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子影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骨科;核医学;分子影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在此背景下,各种肿瘤、意外事故引发的骨折、骨痛病例也在不断的增多,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其骨质疏松案例也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分子技术的进步发展,使得影像技术及分子技术在骨科检验和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为了进一步探讨骨科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名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名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患者,本组患者中有53名为男性,27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54.56±3.11),43名患者由于交通事故、摔伤、坠落等造成骨折,37名患者通过体检或因骨痛进行检查初步诊断为骨肿瘤。及其他骨科性疾病。

1.2方法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并结合着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对由于交通事故、摔伤、坠落等造成的骨折患者进行X线平片,对由于存在骨科性疾病的患者进行99mTc-MDP全身骨扫描,检查骨骼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性质等等,综合对患者骨折和病理性骨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观察患者的病理变化[2]。

2结果

经过通过核医学分子影像检验发现,本组患者的病因主要包括22例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10例原发良、恶性肿瘤和骨痛,25例骨软化和肾性骨病,7例关节问题和代谢性骨病,13例骨软化和肾性骨病,其余3例患者无严重疾病。对于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对于原发良、恶性肿瘤和骨痛的患者则通过骨肿瘤科或小儿骨科治疗,对于骨软化和肾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内科医师进行治疗,对于关节问题和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矫形骨科或风湿科的医师治疗,对于疑为骨髓瘤的患者则通过血液科医师进行确诊治疗,对于本组中的3例无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并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病情的原因,消除思想负担,帮助患者恢复愉快的生活[3]。

3讨论

根据骨折的病因,骨折可以分为病理性骨折和应力性骨折。所谓的病理性骨折主要是指患者的骨折是由于本身的疾病而引起的骨折,比如说肿瘤或感染病灶往往会引起骨折,该类型便属于病理性骨折。利用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检验中要进行全身性扫描,以掌握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性质等等;应力性骨折主要是指由于受到外界损伤或者局部负荷增大而导致的骨折,它可以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4]。比如发生在正常骨则成为疲劳骨,成为功能不全性骨折,我们常见的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便属于这种类型。应力性骨折也是所有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类型,尤其多发于老年群体、运动员、舞蹈员、士兵等等,其发生部分主要是跖骨、趾骨和胫骨、跖骨、跳腓骨等等。在对活动量较大并且反复应力但X线显示为阴性的患者应考虑应力性骨折的可能,对于患者的诊断主要依靠99mTc-MDP骨显像,并配合核磁共振可以将其剖面清晰的显示出来。

对于骨痛与不明原因骨折病因的鉴别诊断,目前主要的方式是应用核医学分子影像对患者进行全身骨扫描。这种方式在最初主要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然而随着这一方式的优势逐渐突显,加上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身性骨扫描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其扫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能够更详细的将患者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范围清晰的显示出来,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比如通过全身性扫描检测显示为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诊断为原发良、恶性肿瘤和骨痛的患者则通过骨肿瘤科或小儿骨科治疗,诊断为骨软化和肾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内科医师进行治疗,诊断为关节问题和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矫形骨科或风湿科的医师治疗,以此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因并采取对症的方式治疗,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诊发生,同时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黄金时间,避免造成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发生,确保患者的健康。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骨科疾病诊断中应用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朝晖.2012年度中国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科技发展[J].协和医学杂志,2013,(03):233-237.

[2]王荣福.分子影像新技术应用与交流盛会——记2009年欧洲核医学协会年会[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06):411-416.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自信心,小学生,影响因素,对策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1]。自信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美国哲学家R.w.爱默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小学阶段学生年龄为6、7岁到12、13岁,大致处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八个阶段中的第四阶段。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该阶段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他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3]。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了解小学生自信心现状,分析其现状及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培养、提高小学生自信心至关重要,也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小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受其自我评价的影响。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认识。小学生年龄小,处于人生早期的不成熟期, 思维尚不成熟,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针对性, 对自身的认识也不能正确客观的评判。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认识不断发展。其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小学时则进一步的发展起来,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其稳定性逐渐加强。因而在小学阶段发展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自信的核心,只有在此基上才能产生和发展自信。自我评价的能力反映学生心理成熟度和自信水平:一个人对自己的品德、智慧、能力、价值等评价适当,就会增强自信;反之,则会导致对自己评价过高的自负和对自己评价过低的自卑两个极端,从根本上削弱自信。

2、成败经验与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幼儿阶段已产生了对成就的追求和愿望。成功体验是一种驱使人取得满意活动成果的强大内部力量。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而失败的结果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人的自信,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

小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模式是影响自信心和行为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attribuation)。[4]韦纳(Weiner)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外部三个维度分析归因问题。在研究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倾向时他认为: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产生满足和自豪(使人满怀信心地对待未来事件);而把失败归于内部原因,会使人感到羞耻和沮丧。我国研究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阶段,学业优生、差生在学习成败归因倾向上普遍存在着显著差异,优生多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可控因素,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而差生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非控制性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表现出差生对落后状态无法改变的心态或信念,即消极的自我概念或习得性无力感突出。可见,成功的内部归因和失败的不稳定性归因,有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对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3、个体的生理情况和性格特征

学生的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方面不可控因素也影响自信心的形成发展。若在这些方面有缺陷则容易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如果这时再受到他人的取笑和冷遇无异于“疮口撒盐”会更觉得无地自容,缺乏自信,甚至引起自卑感。而生理健康、身体状况良好者更倾向于心理健康和拥有自信。健全的生理素质是自信发展的基石。研究发现,女生在数学能力、问题解决和科学研究上的自信心不如男生,但在一些偏女性项目上,如手工制作,男生不如女生自信。由此可见性别也是引起自信心差异的因素。

人的性格情绪特征是影响其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活泼、开朗、积极主动、善于交往的小学生一般来说更富有自信心或者说更容易获得自信心。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善与人交往的小学生,一般自信心水平较低或者说不容易获得自信心。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自信心的维持。此外,自制力的发展也有利于自信心形成和发展,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更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因失败而妄自菲薄,也不因成功而狂妄自大。[5]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

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自信心发展有密切联系核心期刊目录。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发展特征的儿童。[6]一般来说,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热情的、坚定而不严厉、使孩子充分享有自主、感受信任,会有利于孩子自信的发展;如果父母表现的过分溺爱、事事包办或过于严厉,使小学生缺少成功的体验,则会对子女的自信心形成和发展造成深远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若偏向惩罚、否认、拒绝和过分干涉,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及自卑心理,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2、父母婚姻状况

父母的婚姻状况是影响儿童自信心发展的一个较为直接而又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间依赖性很高,家庭和睦,则孩子热情、自信、乐于助人;反之.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则多为冷漠、自卑、封闭。

3、父母态度期望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前苏联心理学家A.T.科瓦列夫的观察表明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取决于其父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倾向性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程度能够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期望程度和孩子实际上能够达到的程度之间的完美协调是鼓励孩子取得成功和发展儿童自信心的关键。父母对孩子产生较低的期望,将会阻止儿童发展建立自信心的技巧;产生较高的期望,则孩子可能因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丧失自信。

(三)学校因素

1、同伴间替代性经验

进入小学学习活动逐步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同伴是其重要接触模仿对象,学生的信心多受到其同龄同伴同学的替代性经验影响。替代性经验(Vicarious expedence)即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信,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水平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到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影响因素,就会降低自信,觉得自己可能也不会有成功的希望,付出的努力也将不会太多。特别是当个体对自己某方面缺乏现实判断依据或知识时,他人的替代性经验对其影响更大。

2、教师的态度期望

小学生,由于经验和知识的不足,他们的自我观念是脆弱而不成熟的。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期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一般地说,教师对学生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其自信增强;反之,教师对学生期望小,信任程度低,其自信削弱。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教学生比以消极态度去教学生,学生会学得更好,更有自信。

(四)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对人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存在。Horney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不良的人际环境如威胁、过严、漠不关心、过度保护等,均易导致自卑;而良好的人际环境如温暖、信任、建设性惩罚等,则利于自信的发展。自信不是生而俱有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7],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期望评价及总的社会环境氛围都影响着儿童的自信,孩子的自信是在社会影响中成长起来的。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接触的社会范围开始扩大,受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多,因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自信心的发展。

二、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

国家因自信而强盛,民族因自信而发展,人因自信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当今最重要的素质教育课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重任,其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影响小学生自信心的因素很多,相应的培养小学生自信心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实施成功教育

成功的经验是铸就信心的基石。家长和教师应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避免以学业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要采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因为对学业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体验成功,会促进小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迸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 克服家长事事包办代替的不良习惯,及时发现孩子的细小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表扬孩子,使孩子体验成功,对自己有信心。

(二)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收获,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学习情绪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教学目标太低,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目标,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

(三)开展积极归因训练

一个人的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要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可以通过小组、班级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成败的原因,再由教师进行全面分析,渐渐引导他们作内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态度端正)的归因。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这就可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提高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将失败归于稳定和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低),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现实的认识;应该让他们具有对自身能力的正确估价,同时又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

(四)树立一个适当榜样

对自信心不足的小学生,可通过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教育,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个榜样最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这样更能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家长和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充满自信,对他们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正强化,以维持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刘善循.高效率学习与心理素质训练——如何使您更聪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8-16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敏岚,论自信心的发展及影响因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2001,2(1):64—67

[6]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26

[7]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12(6):31—34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3篇

1.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的监管、调控不够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源的日渐减少,职业学校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一些地区的初中学校改为中职学校,能招到学生为硬道理。至于地方需要培养多少、什么规格的电子专业学生,考虑不多,学校是否符合招生电子专业的师资、设备条件,政府的监管不力。从目前看,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办电子专业,一些县级市、县甚至有五、六所职业学校开办电子专业,年招生千人以上。注册入学、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对提高公民素质却有好处,但由于这种普及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量,而没有进展到质的层次,教学质量低下、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

1.2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尽合理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初中级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所以,中职学校教育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技之长,具备在相应岗位上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为保证学生科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应培养其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转岗、晋升、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在的不少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高职院校相差无几,专业结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严重滞后行业需求。从实际情况看,电子专业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且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更新,给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内涵,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情况及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避免出现一些与实际脱节的课程、空讲理论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课程,避免出现定位过高、内容偏深、教材偏旧的课程。

1.3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机制缺失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薪酬普遍与课时挂钩,教师少、课时多,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跟不上,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可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薪酬、评优、职称晋升的影响不大,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的积极性不高,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与学生互动反馈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少教师只考虑根据授课计划按部就班地说教,不考虑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学风建设薄弱

中职实现注册招生后,不少学校举全校之力,动用一切社会资源,采取各种招生手段,抢拉生源,最终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教师缺口大、实训条件跟不上,同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短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形同虚设,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教学不认真听讲,实训课程不独立操作,学生到课率和辍学率随年级的增长双双快速走低。

2提高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言

2.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地监控和保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中等职业学校在完善、优化电子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把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上升为学校战略,确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质量标准,顶岗实习质量标准,教师授课质量标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标准,教师听课要求等,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和评价规则,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建立教学质量责任制,完善教学督导工作,让校教学督导组充分行使教学质量的监控权,适时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规范的情况,并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要切实把教学督导检查情况、教师随堂听课情况、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情况、教师公开课情况等纳入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评体系中,与薪酬挂钩,以制度管理和激励政策为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综合质量考核的杠杆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全体教师投入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认真抓好专业系部的工作,选好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业务能力、治学态度、为人师表和授课方法对教学质量起着根本的作用。中职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教师尤其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要采取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给指出来,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干预。教学中要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让学生乐意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要强化学生实际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完善教师到电子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充分依靠学生就业企业和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加快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2.3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育改革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4篇

1.学辅资源数量多,类别丰富

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与之配套的各种学生学习的辅助用书也紧随其后,市场上的学辅资源数量不计其数,学辅资源占到了市场所有学习资源的70%之多。各套学辅资源的出版单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近600家出版社中就有近400家在出版学辅资源,市场上各类图书多达十余万种。讲解类、练习类、讲练结合类、试卷类、工具书类、阅读类、期刊类,类别非常丰富[1]。

2.学辅资源的标准不一,质量高低不等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学辅资源缺少统一的标准,呈现出质量高低不等的现状。有些学辅资源版本陈旧,甚至是多年前的老版本;有些学辅资源存在错误、雷同和超纲的现象;有些学辅资源明显与课程不配套,课本中已删除的内容学辅资源中仍然存在;有些学辅资源编校质量和装印质量不过关,书中出现多处常识性错误、错别字和病句等问题。

3.学辅资源的应试取向明显,考试科目多

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普遍存在着“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出路”的想法,学校把考重点校的人数作为重要指标,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只侧重应试科目,相应的考试科目学辅资源明显多于非考试科目,使用学辅资源的目的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笔者开进行过多次相关的调研,结果均显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数学、语文、英语等考试科目的学习辅助用书人均两本,初中年级学生拥有的考试科目学辅资源的数量更多一些。

二、学辅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课后使用适当的学辅资源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然而过多的学辅资源使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做题、看书和学习,增加了很多学习负担。学生成为了做题机器,何谈学习兴趣的培养?过重的学习负担也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和更恶劣的社会事件。

2.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我国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大多数作为学习辅导的学辅资源还是以掌握知识,学会解题为目标,更多地关注于解题和练习,还是以传授为主,没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实际操作的内容更少[2]。

3.对知识结构的影响

当今社会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注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指既掌握专门的知识,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学生所拥有的科学、社会、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辅资源非常缺乏,何谈丰富知识的掌握?如果学生从学辅资源中获得的单纯是课本上的知识,缺少生活技能、人文情感和科技常识等课外知识,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3]。

三、对策和建议

1.树立正确意识,不盲目排斥学辅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学辅资源的使用率很高。而且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认为,学辅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这也是学辅资源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家长和学生在书店选购学辅资源的现象,即使学校不征订,学生也会自行购买。所以我们不能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就盲目地排斥学辅资源,这样是不科学的。针对上述情况,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辅资源在中小学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可盲目排斥。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合理选取学辅资源

我们认为学辅资源的功能就是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环境的途径,使用学辅资源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和目标来选取学辅资源,更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和特点来选取,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对学辅资源进行取舍和整合,合理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

3.提倡“减负增效”,科学使用学辅资源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倡导为学生“减负”,在使用学辅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减负增效更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对学辅资源的学习和研究,拥有着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作为学辅资源使用的指导者,应首当其冲掌握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充分驾驭学辅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科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带着思考使用学辅资源,切忌搞题海战术、只做难题、不注重反思等,力求通过学辅资源的使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4.开展学辅资源相关项目的研究,提升学辅资源的品质和功能

通过研究学辅资源的发展规律及编写规律,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提高学辅资源的质量,完善学辅资源的的功能,使学辅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应试倾向,更好地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辅资源的研发和使用推到一个新阶段。关于学辅资源的研发,我们还有很多课题等待研究,例如如何编写能够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学辅资源,如何编写能够有效配合和服务于主体教材的学辅资源等。

5.加强网络学辅资源的建设,拓展学辅资源新途径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相力化学反应 高分子材料 阻燃

采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制备高分子材料,可以把固相力化学反应作用在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以及改性的过程中,该反应器以其独特的机构和功能,对物料进行粉碎、混合、剥离、分散以及进行化学反应,突破了高分子材料制备常规技术中的瓶颈,为制备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提供了新途径。文本以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作为进行固相力化学反应的器具,制备膨胀形阻燃剂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并对该制备材料进行分析。

一、背景资料

聚丙烯,易燃烧,发热量大,燃烧时易产生浓烟、释放有毒气体,因而限制了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聚丙烯阻燃剂主要以无机、卤系、氮系、磷系等膨胀形阻燃剂为主,这些膨胀形的阻燃剂因其燃烧发热小,燃烧时不产生有毒气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由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和季戊四醇组成的混合膨胀形阻燃剂,用磨盘形化学反应器制备混合膨胀形阻燃剂阻燃聚丙烯,并深入分析一下磨盘形化学反应器对该混合膨胀形阻燃剂阻燃聚丙烯的热性能以及阻燃性能。

二、实验部分

1.主要原料和设备

聚丙烯:独山子炼油厂

聚磷酸铵:成都武侯技术开发公司

季戊四醇: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三聚氰胺: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自制

压力成型机HP63(D):上海西玛伟力橡胶机械公司

双辊塑炼机SK160B:上海橡胶机械厂

高速混合器GH10DY:北京塑料机械厂

2.样品制备

把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按照5:3:2的比例混合,再将混合物和聚丙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将所得的混合物放入磨盘形化学反应器中,在一定的温度和静压力下进行碾磨。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粉末样品,供测试和制备阻燃样条使用。

3.制备阻燃样条

首先进行双辊塑炼,将聚丙烯放入辊温在165°C的双辊塑炼机中,塑炼5分钟,然后加入与聚丙烯相同量的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三者混合物,塑炼10分钟。将双辊塑炼所得的混合物与磨盘化学反应器中所得的混合物放在190°C的硫化机上进行压片,10Mpa强度下持续10分钟即可制得样条。

4.样品表征

4.1粒度分析

使用Shimadzu 2001激光光散摄力度分析仪检测用磨盘形化学反应器制备得到的混合膨胀形阻燃剂粒度分布。

4.2SEM测试

将混合膨胀形阻燃剂样品用液态氮脆断,然后,将断面经真空镀金,之后,用Hitachi LTDX-650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断面形貌。

4.3DSC测试

采用NETZSCH DSC20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所得样品以10℃/min从40℃升到220°C,停留3分钟后以同样的速度降至40℃,得结晶曲线,再以同样的速度升至220℃,得熔融曲线。

三、结果

1.混合膨胀形阻燃剂在磨盘碾磨的过程中粒度分布的变化

图1为阻燃剂颗粒粒度的微分布曲线,图2(a)、(b)为阻燃剂和聚丙烯的混合物在磨盘不同碾磨次数下得到的颗粒粒度微分布曲线,如下图

从图1可以看出,阻燃剂粒度微分曲线集中在15~3μm、60~15μm以及700~60μm三个区域,这表明,阻燃剂的粒度分布不均匀。从图2(a)、(b)可以看出,阻燃剂和聚丙烯的混合物,经过不同的碾磨次数,得到的粒度积累和微分布曲线不同。比如。碾磨5次,阻燃剂和聚丙烯的混合物中,聚丙烯的粒径由3~4mm降至700μm以下,这说明,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可粉碎韧性聚丙烯,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加,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当碾磨的次数超过22次,会发现高粒径区域的阻燃剂和聚丙烯体系粒子累积百分比明显增加,而低粒径区累积百分比明显下降。总的来说,碾磨次数不应过多。由图2(b)可看出,碾磨次数由5次增加到22次的过程中,高分子材料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向低粒径区域过度,碾磨次数达到22次时,粒径小于100μm和200μm处的粒子数均会增加,并且在小于10μm的粒径区,曲线会有一个小高峰。

2.阻燃复合高分子材料的SEM分析

经过双辊塑炼以及磨盘碾磨,在分析仪下可得到阻燃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相对于常规的混合法所得复合材料,使用磨盘碾磨改善了复合材料中阻燃剂分散的问题,使得阻燃剂在复合材料中分散更加均匀。胆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加,阻燃剂的分散会受到影响,分散性下降,这也要求在使用磨盘不能进行过度地碾磨。

3.阻燃复合高分子材料的DSC分析

根据NETZSCH DSC20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的结晶和熔融参数可以看出,加入阻燃剂对塑炼体系和碾磨体系的聚丙烯来说,他的结晶温度、起始结晶温度和起始熔融温度都有较大的提高作用,这就表明阻燃剂对聚丙烯具有异相成核诱导结晶作用,在阻燃剂的作用下,聚丙烯分子链在很高的温度下能够快速成核,形成微晶,增加阻燃复合材料中聚丙烯的洁净度。但过度碾磨会造成阻燃剂重新凝聚,结晶度下降,所以要注意磨盘适宜的碾磨次数。

4.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阻燃复合材料在磨盘碾压的作用下有着复杂的行为。对于未进行碾压的混合样品来说,因为阻燃剂的颗粒大小不均,所以阻燃性能比较差。而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多,阻燃剂和聚丙烯分散和相互混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时阻燃剂阻燃性能增加,随着碾磨次数过度增加,阻燃剂和聚丙烯不能继续细化,此时阻燃剂和聚丙烯趋向粉碎,导致阻燃剂阻燃性能下降。因此,对于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来说,适合的碾磨次数才能达到阻燃剂良好的阻燃性能。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分析利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制备高分材料,通过采用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制备混合膨胀形阻燃剂的实践,证明并分析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可以利用聚合物基体中的固相纳米分散制备高分子复合材料,为日后利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制备高分子材料提供了研究的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