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效益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逐步实施,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使用科室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医院、职能科室、使用科室三级管理模式。构建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综合体系,自然也应围绕医疗设备三级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医院维度成本效益分析、科室维度成本效益分析和单台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二、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综合体具体内容
1.医院维度的大型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医院维度的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即对全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综合性绩效评价,便于明确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综合成本效益,具体指标为:
(1)医疗设备完好率。
医疗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设备总台数)×100%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完好情况及设备故障情况。
(2)医疗设备维修率。
医疗设备维修率=医疗设备维修次数/医疗设备数×100%通过该指标,反映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3)医院医疗设备回报率。
医疗设备回报率=医疗设备检查收入/医疗设备净值×100%通过引入该指标能够恰当反映医院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投资是否恰当。
(4)设备年维修费用增长率。
设备年维修费用增长率=设备年维修费用/上年设备维修费×100%通过该指标反映医院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及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有效维护情况。
(5)医院设备投资收益良好比率。
设备良好收益比率=投资收益良好以上的设备台数/设备总台数×100%该指标用于反映医院设备收益率的综合情况。按全国大多数三甲综合医院的通用标准,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根据投资收益率划分为四个等级,收益率>10%为优秀,3%<收益率<10%为良好,0%<收益率<3%为一般,收益率<0%为差。
2.科室维度的大型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1)科室设备回报率。
科室设备回报率=设备检查收入/科室设备净值×100%
(2)科室设备运行成本。
科室设备运行成本=设备折旧费+设备维修费+操作人员劳务费+设备耗材费用+设备运行费用(水费、电费等)
(3)科室设备成本效益比。
科室设备成本效益比=科室设备检查收入/设备运行成本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科室配置设备的使用效率,该指标大于1,表明科室设备使用效率高,该指标小于1,表明科室设备未得到有效利用,运行效果较差。
3.单台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1)设备月均保本服务量。
设备月均保本服务量,具体指大型医疗设备投资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变量关系,计算达到盈亏平衡时的保本数量(即保本服务量)。设备月均保本服务量=设备月均固定成本/(次均检疗费—单位变动成本)
(2)设备年能力利用率。
设备年能力利用率=每台设备年检查人次/(日最大工作量×年可能开机天数)×100%年能力利用率是从提高设备工作量潜力的角度来评价目前工作量与满负荷工作量之间的差距,可以综合评价设备工作能力的发挥程度。
(3)投资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设备投入使用后,以设备每年取得的现金流量来回收原始投资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资金回收的速度越快,投资的风险越小。投资回收期=设备原始投资额/年现金流量年现金流量=年利润+非付现成本
(4)投资收益率。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义
“低碳生产”,译自英文为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缩写为LCM或LCP,是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而言的。依据我国第一次(2004)、第二次 (2008)经济普查结果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大中型企业聚集于工业行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分布于冶金、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和化工等工业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以其极少的数量不仅贡献着较大的经济总量,而且消耗着大量的能源、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工业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始终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促进其由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末端治理模式等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我国目前年产电解铝产量约1300万吨,全年仅电解铝生产一项就需耗电约1950亿度,约合300兆瓦发电机组74年的发电量。如果通过加强管理、改进设计、引入先进技术节电1%,全年电解铝生产就将节电19.5亿度,依火力发电1亿度约需消耗3.39万吨标准煤计,不仅可以节省约66.11万吨标准煤,而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3万吨。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从工业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并依据强制性、市场性、自愿性环境管制以及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角度,探索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机制和途径,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体系形成 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推广节能技术,并通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特征与实现途径
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相比,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应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低能耗 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两部分。前者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煤、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和电、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消耗;后者是指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厂房等在其取得或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两者之和称为全能耗。产品生产的全能耗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全面研究能源消耗、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问题时,应同时考虑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既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又要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充分发挥设备、厂房的作用,使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最低。低能耗既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又是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低碳排放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低碳排放,即努力降低或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必须是低碳排放的生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低碳生产,也就失去了低碳生产的意义。低碳排放可以分为“相对低碳排放和绝对低碳排放两个方面”。前者基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原则而言,如果生产过程中单位碳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利益的相对增加,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低于生产产出(可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表示)的增长幅度,则可称为相对低碳排放;后者则强调一定时期内一个企业碳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然而,即使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实现了相对低碳排放,由于过度追求生产发展,碳排放总量依然可能大幅度增加,从而无法遏制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因此,低碳排放不应仅是相对低碳排放,而应以整个国际社会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为目标,在相对低碳排放基础上实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绝对低碳排放是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三)低污染 “在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能源使用和工艺排放,其中约有36%来自工业;而在工业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中,钢铁、水泥、塑料、纸和铝等5种主要原料的生产排放占到了56%以上。”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即通过不断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会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明显抑制。
然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论是降低能耗、还是减少碳排放,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做到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是持续不断地降低全能耗以及碳排放的改进过程。因此,应该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减少碳源排放;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减少浪费,主要指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生产优先等。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本效益是指为实现低碳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与取得的各项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工业企业实施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果的体现,包括经济效益(主要指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指资源、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主要指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分析,通过计算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增加或节约额以及资源有效利用而增加的收入额进行经济效益或财务效益分析,其结果表现为企业会计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成本包括: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教育、培训费用,以Cj表示;低碳技术研发费用,以C d表示;采用低碳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而发生的设备购置或改进成本,以C p表示;低碳运行费用,以Cr表示等。
内部财务成本C为:C=Cj+Cd+C p+Cr。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效益或收益包括:由于水、电、汽等各种能源节约而降低的费用,以Re表示;由于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而节约的费用,以Rg表示;由于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而节约的费用,以Rm表示;由于废弃物回收、重复利用而增加的收入,以Rw表示等。
同理,内部财务效益R表示为:R=Re+Rg+Rm+Rw。
则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ΔP=R-C。
对于通过改进工艺、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等方式实现的低碳生产而言,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财务成本与收益容易区分、便于计算分析。例如,在电解铝生产中,通过运用新型生产技术、加强综合管理水平延长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就可以大幅降低电解槽大修费用。对于拥有172台的306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年产14万吨铝锭的电解铝厂而言,每次、每台槽的大修理费用大约100万元,未改进前槽生产寿命为1000个槽昼夜左右,在技术改造将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00个槽昼夜的情况下,则每一年内可节省的修理费用为:(365/1000-365/2000)×100×172=3139(万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逐项计算,即可得出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低碳生产取得的经济效益。
对于实施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生产的新建企业来说,其成本效益或经济效益分析则可以通过不同模式下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对比来进行。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社会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社会效益是指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对社会所作出的综合贡献,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包括:各种能源、资源消耗量的减少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在当前能源、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两者都体现为正外部性而使外部社会成本降低。
(1)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情况分析。工业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而使能源、资源节约的分析可以采用技术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从多方面进行。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按照当前铝行业普遍采用的冰晶石-氧化铝熔融盐电解法,其能源消耗主要取决于平均槽电压(V平均)电流效率(CE),电解生成1千克原铝所耗费的电能计算公式为:
式中,A表示生产作业系统中一整套机器(1,2,....φ), 代表机器的最大编号;B表示一整套产品(1,2,...,N),N代表产品类型的数量; E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能源系数;δ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剂系数;C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消耗电能系数;S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的完工时间:Pj表示在j机器完工产品需求量;L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需剂;E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耗电能。
(2)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分析。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绘制生产流程图、划定系统边界、确定优先顺序以及数据整理等步骤,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低碳排放计量模型,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准确地测定与计量,它是加强碳排放限额管理和控制、实现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情况分析主要有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分析。前者也称最大最小值测试,用以测算参数发生最好和最差情景时的碳排放水平,计量思路及过程较为简单。后者可通过附有该分析的软件包或专业的寿命周期分析(LCA)包来完成,通过确定并输入每项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类型(如正态或对数正态)、具有可信度的输入值上限/下限以及相关系数等,经过多次重复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不同生产状况下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全面了解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
以年产14万吨的我国某电解铝厂生产情况为例,参照情景分析方法,并将电流效率(CE)统一取值94%,开工效率按照全年不间断运转(即开工效率为100%)计,采用直流预焙槽,综参考文献:
[1]王君:《中国微小企业融资进展与前景》,《银行家》2007年第10期。
[2]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成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从其属性上讲,成本效益原则应属于会计核算原则的修订性原则。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1、作业成本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定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2、作业的划分。作业成本法的首要工作就是作业的认定。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作业按作业产出或小号的方式,分为四类:
(1)产量级作业。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作业,例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这种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
(2)批次级作业。即生产每批产品所从事的作业,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机器准备、订单处理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
(3)生产维持级作业。是为维持工厂生产而从事的作业,例如工厂管理、暖气、照明、厂房折旧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为全部产品的共同成本。
二、应用ABC的成本分析:实施成本
应用ABC来核算产品成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原有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而是要在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基础上,改进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因此建立ABC系统并使之与原有的信息系统协调运行,以及为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增加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应用ABC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将其统称为“实施成本”。实施成本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由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两部分构成。
1、设计成本。设计成本是指在原有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以及生产流程的特点,为增加ABC系统功能所需要进行的研究设计而付出的代价,是整个ABC系统的基础。设计成本主要包括设计ABC系统、系统得到必要的承认以及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ABC系统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运行成本。运行成本又分为核算成本和机载成本,二者是一种此增彼减的关系。
(1)核算成本。核算成本是指运用ABC系统对成本进行记录、计量所使用的人力、物力及所付出的代价,是应用ABC的必要条件。
(2)机载成本。机载成本主要是指将ABC设计加载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发生的软件开发费用以及机载运行的费用,即在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行ABC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软件开发费用、设备购置费用、人力费用、动力费用、备品备件和日常维护费用等。
设计成本和运行成本共同构成了ABC的实施成本,且企业对产品成本精确度的要求越高,ABC的实施成本越高。
三、应用ABC的效益分析:失误成本的降低
失误成本是指根据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导致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失误成本产生的原因,典型的有:不合理的产品定价所导致的无利润产品的出售或产品竞争力的丧失等;如一味考虑增加某一产品的性能而添加特殊零件或复杂生产工艺,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超过由于性能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益;不准确的经营费用预算等。企业通过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为生产经营等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相对提高企业的效益。ABC系统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越有利于失误成本的降低。
四、成本-效益分析
一个企业往往拥有上百甚至上千种作业,根据每一项作业的实际耗用资源核算产品成本的确可以获得精确度很高的成本信息,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但其实施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失误成本与实施成本随成本信息的精确度呈反方向变化: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实施成本越高,而失误成本越低。反之,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低,而失误成本越高。企业应用ABC的总成本应是实施成本与其应用的过程中,企业基于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而做出决策导致的失误成本之和。
五、企业应用ABC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是否适宜应用ABC进行成本核算,实践中通常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决策。一般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纪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大增加。所以要权衡好成本收益,适时运用作业成本法。
摘 要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或所有者,在国有资本退出或减持的过程中,国家理所当然要为此而承担一定的成本。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是否顺利,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生产力是否持续发展,最终归结到改革成本的支付和控制及改制效益的提高问题上。所以,既要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又要在研究改制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科学而又高效的国企改制之途径和策略,并在降低改制成木、提升改制效益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改制的最终主旨和导向。
关键词 企业改制 成本 效益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彻底改革旧的经济体制,重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抛弃旧的运行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旧的管理观念,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实践经验、法律完善程度、地区差异等原因,在改制中还存在以下几问题:
1.资产整体流动性差,组织协调成本高:国有企业改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企业整体规模和资产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加之受区域资源状况影响和地方政府不同利益的考虑,因此在企中小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资产重组方面的区域障碍,使得企业改制时的整体资产流动受阻。
2.支付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不完全配比:仅从价格方面所体现的改制效益对比其在实施改制过程中发生的如启动费用、改制运行费用、企业资产评估可能引起的减值,企业对国家所欠债务的减免,对国有职工身份转换的补偿以及为处理其它历史遗留问题所进行的各项提留、组织协调费用、中介费用及时间成本等一系列改制成本来说,显然是不完全配比的。
3.改制中职工权益的保障力度不够:改革的经济成本中的最大部分是职工安置成本,可见,富余职工和下岗职工安置总是贯穿于每一个改革难题中、渗透到每一种改革方案中,既是国有企业的沉重负担,又是改革的深层障碍。
4.成本的支付缺乏良好的内部运行制度和机制平台:改制是为达到企业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的一次资源重新整合,需要通过系统的运行机制和配套的规则予以保障。企业改制在支付成本过程中,其重心应立足于建立一套良好的内部运行制度与机制平台,并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平台有效地凝聚骨干人员积极性、剥离企业办社会及相关辅助职能,进而体现较好的改制效益。
5.改制产生的效益缺乏长远性: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效益于当年就可以显现出来。然而,应该同时看到国有企业改制经济效益改善的局限性,通过分解改制后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的渠道我们发现,经济效益改善主要是通过节约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来实现的,而产品销售利润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提高幅度较小,并且只在改制的初期有显著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监管和协调:
1.正确处理国有资本的“沉没资本”,并有效降低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损耗
企业改制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处置带来的损耗,如企业资产评估可能引起的减值、债务的减免及为处理其它历史遗留问题所进行的各项提留。为此,应对从净资产中提留资产项目的顺序作明确规定,通过这样的规定,可以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损耗。
2.加快企业改制的进度,缩短“时间成本”
从影响改制成本的直接因素国有企业改制的时间成本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的优惠政策,缩短改制周期,把握好机会成本,在企业改制顺利完成的同时,又使职工安置得以快速合理的安排。
对于政府而言,有助于控制不利因素的影响,并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进而选择合适的改制时机,在充分考虑非经济的因素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改革的经济成本,努力创造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多赢局面。
3.建立企业改制的专项资金账户,采用严格和灵活的支付方式
政府建立改制专项资金支持质地优良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建立的改制专项资金的模式还可以考虑采取“蓄水池”的方式,即设立改制专项资金专户,那些国有企业改制后通过产权转让国有资本退出产生的收益部分注入改制专项资金专户,当一些改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支付成本、改制出现净资产为负或破产、解散或注销的企业职工安置需要政府补现时,动用改制专项资金专户内的额度。
4.加强对企业改制的管理和协调力度,减少“监督执行成本”
政府是否能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和政策导向,积极有效地组织并引导企业改制行为,减少政府各部门改制研究报批的中间环节和层次,使企业快捷地达到改制的目的,这是降低企业改制成本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加强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改制的管理和协调力度的同时,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都要及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思维的要求。
5.企业自身要切合实际,合理、科学配置“运行成本”
企业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规划、合理设计、科学实施才能避免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不当行为或措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改制运行成本的配置问题,使其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客观实际,从而在改制企业中的资产处置、财产清查、资产评估、资产剥离、产权交易、职工安置、优惠政策及股权激励诸多运行环节能更大程度地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
6.进行意识和制度的创新,实行成本跟踪、适时推出激励措施等制度
针对微观的成本跟踪和测算制度,企业最好对照成本项目,建立一个基础数据库,输入相应的数据,这样测算和跟踪起来比较方便,又便于调整。对于一些并不急于马上改制的企业,可以对下属个别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测算,从局部计算结果推算较大范围的改制成本情况,也可从总体情况估算局部的情况,如大的集团公司为了把握整个改制的进程,又不打算兴师动众地进行测算,就可以选择局部进行测算和跟踪,然后推断整体情况,适时推出激励措施等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