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雪诗词

咏雪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雪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咏雪诗词

咏雪诗词范文第1篇

1. 以象形模拟为支点,生长形象思维。在诗词学习中,形象思维极为重要。有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却无法连贯地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思,利用形象思维,把字词之间、句子之间,甚至是意象之间的“空缺”填补起来。在“支点式学习”中,我们选择以学的活动为突破口,采用象形模拟为支点,让学生生长形象思维。象形模拟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即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扮演角色,用自己的理解再现诗中情景,进而走近诗人,读懂诗词。比如,我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在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为他们创设情境,请他们来演一演这首诗。参与表演的学生要一边演,一边体会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观看的同学要一边看,一边思考演员的表演是否符合人物特点。诗中三番问答,诗人却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Z言极为精炼。在表演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再现了诗人和童子的完整对话:你师父到哪儿去了?(言师采药去。)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只在此山中。)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云深不知处。)伴随着三问三答,诗人的心情波澜起伏,由满怀希望地去拜访隐者,到“言师采药去”的失望,又因“只在此山中”萌生希望,最终因“云深不知处”而彻底失望。教学中,我以象形模拟为支点,填补了古诗的留白,生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 以插图想象为支点,生长发散思维。思维的方向像自行车的轮子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向外发散,这就是发散思维。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思维便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不断扩散。古典诗词简洁凝练,如果诗词教学仅局限于解词释义,往往陷入“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尴尬境地。在“支点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建构起一个完整和谐的情境和一个意义丰富的故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能根据插图由点及面,发散思维,根据图上牧童的表情,将诗中的人物形象想象得有血有肉,把静止的画面想象成一个动态的故事。接着,在充分的朗读和字面的理解过后,我再引导学生回归插图,思考:牧童怎样捕蝉的?牧童捕到蝉了吗?让学生把文字与图画融为一体,感悟图文相通之处,启发思考和想象,以此为“支点”,生长发散思维,加强对诗句领悟,体会诗中情趣。

3. 以核心问题为支点,生长探究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思维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它是认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探寻和研究来获得真知的过程。人的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用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长思维,形成自己对诗词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核心问题可以来源于教师,也可以来源于学生。在“支点式学习”中,探究方案作为基础性支点,供学生在预习时使用。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疑问,经过师生的归纳筛选、分层处理后,会生成一两个核心问题,这就成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点。比如,在学习《示儿》时,有的学生就在探究方案上提出疑问: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这不是很矛盾吗?我将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1) 面对儿女,一般老人会留什么样的遗言?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2) 既然说已经知道人死后就万事皆空,为何他要“悲”?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获得全面的理解。”学生围绕矛盾点展开探究,从诗中寻找根据,我鼓励他们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合理推测,这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生长了探究思维,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也领悟到“这种矛盾更能突出陆游想要收复故土的决心和信念,更能突出他拳拳爱国之心。”学生的发言逐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思维向纵深发展,课堂因学生个性的对话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4. 以思维导图为支点,生长整合思维。整合思维是指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一个有联系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统一整体来认识和思考的思维方法。整合是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与重建。20世纪末,英国著名脑思维学者托尼・巴赞提出了著名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将学到的知识主动地建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结构,然后由线条、颜色、主题呈现出来。由于人脑对颜色和图像很敏感,所以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好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尽可能用图像表示主题。在基本学完《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我引导学生选出能表达古诗核心的关键词,把它画在一张白纸最中间处,要给四周留出空白,便于思维向各个方向发散。接着,让学生找出由这个主题衍生出来的“二级主题”(如:诗人、注释、感情、道理等),并从关键词向四周画发散、弯曲的树枝模样的线条。“三级主题”的绘制同上。当然,还可以选择大范畴的“哲理诗”为关键词,《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题西林壁》等都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外延。

咏雪诗词范文第2篇

1200颗锆石磁场力量将粉底更均匀!更轻薄!推开在肌肤,28小时持久上妆更服帖,无需费时费力,轻轻划过取代一万两千下拍打,抗皱、美白、防日晒三合一机能性产品!令人惊讶的清透保湿效果和遮瑕体验!

使用方法:用磁力章粉扑只需要轻轻蘸取少量粉底膏,在脸部中央向外部轻轻擦匀,瑕疵部位可以重复使用可达到自然遮瑕效果使用后散粉定妆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

咏雪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词汇组块;英语教学;有效运用

一、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现状

英语可能是中国学生不太喜欢的课程之一,毕竟学习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学生们还是没有摸索出有效的学英语的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最为头疼的就是背单词。老师们提供的可以借鉴的方法就是重复,一直重复,直到能够记住那些词汇。但是重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不仅需要静下心来,还要有一定的毅力。而且重复并不会很快地带来想要的效果,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每一天都做大量同样的工作,这对于学业繁重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过于枯燥,另一方面工作量太大,学生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虽然老师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比如精讲课文知识点、让学生练习英语对话、布置任务等,但是就普遍情况来看,死记硬背是目前学生们采取的最广泛的也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弊端。词汇是为句子服务的,这样把词汇从句子中单独拿出来,虽然会记住单词的意思,但是学生们并不会使用这个单词,把这个单词放到别的句子里,它可能就是另一个意思了。

二、词汇组块方法的介绍

1.词汇组块的定义

早在1976年,词汇组块这个术语就被Becker首次提出,所谓的词汇组块就是以简单的词汇作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扩充,把一系列词汇形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些词汇储存在大脑中。在形成词汇组块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牢记一些简单的、在语言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并且对这些单词的用法牢牢掌握。然后以这些简单词汇为基础,通过对已经牢记的单词进行改动,使之成为新的单词,最后把这一系列单词记在脑海中。

2.词汇组块方法的优势

词汇组块并不是将词汇与句子分离,单纯地告诉你单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单词。与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相比,词汇组块方式更有利于把散乱的词汇形成一个整体,从整体上了解词汇的意义,让学生能有整体的感知,使学生们能够掌握词汇的变化规律,以及词汇变化所遵循的原则,加强对词汇的认识,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对词汇的记忆,理解词汇的具体意象,让学生们养成一种英语的思维模式。

三、词汇组块教学方法的运用

1.培养老师词汇组块意识

在教学生词汇组块方法的同时,老师也要培养这种意识。虽然老师的词汇量远远大于学生,但是,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英语的方法截然不同,老师们只有真正地用这种方法学习词汇,才会发现使用这种方法的窍门以及中间存在的问题。因此老师在记词汇时,也要改变传统的记忆方式,用词汇组块法记忆单词,与学生一起适应这种新方法。

2.老师要掌握词汇组块的教学方法

词汇组块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学校在积极地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也在主动地接受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对老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所以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适应这种新的词汇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根据讲课内容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3.老师要对词汇的记忆程度进行检查

咏雪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

对于春天,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用太多美丽的诗句对她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是的,在这样的季节,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她、描绘她都不过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上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适宜读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里有70篇古诗词,其中描写春天的诗词有13篇,从中足以看出从古诗词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编写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会把这些描写春天的诗词编排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学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遇到古诗词时,采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想,咀嚼感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更需要诵读。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词的传统,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诵读古诗词会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诵读中不知不觉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对春天的感悟。

一、大声朗读法

大声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为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从而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时,让学生大声读,在大声朗读中熟悉诗歌,因为大声朗读,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让学生更快地熟悉诗歌。在熟悉诗歌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时,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人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

二、诵读想象感悟法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着大胆的甚至梦幻的想象力。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呈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何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甚至是闭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红胜火”和“绿如蓝”是如何的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意的深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绘它、欣赏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觉到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

三、感情朗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为了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感情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把握诗的节奏、重音和语速,并通过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形象,以实现诵读中感悟春天春暖花开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让学生用一种节奏读感受诗人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然后再换一种节奏读,再从中感受,让学生仿佛听到不同节奏的“莺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变换。例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先是把“多少”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楼台的多;再把“烟雨”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春天烟雨朦胧的迷离。

四、吟诵法

咏雪诗词范文第5篇

在教育学中所谓的“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适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教学内容应引人入胜。此外,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也要善于思考,积极参与,使其能力不断提高。互动的目的是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授课内容充分的融入到互动式教学中,使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词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外国学家Palmer(1964)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看法:“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掌握了最低量的结构,同时也拥有大量的词汇的人,比掌握了几乎所有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更为有利。”可见词汇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学习方法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收效欠佳。因此,词汇教学可以在互动式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学习并掌握大量的词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词汇学习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在词汇方面还是没有提高。

二、学生在学习单词中通常有以下几种困惑:

(一)词汇学习困难

1、生词太多

中学的英语教材中一般在课文和听力课有20到30左右个新单词。对于学生而言,记忆并且练习使用这些新单词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在每篇课文或听力材料中,仍然存在不少单词表以外的生词。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

2、背过的生词容易遗忘

许多学生反映,背单词的时候很用功,但没过几天,就都不记得了,这让他们十分苦恼,长此下去,就失去了学习词汇的信心和耐心。

3、死记硬背的单词不能理解其含义

学生的苦恼在于即使学生能够把单词表中的单词倒背如流,但是一遇到课文,学生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方法单一

通过学生背单词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复抄写单词和做练习的策略占了很大比重。学生往往愿意通过一些比如“单词速记法”之类的书籍来增加词汇量,但这种方式记住的单词无法建立词与词,词与句,词与篇章之间的联系,词汇量得不到持续扩大,必然阻碍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词汇教学僵化

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词汇能力的高低被简单地理解为词汇量的多少。于是,词汇教学基本局限于教师讲解生词表或课文里的词汇,采用的方法多为英汉对译,构词分析或提供词典例句。学习方法过于单一,词汇教学过于僵化。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多种途径来刺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运用互动模式下的词汇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再者,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的不同,那么教师要选择的生活情境就要有所区别。其次,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交际活动。在复习课上,可针对刚学过的新词,创设情境,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将互动教学融入英语词汇教学,把机械讲解、操练词汇变成了灵活应用的过程,符合学习过程中必须的循环记忆理论。最后,互动的主体搭配要合理,在人员的搭配上,一般是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2人、4人或6人等,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就要重组,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搭配组合,这样,让每位学生在互动活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运用英语。

三、互动式教学中词汇教学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关系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激励者、促进者。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必须的帮助。而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它是互动的前提。

(二)互动内容和教材的关系

教师在讲课前会提前设置好互动内容,但学生不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想法走,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加以点拨,帮助他们慢慢地回到教材的内容中来。

(三)互动与评价的关系

教师要在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应该以表扬和激励为主,这样可以使学生充满信心。但是在激励的同时要适当的委婉指出一些失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