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建设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建设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建设的内容范文第1篇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职能机构、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建立执行情况;隐患排查整改、重大危险源监控、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外来施工队伍(承包商)安全监管情况等。

3、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风险抵押金缴纳、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等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日依法履行安全”三同时”制度情况。

4、安全培训教育情况。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保证经费情况;企业全员培训教育及考核情况: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5、应急管理情况。建立专(兼)职应怠救援队伍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及演练情况。

文化建设的内容范文第2篇

【摘 要】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文化馆自身建设又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关键与核心,也是支撑与保证。这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从文化馆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形式三大理论层面,对文化馆自身建设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系统化研究与论述。对于文化馆自身建设,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文化馆;自身;建设;意义;内容;形式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4-01文化馆自身建设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主体系统与实体系统,也是一个“硬系统”,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同样,文化馆自身建设的内容,也是文化馆自身建设的实体与依托,也是关键与抓手。没有建设的内容,文化馆自身建设便成为一句空话。具体而言,文化馆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文化馆自身建设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必须予以格外的重视和强调。文化馆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全馆人员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思想。要有奉献精神,甘当人梯,乐于为他人做嫁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群众文化的工作之中。二、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配齐各种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机能。特别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领导班子成员,提升领导班子的思想素质。人们常讲:“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三、制度建设制度是要求全馆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要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例如人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经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群众文化组织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等等。用制度进行科学管理,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切都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使制度规范化、常态化、严谨化。四、业务建设业务是文化馆个人或全体的专业工作,所以文化馆的业务建设就是文化馆个人或全体专业工作建设。其重点是专业水准的全面提升。一方面,要对个人、部门、全馆专业水准进行全方位、大幅度、高水准的新提速与新提升;另一方面,又要在本专业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人人都成为一个业务工作的“多面手”。有人形容说:“群文工作是大花筐,什么玩意儿都能装。”意思是说群众文化工作是多元复合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文化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综合性与全能性。凡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辅导等各项业务工作,都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唯其如此,才能胜任文化馆的工作,才能使整个文化馆不负重任和厚望。由此可见,文化馆自身建设主要内容的具体性与全面性,也是不言而喻、勿庸赘述的。五、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是说,为了使文化馆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得到具体有效的范实,就必须采取必要的形式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制度建设、业务建设,首先都必须加强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充分为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形式,诸如阅读、观摩、研讨等等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进修活动指有计划地把人员“派出去”,到有关大专院样进修,以提高自身素质。讲座活动指有目的地把有关专家、学者教授“请进来”,到馆内讲座、讲课,以提高全馆人员素质。研讨活动指组织全馆人员进行思想交流、经验总结、业务研讨等活动,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强化团队精神。综上所述,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馆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文化馆应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功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馆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课题,特别是对当前的城市群众文化。因此,文化馆自身建设的必要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丰富灵活。参考文献:[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60.[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58.[3]刘新梅.浅论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4]杨素梅.文化馆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5]柯梅芳.论文化馆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多重功能[J].群文天地,2011(04).

文化建设的内容范文第3篇

文化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中办发\[2006\]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也曾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坚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使他们充分享有校外活动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些不仅指明了校外教育机构(本文专指青少年宫等由政府财政拨款的公办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而且也强调了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要坚持面向全体,要保障广大未成年人的基本教育权益这一基本宗旨。校外教育机构要准确认识把握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水平。

一、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是由面向大众的基本性、普惠性公共服务和面向部分群体的提高性、选择性教育服务两方面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公办校外教育机构,应按照中办发\[2006\]4号文件的要求,合理地调整人财物资源和业务结构比例,构建与各自职能条件相匹配、业务结构较合理的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服务活动。一般来说,校外公共服务应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是主动替政府与社会分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义务,发挥好助手和主力军作用。主要是做好整合资源、协调服务、信息调研反馈;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传承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组织开展覆盖面广、教育效果好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培育“小公民道德实践营”“少年志愿者”等活动品牌,积极承办全市性大型教育活动,发挥社会教育主力军的整合、带动作用。

二是面向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基层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指导示范、咨询服务等业务。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少先队、学校等方面的联系,努力推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搞好活动项目设计策划、场所设施、骨干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强化中心阵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校外活动阵地网络化建设发展,开展“流动少年宫”“城乡少年手拉手”“艺术精品进校园”等活动,为学校、社区和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提供活动示范和业务指导咨询服务。

三是面向全体未成年人,构建开放式的公共活动平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基地等,开辟绿色上网、展览、体验、娱乐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提供社会化、菜单式的文化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体验活动,活动场所坚持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面向未成年人和城乡学校免费开放,增强公益活动阵地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凝聚效应。

二、开展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校外教育机构面向未成年人、学校和基层校外活动场所开展公共教育文化服务,项目内容有很多,服务的渠道途径也很多,服务对象相对复杂,在开展公共服务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校外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社会其他经营性教育文化服务最大的区别。遵循公益性原则,是公办校外教育机构代表政府回报纳税人子女,为全体未成年人创造教育文化福利的必要之举。遵循公益性原则,不仅是要体现在服务项目免费和低收费上,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方式的公平上。每个未成年人在获取校外活动场所公共资源、享受公共服务时,都应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校外公共服务必须惠及全体,不能只面向部分青少年群体开展服务,对不同青少年群体要一视同仁,不论是什么未成年人群体,均有权享受到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从而享有平等的公共教育文化服务。

2.多样性原则。校外公共服务项目品种、层次、特色必须多样化,以实现不同青少年群体多样化的教育文化需求。具体包括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既要开展普及型的公共服务,如法制教育展览、科普展览、引导健康上网等,满足一般青少年群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文化需求,又要适度提供提高型的教育文化服务产品,以便在服务中引导需求,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如开展“科技节”“艺术节”等。校外公共服务要充分考虑惠及外来务工子女、残障儿童等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多样的服务,还要为基层学校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使校外公共服务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更便于不同服务对象加以选择。

3.基本性原则。校外教育文化公共服务是基本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所满足的应当是未成年人、学校和基层校外活动场所基本需要的帮助。从当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工作实际来说,法制教育、禁毒教育、青少年上网、成长指导、净化未成年人文化环境等是社会各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社会和广大家长认同的公共服务需求。从学校和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来说,课外活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骨干师资培训,为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提供示范,是他们最基本的、需要青少年宫给以帮助的,如“安全教育光盘进校园”“网上黑板报交流窗”等,都是很好的服务形式。

4.便利性原则。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利,这便是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原则。作为一种面向全体未成年人的公共服务,校外公共服务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应当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这个便利性包括场所设施使用(如残疾人通道的设置)、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电话、信息群发、网站等现代设施提供服务)、提供时间(节假日场所参观)等多方面的便利。落实便利性原则,我们应该细化服务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1)简化服务流程;(2)提高服务自动化程度;(3)增加服务或产品渠道;(4)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另外,就现代社会而言,校外公共服务的信息要及时公开、方便查询和报名参与。

文化建设的内容范文第4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统领、引导、规范各族人民的行为和思想的精神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体现,在各行各业中都闪耀着精神光芒,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会起到引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该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要求和内容完全统一、完全一致。文化建设在于长期规划和持续发展,高校校园集中了优秀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管理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体验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整体成效。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就需要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作为我国先进文化根本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也是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确保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广义上讲,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这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都不难理解,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指的就是高校的教学行为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具备理论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不容置疑。故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接受的指导,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行为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产物,这种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精神效果,可以确保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实践效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优秀人才的层出不穷,就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抵御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袭

当前社会形态中,不可否认的是各种不正之风、腐朽的价值观念、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潮,正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的持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内容,远远滞后于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的进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每所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应正视这个问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特别是西方自由文化价值观的侵袭。这种客观任务就需要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接受先进文化精神的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向导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来武装在校师生的头脑,提升每位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准,为师生员工塑造正确向上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实践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的中进行开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进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效。

(一)方向性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有一个方向指导,还应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指导方向就是一面旗帜,是前进的动力,是行动的指南,更是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的核心要素。偏离了指导方向的文化建设注定会失败的,这也被历史经验所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武装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规范、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自然就应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每所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方向,发挥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堡垒作用,将理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之中,为每位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整体性准则

前文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各个部分整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辅相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故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应从整体入手,在整体上确定建设方向和实施准则,按照整体规划来推进每个组成部分的建设进度。不容置疑,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上就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要求,确保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效果,在具体实践进程中,各个环节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建设校园形象文化,学校的、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适合师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使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在校园环境中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摈弃不合理的要素,按照人性化的原则来制定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

(三)长期性准则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长期的持续、深入建设,才能发挥出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坚持长期性准则,应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高校校园才能在整体规划、校训校风、精品校园等方面体现出成熟的文化效果,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宿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校对的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校园文化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者和执行者,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传播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措施

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指导,这种价值观的精神内容应完全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内容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指导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党委和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领悟这种价值观的真实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来指导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党委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要求,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加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建立在校党委领导下、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和团委等主要部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确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主题,解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资源进行统一配置,避免出现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的现象,切实提升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用科学系统的制度文化来带动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统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为第一要务,将的最新理论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将校园精神文化紧密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结合;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创新能力,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注入民族因素和时代因素,在传承和创新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之中,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具体化落实,以此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党建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网络技术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帮助学生过滤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最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文化建设的内容范文第5篇

生态文化,具有抽象与具象两重属性。前者可理解为意识形态,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可以表征为物质或非物质实体,即生态文化载体。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体对生态文化内化(共同的生态文化认同)与外化(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实践)的过程。生态文化载体作为社会主体与生态文化关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着力点。对一个具体地区,其资源与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多样性。立足社会背景,依据公众需求,对依托自然人文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载体项目进行统筹而长远的综合性部署和安排,这一过程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它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在新形势下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城市各项资源与建设的整合。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规划的范围体现在市域范围。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市域生态文化资源基础、公众需求和社会状况的综合调查分析,制定契合于该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项目,兼顾资源优化和以人为本,保证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协调,使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统筹有序地进行,实现生态文化被社会主体内化,引领社会主体将其外化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相关实践力。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两个时间段[3],长期规划时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符合,短期规划时间依据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度加以确定与控制。

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步骤

从规划开展的操作层面上讲,对一个具体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大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资料收集、现状调研、规划制订、后期反馈4个环节[3-5]。

(一)资料收集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需要立足该地区的客观资源与环境情况,需要服从该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需要切合该地区的相关专项规划。资料收集应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文本、电子、图片等图文资料的收集;二是实地资料的收集。1.图文资料收集图文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该地区相关发展战略与现有规划,主要包括①发展战略规划(五年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林业发展战略规划等);②土地利用规划;③城市总体规划;④重要的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或文物古建保护规划等);⑤相关部委(国土、林业、园林、城建、旅游、水利、交通、环保、气象等)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同时应包括该地区相关环境条件与现有资源,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专项性的基础资料。2.实地资料收集结合收集的书面、电子等图文资料,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该地区的资源重点分布地点与建设关键地点进行考察与记录,充分掌握该地区各项资源与建设的现状情况。

(二)现状调研

现状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期充分掌握该地区社会生态文明的现状并分析存在原因,梳理生态文化建设对该地区的作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参考。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现状调研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生态意识作为了解社会生态文化现状的视点,围绕公众对生态状况的态度、对生态危机的看法、对生态行为的选择、对生态影响的认知4个方面设计问卷并展开调研。调研的结果显示,西安公众生态意识的基本感知已经具备,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生态认识、相关的政策、社会的带动及经济的基础4个原因,生态意识的引领作用还不明显[6]。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方向性亦能明确,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要提供生态认知的影响力、生态决策的实效力、生态活动的带动力、民生改善的促进力。

(三)规划编制

在充分掌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具体规划内容的制订。具体的规划内容分为3个大部分:一是结构布局,二是空间布局,三是重点工程。从进行的顺序来说,首先是依据该地区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研究,其次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研究,最后以此总体布局为契机,依据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背景情况规划对应的重点工程。三者在操作时间上相对独立,但内容上交叉叠加,最终形成规划地规划期内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四)后期反馈与评估

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通过评审进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随时依据具体情况与实际碰到的问题对规划进行反馈与调整,使之因地制宜,更加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作用。同时,结合城市生态文化现状分析,对规划建设成效进行预测评估,说明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如前所述,规划制订的内容分为3个主体部分:一是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二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三是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规划。3个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可以类比为庭院建设过程(见图1)。

(一)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是以生态文化载体的塑造为切入点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结构布局是指以主导功能为类别体系划分标准,对生态文化载体进行梳理,归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框架[7](包括4大体系及其下包含的相关子项目,见图2)。依据社会需求是指根据公众对不同体系的认知度,确立各个体系间建设的大体定性比重,由此分析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对象。同时依据公众的偏好度,确定不同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形式,由此分析生态文化载体工程的建设方式。依据社会需求确定的结构布局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空间布局与重点工程规划中需与资源基础及社会背景结合考虑的重要指向性依据。社会需求的了解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网络、电话等调研为辅。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对公众生态文化认知的调研[6],主要从公众的理解层面和实际选择层面展开,调查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受与解读程度,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触与主动选择程度。调研表明,西安公众能够理解也乐于选择的生态文化载体,主要集中在感知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内,故该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该着力考虑二者的建设比重,在空间布局与对应重点工程的确立中,重视森林及重要森林公园、湿地及重要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化社会活动的开展。对公众生态文化偏好的调研[6],主要立足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元素的框架展开,以市域、建成区、自然林水环境、遗址空间为切入点,进行感知体系下观光、科普、康体、趣味、运动、文艺创作等具体项目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互动型、公益型、创意型、节庆型、体验型、倡导型、学术型等典型的生态文化社会活动入手,进行活动体系下不同活动类型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教育途径与教育内容为切入点,对传媒式、课堂式、户外式、展馆式教育等项目进行了细分调查;以目前状况与包括内涵、设计、属性、品牌、推广等在内的发展定位入手,对产品体系下的自然实物类、仿生类、传媒类、文艺类、保健养生类生态文化产品进行了细分调研,以此确定该地区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偏好度,从而为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

(二)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规划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城镇密度等的前提下,对生态文化载体在该规划地区范围内做出的“落地”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南京为例,在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一是重点分析了市域土地利用布局、城镇体系分布等市域概况;二是重点分析了南京的森林、水系、湿地分布等区域资源分布概况;三是重点分析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区绿地等在内的市域范围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中的绿色公共空间的分布,以及主要历史遗址分布等重点专项元素的分布。在分析完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将所得每项内容的图件叠加,综合分析得到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资源基础空间综合叠加图,主要形成4类典型色块区域(如图3所示)。红块,表示城镇建设较为集中的区域。以该区域为中心的范围即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范围,建成区中心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居民的日常游憩与郊野休闲,建成区周边郊区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与自然的回归与体验相结合。紫块,表示包括历史遗迹、地域文化用地等人文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该区域需重点筛选出核心人文资源,将生态文化建设独立而有区别地融于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南京的人文资源禀赋极高,但就其生态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较之以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发成熟度已极高的秦淮文化、金陵文化、红色文化遗址地,围绕中心城区的明外郭遗址与秦淮新河更具有建设意义和建设潜力;另一方面,南京文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文化,典型代表如平顶山的茉莉花文化、梅花山的梅花文化、灵谷寺的桂花文化、固城湖的荷花文化,其发掘和文化基地的建设更能体现生态文化的本质。绿块,表示包括森林,及其重要的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绿色空间较为集中的区域。该区域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的森林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森林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蓝块,表示包括河流、湖泊,及其重要的滨水公园的水系区域。该区域是以湿地资源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湿地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对于南京,以城镇集中区域为中心,包括紫金山、梅花山等在内的钟山风景区,玄武湖,雨花台等城镇建设用地核心地区,应该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极核。老山作为近邻极核的最大自然山体,自然与人居交融。而金牛湖、固城湖等远郊水域,山水自然风光保存完好,其均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域。因此,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框架为:以玄武湖与钟山风景区为极核,一方面围绕极核形成一条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生态文化走廊带;另一方面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别形成两轴:东西方向以老山—紫金山—雨花台和玄武湖—金牛湖为纽带,贯穿森林文化与湿地文化的都市自然文化轴,南北方向以平顶山—梅花山—中山陵—高淳为纽带贯穿花文化的名花文化轴[8](如图4所示)。

(三)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指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已确定的基础上,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的关注点,在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内,对应选取规划期限内对生态文化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建设点,确立在规划期限内重点建设的生态文化载体。以江西九江为例,在九江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依据九江的资源基础确立了其生态文化建设“两核、两带”的空间布局(见图5)———以贯穿其城市集中区的长江为轴线的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以鄱阳湖及其支流修河为轴线的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在此框架上,依据目前九江的城市建设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与发展走向,对应确立了4个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工程。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选取对九江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江沿线,以及目前大力投入建设的八里湖两个地区。其中长江沿线主要是以反映洪水的历史生态警惕为主题的已建成的抗洪广场、以九江浔阳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已建的浔阳楼和再建的琵笆亭为主要建设对象,构建长江生态文化园;对八里湖地区主要从人居角度考虑,集合公众日常游憩、健身、休闲、社交需求,创造城市居民勿需远行便可享受的亲水的自然环境,构建八里湖生态文化园(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集中在自然水域气息浓郁的鄱阳湖与修河两个地区,以九江鄱阳湖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原生态湿地、候鸟、环湖的遗址与古镇等历史名迹,以及以修河代表性的河源性湿地为主要对象,构建鄱阳湖水鸟文化园、湿地古迹风情路线、鄱阳湖湿地博物馆、修河湿地文化走廊(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重点选取其休闲、游憩资源,建设自然捕风地、户外游憩地、天然疗养地、滨水运动地,对应打造西海休闲生态文化体验园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立足庐山景区目前已经具备的知名度,以其生态建设现状与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范围扩展至大庐山范围,整合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展开庐山森林浴场、植物教育基地、地质教育基地、森林博物馆建设,对应打造大庐山生态文化综合体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