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低段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2-1

谈到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多数教师是避而远之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的孩子很难交流。甚至听到过有的年轻教师抱怨“再让我带低年级,就疯了!”真有这么恐惧吗?不经意中,掐指一算,笔者低段的语文教学时光恍惚间已十年有余。在飞逝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放慢脚步紧抓“趣”字这根线,不仅可以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巧设开篇切入点,让学生乘着兴趣起航

开篇是一堂课的起点。精心设计好精彩的课堂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可以达到先声夺人,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快速走进文本的阅读与体会中。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扁担》一课时,导入时从认识生字“记”入手,让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组词,当学生组“记号”一词时引导理解何谓“记号”?在什么情况下会做记号?然后告诉孩子,在他的扁担上也做了记号,猜猜这是为什么呢?自然过渡到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中来。学生这时候就有了很强烈的走进文本阅读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演绎生成,让学生的兴趣点在生成中开花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因此,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有“意外”发生。而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相对更容易让预设的精彩片段化为泡影。那怎样才能化失趣情境为有趣教学?转变方向,寻找“生成”点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的孩子》一课时,本是预设让学生看着画面体会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谁知学生对投影上的画面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兴致。从孩子那平淡的表情中,笔者突然读到,作为苏北地区一个落后县城的偏僻小镇上长大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是“乡下孩子”的角色,投影上的内容只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部分写照,对他们来说哪还有半点新鲜与好玩的味道?此时笔者意识到,要想顺利完成本节课的预期目标必须主动构建“生成”。于是,关上电源,问:“孩子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事情说出来给老师听听?”突然间,一张张苹果脸上露出了小月牙,一个个兴冲冲地举起了小手,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都投向了我……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倾听就是世上最好的课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与学生心灵相融的境界,哪是课件所能演绎的效果呢?理智对待低年级课堂的意外生成,把“生成”当做一种化解危机的华丽转身,在精彩纷呈的“生成”中和学生一起在趣味盎然中享受语文的缤纷绚丽,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兴趣!

三、巧用文本插图,让学生兴趣在观察中成长

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低段的语文教材插图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文本插图独特的辅助教学功能,如在教学二年级识字“水乡、归舟、铁锚”等词语时,孩子很难理解这类相对苏北孩子生活实际较远的词,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中寻找出水乡、归舟、铁锚则显得浅显许多。像这种很难给学生具体解释的词语,学生即使能认会了也只能算是凑合着有模糊的印象,但是,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学生不仅能轻松理解词义还记住了它们的直观形象,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2篇

一、利用多媒体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呈现,富有动感、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二、编口诀

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念――今天要用心念书;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狼狠一点。

三、抢卡片

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四、编故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五、猜字谜

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型,也可以和学生一道编字谜。如“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

六、摘果子

摘果子游戏是我们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先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让学生制作果篮,将果子上的字读准字音、组词,常用的还可以说一句话,方可摘下,谁摘得多谁就是识字小能手。这种游戏识字方法应用于一课的生字学习和巩固,既方便又高效。

七、头饰表演识字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3篇

此次“磨课”,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一遍又一遍地上课,单是教学设计我就写了十几张,为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写了改,改了又写,反复思考,不断斟酌,这里面的苦与乐,只有自己清楚。虽然历经两个月,但它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份珍贵记忆,让我彻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

我的任务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上一堂复式课中“垂直互动”模式与近几年全县普及的“学案导学”模式相结合的公开课,凸显复式教学。接到通知后,我首先开始选课,考虑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中展开学习,完成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不同年级间以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学案导学模式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因此,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秋天到》和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三峡之秋》两课,这两篇课文都以时间为顺序,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便于在互动中交流学习,足以达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教学要求。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三峡之秋》结构明晰,抓住了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适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体会其景色之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整合起来,文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学生之间可以互促互进,一开始我认为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我便信心满满地先在本校开始试讲,并邀请学校领导马主任听课。谁知课上完之后,马主任只有一句话:“选课没问题,其他的都有问题。”我顿时摸不着头脑,难道我的设计白费了?马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马上安慰我说:“没关系,时间还长呢,我们慢慢来,一定能让你讲好这堂课。”接着,主任从教学目标的界定、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每个环节中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说明了解决的方法,足足两节课时间,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我的设计确实有大问题,这堂课必须好好磨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区领导和小教室的毛主任多次来听课、评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同时,为了感受不同学校学生的差异,学区领导让我到附近三所学校试课,请其他学校的老师点评。毛主任还特意让我到临洮第三小学尝试上课,期间邀请了我县三名优秀教师宋芸、丁月、王伟为我亲自指导,短短两星期,我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无限感激领导之余,剩下的只有好好反思,不断进取。

这段经历,仅是过程就足以让我享受。我觉得自己在磨课中最大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认识的转变

磨课的过程首先是对教材深刻认识的过程,当各位领导拿起课本说出自己对课本的深入理解时,我深切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刚开始设计《秋天到》这课时,第一课时我以分析课文为主,将目标定位为: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天气、物候等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当整堂课结束后,我根本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原因何在?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将低年级课文当做高年级课文来分析,课上不仅学生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问题,而且语文课中朗朗的读书声也不多,学生兴趣不高。经过领导们的一番指导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忽略了低年级教学应该以识字、读文为主,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文中识字。意识到这些不足,我即刻将教学目标改成: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写生字“秋、收、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改为:1.学会写生字“秋、收、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合适,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我也不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 教学策略、方法的转变

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导入部分和复式教学中的生生互动环节。刚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了两个年级的课题。可是这种形式针对的是二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对六年级来说作用不大。在王伟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设计了一个既能激发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兼顾到两个年级的课文的导入方法,即利用课件配乐播放关于秋天和三峡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补充说出三峡的资料,这样考察了六年级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也抓住了两个年级的学习重点。生生互动这一块我以前是这样设计的: 1.秋天美吗?喜欢几月的秋天?为什么?三峡美吗?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为什么?2.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跟其他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后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发现两个年级的互动过于简单,最后把这一块改成这样,二年级:1.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请六年级评价。2.补充诗句:秋天到了……六年级出示了我们提前编好的小诗《三峡之秋》:1.分小组朗读。2.你还会像这样写一小节吗?试一试。这种安排,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二年级学生通过拓展知道了秋天的很多变化,学会了造句方法,六年级的学生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方法,学会了写小诗。两个年级学生相互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六年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除了以上两处改变外,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调整。比如识字方法忌单一,课文朗读既要变换不同的形式,又要张弛有度,反馈练习要抓住重点,等等,这让我如沐春风,深得其精髓。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上课总是一个“好”字说到底,最多只是“很好”、“不错”、“很棒”这些常见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小组评价只是选出最好的几个组,以掌声或小奖品鼓励,在这次磨课中,我发现这些方法早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新鲜的评价方式,几位领导告诉了我很多评价方法。如:给写字好的同学授予“小小书法家”称号,给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颁发“智慧之星",让爱提问题的同学成为“质疑之星”……各种各样评价学生的手段,只要有效利用,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组评价中,不但让学生组内互评,还让组间评价,评价时实事求是,语言亲切委婉,意见中肯。最后一次试讲,学生的评价让我大开眼界,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比我预想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

三、自身技能的转变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4篇

传统方法的作用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其在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其在语文阅读指导中的应用状况来说,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相融合的。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要好好学字》为例,教师较常采用的是读与写,即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本、抄写课本。听与说的指导方式并没有被充分运用,通常是由教师通过对课文生词、生字以及含义的指导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根基,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而放弃了传统方式,那么好比一座没有地基的大楼。面对上文所述情况,教师应当全面把握传统阅读指导方式的应用,实现语文阅读听、说、读、写的融会贯通。仍旧以《要好好学字》为例,教师除了要要求学生在读与写中学习新的知识、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外,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说出来其对文章的理解,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当中则可以形成自身的思考。诸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认真学写字了?”“为什么要认真学写字呢?”“认字多了,字写好看了会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会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性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更深刻的体会这篇文章的深意。同时,这四种方式的运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要通过恰当的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在读与写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要好好学字》所讲述的基本内容,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文章内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要好好学字的习惯,而后再通过反复的读与写加深学生的理解,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媒体打破思维局限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更加生动形象,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容易使得他们的思维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掌握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以及背后的深意。

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两个方向: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材料,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材料。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文《木兰从军》为例,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相关视频材料在阅读指导中予以播放。但是,由于小学生对于古代历史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选择较为成熟的古装剧的效果要比选择动画版的木兰从军片段的效果相差甚远,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反而打压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及想象空间。由于网络信息的膨胀,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还应当恰当地结合各类多媒体材料。针对《木兰从军》的多媒体材料有很多,诸如课件、电子漫画、动漫图片以及微课等。只有恰当匹配这些材料,才能够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在对该篇文章进行指导之前,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课对木兰从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指导过程中,则可以通过穿插播放课件、漫画、视频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通过诸如“木兰从军面对着什么样的危险?”“面对这么多困难,为什么木兰还要替父从军呢?”“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呢?”等问题,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引导合作学习

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往往较为活跃,动手能力也较强,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通过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以苏教版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在原始文章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担当引导的角色。比如:及时调整剧本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制作表演道具,采用提问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路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小组分配角色,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角度思考问题。有从老虎角度思考的,有从狐狸角度思考的,也有从森林中其他小动物角度思考的。在阅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小组的形式就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实践中,也有教师通过简短的辩论赛指导学生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束语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学习氛围 营造方法

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愉快地徜徉在语文知识海洋里,最大限度获取知识的积极条件。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呢?我在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亲切的教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出来的对教学效果有影响的教学状态,是教师讲课时情绪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会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时刻面带微笑、亲切的话语、赞许鼓励的目光能给语文课堂带来一缕缕春风。在这样的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从而增强语文课教学效果。如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对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反应及时给予鼓励肯定。“真聪明”、“说得很好”、“老师真为你高兴”、“他在夸你了,能再读一遍吗”、“老师真想读一读,同意吗”等令人鼓舞的话语。夸奖、宽容、商量的交流一扫往日师道尊严的陋习,给学生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乐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往往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这课时,紧抓住课文是童话故事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蕴含的童真、童趣,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和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内容。

1.借环境布置创设学习情境。上课前,我对黑板进行了精心布置:顶上缠上葡萄藤,底下画上草地、野花,边上贴上大树。把黑板布置得像真的葡萄架似的,学生一上课,就对教师布置得场景惊叹不已,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犹如置身童话王国中与小动物对话,增强现场感,趣味性大大提高。

2.借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开头,通过播放课文动画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这样做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3.借课件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时,创设了“摘葡萄”这个活动情境,把识字、写字转化为摘葡萄游戏,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学生学得十分开心。

4.借角色扮演创设明理的情境。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文中的小猴子,你要怎么对小松鼠、小兔子说呢?要提醒它们什么?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轻松说出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客观地评价别人,学习表达自己的感想。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表达真言,同时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善于捕捉学生的独到见解,讲究评价艺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对于“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的感悟,我没有停留于简单抽象的解说,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共同体验“水渐渐地升高了”的过程。在这里,学生不仅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更体验到动手操作成功的喜悦。

四、互动小游戏,让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