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的专题策划一般是由两到三名编辑及多位专家共同撰写完成的。这样有深度的系列专题恰恰是自媒体无法比拟的。
目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已成为谣言疯传的重灾区,盲目对“伪养生”的信任来自于人们对于基本医疗知识的不了解。当一个人生病以后,势必会产生恐慌,当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答案时,如若可以得到有效科学的指导,是否就可以少一丝恐慌?多一份希望?我一直认为,编辑是个良心活,我们的每一个措词、每一个数据均是斟字酌句,经专家验证,从不曾马虎。
如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在病人眼中,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只是简单的诊断和闷在心里的诸多问号,时间久了便化成了积怨。然而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医生们想要详尽地向每位患者解答每个疑虑显然成为了奢望。而这种现状的改变仍待时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医者与患者间沟通的桥梁。将患者及家属那些想要了解或应该了解的问题逐一抛出,找到志同道合的医生伙伴,将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翻译成大众看的懂的白话,悉数呈现。
【关键词】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营养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中一系列与营养摄入相关的素养,根据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1],我们可以把营养健康素养理解为: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营养信息并做出正确且有利于健康的决策的能力。提高营养健康素养有利于更合理的膳食以及更合理的摄入营养,并且父母的营养健康素养水平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有效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宁波两地0~3岁婴幼儿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除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外,主体部分营养健康素养的调查分为三个维度:营养知识素养(22条目)、营养态度与行为素养(14条目)、营养技能素养(8条目)。各维度条目等权赋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2分。
1.3 数据处理 用EpiDate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后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7.5%。调查对象中城镇人口有200人,农村人口有268人,城乡比为1:1.34,另外父亲有191人(40.8%),母亲有277人(59.2%)。
调查问卷满分88分,调查对象平均得分为58.43±10.27。通过利用教育统计学中计算试题区分度的高低分组法原理[2],把得分在前27%的调查对象认为其营养健康素养相对较高,把得分在后73%的调查对象认为其营养健康素养相对一般或较低。将调查对象的性别、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孩子数量、婴幼儿子女主要抚养人、与婴幼儿子女平均每天互动时间作为自变量,将营养健康素养得分作为因变量(Y=1,相对较高;Y=0,相对一般或较低)。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最终有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户籍类型、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平均月收入,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城市人口的调查对象具备较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大(OR=2.103,P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类型、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影响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调查对象营养健康素养得分较农村调查对象高,可能是由于农村调查对象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生活和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异,造成获取营养信息的便捷程度存在差异,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如杜文雯等人对江西省居民的营养素养研究[3];文化程度是调查对象营养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国内许多相关研究如刘爱东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也非常容易解释,一般来讲,文化程度高的婴幼儿父母更容易主动寻求营养知识及其他营养信息,对营养信息的筛选、甄别和分析理解能力优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这也提示了教育对于提高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对于家庭收入这一影响因素,虽然目前针对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与家庭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收入水平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如AdamsRJ对澳大利亚居民的调查[5]以及徐焱对苏州市居民的健康调查[6]。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的婴幼儿父母生活目标主要是满足基本温饱,很少主动获取营养信息,而高收入家庭一般不用为生活担忧,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营养问题上,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更主动的获取营养信息。
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今后应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婴幼儿父母营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村、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的婴幼儿父母,这部分人群营养健康素养的提高潜力相对较大,这对于婴幼儿父母整体营养健康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Langfeld M.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2] 魏华忠,周仁来,马健生.教育统计与测量[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3] 杜文雯,付俊杰,苏畅等.江西省城乡居民营养素养调查分析[J].卫生研究,2010,39(6):735-738.
[4] 刘爱东,赵丽云,张兵等.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家长营养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育,2007,23(3):189-194.
[5] AdamsRJ,APPleton SL,Hill CL.risks associated with low funetional health Literacy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J].Med J Aust,2009,191(10):530-534.
[6] 徐焱,苏州市平江区某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20-23.
作者简介:
孙磊(1989 -),男,山东淄博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幼教人员;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杜建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E-mail:dujzh@126.com
一、问题提出
“心理健康素养”(MentalHealthLiteracy,简称MHL)概念由简欧曼(Jorm)等人从“健康素养”延伸而来,主要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心理健康素养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知识:如何预防心理障碍;识别何时出现心理障碍;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怎样对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样对出现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他人进行心理救助。[1][2]已有研究表明,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而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3][4]虽然学者们对许多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都有实证研究,如老年人、[5]青年[6]以及不同地区、[7]不同性别,[8]但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则处于空白状态。这不足为怪,因为要求幼儿自己具备心理健康的有关概念和知识,无疑是苛求的。但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和生活幸福,而且影响着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要求幼儿的监护者即幼教人员和幼儿家长具备相应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拟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将来提升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结构性访谈中,访谈卡片的制作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9]和《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10]关于孤独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和多动障碍(HyperactivityDisorder)的临床特征为依据,研究者自编两则案例,均用男童名“壮壮”和女童名“莉莉”来展示。以随机的方式在广州市一所幼儿园选择被访者。访谈通过向被访者出示有心理障碍儿童的描述卡片进入情境。访员向一部分被访者以男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女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向另一部分被访者以女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男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访员在被访者理解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后,开始结构性访谈,访谈所涉及的评估指标包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心理问题的人的认识;对解决心理问题方法的认识;对心理治疗预后的认识;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对心理问题的态度。访谈对象共38名,包括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及保育员,所有被访者均为女性,工作年限为半年到18年之间。
依据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对儿童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描述设计问卷项目,共31个,其中品行障碍(CD)有7个项目(A1、A2、A3、A4、A5、A6、A7);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DHD)有6个项目(A8、A15、A16、A21、A24、A28);焦虑障碍有3个项目(A9、A10、A14);心境障碍有4个项目(A11、A12、A13、A22);自闭症有5个项目(A17、A19、A23、A25、A27);沟通和学习障碍有4个项目(A18、A20、A26、A29),另有2个检测项目,用于检验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做答(A30、A31)。项目描述的是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是否反映出幼儿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1—5分别对应“绝对正常”“正常”“不能确定”“病态”“绝对病态”。
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幼教人员为被试。在答卷之前,主试首先口头强调调查仅用于学术研究,并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后作答。被试完成答卷后,主试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24份,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剔除问卷依据以下标准:问卷中的31个项目中存在漏答者;选项明显呈现出某种规律(如几乎选择同样的分数、分数有规律地波动);检测项目A30(“经常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持续性注意”)与项目A8(“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的差值等于或大于2时,表明被试未认真做答;对项目A31(“听老师的话”)评分大于3者,表明被试过于倾向选择高分。结果得到有效问卷111份,其填写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6人未填写年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间为半年到30年(6人未填写幼教工作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者54人,未受高等教育者45人,12人未填写学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构性访谈的结果见表1。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项目A30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认真作答,项目A31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过于倾向选择高分,故这两个项目的评分不会被纳入统计分析。采用奇偶分半计算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9。被试在问卷29个项目上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这些项目与被试年龄和幼教工作年限的相关见表2,不同学历教师在各项目评分上的差异见表3。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抽取因素,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共有9个因素析出。根据各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为各因素命名如下:
F1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出现消极和自我破坏性的言语”“相信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并且试图真的实践它,比如从楼上跳下”“没有原因的情况下也会泪流满面,做游戏时也不开心”“过度紧张和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且伴有头疼、恶心、失眠等症状”“对没有危险的物体或情境都会感到很害怕”。这5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理痛苦和对自身的危害。相对而言,这几个项目的得分也偏高(见表2),说明幼儿园教师通常把这些行为视为病态表现,故将F1命名为“共认心理问题”。
F2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欺骗和偷窃”“破坏财物”“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严重地违反规定”“冷酷无情,不关心他人”,故将F2命名为“品行问题”。
F3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特别喜欢刺激、危险的活动,而且为了达目的不在乎受到惩罚”“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特别依赖,无故发火”“缺乏内疚感,没有同情心”“经常很难排队等候”“喜欢攻击他人和动物”,故将F3命名为“违背社会规范”。
F4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课堂上该坐在座位上时离开座位”“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经常很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干扰”,故将F4命名为“注意问题”。
F5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口吃”“对于稍微复杂的句式(如果…,那么…等)无法理解”“(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对特定的发音区分不清,如d和t,或者g和k等”,故将F5命名为“学习问题”。
F6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用尖叫声代替言语,表达需求”“对某件东西有着非常执着的兴趣,不允许别人碰或拿走它”,故将F6命名为“任性”。
F7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从不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乐趣”“不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故将F7命名为“自私”。
F8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需要安静的时候手脚动不停”“在经历恐惧或者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的恐惧思维,包括不能自控地回想当时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感受”,故将F8命名为“自控问题”。
F9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总是重复问话的后几个字”“经常还没有听完问题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故将F9命名为“交谈问题”。
四、讨论
(一)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无学历差异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由表2可知,被试在A3、A10、A13、A15、A23上的评分均与年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者,越可能认为项目中的描述不是病态的。再看剩余项目,除A20、A24、A25外,被试对其他21个项目的评分与年龄均显示为负相关,这说明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被试的评分与工作年限的相关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在全部29个项目中,呈现负相关的项目为18个,其中A7、A12、A15、A16达到极显著水平,A5达到显著水平,呈现正相关的项目只有11个,仅有A14达到显著水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新进幼教人员在其学习阶段就可能更多地接触和吸收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对于年长的、更早进入幼教工作的同行,表现出更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
从表3可知,除A29评分相同外,在其余28个项目上,有17个项目,低学历幼教人员评分高于高学历者,其中A2、A7、A1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有11个项目,高学历者评分高于低学历者,其中A1、A21达到显著水平。这似乎显示学历越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差。但我们发现,在检测项目A31(“听老师的话”)的评分上,低学历者的评分也相对要高(2.40vs.2.22)。这意味着,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在评分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低学历者有评分较高的反应倾向导致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表明高学历者更可能容忍幼儿行为的多样性,不会随意给幼儿贴上“有病”的标签。
(二)幼教人员普遍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辨识能力较差
本研究问卷的29个项目均是从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中抽取的,但从表2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的项目有14个,这反映出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从表4来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析出的9个因素也与问卷编制时以心理健康问题为维度的结构出入较大。以前三个因素为例,“共认心理问题”包含了A11、A22(抑郁症)、A13(双向障碍)、A10(广泛性焦虑)以及A9(恐惧症)。实际上,这些项目分属两大心理障碍类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但是由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后果严重、危害性大,且涉及到幼儿自身的安全,所以幼教人员潜在地把它们归为一类;“品行问题”因素包含了A2、A3、A4、A5(反社会人格)以及A27(自闭症),它们的共通特点是极端、危害自身及社会。但A27“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在心理诊断时与前面4项是截然不同的,但可能由于表现类似,幼教人员从自身经验出发,而将这些项目认定为同质的;“违背社会规范”因素包含了A1(品行障碍)、A6、A7(反社会人格)、A12(抑郁症)、A16(多动症)。这些项目分属3个心理障碍类别,但由于都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课堂纪律格格不入的特点,从而在评分上出现了一致的趋势。这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在幼儿身上建立常规的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社会环境中能否跟上集体生活的步调,被认为是衡量幼儿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教人员可能将反映是否“听话”的指标,潜在地归入了这一类。
本研究针对幼教人员的结构性访谈也说明了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在接受访谈的38人中,有17人对多动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44.7%;有25人对自闭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65.8%。这可能说明幼教人员有关心理健康的素养,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对某一心理问题的报道。目前社会对儿童自闭症日益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自闭症儿童的影视作品,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名词。相比之下,幼教人员对多动症的辨识能力要弱于对于自闭症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幼教人员对第2题“你认为能帮助莉莉/壮壮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和第4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莉莉/壮壮有以上表现”的回答,更是令人失望。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心理健康素养中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如何预防心理障碍,二是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从其回答来看,可知当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严重匮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访者提及“寻求专业机构及医生的帮助”,很少人认为是除教养之外的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父母冷漠”“家庭氛围不佳”“独生子女与人交流少”“家庭规则少”“家长引导错误”“孩子希望得到关注”“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对于学界共识,即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性障碍,只有个别回答有所提及。换言之,绝大部分幼教人员认为这两种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如此,在遇到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时,幼教人员很容易对孩子本身及其家庭产生负面评价,甚至道德层面的谴责。与对第2、4题的回答直接相关,绝大部分幼教人员都认为莉莉/壮壮可以转变成“正常”的孩子。这种观点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幼教人员看到幼儿长期未能“变好”,定会感觉失望、沮丧、责怪,甚至怨恨,而幼儿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也将随之增大。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对反映心理问题污名化与否的第5题“如果你是莉莉/壮壮的亲人,你愿意把她的情况说给别人听吗”,绝大部分幼教人员给出的答案均是“愿意”。这说明大部分幼教人员在明确孩子是病态时,会选择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寻找解决的办法。总之,从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的结果来看,目前幼教人员对幼儿高发的6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较差,对其致病原因、治疗办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亟待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摘要目的:了解美国护生对健康素养的态度及需求,以及学校对护生的健康素养培养情况,为我国学校健康素养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11名大四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并运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受访护生都认为健康素养非常重要,希望学校设计更多的方案来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结论:学校要提高护生对健康素养的认识,制订并实施健康素养培养方案,积极推行高仿真模拟人教学,共同促进护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关键词 美国;护生;健康素养;态度及需求;质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05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attitudes and demand of health literaly for American nursing students
ZHUO Sheng-jun,FU Wei
(Nursing College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36)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students′ attitude and demand of health literacy in American,and school on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training,provide the basis for our school health literacy training scheme.
Methods:Us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r the 11 senior in Boise State University,and the Colaizzi phenomenology data analysis.
Results:All the surveyed students believe that health literacy is very important,and hope school could design mor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health literacy level about nursing students.
Conclusion:The school should raise awareness of the health literacy of nursing students,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health literacy training program,actively promote the simulation teaching,and jointly promote the health literacy level of students.
Key wordsAmerican;Nursing students;Health literacy;Attitudes and demand;Qualitative study
美国是健康素养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对健康素养的高度重视在公共健康和医疗卫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9~12月期间,笔者赴美国交流学习3个月,借此机会了解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护生对健康素养的态度及需求以及学校对健康素养的培养情况,为我国高校开展健康素养促进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1],即选择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的小样本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择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专业大四第八学期的护生11名,其中男2名,女9名。纳入标准:(1)护理专业本科学生,性别不限。(2)自愿参加访谈。(3)具有临床实习经验。(4)参加过健康评估、行为健康护理、社区和公共卫生护理等课程的学习。
1.2研究方法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2],进行半结构访谈。
1.2.1访谈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初步拟定访谈提纲,咨询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两位护理学教授的意见后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了解健康素养的概念。(2)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能力。(3)如何看待健康素养的重要性。(4)对健康素养的需求。(5)是否有提高患者健康素养的经验。(6)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7)目前学校开展的健康素养培养计划及建议等。访谈开始时,先通过获得一般性个人信息取得受访者的信任,然后进行访谈。
1.2.2资料收集方法选择安静的环境进行访谈,时间为20~40 min。访谈过程中鼓励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资料收集以访谈信息达到“饱和”,不再出现新的内容为止[3]。得到受访者同意后开始录音,同时,注意观察受访者的表情动作,适当记录,以便深入理解受访者的感受,并对有疑问的内容及时进行澄清。访谈至第11人时,资料基本达到“饱和”,访谈停止。
1.2.3伦理原则本研究在得到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允许后开始实施。访谈开始前,向受访者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说明研究目的。与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得其同意后开始访谈,并承诺受访者以字母代替其姓名,妥善保管访谈内容,保护受访者的隐私。
1.3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的录音及笔记资料,将访谈录音导入电脑,反复聆听录音及阅读笔记。资料分析应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分析法[4],通过将录音资料翻译成中文,进行编码,反复阅读、分析、比较,用类属法归类提炼出主题。
2结果
2.1美国护生对健康素养的认知情况受访者中只有2名护生参加过美国全国性的健康素养测试,他们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经验,1名护生有1年的工作经验,另1名护生具有8年的工作经验,并且都是在医院参与健康素养测试调查的。大部分的护生都认为在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已经学习了健康素养的相关内容,自身拥有一定的健康素养知识并且有过提升患者健康素养的经验。护生A:“作为1名护生,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我比他们拥有更高水平的健康素养。因为在我们专业的很多课程中,上课会提及健康素养的内容及相关知识,虽然目前护理学院没有开展专门的健康素养课程。”护生E:“我有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医院里,我们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健康宣教,比如在患者接受检查前,我会做好相关的宣教,保证患者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病情以及如何配合检查。”护生G:“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健康素养的内容,医院里经常会提到这些,也很强调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
2.2美国护生对健康素养的态度情况护生都认为健康素养的知识非常重要,尤其作为1名护士。并且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学院能够开展健康素养的课程,深入了解健康素养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更好地维护患者的权益。护生A:“我认为健康素养对于大学生,尤其是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院应适当开设相关课程,有必要学习相关的理论并提升自身健康素养,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的。”护生D:“我认为在护理学院开设健康素养的课程是件好事,但我不认为这需要成为一门学位课,其实很多课程中已经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护生F:“我认为健康素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身拥有高水平的健康素养,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获取、理解他们所需要的健康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护生J:“我觉得应该在低年级开设健康素养的课程,来代替一些不是很实用的课程。提高健康素养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2.3美国护生对健康素养的需求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到,护生会通过课程学习、讲座、网络、电视、广播、书刊杂志、亲戚朋友、家庭医师等方式来获取健康相关知识,但是大多数护生最喜欢的方式是网络,其次是课程学习。护生同样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健康素养。护生B:“通常我们在课堂学习中会获得健康相关知识,有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及座谈会,请该领域的专家为大家做报告,带来健康领域最新的一些进展,拓展大家的知识面。”护生C:“我基本上通过网络来获取健康知识,有时也会阅读书刊杂志,尤其是是一些医学护理类的文献,能够了解到比较新的一些研究。我的家庭医师也会给我很多我所需要关心及注意的健康方面的问题。” 护生I:“现在有一个获取健康资源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从手机应用软件中获取信息,这上面的信息更新很及时。”护生K:“我最愿意采取得到健康知识的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它又快又免费,而且非常方便,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手提电脑来获取。”护生J:“我觉得最可靠的方式获取健康知识还是通过课堂学习,因为网络上的资源我们需要自己去辨别、斟酌,但是教授在课堂上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基本是可靠的,因为通常老师对学生是需要负责的。”
3讨论
3.1提高护生对健康素养的认识访谈过程中发现,当问及护生健康素养的概念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说不出此定义,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当访谈者将健康素养的明确定义告诉受访者时,大家都表示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区别健康素养与其他健康领域相关的概念。他们虽然不能说出其准确的含义,但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接触并实施这个概念所包含的这种能力。健康素养指的是个体获取、处理、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作出合理的健康决策的一种能力。目前学校对于这个概念的宣教力度还不够,导致较多的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但是在真正分析这个理论时,受访者发现自己在平日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的能力。因此,建议学校在促进学生健康素养之前,首先要加大此概念的宣传力度、明确定义,将最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只有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健康素养的认识。
3.2制订并实施健康素养教育培养方案受访者都表示健康素养对护生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希望学院能够开展健康素养的相关课程。其实在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的本科护生培养方案中,相关的课程已经涉及到了健康素养能力的培养,渗透着这种思想理念。学校不仅关注学生自身的健康素养,传授给学生最全面的健康知识、护理常识,并在高仿真模拟的课程中开展实践,比如模拟情景教学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及医疗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帮助患者作出有效的健康决策。除了课程的设置外,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护理学院教学楼的大堂里有很多的显示屏,可以经常播放一些健康素养的宣教知识,这样学生在课间以及自习时都能看到这些内容;邀请相关的专家举办讲座、组织一些知识竞赛也是不错的选择。此
外,还可以组织设计一个学校内的关于健康的网站,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学校的网站获取健康知识,实用方便并高效。
3.3推进高仿真模拟人教学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设有一个非常专业的高仿真模拟人教学中心。模拟人实验室中有根据各种教学目的设置的模拟人,很多课程的教学都会安排高仿真模拟人教学的板块。比如健康评估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查体,并根据模拟人的各种病情进行健康教育,护生可以练习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相关检查,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等课程,都会有类似的模拟实践内容,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学习如何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普及模拟人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护生促进自身的健康素养,而且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
3.4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由于采取半结构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可能会由于访谈者的知识背景、经验以及访谈技巧的限制在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资料的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由于博伊西州立大学护理学院作为美国众多护理院校中的其中一所,不能全面地反映美国整体的护生对健康素养的态度及需求,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
[1]Scott TL,Gazmararian JA,Williams MV,et al.Health literacy and preventive health eare use among medicare enrolleesin a 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J].Med Care,2002,40(5):395-404.
[2]Wojnar DM,Swanson KM.Phenomenology:An exploration[J].J Holist Nurs,2007,25(3):172-180.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6.
[4]Gates KM.The experience of caring for aloved one:a phenomenological study[J].Nurs sci Q,2000,13(1):54-59.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太原市的杨女士无不担忧的告诉记者,现在的传染病是层出不穷,由过去的天花、流脑、结核病到前几年的SARS、禽流感以及现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无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就是不知道针对这些传染病,采用什么措施最有效。下面就听听专家的建议。
专家诠释: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力武器。人类已经发明了许多种疫苗,通过接种可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
预防接种效果与接种起始时间、接种间隔、接种途径、接种剂量等均有密切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因故错过接种的要尽快补种。
14.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目前,我国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约为l30万,占全球的15%,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传染病发病网络报告中,肺结核病发病和死亡数始终位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3/4的患者都是青壮年。
之所以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如此之高,就是因其传染性强。来自外地的小崔有过一次痛苦的经历,他读高二时,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患上了结核病,老是咳嗽、打喷嚏,同学们也没有注意,到后来厉害了才发现他患了结核病,结果班上60名学生,有十几个同学被传染上了肺结核,小崔不幸成为其中之一,后来经过治疗才参加了高考。
专家诠释: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结核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痰中有结核菌的病人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结核菌会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飞沫的空气,结核菌就会进入体内。如果此时抵抗力低或结核菌毒力强就可能得结核病。
为了预防结核病,儿童出生后应及时接种卡介苗。平时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工作、生活场所要注意通风。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应当积极治疗,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或手绢捂住口鼻。
15. 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提起结核病,张先生无奈地说:“一个月前和朋友在一起吃饭,事后听另一个朋友说,这位朋友有结核病,虽说过去一个月了,自己的身体倒是没有其他症状发生,但总感觉浑身不自在,担心会被传染上。”张先生想知道,得了结核病身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症状?
专家诠释:早期诊断肺结核病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传播他人的可能性。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首要症状;如果经过抗感冒治疗2周以上无效,或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有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
16. 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近日,记者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咨询:“我今年刚上大一,在体检中查出有肺结核,经检查是右肺上叶结核,可
我之前并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不良感觉,学校为此让我休学,可我好不容易才上的大学,不想就这样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现在我正在服药,不知道能否彻底治愈肺结核。”
专家诠释:目前,我国对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病人可到所在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免费检查和治疗。
对肺结核病人采取为期6~8个月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是当前治疗结核病的最主要方法,其他治疗均为辅助治疗。正规治疗2~3周后,肺结核病人的传染性就会大大降低。得了肺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治愈的。坚持全程、按时、按量服药是治愈的最重要条件,否则会转化为难以治疗的耐药结核病。
17.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小张是一位乙肝患者,可是所有知道他生病的人都离他远远的,总以为近距离说话都会传染,当小张告诉大家,飞沫不会传染时,大家更是不相信。小张想通过专家诠释向大家证明,日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