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1篇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心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声音、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已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且是展示各地历史文化,与人们对话交流的特色的空间。与商业建筑等不同,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突出其精神的内涵,要强调其文化、历史厚重感、及人们认知交流。人们的心理行为已经对博物馆建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 研究符合人们的愿望、要求的空间、环境, 并与其相适应地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善或创造。它在建

人们在博物馆中的主要活动为参观、研究、交流、信息、休息。而博物馆则以丰富的空间、灯光、色彩变化来引起人么各种心理活动。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要、兴趣和参观动机、态度,观众参观流线,观众的休息交流区域都对博物馆的建筑心理设计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博物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

空间

博物馆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也许是为了一件展品、也许是为了解当地的历史、也许是为了其独特的建筑造型空间。不同的形状、高低大小空间会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一个适合的建筑空间可突出其展品的特色及当地地域建筑空间特点。如:直线方形空间给人熟悉、稳重之感,而流线、三角形空间可给人动态变化的感觉。而高大、宏伟的空间则给人严肃的感觉。

博物馆为公共建筑,其功能较为复杂,因此展室之间的交通空间流线需清晰且由明确指向性,使得人们一目了然,较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展品上。由于需要定时更换部分不同类型展品,其展示空间需具有灵活变化的特点,如三角形、圆形可使人产生吩咐的想象力。

博物馆建筑主要功能是提供给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场所,因此博物馆建筑需具有当地的地域特色,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们认知熟悉的感觉,使人们产生共鸣。

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为最高建筑,为交流休憩及主要连接空间,在其主要轴线上,体现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连接大厅的为两侧的通高廊道,直线布置,指向性明显,连接展区及其他交流空间。其主要连廊主要为为格栅天窗形式,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同时具有指向性,且使严肃平静的交通空间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氛。

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大量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构成。其最特别的就是几何形态的屋顶,它在形式上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斜坡屋顶,其坡度与周围建筑一致,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大展厅顶部采光问题。其展览空间高度较高,侧墙开窗较少,营造了庄严的氛围,使人们主要实现集中在展品上。

博物馆建筑空间需要区分主次大小,要体现出重点空间,给人深刻个性的感觉。

从检票区到达中心八角大厅前,要经过一条低矮灰暗的走道,到达大厅是才能使人敢打宏大与明亮,使人逗留,这采用了古代传统建筑格局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人对博物馆空间感受更深刻。

材料

材料的感受主要可分为视觉与触觉,他们决定了人们对展览空间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感受。不同的空间形态表现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不同材料可体现人们心理对空间的重点、明暗、主次、冷暖变化等感受。材质可体现不同的个性与人们对其的心理感受。如木、石、竹等自然材给人熟悉亲近之感,使人感到和谐与温暖。而钢、混凝土等人造材料缺乏变化、则给人冰冷严肃之感。

此外材料的透明度质感则是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花纹图案、颜色、光泽、透明性等给人的感受,如软硬、轻重、粗犷、冷暖等感觉。

博物馆建筑应采用当地独特的材料,使当地观众产生熟悉感,也更具特性。且不宜使用花纹图案过多的材料,以免干扰观众视线与心理感受。博物馆也不宜大量使用透明材料,防止影响展品,且防止混淆观众的视线重点,影响感受。

苏州博物馆主要为白墙与灰色花岗石为主要材料,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灰白色调相呼应;灰色花岗岩屋顶,与相邻拙政园屋顶向和谐,与周围环境向融合,而玻璃窗与用木材料纹理处理过的钢格栅,在体现建筑的理性、机械的同时,同时继承传统,给人传统的感性、江浙地区独特的柔和之感。

光与色彩

光的明暗、方向与 色彩的明暗、冷暖变化也给博物馆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感受。色彩较鲜艳、明亮的空间,主要用于公共交流、及交通空间。给人带来活泼、明快、放松的感受。而展示空间则应该色彩较为灰暗、朴素,其室内色调不应对展品产生影响,也不应过于鲜艳抢夺人们视线重点,应给人严肃的感觉。

苏州博物馆展厅主要运用黑白灰三种色调,室内较为灰暗,用合适照度的灯光主要照亮展品,突出重点,使人视线集中在展品上。将人们视线从一个展品自然的转向下一个展品。

在展厅中的木佛塔展品,在其正上方天花板出用灯光制造出十字阴影效果以隐喻在古代这座佛塔在塔的十字梁中央被人们发现。以还原传统,给人历史感。

多个庭院种满翠绿的竹子,给严肃、历史气息浓厚的建筑带来一丝现代感与生机。

声音

声音也能影响人们的感官体验。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也能成为建筑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苏州博物馆东侧,室内有一处水池,其水从墙壁高处倾泻而下,形成水流声,使人在连廊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模仿苏州园林的手法,引导人们到达此处交通节点,同时给宁静的建筑一丝生机与活力。

通过光、色彩、材料等,突出特点,使观众印象深刻。将展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有逻辑分隔,且突出空间特色与重点主次,并运用光线与色彩与空间主次划分、展品布置突出、流线导向性等方面结合起来,且运用不同的材料的颜色、肌理、透明度突出视觉造型与给人的感受,使人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贝幸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3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应用

室内设计是涉及美术学、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室内设计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归根究底就是为了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安全和惬意,而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必不能忽视环境心理W的作用。这是由于室内设计最终的效果是由人们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判依据,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而脱离了人们心理的室内设计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室内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进行系统性分析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主要分为环境和心理学两个大的方面。环境,在这里指的就是人们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室内环境中的每一个构件,包括模式、结构和格调等都会对人们的行为和感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情感、思维、认识和性格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那么环境心理学则是研究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以心理学为基础来进行环境设计。

二、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心理学这一理论起步晚,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已得到了初步的运用。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较为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而期望其居住的环境能够更为舒适、安全和方便,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师利用环境心理学进行室内设计,满足大众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往往不是非常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们往往对室内设计抱有各种美好的期待,但是这种美好往往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的,由于词不达意设计师不能明白人们的心中所想,使得设计师的最终设计效果与人们的期待稍有偏差或相差甚远;室内本身的建筑格局和空间环境条件有限,使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受限,环境限制心中所想;人们的经济条件达不到心理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物质基础限制细腻环境需求。

三、人们在环境中的心理行为

人的心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这就造成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们通常对那些自己所不认可的范围领域采取排斥态度,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就必须要了解人们彼此之间的环境、距离、行为特点和亲密程度。人们之间的相处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私密性的角落,在室内设计中就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私密性设计也比较常见,例如,住在同一宿舍的若干学生,在铺位选择时他们都会选择那些靠近角落或者是尽头的床位,这些床位由于比较远离人群中央而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学生们选择这种地方的床位比较不被打扰,工作或者是休息都比较舒服和惬意。不管是休息地点还是工作地点,人们大多会将这一地点选择在空间较为狭小的地方,由于习惯的影响,人们即使在开阔的地方也会寻找居住地或者是一个物体来进行依托生存。因此,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的“依托”心理,从这种心理出发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实施工作,在开阔或空旷的地方选择一些可以信赖依托的家具或物件。

四、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存在的影响

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已经成为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当面对一种特定的环境时,眼睛这一感觉器官第一时间与这一环境进行接触,大脑接收这一讯息后对这一环境做出好坏评价,也就是说,对环境好坏的判定是由大脑和感觉器官共同合作完成的。因此,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对认知环境要结合感觉器官和心理学,这不仅提高了设计的理论概念,另外比起设计图而言也更加具有说服力。环境心理学是一种人们对外界环境认知的反映学科,也是一种使用者对个性环境的应对措施,可以用环境来引导使用者,让其可以体会到理想的环境,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掌握心理情感变化是极为重要的。

五、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

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和设计的使用功能是其基础,室内设计务必要保障其功能,只有保障了功能的完全性的情况才有可能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和惬意。设计方案的成功取决于功能的好坏,室内设计要通过满足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来对人们的感官感受进行有效调节。室内设计是各种不同的设计造型的“相加”,从心理学来分析的话,人们偏向于喜欢那些有规律的形体或者是一些有规律的形态,因此通常设计师在考虑这一点的基础上,在室内设计中都会避免采用造型夸张的设计造型。在室内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理念与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相符,每一种不同的设计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此外,色彩对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为和感官来体现,这也一方面表明了心理与室内设计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必然联系。室内装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通常老年人喜欢具有古典怀旧风、有文化韵味的装修风格,而年轻人则比较喜欢具有时尚元素、现代感强的装修风格。室内设计中的设计风格具有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中国的室内设计风格通常走含蓄清雅路线,而欧洲的则具有多样性,这是由于欧洲的思想较为开放,通常在设计风格上不拘一格、勇于尝试,最终使其呈现出了一种多样的设计风格,这是他们的一种心理体现。总而言之,人们心理发展和变化会影响室内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也将同步发展。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形势良好,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每一个室内设计工作中去。设计师的室内设计工作最终是为了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设计师在特定的室内环境中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将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用户心中所想和自己心中所想用室内设计表达出来,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环境心理学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和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因此,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陶晶晶.浅谈环境心理学和现代室内设计[J].大众文艺,2013.

[2]丁立斌.初探环境心理学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

[3]欧海潮. 浅谈环境心理学和现代室内设计[J].建筑知识,2007.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5篇

1.环境知觉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1.1环境知觉的含义以及大小、深度、距离知觉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

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的过程。而环境知觉是我们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的事实和认识的过程。几乎在所有的场合下,人类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源于我们所感知的客观世界,同时又受我们自身已有经验的影响。环境知觉的分析方法包括: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研究法,以及整体分析法,格式塔心理学等。在考虑对物体大小、距离和深度的交互体验过程中,线条透视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例如,一些售楼中心微建筑模型,它们被按照比例进行缩造,使得整体效果看起来同样高大,这就是线条透视原理中强制透视的应用。由于人们的视觉所观测到的世界是二维的,但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多维的,因此室内设计师利用室内设计中的一些平面元素,来改变空间的视觉范围。例如,在电视背景墙上进行竖状线条的装饰,并延伸到顶棚,这样就会增加空间的层高,使空间具有延展性。

1.2格式塔心理学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整体不等于简单意义上的个体累加总和,所谓简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明性原则”。而在室内设计中,我们也会经常提到功能和装饰的完美结合,若是一味地进行反复地装饰,只会使空间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美感。近些年,现代简约风格受到户主的喜爱。它强调整体搭配的简约明了,从家具的选购到室内的装饰装修,风格统一,色调和谐,氛围温馨,使空间内的各个元素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2.个人空间及领地的特征要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2.1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的情景因素

个人空间可以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调节机制,其有两个主要目标:保护功能和交流功能。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采用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区,分别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由于性别社会化差异,不同的性别会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表现。考虑性别的差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来突出不同空间的特。例如,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要根据人们的特性设定办公桌之间的距离,以及上方的挡板的高度和透明度,设计出方便人们交流同时又不会逾越个人空间的范围。此外,休息室是否设计就餐和饮茶的区域,也要根据此空间内人们的工作习惯和性别距离。室内空间的大小,顶棚高度以及空间的利用情况也会影响个人空间的大小,影响人们的情绪,所以室内设计要把个人空间的各种情景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和交流的作用,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

2.2室内设计中应注意领地的私密性和个性化

领地具有私密性的特征。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并把它布置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能提高人的自我概念。室内设计中对个人空间的私密性的打造,通常通过空间的划分和装饰的一些设计,营造出家的私有空间。例如,在书房设计时选用的材料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氛围,灯光的色调,书柜的摆放,书桌椅的搭配都为了迎合主人的习惯和需求。此外,领地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个性化能增强人们对领地的依念,让人们觉得更舒服,更有家的感觉。同时,个性化常反映出所有者的身份,它的亮点体现在设计师根据主人的需求和特质量身打造的室内环境,在这样的空间中,每一处装饰,每一样家具都能体现出主人的个性特征,而整体的空间氛围就像是被打上了标签,当人们回到自己个性化的家中时,强烈地幸福感和归属感就油然而生。

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室内环境中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了解不同室内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户主的行为习惯,设计多功能的卫浴空间;协调空间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等。此外,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使设计师更多地关注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设计时经常按照个人的追求和意念进行设计,忽略人与室内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那么看起来再时尚、个性的设计都是不适合人们居住的。而从现代的人们追求的节能、环保、自然的理念来看,设计中的创意和个性化只有与使用者的个性特征、精神需求等各方面相吻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设计更加合理化。

4.结语

环境心理学强调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在环境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室内环境又是存在于这个大环境中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更要考虑在它的环境内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在设计之初,对不同室内环境和不同人群的观察和研究都是必要的,根据环境知觉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室内设计视觉审美上的调整,根据个人空间及领地的特征要素对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协调各种元素在空间中的使用,都要结合使用者与室内环境的的特点,才能使室内设计更能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最终打造出人们所愿意居住的、舒适的、和谐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凯,周莹主编. 设计心理学.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陆震伟. 室内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