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的所有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首古诗。这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 清明 》。
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我来到外婆家,准备和全家人一起去扫墓。我们来到铁路旁,找到了我们祖先的墓,开始烧起纸钱、纸做的家具、香等等。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根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今年的清明到来的时候,我有了一天难得的空余时间,用了大半天时间在田野和山林里行走,观察物候的变化。清晨,我在六点钟起来跑步,跑过的是一片山野。那时候天气有点凉,雾气环绕,凉得透彻,给我深切感觉的是山林里那些鸣噪的鸟,我不知道鸟儿是否也要过清明节,但我觉得鸟儿们早晨很忙碌,在林子间一边不停地穿梭,一边大声地说话或歌唱,像在举行一个清明诗会。可以说,所有的鸟儿对早晨是最敏感的,鸟儿从来不像我们人类那样贪睡,因为它们没有备好的现成早餐,贪睡的结果只有自己挨饿。我总是觉得一天的开始是那些鸟儿迎来的,要是没有鸟儿,我们人可能不知道每天开始的时间,在我的窗外很早就有鸟儿呼叫我起床,尽管我并不知晓它们的名字。
田野里雾气很浓,浓得伸手都可以抓住,但结果抓住的是一种湿润的感觉。草叶的表皮模糊着一种类似家传了很久的金银玉器表皮上的那种包浆。春天的草早就抬起头来准备舒展,准备发育,那一层潮润是它最好的营养。苜蓿草已经变得绿色充盈,张开三片叶呼吸着凉凉的地气,一滴两滴朝露浸湿叶片的边缘,那些耐不住寂寞的苜蓿已经开出了细碎的紫花,在初春的雾气里有那种早熟孩子一样的孱弱。
李清照当年写“绿肥红瘦”的海棠可能是贴梗海棠,现在红颜已去,残留在枝头浓密的叶片后面,像是古典旗袍女子依稀的风韵。而那种被称做“解语花”的西湖海棠仅仅剩下一个花片,“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难道是专门留下来等待着清明的到来作最后的告别?那该是真正的花解语、花解意,可是“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有几个人能够消受领会?
茶花的花期很长,从立春到清明尚未完全衰败,枝头红的、暗红的残朵虽是红颜已老,却与花骨朵并存于枝头,像是半老徐娘与青春女子同处一室,并不甘心消逝的美丽靥面,还要陪护清明走一段时间。
在绝大多数时候,清明都是有雨水相伴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到了这一天,自古以来都会或多或少地下点雨,杜牧把清明与雨水联系了起来,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感觉得那雨已经下了几个朝代,从古迄今,绵绵不绝。
清明有雨,落花纷纷,像是离人的泪,好像花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伤春。
有雨已经够凄冷的了,再加上落花,把清明装扮得青涩而凄美。
但是,可能是受中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影响,今年的清明没有降雨,人类追求丰硕的物质利益导致的结果是生存环境的巨大牺牲。
上午阳光很明媚,但有点沁凉;下午气温升高,而且天高地远。田野山林郁郁葱葱,草木葳蕤,一山一地的清气,再加上透明的阳光,真的是既清且明了。
田野里,油菜大都结了荚,但顶端的花朵还在金灿灿地张扬,蜜蜂没有花盛时那么多了,菜花已经成了不甘被平凡的日常生活埋没的新媳妇,一边坠着一群娃一边还不忘打扮出几分艳乍,作着不屈的挣扎。野豌豆,地丁,车前草,都是最卑贱的植物,但往往卑贱的东西生命力却很顽强,自顾绿着,有的已经开出了紫花;而展开的豌豆花则是灵动的蝴蝶,在不停地颤动着翅翼。胡豆正在饱满,抽穗的小麦正在扬花灌浆,受孕的过程短暂而充满幸福,杂草总是在这个时候乘虚而入,在麦苗的脚下铺成一层绒毯。
由于天气的晴好,透明度很高的山坡上青翠的叶片反射着阳光,有一种镜面一样的虚幻感,但那茁壮的生机却是再也真实不过的。白杨树嫩软的叶片像是幼儿善拍的巴掌,把春天的欢欣不停地摇动;核桃树、香椿、黄荆,还有很多类似的树,总是把红褐色的细嫩枝叶摇摆成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马尾松的松花嫩黄明亮,如同国画中的明黄一样耀眼。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野刺和灌木,并不因为其无名而伤神,水色已经鲜活地渗入了每一根枝丫,以绿色而并不抢眼的皮肤为春天着上秀色。七里香是一个哲人,花朵细小就不以颜人,洁白的素面难以引起人的过多关注,就把一缕缕的浓香散发给大地,花虽不出色却香气四溢,有一种初乳的特别,远远胜过人工香水的矫情,让你不注意也得注意,注意了不得不生发出真心的感动。有一种类似蔷薇的刺玫,单瓣的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更见其胭脂一样的纯红,让你就像在千年前的某个路口突然碰上了穿着红旗袍的古典女子。繁密的林子下面,是不停的的响动,地雀之类的小鸟儿不敢大张旗鼓地歌唱春天,只好一边觅食一边随意地浅唱,掩饰不住春的喜悦和内心由衷的兴奋,林子也因之而变得灵动。唱美声的鸟儿总是不显形的,嘹亮的赞歌总是那些远山里的大鸟唱出,悠远空蒙。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妈妈商量好一起到郊外去踏青。
郊外的景色真美啊!桃花开了,春姑娘把粉红的花儿撒了桃树一头。迎春花吹着金黄色的小喇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柳树姑娘垂下她那美丽的秀发,在春风的吹抚下摆动。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远远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我们来到菜园里,发现一朵一朵的蚕豆花像天上的星星在眨眼睛。紫红色的小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朵朵、一丛丛,密密麻麻的开满了菜地。
小鸟在枝头欢乐的唱着歌,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更是一个传统的节气。清明节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它的活动有许多,如:扫墓、踏青、放风筝……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踏青了。
就说扫墓吧。它是纪念去世亲人的活动,寄托了我们对亲人的哀思。4月4日那天,下着蒙蒙细雨。这让我想起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天,我们一家人驾着车,拿着祭拜用的食物和鲜花,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扫墓地点。来到大厅里,就看见许多人在扫墓。爸爸去领取爷爷的骨灰盒,扫墓开始了,奶奶抽了几支香,用打火机点上火,拿给爸爸、妈妈和我。然后我们一起祭拜爷爷。奶奶再把鲜花献给爷爷……
现在,我们还要提倡文明祭拜。文明祭拜,从我做起。
清明节到了,我们放假三天,妈妈给我讲了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清明节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要祭祖扫墓。还给我学了一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要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郊游踏青的季节,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人们可以去春游,踏青,放风筝。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爷爷说过今天要上坟,我和爸爸、妈妈要一起回老家祭祖。今天的天气早晨的时候还是晴朗的,可到了我们走的时候,天已经变得阴沉沉的了。看来要下雨了,真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句了。
赶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刚到爷爷奶奶门口,却发现门紧紧地被锁子锁住了了,看来是回来晚了,爸爸说:“一定是你大爷,爷爷上坟去了,咱们也去吧”。我“唰”的一下穿到了前面,说:“我知道路,我先走了”。
到了墓地,果然,大爷,爷爷都在,他们已经把祭祀用品放好,把纸张,还有冥币等打散放在了一起。他们抬走看到我说:“你们赶回来了,那好,快给你太爷爷磕头”。我学着爸爸,爷爷的样子,在磕头。
爸爸在回家的路上对我说:“清明节就是对祖先的追忆。这才是清明节的内涵吧。”
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太子湾,欣赏那里的美景。
太子湾里人多得数不胜数,我穿梭在花的海洋、人的海洋里,觉得异常拥挤。
草丛里是成片成片的郁金香,郁金香美得不得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各种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而在一些地方的郁金香花丛里,偶尔能看到零零碎碎地夹着几朵风信子。那风信子只有紫色的,但一株风信子既开着几十朵紫色的小花,而那几十朵小花又组成了紫色的风信子。在一条干涸的河边(那条河之所以现在是干涸的,就是因为今天太子湾没开水阀。也因为这个,一个瀑布也一样是干涸的),一朵朵樱花被大雨无情地打落了,几乎所有的樱花都只剩下了枝干。被大雨打落下来的花瓣掉进了那条干涸的河床里,以至于把拍婚纱的人们都吸引来了,拍婚纱的人们在河前排起了长队。
最后,我依依不舍地回家。
清明节,我和我的妈妈去吼山风景区玩,到了以后,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向前跑去。
走进里面,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四周都是盛开的桃花和各种五颜六色的花,真是美丽极了!
我们先去了“放生池”,它的形状像大象的鼻子在吸水,我的妈妈说:“这叫“象鼻岩”。”
我们继续往前走,我远远地看到了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我的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棋盘石”。传说有两个神仙在此下棋而得名。站在“棋盘石”旁边往下看,房屋、田地都变得很小很小,好像一幅壮丽的图画。
吼山,真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啊!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去踏青。
郊外的景色真美啊!桃花开了,桃树伸出许多小手,拉住春姑娘的衣袖,春姑娘一不小心,把粉红的花儿,撒了桃树一头。前几天的大风大雨,让许多花瓣纷纷落地。
菜园里的油菜花也开了,远远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我们来到菜园里,发现一朵一朵的油菜花像天上的金星在眨眼睛。
玉兰树上也开满了花朵,有白的,有淡黄色的,还有紫色的,它们像一只只小酒杯,挂在了枝头。
人们争先恐后围着这美丽的风景拍照留念,春天来了,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迎着温暖的春风,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路走着,唱着,欢笑声久久不曾离去……
今天是清明节。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今天却是晴空万里。我们一家子去田野踏青。
汽车在羊肠小道上奔跑着,我透过窗户,看到那坚强的小草有凭着他顽强的毅力破土而出,对迎接春天不甘示弱,它换上了碧绿的绿衣裳,绿草中鲜花片片,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我们又跑了一段路,来到了一片田野里,眼前到处是一片伤心悦目的金黄,油菜花精神抖擞的肃立着,一颗珍珠般的露珠滑滑梯似的在金灿灿的小花上滚来滚去……田野边的小路的两旁柳树边上还有绿叶和嫩芽装饰,真是比任何头饰还要好看。经过了烈士陵园,看到了一个个烈士的坟墓,我起了一个念头:向先烈学习。
这次清明节踏青给我了更多的感触,还使我又一次了解了大自然柔美的一面,今天我的收获好大呀!
【【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集锦8篇】相关文章:
1.【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集锦6篇
2.【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600字集锦5篇
3.【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集锦5篇
4.【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600字集锦9篇
5.【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400字集锦七篇
6.【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200字集合八篇
7.【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500字汇总9篇
摘 要: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对应的语言表达。本文从识解理论的三个维度(详细度、视角和突显),探讨古诗词英译中译者创造性发挥的限度问题,以期促进译者在合理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关键词 :识解 详细度 视点 突显 译者创造性限度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语义又是来自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这样,概念结构体现为语义结构,语义结构又促动词法和句法结构。”(赵艳芳,2009:12)。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不带有个人的观点。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极大的自主性,同时又必须受到原文本的限制。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英译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古诗词语言简洁,含义丰富,为译者留下了充分的创造性翻译的空间。然而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并不是随意发挥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本文试图从识解理论分析古诗词英译中的译者创造性发挥的限度。湛明娟、张景华(2012)指出,国内将兰盖克的认知识解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研究的有:1.以整个认知识解理论为框架研究诗歌翻译。2.从认知识解的某一纬度出发分析诗歌翻译。前人先贤用识解理论对诗歌翻译的研究几乎涉及方方面面,而用识解理论微观化探讨译者创造性限度的问题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识解理论的三个纬度(即详细度、视角和凸显)出发,探析诗歌翻译中译者发挥创造性的限度问题。该理论为探讨诗歌翻译的译者创造性限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使译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创造性,以提高译文质量。
二、识解理论
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同一场景的识解方式会有所不同,这也相应地会引发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事件或场景,识解者可以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主观化识解,并产生相应的语言表达,其结果是一些语言表达虽然表征相同的概念内容,但是因它们内含不同的识解方式而导致产生语义上的差别”(平,2012)。翻译的过程正是一个识解的过程。意义的多样性以及一诗多译,是由于不同经历的人的识解方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所产生的。“识解的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详略度(specificity);2.凸显(prominence);3.视角(perspective)”(转引自平,2012)。其中这三个维度是密切相关的,视角决定了凸显,凸显在某种程度上会反映到详略度上。因此这三个维度的区分并不是很清晰,关于这点,本文不再详述。
三、识解理论与古诗英译
(一)详细度与译者创造性
详细度是识解者对某个实体进行描绘的精确或详细程度。如汉语中猛冲>冲>跑,从左到右反映了跑的精确程度的依次递减;英文中grief>sorrow>sadness,从左到右反映了悲伤的精确程度依次递减。西敏对“流水声和鸟语声”的翻译堪称一经典的例子。西敏将其译为“Thepurling of water and the twittering conversation ofthe birds”。此处译者详细描写了水声和鸟语声,不仅营造了栩栩如生的细节,而且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同样,在诗歌中译者对某意象的详细度的把握,不仅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意义的把握,而且也反映了译者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例(1)则是详细度在古诗词翻译中的表现。
(1)北方有佳人
译文1:At her first glance,soldiers would losetheir town;At her second,a monarch neglect theirduty?(许渊冲译)
在此句诗的翻译中, “ 倾人城” 和“ 倾人国” 两个意象中都涉及到了“人”,许渊冲将“倾人城”中的“人”字译为“solidiers”,而将第二个“人”字译为“a monarch”,甚佳。原诗用两个“人”字,旨在表明意思层层递进,强化佳人的美丽程度的层层深化,精确度也越来越高。城中人的代表一般是“士兵”“人民”或“将军”;国家的代表通常是“国王”。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1: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许渊冲译)
译文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with no bird;Ten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选自《唐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所以“千山”“万径”只是虚指,强调群山环绕和道路的数量之多。因此,译文2中“a hundredmountains”“ten thousand paths”虽然和原文一样描写得很详细,但并不如译文1省略掉“千”和“万”翻译的诗歌效果好。译文1不仅能反映出原文中的山和路的数量之多,而且言简意赅,富有诗意。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1: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I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许渊冲译)
译文2:How rar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
“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
I want to fly home,riding the air,
But fear the ethereal cold up there,
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林语堂译)
诗人中秋举杯赏月,不自觉地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既抒发了自己的思亲之情,又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原文中有两个意象——“青天”“琼楼玉宇”,许渊冲分别将其译为“the sky”和“the crystalline palace”;林语堂则分别将其译为“the blue sky”和“The jade andcrystal mansions”。比较许渊冲和林语堂对这两个意象的翻译,笔者认为许渊冲把握得更好。原文中举杯赏月肯定是在夜晚,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分辨是不是青色的,原文用“青天”这个意象,也许只是汉语中的一种习惯表达,这种表达在英语中并不一定适用。诗人用“琼楼玉宇”只是想表达对天宫中富丽堂皇的建筑的一种想象,旨在传达出一种梦幻感,在译文中没必要进行逐字逐句翻译。
(二)视角与译者创造性
“视角”是指人们观察和描述事物所采取的角度和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会对观察结果有不同的影响,也会对语言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谭业升(2009:74~75)指出,每一种语言表达都涉及概念化的主体和客体或者将该语言表达概念化的人,其中将语言表达概念化的人是指语言使用者,概念化的主体和客体是指语言使用者体验和想要表达或理解的某个意象的焦点“场景”。当语言使用者选择了某个意象的适当的焦点“场景”,并用某种方式将该场景结构化时,他将自己和其所结构化的场景自己之间建立了一种识解关系。这种识解关系的建立,在古诗词英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汉语古诗词常将人称代词省略,译者往往不能区分诗人要表达的某个名词是单数还是复数。在古诗词英译中,译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视角来选择人称单词和决定描写事物或名词的个体还是整体。因此,不同的译者便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视角,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以下是古诗《清明》的几种英译版本,本文主要对其几种英译本的叙述视角进行分析。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1: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it’sraining hard;
My heart is broken on my way to the graveyard.
Where can I find a wineshop to drown my sadhours?A herdboy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flowers.(徐渊冲译)
译文2:It drizzlesendless during the rainyseason in spring,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gloomy and miserable.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I can find a tavern,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杨宪益、戴乃迭译)
译文3:It drizz 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When asked for a wineshop to drown hissad hours?A cowboy points to a hamlet amid apricotflowers.(吴伟雄译)
译文4:The ceaseless drizzle drips all the dismalday,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A cow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flower.( 万昌盛、王倜中译)
对于上述4种译文, 笔者主要选择“路上行人” 和谁“借问酒家”这两点来分析译者视角层面的创造性发挥。译文1 中, “ 路上行人” 译为第一人称; 译文3 译为“the mourner”;译文2和译文4中虽然都关注的是“traveler”,但译文2描述的是所有路上的行人,而译文4的描述则聚焦在其所观察到的某个特定的行人。关于谁“借问酒家”,译文1和译文2选择的的是第一人“我”的视角借问酒家;译文3选择的是第三人称“他”的视角借问酒家;译文4则和原诗一样,采用被动语态,将视点集中在“借问酒家”的对象牧童上。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视角选择的问题上,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凸显与译者创造性
凸显的形成原则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基于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的凸显度可能是一致的。如英语“he has four mouthsto feed in his family”和汉语“他家里有四张嘴巴要喂”中,对家里的人口,都将焦点凸显在嘴巴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表达同一事物时,其关注视角会有差异,相应地凸显度也会有所不同。如“Kissinger felt themassive bombing would strengthen the president’s handin China”可译为“基辛格觉得这场大规模的轰炸会使总统在中国的腰杆子硬一些”。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手”是人在发力时的一个突出部位;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腰”是人在发力时的突出部位(这种区别可能跟中国武学与西方拳击理论的不同有关”(谭业升,2010)。因此在古诗词翻译时,凸显主要体现在译者选词中。以马致远《秋思》的翻译为例:
(5)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译)
对此诗的分析,笔者主要从“西风”和“断肠人”这两个意象的翻译说明在中西文化中同一事物的凸显度的差异对译者创造性发挥的限制。在该诗中,诗人借用“西风”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在汉语文化中,西风通常是寒冷干燥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西风来自大西洋,带来盎然春意,东风则指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因此用来渲染凄凉气氛的风的认知域,在东方文化中凸显为“西风”,在西方文化中则凸显为“the east wind”,所以此处应将西风译为“the eastwind”。作者将其译为“the west wind”不合适。同样,在汉语中,我们常用“断肠”来表达伤心,而在英语中,“断肠”是没有这层意思的。所以,译者将其译为“theheartbroken one”是极佳的。从以上分析可知,译者在凸显层面的创造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必须考虑到中西语言惯用表达的差异。即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是要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译者的创造性发挥既受到古诗词内涵的限制,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制约。从识解理论视角分析译者创造性发挥的限度,对于有有效地训练译者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识解不无帮助。译者的创造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依赖于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参考文献:
[1]平.小句主语选择的认知阐释[J].外国语文,2012,(4):61~65.
[2]谭业升.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谭业升.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万昌盛,王倜中译,朱丽云编.中国古诗一百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5]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杨宪益,戴乃迭译.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7]湛明娟,张景华.识解理论视角维度下的诗歌翻译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古代诗词是语言大树上的“繁花嫩叶”,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它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情深思想,它展示了民族语言的绰约风采。让我们徜徉于古诗苑,诗意地栖居,驱遣想象去领悟其美丽,在纵横驰骋之中打造出具有创意的美文来!
【病文展示】
古诗词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张 柳
我十分喜爱古代的诗词,其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情怀,让我感动不已。对于古代诗词中与水有关的名篇佳作格外钟情,那些写水的名句凝炼生动、含蓄隽永,让人读之回味无穷!(此段紧扣文题,运用对比凸显了自我对古诗词中水的喜爱之情,但平淡单调,难以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例很准,但没有进行评点,给人印象不深。)
水是相思
且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此段中心意思不鲜明突出,并且没有结合自我阅读的感悟来作分析,使得词中的情感无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此段要紧扣“不胜枚举”一词,大量引述名句,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美感,并且最好运用议论之笔来点化其艺术特色,让人从中受到启发,体会其内在意蕴!)
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让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此段倘若能对上文作个总结就更妙了!)
【升格建议】
本文以三个小标题准确地凸显出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蕴,十分到位。其选例也十分典型,语言也非常流畅,但其硬伤也显而易见。倘若在如下方面作些修改,一定能提升文章的档次:一是文章的开头如失其抒情的力度:二是在行文中要大量引述关于“水”的名篇佳句,并且最好结合自我的体验来品出直情韵,在驰聘联想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要以议论之笔对其名篇佳句作评点,其特色要让人一读便心领神会。
【升格佳作】
古诗词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张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揭开《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带泪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溅。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数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阕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感伤,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的《江城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的《一剪梅》)……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词佳句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观之,水之意象千古流芳,见证了历史的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的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让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
【简评】
本文整合与水相关的诗词名句,以水之意象统领全篇,为我们洞开了古代诗词中最唯美的天空,让我们在流水落花中感知出诗词的魅力无限!本文开篇总写水之千古长流,其诗词作品也因此而流芳千古,然后用其千变万化的佳作名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品出其内在意蕴之所在,从而让我们深刻感悟:水与诗词交相辉映,互放光亮。行文中采用小标题构思行文,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更加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指导教师黄松海)
【升格启示】
走进古诗苑,我们要有善于发掘美点的慧眼,要让诗词的亮丽去点燃读者的激情,并且要激活思维,结合自我情感体验,在纵横驰骋之中,挥洒自我的个性,打造出靓丽的美文来。写好此类文章,同学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融入个人体验。
写作品读诗词之文,同学们首先要细心地钻读其诗词,对于其情韵与技法要熟烂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鲜活地进行解读。其次是在写作之时,须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创造出自我心中的“诗情画意”。
二,抒写独特感悟。
写此类作文,还须跳出作品,去调动自我生活的积累,用已有的经验去汇兑诗词的情意,从诗词中受到启示,去感悟自然、社会、人生。读杜甫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你也许会从中悟出表情达意的高超技艺;读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句,也许会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许会让你发现亲情、友情、乡情的可贵……也许因为作品的蕴含哲理,让你重新认识自我、社会、自然。跳出诗词来作文,就是对诗词重新的认识,构建自我的感悟,写出个性意识。
三、大胆突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