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傅雷家书两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请您阅读。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1《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地承载者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
和田一夫曾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的总裁,然而他在72岁时。突然遭到了致命是打击——他苦心经营的集团倒闭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许多人以为他将从此一蹶不振,潦倒众生,但出人意料的,他很快调整心态,又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挑战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办起一家举世闻名的网络咨询公司。勇于正视现实,面对挫折使他再次东方再起!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曾经在考试中,排名一落千丈。父母的指责,同学的讽笑使我变得胆小。我多次想要逃避它,想把它从我的记忆里抹去,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怎么做都没法把它抹去。这时我便想起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与和田一夫的故事,我开始尝试正视它,并想办法解决它。吸取前车之鉴,调整心态,在紧接着的考试中我再次排上了前30.渐渐地我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对待各种挫折。磨难,挫折使一个曾经胆小,经不起打击的自己锐变成坚强的自己。我感激挫折,我相信只要正视现实,也许挫折不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醒格和升华!
“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多么令人深刻的一句话呐。它像暗谷里的指路灯,帮助我通向光明,让我明白: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2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3合上《傅雷家书》,轻轻地呼出一口气。蓦然想起老师在教《傅雷家书两则》时,自己很懵懂地阅读,然后分段及抄笔记。过后,我并没有很深的感悟。今时今日,我把《傅雷家书》认真地读完后,才发现它所蕴藏的魅力。也许,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东西都不懂。
年少的我,不懂得父爱的可贵,也不晓得父母对我的在乎。直到现在,我背井离乡,远在他方,倍偿世间辛酸苦辣时,才发现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而父母对自己的爱原来是如此地深且珍贵无比!
有一回,我寄了一封家书回去。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晓得父母收到我的信后,会怎样呢,会不会怪我写得不好呢?后来,母亲来电话,说收到我寄回的家书,并说他们的心里很高兴。母亲还说,你写的信很感人,你爸看完后,一个大男人居然被你这个死丫头给弄哭了。母亲还说了好多好多关心我的话,还带着一点祈求语气问我,有空时可不可以多写点书信回来,你爸你妈都不会上网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你们口中所说的QQ?电话的这头,我说没问题。放下电话时,眼泪在眼眶里一点点打转。心里总觉得对父母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想到,短短的一封家书,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原来,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是占了那么大的地位。原来,父母想要的不多,只是,我还没注意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到,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伟大的。我想象不出,当傅雷夫妇决定离开人世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悲痛呀。尤其是让傅雷夫妇割舍亲情而远去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时,他们是否在一瞬间痛得撕心裂肺呢?而我,只能深深叹息一声,深感世道的不公。
曾经年少不懂父母对自己的爱,如今成年要懂得珍惜与把握。孝顺父母,珍惜亲情,从小事做起,更从心灵出发。能够和父母一起朝夕相处,伴他们左右,伺奉他们,那是,一种无言地温馨与幸福,更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4“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5与大多数父亲不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向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文艺是条羊肠小道,不好走。可傅雷父子竟然双双在这条小路上走出精彩。并且获得极大的共鸣。他们的关系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到两个惺惺相惜艺术家。如果说傅雷凭借的是时代造人,在那个**的年代抓住“天时”,经受磨砺之后,终见光辉。那傅聪这个伟大的音乐家。
可完完全全依靠“人和”。有那样一位知性的父亲,不成功怎么说得过去呢?“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傅雷的视角是从国际出发的,这与傅雷多国游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提醒着我们现在很多人记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祖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阅历礼自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什么阅历、城府的话,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傅雷夫妇在浩劫中遭受身体与精神的蹂躏,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在家中双双自杀而亡。在傅雷夫妇留下的遗书中,注明自己的后事交由妻子朱梅馥的胞兄处理,并将事项一一列出,其中还包含保姆的生活费与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傅雷夫妇不畏死亡,而世人为他们的遭遇深感惋惜。傅雷夫妇生前所留下宝贵的书信,不仅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想,不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这些都是我们最该珍惜和挽留的精神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6这是《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家书是家人之间所通的书信,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读过《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情境;学生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活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低效或无效的。面对各种偏离“轨道”的问题情境创设,本文试图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做一探讨。
1 问题情境及其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2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且促进问题与学生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
3 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特点
3.1 生活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3.2 针对性。
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远离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
3.3 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4 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譬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水浒传》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4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4.1 联系生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生活是语文的重要源泉。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入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傅雷家书两则》为例。
老师:同学们,在你碰到困难时,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父母、亲友、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呢?当你在学习上取得一点成绩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呢?那么,就先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傅雷家书两则》吧,它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板书课题)
这个案例,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贴进再贴进,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教师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4.2 运用实物演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以《小桔灯》为例,依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三次出示自己制作的“小桔灯”。
第一次出示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见过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灯,今天我带来一盏‘桔灯’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冰心的《小桔灯》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小姑娘。文章为什么不以《难忘的小姑娘》为题呢?”
第二次出示,是在分析“我”和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有关文字时,提问学生:“谁来说说小桔灯的制作过程?作者为什么要进行细致描写?”
第三次出示,是在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的时候。点燃小桔灯里的蜡烛,然后把灯举得高高的说:“大家看到的小桔灯的光的确是朦胧的,但作者却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4.3 师生换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培养 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精心设问置疑,培养创造个性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始。”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方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处于“愤悱”状态,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而在“无疑”状态下学生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往往被束缚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创新个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巧引妙问,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采用以学生质疑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从中找出了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这样学生们就在疑问中思考,从而培养了创造个性。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扩大知识面
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科书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的书籍,例如《读者》、《青年文摘》、《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上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读物,如学完《沁园春·雪》,推荐阅读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学完《智取生辰纲》,推荐阅读《水浒传》;学完《陈涉世家》,推荐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学完《傅雷家书两则》,推荐阅读书信集《傅雷家书》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印象深刻,感觉真切,说话作文就能脱口而出,妙笔生花。
3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宋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能通过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花鸟草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4 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
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用看似矛盾的两个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意义空白”很容易让学生想象到孔乙己当时的落魄与悲惨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深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5 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关键词】 高效 语文课堂 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笔者认为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好语文教学的任务,务必创设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该如何创设高效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是: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高效的语文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多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乐学的欲望,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当然会提高了。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语文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直至“乐学”。
三、有效讲授、提问,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在课堂采取有效的讲授、提问,教给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将是高效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其次,讲授要清晰明了,提问讲究技巧应该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张琼老师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值得借鉴:
1、在“读其人、一句话品评傅雷”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全身心走进文本,真正把书读厚再读薄,则需要老师的示范。学生读完全文后,对傅雷的评价往往局限于一个××父亲,于是我先作演示:“我认为傅雷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知己。如书的3 8页‘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你,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如此引导,学生很快能解读到“傅雷是一个和蔼慈祥的父亲、一个真挚的朋友、一个严谨的学者、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家”……等等,而且都能从文本找出相关的语句,对傅雷其人有了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了作者、读者、文本之间很好的交流。
记叙类文章追求的是以情动人,如果文中人物脸谱化、公式化、千人一面,要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文中人物只有个性鲜明,才能使读者从其身上感受到你所要传达的那份思想和情感。
就像在一个森林里找不到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然而,为什么很多学生只要一写人就是“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蛋,黑黑的头发……”在学生心中,似乎每个人都是一个样。其实,我们不能去抱怨学生,只能抱怨自己。是我们自己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能分辨出谁是谁。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气质等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观察,并进而培养学生如何刻画人物。
对人物的观察主要包括对人的言行举止、五官身材、神情姿态、着装打扮等的观察。五官即眼耳鼻口面,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对人物五官,特别是对眼睛进行观察。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外貌,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眼又包括眼形与眼神两方面。就说眼神吧,有清浊、正邪之分。有的眼神清丽,犹如灵珠闪动;有的眼神呆滞,仿佛油尽灯枯;有的浑浊无奈,有的则透着正气公道。由此可见,对眼的观察与描写对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实在是至关重要。
五官身材、神情姿态、着装打扮等都很重要,但这些都体现不了人的本质。真正体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言行举止。一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他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物个别动作进行观察,特别是细节性动作。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单个动作的组合。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情感等的外在体现。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鲁迅《风筝》片段:“……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一系列动作——伸手、折断、掷、踏扁。如果分析到位,学生就能理解“我”当时的那种粗暴和气愤。或者可以让学生作表演以加深理解和体会。再进一步分析,“我”为什么会如此,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原来,在这粗暴和气愤的背后饱含的是“我”对弟弟深深的爱和殷殷的期望。
学生明白了人的动作行为在表现人物中的重要性,才会真正去关注生活中一切人物的动作行为,也才会对文章中人物动作行为描写引起高度重视。
再如朱自清《背影》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系列的动作足以表明。什么是父爱,父爱就是艰难的给自己买橘子。教师要提醒学生,惊涛骇浪不是生活的主流,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每一位父母对子女都充满着深深的爱,可是,学生却感受不到。于是,在作文中反映的父爱便是“我生病了,父亲连夜把我背到了医院……”这固然是爱的表现,但这样的情景生活中又有多少呢?如果我们让学生明白了这些,他们就会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亲人一系列普通的动作中去发现亲人对自己的挚爱。有了发现,在作文里就有了可写的材料。读者阅读后就会感觉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有真情实感。
与行为动作并重的还有人物的语言。俗话说,言为心声。传神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因为,成功的人物语言描写能生动的表现人物性格,进而更好的揭示文章中心。
德国语言学家福斯勒有句名言:“语言是精神的外观。”这种说法是非常形象而准确的。不同的语言不仅能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素养、思想性格,也能微妙地传达出人物不同的心态与情感。如《傅雷家书两则》中父亲对儿子的称呼:“聪,亲爱的孩子。”从这一称呼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温情脉脉和善于理解。
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总是十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捕捉那些富于个性特色的语言,去进行典型形象的塑造。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奶奶不可能对自己的孙子说:孩子,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像那样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大学教授也不可能说出像阿Q那样的“赵妈,我要和你困觉”的话。要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中不同的人的语言习惯。进而在文中学会用不同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再如鲁迅《故乡》中闰土的语言。少年闰土语言:“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少年闰土的这些语言,滔滔不绝,是多么的流畅,把少年闰土的欢快活泼与天真无邪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有活力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乡村孩童形象。而中年闰土的语言则是:“老爷!……”“水生,给老爷磕头。”“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请老爷……非常难……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中年闰土的这些语言是紊乱的,时而急促,时而沉缓,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展现的是一个在极度的贫困与磨难中挣扎煎熬,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出路何在的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这一系列语言,昭示着闰土对“我”的恭敬和他内心的无奈与凄凉。文章正是通过这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将“闰土”这一典型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有呼之欲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