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前的市政基础设施的负荷未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二者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急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性
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它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有效协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社会经济等因素间的关系,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老城区人口过度集聚,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逐步向城市新区发展。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与新区市政基础设施不能有效衔接,造成很多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现象时有发生。
2.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标准低。在城市建设初期,为了节约城市建设有限的资金,往往在设施当中降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
(2)施工水平低。建设单位的施工能力和技术能力都达不到标准要求,,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
(3)管理水平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在技术、管理、维护等方面,都跟不上要求,各自为政。
3.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少
近年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总量偏少。致使一些急需解决的市政基础设施不能有效落实。部分关系到居民人身安全的市政基础设施出现老化或者遭人破坏后无力维修。
4.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缺规划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实施。规划不到位,技术力量跟不上等原因较为突出,往往一些工程修建完成以后再向规划部门申请,造成很多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水平缺乏长远性,能力偏低,科学技术含量低;规划缺乏统一性和相互协调性,朝令夕改;在城市功能分区、定位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和控制;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混乱,执法不严;产业化程度低,建设、使用、经营和管理效率较低等因素。
5.各自为政,管理不善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很多,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经常出现马路被“开膛破肚”若干次而仍然没有停止,这就是各个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互相不沟通的结果。而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电信,燃气等部门,服务态度和经营水平令人民群众不满。
四.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
1.适应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近远期有效结合
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扩展适应力,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上要适当超前,以近期为主,但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管网要统一布置,相互协调,保证系统通畅运行。
2.完善各项法规,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谋福利
根据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通过行政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明确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职责制度和相关体系,明确管理权责,使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各相关部门都各尽其责。法律法规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也要有相关的补助政策,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
3.促进生态循环,打造绿色市政品牌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雨水的资源化、雨水的收集利用、再生水回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市政设施绿色化、环保化,打造第三代城市独有的市政品牌。
4.协调城市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建设、对市民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人口规模激增,城市的生态资源就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就会加剧、固体废弃物也会随之增多,生态环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通过生化学、环境学等具体方法手段得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因此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5.因地制宜分析问题,提高可实施性
由于各个城市具体条件不同,规划方案也各具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条件分析问题,找到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要根据具体的城市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的用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可提高成果的可实施性。
6.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信息化发展
电信、邮政、广播电视行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发展可以大大地加速信息的流动,缩短空间信息,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网络转型,实现通信的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和宽带化,满足用户要求。
7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为了加强生命线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城市的各类防灾设施都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实施。抗震能力、防洪能力、火灾控制能力应分别达到抗震标准、防洪标准和消防标准。制定并完善城市的综合防灾规划,并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8地下管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对现有的城区地下管道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和建设,促进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为未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做好准备。在重点地段,为将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体系的地下基础设施系统预留空间。
9地下空间建设与人防工程的结合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尤其是建设用于防空的、有防护能力的地下工程,是高科技局部战争条件下增加城市防护能力,预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最重要手段。
新建10层(含)以上或者基础埋深3米以上的民用建筑,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
除以上规定和居民住宅以外的新建其他建筑,地面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按照地面总建筑面积的3~4%修建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
除以上规定外的多层住宅,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普通防空地下室。
五.结论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整合规划区及周边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统一机制、提高应用效率;通过分析环境容量、城市负荷,充分节约资源;顺应科技潮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利用环保高效能源,并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杨放,刘荣华,仝德良,柴华.和谐建设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安全运转—敏感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2(2).
[2]孙奇著.上海市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012
[3]白海涛著.西北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4]尤丽霞,连军,吴育华.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世界各国都在面对这一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都有比较积极的发应,相继制定出了控制碳排放量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做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大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的供应都面对相当大的压力,那么研究城市基础设施走低碳化发展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内涵
所谓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就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在修建,使用到最后的拆除的整个过程中以低消耗低排放为依据,尽量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内容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方面,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实现低碳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使市政基础设施实现低碳化,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协作,政府要根据低碳化标准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市民要树立起低碳的意识和理念,并实际践行于日常的生当中。
二、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必要性
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比较大,在建设过程中应用的高碳含量的材料会对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由于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数量需求也在成比例的增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那么大量的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
负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许多部门在施工和营运过程中都是高污染高碳排放量。
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是城市乃至于社会实现低碳排放量的目标的重要途径,实现城市低碳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实现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总体目标
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水平是城市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市政基础低碳化的发展确立阶段性的目标,基础目标是实现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再次是城市低碳化,最高目标是社会低碳化。
四、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交通节能,垃圾处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路径。
首先,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坚持开发和节约的双重原则,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处理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坚持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的根本原则。
其次,在低碳内涵的指导下,要着力推行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开发新能源,结合多种能源利用模式,能够保证资源的最大利用化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大力倡导节能技术,制定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节能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其服务质量以来降低交通设施的能源利用和碳的排放量。
最后,在新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方面政府部门要大力推广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新能,如太阳能余热源个风能。在垃圾处理方面应该对收集的垃圾进行分类,将能够回收利用的要能够回收利用,建立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实现垃圾从收集到运输最后到处理实现全过程的管理,测算出垃圾利用率标准。
五、市政基础设施的碳足迹的测定
碳排放量的高低要以科学的测评数据位依据,市政基础设施碳足迹的测评首先是对市政基础设施修建和使用过程中使用能源的碳的排放量再次就是与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碳的排放量。
掌握有巨大的减排空间的项目的节能减排的方法,分析出影响市政施工低碳化的关键要素,关键交通设施科作为一个关键点。对于该系统的关键控制就是要改变交通传统设施的运用频率,以降低碳的排放量。
六、在市政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过程中低碳运用的模式
首先在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时要体现低碳思想,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低碳材料和减少碳排放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控制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其次在投入使用过程中选择最优方案,控制碳的排放量。再次市政基础设施在拆除要注重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总之最为关键的是市政基础设施在建造过程中新技术的利用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手段,以技术创新的原则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市政项目 基础设施 BT 模式 应用
随着我国百姓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越发频繁,其不仅直接加大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同时对于项目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此,国内各个城市的主管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社会学者,针对BOT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创新研发出了BT建设模式,有效推动了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以下,本文针对BT建设模式的涵义、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用BT模式的几点注意事项与建议。
一.BT建设模式的涵义与特点
BT 是政府利用社会资金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投资方式,BT 是“ 建设”( Build) 和“ 转让”( Transfer) 的英文缩写,其涵义是:政府特许外商或国内企业投资者从政府部门或其委托人手中获得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特许权, 在一定的期限内,由投资者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工程竣工后,由政府按BT 合同进行回购,其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短期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
作为一种融资模式,BT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由政府负责实施的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在实际的应用中,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主要是由融资、投资企业按照与项目业主、当地政府之间的约定及合同内容,通过银行借贷等方式,或利用自由资金来筹集项目的建设资金,而项目投资方、建设单位可以是在具备一定融资能力的同时,又具有相应资质、技术条件以及生产能力的联合体单位,即建设管理公司。据有关分析、比较,在应用BT建设模式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优选施工能力、融资能力兼具的市政建设施工单位,不仅能够保证项目资金的有效运转,同时还能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BT融资模式与BOT模式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采用BOT模式的市政工程,项目的投资单位不仅需要直接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同时还需在项目竣工后掌管经营,而投资单位的收益主要依靠项目施工的利润以及项目运营期间合同约定中的收入部分;应用BT模式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的收益主要是通过项目的施工直接获利,或依据项目合同中的各项约定、条款来获取投资回报率,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投资单位只需要负责工程建设任务而并不需要掌管项目的经营。对于已竣工建成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倘若采用的是BOT建设模式,在项目合同的特定期限内,投资单位负责经营、管理,当特许经营期已满后,则需要将项目无偿转让、归还于当地政府,而采用BT建设模式的市政工程,投资单位应将项目有偿转让给当地政府。
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用BT模式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作为我国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当地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应用BT建设模式项目的筹资与施工建设,但应组建一个管理部门或委托项目法人,代表政府机构监督、管控项目的实施,充分履行项目业主的义务、权利,从事具体的经济活动。
(二)承建单位资质的审核:
采用BT融资模式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对于承建单位的施工能力、筹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为保证项目的施工建设能够在约定的期限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项目的承建单位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并科学、合理的调度资金、使用资金。因此,在进行项目的投资招标时,应事先明确资格预审文件中的具体内容与规定,全面了解、严格审核参建单位的资产情况、财务状况、信用评级、历史业绩等信息,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投资单位的确定:
当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采用BT融资模式时,倘若项目的投资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应另行寻找一个技术条件、行业信誉、生产能力较好的施工单位与其协同合作,以联合体的形式参与到项目的投标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单一投资单位还是由施工、投资单位组建而成的联合体,均需要严格依照我国有关的施工招标规范、标准、制度等文件中的具体要求,参与到投标竞争中。
(四)项目回购期限的确定:
采用BT融资模式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当地政府需要支付财政资金来回购项目。对此,政府与项目的投资单位应作进一步的协商与沟通,对项目的预算、造价、施工组织计划等影响建设成本的资料、文件进行分析,不仅需要考虑到投资单位的利润、效益,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节约、减少项目的建设成本,最后在合同中明确具体、合理的回购期限与回购原则,以保证项目的实施能够按照约定顺利的施工与回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应用BT建设模式,必须充分了解、掌握其特点,科学选择合作单位,以满足建设资金紧缺时的项目融资需求,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运转。
关键词:我国市政 基础设施项目 投融资 风险
通过对各种不同项目的研究,最终寻找一个最优的融资手段。面对各种风险问题,我国市政对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要求以节约社会资源为主,建立相应的处理对策,以提高我国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效率。详细分析我国投融资方面问题,促进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我国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及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我国利用项目投融资开始,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电厂采用的类似BOT投融资模式,就是一个市政投融资项目的标志。之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落在外商的直接投资中。项目投融资凭借其自身特点优势,吸引着各种外资和民间力量,对于我国整个市场资金流向做出一定的转变。这对于我国一些处于危险状态的项目,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对于国内资金的缺口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提高了整体技术水平。
对于BOT投融资模式的研究,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这一模式在我国基础产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有力的基础建设。现行的外商投资法律体制,需要纳入BOT投融资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在特殊情况下,允许项目公司合理提高收费标准或延长项目公司的特许期。一般来说,政府机构不会做出项目担保或承诺,在事先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才可以做出对外承诺。另外,在特许期内,应该承担一定的维修保养义务。政府会在项目公司特许权期届满后,将其完好收回。
(二)我国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中的问题
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融投资项目中,会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1、相关法律、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关项目投融资模式的成熟,需要规范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如今我国政策缺乏更透明、完善的条文规范投融资项目的进程。做为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中,主要的参与者--银行,却没有一定的投融资经验和规定,使得投融资目的不够明确。
2、政府监管问题在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中有很多大影响
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于相关利益尤为关注,而我国相关监管力度不够,阻碍着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改革和发展。要想稳定吸引社会资本,市政必须通过特许权经营制度来建立有效的监管。缺乏有力的监管一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整个投融资的高质量渠道而言,有一定的影响。
3、缺乏专业化水平的咨询机构问题凸显
就我国来讲,很多投融资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市政在进行投资时,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潜力和收费价格变动的把握,不够完整和详细。使得投资方对于项目整体了解甚少,缺乏规范项目的运作,对风险缺乏有力经验。影响到整个项目投融资的谈判过程,真正可以谈判成功的非常少。对于项目的各个投资方来说,需要专业化水平的咨询机来维持各方的联系,要对外部金融、政治十分熟悉以达到项目要求。对于项目的经济强度、目标、指标做出详细的分析,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这般复杂的项目流程管制,一直是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我国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风险防范的对策及建议
(一)创造有利于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宽松环境
因为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程序非常复杂,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在相关项目投资上,为了分担风险,应该注意营造更有利于项目投融资环境。首先,注意投入更多的法制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上。投融资渠道逐渐多元化,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创造有利的环境。法制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规范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融投资效率。
其次,在之前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改善过程当中不够合理的地方,通过改革措施对市场格局进行改变。进行价格上的改革,鼓励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对投融资模式的建设及经营,投资者承担主要风险。
另外,为了规范投融资项目的实施,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流程涉及到很多层面,需要规范双方的权利问题。在相关合同中,建立一定的规范,明确约定了投资方的成本支出。相关法律支持,可以完善市政相关投融资项目机制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运营效率,对愿意投资的企业进行刺激,促进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顺利进行。加快相关机制的改革,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建立和运营中采取更适合的投资方式,吸引社会上更多的资金投入,促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顺利开展。
还应该重视投资主体和专业化项目投融资咨询机构的培育,可以弥补在整个项目进行中的不足,在加快相关部门建设的同时,注意增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投资者的吸引力。应该对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做出价格上的调整,理顺价格上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与其他社会资金联合的方式进行经营。
(二)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投融资平台”的搭建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需要注意公平性,通过利用各种项目的模式,打开更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证券模式或是企业自筹资金的形式,或者是贷款国债等其他形式,多方向的发展投资融资的渠道。
在考虑建设多方位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时,应该考虑到债券市场的作用,建设更透明的市场债券监管机制。以维护市场运作为主,提高债券的参与者,这也是一种证券化的融投资形式。首先是以政府作为前提的,尽管我国相关证券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中,实现低成本融资逐渐成为可能。市政市政债券投融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问题,市场逐渐关注到规范化证券的重要意义。
另外,可以对一些具有竞争性的项目,采取转让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的模式。可以提高竞争力度,建立更多有效桥梁推进投资。采用准BOT投融资模,这种模式在市政来看是一种项目特许期内的民营化,对于技术设施投融资而言,政府失去了对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拥有。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减少经济上的债务压力,作为股东的政府,使用准BOT投融资模式更有利于对相关项目进行监管,有效解决一些投资问题。
(三)增强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和风险评估分析
在市政基础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应该将相关风险评估用于其中。对于风险价值通过计算方法得出结果,根据结果进一步研究市政投融资项目的进行。为了使得风险概率有效降低,应该通过利用一些有力工具,如VAR工具等进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定量的测量,建立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一个完善。
通过有效分析评估,对市政基础建设投融资项目进行分析,在不同模式下的投融资模式进行对比,以降低风险率为主,选择有力的投融资模式。在今后发展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以提高项目投资效率。通过比较评价,做出更科学的分析,使得市政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中能够顺利展开工作,为今后整个投融资市场提供建设性意见。
除了以上所说以外,还需要重视对合理项目的投资以及回报率预期的确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机会成本和风险贴水是中经济行为,也是决定投资回报率预期的主要因素。对于项目投融资带来的风险,应该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在这里可以使用CAPM模型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公式,最终得到一个可以进行综合考虑的项目风险值,对于项目贴现率做出合理选择,根据计算出的投资收益与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做出有利于投资利益的合适选择。为风险和投资价值做出的评价,以减少风险为目标做出合理的安排,最终达到合理确定基础服务价格的目标。
三、结束语
我国在客观上要求市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相关风险的研究,找寻更合理的投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避免投资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市政采取一些法律手段,对投资流程进行正规化控制,提高市政投融资效率,对于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辛家鼎.提高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8(03)
[2]陈玲.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及管理[J].基建优化.2005(01)
市政债券是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重要方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也到了利用市政债券为基础设施融资的时候。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外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具——市政债券在我国一直还处于禁区。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的供求环境分析
一、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的效益成本不易分摊等,这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而通过发行市政债券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是使国家财政减负的好方法。它的优势在于:1.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分摊。市政债券的期限多样,短的几个月,长的可达30年;2.可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3.承销商之间的竞争可以降低发行成本;4.向广大的投资者发行,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可以降低利息成本。
上面这些成本方面的优势既使发行者有发行愿望,也增强了发行者的还款能力。另外,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效应,它的建成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这也加强了发债主体的还款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发行市政债券的能力。起步阶段应让那些最有能力发行的地区来做,比如北京。在2008年之前,北京市需要投资1800亿元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而目前北京市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300多亿元。所以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很是必要。另一方面,以奥运会为契机,基础设施的建成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北京市统计局测算,奥运会将对北京的经济增长产生每年两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这能够提供足够的还债力。
二、从需求方面看
首先,我国现有超过10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如果有合适的投资机会——风险不高,收益相对较高,这些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会很高的。国债的供不应求足以说明这一点。
其次,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有分散投资风险的需要,他们也将是市政债券的重要投资者。尤其是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更是需要长期资产来与他们的长期负债来配比,而市政债券刚好符合他们的需要。并且,法律上对这些机构的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投资比例也有明确规定。可是目前的债券市场品种太少,债券惜售现象很普遍,大大限制了他们建立投资组合的空间。
最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很需要新的债券品种来丰富市场。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该是结构平衡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发展之初就着重于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一直以国债为主,企业债发行很少,交易也不活跃。而资本市场很发达的美国,在1970年~1985年期间,美国公司在股市的融资只占整个外部融资总额的2.1%,债券融资额几乎为股市的10倍。并且债券市场品种非常丰富,有货币市场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公司债券等。其中市政债券占有11%的份额。不仅从国际经验上看应该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固有的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也使它可以起到资本市场缓冲器的作用。近几年股市行情不稳,如果资本市场保有足够的债券比例,这种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将不会那么剧烈。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的条件分析及对策
有了供给和需求还不够,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而国家何时能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则取决于发展市政债券的条件何时成熟。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发展市政债券的条件包括:相关法规的出台、投资者对市政债券的了解和信任、活跃的二级市场、债券的信用质量高、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独立的债券评级机构、可参考的基准利率等。
1、健全的市政债券管理法规。这是进行任何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基础性的条件。如果不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某些地方政府也会发生变相举债的行为,更不利于国家的监管。
2、可参考的基准利率。我国已形成了长中短各种期限的国债结构,可以作为确定市政债券利率的参考。
3、培养债券的二级市场。市政债券一般期限较长,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如果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没有方便的退出机制,在他们需要资金时可能面临困难。我国的债券二级市场还不够活跃,交易所市场交易清淡,银行间市场债券惜售现象严重,倒是刚刚开设的柜台交易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实际上,只有债券品种足够丰富时,才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
4、提高债券的信用质量。市政债券虽然由地方政府或其所属的企业发行,但也是有风险的。从1940—1994年,美国市政债券的平均违约率为0.5%。可以采取某种补贴拦截机制——即为了保证地方政府按时足额偿还债务,中央政府将一部分给地方政府的补贴暂留在中央,同时对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进行限制。对于保障程度更低的收入债券,可以由政府以其他来源的收入做担保,以提高债券的信用级别。
5、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这是任重道远的目标,它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6、发展独立的评级机构。债券的评级不是还本付息的保证,事实上,美国在1929年发行的被评级机构评级,到了1932年违约的债券中,78%曾被评为aa级或更高,48%被评为aaa级。评级机构重在质量,不在数量,目前已经有包括中诚信、大公等几家,他们可能缺乏评估市政债券的经验,所以向其他国家学习是必要的。
7、投资者对市政债券的熟悉和信任度。事实证明,我国投资者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关键是要建立信任度。股票市场发展的问题已经对投资者的信任度有了足够的打击,如果债券市场再出现类似问题,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要选择信誉最高的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进行预审,标准要严格,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被证明有效的标准,还可以对市政债券的还本付息进行商业保险。有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中央政府担保的做法,我不认为这是个好方法。在成熟的市政债券市场上,不应该存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