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合作学习理论 粤西高职院校 普通话学习
一、问卷调查基础上的粤西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学习情况
我校地处粤西地区,师范类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学生需要开设普通话课程,普通话课程对提高学生普通话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级率。笔者鉴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制约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因素,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期对五年制英语教育三年级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共收回了48份有效问卷(年龄在17―21岁之间,男生2人,均为广东生源),占学生人数的88.89%。根据调查,只有6.9%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普通话,31.03%的学生对自己学好普通话没有信心,仅37.93%的学生不认为学习普通话是件很难的事情,97.54%的学生认为在以往的学习中“语言环境”是影响普通话学习的外部因素,44.83%的学生认为没能持之以恒是影响学习的自身因素,89.65%的学生选择“与他人的言语交流”对普通话水平提高帮助最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通话学习环境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很难做到向课外延伸;没有一个较好的普通话用语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不能持之以恒;学习策略方面,在人际言语交流中学习效果最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学院地处粤西欠发达地区,学生生源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普通话的外部环境,普通话学习仅靠每周一次的普通话课,严重制约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课堂上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班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中的各种表现,在我校都极有典型性。
由此看出,普通话传统教学模式无法突破粤西地区强势方言用语占统治地位的特殊的语言环境,但由于普通话这门语言课程本身的特点,语言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日常使用环境。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积极引进合作学习理论(Cooperative Learning),充分调动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在班级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试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之间搭建一个具有延伸性和自主性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论简介
合作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我国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后,得到大范围推广。
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Slave)、约翰逊兄弟(David W.Johnson,Roger T.Johnson)和斯宾塞・卡甘(Spencer Kagan)。不同的合作学习理论者研究合作学习不同的方面,主要有动机理论(包括社会凝聚力理论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精致化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动机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目标结构、奖励结构和小组凝聚力,强调学习的动机;认知理论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完成某学习任务的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会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互赖理论是指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间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来促进学习成绩的一种理念。
国内学者王坦(2004)认为:合作学习指的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①。“在教育领域,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适合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是一种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在认知、态度和情感上积极发展的学习方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普通话课程上的实践
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启发下,笔者在本班普通话课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情况如下:
1.分组情况
由于学生之间已经相处两年,彼此都很熟悉,笔者只需事先向学生说明分组学习目的、原则和大致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开展学习等因素来自主成组,自由民主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课外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教师在学生需要时参与分组调配。最后形成4―6人组成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10个。
2.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安排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安排在课后,小组成员灵活安排活动时间、地点和学习内容(结合课堂内容和小组成员普通话的情况),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和优势,相互帮助、相互提示、相互探讨,在这种和同伴紧密协作中逐渐形成对普通话发音动作、发音方法和朗读技巧的理解和顿悟。
3.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机制与反馈机制
笔者每周课上收集小组活动计划与学习周记,课堂上随机检查各个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予以适当的评价。教师研究小组的学习周记,追踪各组的学习开展情况,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4.实践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的衔接,构建了较好的小型的课后普通话练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普通话表达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显著提高了学生普通话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度。同时发展了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包容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信心,构建了良好的人际交互环境和人际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有效的多样的学习策略。
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由于笔者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教学策略,经验不足,驾驭还显得很生涩,有很多需要总结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组原则还有待细化。虽然事先和学生交待过分组的目的与原则,但要达到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高职院校任课老师对学生情况熟识度不高,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而学生自由组合的原则性不强,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计划还处于自发型阶段,不够科学,学习目标还应更明确,学习内容安排应更合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学习过程。
第三,课后学习监控和反馈机制还不完善。教师还是仅仅依靠小组学习周记和课堂上不全面的检查监控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很明显是不够的,很容易被学生的文字材料糊弄过去,树立造假之风,还应加强组间的讨论和过程监控,引进组间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第四,教师对小组课后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够,针对性不强,投入不够,更多的情况下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导致小组间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第五,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在课后进行,而课堂上则主要是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和讲授新知识,尚未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实践了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其他教学方式无法获得的效果,这一学习方式符合高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中的交流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总之,合作学习理论对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注释:
①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人民教育,2004.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
[3]李如密,马忠兴.合作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的构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4]秦国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借鉴意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科普氛围浓厚
学校成立之初,学校就把科普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工作领导组,张校长亲自任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由分管副校长直接负责科普工作的日常事务,明确了任务。张校长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学校工作为科普工作开绿灯,从人财物上向科普工作倾斜。学校建立了科普创建工作的议事制度,先后出台了《新华学校科技活动三年规划》和《争创市级科普示范学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宏观指导。学校在明确了科普创建的目标之后,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的探究中。
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硬件配备、网络活动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分学科科普活动室、科普成果展室、科普画廓等。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平台。
六年来,充分利用科普活动周、科学技术课、科普读书活动、科普创新活动、科普实践活动,确保了科普进课堂、科普进家庭、科普进生活。收集展出了学生科技作品,学生科普手抄报、小论文等相关资料,并对学校六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列表统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效果。
二、科普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措施和丰富多次的科普活动
为确保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在六年来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加强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包括《科技活动室制度》、《科普成果奖励制度》以及各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等,以制度规范科普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每学年初召开科普工作专题会议,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2、注意科普教师的培养。只有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动科学的科普工作。我校基于这种认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学习国家有关科普教育的法令条文,学习与科普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不断钻研科学知识,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培养了一批科普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我校开展321课改后,大力倡导以研兴校,以研促教,科研处、团委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科普教育课题研究,定期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和第二课程等,围绕科普目标,针对本学科实际情况,开发科普资源,找准突破口,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普方案,加强学科科普知识的渗透。
3、开展读科普书活动。我们通过开展新华风采读书活动及专题读书会等形式介绍同学阅读身边的各类书、报、杂志等。在“崇尚文明、反对”读书活动和“安全就在我身边”演讲比赛中,我校共有马双、周新阳等54人荣获县、市一、二等奖。
4、在每周两节的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选修项目,如科技创新制作、网络技术应用、奥赛科技知多少、信息学竞赛辅导、普法小课堂等。我校教师邱金红、王立强等被评为优秀辅导员,所指导的学生论文获奖或发表80余篇。
5、成立与科普活动有关的社团及兴趣小组,如电脑协会、摄影协会、奥赛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制作小组、环保小组、身边的安全小组等,成功举办了30余次展览和比赛,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科普工作的开展。
6、开设科普画廊。在校园宣传墙开设“科普画廊”专栏,通过这个专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科学发明的故事,介绍学校科技活动内容、获奖信息等。
7、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和比赛活动,提高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如省科技大赛,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信息技术比赛、科普夏令营等。六年来,我校先后有王珏、高琳、魏深、申宏展等280余名同学获各类国家、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
8、充分利用校内网、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及时获取科技新知识,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9、定期组织主题班会科普知识讲座等进行科普知识的教育,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及各类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组织了震灾预防演练等活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1.注重教学趣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教学趣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变通地让学生觉得知识很新鲜,很实用,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学生一同解决“为什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2.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甚至高科技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经验,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是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组织课外教学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设计富有趣味的小实验。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举办课外科技创作活动。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潜望镜、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家庭电路、物体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光的利用等,并总结归纳,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需要。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在努力体现职教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校树立起科技兴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科普教育的投入和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培养。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科普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是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动手能力锻炼的有效手段,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处人员、班主任为成员的科普活动领导小组,各专业组配合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自然相机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一件件科技作品展示了学生不断更新的科普意识和科技能力,更加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开展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望。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科教园地建设,确保科普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强化科技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每年保证投入一定的科普活动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专业建设,学校组建了局域网、广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由于客观的原因,学校校园场地十分紧张,尽管如此,我们仍把科教园地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即将动工的综合实训大楼已规划建立科普活动基地。
二、搭建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生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三个层次的科普活动,诱导学生在科普方面的智力和创造力。
第一层面普及型科学活动
1、组织科普知识讲座
一方面,学校(每周星期三下午)定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由各教研组轮流推荐业务素质高,科普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本年度,我校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演练、禁毒、预防艾滋病、法制等讲座,同学们通过听讲座、观摩,大大地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安全防范、远离、远离浸害的思想意识。
2、组织开展常规性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每周有一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活动指导老师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和服务。
平时的双休日,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考察、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层面技能训练型活动
学科教育渗透科普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明创造才能。
为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制作的动漫作品、卡通人物、游戏软件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工艺节上大放异彩。
第三层面创新作品制作活动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许多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