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柳曾巩

咏柳曾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柳曾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咏柳曾巩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术中皮层电刺激;皮层下电刺激;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

脑胶质瘤手术在神经外科应用逐渐增多, 技术逐渐成熟, 对于脑胶质瘤的切除成功率已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 患者术后的生存期越来越长, 术后生活质量也在逐渐升高[1]。在脑功能区进行脑胶质瘤手术时, 需要注意对脑功能区的保护, 如何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的同时又最大程度的保护脑功能区, 从而使患者术后得到最大的恢复[2]。本文研究在进行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过程中进行不同部位电刺激对于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50例进行研究。将50例患者根据术中进行不同部位电刺激分为两组, 分为皮层组、皮层下组, 各25例。皮层组2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为(45.5±6.34)岁, 肿瘤位置:皮质运动区10例, 皮质感觉区12例, 语言功能区3例;皮层下组2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为(43.6±6.85)岁, 肿瘤位置:皮质运动区8例, 皮质感觉区12例, 语言功能区5例。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治疗方法 采用德国Inomed公司生产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系统, 双极刺激进行功能区进行皮层区或者皮层下纤维束定位, 电极与电极之间相距5 mm, 采用双相脉冲方波, 200 μs的脉波宽度, 50 Hz, 进行4 s刺激。皮层点刺激, 皮层下组患者进行功能区皮下电刺激,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PS评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6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进行t检验, 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PS评分情况比较, 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较前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切除程度 术后24 h利用影像学方法检查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皮层组25例患者, 其中近全切12例, 大部分切除8例, 部分切除5例。皮层下组25例, 其中近全切18例, 大部分切除7例。

3 讨论

对于位于或者邻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直接进行皮层电刺激, 准确的定位技术可使主刀医生更好的确定功能区的位置, 尽可能切除肿瘤, 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神经功能永久性损害的并发症[3]。直接进行皮层电刺激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阻碍正常皮质功能区的功能, 使得患者感觉到明显的肌肉运动或者确切的某种感觉, 使得正常的语言功能区作用异常。皮层电刺激的定位方法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定位方法, 而且仅有电刺激具有实时监测及可预见性, 可以在功能区神经功能在没有受到损伤前就可以发现异常并且检测到, 使主刀医生了解到, 以保证主刀医生可在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脑功能区。

皮层下电刺激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应用, 其效果与皮层刺激效果类似, 但是它主要针对皮层下的纤维束[4]。皮层下电刺激主要定位于患者皮层下主要的纤维束, 从而保证主刀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损伤到患者这些主要的纤维束。但是皮层下电刺激与皮层电刺激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直接皮层电刺激相比, 皮层下电刺激进行定位时需要较长的时间, 十分耗时, 主刀医生在手术时需要在切除肿瘤和皮层下电刺激反复进行切换,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另外, 皮层下电刺激不能像直接皮层电刺激那样给主刀医生提供有效的预警, 通常是在患者已经表现出阳性结果的时候才被发现, 但是纤维束的损伤已经发生。

术中皮层电刺激和皮层下电刺激应用于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可能会并发一些远期并发症,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有关于该操作的并发症。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的最常见并发症为癫痫,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癫痫可对患者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 因此,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谨防发生癫痫。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较前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脑功能区进行胶质瘤手术过程中应用皮层电刺激及皮层下电刺激, 临床治疗效果相当, 在脑功能区定位准确, 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在脑功能区进行胶质瘤手术过程中应用皮层电刺激及皮层下电刺激, 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脑功能区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 罗青,纪玉桂,白红民.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护理杂志, 2011, 28(2): 47-48.

[2] 朱浩,沈宏,徐锦芳,等.脑功能区胶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2,10(4): 240-245.

咏柳曾巩范文第2篇

关键词:CAXA制造工程师;等高线精加工;层高;残留高度

1.前言

CAXA制造工程师是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面向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机床的CAD、CAM于一体应用软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工艺性好、代码质量高,是数控制造的“核心”。CAXA制造工程师是第一届到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学指定的CAD/CAM软件,同时已经在全国上千家企业的使用,并受到好评,不但降低了投入成本,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CAXA制造工程师的等高线精加工可以用加工范围和高度限定进行局部等高加工;可以自动在轨迹尖角拐角处增加圆弧过渡,保证轨迹的光滑,使生成的加工轨迹适合于高速加工;可以用层高来规定Z向每一层的步距或用残留高度求得Z方向不同的步距。

2.应用实例:介绍CAXA制造工程师等高线精加工层高与残留高度的具体功能。

2.1 用“层高”设定Z方向等高距离的铣削方式

图1

图1是使用等高线精加工Z向层高产生的刀具轨迹,它是在加工曲面时以0.5mm等高距长进行加工时生成的加工轨迹。

2.2 用“残留高度”设定求得Z方向步长的铣削方式

图2

图2是使用等高线精加工残留高度产生的刀具轨迹,它是由球刀铣削时,输入铣削通过时的残余量0.01mm来求得Z方向的步长。

(1)残留高度是指加工后某些步长设定下的刀具通过的切削残余量,如图2-1所示。

图2-1

(2)最小层间距是根据残余量的高度值在求得Z方向的切削量时,为防止在加工较平坦斜面时可能产生切削量过小的现象,限制产生的切削量在“最小层间距”的设定值之上,如图2-2所示。

图2-2

(3)最大层间距是根据残余量的高度值在求得Z方向的切削量时,为防止在加工较陡斜面时可能产生切削量过大的现象,限制产生的切削量在“最大层间距”的设定值之上,如图2-3所示。

图2-3

3.结束语

从图1可以看出比较陡峭的曲面上生成有较多且均匀的加工轨迹,曲面较缓的底部生成的加工轨迹较稀疏,这样会导致底部倒圆角处表面粗糙度差,有阶梯觉。图2中是采用残留余量0.01mm来求得Z方向的步长,在比较陡峭的曲面是按照设定限制产生的切削量在“最大层间距”的设定值进行铣削,在曲面较缓的底部是按照设定限制产生的切削量在“最小层间距”的设定值进行铣削,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较陡峭曲面采用大步距,可以适当的提高加工效率、在曲面较缓的底部采用小步距,可以提高底部的表面粗糙度值。当加工较陡曲面时建议用“层高”方式进行加工;当加工陡峭曲面和较平缓曲面时建议用“残留高度”方式进行加工。

咏柳曾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剖宫产 皮下置引流管 不缝合脂肪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26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难产、胎儿窘迫及产科严重合并症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剖宫产手术切口缝合方法也不断改进。2008年1月~2010年1月剖宫产手术中采用皮下置引流管不缝合脂肪层产妇30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横切口剖宫产产妇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两组产妇均无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及下腹部手术史。两组一般情况、孕产次、剖宫产指征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手术医生均为同组医生,进腹各层均用一般手术刀切割,未用电刀,切口长度及脂肪厚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手术方法:①观察组:常规缝合腹膜后,0号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缝合筋膜,将皮下脂肪彻底止血后,取一次性导尿管每间隔3cm剪一小孔,制成多孔引流管,于腹部切口左侧末端下方戳口,将引流管引入切口,其顶端置于切口内最右侧,4号丝线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皮肤用4号丝线自左切口皮缘外0.5cm进针连续皮内缝合达对侧皮缘外0.5cm处出针,牵拉两边线头可在皮内移动为宜,将两边线头以锁扣扣牢,术后腹部压沙袋12小时,视引流量多少于术后24~48小时拔出引流管。术后5天拆除扣线:剪断扣线一端线头,将扣线自另一端完整抽出。②对照组:腹膜及筋膜同观察组,再以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后用4/0可吸收缝合线从切口内一侧顶端皮肤真皮层开始刺入连续皮内缝合至另一顶端,最后将线结埋入顶端皮内,不需拆线。术后腹部压沙袋12小时。两组术后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预防感染。

引流量观察:观察组引流袋中引流液5~50ml,戳口敷料上亦可见渗出液。

观察指标:腹壁缝合时间指平均缝合腹壁时间;切口硬结指在切口区域触及质硬结节,结节范围可波及全长或切口一部分;脂肪液化指术后5~7天内切口流出淡黄色非脓性液体;切口裂开分类:浅层裂开指皮肤和部分皮下组织裂开而筋膜以下组织完好。深层裂开指全部皮下组织裂开筋膜以下组织完好;皮下血肿指广泛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下出血,形成皮肤黏膜的红色或暗红斑,局部隆起或有波动感。见表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X2检验。

结 果

两组腹壁缝合时间:观察组平均5.8分钟,对照组平均6.0分钟,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观察组300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切口皮下硬结5例,无切口裂开及切口皮下血肿;对照组300例,切口脂肪液化23例,切口皮下硬结86例。切口裂开7例,切口皮下血肿3例。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皮下硬结、切口裂开及切口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 论

近年来剖宫产的安全性普遍得到公认,孕妇和产科医生对剖宫产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剖宫产率不断上升,但术后刀口愈后不良一直是医患双方关心的问题。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皮下血肿、皮下硬结、切口裂开等,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也使临床医生受到困扰。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缝合方法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主要因素,传统缝合皮下脂肪层以期闭合皮下死腔并保持皮肤张力,但是缝合后的伤口失去了正常皮肤组织的弹性,缝扎后的皮下组织瘢痕增生,沿着切口方向常常可以扪及皮下条块状硬结;皮下脂肪层缝合过浅、过稀造成死腔;缝合过紧,缝线切割脂肪组织,使局部血液循环差,造成组织细胞水肿,组织容易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脂肪液化[1];缝合过松,止血不彻底,或术后咳嗽、呕吐增加腹压,导致术中未扎结的小血管发生出血或结扎血管组织坏死造成出血;另外材质再好、反应再小的人造可吸收缝线,终究需要机体消化吸收,或多或少会出现缝线的异物反应,这些均可造成切口感染,严重时出现切口裂开。本研究观察组在缝合筋膜后,对皮肤彻底止血,不予缝合皮下脂肪,而采用皮下放置引流管,再用4号丝线连续皮内缝合术后5天拆线,产妇脂肪液化、切口皮下硬结、切口裂开及切口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皮下置引流管能及时将切口处渗血、渗液引流出,减少了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减少使脂肪液化减轻,并使已经液化的脂肪及时引流出,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引流管(一次性导尿管)取材方便,易制,价廉,放置简单,不增加患者痛苦;皮肤层用4号丝线连续皮内缝合术后5天拆线,皮肤及皮下无异物残留,伤口柔软平整,不用4/0可吸收线缝皮,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咏柳曾巩范文第4篇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山东 滕州 277519)

【摘 要】本文以深井巷道组过特大型断层(落差大于100 m)破碎带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断层破碎带中巷道组围岩的力学特征以及相互影响;结合断层破碎带围岩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早预报、超前探测、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观测”的断层带施工技术和综合保障体系,形成超前物探、超前加固、微震开挖、分步动态支护等综合配套技术,保证了巷道的施工安全。

关键词 断层;地应力;施工方法

0 概述

南十一采区地面位于蒋庄井田的东南部,房庄村以东,于桥村、桥岗村西南,东侧为岱庄井田,南侧为付村井田;井下位于南九采区的东部,南七采区的东南部;本采区东至尹家洼断层与岱庄井田相邻(3下煤层东北至可采边界线),南至蒋庄井田与付村井田边界线、西至刘仙庄断层及房庄村庄保护煤柱线与南九采区相邻、北至19-2断层及于桥村、桥岗村庄保护煤柱线;南北走向长1436-1901m,东西倾斜宽443-580m,面积911832m2。南十一采区四周以断裂构造为主,其中北、北东向的刘仙庄、尹家洼、19-2断层及近东西向李集断层对本采区煤层及构造格局起控制作用,采区内有17-6断层,采区内钻孔末见岩浆岩、陷落柱等其它构造,采区内为一单斜构造。刘仙庄断层为正断层,是本采区与南九采区的边界断层,走向NNE,倾向SE东,倾角75°,落差150米,控制程度可靠,见图1。

我矿一水平南十一采区准备巷道组将穿过刘仙庄断层破碎带,由于围岩破碎,围岩的自稳能力很差,如果不采用有效的围岩控制措施或由于设计及施工方法不合理,极易造成失稳塌方,严重时会出现突水淹井事故。因此需要解决在大落差断层破碎带内施工永久性巷道的防治水、顶板控制和长期维护的技术难题。见图2。

1 巷道组过刘仙庄断层破碎带的围岩应力特征和破坏规律

为了确保安全高效施工,首先要开展断层带巷道附近巷道围岩应力预测工作。由于断层带岩石材料的分布与性质比较复杂,一般的力学解析计算无法实现,相似材料模拟也非常困难,根据现有资料和其它邻近矿过特大型断层经验,正常岩体中巷道垂直应力的特点是,在巷道帮部具有较大的纵向压力带,局部可达16 MPa以上,而在巷道的顶部和底部各出现了一个波及范围较大的垂直应力削减带,其中顶部可达到垂直压应力的消失,而底部则出现很大范围的0压应力带,甚至可能出现拉应力区。

断层带中垂直应力的分布总体上与正常地层中的一致。在巷道帮部也存在较大的垂直应力集中带,只不过集中程度减轻,集中范围扩大;而在顶部和底部也各存在一个压应力削减带,但波及范围更大一些。从应力等值线来分析,从正常岩体的“橄榄球”状变化为断层破碎带岩体的“柱状”,呈现出破碎围岩松散体的四周来压特征。

正常岩体中巷道水平应力的分布特点。在巷道帮部具有较大的水平压力降低带,局部可减少50%以上,而在巷道的圆弧顶的斜上方和巷道的墙角处,各有一对水平应力集中带,局部可达10 MPa以上;而在巷道的顶部和底部各出现了一个水平应力削减带,其中顶部和底部则出现很大范围的0压应力带,甚至可能出现拉应力。

与正常岩体相比较,断层带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分布大致相似。但不同的是巷道帮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0压力带,影响到了巷道的周边,有可能全体出现拉应力;从水平应力等值线来分析,低应力等值线的波及范围更大,应力削减带的范围更广。

在不考虑支护的条件下,断层带巷道的顶板下沉是正常岩体的10倍以上,巷道底鼓是正常岩体的3倍以上;两帮移近量是正常岩体的4倍以上。这反映出在断层带内施工的巷道,围岩变形是非常严重的,在巷道施工与维护的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断层带巷道与正常岩体巷道的围岩塑性区的形状是相似的, 总体上呈现“蝴蝶型”。对比屈服区的大小, 断层带巷道的围岩塑性区是正常岩体的5-6倍。超大松动圈的存在,给支护方式的选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必须深入做好巷道支护设计工作, 并同时合理选择支护结构与参数。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如巷道帮部均具有较大的纵向压力带,巷道的顶部和底部也出现了一个波及范围较大的垂直应力削减带,甚至可能出现拉应力区;应力等值线从正常岩体的“橄榄球”状变化为断层破碎带岩体的“柱状”;在巷道帮部具有较大的水平压力降低带,巷道的圆弧顶的斜上方和巷道的墙角处,各有一对水平应力集中带,巷道的顶部和底部各出现了一个水平应力削减带等。

可以看出,围岩塑性区的形状与各施工巷道巷的情形是相似的,无论从塑性区形状和大小上均反映了该规律。但值得提出的是,巷道塑性区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出现“交会”现象。

2 巷道组过刘仙庄断层的工程实践

根据我矿巷道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巷道布置情况,参考断层带应力场的预测和巷道围岩应力和变形场的分析比较成果, 我矿一水平南十一采区巷道组过刘仙庄断层,巷道支护与施工的基本方法为:稳、准、快。

稳——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各工序间环环相扣,协调统一;

准——即施工方法得当,安全优质;

快——即速度快,快挖、快护、快封闭。

为此,根据支护动态控制原理,提出断层带支护与施工的“早预报、超前探测、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观测”围岩控制原则。

(1)早预报。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选用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或地震等方法,对巷道前方断层的赋存状态和富含水等情况适时进行综合超前探测,得到了大量的前方断层构造准确位置及裂隙发育情况的资料,为巷道掘进的施工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有效的技术参数。

(2)超前探测。在施工前,要采用钻孔勘探或物探等方法对断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做出全面评价。若导水性差,应对局部出水的可能性做出预案。准备好排水泵、管路,并预先施工好排水沟;如出水严重,可以进一步考虑采取注浆堵水措施。

(3)短进尺。为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避免坍塌,巷道每次开挖进尺控制在避免坍塌范围内(每循环进尺控制为1米以内)。在软弱围岩及断层破碎带施工时,若条件许可,尽量采用全断面方法施工;结合断层实际情况,不宜采用全断面开挖时,灵活地采用了半断面微台阶或上下断面顺序开挖法,有效地保证了巷道迎头的施工安全。

(4)弱爆破。遇断层地段时,为防止塌方,尽量采用风镐掘进。若必须采用爆破掘进时,采用微震爆破放小炮掘进,每循环进尺控制为1米以内;并且超前支护施工完毕并出完矸石后,再打下部眼,放炮采取分次放炮,先放拱基线以下各眼,然后放上部眼。严格控制炮眼的数量、深度及装药量,以尽量减少爆破对围岩的震动。

(5)强支护。强支护主要包括超前支护、及时支护、组合支护等三个方面。

①由于断层带岩层自稳时间短,必须做到随掘随支。

②由于断层带围岩压力大,断层泥持续流变时间长,采用锚喷、锚索、锚注和架棚等组合支护方式。

(6)快封闭。为各施工工序之间的距离应尽量缩短,初期支护应尽量靠近迎头,以减少岩层的暴露时间,并尽快使全断面封闭成环,采用锚索超前加固、锚喷全封闭式设计。

(7)勤观测。施工过程中应加大监控观察力度, 随时注意观察巷道内围岩的受力及变形情况, 检查支护结构是否发生了较大的变形, 混凝土喷层有无剥落等; 同时, 要加强对塌方地段的监控量测, 及时处理现场量测数据, 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 必要时对支护参数作相应调整, 以保证施工安全。

通过采用以上综合技术措施,保证大巷组安全、顺利地通过刘仙庄断层,不出现大范围冒顶。

3 主要结论

(1)通过断层带岩体内巷道与正常岩体巷道比较,有以下特点:顶部和底部也各存在一个垂直应力削减带,应力等值线为“柱状”,呈现出破碎围岩松散体的四周来压特征;巷道帮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0压力带或可能出现拉应力;顶板下沉是正常岩体的10倍以上,巷道底鼓是正常岩体的3倍以上;两帮移近量是正常岩体的4倍以上;塑性区是正常岩体的5-6倍。这些应力和位移特征会给支护方式的选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必须深入做好巷道支护设计工作,并同时合理选择支护结构与参数。

(2)在施工工艺创新上,要形成断层破碎带巷道施工的“早预报、超前探测、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观测”的断层带施工技术和综合保障体系,形成超前物探、超前加固、微震开挖、分步动态支护等综合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许兴亮,张农,徐基根,等.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过程控制原理与实践[J].安全工程学报,2007(1):51-55.

[2]郭军杰,韩春晓,涂兴子.煤巷掘进过断层方法[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2):39-40.

[3]刘天佑.地球物理勘探概论[M].地质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语文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教育报刊社

烟草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烟草专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