛋白、脂肪酶等胃溶颗粒,可促进胃部消化,加强胃动力[8-10]。在应用多潘立酮的基础上联用复方消化酶,可促进新陈代谢及食物消化,改善病情,获得理想效果。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50例中,临床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50例中,临床总有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在采用多潘立酮治疗的同时,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使预后明显改善,具有较高安全性,患者较易耐受,对保证良好的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岩,王学清,张宁,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及焦虑状况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1,25(7):428-429.
[2]聂放.多潘立酮加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5):3054-3055.
[3]谢鹏雁,王化虹,张忠兵,等.多潘立酮和法莫替丁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25(4):446-447.
[4]Dor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5]刘小玲.复方消化酶治疗不同病因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99.
[6]李紫红.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5):612-613.
[7]柯美云,孙晓红,钱家鸣,等.复方消化酶治疗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实验[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3):179-182.
[8]孔海潜,刘建平.铝碳酸镁和多潘立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0,19(9):198-199.
关键词:多潘立酮;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英文:FD)是临床消化系统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烧心、纳差、反酸、恶心及呕吐等,导致患者发病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1]。为了对采用多潘立酮与针刺联合的方法对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找到对功能患者进行治疗的最佳方案,使该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彻底性更加明显,使患者对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满意,使患者在治疗前后避免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76例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针刺和针刺与多潘立酮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复况、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三年时间内,抽取我院就诊的76例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9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8.3岁;患者中有35例男性患者和41例女性患者;患者病程最长者4年,病程最短者7个月,平均病程1.2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76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A组患者采用针刺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针刺与多潘立酮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复况、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针刺方式和用药剂量
A组:每日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每次坚持15min;B组:在A组基础上服用多潘立酮,每日三次,每次一片。两星期为一个疗程,坚持治疗两个疗程[2]。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患者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所有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有效: 患者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部分症状已经消失,没有消失的症状也有比较明显的好转。无效:患者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所有症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或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3]。
1.5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主要包括胃及十二指肠动力出现异常、胃酸分泌发生异常、内脏感觉出现异常, 通常情况下患有该病的患者会同时出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症状。胃肠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是导致临床FD患者发病的一个主要机制,促动力剂一直以来被临床认为是对患有FD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首选药物,多潘立酮作为促动力剂的一种,已经被临床广泛的用于对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对外周的多巴胺受体具有选择性阻断作用,还能后将多巴胺对患者胃肠基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进行有效阻断,对乙酰胆碱的进一步释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使患者的胃肠蠕动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对胃的排空具有促进作用,并对胃肠的运动情况可以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常被用于对患有FD的患者进行治疗[4]。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一个合穴,中医认为该穴位是人体强壮之要穴,据《针灸大成》中记载,对该穴位进行针刺可以主要用于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5]。药物与针灸,相得益彰,且价格价廉,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总而言之,采用多潘立酮与针刺联合的方法对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安全性很高,不会出现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且治疗更加彻底,患者在治疗后基本不会出现复发现象,可以将该方法作为今后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德兰.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14(19):259-260.
2:张万岱.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的简介和解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2):123-124.
3:张丹,夏志伟.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4):243-244.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5-0097-03
一、概述
在我国建筑设计已经迈入智能化的时代,智能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兴起的阶段。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设计多个行业,如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建筑艺术等。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以达到自动控制建筑设备的目的,管理建筑内部的信息资源,为使用者提供服务信息,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服务的优化结合,使人们的工作环境安全、便捷、合理、高效、灵活、舒适,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加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这才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也是监理工作的主要目的。随着现代化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员接受业主的委托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管理监督、质量控制,保证工程的进度,主要代表业主的利益。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还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业主和开发商的关系进行协调,对两方的利益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对待和处理,保证智能化工程项目的圆满完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行监理制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法律法规和双方合同来进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科学的理论、系统的方法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包括工程的投资决策、计划实施、组织管理、指挥协调、控制评价等。监理工程师属于第三方,主要负责监督、控制、评价建筑智能化建设者的行为。一旦工程建设行为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制止随意性和盲目性的违规行为,保证建设行为科学、合理、合法、经济,并保证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造价等的实现。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关键环节
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实行过程中有三个重要步骤: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本文主要分析建筑智能化监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用户需求分析阶段
传统的建筑工程一般都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从项目规划、工程设计、招投标、施工到验收的所有阶段,其建筑监理是从施工阶段开始实施的。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跟传统建筑工程相比,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领域,涉及到很多的现代的专业技术,且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很迅速。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现行标准和规范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而且很多有关建筑智能化的专业人才还很少,大部分人对建筑智能化监理的发展趋势缺乏一定的了解,不清楚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设备价格。因此,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服务。早在199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做出了明确规定,明确指出其设计必须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然而,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在前期很少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有的业主在实施过程中盲目降低投资,从而使建筑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导致不得不进行改造;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系统设计时一味提升系统的功能,而在实际应用上根本用不到,浪费了业主投资。监理工程师应该根据业主的投资和具体需求,以“量体裁衣、按需配制”为原则,在保留一定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在建筑项目立项时,监理工程师在立项方案中应根据投资具体描述该项目中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拟实现的功能、建设标准,并对能耗进行估算,还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等。
(二)系统设计阶段
在明确用户需求且立项方案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经过批准的立项方案中的建筑智能化功能不能随意撤销、提高或降低标准。监理工程师负责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范围、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监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系统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智能化设计招标文件的编制。选择设计单位时,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最好采用招标的方式,尤其是那些投资或影响较大的项目更应如此。业主或招标单位在编制招标文件时,监理工程师应该从旁协助。设计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应首先描述整个项目工程的概况,详细介绍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范围、功能以及智能化的建设规模。文件还应该对投标单位的智能化设计专项资质进行具体的要求,包括其以前的智能化设计业绩、设计人员的素质、设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等。
2.设计单位的选择。通过综合考察设计投标单位的资质,监理工程师应该协助业主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所选择的单位必须符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和设计单位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勘察设计市场准入管理的补充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持有合法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证书等级许可的范围包括本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由于其复杂性、先进性的特点决定其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格或专项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来承担,设计单位必须对系统开发商的设计工作进行深入的指导。同样,系统开发商和子系统集成商也必须具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专项设计证书,才可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进行相关的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工作。
3.工程设计合同的签订。工程设计合同的签订是监理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合同必须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概况进行介绍,说明设计依据,详细介绍所采用的标准、智能化系统各子项的名称、规模等,同时还要对投资进行估算。监理工程师在业主与设计单位进行合同谈判和签订时,必须从旁协助和督促,并确定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合同应包含工程概况、设计依据、采用标准、智能化各子项名称、规模、设计文件交付时间及份数、设计费数额及支付方式、双方责任等内容。
4.审查和评选设计方案。在该阶段,监理工程师应该根据合同中规定的内容监理设计方案的设计进度,审查设计方案的质量,保证设计方案与合同规定相符,如用户提出的修改意见,监理设计单位进行方案优化。
5.监督管理设计合同的实施。在整个设计过程,监理工程师都应该对方案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理,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方案完成后,还要督促业主按合同规定的内容支付设计费,使业主和设计单位的合法权益都能能到保障。监理工程师还应协调好建筑设计师和智能化系统设计师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智能化技术之间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有机的、协调的整体。
6.核查设计概算、预算验收设计文件。监理工程师需在设计阶段核查智能化设计的概算,审核施工图预算,审查价格的准确性,并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审查合格后验收设计文件并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