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关于雷锋的故事》——团结友爱:雷锋经常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 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轻轻地盖在他身上。 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三、睡!”
2、《关于雷锋的故事》——特殊的星期天: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烧水棚旁有几辆空车,雷锋推起一辆就走,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上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一场误会。
3、《关于雷锋的故事》——孩子知心人: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如今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建设路小学六年级的小马同学就是经过雷锋的耐心教导,逐渐克服了爱玩、爱闹的缺点,学习取得进步,并佩戴上了红领巾。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手抄报 作业 有效性
语文学科虽然综合性很强,但它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结合教材,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语文作业必须是为语文能力提高服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的语文作业不仅令学生负沉重,也让语文老师“压力山大”。众所周知,语文知识是通过平时不断地读写背记得到的,没有平时的下苦功、勤努力,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和积累。随着年级递增,机械性的知识识记也大大增加。在高年级繁重的作业负担下,传统的语文作业不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很多学生把不要布置太多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作为对语文教师最大的希望,大家都认为语文作业没有挑战性,只需要抄写记背,根本不需要思考,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不高,这显然不是一个良性循环。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巩固课堂知识,就必须从学生出发,讲求作业的有效性,从作业方式上去尝试改变。
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的学生特别喜欢涂涂画画,每个人的抽屉里都随时准备有一盒彩色水笔,尽管当天可能并没有美术课。既然他们喜欢画画,能不能把图画和语文作业结合起来?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手抄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做一份手抄报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以后我布置语文作业,能不能就做手抄报?手抄报的质量怎么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衡量?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对一小部分学生实行“手抄报作业”策略。
一、牛刀小试,初步积累经验
平时做作业积极的学生优先尝试手抄报。我在班级9个小组里挑选了9名学生,让他们完成当天的语文作业――手抄报。作业要求根据当天听课的情况,把自己在这一课学到的知识分为字、词、句三类并分别写出感受,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在旁边配上插图,当然也可以把书上的插图画上去,作业完成后让家长进行检查。第二天,我是既激动又忐忑地对这些作业进行批改。学生不仅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想法,而且图文并茂,把书上很多内容直接画出来了。有的学生上课不爱表达,但是做的手抄报却是精美无比。这一次的作业内容是从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中任选一首,几位学生的作业让我至今难忘。比如,《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用语言表达就是这个“绿”字用得形象鲜活,把长江两岸都吹绿了。有位学生的手抄报里就用绿色来画春风,画了一个绿色的娃娃鼓着脸吹气的样子,把岸边的草地都吹绿了,不时还有几朵红花冒出头来(如图1)。我对他的评价是:王安石把春风写活了,你把春风画活了!《秋思》的手抄报做得也很精彩,其中一个同学用了白描的方法,拿黑色水笔用简单的几笔就画了一个人在窗边写信沉思,信纸上还有几滴泪痕(如图2)。信纸上写着:爷爷奶奶,你们过得好吗?又是一年秋来到,不知道爷爷的腰还疼吗?我在学校学习很用功,同学们都很照顾我,爸爸说今年过年的时候就回老家看你们……看着这样的白描画,学生的思乡思亲情怀“跃然作业上”,学生会用诗文中的情感来感悟现实,这还是那些上课不爱举手发言的“小哑巴”吗?我顾虑的是本来要抄写的作业变成画画,课文的内容有时间记吗?学生给我的答案是:作业拿给爸爸妈妈看的时候背了一遍,还用自己的话解释了全诗。这样一来,我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可以说,作业的成效和学生的表现都超出了我的预想。手抄报既不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又可以让学生乐在其中,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何乐而不为呢?
二、逐步推进,构建大致框架
有了小部分学生的良好开端,我决定在班级里大力推广作业改革。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运用手抄报的形式做作业呢?手抄报作业是只适合古诗、散文、记叙文这些富有情感的课文,还是每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记得当时刚好学到五年级上册第三组《鲸》《松鼠》等一系列说明性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想做手抄报的学生“主动请缨”,这一次尝试让我坚定了用手抄报结合语文作业的信心。如《鲸》这一课,说明性的文章总是科学性的陈述比情感表达更多。课文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表现鲸之大,说明鲸的生活习性等。在学生的手抄报作业中,出现了一头生动的鲸,学生对它的各个部位进行了标注,如身体、舌头、眼睛、头部等,分别用括号标明如何解释该部位、课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自己的延伸创作,如有些部位课文并没有进行详细例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其加以描述。有的学生针对课文第6自然段中鲸睡觉的场景进行描绘,作业中出现了三四头聚在一起围成圈睡觉的鲸,每头鲸都有自己的名字,学生还在它们身边作了阐述,说说今天分别做了什么事情。这样图文并茂的作业,不仅学生喜欢,连我这个读者也着了迷。
我高度赞扬了手抄报做得好的学生,并且让他们的作品在班级里轮流传阅。有的学生为了把书上几个场景都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深入解说,甚至愿意一天做两份作业,就连平时做作业拖拉懒散的几个男孩子也都主动要求做手抄报作业。
三、全面规范,诞生别样作业
有了前面的顺利开展,我对手抄报作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首先,手抄报必须是原创的,可以利用《同步阅读》《词语手册》、字典等,杜绝抄袭或照搬课本插图。其次,作业内容必须是对上课听到的知识点的理解感悟,切记对知识作简单罗列。再次,手抄报完成后学生应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向家长阐明,请家长品评修改。最后,上交老师统一检查评价,优秀作品可以得到表扬并展出。
家庭作业以这样的方式操作后,精彩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例如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学生的作业中就有了父亲埋头挖掘寻找儿子的画面(如图3),学生对父亲面部表情的刻画,我甚至感觉比课文更加生动:破烂的衣服,满脸的灰尘,充满血丝的红色双眼……视觉的冲击力比语言的感染力更强大,看得我都被他带进了当时的场景。学生还在边上模拟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宝贝儿子,爸爸不会放弃你,你就在这下面对不对?当年你发高烧陷入昏迷,医生说你不行了,当时我和你妈都没有放弃,才把你救了回来,今天也是一样,我一定会找到你的,儿子,再坚持坚持……再比如,针对叙事性课文《祖父的园子》,充满奇思妙想的学生把文中“我”的几件乐事――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用瓢舀水往天上扬等画成了一幅幅连环画,生动地展示在作业中,每幅画还配上了来自课文但与课文不一样角度的文字解说,我被他们的创造力深深打动了。在儿童诗《我想》的作业中,有的学生把诗歌里的韵脚标注出来,边上精美的插图自不必说,还有模有样地学着押韵的方法在另一板块进行了创作;还有的学生对什么是押韵进行了阐释,通过资料的查询,把关于押韵的具体方法介绍得完完整整,补充了上课时未讲到的很多知识;还有的学生从诗歌回忆童年的主题出发,自己原创了一首抒情小诗。
四、提供平台,百花齐绽放
制作手抄报的学生多起来,就有了比较与竞争,其中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完善了作业评价激励制度,对于优秀作业不单单只是在班内进行口头表扬,还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展示交流的平台,并让学生积极探讨展出的作品中有无错误的地方,不断进行改正完善。
(一)班级长廊展出
班级外面的长廊是学生玩耍活动的主要场所,我把每天的优秀作品放在这里展出,让学生在课间休息玩耍的时候交流欣赏,也方便其他班级的学生观看欣赏。这个平台,不仅让班级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了使作业能在长廊展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渐渐多了起来,问题探讨也更加积极。以前腼腆的学生也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大家进行参考指正。课后学生更是不惜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看书钻研,对课文进行字句斟酌,只为了手抄报作业更加精美完善。
(二)复印存稿
优秀作品在走廊展出前,我会进行复印备份,一份优秀作品可以有两张备份稿。这样做,一是防止原作损坏流失,二是为了留作纪念。以语文书中的分组为单位,复印出来的作业装订在一起,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里,方便同学们查阅欣赏和互相借鉴学习。
(三)家长评价
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会拿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家长传阅,让家长参与评价欣赏。一个学期坚持下来,班级竟然整理出了好几套配套语文书的插图版“教材”,这些不仅是学生的美好回忆,也是我们班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乐读;会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04-01
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光靠课内学习往往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吕叔湘先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课外阅读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
那么,怎样有效、高效地帮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殿堂,并使他们心驰神往,乐此不疲呢?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读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因此,老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体验读书的快乐,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
1、利用课本所学,拓展延伸
有一段时间,班中兴起了玩卡片的游戏。卡片上全是关于梁山好汉的背景资料。一到下课,孩子们就三三两两地聚到一起玩起来。正巧我们在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课上到尾声时,我问:“除了林冲,你们还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话音刚落,下面小手如林。一个接着一个说,我很清楚,这正是那些卡片起了大作用!于是我利用这一机会让他们收集资料,准备开展一个课外主题实践活动。
任务一布置下去,孩子们积极地忙碌起来。交流会以擂台赛的形式进行,他们对答如流,喝彩声此起彼伏。小选手们把108个梁山好汉按排名顺序一口气背到底,有些甚至能完整地说出每个好汉的“人物小传”……接下来的日子,很少再见到他们伏在地上玩卡片,而班级的“图书角”里则多了一些翻阅图书的身影。更令人欣慰的是,有十几个孩子已经捧读起《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了……
2、选讲益智、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中外有许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常利用班队活动课或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便顺势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读;再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比一比,看谁读得多、讲得好。这样一来,学生都乐于去读这一类课外书。
3、树立榜样,激发读的兴趣
榜样能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并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我向学生介绍、、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使学生以他们的行为为楷模,时时督促自己。在作文训练时,我还让写作水平较好和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及取得的效果,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周一诗
我们学校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校本教材《古诗词诵读》,要求各年级段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于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课举行诗词朗诵会,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能简单介绍诗词内容、并能说出诗歌的写作特点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读诗使人聪慧”,还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读
1、自由阅读,做好笔记
我校在每个教室里都建立了书橱,这里摆放着由学生自己带的各种各样的图书。他们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我们为它取了一个名字“采蜜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影视欣赏,上网浏览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加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
3、自办手抄报
一、 作业的设计应体现主体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最值得教师重视的。如果作业设计得富有灵活性、趣味性,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做得轻松,而且还有自主探索的可能,学生在自主、动态的学习空间中存在着较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轻松愉快地合作探究,也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设计搜集型作业。在新课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多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纠错。例如讲授《军神》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关于的相关资料图片。
(2)设计动手型作业。小学生好动,喜欢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而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如:学完《乌鸦喝水》一课,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再说自己看到什么,从中得出结论。再如古诗《小池》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洋溢着欢悦和畅快之情的“初夏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彩笔去描绘。
(3)设计创新型作业。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乏精彩又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像《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蚂蚁和蝈蝈》这样的文章,可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同时创编不同形式的故事结尾。如《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尾:①猎人赶来了,收拾了狼;②小羊身子一转,狼用力过猛,扑进诃里淹死了;③羊的呼救声被村子里的猎狗听见了,猎狗赶来吓走了狼……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乐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巧妙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领学生在纷繁的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仅使课本内容得到有效的扩展和延伸,也让学生在实践、玩乐中学习语文知识。去年暑期,我一改传统的方式,以更加具有创造力的作业形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假日信息卡”,记录假期每一天的趣事,同时鼓励家长参与进来,对学生的信息卡作评价,做成“信息录”,格式不限,意在发挥个性化的想象,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来完成,回校后进行交流。开学时,我将学生在假期中的“杰作”,包括图文册、新闻袋、消息簿等,它们涵盖了身边的新人新事、环保和农村变化等,把这些富有新意的作业在校园网上交流展览。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还根据材料内容,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渠道了解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制作手抄报,编写主编意见,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这种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一维走向多维的作业中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学习资源,稍加整合,生活就成了学生取之不竭的实践天地,教师如能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具体社会经验相结合,学生将会从实践中获得无尽的乐趣。
(1)设计发现型作业。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也不能局限于文字的叙述,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室外的拓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另外,鼓励家长多带学生到一些历史名胜的旅游景点,感受历史的氛围,发现生活的美。
(2)设计多向型作业。学生作业量减少之后,便有了更为宽松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应该有计划性地鼓励学生好好利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关心时政,观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对近期发生的事件进行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这样能有效发展学生听、说、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设计阅读型作业。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要设计阅读型的作业,让学生课外有时间看书、读报。并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摘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等,且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自制手抄报、黑板报、剪报等。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百科知识竞赛等,借此机会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关键词:经典诵读;朗读;实践;效果
一、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实践
1.以诗作画,激发兴趣
诗歌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七年级时,我从简单易懂的诗开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首诗作成一幅画,让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增加他们对古诗的热爱。每诵一首诗,我就鼓励学生说说大意,想象画面,吟诵四五遍后,鼓励他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作者描写的画面画下来,再建议他们把这首诗写在画的一角。每周举行一次“共读一首诗,共描一幅画”活动,以诗作画,学生读起诗来兴致更高了。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首首诗词,一幅幅画面,学生无论是在早晨来学校的路上,还是在下午放学的路上,他们总是快乐的吟诵着。在学校,学生一有时间就围在一起比比谁画的画更接近诗意,谁画的画更美,吟诵蔚然成风。
2.以画配诗,增添乐趣
以诗作画,学生们诵读古诗兴致盎然,经过一年的积累,学生们已经诵读了不少名篇佳作。为了他们能进一步了解古典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我在以诗作画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画面来吟诗。于是我把每周“共读一首诗,共描一幅画”;改为每周“共赏一幅画,共吟一首诗”。第一次我选了一幅垂柳图,刚挂出来,我们班的赵某就脱口而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刚诵读完毕,李某站起来朗诵到:“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一首诗一幅画,一幅画一首诗,比赛诵读古诗成为学生们课下最愉快的事了。
3.利用活动培养朗诵兴趣
为了增强学生的古诗文的诵读兴趣,除了举行每周“共读一首诗,共描一幅画” “共赏一幅画,共吟一首诗”活动。平时还组织“课前三分钟古诗文朗诵”“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作文中引用古诗文比赛”、古诗文有奖竞答、经典古诗文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调节各种关系的能力、表演能力、集体荣誉感、收获成功的喜悦之后的自信心、爱国学、爱祖国、爱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懂礼了,学会处事了、学会待人接物了,这就是经典诵读的作用。
二、诵读方法的实践
1.联系扩充法
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文,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莲” 的诗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等。把同一题材的诗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2.想象入境法
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文的意境之中。如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此时此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时还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有时采用诗画互现的方法,如前文中介绍的每周举行的“共读一首诗,共描一幅画”“共赏一幅画,共吟一首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理解了诗词的意境。
三、诵读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