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2)班 刘银昌
新的学期开始,教学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强化教学,为高年级阶段打好基础,现针对本班情况,作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2人。在上学期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测中,班级成绩一般,平均分68.86分,良好率15.52%。及格率75.86%。差生虽然不多,但优秀者也较缺乏。大部分学生基础一般,学习较吃力,兴趣不足,难以取得优秀成绩。
本学期把阅读和写作作为重点,要求学生们多读书、多看书、多下笔,努力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以训练促思维,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其他科任老师协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8篇。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本册要求认识188个字,会写172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其主要特点有: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三、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筒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设计训练过程,逐步提高要求。
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3、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有质量的提问,加强训练,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导,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
4、强化作文训练,尽心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优生、后进生提出符合他们学情的要求。
五、教学进度表
1至2周: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古诗词三首
3至4周:万年牢;将心比心;语文园地二;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7至8周: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四
9周:复习、期中考试
10至11周: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园地五
12至13周: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语文园地六
14至15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
16至17周: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语文园地八
18至20周:期末复习;考试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二是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三是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挖掘;开发;整合;资源
当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醒目、简明扼要、概括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各种媒体中广泛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与理性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现状一: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现状二: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自身对这种文本缺乏研究,课堂上较少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活动。
现状三: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但对于图表、表格、清单、徽标、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表现在不习惯于阅读图表类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反观以上的教学现状,应如何提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度?应如何充分运用现行的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怎样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相融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实践探索与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
许多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实践价值、教学策略及命题方向等都不够清晰。我们可以开展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课题研究,如《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的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高效教学研究》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研讨、课堂观察、主题辩论课、开发校本教材等多种方式,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提升总结之中,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从连续性文本中设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但在教学上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运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可让学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平面示意图,然后根据示意图复述这段话。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会场布局,还训练了按方位顺序表达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点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将“恐龙演化的时间”“生息繁衍情况”“特点”及“作者说明的角度”等分别填入表格,通过对比、朗读、复述等,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化过程,体会说明文采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及用词的准确性,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一课,可以出示线路图,与课后的资料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口述经历的省份及重大战役,谈谈体会,以加深对的了解,为体会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做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例如,开学第一天,学生拿到新的课本,可指导他们阅读目录,了解整册书的编排,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学习课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板书;期末复习时,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整理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提炼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效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难觅非连续性文本的踪影,但数学、科学、品生和品社等学科里存在大量的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表达,在将“图”意或“表”意用语言文字表述中,知晓图表的功用与价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编排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可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进行整合学习。通过观察三幅地图的变化,了解中国近代国土被列强强行租借、巧取豪夺的情况;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了解1800~1838年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况;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中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割取或强租中国领土的国家及我国被列强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这样的整合阅读,省时高效,可锻炼学生学习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单薄,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笔,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进行作文指导。布置学生观察各种花,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颜色、气味;布置学生观察青蛙卵孵化过程或小鸡的孵化过程,填写在表格中,了解它们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导学生把观察记录的发现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及图表与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处。
3.活用生活资源,重视“真实的”“实用的”语文学习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说:“为什么非连续性文本会长期被我们集体忽视而不自知?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了节。”的确,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导游图、楼房设计图、汽车站牌、列车时刻表、合同、产品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旅游行程安排表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将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高年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将“上网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网的时间、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活动”“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家长是否支持”等数据和资料,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并写出结论。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时,可尝试布置此类作业:和父母去旅行,设计一个几日游的旅行计划,到达旅游目的地,学会使用地图,看地铁线路图;到科技馆、博物馆担任小导游,学会看导游图,能根据导游图为游客做讲解;学会看列车时刻表,通过互联网订票,等等。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三)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怎样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怎样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表述?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题目给出的问题进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进行“分析”;三是学会“图文转化”,灵活提取信息,学会比较、归纳、综合;四是分类阅读,各个击破,对于文字类、图形类、表格类等非连续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总之,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通过“研读教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联系生活”等途径,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策,寻求“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互转换或相互结合的训练点,更好地突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及实践性的特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