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1篇

经济增长走势分析

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应在全球背景下展开,并着眼于长期视角。最近,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性课题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显著下降,并且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逐渐加强。全球经济波动性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火车头”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稳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以上特征通过对外贸易渠道进行传导。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外依存度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就三大需求对GDP波动的贡献度而言,出口是贡献度最大的,伴随着进出口波动增长的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1999年之后制造业投资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后制造业比重超过房地产业投资比重。在外需稳定的前提下,进出口的增长效应在制造业投资两期之后显现。

次贷危机和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外需疲软,中国政府随后启动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政策,这是危机后中国经济得以在高位小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看,2007年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形成完全相反的走势,反映了投资对冲净出口下滑产生的经济风险。

总结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内经济波动趋稳是融入全球化的结果,这一特征主要通过外需渠道传导;二是对外贸易的增长伴随着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这一阶段中国快速工业化主要受益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扩大投资的内需政策,这是2008年后经济保持小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最终消费走势

对最终消费的分析,重点在于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长期在75%左右。可以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相近指标对居民消费进行观察。从绝对额上讲,自199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在2011年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增长,形成了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二是从国民收入的要素法分析,尽管居民收入并不是所有要素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但也一直保持增长势头。2000~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加至17175元,年均增长率为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至5153元,年均增长率为9.6%。尽管许多专家学者表示负利率使得居民存款财富缩水,可能会影响消费,但如果考虑收入流的增长,并不会对最终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从增长率角度看,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大致维持在20%。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研究表明最终消费对GDP波动的贡献率最低;二是消费的收入弹性逐渐降低,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收入增量部分用于消费的增量是降低的;三是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产品从以前“吃穿用”为主向“住行学”过度,这其中“住行学”的产品大都具有投资属性,在统计中并不被计入。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略有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走势

高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有关。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是工业化过程,即制造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01年的14.4%上升至2003年29%的峰值,在产能形成后的一至两年,外贸顺差有显著增长。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环境还伴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以及要素资源的价格扭曲,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强的价格优势,这就形成了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依赖症。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外需疲软,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以城市化推动的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亮点。以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为例,其中1.8万亿元为“铁公基”项目,1万亿元为灾后重建项目,2800亿元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些项目都与城市化相关,占总投资的75%以上。这些投资并不是以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下拨,此后出现了地方政府以投融资平台形式落实这些投资的现象,这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构成潜在风险,此后国务院提出了清理整顿的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伴随着上述政策起落,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年的小幅上涨阶段;2009年的快速上涨和快速回落阶段;2010年的小幅回落阶段。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走势,结合2011年政策的新动向,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还将延续2010年的走势,甚至进一步下滑,其对GDP的贡献率将大幅下降。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制造业投资可能面临继续下滑。制造业投资与外需紧密相连,目前美欧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尽管外需存在恢复性增长的诉求,但恢复性增长不致引起国内投资的增长;从供给角度看,低成本无限劳动力供给的状态已经发生改变,这也使得传统制造业投资不具吸引力。二是商品住房投资将进一步下降,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加大投资,但后者不足以抵补前者。综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方面的走势预测,估计2011年房地产投资会有较大幅度下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所下滑。其一,4万亿元投资的效应逐渐消退;其二,去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过快,国务院于2010年6月发出清理平台债务的通知,可能形成一些烂尾工程;其三,三个重要事件对去年的投资贡献较大,分别是玉树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而2011年全国并没有大的会展和体育赛事举行,这也导致投资下滑。

进出口走势

2011年的进出口形势将表现为:进口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出口增长率略低;但由于出口额的基数大于进口额,对外贸易依然保持顺差态势,估计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200亿美元以上。

首先,从对外贸易的历史看,自中国加入WTO后的2001年至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保持在200亿至300亿美元;自2004年开始贸易顺差每年保持700亿美元的增长,进出口增长率稳定在30%左右,形成稳定的增长趋势。此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才显现,进出口增长率在2009年经历了最低谷,但自2010年初,进出口贸易又恢复到历史增长水平。

其次,受美国以邻为壑的政策影响,人民币升值面临很大压力。然而关于人民币升值及升值预期恶化中国贸易收支的看法,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理论在现实中能否成立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是否完全传递,其二,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即价格变动是否具有数量效应。就第一点而言,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因沉没成本、市场竞争等,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很难传导;就第二点而言,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价格水平显著低于主要出口国,因此出口的价格弹性并不大,出口和进口的价格弹性并不大于1,从而“反J曲线”在中国并不存在。

综合以上两点,2011年对外贸易还将延续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势头,由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能有负转正。

物价走势分析及其治理

201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一路上升趋势,成为宏观调控的焦点。对此,须弄清此轮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影响,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及能否得到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实体层面主要表现为贸易盈余的增长,在金融层面表现为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这决定了物价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从CPI走势可以看出,非食品类的CPI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走势,而每次CPI的大幅上涨都伴随着食品类CPI的上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的CPI上涨因素是粮食歉收,全国粮食总产量在2000年至2003年一直保持在9000亿斤以上,2003年骤减至8600亿斤;2007年食品类CPI的大幅上涨主要归因于猪肉价格上涨,2006年9月全国范围内爆发蓝耳病疫情,导致猪肉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大幅下降。此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同样是食品类的价格上涨,而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归因于2010年初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此外,由于资源类产品(如水、电、燃气)的价格上调导致居住类价格小幅上涨,但CPI中居住类权重仅为14%,因此并非CPI上涨的主要推手。

对于此轮价格上涨,许多学者将其归为通货膨胀,进而提出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打压的对策。对此笔者认为并不恰当:首先,由于此轮价格上涨是供给冲击造成的,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仅起不到抑制物价的作用,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产出波动;其次,一种观点认为部分蔬菜价格上涨是过剩资金的恶意炒作造成的,有必要收紧流动性,然而收紧流动性并不能根本上堵住这些微型泡沫的源头,恰恰相反,大部分蔬菜都是易损品,不易储藏,也不会成为长期炒作的对象;最后,部分学者认为物价上涨是输入性通胀的结果,对此应该通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减轻输入性通胀的风险。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小麦和大米的出口国,而大豆占据中国食品进口的50%以上,因此输入型通胀不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出,货币政策并不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主要抓手。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的《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将对物价上涨起到抑制作用。首先,前五项措施都是应对供给冲击的,可谓切中要害;其次,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影响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食品类支出在他们总支出的比重较高,而第六项措施即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主要针对优抚、低保人群;最后,针对游资恶意炒作部分农产品的现象,通知提出了加强价格监管等措施。

在以上政策作用下,物价上涨现象将是短暂的。然而,影响2011年物价上涨负面因素依然存在,甚至要强于2010年。不仅南方遭遇冰冻天气,而且北方持续干旱,这已经影响到冬小麦的播种,而北方16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近60%。此外,2010年年末的翘尾因素还将持续。总体而言,2011年CPI走势将呈现先高后低的走势,全年CPI不超过4%。

财政及货币政策分析

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是宏观调控的艺术。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政策取向将发挥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的作用。2011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体系的扩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用。以上政策取向与整个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相契合,起到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目前,东部地区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行低附加值工业化的道路已面临瓶颈,而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对此,公共领域的投入必不可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的服务经济也将获得大力发展。对于中西部而言,地区发展差异是最重要的议题,对此中西部应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进入,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是由“积极”转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从具体操作工具看,数量工具居于主导地位。价格工具让位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仍然处于低利率环境,提高利率可能引致热钱流入;其次,过去提高利率的着眼点是物价,然而上文的分析表明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随着冲击逐渐减弱,提高利率的压力逐渐减轻;最后,如果多次提高利率,贷款利率将处于高位,这与后危机时代的增长诉求不相称。总体判断,2011年加息的次数大致在三次左右,此外由于“南冻北旱”的天气可能再次造成供给冲击,因此央行的加息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数量工具的着眼点是对冲外汇占款,随着对外贸易的恢复性增长,外汇占款也将进一步增加。数量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的应用居于主导,因为在利率上升期,存款准备金相对于央票是成本较为低廉的工具。此外,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政策将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如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及房贷的准入政策还将继续执行。

对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为在短期内校正宏观经济走势,使之符合中期的发展规划,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实体领域应消除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

第一,在中央层面应加快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长期以来,高能耗、低工资、低资金成本是支撑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三大基石,这不仅恶化了贸易条件,也导致了工业结构的低级化,使得我国迟迟不能摆脱经济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对此,必须认识到,经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须要通过资源价格改革进行倒逼。通过改革的倒逼机制,传统的产业部门将做大做强,淘汰的产业资本将寻找新的方向,而通过人为的控制价格从而抑制矛盾发展可能会错过改革的最佳时机。对于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式,笔者并不主张通过提价这种简单方法进行,要防止用于补偿环境损失的资金转变为少数部门的福利,建议采取开征资源税的方式。

第二,在地方层面彻底改变以GDP增长为标准的政绩考核模式。首先,由于上述考核方式并未将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注重规模、轻视质量的行为模式,加剧了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和低级化特点;其次,这一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快速上涨,一方面暴利的房地产行业可以为地方的GDP增长快速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解决税收不足的问题。然而高房价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严重负面影响:其一,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使得产业资本不愿意进入新兴产业,因为相对于高风险高利润的新兴产业,房地产行业则是低风险高利润的;其二,高房价提高了居住成本,影响了高技术人才的聚集,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因素。

财政领域的改革应围绕实体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两条主线:一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向服务化过渡;二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向城市化扩展。上文围绕这两点针对短期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了简要论述,此处重点讨论长期调整的财政收入政策。

围绕第一条主线应做好如下两项工作:第一,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向直接税转型。间接税存在着征收便利的优点,但其计量的基础是工业产品的流转,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服务化的推进,税收结构也应做相应调整。第二,积极推进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一方面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继续为第二产业减负;另一方面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营业税的取消和消费型增值税的开征解决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负差距问题。当然,为了保持地方改革的积极性,这部分收入仍然可作为地方收入入库。

围绕第二条主线应做好如下工作:适当增加地方税种并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税源相对集中稳定、征管相对便利、收入充足、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大多列为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留给地方的大多是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和收入不稳定的小税种,使得地方政府很难通过地方税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客观上刺激了地方政府各种非税方式――包括土地批租方式筹集预算外资金,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为打破当前土地财政的困局,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适当增加地方税税种。当前应加大力度推广房产税,从税收效果上看,房产税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而优化产业资本结构的作用;从税收的技术角度讲,房产税具有税源集中稳定、增收潜力大的优势,有利于打破当前土地财政的困局。

货币金融领域也要加大改革力度来配合其他领域

货币金融领域的改革重点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首先,经济转型和经济服务化必然产生新的战略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新的战略产业必然需要金融支持,而实践表明资本市场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比银行更有优势;其次,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降低大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变银行主要依靠利差吃饭的局面,增加银行体系竞争力。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调控环境。首先,发展短期国债市场,改变货币调控的被动局面,形成基准利率。目前,央票主导的公开市场操作产生了诸多弊端,如以自身负债为基础的调控使货币当局不能保持中立,央票在到期后支付利息实际上形成了长期扩张的态势,导致在应对流动性过剩时调控效果不佳。其次,逐渐取消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付息制度,恢复利率的零底线。最后,彻底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目前存贷款的半管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间的竞争,也使储户丧失了选择权。在当前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发展并形成竞争的环境下,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正逢其时。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2篇

一、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及全年趋势判断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增速比上年略有加快

今年,全区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前三个季度生产总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8.3%、18.3%和18.7%,1-9月份增速比上年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8.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速可达18.3%左右,总量超过7200亿元。

农牧业生产稳定增收,粮食喜获丰收。今年我区粮食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10亿公斤、单产266.45公斤,均创自治区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1-9月份,第一产业增加值305.32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预计第一产业全年增长6.2%左右。

第二产业稳定增长,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急剧下降。1-9月,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同比增长24.1%,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全区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13.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有所下调。今年1-9月份,发电量增长17.9%、原煤增长28.7%,分别比去年同期低12.9和3.1个百分点。除钢材增长15.2%,高于去年2.2个百分点外,化肥、平板玻璃、乳制品分别增长5-3%、13.5%和8%,比去年分别低7.2、19.8和4.6个百分点。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24.4%左右。

第三产业稳中略降,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9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12.24亿元,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25亿元,增长15%。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7.8%,出口总额增长30.1%,进口总额增长26.2%;全区完成货物发送量10.6亿吨,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4%左右。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有所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份,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18.22亿元,同比增长31.8%,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同期快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0.3%,工业投资增长3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投资获得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左右。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强劲

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86.0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5%,比全国今年同期快2.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增长最快,达到25.6%;县增长22.6%;县以下增长20.8%。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8%、22.3%和28.1%。预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2%左右。

(四)“两个收入”较快增长

1-9月,地方财政总收入820.84亿元,同比增长40.3%;一般预算收入478.72亿元,同比增长40.3%。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2.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7.3%。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 1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牧民收入加快增长。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3元,同比增长16.9%,比去年同期增长下降2.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4701.4元,同比增加891.4元,同比增长2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将达20%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左右,均将高于上年水平。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缓。食品类价格继续回落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增长继续下行。1-9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7%,低于前8个月0.2个百分点,低于上半年0.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8.6%,较前8个月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1和3.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5%左右。

二、2009年经济运行的环境及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中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商业银行惜贷,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下降。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度调整严重打击了经济信心,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2009年世界经济增值率和贸易增长率均将低于2008年。

(二)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近6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据有关方面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10%以下。

2009年,虽然国际环境面临不利影响,我国为扩大内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投资、金融、财税、外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央行制定的5大举措、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措施将逐渐发挥作用,使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趋势得以改观。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缓中回稳,GDP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

三、2009年我区经济增长趋势展望及主要指标预测

2009年,在国内外宏观大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国家扩大投资规模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的策划,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预计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达17.5左右,第一产业增长5.5%左右,第二产业增长22%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4%左右。

(一)三次产业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农牧业将平稳增长

“十五”以来,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林牧渔的投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措施,我区第一产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2008年农牧业获得了空前的丰收。预计2009年气候情况良好,农产品价格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第一产业将延续目前的增长走势,增速将达5.5%左右。

2、第二产业增长将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强势拉动,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6年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之和已上升到80%左右,但其需求受区外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宏观环境的不景气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回落,导致工业增长速度下滑。预计今年至2009年年初这一趋势将逐渐得到改善,全年第二产业将增长22%左右,工业增长25%左右。

3、第三产业增长将稳中有升

我区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速度为标志的增长逐渐向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转变,更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撑。我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与工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距离,2007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8%。随着服务业投资的快速上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消费的趋旺,服务业也将加快增长。预计2009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14.5%左右。

(二)需求增长将保持稳定

1、投资增长将保持平稳

如前所述,1-9月份我区投资增长虽然有所回升,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上升动力不足。国家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近期发改委1000亿元新增投资为我区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民生亟待改善,而东北经济一体化和向北开放进程的加快,都为我区未来投资的扩大提供了客观依据。2009年,上年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投资增长的惯性也将发挥作用。综合分析,有利于投资的因素将起主导作用,预计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达30%左右。

2、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所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7达到了40%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加快;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了消费增长的内在动力。针对目前国内外形势,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四季度我区将出台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都将为消费的增长提供直接动力。影响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初步预计,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

四、对策建议

(一)努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增长

当前,我区经济增长和全国一样,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抢抓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制定有力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储备,积极申请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弥补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投资下滑。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建议建设连接“呼包鄂”地区的高速轨道交通设施,为形成我区中部“呼包鄂”城市群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的改造和修复。全面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硬件环境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用消费体系。加快改革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消费体制,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利用消费信用制度。三是要加快城乡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

(二)突出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产业安全

一是在资源型产业相对不景气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制定强有力的对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确保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稀土、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产业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三)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

银行、证券、保险业都要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一是要根据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以及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积极争取发行地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民间投入,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四)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CPI;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存贷款增长;货币政策

进入2007年以来,由于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偏快,CPI大幅走高,股市火爆引来大量存款入市,房地产行业持续高增长引来银行贷款增长率强劲反弹的情况下,经济趋热警报初现,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五次提高基准利率,七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手段。债券市场在紧缩预期以及资金在股市财富效应下转移两重大山压迫下,从三月高位震荡后一直呈现单边的下跌趋势。

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或将回落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来自于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接近常态。由于投资增速持续的高位运行,预示着经济运行可能将面临过热和经济结构失衡的窘境,这也是2007年来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偏紧的直接原因之一。然而,根据世行的调查,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十年来首次高于潜在的GDP的增长率,其结果就是,自2000年开始出现的微度的产出缺口已经消失,若这种格局进一步延续,则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供给约束,并加大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造成一定挑战。因此,有理由推断不久将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的“拐点”――也就是极限点位。

值得注意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消费需求增长却是明升暗降。同不断高涨的投资相比,社会消费增长的步伐日渐落后,上涨的物价使得消费增长表面上显得十分强劲,但实际上增长与收入的距离在扩大。消费需求扣除物价影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后,消费的增速在高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将低于二季度水准,这也将拖累三四季度GDP增速。

综合分析,而如果GDP增速数据出现明显回落,则市场对偏热宏观经济的担心将降低,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预期也会降低,这显然会刺激债市的买盘出现。

二、物价持续上升但渐趋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2%。2007年以来,月度CPI指数持续上涨,由于本次上涨有一定的连续性,可以推断这是流动性过剩格局下物价的趋势性上涨。就近期来看,物价上涨暂时还处于可控范围。从影响CPI涨幅不断提高的因素来看,主要是由于粮食前期明显上涨及猪肉价格的暴涨引起的,其中食品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就达2.5个百分点。而到了四季度,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占在CPI权重7%-8%的猪肉项目价格环比回落幅度大约7%,而鸡蛋和蔬菜略有上涨,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所以综合考虑食品价格对CPI环比的影响将降低,CPI的高增长有望得到缓解。处于高位的食品价格也使得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价格向上的动力也在减弱。

另外,从在CPI上涨结构看,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存在非食品产品扩延趋势,那么中央银行就很有可能采取调控措施,但所幸的是,非食品类价格长期保持在1%左右的稳定增长水平,工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以及PPI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暂时还没有出现供给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下半年人民币升值速度会加快,这将会降低进口原料的价格,起到平抑CPI上涨的作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CPI很可能会冲高后回落,不会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所以预计四季度CPI如果能如期回落,那么债券市场可能会迎来一波反弹,而CPI回落的程度也与反弹幅度密切相关。

三、货币供应和存贷款增长

在银行强烈的贷款冲动的推动下,上半年的贷款增速达到了16.49%,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持,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到了8月,信贷更是大幅反弹,同比上年同月增长了60%以上,所以中央银行在9月份大量向市场出售手中持有的特别国债,也是对8月份信贷失控的一个正常反应。

由于上半年贷款增速过快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控制固定资产的反弹现在成了中央的一个重要目标。银监会表示下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增速要控制在15%以内,以此目标来测算,下半年新增贷款只有1.15万亿,这将会极大的抑制固定资产的反弹。预计今年最后几个月的贷款控制会更加严格,货币投放主要以季节需求为目标,货币回笼也会更为及时。另外,中国证监会最近密集推行的大盘新股发行,客观上起到了替代央行收紧银行间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供应的作用。

商业银行托管量占整个债市托管量的79%,所以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对债市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贷款的收紧将迫使商业银行下半年加大债券的配置比例。由于利息税的调整,存款增速在6月份出现了反弹,预计下半年存款增速会有所回升,即使假设下半年存款增速保持上半年的平均水平15.84%,存贷差增长率也将回升到0.84%。商业银行贷款增速的放慢无疑会使其加大债券资产的配置,这为下半年债市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货币政策越趋明朗化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 宏观经济 影响 相关性

根据近年来大多学者关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可发现股票市场出现波动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宏观经济上,且能够将宏观经济情况反映出来的又以股票市场为主。大多股票市场发生波动,多因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政策性因素、规律性因素等,使股票市场难以保持持稳趋势,可见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极为明显。因此,无论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或股票市场发展角度,对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股票市场受GDP影响研究

理论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变化往往依托于以GDP为基础推测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反映。若在外界环境处于稳定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趋势,可判断此时社会中的需求、供给保持正比关系,此时的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在此环境下,社会人群因对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预期值,便会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如典型的炒股现象,而企业在此背景下为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大,也开始进行更多的投资,由此使整个股票市场更为活跃。但假若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此时企业因盈利亏损,便减少投资,整个股票市场环境下,供给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其中需求者,即投资者在收入预期方面不断降低,对投资资金开始减少,这样需求曲线会保持快速下降。由此看来,股票市场受GDP影响较为明显[1]。

(二)股票市场受利率变化影响研究

关于利息率,其主要指利息与本金二者的比率。通常从债权人角度看,利率可作为收入来源之一。而从整个股市发展情况看,利率影响则极为明显,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中资金的流动,资金流动性的高低将决定股票市场发展。以经济学视角看,市场发展中资金供求关系主要以利率为决定性因素,其中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为投资与储蓄,而投资与储蓄实质可作为表示利率的函数,所以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发展。

(三)股票市场受货币供给量影响研究

股票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效应方面。例如,投资组合效应。其主要指当国内处于货币政策放宽条件下,个人持有货币增多,而投资效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不存在其他外界环境干扰,因个人货币存储较多,便会将其投放到市场,以此达到利益获取目标,这样股市价格会由此提高。再如,预期效应。其主要指在货币政策的放宽前,许多投资人开始预测货币市场走向,采取相应的货币投资方式,使股票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也有增长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存在,可将其理解为货币供给量上升情况下,整个市场中投资扩大、利率下降,此时股票投资会取得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价格的进一步提高[2]。

二、基于实践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20世纪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与股票市场关系验证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上世纪国内经济发展作为实证,原因在于该时期内国内经济发展变化较为明显。以1994年与1999年之间国内经济发展为例,国内此时GDP在增长率上约下降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环境下,个人与企业都难以获取较多的收益,而且通货膨胀率呈现上涨趋势,直接导致股票市场发展受到挫折。而该时期结束后,国内经济发展中注重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使GDP在增长率上到8%,此时股票市场逐渐回暖。直至2000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因经济矛盾逐渐解决,使证券市场发展速度提高。然而能够发现,在2002年以后,国内GDP增长率尽管提高许多,但此时股市的发展却以“熊市”形式存在,完全与经济发展相背离。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此时我国股市发展不健全,且较多投资者在未正确认识市场发展情势的背景下便盲目跟风,导致股票发展较为扭曲,产生“熊市”。

(二)从供应角度探析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向关系

尽管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人均收入、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保持正比关系,但从实际角度看,却不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如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背景下,因货币流动率不断出现变化,便会使股票市场因货币需求量变化而受到影响。综合实际影响情况看,变化情况首先表现在股票价格提高后,货币需求量会因个人收入提高而上升,而这种股票上涨趋势下,人们为进行风险控制便采取资产组合调整方式,如斥候货币量的扩充,使市场内货币需求量不断上涨。另外,股市交易量因股价上涨而出现扩张的情况下,需依托于较多的货币供应才可实现。因此,综合来看,股市变化、货币供应变化二者相互影响。

(三)利率变动情况下股票市场变化态势

无论理论或实践研究,都可发现影响股票市场的关键性因素体现在利率变动方面。当利率保持下降态势时,由于企业成本有所降低,此时大多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便会利用利率下降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使股票市场得到发展。自1996年起,我国的在降低利率方面连续八次,每次利率调整政策实施后都刺激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利率调整消息传出后,也会产生一定的预期效应,带动股市的提前发展[3]。

三、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中,股票市场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文章研究看,宏观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股票市场发展,而股票市场又是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反映。尽管在二者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存在背离情况,但其原因多集中在股票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等方面,在日后完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可被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1]薛华林.中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相关性比较分析[D].南昌大学,2014.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配套,努力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在宏观调控中,应注意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分析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宏观经济工作的经验,可以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在连续3年增长10%左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增长率又达到了10.9%。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了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长了2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3.4%,为全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创造了条件。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逐步落实,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夏粮获得丰收,全年农业生产有望继续取得好成绩,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1,74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利润6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去年同期提高13.87点。

国家财政税收形势较好。前5个月财政增收超过5000亿元,增长率高达22.8%,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属于相当温和的水平。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稳定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价上涨过快,以及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等。它们有的是长期以来已经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有的是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新出现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偏高,投资增长仍然存在反弹压力。2006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月度增长数据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增速反弹态势。200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其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增加银行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然而,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严重后果,表面上看,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目前过快增长的投资吸收了一些原来过剩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扭转,不仅不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任务的实现,而且可能引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生产增长速度相比,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仍然偏高。目前货币总量增长较快,2006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加造成信贷的过快增加,截止到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为1.78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39亿元,而央行全年的信贷投放指标仅为2.5万亿元,前5个月就达到了全年计划的71%。

M1和M2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延续背离的趋势。M1和M2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存款结构的变化,构成M2主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构成M1主体的活期存款增长率。此外,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逐渐回升,也成为M2增长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需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扩大了人民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又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机制转化为货币信贷的增长。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

“双顺差”继续扩大,对外贸易不平衡压力加大。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为25.2%,仍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顺差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4.9%。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外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较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愿望强烈。前些年投资累计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现在逐步释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较少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就可快速增长。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等也刺激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而近两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一直处于高价位,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致使进口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需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一方面造成贸易摩擦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某种程度的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也加大了经济增长的风险。造成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因而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从长期来看,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房地产业中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而且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由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金融机构,买房者的资金大部分也来自按揭贷款,在房价上涨过程中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可能引发房地产危机和金融危机。当前的房地产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过度以及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应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责任。帮助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是调控房地产价格水平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此外,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也很突出,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