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考察情况

培养考察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考察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考察情况

培养考察情况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培养考察情况范文第2篇

一、 本人基本情况

1、 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入团时间、所在班级

2、 学习经历

3、 社会关系情况

4、 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间

二、各方面的综合考察情况。包括:

1) 对发展对象政治素质考察情况。

2) 入党动机的考察情况。

3) 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

4) 参加社会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5) 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业务水平(奖励情况)。

6) 准确的反映发展对象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培养考察情况范文第3篇

国际贸易专业加强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实现素质方面的教育。以往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利用期末考试成绩来进行考核,所以老师为了期末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国际贸易专业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划下考试的重点,学生就背重点内容,其他内容都不背。学生对学习过程不够重视,忽视平时的练习活动,不利于提供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即使学生通过了期末考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考试涉及的内容,无法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完善考评体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素质方面的教育目的。其次,加强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帮助国际贸易老师对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知识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并且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实际操作来掌握一定的技能。如今,各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不是很高,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也不是很高,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所以需要老师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完善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往的考评方式主要重视考核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各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量,注重标准答案,这就不利于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全面培养。完善考评体系,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情况,以及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只有结合理论和实际,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学习的兴趣。

2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考评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各个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评方式过于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整个过程。有些学生就算平时不去上课,或者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只用在期末考试之前猛攻几天就通过考试了。而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可能跟最后几天突击背诵、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取得差不多的成绩。这种考评方式容易给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提供可乘的机会,从而助长了不良学风。而且这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都会变得只重视期末复习,而不再在平时认真学习了。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都是以笔试形式进行人才考评,而缺少实际操作的形式。虽然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却无法全方位考察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掌握程度,有可能会形成片面性的考评结果。不够全面的考评方式无法真正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其次,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评体系不够规范。以往的考评体系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中,只是依靠几次点名得出的出勤率和课堂上少数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考察,难免会存在片面性。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在知识积累方面,实验课程在原理应用方面,都无法利用以往考评方式来实现。大多数情况下,考评体系并没有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也没有联系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评,而且在考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除此之外,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试都注重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力,考试题型主要涉及填空题、选择题、简要回答题等,而综合性质的题目比较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考评方式主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而没有重视专业技能的考察。而且这种考评方式也无法真正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到底如何,从而无法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而且如今的考评体系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国际贸易的学生就不能在进入社会之后适应社会,也无法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这样一来,考评体系就无法符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考评体系的构建措施

3.1建立全面而规范的人才培养考评体系

如今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缺乏全面的考评体系,主要通过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来得出评价结果。平时表现主要是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期末考试一般都是闭卷笔试的分数。虽然这种考评体系顾及到了平时和期末两种成绩,但是因为没有细致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通过考评得出真实而全面的结果。全面而规范的考评体系需要根据国际贸易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点的学习情况,这里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公共理论知识,还包括实际运用能力。平时表现和期末表现两个方面在考评体系中的比例应该得到合理的安排,并且每个方面的指标应该得以细化。在制定出全面而规范的考评体系之后,学校需要将其在国际贸易专业公开出来,严格地实行,并且根据这些制度来进行监督。

3.2重视平时表现的考评

国际贸易专业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多开发一些科学的平时表现考评方式,比如课外实践、社会调查、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之后进行小测验,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及时考察学习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训练。国际贸易老师还可以通过快速测验来考评学生的平时表现,一般时间都比较短,最好不超过十分钟。快速测验的题目可以选择形式较为简单的选择题型和填空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今没有一门课程仅仅依靠期末分数就作为学生的最终考评结果,章节测验和快速测验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最终考评当中。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平时表现的考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出现在课堂上,保证出勤率就好了,而是要结合学生在课堂问答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在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最后在期末阶段进行期末考试,平时所有的测试分数和活动参与情况都应该纳入到考评体系中。

3.3加强表现性评价在考评体系中的运用

国际贸易专业需要加强表现性评价在考评体系中的运用,重视表现性评价方式。国际贸易老师应该把表现性任务的计划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使得表现性任务成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表现性人物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与教学活动达成统一,对人才培养进行真实的评价。表现性任务需要根据国际贸易行业的热门点,联系社会实际,才能够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表现性评价需要注重开放性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就应该鼓励他们。表现性评价的主动权应该从老师手里,移交到学生手里。表现性评价具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考评活动中,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4.结语

培养考察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考试 ;能力本位; 现状; 优化对策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东莞市政府创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它的教育目标之一是结合东莞产业结构,主要为了社会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而创办的。它与普通高校的明显不同也在于它的产品——即毕业生是直接走上生产、经营岗位的。因此,教育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最应该把握的就是要有能够让学生形成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力本位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动脉。因为高职的学生毕业后是要直接面对生产岗位的,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就不可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要求。如果按照能力本位的观点去审视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我们就会发现诸多问题。其中,高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培养方向的抉择。因此,研究高职考试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一、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考试存在的问题

考试这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往往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乃至最后的人才素质、规格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考试不能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但是目前的高职考试仍然沿用过去的重理论轻能力的方式,存在诸多的问题。

1、考试目的不明确

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严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的考试都采用以前传统的考试形式。这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与教师们不论在思想观念抑或实践操作上,都认为考试就是答卷,考试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是为了考察对书本上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些都与职业教育的重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养成相去甚远,当然更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

2、考试过于简单化

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是多形式多方面的,可是目前的高职考试却过于简单化。第一,考试模式简单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的课程分主要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其考核只有考试与考查两种,大部分必修课程的考核的方式主要以一学期一次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只有一些选修课程考核采用考查方式,即开卷或闭卷形式。这种单一的开、闭卷传统考试模式的简单化。考核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甭提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完全与素质教育相脱节。其次,考试方法显得单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主要采取笔试方法,即便有些侧重实操的课程也用笔试,口试和实操测评基本上不会采用,更谈不上其他考试方式了。学习要求、课程性质和内容与单一的考试方法不相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找到了捷径:即不管什么性质的课程,不需要理解了,只须在考试前一两天晚上挑灯夜战,采用瞬间记忆,背诵的方式就可以过关,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甚至考完试就把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能力了。由于考试只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教师当然对学生是否正正理解了知识、能力情况如何也得不到正确的反馈信息,这就造成了教学盲目无针对性。

3、考试内容不够科学

考试过于简单化说明目前的高职考试没有对能力考察给予重视,仅就知识考查而言,高职考试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考试内容只体现了对书本原原本本的知识的考察,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记忆能力如何。忽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理解,忽视考察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考试内容的引导下,学生只是循规蹈矩的学习书本知识,不会变通,适应能力差。从题型上看,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种题型,客观题目包括多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等,客观题目占80%或更多;主观题目主要有论述问题、综合性运用问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目占20%甚至更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考试命题组织,往往是教师随机的因为要考试了,才急急忙忙的进行命题,由于时间紧,又没有题库的支持,也没有集体研究、分工负责的组织,题目更少有人去把关。因此,试题内容的科学性可想而知。

4、缺乏监控机制

高职考试在机制上有很多漏洞,其中,监控机制的缺乏是影响高职考试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对考试质量缺乏监控,使得高职考试在命题、组织、阅卷、分数统计等方面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造成高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状态,教师想怎样命题就怎样命题,想怎样给分就怎样给分。因为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抑或高职内部既没有专业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机构设置或职能设定,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更没有开展专项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活动。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机制缺乏,自然会对高职考试质量低下造成不良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必须从能力本位的角度采取有力措施,优化高职考试现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考试目的---即从能力本位的角度上测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这要求考试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任课与命题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认识。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建设、生产与经营服务的一线的合格劳动者,因此,突出职业技能这个核心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高职考试目的须从能力本位的视角下考察。要通过考试鼓励学生提高能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形成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2、合理科学的考试内容是考察学生职业能力的依据。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的特点,让考试发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的目的,考试内容必须要侧重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岗位技能与职场应变能力的考察。这样说并非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职业素 养的形成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因此,考试内容首先要包括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其次,要有对学生未来基本岗位技能等方面学业内容的考察,还要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的考查,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职场应变能力的考查上。

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主要应侧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的考察,要减少甚至完全摒弃死记那些硬背、机械记忆的内容,对于像名词解释、计算技巧方面的内容也要减少。考试内容要向与实际生活、职业岗位相关的、能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方向转变。考试题型也要改变,对于侧重客观性知识考查的标准化试题也尽可能减少,代之以讨论、问答、案例分析等可以把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的试题。命题教师要寻找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主的试题资源,须走出书本,走出网络,走出学校,在实践基地、实训台、企业与社会中获取第一手的考试试题的信息。教师在阅卷评分时,也应该重点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和过程重点考察,以此评判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把这些作为给分的主要标准。

3、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高职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高职教学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考试也愈来愈多的暴露其弊端,高职考试不应该采用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而应该体现考试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考试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和操演法等方法。有些考试形式可以单独运用,有些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在考试时间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可以在某一学习项目的教学结束之后组织考试,也可以灵活的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考试时间是可以是灵活的,课程性质不一致,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一,考试时间也不一样,考生耗用的时间就不一样,考试时间灵活多样也是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作为唯一的依据。

既要建立与职教特点相适应的考试方式,又要更好的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尽可能实行开放性考试,而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封闭性的考试。另外,布置考场时,要类似或者接近于生产车间和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这些问题可能有的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的需要做出合理的答辩,有的又需要做出系统的分析。要把考试的过程变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考试过程中,考生也会相对“自由”:既可以向监考老师提出咨询并要求帮助,甚至可以查阅资料以及有关数据。考场上所设置的问题既可以由考生一个人单独完成,还可以几个人合作起来,大家研究共同完成。考试的试题也可能没有保密的要求了,在学生学习开始的时候,甚至入校的时候,就把考试的项目、方法与标准公布出来。考试的结果也可以变得开放些,不必一定用分数来表示,可以根据专业的情况分成等级,用等级代替分数。命题人也不一定是教师,可以是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是顾客,由校外的主试者根据学生的表现、技能水平、态度等对考生给出考核结果。

4、建立考试监控机制

要成立专门的负责考试的试题设置、组织、结果运用等等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由教务处担当,也可以专门成立一个诸如办公室、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专门负责设计考试形式、组织考试过程、对考试情况做出督导评价,这样,高职考试才会在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下有序开展。除此以外,建立考试监控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并施行高职教育考试质量标准,并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颁行有关考试质量监控评价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制定有关考试质量监控评价的运行程序、相关的规则及运用的方法。同时,对专门的人员开展有关高职考试质量监控评价的培训,以保证考试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得以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赵蒙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考试制度改革[U].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7).

培养考察情况范文第5篇

一、坚持《条例》基本要求,不断规范“公推差选”程序

综观“三推三考两票决”全过程,我县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真正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三推”:即干部群众个别推荐、各方代表集中推荐、县级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三轮民主推荐,进一步落实了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县委将公选的职位、范围、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将初始提名权和推荐权完全交给广大干部群众,凡符合上述条件和资格的,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经所在单位党研究和资格初审,按所列职位和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确定推荐人选(一人只限报一个职位),报县“公推差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进入第二轮民主推荐。第二轮推荐由在职的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全县正科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每个职位按推荐得票多少取前6名进入第三轮民主推荐。第三轮民主推荐由在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实行署名推荐和加权计算得分办法进行,推荐票未署名的作弃权票处理。根据民主推荐结果,各职位按分数多少取前4名(最后一名分值相同者一并列入)列为考察对象。三轮民主推荐注重民主,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选拔领导干部初始提名权的问题。参与竞争者涵盖了不同的部门单位,网罗了各类人才精英,这种开放式的选人制度相对于以住的从后备干部中选人视野更开阔,更具科学性,更符合民意,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同等的机会脱颖而出,较好地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从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同时,整个“公推差选”过程由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全程监督,电视媒体跟踪报道,在民主推荐和票决环节还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单位负责人参与或担任观察员,并通过公告、公示、考察预告等方式,将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置于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显微镜”之下,坚持群众公认,完全公开透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阳光赛马”。

“三考”:即组织考察、驻点考察调研、现场面试。三轮考察(考试),进一步掌握干部综合素质、能力和德才表现,全面准确识别干部,选好用准干部。一是组织考察,考察其德才表现。县委派出5个考察组,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形式,对第三轮推荐产生的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形成考察材料,并对各职位考察对象排序提出初步意见。县委常委会在听取考察汇报的基础上,对每个职位的4名考察对象进行差额票决。二是驻点考察调研,考察其对该岗位的认知度。将县委常委会票决后产生的2名人选,由组织、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派员随同进驻选拔单位进行封闭式驻点考察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即竞职演讲稿)。三是面试和演讲,考察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调研结束后召开县委全委会,逐职位听取票决人选竞职演说。演说完毕,主持人根据演说内容和岗位特点对竞职演说者进行面试。通过“三考”,扩大了选人视野,拓宽了识人途径,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原则。这次“公推差选”符合条件的有200多人参与竞争,每个职位如果参与人数较少还要取消该职位的选拔,同时每个职位组织考察对象为4人,真正做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实现了由“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同时,通过各职位的条件设置,使竞争者对岗位的适应性大大增强,胜出者能较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开展工作。

“两票决”:即县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和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两轮差额票决,进一步完善了县委研究干部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充分体现了县委全委会的作用。通常任用干部是由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在研究干部时很少实行差额表决,多为口头方法进行表决。这次县委常委会按照研究干部的程序,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分别对各职位4名考察对象进行差额票决。每个职位人选按得票情况取前2名人选,提请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县委全委会在听取票决人选考察情况、竞职演说和面试答题等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差额票决,并当场宣布投票结果,确定各职位的拟任(提名)人选。最后县委根据全委会票决结果,依照干部任免的程序和规定办理任职相关手续。同时,将经过全委会票决而未任用的人选,分别列入正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两次票决,突破惯例识人,打破常规任贤。票决中,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每一位县委常委或县委委员都只有一票的权力,充分体现了民主,避免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同时在研究干部时发挥了全委会的作用,实现了“由少数人选人”到“由多数人选人”的转变。

二、坚持在继承中探索,不断创新“公推差选”举措

此次“公推差选”,我们继承了以往“公推差选”的成功做法,吸纳了外地一些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一是实行县级领导署名推荐,强化了县级领导推荐干部的责任感。在第三轮推荐中,要求县级领导署名推荐,这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史上首开先河,既增加了推荐的公正性、严肃性,又减少了推荐的随意性,增强了推荐者的责任感,提高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大家本着对党、对群众、对组织、对竞职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认真负责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是采用县级领导权重计分法,规范了县级领导的用人权。第三轮县级领导署名推荐中,竞职者每得一张同意票,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和其他县领导依次按每票0.7、0.5、0.4、0.3加权计分,这既体现了推荐的民主,又体现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权重,有利于民主推荐过程中对全局和宏观的把握,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

三是在县委全委会上进行面试,提高了县委委员对竞职者的认知度。过去“公推差选”工作是将面试放在县委常委会票决之前,这次是在县委全委会上,每个职位2名人选在县委全委会进行竞职演说和面试,先由各职位人选分别发表竞职演说,然后现场回答主持人的即席提问。把面试和竞职演说结合在一起,由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将面试这一程序作一改变,变以住主要由专家学者担任面试评委为县委委员担任面试评委,既有利于县委委员更全面了解竞职者的综合素质作出选择,又减少了工作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

四是干部任免由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落实了县委全委会在人事任免上的决择权。在“二选一”的最后票决中,由县委全委会采取差额票决方法“一锤定音”,把最后的决定权由县委常委会转移到县委全委会,充分体现了县委全委会的职权。

三、坚持在探索中完善,不断巩固“公推差选”成果

要使“公推差选”科级领导干部,真正成为一种好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还必须从拟定“公推差选”工作方案入手,努力使“公推差选”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一要认真拟定选拔职位。拟定选拔职位前要对参选人群进行调查分析,尽可能选择多数人能适应、愿意报名参与竞争人数多的职位进行选拔。若报名参与者少,选人用人视野窄,就难以达到竞争、择优的效果,也就失去了公开选拔工作的真正意义。

二要科学设置职位条件。针对职位性质和特点设置相应条件,可以使入选的同志较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开展工作。在这次“公推差选”工作中,我们针对不同岗位特点设置了相应的条件,如卫生局副局长职位的报考条件首先就是第一学历必须是医学类专业或者是卫生系统中级职称以上的;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职位的报考条件必须是政法口和县直单位或乡镇专职从事政法工作的。

三要客观推介竞职对象。“公推差选”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推介竞职对象,提高参与推荐和票决的同志对竞职对象的熟知度。特别是常委会、全委会差额票决时,县委常委和县委委员对票决对象熟知度不同,将直接影响票决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向每个常委和委员提供选拔工作各个环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情况,定量情况包括民主推荐情况、民主测评情况、个别谈话推荐情况、考察组评价情况等。定性情况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简历、现实工作表现等,从而有利于县委常委、委员投票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