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也受到了影响,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育现状,为了能有效提高教育改革质量,首先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起到引导的作用[1],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都需要根据教育时代的改革发展进行改变教育观念,积极地把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方教学改革实施到实际教学中。
1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差
为了能把计算机更好地落实到教学计划中,我国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众多的阻碍问题。例如,师资力量的打造、教学设备的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与掌握情况[2],由于地域的差异问题,设备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还有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开展计算机课程比较少,甚至无法接触到计算机课程,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基础差,掌握程度更是有限。
1.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无法充分运用
首先需要把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开始认识与了解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只有了解了计算机才能进行实际的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并存的课程。理论知识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也是实践的依据。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表现得盲目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怎么操作,这就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辅助的现象。
1.3计算机课程安排课程不合理
中职院校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要科目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占用了其他学科的课程时间,例如体育课、美术课、计算机课等,教师都会认为这些课程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帮助[3],所以会占用这些课程的时间去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随着长期的教学发展,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安排中逐渐减少,使学生的对计算机的学习与操作能力都逐渐减弱,同时学生也在排斥其他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如果这种现象还不能够及时制止,长时间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学习成绩出现逐渐下滑现象。
1.4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操作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教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状,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度已经完全落后,课堂教学中反复地对教进行讲解,而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上计算机课程时通常都会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与同学之间聊聊天,度过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生现状的学习状态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能够合格,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应该在课程结束之前进行课堂测试或者课堂总结,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便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学校往往都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开展课堂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把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但是对于刚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来说,听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解就像在听天书一样,完全听不懂的状态[4],其中的表现主要在于:(1)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学生对计算机学生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就是一味地听教师在讲,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完全不会。(2)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全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学生没有机会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互动、不交流,潜意识就是只有教师的引导才能学习,如果教师不引导,对于学习将不知如何入手,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交流更是几乎不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话题,并且是目前存在的严重现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计算机教学,利用网络来达到信息共享,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操作,灵活运用计算机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计算机大赛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5]。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开展课堂,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积极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把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通过网络的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在网络中学习计算机知识,通过拓展丰富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同时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并且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辅助作用。
2.2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教学
对于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及操作能力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第一堂课时,要对学生进行测试,将计算机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将计算机掌握程度弱的学生划分为一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培养能力高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对于掌握程度弱的学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6],不会随波逐流地进行学习,教师针对薄弱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学生能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的思路达成共识,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与教师交流;其次,教师将会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及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达到效果,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中职院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不仅要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加强培养力度。让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自行下载相关资料与训练题,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中对计算机的练习,同时进行自我检测,对于掌握弱的知识点进行自我调整。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实践操作要及时进行评定,结合所有的综合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质量进行检测,同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断强化计算机技能。
2.3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教材
为了能够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我们首先需要改革的问题就是教材的内容与教学体系,传统的教材内容比较古板,缺乏趣味性,在计算机课堂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依据网络的优势,开展网络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自动的随着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规程中,也会体会到计算机带来的快乐,主要是在学生中有了巨大的帮助与影响。开展创新课程,要明确教学目标,具备严谨的教学计划,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开展创新工作,从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科学地采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并且教学质量不断地提升。
2.4打造强大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1计算思维描述
“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的计算思维是科学思维活动之中存在的有机元素,而在人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之中,主要可以从3个特点上体现出来:逻辑思维、实证思维、计算机思维。前两种思维应用较早,而计算机思维虽然是在现代的学习科目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当下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使得理论与实验已经可以共同发展了,二者共同为当下人类社会文明及科学的实验发展提出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能够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
2我国计算思维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政策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较短,该方面的技术研究也不是很成熟,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在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一些教师虽然在努力尝试培养学生的这种计算思维,但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当下现状,也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曾经颁布过诸多文件,虽然在这些文件之中并没有明确的计算思维培养规定,但从内容上看也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思维的中心思想。另外,还有文件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使用方法,用计算机解决所学领域之中的具体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便是计算思维的本质目标。(2)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蕴含了诸多计算思维的经典案例。但在教材之中,对计算思维的特征只是做出了一些简单的解释,没有再深层地对“为什么”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在有限时间里向学生解释何为“操作系统”及其所包含的计算思维的相关内容,这是最有价值的部分,需要教师通过知识筛选进行整合总结。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之中,“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念理解,进而再对计算机能力进行训练,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深度认知及具体应用。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上,计算思维的训练是该环节的重要核心内容。教师应当领导学生对教材之中的知识进行重新了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引入操作系统之中的层次结构、资源管理、开发历史、通用操作系统。
3“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措施
当下计算机计算思维的培养方式中,最实用、最权威的方式是根据计算机学科内容的基础性作为教学引导,根据不同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再结合实验、编程之间所存在的各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理解。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3.1“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训练计算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从教学课堂来看,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如何正确地引入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清计算机学习的思维本质等等,都是教师团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1]。为了能够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并通过交流探讨教学模式,以增强自身的意识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采用梯度的教学模式和建立小试点,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
3.2课堂授课环节需要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探寻作用
教师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授课时不能根据教材及自身的理解进行盲目教学,电脑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师生而言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师需要在授课时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纲开展工作。具体的工作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授课之后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知识理论层面的内容总结。(2)对于教材之中的复杂内容要进行及时的提炼,寻找教材之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且这个过程不能再涉及之前的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思维必须要摒弃[2-3]。教师在对“计算机基础”内容知识进行授课时,需要格外注重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往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适当地改进和优化,重点突出培养计算思维技能的教学理念。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而言,这主要是课程末班规划并准确施行的重要前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推进及管理作用,教学的具体纲要是教学内容规划进程中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对其中所提及的计算规律格外注意,让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思维对学习过程之中所提及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解决,以达到全面提升计算思维及自身能力的目的[4]。
3.3教学实验内容上需要具有趣味性及综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实验内容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及实验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兴趣及全面性的培养,缺乏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主要学习者,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具有远高于成年人的丰富想象力。因此,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否与实际的生活相吻合,要留给学生丰富的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空间,学生能够根据内容进行抽象的理解、解答、形式的描述等。另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引入一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问题,学生在面临该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如果学生能力不够,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内容学习。在线中心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思维的文章及资料,以供学生进行参考、阅读。
3.4围绕计算思维展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有许多概念性的知识都包含了计算思维,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内容如Cache是预存和缓存的方法,迭代、递归都是计算思维方法。这些内容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过程之中,都需要教师围绕计算思维去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计算思维,提高自身的计算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5]。
3.5重新确立评价体系
“计算机基础”内容的考核不应该仅限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需要从能够体现计算思维训练成果的角度去考虑。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原有的考核方式上,添加计算思维的考察。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日常评价之中增加对应的成绩累加标准,根据学生在计算思维训练阶段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数评定,最终将学生的各项评分进行综合处理,构成最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数,以达到建立可观、全面道德课程评价系统的目的,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成绩评价的弊端。
4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知,并了解基本常识;另一部分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这样的教学体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也没有按照高职院校一贯坚持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进行改革。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求,培养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体现应用性、实用性的办学特色,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教学新体系。计算机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都快,其课程的特点注重实际操作,过去的那种以讲授为主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能胜任新的要求的,所以,为了改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对象在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他们普遍在小学或中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来自农村的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相对匮乏一些。这在一定程度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带来了困难,目前采用的以班级或专业为基础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得在教学难度的确定上难以确定,不利于因材施教。一方面,对于入学时已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学生而言,许多内容相对简单;另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许多内容又相对较难,跟不上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率低下,也间接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针对性差。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对象分别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二者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教学目标也存在明显差异。但目前在操作层面上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区分存在有一些现实的问题,其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主要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以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替代非专业学生的目标,并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增加理论知识内容和难度;其二是计算机非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没有较好的联系起来,较少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工具的要求开展教学,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实践操作和训练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训练,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实训目标,并配有实训作业,导致实训课程变成上网课,学生在机房更多的时间是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实训课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职业教育目标错位。目前,各职业教育院校普遍把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教学目标。把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等同于社会上的等级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就成了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虽然学生获得一张证书。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根本上来说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掌握,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只注重学生考试通过率,而忽略了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培养,因此形成了,高分低能等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培养方式不正确。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应该是面向企业社会一线、基层的生产、操作、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操作动手能力应是其专长。而职业院校未能以此进行人才培养,而使其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缺乏职业技术型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致使其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另外,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特色。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极少能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知识容量、素质水平、领悟接受能力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滞后于各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计算机的学习与其他专业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兴趣基本上决定了计算机学习的好坏,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直接原因。计算机体系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一点学习的主动性或是学习的兴趣,那么学好计算机基本不太可能。所以高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人在今后学习、工作和发展的良好习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职业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所以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网络 教学特点 改革 高职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平时考核成绩占30%,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字 专业需求 分级教学 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会使用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已经成为了毋庸质疑的观念,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能够操作计算机又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我国国民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上差距巨大,计算机基础教育还任重道远。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几年,电脑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必备,同时在中小学也已经开始了计算机课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算机基础水平摆脱了“零起点”,因此,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将面临新的变革。
一、按专业需求、社会需求教学
在2000年以前,计算机课程更多的出现在理工科专业方便,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只针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对于文科的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同样重要。理科的学生较为理性并且逻辑性较强,喜欢深入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动手能力较强,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和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时应充分的考虑这一群的特点,从他们的喜好入手,设计有效的教学课程,比如可以增加入门级网络攻防教学,可以简单引入程序概念等。而文科的学生较为感性,不喜欢枯燥刻板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化、理想化、形象化,而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从极具生活气息的计算机应用如QQ、淘宝等电子商务、游戏、mp3等等入手,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相对浅入浅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文理科学生都对图形图像处理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因而在计算机基础教程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相关的知识,起到辅作用。
除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差异之外,在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建筑或机械专业的学生可学习ATuo CAD之类的工程制图及仿真软件课程,经济专业的学生可学习电子商务等计算机相关课程,艺术系专业可以开始3DMAX,Flash等图像课程。总的来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论,并充分的将该理论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也相差很大,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据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比如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编写过程序,然后有些学生可能只见过电脑而根本不会用。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分级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了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想听,有些学生听不懂的现象。
在构建和动作分级教学时,我们遵照基础—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我所思考的做法应该是,先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的水平模底考试,然后依据考试成绩并通过选课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选课并分教学班。将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对初级班的学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操作和应用。中级班主要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实施办公自动化的教学。对高级班的同学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机二级考试,使之具备获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显然已不再适用目前的教育体制,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很好的积累,到期末的时候就只能靠作弊,并且由于监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出现了奇怪的分数现象——该低的反而很高。这样逐渐的淡化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造成非常不好的气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更多的应该采用过程式考试方式,教学建议采用项目是教学,在每个项目中细化每次完成的分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教与学,也能更好的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