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社会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信息社会来临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它的不同界定,反映了界定者所持的不同理念,而这些不同的理念又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实践。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正确厘定,实际上是在匡正我们的不当理念。所以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教育信息化
一个技术化了的概念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来源于“信息化”,这里存在一个合理的逻辑是,教育系统只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理所当然要把教育信息化包括在内。所以学界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承于人们对信息化的理解。
一般认为, 信息化一词起源于20 世纪的日本[1 ] 。关于信息化,有许多不同定义,科技哲学专家鲁品越等在《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中认为:“中国把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上的推广应用,称为‘信息化’。”[2 ]这无疑表明在中国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种观点大有市场。对信息化过于技术化的界定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由于教育信息化一定会涉及许多具体的机器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也就使得人们多以机器论和技术论的范式来理解教育信息化及其目的,以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CAI 学习、实现网上远程学习,就是以专门机器取代老师授课,就是以电子教材取代纸本印刷的教材等等,并且只是以效率性和省力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标尺[3 ] 。学界教育信息化界定的技术化倾向十分明显,仿佛只要把信息技术加以使用就可以实现我们人类的目标。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是信息化的发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何谈信息化?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化十分重要,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信息化的一切,它不是信息化的所有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终极追求是为人类社会的福祉服务的。怎样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才能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这需要以社会学的视角来进行审视。
二、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界定与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为什么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呢? 这是一个并不难理解的问题。因为在每一种对教育信息化的解读背后都有一种解读者自己的理念。如果解读者把教育信息化认识为从物到人或从人到物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变迁,那么她(他) 的这种理念就会使她(他) 在教育实践中不会或只从某一方面孤立地从事教育信息化行为。相反地,过分技术化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其背后的理念会使人们以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切方面,信息技术的实现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内容,以为信息技术提高所谓的教育效率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所在。正是从理论上我们没有能够正确澄清,因而使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受到冷落。按理讲,青少年学生一般会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年轻人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所以信息技术对学生应有不小的吸引力;另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拓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它不像传统的纸本印刷教学材料,它能提供许多视频和音频以对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可是在现实的校园中,不管中小学,还是大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这种现象已不罕见。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偏差相关性很大。大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为教授给学生的只是信息技术,于是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感情的培养。学生没有了对信息的出自内心的热爱,于是在过了最初的好奇期后,就对信息技术这个冷冰冰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疏远感。
其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无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持续的有效性。可是现实中,信息技术始终难以得到整合,似乎信息技术永远是传统教学以外的另外一张皮。关于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整合,国内外有过许多的研究,可是对实践的成效不大,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昂贵的信息技术设备购置后大量闲置的情况,老师不愿意用,学生也不喜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把教育信息化简单地信息技术处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涉及到教学双方的心理、意识、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单是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的问题。
再从教育信息化制度层面来考虑。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为了建设的有效性,我们肯定要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供给。但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理解使我们在这一方面供给不足。在一所学校里特别是在大学里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各个部门的参与,需要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 学校信息化(建设) 管理有高度的专业性,它不仅要懂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掌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现在许多学校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要么是技术出身,不懂管理和教育;要么是只懂管理,不懂教育和技术;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反正信息技术、管理和教育都在行的信息化建设主管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形下,就容易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战略规划性不强,甚至出现战略规划失误,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更有甚者就是直接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失败。我们都知道,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与高科技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它涉及的资金往往不是小数目,动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元人民币。所以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充裕的今天,这些巨大的浪费犹为触目惊心。另外,信息化建设项目竣工后,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许多设备闲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有在项目建成后,设备维护管理上也常常出现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向国外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高校学习,在制度安排上积极作为,在高校中设立CIO(CIO 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的缩写,一般译作首席信息官。美国权威的《CIO》杂志将其定义为:“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或企业) 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体制。在信息化发展最好的美国已经有许多高校设立了CIO 职位和体制,以此来从总体上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负责,但在大部分中国高校内还没有[4 ] 。为什么国内在高校中设立CIO 困难重重,这恐怕还得从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理解这里找原因。人们往往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我们没有设立CIO 体制的必要,也不可以给CIO 那么高的地位、权力和资源。
另外,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往往会在许多部门遇到不少的阻力。例如,在公立高校中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OA) 过程中,需要高校中各个院系和部门的全力配合,这些配合包括各个院系和部门相关系统的数据输入与经常性更新,各个院系和部门的OA 使用人员的系统培训,各个院系和部门对OA 的积极使用等等。可以说各个院系和部门的配合支持是一套OA 系统成功开发和有效推行的基础。可是,现实中这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阻力。
一方面是原有的激励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支持,另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本身也是一项改革,它必然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其实,这些凸现的是两种文化———信息文化(什么是信息文化下文再作阐释) 与工业文化的冲突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我们认为这也与我们片面地技术化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重视技术层面有关,我们忽视了信息文化的培育。
最后,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解读也影响了我们积极正确的信息行为的实施。上面所述的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疏离使信息设备的闲置,有关院系和部门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不作为等等都是这方面影响的体现。
由上分析可知,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的片面理解及其背后的理念影响我们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用更广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来界定教育信息化,并提出一个可以操作的分析框架。
三、人类文明的第二次转型与信息化的社会学界定
20 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这就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使用的影响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纵观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存在着两次重大的历史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第二次则是从工业社会转型到信息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文明:农业社会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与信息文明。所以人类历史上两次社会形态转型也就是两次文明的转型。
在上面所展现的社会转型的社会学视野里,再来讨论信息化的概念,我们认为,信息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引起的信息文化的衍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信息文明、实现成熟信息社会的过程。
对于以上这个界定,需要有进一步的阐释。首先,所谓信息文化,指的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广义) 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5 ] 。其次,文化与文明是有着一定区分的两个概念:文明是一个正向的概念,而文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有两种可能;文化这一概念的外延要大于文明的,文明一定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则不一定会成为文明。第三,再来看看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1) 信息化是实现信息社会的手段,只有通过不断地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才能加深,也就是信息社会的实现程度才能提高。(2)实现(成熟的) 信息社会是信息化的目的,信息化这一过程的指向是(成熟的) 信息社会。正如上文所述,在20 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就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个信息社会还不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和成熟的信息社会,它是一个初级的信息社会,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社会将拥有的整个信息文明而言,这才是一个开端,信息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才刚刚开始,信息文明也还处于发展起步中。第四,为什么要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高度来界定信息化这一概念? 因为信息化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从这一视角的界定会给我们一个更加清晰和更加完整的信息化分析框架。
四、从社会学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
有了以上研究分析的铺垫,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系统内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信息文化衍生、发展,并培育信息文明的过程。
其实关于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的省思,国内学者已有一定的进展。这里我们仍要追问的是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我们认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的利用只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我们一些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这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作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这种界定及其理念对现实的不良影响在上文已有叙述。还有,提高教育效率又是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呢? 当然教育信息化必然会提高教育效率,但是提高教育效率不是教育信息化目的的全部,或者说不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关于教育系统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公立学校对效率的不敏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研究所曾晓东博士在授课与讲座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效率问题并不是教育系统所面临问题的全部。与后一方面相关的论述请参阅:李猛. 大学改革与学术传统:现代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主问题. 甘阳等编. 中国大学改革之道.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1213 页) 。)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带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方面的变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来培育信息文明。所以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只是手段,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培育高度的信息文明。那么培育信息文明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人类福祉的最终实现,这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关怀。
我们再以发生学的方法来剖析教育信息化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使用,其次是信息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最后是培育出高度的信息文明和实现人类福祉。
根据上面的“教育信息化的社会学发生图”,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分析。在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教育系统的外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源头。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到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这是一个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所谓技术社会化,指的是“在社会的整合与调适下,使技术成为社会相容技术的过程”[6 ] 。我们所追求的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的合理使用,也就是信息技术的良性社会化。另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是一个渗透过程。谈到“渗透”,我们自然会提及“信息渗透理论”。加拿大GAMMA 小组和基蒙·瓦拉卡基斯把“信息渗透”定义为:“所有领域内的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和通信业,越来越被高技术信息机器所渗透或取代的过程。”接着,他们对这个定义还有三点阐释:第一,是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信息渗透过程不只是局限于通信活动;第二, “渗透”意味着信息技术以某种方式介入人类活动,其介入程度甚至可以达到完全取代人类;第三,渗透活动须由信息技术或机器完成[7 ] 。对以上的界定和解释,我们认为有一点必须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正,那就是所谓的高技术信息机器,无论它多么尖端,它只是对已有的人类活动有程度不同的渗透,而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作用。虽然在某些领域某些活动已经高度智能化了,甚至完全取代了人类,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完全被信息技术取代是不可能的。还有,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之间,不只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渗透和影响,在另外一个方面,教育系统会反作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系统本来就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研发基地,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会对信息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教育系统的文化与文明也会反作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 智能性 富媒体 泛技术学习环境
一、引言
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各项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环境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泛技术学习环境的生成成为可能。
其次,我们所面临的学习者是与其父母一辈完全不同的一代,被称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更新和渴求、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对学习环境舒适度的要求等,都在显著发生变化,学习者对于高端学习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
再次,原有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仅仅是将简单的教学内容数字化,并没有改变知识传递的传统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者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理解和记忆,无法实现创造、批判思维的培养,学习环境的变革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诉求。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能有效促进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目前已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各自角度提出了智能学习环境的定义。
钟国祥等提出,智能学习环境是从建构主义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由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教师、同学等构成的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认为其既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自主建构,又能提供适时的学习指导。马来西亚学者Chin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 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 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可以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黄荣怀等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
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技术应用于教学,营造一个虚拟学习环境与物理学习环境相结合的、全新的、开放的教与学的环境,富媒体和泛技术支持该学习环境,处于此环境的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同时,对于学习者批判思维、灵活运用多种工具设备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都会有很大提高。
三、智慧学习环境的特点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相较于普通数字学习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在教学模式方面,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习者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强调交流互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探索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探究、讨论、评价等方式实现知识的传递。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要结合学习者特征,采取适应性的评价方式。
在学习内容方面,强调对学习者高阶认知目标的培养。对于学习资源的呈现,则选择以按需推送的形式进行,学习者对于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者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等固定场所,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以实现,而学习资源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到了充分使用。
对于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工具的选择,作为支撑智慧学习环境的工具,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起连接作用。通常使用的学习工具即为多媒体等通讯设备。学习工具的使用使信息呈现形式、学生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信息呈现形式上,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知识的存储和传递更加便捷;学生知识表征方式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环境,实现交互学习;在参与方式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实现。
对于学习方式,由传统的个体知识建构向群体协同知识建构转变,学习者借助通讯工具通过学习社区沟通交流。智能学习环境能够自动识别学习者的学习情境,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快速分组,实现协作学习。
四、结论与展望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不断诉求的结果,对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引导的开放性、智能性、自适应性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仍应结合中国教育具体现状理智看待,重视教育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客观理智地实现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一、领导努力支持信息工作
1、信息部设备比较完善。一小领导重视信息室的评比工作,积极响应落实信息部提出的号召,于2010年的10月16日,给一小信息部电脑配备到位,设有电话装置并正式挂牌儿。信息员积极性也比较高,自配相机和电脑音箱,所以一小的信息部硬件建设基本完善。
2、信息员享受单间办公待遇。为了给信息员写作创造安静的环境,学校领导给信息员特设单间办公,阳光充足,花绿满屋,环境优雅,为信息工作创造了宁静的写作环境。
3、减免课节,减轻信息员工作负担。一小教师207人,学生2745人,信息员需要经营教师博客、学生博客、信息档案博客,还有一小博客圈,信息工作量很大。领导远见卓识,为信息员减免一些课节,现在每周八节课(其中四节特长班还有相应的补助)。
4、各口支持信息员查阅信息。学校给信息员订了《铁岭日报》、《中国教师报》、《辽沈晚报》,大队辅导员还把《德育报》让信息员先睹为快,阅览室管理员也不限定信息员借阅书刊数。
5、通力合作,建立学校内部信息网。学校有电脑部门的彼此加上,建立学校内部信息网。信息员写黑板通知、拨打电话、联系,各个领导比较配合与支持,及时传送稿件,支持学校的信息工作。
6、领导写信息稿也纳入了考核。本学期校长新规定:领导不写稿的年终考核将不被列为优秀。
7、电脑使用方面信息部基本专用。尽管学校可用来上网的电脑使用很紧张,但领导那边用电脑尽量不挪用信息部的,非常体谅信息部用电脑工作情况,给了信息部最大的支持。
8、信息员做不通的地方,信息领导协助解决。比如要稿,领导一个电话比我跑断腿管用得多。
9、信息稿发表跟考核挂钩还有奖励,而且学校一学期一兑现。学校规定,发表调兵山和铁岭市的教师每篇加0、3分(信息员加0、2分),发表调兵山的奖励30元,发表铁岭的奖励50元,省级以上还会更多些儿。
10、领导积极给信息员提供信息。领导对信息员高度重视与信任,从来不干预信息员采访报道;一些重大事情特地打电话告诉信息员随行报道,像今年的4、14铁岭人大检查组来一小检查,就是校长让刘玉辉提前一天特地通知信息员随行报道的。
正是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提供的优惠条件,才更激发了信息员的热情,让信息员为一小的发展肝脑涂地,尽心尽力。
二、做细信息工作
一小信息部在各层领导和同行的关注支持下茁壮成长着,努力在成长中反思,在拼搏中创新,在经营中学习。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学校截止到2010、5、19,共上传博文735篇(其中教师博客569篇,学生博客166篇),这其中的工作跟领导的支持有关,也跟一小信息部精细化管理有关。而我们管理的工具就是利用小黑板、博客还有印发的宣传单。现将有关细节向领导做以汇报:
1、两次印发博客宣传单。第一次印发的宣传单是在2010、10、14,主要是让全校师生认识了解网络宣传平台,介绍的内容有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兵山教育博客圈、兵山小学生博客圈、辽北沙龙的菁菁校园论坛,把网址印发下去让全校师生点击查看,引导大家上网查看;第二次是2010、1、6印发的《愿您带着孩子健康上网》,是引导全校师生建博客写博文。
2、信息员每天查阅报纸、研究报纸是必修课,话题征文会及时利用小黑板通告给学校老师;
3、利用小黑板调动老师和学生写稿投稿的积极性,每发表文章就在小黑板上公示,让发表的老师和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激发着每个人的积极性。我写的小黑板现在大家都比较喜欢关注:因为多半都写的是喜报;
4、利用小黑板宣传,利用博客中的“红叶带你去上网”(就是张主任整理的培训笔记),对全校师生进行网络培训,以便师生自己学会开通博客、走进论坛;现在我校已有八位教师开通了博客,其中校长、还有附属幼儿园园长都是在信息部引领下开通的博客。学生有10名开通了博客。
5、充分利用相机做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目前博客的图文报道真实可感,大家也最喜欢看。信息部拍了大量珍贵照片在博客上,有的还被《辽沈晚报》和《铁岭日报》采用;
6、报道及时,上传及时。在569篇的教师博文中信息报道文章就占了129篇,为协调我们学校各个口的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7、建立了与编辑部、教师学校、一些兄弟学校、一小各部门、家长的、学生的联系。有事说事,很是方便。与学生、家长联系,主要是解决他们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博客水平。同时也让他们关注了解一小博客,关注一小教育。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 从众心理 暗示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是独具特色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往更深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不合理的。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有着畸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这不仅仅给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1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1高档型消费
现代大学生消费都喜欢玩花样。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活动,可以寻求不一样的体验。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高档的消费活动才有意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追求的是新颖、时尚、时髦的消费。往往这种消费是超过一般大学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不能理解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合适,反而觉得他们很沉迷于这种消费方式,感觉这种消费形式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
1.2攀比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
不久前武汉市又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超过8000元,最高达到19000元,而最低的消费者达不到2200元。数据显示其中消费的差异巨大。不得不说,这种钱款的出现是不合乎情理的。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攀比。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比的是学习,可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比的是消费的高低。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己的所谓自尊心。很多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中炫耀自己的高端消费行为,造成部分学生也跟风去消费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高端商品。在思想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要在吃穿用各个方面上档次才有自信,才能显得体面。以上现象对于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影响未来的道路发展,很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1.3超前性消费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根据北京市7所高等院校的3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与大学生消费有关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学生的伙食费开始退出总支出主角的扮演。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费和着装费和通讯费。其中时尚费和着装费占支出的50%而通讯费占10%。而且调查表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80%的大学生都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行为。
1.4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2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深刻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受约束自由的开放思想是造成畸形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
2.2消费主义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
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深刻影响的一代。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接受现代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追求时尚,最求个性。学业开始慢慢被忽视,个人价值的体现成为大学生主要动力。并且这样都并没有表现在日常学习中。
2.3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受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消费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和崇拜思想。对日常消费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4群体心理的影响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严重缺乏,判断力缺乏准确性。一个人是抵不过大众消费观念的引导的。在新时代的经济影响下,大学生在社会形态意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跟随大流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追求独特,新奇,时尚的消费心理。这样就更难以阻碍从众心理的发展形成。拿生活中最平常的日用品来举例说明。电脑和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最新产品。其每一次更新都吸引着大学生的跟风购买。有的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去购买潮流电子商品。
3 结语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很大程度上严重的社会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畸形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汇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等所有的力量,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帮助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指引大学生从畸形的消费观念中走出来。用新的消费观主张引导大学生,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荣.当前大学生畸形消费的成因及危害[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6(2):8-10.
[2]王媛,苏桂秋,迟铭书等.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高校对策[J].华章,2012,(28):147.
[3]虞艳丽.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消费导刊,2012,(12):13-14.
器材厂的会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个财务部长,一个出纳,两个会计员,而教导我的是老会计霞姐。刚到会计部霞姐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由于以前的暑假有过类似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对于凭证也就一扫而过,总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大学里学的理论对于区区原始凭证可以熟练掌握。百事通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霞姐让我尝试制单的良苦用心。于是只能晚上回家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记帐做好准备。
制好凭证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而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帐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帐名称,不能乱写,否则总长的借贷的就不能结平了。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丁点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分而已,这是关乎一个企业的帐务,是一个企业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所有的帐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霞姐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
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霞姐很要耐心的跟我讲解每一种银行帐单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什么时候才使用这种帐单,有了个基本认识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