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反馈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传统topsis方法的原理与改进思路
1.1传统topsis方法的基本原理Topsis方法由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这种方法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从而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如果某评价对象靠近最优解同时又远离最劣解,就是好的方案,否则就不是。各评价对象的表现采用多个属性进行描述,两个对象的距离由它们属性值的差异算出,这里的最优解指的是将所有对象在各属性方面的最优值提取出来、进行组合得到的一个虚拟对象,最劣解指的是将所有对象在各项评价指标方面的最差值提取出来、进行组合得到的一个虚拟对象,反映一个对象到最优解、最劣解距离的指标称为“贴近度”。
1.2传统topsis方法的不足之处应用到方案选择的环境中,每个备选方案就是一个评价对象。在备选方案全部给定的情况下,最优解、最劣解都是固定的,最终评价结果实际上就是由属性权重决定的,某个方案在高权重属性方面表现越好、总体评价就越好。因此在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决策时,如何为属性指定合理权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1)传统topsis方法中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传统topsis方法应用时的属性权重主要包括两部分: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以前者为主,后者用于对前者进行调整。客观权重是根据各方案的属性值来确定权重,即使得“所有备选方案到最优解的距离之和”最小的权重就是最合理的属性权重。主观权重通常由专家直接给定,或者是请专家对属性做两两比较来确定相对重要程度,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属性的权重;(2)传统topsis方法的主要问题显然第一种方法完全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第二种方法完全依靠备选方案的预估表现(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判断),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存在两个问题:确定属性权重的判断准则(距离之和最小)过于理想化,因为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我们无法肯定所有对象到最优解的距离一定会非常小);可以预知,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备选方案全部事先给定的话,那么无论何时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决策都将得到同样的结果,而实际上我们并不希望如此。因此如果要提高属性权重的合理性,就应当在权重确定的过程中引入更加客观的、动态的评价成分。
1.3基于反馈机制的topsis方法改进思路目前topsis方法的出发点就是多个备选方案的预估表现,在此基础上确定属性权重、进而确定方案排序,这些工作都是在方案实施前完成的,并未考虑到某次决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为了提高属性权重的客观性、动态性可以考虑将以往选中的方案实际执行的效果纳入后续的方案选择工作。(1)方案执行后能够获得的信息方案执行后能够获得的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方案的属性表现,实际执行结果和预估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执行结束后就可以得到实际数据;方案的执行效果,对于以上的各项属性值决策者是否满意,和之前的预期预期可能存在差异(方案排序时它被认为是最优的、因而选中执行,但实际执行后可能发现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可以用决策者的满意度来反映。虽然这项数据带有主观成分,但由于是对已经产生的结果的评价,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2)topsis方法基本原则的调整传统topsis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希望所有方案到最优解的距离很小、到最劣解的距离很大,并以此为目标推算属性权重;改进之后topsis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希望曾经执行过的方案与历次的评价结果最吻合:评价好的方案,它到最优解的距离应当较小、到最劣解的距离应当较大;评价不好的方案则相反,它到最优解的距离较大、到最劣解的距离较小,并以此为目标推算属性权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反馈机制:根据以往选中方案的执行效果来调整属性权重,使得属性权重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变化,或说是朝着有利于优秀方案的方向变化,进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决策结果(即方案排序结果)。
2增加反馈机制的topsis方法
增加了反馈机制的topsis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备选方案准备、属性权重推算(主观权重推算、客观权重推算、反馈权重推算)、备选方案-最优解的贴近度推算、方案排序。其中反馈权重代表根据上述思想加入反馈效果的属性权重,各步骤具体方法如下:
2.1备选方案准备假设有m个备选方案,每个方案有n个属性,则可建由于不同属性的量纲可能不同,数值范围会有很大差异,为了消除这一点带来的影响,可以采用通用的归一化方法,将X中各项属性值转换为无量纲的标准化指标,产生一个标准化的评价矩阵。
2.2属性权重推算(1)主观权重推算假设αj为第j个属性的主观权重,代表一群专家对于各属性重要程度的看法。将各项属性两两比较其相对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进而推算各属性的权重值,过程不再详述。(2)客观权重推算假设βj为第j个属性的客观权重,代表传统topsis方法中得到的属性权重。其指导原则是,使得“各备选方案到最优解的距离平方和”达到最小时的权重就是属性权重。描述各备选方案的属性可以分为两类:效益型属性反映方案可能带来的收益、成效,这类属性值越高越好;成本型属性反映方案可能需要的投入或导致的损失,这类属性值越低越好。因此:(3)反馈权重推算假设γj为第j个属性的反馈权重,代表根据以往决策执行效果对属性权重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假设在m个备选方案中曾经有h个方案被执行过,每次被选中的方案(假设编号为i)执行结束后,测量其各项属性的实际值(以pij表示),并且对本次方案执行效果的满意程度邀请专家进行评价(以Ωi表示),权重推算的指导原则是,使得“各方案贴近度(以ci表示)到满意度(Ωi)的距离平方和”达到最小时的权重就是属性权重。这里的“各方案”指的是曾经被选中执行过的所有方案,由于在传统topsis方法中是以“贴近度”来表征方案的优劣程度,因此当各方案的贴近度和满意度高度一致时,说明此时的属性权重是合理的。
2.3贴近度推算贴近度的算法和传统topsis方法一致:
2.4方案排序按照各备选方案的贴近度大小按降序方式进醒排序,贴近度越高表示越接近最优解。
3改进后的topsis方法数值分析
以核电站应急方案决策为例,假设某核电站有四种应急备选方案,各方案采用五个属性进醒描述,数据如表1所示。
3.1备选方案准备根据式(1)得到
3.2属性权重推算(1)主观权重推算过程在此不详述,假设α=[0.310.190.160.230.12]。(2)客观权重推算根据式(3)推算得β=[0.3720.0890.3120.0920.135]。如果以客观权重作为最终的属性权重,根据传统topsis方法推算得到四个方案的贴近度分别为[0.6280.6640.5290.241],因此方案排序结果将是方案2、方案1、方案3、方案4。(3)反馈权重推算假设到目前为止,这四个方案分别被执行过一次;再假设这四个方案被执行后得到的结果以及专家对每次执行效果的评价如表2所示。
3.3贴近度推算根据式(9)计算得到5.4方案排序根据上述结果可知,采用增加了反馈机制之后的topsis方法对方案进行排序的结果是:方案1、方案3、方案2、方案4,和传统topsis方法得到的结果:方案2、方案1、方案3、方案4,相比之下发生了变化。新算法得到的排序结果发生变化是有原因的:虽然方案2的预估结果不错,但是从过去的执行情况来看它的效果不好(参见表2中的效果评价数值),因而排序后退,方案1由于同样的原因排序前移。
4结束语
关键词: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 反馈机制 构建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放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题下予以强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突出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性。这既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又为高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提出了挑战。如何贯彻《纲要》和《意见》精神,科学构建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是摆在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又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上。在现阶段,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定和学分管理上,很少体现学业评价的反馈性,教学的发展功能无法实现,会阻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尝试分析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内涵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对于反馈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mechanism)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根据这两个概念,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定义应该是指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机构(群体)及其职责、运作流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是多元的回路系统,它将学生学习的内外环境结合起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反馈机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作为反馈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点接收和反馈学业信息,从而使自身后继的学习(教学、管理等)行为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控制理论,控制过程是依据偏差进行动态调节的过程,没有偏差就没有调节。评价标准不明确,反馈信息失真,缺乏针对性,反馈滞后、传送不及时,是控制系统中检测、变送反馈环节的大忌。按照控制理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不健全的,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评价标准不明确,反馈信息失真或无针对性。
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是构成评价活动各要素的核心,它确定评价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评价活动的依据。学业评价就是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程度。事实上,评价的“标准”包涵“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两个概念[2]。在日常用法中,我们含混的把两者统称为“标准”。在评价学上,所谓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指标就是能够反映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为学业评价活动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事实上解决的是“评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制约对学习结果的意义解释。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评价标准包括强度、频率和标度三个要素。强度是表示指标达成的程度,是定性标准;频率则是表示指标达成的数量或次数,是定量标准;标度是评价的档次,可以是定性的如优良中差,也可以是定量的如用数字表示各个档次。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的表达,是评价指标的标度。
对于大学生学业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可以参照的统一指标体系,虽然某些高校尝试运用一些学业指标进行操作,但因为指标层次和内容的划分设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成共识,影响指标体系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评判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可依据的共识标准不多,没有较权威的、客观的评估标准和体系。所以评价信息失真或缺乏针对性是高校学业评价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评价现状下,反馈显得可有可无,因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都不会对失真的信息感兴趣。
(二)评价主体单一,反馈信息片面。
目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局限评价的角度。评价角度的局限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存在片面性[3]。大多数高校学业评价都是教师主导的,从课堂教学角度得出的知识学习的评价信息。没有其他主体的参与,缺乏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业评价视角,仅仅评价课堂知识的掌握信息,缺乏能力评价信息。这就造成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都单一化,评价所获得的学生学业发展信息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大大降低反馈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片面的信息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反馈,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反馈流程不规范,反馈信息利用率低。
能否高效率地利用评价结果是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反馈流程不畅通和不规范,评价信息在教师、学生之间并没有得到及时全面的传递。
首先,在现有的评价状态下,即便是片面的失真的评价信息,学生也不能完全获知。大多数高校学生获知的期末课程考试的评价结果仅限于分数,不能进一步获知具体的学业评价状况,如得分和失分的知识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得分率等。学生无法根据笼统的分数对个人的学业发展情况做更清晰的判断。事实上,只有对个人学业情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业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真正成为学业评价最主要的受益人。
其次,现阶段高校学业评价忽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其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仍旧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以评价课程学习是否合格。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因为获知评价信息的时候,课程学习已经结束,所以学生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分析个人学业的优势和不足,更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4]。学业评价的作用仅限于鉴定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来弥补这一评价反馈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较混乱,评价责权不清,其评价的效率很难保证,学生从中获得的有效反馈信息仍旧不多[5]。
三、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策略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是高校内部各教学要素紧密协作的动态运行体系。反馈机制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都是反馈机制的主体。其中,居于这个反馈机制的中心节点是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在各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基础之上[6]。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作为闭合的回路动态系统,其运行过程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或告一段落后,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及时分析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协同教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教学归因分析,针对原因分析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个机制能否顺利运行,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环扣一环,构成一个回路。构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就是构建回路中的各个环节。
(一)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套科学可行且统一认可的高校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再根据试点反馈意见,反复修订,力求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二)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
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出来以后,就要据指标体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衡量达成评价指标的程度,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目前高校在设计和制定具体的评价制度,选择具体的评价形式的时候,往往不是以能否体现和表征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尺度,而是竭力在能否简单化和便于操作上下工夫。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热衷笔试的评价方式。然而,单一的笔试不能完全有效地衡量所有的评价指标,使评价信息片面化,无法提供全面的反馈信息,学生、教师和高校教学无法获得有效发展。所以应该根据评价指标来选取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获取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信息。
其次,加大平时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平时成绩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注重过程监控和评价激励。在整个高校学业评价反馈的宏观回路中,平时评价是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微观回路。它本身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形成回路,使教学一线的信息及时形成相互的回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处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从学生处获知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
首先,加强评价信息的公开工作,评价前公开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后及时公布结果,笔试评价还应该公布答案,供学生探讨和质询。学校应该建立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评价反馈渠道,把评价信息反馈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使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分管不同的信息反馈,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个人学业评价信息[7]。
其次,加强评价信息的归因分析。对学业评价信息进行正确科学的统计分析是正确理解评价结果及确定改进方向的关键环节。将学业评价获得的大量数据录入信息库,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和分值,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专业的软件系统对大量数据进行清理与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得到分析结果之后,要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追根溯源,梳理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归因分析,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关键依据。
(四)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归因分析得出主要问题和不足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向学生和教师征询解决策略,召集相应的学科专家和教师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召集学生代表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学生和教师专家团队可以采取讨论、座谈和争辩等方式确定应该采取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过程,最终确定解决策略,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问题。如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改革高校教学的目的,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矗汤蓓蓓.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人才,2014(4):241-242.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3]刘文勇,张少杰,赵玉民,赵厚仁.基于制度设计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59-60.
[4]母小勇,王欢欢.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J].江苏高教,2007(4):59-62.
[5]白雅娟.高校课业考评中加大平时成绩权重的价值与困境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4):47-48.
[6]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关键词:中职;信息反馈
当前,随着国家对中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尽管各项政策都利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比如入学补贴,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等,但是大背景确是大学在不断的扩招,如何和高中去争夺有限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这是每个中职学校都不断思考的问题。而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只有毕业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学校有了良好的口碑,招生自然就不成问题。所以考察毕业生离校后的各种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为了获得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而完善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可以实行中职毕业生在走入社会后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反馈机制。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目的
实行信息反馈机制的目的在于学校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所学专业是否能够用于工作实践,在学校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是否对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等等,特别是在校期间的学生干部,在学校积累的一些工作经验,能否很好地应用在工作中。经过大量的信息积累,学校就可以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从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面都会有章可循。另外,还可以把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通过任课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讲给在校的学生听,使他们未雨绸缪,让他们提前了解几年后步入社会后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学校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学生就会愿意听,比起简单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更容易吸引学生。
实行信息反馈机制还能使教师能力,班主任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学生在校期间也会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打分考评,但由于学习期间碍于老师的面子或是怕老师在考试时会怎样,所以很多学生的打分都是形式化,特别是对班主任,不敢说真话,所以对老师的评价也就有失偏颇。而毕业之后学生的思想会比较成熟,对于母校对于老师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更加的客观。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面对现在大学普遍扩招的形式,中职学校要想生存,并谋求发展,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的教学质量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还是老一套,观念陈旧,思想不开放,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会和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通过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能看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学校能够及时的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师的授课内容等,从而使得学校能在众多的中职学校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来校读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辩证去理解这个宗旨,不是单纯的以就业为直接目的,而是不断创新和改革,以人为本,使中职学生的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要三天两头的跳槽换工作。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职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能全面客观地衡量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然后再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培养高质量的家长满意,企业接受的全面型人才。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形式
以前获得毕业生的信息,多是从班主任或者和毕业学生关系不错的老师那里听到,说哪个学生在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待遇如何如何,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制度。这些只言片语对学校的发展也起不到作用。信息反馈制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这一制度,首先考虑的是传统的调查方式,比如普通的问卷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就把调查表领走了,但如何收回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按日期交回或寄回调查表,所以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其他的传统方式也会浪费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这个信息反馈相比就简单多了。通过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把学校要了解的学生的一些情况和学生沟通。网络平台的好处之一可以不共时性,可以在线聊天,也可以离线留言,这就避免了见面聊天的一些尴尬,师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得到信息的真实性。然后班主任在把本班信息汇总之后,交给学校专人负责。这样信息就更及时快捷。班主任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是一个基础,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否采集回来,就要看班主任的工作做得如何。一个平时各项工作都完成的很好的班级,完成这个信息采集应该很容易;但那些平时就纪律涣散的集体,就很难保证质量。所以平时学校应该注重班主任的整体素质,让每个班集体都成为学生永远的家。这样我们的信息采集工作才能顺利的完成,另外可以班主任利用这个联系平台始终和学生保持联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每一步。学生就会感到来自学校和班主任的关怀,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内容
信息反馈的内容可以涉及:毕业生的工作及发展情况;对工作是否满意;在校所学专业是否用在工作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上岗前是否又进行新的培训;在校期间的感受;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评价教过自己的任课教师,优缺点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有无合理化建议;学校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如何等等都是在调查之列。还可以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一些整体认识等等。通过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就很容易能够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看出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中专学生的就业率关乎这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调查也可以包括学生的生活情况,对未来有何设想等,班主任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性格及在校的各种表现给予一些指导,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这样就会使这个调查更加的人性化,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冷冰冰的数据来展示。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进而愿意积极参与。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就是使之制度化。学校应该把它重视起来,归到具体的哪个部门负责,比如就业科,还要有专人负责。负责的人员应该定期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联系,把收到的信息及时全面的汇总和分析,然后定期写一份关于此段时间的报告,交给学校有关部门和科室,就业科及时的调整就业方向,教务科合理设置学生课程,不断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这个反馈信息真正发挥作用,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需要。同时,这也是学校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采集信息,及时汇总,才能得到各种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使之有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总之,实行中职学生在走入社会后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一个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加强,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教育的制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班主任和毕业学生的配合,学校内各个部门的配合,才能把这个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并保证这个机制具有连续性,便捷性,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使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获得长期有效地运行,使得中职学校的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临床护理; 教育模式; 双向评价
随着多层次、多结构护理教育模式的应用,不同层次的临床实习护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同[1]。而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影响了对实习护生的带教。“学”与 “教”的矛盾,是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促进护生的“学”和带教老师的 “教”,我院护理部采取了 “双向评价反馈”的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共有160名护生在我院实习,其中中专生40人、大专生102人、本科生18人;女生142人、男生18人;年龄18~24岁;实习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
2 方法
2.1 评价反馈表的制订
2.1.1 《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标准》及《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的制订 由于不同层次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不同,临床实习护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纪律性、举止行为、各种能力及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同,因此,护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学习不主动或学习只重视技术操作,轻视其他能力的提高、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不良情况,影响了护生实习的效果,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2]。如何提高护生 “学”的积极性,自2006年开始我们从组织纪律、业务能力、举止行为、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制定了《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每组护生每实习一个科室都有带教老师、护士长对每个护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表交护理部。
2.1.2 《临床带教满意度调查表》的制订 目前,多数医院实际住院患者的床护比达不到1:0.4,护士工作量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些科室的护士长和护士把实习护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有的带教老师对护生不尊重,不注重护生技术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影响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如何调动带教老师 “教”的积极性,促进带教老师尽职尽责,我院护理部在制订《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的同时制定了《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
2.2 评价方法
2.2.1 对护生的评价方法 每组护生每实习一个科室都有带教老师、护士长根据《临床实习护生综合标准》填写《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对每个护生进行评价,计算出个人得分,根据得分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病区根据护生的综合表现评出优秀实习护生(名额不限),护士长签名后并将评价表交护理部。
2.2.2 对带教老师的评价方法 每位护生每实习完一个科室填写一份调查表(如果护生多可以组为单位填写一份),并评出最满意的带教老师和最不满意的带教老师(名额不限)、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组为单位由组长收集后交护理部。
2.3 反馈方法
2.3.1 护理部根据《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反馈的情况,采取个体反馈与集体反馈相结合、随时反馈与定时反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护生存在的问题如不遵守劳动纪律、学习不努力等情况随时与护生沟通,及时提出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每1~2个月定期向全体护生反馈一次,针对病区反馈护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护生着装不符合要求、工作中沟通能力差、出科考试成绩差等,护理部要进行通报并加以教育,并适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如护患语言沟通技巧、重温护士礼仪行为规范、进行励志教育等。如病区对护生都是好的评价也在会上反馈,以鼓励护生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2.3.2 护理部根据《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反馈的情况,也采取个体反馈与集体反馈相结合、随时反馈与定时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如护生写出有最不满意的带教老师,护理部随时与护士长沟通,根据护生对老师不满意的原因进行调查、了解,如带教老师确实存在过错,护士长要对带教老师进行批评教育,如一年2次出现护生不满意取消带教资格一年。护理部每2个月在全院护士长会上通报护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老师工作中不主动给护生讲解、出科考试不及时、实习鉴定书写不及时、带教老师对患者态度不好、有的老师护士长在病区与不在病区工作不是一个样、有的科室缺乏团队精神等等,均不点科室进行通报,但护理部在每月给病区护理质量书面反馈中有相关内容。护生对某个病区好的评价也在护士长会通报,让护士长感受到护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护理工作和管理的监督者、评价者。
2.4 双向评价为评选“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带教科室”、“优秀实习护生”提供依据 护理部每月统计《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最满意带教老师的姓名、统计《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中优秀实习护生的姓名分别输入电脑保存,本年度实习护生离院前统计出最满意带教老师的得票数及优秀实习护生的得票数,根据得票的多少分别评出“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护生”,“优秀带教科室”的产生按《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反馈到护理部的数量、《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中各项满意率统计及护生最满意带教老师的比率评选出“优秀带教科室”。对获奖的科室和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3 结果
通过统计回收资料,《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3]回收率96.0%;护生评出“最满意带教老师”的比率平均为88.9%;其他综合满意率为96.3%;护生 “最不满意带教老师”的填报比率为0.4%,不满意的原因多数为带教老师的态度不好、工作中不主动给护生进行讲解。《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的回收率94.1%;护生优秀率91.3%。有2名综合评价差的护生经反馈给学校,医院、学校共同进行教育后仍表现不佳,终止实习,退回学校处理。
4 体会
通过对160名护生采取“双向评价反馈”的管理机制,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的带教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带教老师的执业行为得到了规范,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提高、对临床带教意见明显减少,护生与带教老师的关系进一步融洽[4];通过及时评价反馈,护生的自律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赵岩,李波,时广颖.综合评定表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08,15(8):57-59.
[2] 王克荣,刘淮丽,李芳,等.临床护理实习评价方法.护理学杂志,2005,20(12):38-39.
关键词:负反馈控制 物理教学 应用与效果
一、什么是负反馈控制机制
所谓的控制,就是向着一个既定的目标,通过人为的调整使其行为、效果等向着这个既定的目标不断趋进的过程。反馈控制则是把系统输出的信息中与控制作用有关的部分再返回到输入端,从而通过这部分信息的作用再一次对系统信息进行调整,使整个系统能够极大地克服外界环境带来的干扰,使系统能够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负反馈控制的实质是通过人为地设置一个目标,该目标与目前的现状要有一个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是比较恰当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要经过反馈控制的方法便可以使这个目标的差不断地缩小。如果经过一次反馈控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便可以再一次将目标差的反馈信息重新通过反馈控制的方式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进行再一次的循环处理,直到达到最佳的控制目的为止。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纵坐标表示设置的目标差;横坐标表示目标差为零的平衡状态,T表示时间,a表示系统目标差的极限,曲线是控制的结果。下图表示随时间的不断增加,目标差趋于零。在达到控制目标后,再重新设计目标差,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不断地维护并加强学习力度,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二、反馈控制机制的应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生都有 “不能比别人差”“要胜过别人”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把握时机,确定适当的目标,采用恰当的方法,把学生引到良性竞争行为中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物理教学中,笔者在建立负反馈控制机制的基础上,采取了如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确定目标
目标是指学生的奋斗目标及竞争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每节、每章、每学期结束应该学到些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使学生心中有数,从而确定奋斗目标;竞争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确定在本班或本年级组的追赶目标,确定竞争对手,使学生在有个大目标的同时,又有一个小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小目标的实现,进而来完成大目标的实现。
2.加强奖罚
奖励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巧妙地把奖罚相结合,就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是师生互动式奖罚,以实验课为例:
上实验课时,先完成的小组举手示意,经教师检查确保实验效果后,公布奖给该同学(小组)“主考权”,即这一小组的成员有自行确定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知识考题的权力。被考者(包括教师)的号码由小黑板上的转盘(用纸壳自制)指针指定的数确定,根据题型及时间具体回答或说思路。被考者若答不上或答错,就罚其制作与本实验有关的实验器材一套(不具备制作条件的,可另外选择其他实验器材),在下一节实验课前拿到本年级各班展览,最后奖给主考者作纪念。相反,若被考者对答如流,受罚的就是主考者。
每一组学生都想问倒别人,尤其是想难倒教师,又都不想被问住。因此,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进行准备,不懂的问题会事先找教师解答。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受奖者自然会受到极大鼓舞,而受罚者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这一过程,加深了对器材功能及使用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师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加入到学生的行列,也使学生知道了教师的罚其实是善意的,进而理解了教师的一片爱心和苦心。
3.调节控制
调节控制就是指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调节手段,来调节并控制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维护他们向控制目标而努力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包括学习积极性的控制,以及学习目标的控制。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情绪通常是不稳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差,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胜易骄,败易馁”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广开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然后通过课堂提问及检测时设置补充问题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给“骄傲者”设知识“盲点”问题,并配合思想工作,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使之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对“气馁者”设知识“热点”问题,并用鼓励的语言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其情绪进行调节,使之维持并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所变化,有的会提升,有的则会下降,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竞争目标便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目标或竞争目标,使学生在新的起点开始新一轮的追逐。
三、应用负反馈控制机制进行教学的效果
通过负反馈控制机制的应用,笔者发现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而主动地提出问题,甚至学生向教师“挑战”,出题让教师在他们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教师完成不了,他们就“主罚”。有的学生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拿到其他学校考一考外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拿回家考家长,还有的学生在家里搞起了“小小实验室”,几个同学一起制作各种仪器。我们知道,验电器实验在空气干燥时演示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一遇上阴雨天,空气湿度增大,实验很难成功。学生们通过看材料,把验电器进行了改进,这一困扰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就是用一只医用的软塑料瓶盖,中间打一个小孔,刚好能放进一颗螺丝钉,用两个螺母把螺丝钉固定在瓶盖上,将验电器绝缘塞上面的导电体锯掉,把改装过的瓶盖套在绝缘套上,并用万能胶粘住,最后用绝缘漆涂抹密封。使用时把带电的玻璃棒(橡胶棒)按在螺丝帽上,轻轻向下压,螺丝钉的下端与导电体接触,验电器就可以带电了,只要拿走带电的玻璃棒(橡胶棒),螺丝钉下端即与导电体分开,即使外面空气潮湿也不影响验电器里面的金属箔片张角。这个改造的验电器被大家评为最佳制作奖。
四、结语
初中生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物理学恰恰可以满足初中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尤其是初中物理,理论性知识相对比较少,实验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教师只要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肯与学生们一起多制作些实验器材,多与学生们一起参与学习和实践,让信息能及时地从学生那里收集回来,并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就一定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