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瓷茶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代,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成了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要以洁白如玉的茶盏来与之相配,尚白也促进了白瓷的发展,这时的茶具以景德镇最为著名。宜兴紫砂壶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并迅速发展起来。清代的饮茶习惯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与之相匹配的茶具也没有大的变化。较之前朝,茶具种类多,色彩艳,同时还在其中配以诗词书画等,紫砂壶的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状态。
1.唐三彩茶具
开放的唐朝文化,较之其他朝代,对日本影响最大。此时在日本,饮茶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唐文化的潮流之一,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陶瓷茶具。奈良时代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出了奈良三彩,器物主要有盖罐、罐、净瓶、钵、碗、盘等,色彩主要为绿、黄、褐色,有的为单纯的彩绿。虽然其工艺、造型、装饰技法、釉色等方面均不如唐三彩,但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陶瓷茶具,为日本陶瓷茶具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黑釉茶盏
宋代“斗茶”风靡全国。北宋被金灭亡后,宋徽宗丧国,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当斗茶活动在中国的宋代逐渐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黑釉“建盏”,倍受推崇,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随着中日两国频繁的贸易来往,大量的中国陶瓷茶具被强势的武士阶层获得,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就是推动了日本种茶、制茶技艺发展,不是完全模仿中国。
3.明景德镇青瓷
明代,陶瓷茶具的发展进入顶峰时期,最有名的要数景德镇。相传日本一位被誉为“茶汤鼻祖”的高僧叫村田珠光,非常喜欢中国茶文化,特别喜欢使用一种青瓷茶具,由于再传入日本时还没有名称,人们就以茶祖的名字命名为“珠光青瓷”。后来,珠光开始用禅来结合自己的茶事活动,禅与茶的结合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并且影响至今。
三、深远的影响
1.茶具造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陶瓷茶具对日本茶具造型的影响不断减少,由简单低级的模仿样本,演变为有着自己审美倾向的风格造型。清贫主义是日本茶文化的审美风尚,所以古朴粗陋的陶瓷茶具是主流,与中国越来越精致的陶瓷茶具发展方向相反。
2.精神内涵
由于日本早期茶文化的传播仅限于宫廷和僧侣之间,其社会性和民众性的层面远不如中国,但是却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形成了典型的日本茶道。其典型性表现在“和、敬、清、寂”,这是说起日本茶道不得不提的四个字,也是日本为世界茶文化所作的贡献。“和”指喝茶者之间的和睦;“敬”则指讲究礼节、真诚互敬地交往;“清”即清爽、洁净。观赏过茶道表演的人都清楚,日本的茶室和茶具都是一尘不染的。当然,“清”也指品茶人内心清净;“寂”指品茶时优雅的环境,还有品茶者谦恭的神态。
3.美学含义
关键词:数据库;维护方法
1 引言
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圆满结束,形成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调查成果数据库已逐步被启用。从2010年起,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复垦等日常土地管理工作都在使用最新的调查成果,这就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对调查数据库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才能保持数据库日常性、连续性的常态工作,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土地管理要求。
2 数据库维护坚持的原则
1.坚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修补测,实时变更,保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的原则;
2.坚持地籍测量前置、数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审查入库的原则;
3.坚持及时更新台账、统计簿及图件的相关资料,为日常土地管理及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最新资料支撑的原则。
3 数据库维护的必备功能
数据库日常维护工作是保证调查数据库安全、高质量、可操作、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具体要具备以下几项功能:
目前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都基本具有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机制,从而保证了在系统失败时重新获取数据的可能性,因此定期形成历史数据库和备份事务日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维护工作。
1.备份数据库:数据库在创建之后就必须提供一个装入基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时间周期进行数据库的自动备份,形成历史数据库,一旦出现数据事故,把损失降为最低。
2.备份事务日志:事务日志能及时反映数据的演变和具有可追溯性,所以将事务日志与数据库放在同一个设备上,保证数据备份的及时和准确性。备份事务日志的周期直接影响数据的恢复程度,力争做到每天备份。
3.备份数据库及其日志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用户数据库存储的设备失效,数据库被破坏或不可存取,通过装入最新的数据库备份以及事务日志备份就可以恢复数据库并能进行用户之间的可传递,是最理想的数据库维护方法和最基本的数据库维护要求。
4 数据库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1.具备数据库管理和土地日常管理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
2.系统维护人员的一个日常事务是为用户创建新的信息表,并为之授权。创建表以及为表授权的方法是保证数据库安全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3.系统管理员的另一项日常工作是监视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处理系统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监视当前用户以及进程的信息;(2)监视目标占用空间情况;(3)监视数据库统计数字。
4.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系统管理员依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周期性的更改用户口令,执行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
5 数据库维护的流程和方案
以江苏省镇江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例,调查数据库已于2011年正式启用,具体的调查数据库维护流程和方案如下:
5.1 流程图
5.2 职能分工
调查数据库在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制定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监督、检查、协调测绘单位、软件单位、数据库维护单位等生产单位的各项工作,完成登记受理、权源资料及测绘资料审核工作,并决定是否颁发证书。
测绘单位负责测绘及调查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各项作业依据,保证做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四至无争议;测绘工艺合理、调查信息齐全;精度符合规程要求,图件符合入库要求。
管理软件是土地管理的核心,软件建设供应单位应针对国土资源局的要求及时完善土地管理的各项功能。为保证数据库成果的维一性、正确性,应提供数据下传、上传以及多终端作业的功能,以利于规划、用地、地籍的协调工作和大批量测绘调查数据的维护。对国土资源局内部网上的所有终端进行权限设置,数据库维护人员的终端具有下传、上传和修改数据库数据的权限,其他终端只有查询、浏览数据库的权限,实现历史数据库的查阅和恢复功能。
数据库维护单位要保证数据库成果的维一性、正确性,是土地管理最密切的支撑。应协助国土资源局做好调查成果和测绘成果的审核工作,按规程要求以及数据库的数据标准进行作业。按排二个以上的专项技术人员在国土资源局现场办公,完成地籍调查、土地规划等各类数据的维护工作。
5.3 工作内容
1.数据库的变更维护,包括调查、测绘数据的合理性检查和更新;
2.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进行日常土地管理的报表编辑;
3.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进行日常土地管理的图件编辑;
4.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5.对国土局需要熟悉软件功能的人员进行指导。
5.4 技术方案
1.用图部门(测绘单位、管理部门)填写用图申请单,申请单需注明用途和区域{街道、街坊(村)。申请单应有国土资源局指定的专人签字同意。根据申请单下传数据给用图部门;
2.对变更后的数据库进行检查(对测绘的外业成果进行抽查);
3.打印出变更后的图件交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审核并签字确认(地籍科-调查数据、规划科-规划数据等);
4.按照签字确认后的变更图件修改数据库的数据,对修改后的数据进行拓朴、属性等各项检查,保证数据库处在正确运行状态,以利于随时完成报表任务。
6 结束语
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数据库成果,阶段性的满足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迅速推进,土地的流转速度加快,用地状况不断变化,如何做好调查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是目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文能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土地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2007-07-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12
一.传统瓷茶具装饰面临的问题
早期对于瓷茶具的装饰设计还停留在初始阶段,设计师对于各种装饰元素的运用未能达到熟练的阶段,这也使得传统瓷茶具装饰面临着诸多困难。从现有的瓷茶具成品结构来说,其装饰艺术价值体系的构成仅限于色彩、材质,并没有将更多地传统元素运用到瓷茶具装饰里,这直接导致瓷茶具的艺术价值大幅度降低。
1.搭配问题。传统元素是中国历史变革中积累的文化产物,带有浓厚的中国民俗风范,这是其它装饰元素不可替代的。瓷茶具在装饰设计阶段,未能充分理解中国传统元素的深刻内涵,导致传统元素的艺术价值难以全面体现出来。如:传统元素的搭配方式设计不当,造成瓷茶具艺术元素的价值大大降低。
2.结构问题。尽管瓷茶具内、外部空间狭小,但注重瓷茶具空间结构的调配也很关键[1]。瓷茶具在引进传统元素时必须要考虑结构层次的划分,从而保证瓷茶具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而现实装饰设计里瓷茶具传统元素运用与内部空间结构互相冲突,使得装饰处理后的产品未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价值问题。瓷茶具装饰设计引进传统元素不仅是为了满足瓷茶具艺术价值发展的需要,也是宣传本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传统元素的价值已经从瓷茶具的经济价值上升到了社会价值、品牌价值、民族价值等多个领域。瓷茶具在装饰设计时未能领悟到传统元素的多元化价值,盲目地运用传统元素进行瓷茶具设计。
二.中国传统元素的深刻内涵
瓷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其传承了中国古代、现代文化的多项内容,也是我国艺术内涵的综合体。考虑到提升瓷茶具的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不同的装饰改进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让瓷茶具在消费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瓷茶具装饰则显得格外重要,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可大大提升瓷茶具的内部消费环境及外在市场价值。作为瓷茶具的装饰设计师,应在充分领悟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设计手法,不断美化瓷茶具的外在价值及艺术效果,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1.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
中国传统元素主要是指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包括:艺术、风俗、工艺、节日、思想、道德等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美德,这种传统并非精神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对现实传统元素的继承也是人文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中国传统元素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象征性元素,传统元素是中国人们在历史发展变革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美好事物。传统元素不受时间、空间、人物、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是由时间、文化、历史、道德等传统元素共同熏陶而成,现代人接触传统元素将会体会到一种高品质的艺术层次感。伴随着世界各国文化合作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中国传统元素开始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瓷茶具装饰设计中引进传统元素是时代装饰发展的趋势,也是宣扬中国传统艺术的有效途径。
2.中国传统元素的分类
中国传统元素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元素进行划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概念意义上看,中国传统元素是抽象的概念名词,并没有明确指定哪一样事物属于传统元素,这也说明传统元素仅仅是一个文化精髓的提炼。但从现实运用情况来说,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装修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并且可以具体到某一个装饰符号。根据这一点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划分,其具体包括:雕花纹饰、窗格门扇、中式家具、织绣、绘画、书法、印染、瓷器饰品等,这些实际物体构成将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发挥地淋漓尽致,受到了广大消费群体的一致好评[3]。此外,还有一类中国传统元素是摆脱实际物体的,其属于人们思想意识的范畴,典型的代表包括:传统美德、人文理念、儒家思想等等,这同样是我国传统元素的精神意识范畴,对现代建筑室内装饰风格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传统书法装饰美的体现
书法是中国传统元素的典型范畴,许多现代艺术设计都会将书法巧妙运用到艺术装饰中,这对于各种艺术品自身价值的提升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瓷茶具在装饰改造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书法艺术进行美学创造,塑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瓷茶具艺术美感。“势”在陶瓷茶具中是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对整体装饰效果有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领悟“势”的深远内涵对其艺术创造有很大的帮助。瓷茶具的“势”包含两层内涵:首先,形势,即书法字体的形势、姿势、线条的走势;其次,气势,即作品给人的气势、感受。通常来说,字的姿势,书法的美、字形美。形是靠线条来表现的,势依附于形,所以势是存在于线条之中的。线条在标准化的美术字空间中是毫无用武之地的,然而在个性化的书法中,它成了主角。充分利用好“形势”优化瓷茶具设计是一种装饰创新的有效方法。追求意境之美是美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古代传统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意境美并非大脑凭空想象,而是在现实物品中的有效体现。书法装饰的意境美,是书法对陶瓷装饰的气势、神采、风味的高度概括。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显然神采作为意境的内涵之一,成为欣赏书法的标准之一[4]。如果说神采是偏于的人的个性的话,那么韵趣是偏于的作品的格调。意境美学的构造可以通过传统元素的合理运用实现,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等等,这些典型的传统物体的运用有助于提升瓷茶具的艺术魅力,让装饰艺术的外在美学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四、传统书法艺术美学的运用
瓷茶具装饰艺术的运用来源于其在艺术美学上的表达,这是体现瓷茶具装饰价值的重要一点。对于现代化的瓷茶具作品来说,其艺术美学、装饰美学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为书法艺术美学价值的呈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早期的纸上书法相比,陶瓷茶具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陶瓷材质上作画,将中国画艺术由纸张转移到瓷质装饰中。陶瓷的茶具书法装饰根据器形不同,如圆体的、方体的或者异形的等来选择适当的书体和色调。并多在边缘的笔划上做文章,使之相互适应、和谐,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在书法创作中,篆刻通常用在印章上,运用在陶瓷茶具上不仅能起到气势、填补空间的装饰性作用。借用文字来表达图画,相互补充,情景交融的意境犹如一幅中国画[5]。中国画采用的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不同景物形象的再次构造将设计者的思想意念表达出来,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而“中国字”呈现的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利用文字描述将设计者的思想意念呈现出来,瓷茶具装饰中选择不同的字体形式衬托装饰思想,如:草书、楷书等书写字体创造的艺术价值各不相同,但均是表现瓷茶具美学艺术的一种方式。
五、书画结合的新型装饰艺术
除了单纯地将书法、美化运用于瓷茶具艺术之外,现代艺术美学理念中开始将两者融合到一起,经过综合性地处理创造出更加独特的美学价值。传统瓷茶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革历程,在装饰艺术的选择上应符合中国元素的标准。现代艺术的发展,把古文字变成装饰画,用装饰画的手法去充分表现文字的美,利用陶瓷独特的材质达到一种斩新的效果[6]。通过对书法的形体和文字的寓意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那种有利于装饰造型的书写方法来进行构思,进行改变和装饰,以求与形态夸张又质朴的古文字相协调,采用书写、画、刻、拨、印等手段,绘制出更有气势、意境的陶瓷书法茶具。陶瓷书法装饰的美,对构图的启示,是抽象思维形式的运用。同一文字,在甲骨、篆(大、小篆)、隶、楷、行草中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装饰美感,敢于突破常规,使之升华陶瓷书法茶具的装饰美。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茶树发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汉代四川一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饮茶在当时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现。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荼尽具,酺已盖藏”,明确提到烹茶用的茶具。三国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是先把茶饼炙烤一下,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冲入开水,喝时还要加些葱、姜等调料。
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煎茶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可见唐代煎茶已相当普遍,并出现了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简单地说,唐代的煎茶即把茶饼碾碎后,用罗筛筛选茶末,在风炉上架起茶鍑,放入水,起火支烧,待鍑中的水“沸如鱼目、微有声”(第一沸)时,即加入适量的盐花,待到“缘边如涌泉连珠”(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放入熟盂内以备救沸育华用;以竹夹搅拌茶鍑中的汤水,然后用茶则量茶末入鍑煎煮,等到“势若奔涛溅沫”(第三沸)时,将舀出的茶汤重倒回茶鍑中,叫做“救沸育华”,目的是避免鍑中的茶汤过老。此时,即可用茶勺从鍑内舀出茶汤,酌入茶碗饮用。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出现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当然,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秘色瓷”。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当然,这只是陆羽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当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推进,茶叶产量也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大量的茶文化著述,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北苑贡茶录》等等。饮茶在宋代变得更加普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即形成于宋代。
宋代的饮茶主要以点茶为主,煎茶为辅,在点茶基础上升华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
宋代的茶叶主要分为两类:片茶和草茶。片茶又叫腊茶,最奢华的片茶当属产于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的北苑茶。北苑茶是宋皇室的贡茶,其制作工艺比唐代饼茶要精细得多,从采摘、拣芽、蒸茶、榨茶、研茶到制茶、烘焙,工序相当复杂,要求也极为严格。草茶加工相对简单些,也就是炒青散茶之滥觞。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提到:“腊茶出自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后,洪州双井渐盛。……其品远在日注之上,遂为草茶第一。”草茶虽为散茶,但其煮饮方式与团饼茶无异,还得碾成茶末,点汤注饮。
盏是宋人对茶碗的称呼,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盏特别盛行。黑釉盏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建窑生产的黑釉盏底部刻有“供御”、“进琖”字样的,是进贡给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在建窑黑釉盏的影响下,江西吉州窑、四川广元窑也大量生产民用黑釉盏。不仅在南方流行,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一些窑场也生产黑釉盏,定窑、磁州窑生产的黑釉茶具量也很大。
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其作用是烧水注汤。汤瓶的制作很讲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或以银、铁、瓷、石为之。”黄金制作的汤瓶是皇室以及达官贵族才能使用的茶具,对于普通阶层人士而言,瓷质汤瓶才是首选。从出土的宋代茶具来看,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此类瓷汤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更大。汤瓶的造型为侈口,修长腹,壶流较长,因为宋代注汤点茶对汤瓶长流要求极高。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清楚地描绘了汤瓶的形制,呈喇叭口,高颈,溜肩,腹下渐收,肩部安装很长的曲流,应是宋代汤瓶的真实写照。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除享誉盛名的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外,浙江的越窑、龙泉窑青瓷,福建的建窑、同安窑,江西吉州窑,北方的磁州窑均生产陶瓷,这些窑口大量生产不同类型的茶具,千年之后,我们借助这些陶瓷茶具可以领略当时饮茶之盛况。
除了陶瓷茶具,宋代的金银器和漆器制作也很发达,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银制茶具以及漆盏托等茶具。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唐宋时即已出现的散茶开始大行其道。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后的事,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散茶于是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罗后冲饮,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其实无论是壶泡还是撮泡,较之前代更加简便,而且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纯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可谓尽茶之天趣也。
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现代。
茶壶在明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此之前有流、带把的容器皆称之为汤瓶,亦谓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来泡茶的茶壶才开始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和落尘的不足,也大大简化了饮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
虽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于泡茶的壶与宋代用来点茶的汤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明代的茶壶,流与壶口基本齐平,使茶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壶流也制成S形,不再如宋代强调的“峻而深”。明代茶壶尚小,以小为贵,因为“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真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似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明代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讲,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明代景德镇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国的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而明代仿宋代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别是永乐朝烧制的白瓷,胎白而致密,釉面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韾,明如镜”的特点,时人称之为“填白”,以“填白”釉烧制的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匀停。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茶盏唯宣窑坛盏为最。质厚莹玉,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花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合最上乘品,余皆不及。”这里提到的坛盏是指道教做法事时用到的供器,其中嘉靖皇帝在金箓醮事时用的坛盏最有代表性,其内底心通常用青花书“茶”字。
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壶艺的发展。宜兴位于江苏省境内,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当地人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器制作由此发展起来。相传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发现的,他因经常与制作陶缸瓮的陶工相处,突发灵感而创作了紫砂壶。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紫砂器制作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学仕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在一旁侍读,聪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学习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壶,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却是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明代的紫砂名家有董翰、赵良、袁锡、时鹏,其后时大彬成为一代名手,其制壶“不务研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因时壶“大为时人宝惜”,当时就有人仿制时壶。时大彬后还出了不少名家,如李仲芳、徐友泉、陈用卿、陈仲美、沈君用等等,紫砂在明代得到极大的发展。
因紫砂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壶来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无怪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以后茶壶的主流。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馆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清代饮茶习俗与明代无异,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除了生产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斗彩等瓷器外,还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特别是乾隆一朝,新创了集各种工艺于一体的陶瓷,并能生产仿木纹釉、仿石纹、仿青铜彩、仿绿松石釉的瓷器,把中国陶瓷工艺推向历史的新高峰。康、雍、乾三朝皇喜饮茶,曾在宫中多次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景德镇瓷窑生产大量茶具来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
宫廷饮茶讲究排场,而民间饮茶则率性随意,茶具也多了几分野逸之气。清代民用陶瓷茶具的造型更加活泼,纹饰则更加生动。各地由于饮茶习俗不一,而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茶具。蒙古族、藏族地区喜欢奶茶酥油茶,其地流行瘿木奶茶碗、鎏金银质茶具。而闽、粤潮汕一带则善烹功夫茶,喝功夫茶则有专门的茶具,称之为“潮汕四宝”——风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经过明代的初步繁荣,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如果说明代紫砂壶尚嫌粗朴的话,清代紫砂制作工艺则大大提高,其泥料细腻,制作规整,出现了像陈鸣远这样的大名家。嘉、道以后,文人雅士相继加入制壶工艺,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内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与一代名手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成为文人壶的典范。此外,郭频迦、朱坚、瞿应绍、梅调鼎等文人也纷纷加入紫砂茗壶创作行列,他们以紫砂为载体,发挥其诗、书、画、印之才情,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紫砂艺术品。
除陶、瓷、金属茶具外,竹、木、牙、角等各种材质在茶具上的运用也是清代茶具异彩纷呈的特点之一。椰壳雕工艺在我国很早就运用了,但大量用作茶具则是清代以后的事,清代的茶碗、茶杯、茶壶由椰壳镶拼而成,并且在椰壳上雕刻纹饰,制作工艺十分精美。
木胎贴簧工艺制作的提盒可用来放置茶点,便于外出郊游时携带。此外象牙制作的茶则、翻簧的茶壶桶、黄花梨茶壶桶、银胎錾珐琅茶盏、铜胎画珐琅提梁壶等等,把清代茶具演绎得更加多姿多彩。
从茶具形制上讲,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了有效的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
关键词:现代茶具;造型设计;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茶具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品之一,对于它的造型设计不仅需要满足日常的生活使用,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消费者不再是简单地关注茶具的造型外观,具有创新服务功能的茶具越来越受大众的推崇与喜欢。功能设计这一领域中就有专业的设计者说过:“在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旦产品的使用功能得到满足后,它的外观形态所展现的美也就呈现出来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的审美定位源于它的功能,因而它的功能与外观必然要相融合。对于茶具而言,其设计必须考虑人文历史、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还要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更新、人文景观等等紧密相连。在茶具的设计中我们需要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它的内涵设计,利用系统的创新方法来对茶具进行不断的创新,增添它的创新价值,以将茶具产品的设计引向更好的方向。
1创新理念是茶具产品开发的思维保障
对于创新而言,它的最大优势体现在思想先行,通过利用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使得问题被解决的能力与水平得以提高,这样对于未知新事物的了解得以增多,而创新的功底也得以坚固。对于茶具产品的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便是它在思维上的保障,这种思维模式是通过从新颖的角度来观察探讨一种事物的性质或者某种规律的认知观,从而创造探索出新的认知,它能够从思维的方式与技巧上反映一种思维方法的整个过程,并能够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中体现出它的新颖与独特见解。与传统的思维模式相比,创新思维与看法不受束缚,更为外放,思维由单向呈发散性的趋势,更为自由,从而使得这种思维理念下的设计产品更为的独特新颖,具有艺术性以及对象潜力性的特点。在笔者看来,创造思维自由且不受拘束,因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利用创新思维设计将会有新的想法或者突破,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创造性的思维,例如,我们的创造灵感来自其他的事物而非茶具,再结合创造性的思维中的各种方法,如:试验与错误法、假设演绎法等来塑造茶具的新外观。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应当尝试站在宏观角度上通过创新所应用的方法和途径对茶具进行创新性的塑造。茶具产品造型设计创新灵感的来源很广,因此影响其创新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说我们运用思维模式的方式有发散型、启发式、形象型等等。因此透过每种产品的设计创新,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独特的创意思维,茶具在产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完整的结构,还需要具有视觉上的张力与复合性,因而我们说创新性的理念是茶具产品开发的保证。
2坚持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则
我们对茶具的定义首先是一种工业产品,其次才是一件艺术品,因而对于茶具产品的设计的首要目的应当是能够发挥它的产品使用功能和内在质量,其次才是产品的外观造型,也是它的艺术功能所在。设计茶具造型时,茶具的选材与技术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同时它的外在美观也由此被塑造,由此可见茶具造型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看,茶具的使用功能一般是由产品人机工程学与可靠性两大因素来决定,其中,人机学决定了人与产品之间的作用关系,当两者之间融合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时,茶具产品才会在为人带来操作上的便捷的同时给人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因此,如果我们想让设计的产品能给人带来舒适感,设计造型时首先需要进行人机学的研究;同时,用户和产品交互的纽带来源于产品的可靠性,它同样也影响着产品的使用功能。一般情况下,茶具的功能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它的外形与色泽,因而在设计产品时,首先应当站在美学的角度来考虑它的造型和色泽的设计,涉及的内容有节奏合律、比例尺度、变化同义等等,而我们的设计应用美学原则的最高目标便是能够在保证产品的实用功效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功能与审美相融合的同义造型。
例如:茶具的爱好者必然会考虑选择一套高档茶具来搭配高档,这时茶具的外观与使用的舒适程度的要求程度就会比较高了,而我们在设计时,材质的选择直观地影响到了茶具的造型,常见的材质有紫砂、陶瓷、玻璃、金属、漆器、竹木等,其中紫砂与陶瓷类的高档茶具最为常见,紫砂茶具的壶把提用方便,壶盖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造型、色地和图案脱俗和谐,实用和艺术美得到融洽的结合,风格古朴而又清雅;而陶瓷类的材质中,白瓷展现的为民族风格和东方气派,青瓷展现的为“碎裂”之美,又或为釉色青翠,光润纯洁,而黑瓷保温性能较好,更多的为古朴风格。我们应当根据自己出创新的造型与风格,以及茶叶的品种来进行设计创新。茶具的设计与传统的工艺品相比不太相同,它是如今这个社会发展进步以及人文知识相融合发展出来的产物,这与我们的日常劳作息息相关,在设计造型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主要靠材料与技术得以展现,不同的技艺与材料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具产品的稳定性能与使用时的舒适感。造型与技术两者相辅相成,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造型水平。为了同时满足实用性和艺术性,我们应让茶具的结构符合产品造型的基本要求,其中,产品造型在一定的程度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将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外观,影响着它的外观纹理。随着时代的进步,材料、技术以及结构等影响产品外观的客观因素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而在这个上面有着很大的空间等着造型师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3利用茶文化展现产品韵味,提升产品品味
茶具有悠久的历史,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茶具造型设计的坚固稳定的历史基础。因此,产品的成功设计出炉,它背后丰富的人文精神功不可没,因而我们通常在设计的过程中,会运用茶文化来展现产品的历史韵味。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知识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文化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而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之间紧密相连。企业的文化色彩最直观体现便是它的产品设计,而产品设计的好坏主要由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而茶具的设计首先必然考虑的是消费对象对于他的物质实用上的生活要求,然而对于人类的精神上的审美要求的考虑更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设计中需要给茶具使用者或品赏者赋予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它可以是情感的寄托,也可以是心理的慰藉,同时还要使茶具上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得到完美融合。不同的外界环境赋予了茶具不同的追求和情趣,我们在设计这款产品的造型之时,应当让它把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民族的文化与气息呈现出来。如今这个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设计领域的人员也逐渐意识到将茶文化渗透到设计中的重要性,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我们需要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体现民族特色、个人气质的文化因子。
对于茶具而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因而我们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满足国人审美与使用的需求。例如:首先确定茶具的初步形貌,如我们可以将茶具设计成动植物的外形以及设计师所构想的抽象外观,再由艺术家在其外观上绘制所需的图案或者诗词,这样的茶具在融合多种艺术的同时,加深了文化内涵。茶具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精髓之一,是茶文化传承下来的产物,因而它值得我们去用更多的心思与文化进行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代表着一个包容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的是一个文化态度,这种文化精髓应用于茶具的造型设计的创新之上,主要的体现便是产品的多样性,包容多种设计效果。此外,文化还体现在设计师在设计产品造型时对于美学的追求,我们称之为“尚情”,它唯一的要求便是将使用性融入到外观的多样性中,二者高度协调达到统一。“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等均也是“和”这一理念的体现,产品造型成功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传递感情,就像诗人写的诗能够表达他的情感思想一般,既体现了古代审美中的低调,也符合现代对于美善的追求。回看中国的茶具的发展进程,文人骚客的诗词曲赋中茶文化随处可见,因而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们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古茶具上一一得以展现,茶具上文人雅士的题词便是一个很好见证,因而在设计中我们在创新时需要注意的便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国茶具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它的历史演化,因而在设计中我们也应当体现出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与变化,并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其中最直观体现便是茶具的外观形态与色彩。因而设计师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应当在创造独特产品的同时,要让产品的风格符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审美,这才算是一款造型成功的茶具。
4应用语意学在造型中呈现出产品内涵
能够将思维方法融入到产品造型中并将之实现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最终目的,语意学的运用可以使目的达成路径极大地缩短。产品语意学是指利用产品视觉上的设计与呈现的形式,或是利用产品的内部结构等进行语意化的暗示,让产品能够更加直接明了地展现设计师的理念与情感,塑造一个更清晰的外观,例如我们设计的外观或者造型的装饰如诗词图案可以直观地传递设计师的情感,也为消费者传递更多的文化内容,实现天人合一。无论所处哪个时代,人类对于产品的实用性、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体现文化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一直是不变的,因此一个成功的茶具造型创新应当要体现产品本身传承的理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要符合使用者对于茶具的人文关怀,让茶具的功能和形式能够相融合。因此运用语意学来设计产品是解决问题、符合要求的最好路径,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四个原则:(1)产品容易操作,在材质、外形、色泽上的表达简单清晰明了;(2)茶具的造型具有历史联系,为人熟知亲近,具有记忆性;(3)产品的造型与环境和谐统一;(4)造型在一定的程度能够反映企业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四方面考虑之下,对茶具产品进行设计创新比较稳妥。
5结论
如今这个社会处于一个不断更新进步的时代,我们的茶具产品倘若不希望被历史所淘汰,并能够将文化赋予其中,将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要符合实用性艺术性相融合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推崇和认可。本文通过在不同方面对茶具造型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同领域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盼望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茶具的造型设计能够发扬光大,在文化领域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张文兵,陈春.论陶瓷造型人性化设计[J].中国陶瓷,2008,44(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