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分为春、秋两季招生。春季面向校内外招收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直博生,并在校内在读硕士生中选拔硕博连读生;秋季面向已经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以及应届硕士毕业生以申请考核制方式选拔录取博士生。
一、招生规模
2017年我校博士生总招生规模为800余人。各学院、学科招生人数详见《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9月版)。待春季招生结束后,将于2016年10月25日前,在《2017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10月版)中公布扣除春季招生人数后实际的秋季招生人数。
中国农业大学招收定向在职博士生的录取数量不超过各学院招生计划总数的5%,人文社科领域不超过10%。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援疆师资项目、高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一线研究人员不受此比例限制,但高校专任教师及一线研究人员须提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其承担教学或科研岗位证明,并同意为申请人“在读期间可全日制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提供保障。
二、学制及最长修业年限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7年。
普通博士生学制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特别优秀的博士生经导师推荐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提前毕业。
三、春季招生办法
录取为2017年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生需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信息网上填报个人信息。时间为2016年10月25日上午9:00至12月20日下午4:00。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免缴报名费。
四、秋季招生办法
(一)报名条件
1、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补充条件如下:
(1)在境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学位认证机构出具认证报告(学士、硕士学位都在国外获得的,两学位均需认证);
(2)在读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员,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名,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名。
(3)报考非定向就业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定向就业生年龄不限。已获博士学位者只能报考定向就业生。
2、符合招生学院对申请人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详见附表1)
3、国家专项计划
(1)申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名条件外,还需提交填写完整的《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考生登记表》,该表由定向培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主管部门提供。
(2)申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和“援疆师资项目”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名条件外,还需经过受援单位推荐。
我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仅指西藏大学、新疆塔里木大学两所大学人事部门推荐专职教师的专项培养项目。“援疆师资项目“仅指新疆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人事部门推荐专职教师的专项培养项目。
(二)报名时间及办法
2016年10月25日上午9:00至12月20日下午4:00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逾期不予受理。操作方式: 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admission/index.do申请人在报名前须仔细阅读《网上报名系统使用说明及报名须知》,并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操作。
(三)报名费:200元
请申请人务必在报名前仔细阅读“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生招生简章”及“2017年学院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中的申请条件,自审合格后再进行网上报名,否则造成不予复核、不予录取等后果完全由申请人自己承担,并不退还报名费。
(四)提交申请材料的要求
(1)申请人网报同时上传电子版材料
2017年博士生网上报名时,申请人在网报同时按要求提交各项电子版材料。网上提交电子版材料时间与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一致。
提交电子版申请材料注意事项:
1、申请材料在初审阶段以电子版形式在报名系统中提交。
2、成绩单、外语成绩以图片JPG格式上传,上传内容须清晰可见,单个图片文件在100K左右。
3、应届生请务必提交“学生证照片”、“论文摘要、目录”等材料 。
4、往届生请务必提交“学位学历复印件”,“学位论文”等材
料。
5、一项材料需要提交多个电子材料时,请将电子材料压缩为RAR
压缩包后上传,如“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等。
6、推荐信上传:申请人到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表格下载”中下载推荐信格式,两名副高以上推荐人填好后,申请人以图片JPG格式上传,单个图片文件在100K之内。
(2)通过学院初审进入复核的申请人需给学院提交纸质版材料
2017年1月学院初审后(部分学院是春季开学时进行初审),招生学院在学院网站上公布进入复核的申请人名单。进入复核名单的申请人3-4月份来学校参加复核时,需按学校招生简章和学院实施方案要求,将所有盖章、签字的纸质材料和证书原件交到学院审核,学院审核后留纸质材料和证书复印件留存备查。
提交的纸质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研究生提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
3、盖有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或档案室公章的硕士成绩单;
4、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定向在职人员加盖所在单位党委系统公章,未就业人员加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院分党委公章;
5、往届硕士生(2017年春季毕业生算往届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6、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不少于3000字或5000字,具体要求参见学院规定);
8、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学院要求的英语成绩证明:英语四、六级、TOEFL、雅思A类、专业英语四、八级、WSK(PETSS)、 GMAT。其他英语成绩不能作为申请的报名条件,只能作为英语能力的补充材料;
10、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科研或英语能力的补充材料;
(五)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不用上传电子版材料
已取得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资格的学生不用上传电子版材料。2017年元旦后,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将打印的报名登记表签字并加盖研究生学籍管理章(本校生加盖学院公章即可),交2封纸质版专家推荐信、一份思想政治情况表到相关学院,以便存入个人档案。
(六)相关说明
1、凡符合国家专项招生计划的申请人(如报考西部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援疆师资项目等)应在报名时填写相关信息,经核实后,学校仅按照报名信息库内容作为录取类别依据,不接受后补报名。
2、现役军人申请人,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3、现为定向就业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申请定向就业博士培养或正在履行用人单位服务合同的在职人员申请定向就业博士培养,报名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并提交用人单位签署了意见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报名登记表。申请者与定向培养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造成不能录取后果的,我校不承担责任。
4、凡在报考过程中隐瞒重要信息或在以往学术活动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或通过弄虚作假取得初试、复试及录取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5、招生导师信息查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招生学科与导师招生专业招生导师。
(七)程序与时间进度
1.初选:2017年1-3月
(1)由学院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综合审查结果和招生导师的意见,形成进入复试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并在申请学院主页及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示。对初选结果有异议的申请人可以通过公布的电话申请复查。
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人在相关学科专业范围内选择填报导师。
(2)国家专项计划申请人通过学院初审后,需提交学校“专项计划”招生审核组对当年专项招生计划进行审核排序,本着择优原则确定进入复核阶段的人选。
2.复核与录取:2017年3-4月
由招生学院组织,按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专家组担任考核工作。对进入复核阶段的考生进行专业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者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考核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届时详见申请学院主页公告。
学院对申请者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将在校园网上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
3、录取结果:2017年6月。
研究生院确认学院录取名单后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公示期为一周,有异议者可以通过公布的监督电话进行举报。
五、录取类别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生和定向就业生两类。
1、非在职生均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生。学费及奖助标准见后并享受公费医疗,毕业后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2、在职生录取为定向就业生。在读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医疗费及其它福利费由本人与原工作单位协商解决。正式录取前申请人本人、定向培养单位须与我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按协议回原工作单位工作。
3、纳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专项计划” 和“援疆师资项目”的博士生均录取为定向就业生。
六、体检
博士生在复核阶段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格检查,体检医院为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体检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学费及奖助政策
(一)学费:10000元/年;所有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及博士生均须缴纳学费。直博生一年级按学术学位硕士生标准执行8000元/元,直博生二年级及以后年级、进入博士生阶段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按博士生标准执行。学制内按博士生标准缴纳四年,按学年缴纳。第一学年的学费在8月1日前缴纳。此后每年的7月10日前缴纳下一个学年的学费。
(二)奖助(详见《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收费及奖助体系实施办法》gradsch.cau.edu.cn/homepage/)
1、奖助对象:二年级及以上的直博生、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的非定向硕博连读生及所有基本修业年限内的非在职(无固定工资收入)博士生。
2、奖助类型及标准
(1)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一年级直博生为每生每年6000元),按月发放。
(2)学校助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一年级直博生为每生每年8000元),按月发放。
(3)学业奖学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博士生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不低于30%(一年级直博生为每生每年4000元,获奖比例不低于40%)。
(4)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博士生30000元,奖励人数按国家下达数量执行。
(5)校长奖学金:博士、硕士生共20名,奖励标准为博士生10000元。
(6)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津贴:研究生导师支付助研津贴,博士生最低标准为每生每月1000元,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一年级按硕士生资助标准执行每生每月300元,二年级及以后年级按照博士生资助标准执行。
八、监督机制
继续对博士生复试考核进行校院两级纪检检查现场巡视。经查属实的招生违规行为,属于考生的问题,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属于导师的问题,将视情节轻重,取消该导师当年乃至以后的招生资格。
九、其它
(一)学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申请者在提出申请、学科考核、学院审查、录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请与申请学院联系咨询。学院联系人详见附表2.
(二)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及各学院不举办任何课程补习班,工作时间接待咨询。咨询电话:010-62734286 咨询邮箱:bozhao@cau.edu.cn
(三)单位代码:10019;单位名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址:/admission/index.do
现在2017年教育部有关博士研究生招生文件还没有下达,我校公布的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届时如与教育部文件有所不同,以教育部公布文件为准。
附件:附表1、各招生学院对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
附表2、学院联系电话和邮箱
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学 院
联系电话
邮箱
农学院
010-62732565
zwwmq@cau.edu.cn 园艺学院
010-62732449
rongding@cau.edu.cn 植保学院
010-62733257
weijianing315@163.com 生物学院
010-62733542
swxyyz@cau.edu.cn 资源与环境学院
010-62731427
zhangle@cau.edu.cn 动物科技学院
010-62731266
xu@cau.edu.cn 动物医学院
010-62732772
dy001@cau.edu.cn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010-82381443
shbx@cau.edu.cn 工学院
010-62736275
wangbz@cau.edu.cn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010-62736743
dyjw@cau.edu.cn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010-62737728
zhangliwei@cau.edu.cn
理学院
010-62733474
pestici@cau.edu.cn 经济管理学院
010-62738510
cheny@cau.edu.cn 人文与发展学院
关键词: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86-03
农业院校研究生是研究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家农业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批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硬,学农、爱农的高素质研究生对于长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源质量下降、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学农、不想学好农)、学农不爱农、“脱农”等现象给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走出困境,除了需要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外,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零散经验,为具体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解决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具有示范性指导意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将零散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成为解决某一类问题并能够广泛应用的方法论理论体系。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是根据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特点,围绕着农业院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结合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队伍建设、环境等方面构建的综合性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院校招收研究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适合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研究生育人模式不断创新,结合农业院校研究生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自身成长需要、且当代研究生愿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
经调查发现,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模式的切入点不同,一般从党团组织建设、导师育人、学生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网络沟通、心理健康等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模式结构。
(一)以党团建设工作为龙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党团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先进的党团组织能够带动组织成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党团建设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思想、组织、作风三个层面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通过对党的理论的广泛、深入学习,夯实研究生党团建设的思想根基,培养责任意识;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方针,强化组织建设;利用榜样模范的带动作用,建构完善的制度保障,逐步形成党团组织朝气蓬勃、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优秀作风。东北农业大学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围绕党建工作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1234”模式,将学术建设、“三农”实践、“三助”管理、导师育人等工作与党团建工作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载体,三个强化,四个具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以导师育人队伍建设为育人重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导师队伍是高校研究生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角色。导师的育人方式可直接可间接,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要素,同时,师德的优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农业院校在导师育人队伍的建设方面主要借助的是制度保障,例如,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制定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暂行规定》,南京农业大学制定的《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手册》等制度,将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以导师育人平台引导研究生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育,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途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导师言行、师德的榜样感染作用,加强研究生奉献农业、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组织自育为有效育人途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生组织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育的有效途径。农业院校研究生自育组织包含班委会,党团支部,研究生会(博士生会),目前很多院校成立了“助研、助教、助管”助理团队,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施行的“导师支付津贴”制度,从助研角度每年聘任研究生4 800余人,支付助研津贴达3 000余万元;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从助教角度强化研究生助理团队的管理;沈阳农业大学的“党建助理办公室”从助管角度聘任研究生助理。还有多角度多主题协会,各类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例如,科学技术学会、心理健康协会、三农协会,还有各类文体、艺术、兴趣社团等。
(四)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农业院校以其人才和科技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的实践平台既是研究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途径,也是培养研究生“农趣”、“农志”的重要途径,是农业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点。在革命老区开展的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专题调研等活动成为了农业院校研究生们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中国农业大学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红色1+1”社会实践活动与县市乡镇共建,将科技服务实践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形成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学校、农村、研究生共赢的崭新局面。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道路”也是从社会实践平台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模式。安徽农业大学以“大别山”为标志,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研究生通过走村进户,进行政策宣讲、科普赶集、田间指导、社会调查、参观教育等活动。在广泛的活动中,研究生对实践的目的进行深入领悟,切身感受扎实基层、服务三农的意义所在,并且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发现农业科学的兴趣,融合认知与情感,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五)以网络沟通为发展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沟通是媒体沟通的一种,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沟通双方的互动,搭建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网络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而且研究生对网络的使用率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开辟了网络阵地的新途径。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在整合研究生网络使用工具、分析网络使用频率、调查网络用途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党支部与毕业生流动网络党支部,突破了支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完善实体党支部的作用与功能。东北农业大学建立“研究生会”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宣传媒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北京林业大学也从就业信息的整合方面建立了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流提供直观、方便、快捷的平台;建立校友联盟,搜集历届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信息,等等。
(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农业院校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均开展过相关的调查,并以心理健康的角度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例如,河南农业大学提出了“一结合、二协作、三辅导、四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在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将心理健康自测、日常心理健康常识等内容引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围绕心理素质提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组建相关社团、成立学生组织等工作。东北林业大学等农业院校相继设置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分析、评估、汇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在研究生中增设心理信息员岗位,贴近学生思想及时发现问题。
三、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用的调查与分析
整体上看,研究生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作用评价较高,表1的数据显示,18.2%的研究生认为作用很大,46.5%认为作用比较大,两项之和为64.7%,占总数一半以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农业院校研究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提升。另外26.3%认为作用一般,5%认为作用不大,4%不清楚。
(一)育人队伍成员组成广泛,育人作用较大
图1中数据显示,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行政部门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同学朋友等都可作为教育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中,认为导师队伍对育人作用有影响的占到90.9%,使导师成为育人队伍中对研究生影响最大的人;有89.9%的人认为同学朋友是对其研究生期间有影响的人,其中32.3%认为同学朋友的关系是对他们成长帮助最大的人,这使得同学朋友队伍成为了继导师队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作用的育人队伍;只有28.3%的研究对象认为辅导员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有影响,可见,辅导员作为育人队伍对研究生的影响程度一般;认为任课教师、行政部门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对研究生成长有影响的分别为19.2%,25.3%,3.0%,对研究生的影响不大。
综合来看,以导师作为育人队伍的主导,是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以及自身榜样作用的示范,全方位对研究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生自育组织形式多样,自育效果明显
在调查数据中有32.3%的研究生加入过学生组织,约占全体研究生的三分之一,研究生对学生组织的育人影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占18.2%,认为作用比较大的占46.4%,二者之和64.6%,可见一半以上的研究生认为学生组织对研究生的成长有影响。在对农业院校的调查中得知,基层组织规模较固定,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共有成员10人~13人左右,根据班型的不同,大约占班级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这一部分是最基层的学生组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远超过了学生组织自育的效果,对整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生会、助理团队是校级或院级的学生组织,调查中有17%的研究生加入到研究生会,23.3%加入到助教岗位,21.8%加入到助研岗位,5.6%加入到助管岗位。在访谈中了解到,加入这些学生组织对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可见,学生组织的自育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有较为明显的自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广,符合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成要素中,教育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要根据学校、教育者、教育对象的特点明确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图2是研究生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满意程度。可以看出,排除“不清楚”和“其他方面”的未知因素,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内容比较满意的程度较大,均大于50%。其中分别有19.4%和55.1%的研究生对政治素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16.3%和57.1%的研究生对道德教育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可见农业院校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同时科研培养内容和理想信念内容的满意度较低,而评价最高的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满意度达到77.6%,其他的心理素质(75.5%),工作能力(76.5%)等方面的满意度也很高。可见,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多样
图3是研究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数据显示,研究生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依次为有组织参观、文娱(37.4%),媒体沟通(25.3%),不定期讲座(17.2%),有周期的会议(10.1%),固定的课堂(8.1%),其他途径(2.0%)。首先,网络沟通平台使用率高。调查中,100%的调查对象拥有网络沟通工具,可见,网络的使用占据了研究生生活很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娱乐等多方面的交流沟通都可以利用网络实现,网络成为了影响研究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次,社会实践、文体娱乐、参观途径最受欢迎。图3-3数据显示,37.4%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文体娱乐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途径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最后,课堂、讲座、会议等传统途径仍被部分研究生接受并发挥作用。图3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8.1%的研究生乐于接受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7.2%乐于接受讲座途径,10.1%乐于接受周期性会议途径。可见,研究生通过这三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感兴趣。
(五)教育环境涵盖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图4数据显示,校园内的标志建筑物均对研究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依次是世纪会堂(34.5%),克威园(25.7%),沈农大讲堂(23%),复旦园(22.1%),校门(18.6%),篮球场(10.6%),足球场(10.6%),其他(10.6%),体育馆(6.2%),可见建筑设施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形感染与熏陶。另外,“文化是一双无形的手”,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在一个学校范围内,长期育人过程中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等形成的校园精神,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浸染,发挥着课堂等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婷.构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25-226.
[2]李红娟.新形势下农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5):226-227.
然而就邝鼎自己来说,这却是一个关于坚持,关于逆袭的青春故事。
放弃,绝不在选项之列!
洞庭湖畔的屈原管理区,前身是50年代围垦而建的大型国营农场。这个由洞庭湖和汨罗江形成的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农业经济活跃,一直是全国著名的饲料之乡和湖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012年,26岁的湖南伢子邝鼎回到老家,承包了500亩荒地种植水稻。他向当地的农民请教种植水稻的成本和收益。除去地租、人工、种子、农药、化肥成本,一亩地能够挣几百块。500亩地的话,一年的收入就是一二十万。
不过,很快,邝鼎就为他的天真付出了代价。这一年,水稻收成并不好,仅够支付人工成本,邝鼎一下就亏了二三十万。原来“农民给你种地,跟他们自己种的效率完全不一样,你完全没办法掌控。”
那个时候,邝鼎完全看不到希望,“无时无刻不在想,要是不做这个就好了”――
如果不回乡创业,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正在北京某公司当着白领,领着高薪,身边还有女朋友陪伴。
这一切因为一次回家而改变。2011年国庆假期,邝鼎从北京回到家中,当时因为停电一片漆黑,而母亲还在烛光中忙碌地整理自家的店铺,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无言以对。邝鼎的父亲在他13岁的时候因为车祸身亡。那次车祸,母亲也受了伤。伤愈后,母亲便独自承担起了家庭重担。2009年,邝鼎的母亲杨莉在家乡创办了湖南洋利农贸科技有限公司,做起了树苗培育生意。业务做大了,但也异常辛苦。想想母亲多年来的艰辛,邝鼎暗下决心:回乡,减轻母亲的重担。
半年之后,邝鼎毅然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女朋友没有跟他一起回来,也没有跟他说分手,而是说“我等你一年”。她不看好邝鼎回乡创业之路,希望一年之后他能回心转意。
邝鼎天真地以为只要吃苦耐劳就会有收获。但是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用传统的方式种田,已经走不通了。
失败逼迫他寻求出路。但是无论如何,放弃,都不在他的选项之列。
农村,凭什么不能建好高科技实验室?
“直接跟农民竞争只有死路一条,但如果能生产出差异化的、高品质的农产品,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在尝试按照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失败后,邝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邝鼎先后在长沙和北京求学,他拥有高学历,学的虽然不是农林专业,但是他有学农的小伙伴,他还认识一些农业领域的大咖。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既开拓了他的视野,也丰富了他的人脉资源。
接下来的这一年,他到省水稻所引进优质水稻、到福建学习黄栀子种植、到山东引进蓝莓技术、到浙江采购葡萄新品种、到省林科院学习生物天敌防虫技术。回来之后,他还编制了一年开荒,三年收获,五年成业的“改荒一三五计划”。
之后,邝鼎种植的无公害大米获得丰收,还没有收割就被预订一空,这一年,他种植的优质西瓜卖的也很好。创业的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苦苦坚守的邝鼎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他说,“那一丝希望给了他最大的力量。”
也是这一年,邝鼎到中国林科院拜访了一位国内顶尖植物遗传学教授,他被一种叫做“组织培养”的技术惊呆了。技术人员只需要从植物体中切下一小片,把它们放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切片就能长成幼苗,而且其繁殖速度呈几何式增长。邝鼎当时就表达了希望引进这套技术的愿望。但是,教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农村怎么可能建好高科技实验室?”
邝鼎没有放弃,他厚着脸皮软磨硬泡。后来,教授被他感动,给他画好了图纸,列出了实验室所需设备的清单。邝鼎跑银行,跑政府,拿到了贷款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建成了面积9000多平米的实验室。
没有技术怎么办?邝鼎组织当地的农妇到北京给教授做义务工,学习具体操作。营养液是组织培养的关键,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营养液。教授不可能将营养液的配方告诉邝鼎,邝鼎就每半个月跑一次北京,带几个行李箱,用矿泉水瓶尽可能多的把配制好的营养液带回来。“一带就是上百瓶,那真的是搞得要死啊”,邝鼎笑着谈起那时的经历。
后来,邝鼎又结识了上海一位专门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老教授。老教授苦于没有实验场所,而邝鼎需要技术。两人相见恨晚,老教授主动带领他的团队加入了公司,成为了技术总监。
现在,实验室的技术团队不断壮大,有30多名研发人员,并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林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为了南方最大的组织培养实验室。每年能够培育5000万株植物苗,年产值超亿元,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依靠科技,公司不仅实现了盈利,还赢得了品牌和知名度。在参加湖南省创新创业宣讲团巡回演讲中,邝鼎激动地说:“科技!就是农业发生颠覆性、革命性突破要攻克的难关!是农业附加值成百上千倍增加的唯一途径!”
邝鼎希望当地的农民也能种上公司培育的蓝莓、黄栀子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但是农民们最不愿意种水稻,最后却最有可能种水稻,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像蓝莓种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可以高达两三千,是水稻的几倍,但是一亩地的投入也要上万,农民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心里虽然想,但不敢贸然行动。
为此,邝鼎组织农户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海泰博农农民培训学校,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并承诺回收。让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
不过,一开始跟农民打交道并不容易。内向的邝鼎说:“当你卷起裤腿下田,让他们看到你是一个做事的人,并且还能照顾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跟着你干了。”当地有一个农民,观念比较陈旧,不愿意放弃传统的种植方式,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经过反复劝说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但在两年后,他们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万。现在这个农民对邝鼎既感激又敬佩,这让邝鼎看到自己回乡创业的价值,也让他自豪和满足。
年轻,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中国青年》:你觉得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邝鼎:有些人反对大学生毕业就去创业,没有经验、技术,也没有资金,这确实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但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经历,不要去在乎短期的收益,而是要去关注你所在的行业和格局。我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他们很快就成长起来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前期积累。所以,机会来临时能够把握住。
《中国青年》:在农村创业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吗?
邝鼎:到农村去创业,事情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并不是做到一百分就是对的,而是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选择,我的感觉要做到动态的最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最合适,在动态中寻求最好的自己。跟农民打交道也是个难题。他们怕担风险,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我的一个策略是找当地有权威的人,让他去跟农民协商,处理问题。另外就是照顾他们的利益,让他们信任你。
《中国青年》:很多人回乡创业源于对家乡的情怀,在你身上是否也是这样?
邝鼎:对家乡的情怀很重要。我认识的一些企业家,他们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还在那么辛苦的创业,想着回报社会,在他们面前我这点情怀不算什么。很多人认为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其实家乡很多闲置的资源,有沉淀的优势等待发掘,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中国青年》: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在城镇化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乡村却在凋敝,这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你觉得乡村有可能再度繁荣吗?
“其实我以前叫陈丹玲,但是不知谁把我的‘丹’字去掉了,结果我们班上一下有了四个陈玲。”
“叫陈玲不好吗?”我问。
“我无所谓,名字只是个代号,去掉了这个代号你又是谁咧!?”
一下车,李英强就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的积极分子。
李英强是立人乡村图书馆总干事,陈玲是湖北省蕲春县青石中学初二(1)班学生,这段对话的发生地点是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从事民间教育的公益组织。创始人李英强,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青石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没读过几本像样的书”。他一路北上求学,眼界渐开,直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最终成为令人艳羡的北京高级白领。
成长的经历使他经常感慨中国乡镇的“文化贫瘠”。
“中学是一个人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但我们乡下的孩子,几乎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读过,只能靠生活中的知人阅世来建立对世界的认识。这种状况如果没人主动去改变,就会一直持续。”
2007年,在朋友和妻子的鼓励下,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年的李英强终于下定决心:“回乡村建立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在那里学习,开拓视野,本地人可以在那里读书看展。适时地举办讲座,还能让图书馆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交流平台。”
李英强把这个设想中的图书馆命名为“立人”,源于《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用两句最简单的话概括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精神气质:思想改变世界,读书改变生活。
2008年1月,“立人”第一分馆在李英强的老家湖北蕲春青石镇正式开馆。至2011年3月,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先后成立了十个分馆,分别坐落在湖北、江西、四川、河南、重庆等省市的县和乡镇地区,共有精选图书6万册,使用中的借书证3000多个,举办读书会、夏令营、公共讲座、电影赏析等活动百余次。
从乡村开始
蕲春在武汉市以东200公里左右,隶属湖北省黄冈市,人口约为100万,历史上曾因是李时珍故里而出名。不过到了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蕲春和大部分中西部县城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日渐式微,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据蕲春县民间统计,有超过20万蕲春人在武汉、广东、浙江等地务工。
青石镇是蕲春县相对较大的一个乡镇,全镇人口超过10万,一条205省道穿镇而过,整个镇子就围绕这条公路依次展开。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就坐落在省道旁边青石中学的一栋三层小楼内,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黄侃图书馆。黄侃是民国初年的著名文字学家和教授,是青石镇近百年来出产的最大牌的文化名人,李英强希望通过借用当地文化名人为图书馆的发展争取更多社会资源。
推开门,几排木质书架倚墙而立,中间摆着三条长条凳,桌面上堆放着《读者》、《青年文摘》、《南方人物周刊》等各类杂志。一道小门将阅览室和藏书室连接起来。藏书室内,五排长书架上存放着7000多册图书。配合目标人群的阅读兴趣:人物、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等图书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由于和青石中学“合作紧密”,现如今,立人图书馆已经和青石中学图书馆合二为一。不过,这种合作给李英强带来不少麻烦。
将图书馆设立于校内,固然可以减少租用场馆等费用,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必然会影响资源的充分共享。李英强指着约有二层楼高的大铁门说,一看校门这架势,他们就不愿来。
校门是个障碍,但真正阻碍村民去图书馆的是阅读意识。学校旁边的早餐店老板江寿华就说:“我是老年人,没必要看书了。”其实,她还不到46岁。
其他分馆的状况也类似,只有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街道的第二分馆设在校外。该分馆有借书证244个,读者以小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也有30余名固定的居民读者,但借书次数相对少。镇上有两位成年读者会定期借阅《读者》和《小说月报》。情况并不比建在校内的图书馆好多少。
用的是学校的地儿,服务的对象自然多是学生。不过即使仅仅是服务青石中学的学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青石中学一名姓陈的副校长介绍,三年前青石中学还有2800多个学生,而现在已不足1800。尽管湖北黄冈以高中教育闻名全国,但是真正能够考上大学,并改变人生命运的学生并不多。从事十年中学教育的流沙中学老师邓建国证明了这一点,“每个初三老师都有相应的指标(升重点中学人数),完不成这些指标,就必须扣工资。”
在巨大的生存和升学压力下,学生们想要获得漫无目的阅读自由,似乎不太现实。
不过立人图书馆自有妙招。
阅读开启视野
学生既然不主动来图书馆,那就义务给学生开设阅读课。以黄侃图书馆为例,每周,李英强和两位专职义工都要为初一、初二共18个班级的学生讲一节阅读课,而这些都是毫无报酬的义务之举。
有一次,李英强给初二(2)班的学生讲解海子的诗歌《九月》。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事先李英强已经吩咐立人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带来了笔记本和音响,他想让学生听到两个不同版本的《九月》,一个是名家朗诵版,一个是周云蓬演唱版。听完一个版本,李英强开始和学生互动。
“你们感受到风了吗?”
“没有!”
“那你们看到了月亮吗?”
“没有!”
“你们首先要学会把平常用来看实物的双眼闭上,将自己内心的那双眼睛打开,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远方的风是如何吹抚你的头发,穿过你的身体,再到远方。”
第三遍播放朗诵版《九月》后,终于有学生回答说,我看到了月亮。
随后,李英强说,“各位,你们身体里还有一个沉睡的自己,他已经沉睡了十几年,是时候把他唤醒了,让他和你一起成长。如果此时还不将他唤醒,你可能一辈子都不再认识他。”
除了讲解诗歌外,李英强和他的“立人”同事还会定期推荐一些简短易读的经典童话故事。《小王子》、《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是最近被推荐的三本。不光推荐这些书,他还要求学生读完之后必须写读后感,李英强将这些读后感都张贴到图书馆门口的小黑板上。
“只要认定了自己的看法,就不要管他人怎么说,只要路是对的,怎么走都会成功,只是经历不同罢了。”初一(3)班学生李俊读《小王子》的读后感是这样写的。
李英强说,天天和他们在一起,看着他们成长,想不快乐都难。
当然,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并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每周一次的电影赏析课。在图书馆的隔壁,有一间简陋的多媒体教室。室内仅有一台捐赠的投影仪和几十张塑料小板凳,幕布都由白色的墙壁来替代。由于学校晚上九点熄灯,长达两小时的电影在学生放学后才开始播放,通常要两天才能放完一部。看到《小鞋子》、《放牛班的春天》、《追风筝的人》等电影时,学生们根本不愿意离去。
李英强说,“阅读是一个人建构世界观的最重要方式,这种阅读不是狭义上的读书,而是广义阅读,即培养一种获取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当你看到一个图标,能快速理解它要传达的意思;听一段音乐,可以很快获知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立人”当然不会要求学生在短期内通学整个知识谱系,但希望图书馆的任何一本书都能起到启蒙的作用。青石中学的蔡伟属于“立人”的第一批读者。老师曾提醒这个17岁的孩子:“你们这个年纪,世界观已开始慢慢形成。”爱读林达的蔡伟,就有一个梦想:多读书,看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当记者问李英强,到底想通过“立人”向青年学生传达一种怎样的价值观时,他说“立人从不把价值观强加于人,我们不是要灌输,而是提供更多的可能,让青少年能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生的多样性。我们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个人,让他们获得一种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
民间NGO的艰难生活
要读书,没有书可不行。
第一分馆开馆时只有2000册书,但本本经过李英强精心挑选,多是“入门的、经典的、常识性的书”。他从北京小有名气的野草书店和豆瓣书店选购了经典童话、译文名著、剑桥中国史等各类书。野草书店的老板听说是为公益事业,很义气,全部打了四折。
“立人”有个专门的选书委员会,熊培云、王怡、萧瀚、郭初阳、蔡朝阳等都是委员会成员。他们定期向“立人”推荐自己认为适合的图书,自2011年起,选书委员们每月还推出几则短书评。
当然,现在图书来源还有知识界、媒体人士和民间的捐赠。收到捐赠后,“立人”都会将他们的名字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在“立人”网站上,张贴有各种图书捐赠信息,随着“立人”影响力的扩大,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图书、杂志日益增多。但是,“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尤其是旧的教材和教辅之类),或者仅仅适合成人看,而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的图书或杂志过刊我们不需要。”
除了图书问题,资金也是一大难题。
目前,立人图书馆募款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2010年,“立人”全年募捐总额达到近50万元。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发放“义工”工资。“立人”专职义工的工资,实习期只有500元,3个月后涨为800元,坚持一年以上的义工每月也仅能拿到1200元。对于每一笔收入或支出,李英强都要求在博客上公开,哪怕是一支铅笔都要记入账目。“立人”视每一个捐赠者为“立人之友”,每月会编辑一本《立人之友》电子杂志发送给他们。
由于专职义工的工资低,过去三年,“立人”专职义工的流动性高达80%,几乎只有两三个人能坚持下来。李英强承认,目前能够接受这个待遇的人很少,但工资待遇并非关键。“我们不是支教,是立教,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最大的问题不是钱,是人。高工资可能会让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来,但只有认同立人理念,兼具奉献精神的人才能加入。”
张经纬是立人图书馆的第一名学生义工,那时他还是一名初二生,现在已在蕲春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他每次回“立人”都会带几十本图书到高中,借给同学们看,李英强称,张经纬是“立人”的一座流动着的图书馆。
还有一位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胡亚彩,她从同学那里听说“立人”后就一直兴奋不已。今年年初,胡亚彩利用寒假参加“立人”冬令营,回到学校便组织了南师大“立人”小组,发展了十几位小组成员。他们在学校里面宣传“立人”理念,募捐图书。胡亚彩打算,毕业后做一名专职的“立人”义工。
一个与“立人”合作过的高中老师陈奎这样说,“立人是一个播种的机器,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的心里,它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立人”馆员都是专职义工,而且是自己找上门来的“理想主义”青年,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甘居乡镇,每月只拿千元左右的补贴。
“立人”创办者李英强,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第六分馆馆员魏佳羽,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生;第七分馆的袁志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目前,“立人”全馆已有这样的高学历专职义工17人。
第一分馆的专职义工王一夏,25岁,海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硕士。2010年5月16日,她冒着雨,扛着大学宿舍里的席子,有些落魄地走进青石镇中学,以至于校长以为“这孩子有些事没想通”。
她确实想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加入“立人”的决定。2008年,王一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时,从网上得知“立人”。她先报名做第二年的短期志愿者,5个月后,又给李英强发电邮,询问“如果条件允许,我是否能够得到毕业后(2010年)担当专职义工的机会?”
李英强问了她很多问题:为什么想来“立人”?如何胜任?能做多久?父母是否支持?有没有男朋友?如有,他是否支持你?对收入的预期如何?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对“立人”十分重要。李英强希望找到“能在县镇地区坚持十年以上的义工”,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乡镇长期从事义务工作。此前三年,已先后有三名义工离开第一分馆。目前,全馆工作时间最长的专职义工也只有两年。
与王一夏不同,江西小伙陈远良却是工作了四年之后才加入“立人”。陈远良自2006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毕业后,来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陈远良的工作令人艳羡,上班规律,待遇优厚。但是陈远良内心却并不这样认为,“经常要加班,而且我是外地人,很难适应当地生活。”2010年7月,在帮弟弟妹妹们缴完大学学费后,陈远良毅然辞去工作,在家调养了半年。2011年2月,陈远良来到“立人”成为一名专职义工。
还有很多像王一夏或陈远良一样的“立人”专职义工,他们或者刚从大学毕业,或者已经厌烦了都市快节奏生活以及职场的尔虞我诈,决定选择另外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其实专职义工并不轻松,除了负责日常借阅,还要定期更新本馆博客,报道近期活动,需要捐赠和已经购买的书单。2010年4月起,各分馆还要出版《立人小报》,设置好书推荐、公民常识、随笔等栏目。各馆义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投稿,并把小报发放给语文老师。
王一夏自己也喜欢在小报上写随笔,在迎接2011年的一期中,她引用学者崔卫平的话来描述图书馆员生活:“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